CN104417564A - 车辆行为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行为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17564A
CN104417564A CN201410432920.0A CN201410432920A CN104417564A CN 104417564 A CN104417564 A CN 104417564A CN 201410432920 A CN201410432920 A CN 201410432920A CN 104417564 A CN104417564 A CN 1044175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wheel
load
loading
ground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3292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17564B (zh
Inventor
平尾隆介
一丸修之
青木康浩
山门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4175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175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175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175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40/00Estimation or calculation of non-directly measurable driving parameter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 unit, e.g.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 B60W40/12Estimation or calculation of non-directly measurable driving parameter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 unit, e.g.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related to parameters of the vehicle itself, e.g. tyre models
    • B60W40/13Load or weigh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30/00Purposes of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of systems using 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W30/18Propelling the vehicle
    • B60W30/18009Propelling the vehicle related to particular drive situations
    • B60W30/18145Corn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40/00Estimation or calculation of non-directly measurable driving parameter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 unit, e.g.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 B60W40/02Estimation or calculation of non-directly measurable driving parameter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 unit, e.g.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related to ambient conditions
    • B60W40/06Road conditions
    • B60W40/068Road friction coeffici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6Characteristics of dampers, e.g. mechanical dam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22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suspension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30/00Purposes of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of systems using 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W30/02Control of vehicle driving stabil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30/00Purposes of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of systems using 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W30/02Control of vehicle driving stability
    • B60W30/045Improving turning performa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40/00Estimation or calculation of non-directly measurable driving parameter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 unit, e.g.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 B60W40/10Estimation or calculation of non-directly measurable driving parameter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 unit, e.g.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related to vehicle mo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5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regulated action or device
    • B60G2500/10Damping action or damp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520/00Inpu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overall vehicle dynamics
    • B60W2520/26Wheel sli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552/00Inpu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infrastructure
    • B60W2552/40Coefficient of fri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710/00Output or targe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a particular sub-units
    • B60W2710/22Suspension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710/00Output or targe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a particular sub-units
    • B60W2710/22Suspension systems
    • B60W2710/223Stiff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710/00Output or targe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a particular sub-units
    • B60W2710/22Suspension systems
    • B60W2710/226Damp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Control Of Driving Devices And Active Controlling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行为控制装置,控制器(21)的轮胎负荷计算部(25)算出各轮的轮胎负荷率(ηi),目标轮胎负荷率计算部(26)算出对各轮的轮胎负荷率(ηi)进行平均后的轮胎负荷率平均值(ηave)作为目标轮胎负荷率。目标轮胎接地负荷计算部(27)算出各轮的目标轮胎接地负荷(Fzrefi),以使得各轮的轮胎负荷率(ηi)为轮胎负荷率平均值(ηave)。接地负荷控制部(28)及悬架控制部(29)控制各轮的电磁减振器(7i)的推力,以使其成为目标轮胎接地负荷(Fzrefi)。

Description

车辆行为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应用在例如四轮机动车等车辆中的车辆行为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一种车辆行为控制装置,其通常能够在前、后、左、右的车轮侧切换各悬架装置(减振器)的衰减力,从而提高车辆的运动性能(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2-46172号公报、日本特开2012-71630号公报)。
在日本特开2012-46172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结构,其为了提高转向感觉而控制各减振器的衰减力特性,以使得车辆转弯时的俯仰率与侧倾率成比例关系。
在日本特开2012-7163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结构,其为了根据车辆的行驶状况等提高侧倾感与稳定性,在车辆行驶时轮胎处于常用区域期间,控制各减振器的衰减力特性,以使得成为对应于侧倾率的目标俯仰率,在轮胎的接地状态处于不好的极限区域时,控制各减振器的衰减力特性,以增大侧倾抑制控制量。
然而,基于上述日本特开2012-46172号公报、日本特开2012-71630号公报的现有技术,是着重于提高转向时的侧倾感与抑制行驶时车辆轮胎在极限区域中的侧倾的控制。因此,存在极限行驶时操控稳定性不足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车辆操控稳定性的车辆行为控制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是对具有外装轮胎的多个车轮的车辆的行为进行控制的车辆行为控制装置,所述车辆行为控制装置具有:推定前轮及后轮的横向力产生的富余程度的机构;推定所述车辆的行为的车辆行为推定机构;分别算出各所述轮胎的轮胎负荷率的轮胎负荷计算机构;接地负荷控制机构,其在通过所述车辆行为推定机构推定所述车辆为转弯状态时,控制施加于其他车轮的负荷,以使得通过所述轮胎负荷计算机构算出的各轮胎负荷率的算出值中的、施加于轮胎负荷率高的车轮的负荷上升。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车辆的操控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行为控制装置所适用的四轮机动车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行为控制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3是表示左转弯时的轮胎力与摩擦圆(摩擦円)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4(a)是表示在进入弯道时,第一比较例的轮胎力与摩擦圆的关系的说明图,图4(b)是表示在离开弯道时,第一比较例的轮胎力与摩擦圆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5(a)是表示在进入弯道时,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力与摩擦圆的关系的说明图,图5(b)是表示在离开弯道时,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力与摩擦圆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行为控制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7是表示图6中的悬架控制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8(a)是表示在进入弯道时,第二比较例的轮胎力与摩擦圆的关系的说明图,图8(b)是表示在离开弯道时,第二比较例的轮胎力与摩擦圆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9(a)是表示在进入弯道时,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力与摩擦圆的关系的说明图,图9(b)是表示在离开弯道时,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力与摩擦圆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行为控制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11是表示转向角、横向加速度、偏航率以及侧滑角的时间变化的特性线图;
图12是表示各轮的轮胎负荷率及前轮侧倾刚性分配指令的时间变化的特性线图;
图13是表示各轮的接地负荷及前轮侧倾刚性分配指令的时间变化的特性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以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行为控制装置适用于例如四轮机动车中的情况为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另外,为了避免说明的复杂化,在附图标记上添加表示右前(fr)、左前(fl)、右后(rr)、左后(rl)的标注i来进行说明。另外,在总称右前、左前、右后、左后时仍然附加标注i来进行说明。
在此,图1及图2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图中,车辆1具有:车体2、车轮3i、悬架装置5i、偏航率传感器8、前后加速度传感器9、横向加速度传感器10、转向角传感器11以及车速传感器12、以及控制器21等。
车体2构成车辆1的主体。在车体2的下侧设有右前(fr)、左前(fl)、右后(rr)、左后(rl)的车轮3i(右前轮3fr、左前轮3fl、右后轮3rr、左后轮3rl),在该车轮3i上外装有轮胎4。
悬架装置5i安装、设置在车体2与车轮3i之间。该悬架装置5i由悬架弹簧6(以下称为弹簧6)、以及与弹簧6并列设置在车体2与车轮3i之间的作为控制减振器的电磁减振器7i构成。该电磁减振器7i构成主动悬架装置,具有使各轮的上下运动衰减的功能。因此,电磁减振器7i根据来自控制器21的控制信号(指令信号Soi),在各车轮3i侧产生使车体2在上、下方向升降的推力。
偏航率传感器8例如由陀螺传感器(ジャイロセンサ)构成,设置在车体2上。该偏航率传感器8检测绕车辆1的重心产生的转弯方向(旋回方向)的旋转角的变化速度、即表示车辆1的偏航行为的偏航率。偏航率传感器8向控制器21输出该检测信号。另外,偏航率传感器8也可以不是陀螺仪传感器,而是根据来自其他传感器的数据计算或推定偏航率的部件。
前后加速度传感器9设置在车体2上,检测作用于车辆1的前后方向的加速度、即表示车辆1的俯仰行为的前后加速度。前后加速度传感器9向控制器21输出该检测信号。
横向加速度传感器10设置在车体2上,检测作用于车辆1的左右方向(横向)的加速度、即表示车辆1的侧倾行为的横向加速度Ay。横向加速度传感器10向控制器21输出该检测信号。在此,横向加速度Ay除了在车辆1处于转弯状态时增加以外,在产生侧风时也增加。因此,横向加速度传感器10也能够检测出侧风等干扰。
转向角传感器11设置在车体2上,检测车辆1的驾驶者在转弯行驶时等对方向盘进行转向操作时的转向角。转向角传感器11向控制器21输出该检测信号。
车速传感器12设置在车体2上,检测车辆1的行驶速度,向控制器21输出该检测信号。
控制器21例如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控制器21的输入侧与偏航率传感器8、前后加速度传感器9、横向加速度传感器10、转向角传感器11及车速传感器12等连接,输出侧与电磁减振器7i的促动器(未图示)等连接。
如图2所示,控制器21包括:车辆行为推定部22、接地负荷计算部23、在线轮胎模型(オンラインタイヤモデル)24、轮胎负荷计算部25、目标轮胎负荷率计算部26、目标轮胎接地负荷计算部27、接地负荷控制部28、以及悬架控制部29等。
车辆行为推定部22构成推定车辆1的行为的车辆行为推定机构。该车辆行为推定部22根据来自传感器8~12的检测信号,对推定轮胎力Fi所需的车辆行为进行推定。具体地说,车辆行为推定部22推定并输出车辆侧滑角、路面摩擦系数μ、各轮的轮胎侧滑角、滑移率等作为车辆行为。
接地负荷计算部23基于车辆1的前后加速度和横向加速度Ay等,算出各轮的接地负荷Fzi。具体地说,接地负荷计算部23除了基于车辆1的前后加速度和横向加速度Ay外,例如还基于静止时的各轮的接地负荷、重力加速度、车辆重心高、轴距(ホイールベース)、轮距(トレッド)等,算出各轮的接地负荷Fzi
另外,在计算各轮的接地负荷Fzi时,也可以使用由车辆行为推定部22推定的车体侧滑角、路面摩擦系数μ、各轮的轮胎侧滑角、滑移率等。
在线轮胎模型24基于算出的各轮的轮胎侧滑角、滑移率、接地负荷Fzi、路面摩擦系数μ等,算出轮胎力Fi作为轮胎4所产生的力。如图3所示,轮胎力Fi由轮胎4沿前后方向的轮胎前后力Fxi与轮胎4沿横向(宽度方向)的轮胎横向力Fyi的合力来表示。因此,在线轮胎模型24输出各轮的轮胎前后力Fxi与轮胎横向力Fyi。此时,轮胎力Fi不会超过最大摩擦力(μFzi)。因此,轮胎力Fi控制在以最大摩擦力(μFzi)为半径的摩擦圆FCi的范围内。
轮胎负荷计算部25构成分别算出各轮胎4的轮胎负荷率ηi的轮胎负荷计算机构。该轮胎负荷计算部25将各轮的轮胎前后力Fxi、轮胎横向力Fyi、接地负荷Fzi、轮胎4与地面间的路面摩擦系数μ代入以下数学式1,算出各轮的轮胎负荷率ηi。此时,轮胎负荷率ηi表示轮胎力Fi相对于最大摩擦力(μFzi)的比例。
[数学式1]
η i = Fx i 2 + Fy i 2 μ Fz i
目标轮胎负荷率计算部26与目标轮胎接地负荷计算部27、接地负荷控制部28以及悬架控制部29一起构成接地负荷控制机构。目标轮胎负荷率计算部26基于以下数学式2,算出对各轮的轮胎负荷率ηi进行平均后的轮胎负荷率平均值ηave
[数学式2]
η ave = Σ i η i 4 = η fr + η fl + η rr + η rl 4
目标轮胎接地负荷计算部27将算出的轮胎负荷率平均值ηave作为目标轮胎负荷率,基于以下的数学式3算出各轮的目标轮胎接地负荷Fzrefi
[数学式3]
Fzref i = Fx i 2 + Fy i 2 μ η ave
接地负荷控制部28算出各轮的电磁减振器7i的目标推力,以使得成为目标轮胎接地负荷Fzrefi。悬架控制部29算出与各轮的目标推力对应的指令值,向电磁减振器7i的促动器输出与该指令值对应的电流等指令信号Soi
另外,虽然接地负荷Fzi由接地负荷计算部23算出,但是例如也可以由各种传感器等形成的接地负荷检测部来检测。在该情况下,接地负荷检测部可以由安装在车轮的轮体、或这些车轮的悬架的位移传感器或形变传感器构成。
另外,虽然利用在线轮胎模型24算出轮胎前后力Fxi、轮胎横向力Fyi,但是例如也可以通过轮胎力传感器或公知的机构检测,不需要特别限定计算方法。而且,在线轮胎模型24例如也可以根据轮胎压力校正轮胎特性。
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行为控制装置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接着,针对基于控制器21的车辆行为控制的动作,与安装了不受外部控制的液压减振器来代替电磁减振器7i的第一比较例进行对比来说明。
图4(a)表示第一比较例的车辆101进入弯道时的状态(进入转弯时),图4(b)表示第一比较例的车辆101离开弯道时的状态(结束转弯(旋回脱出)时)。如图4(a)、(b)所示,在车辆101转弯时,由于惯性力的影响,从转弯内侧向转弯外侧发生负荷转移,转弯外轮的负荷增加,转弯内轮的负荷减少。例如,如果在左转弯时,右侧车轮3fr、3rr的接地负荷Fzfr、Fzrr增加,左侧车轮3fl、3fl的接地负荷Fzfl,Fzrl减少。因此,接地负荷Fzfl,Fzrl减少的左侧车轮3fl、3rl处于其轮胎负荷率ηfl、ηrl高的状态。轮胎负荷率ηfl、ηrl高的车轮3fl、3rl具有轮胎力Fi超过最大摩擦力(μFzi)的倾向,存在产生滑移而不能有效利用轮胎力Fi、使操控稳定性下降的可能性。
在分析上述操控稳定性下降时,可知是轮胎力Fi因摩擦圆FCi而达到饱和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并不是四个轮全部的轮胎力Fi都饱和,而大多是由于转弯、加减速所产生的负荷转移而使接地负荷Fzi增加一侧的轮胎的轮胎负荷率ηi低的情况。
本发明是根据上述想法而提出的,通过有效地使用四个轮的轮胎力Fi,提高操控稳定性。具体地说,着重于轮胎负荷率ηi来控制负荷(接地负荷Fzi),以使得各轮的轮胎负荷率ηi均匀。即,控制悬架装置5i,以使得轮胎负荷率ηi低的车轮减少负荷,使轮胎负荷率ηi高的车轮增加负荷。
图5(a)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1进入弯道时的状态(进入转弯时),图5(b)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1离开弯道时的状态(结束转弯时)。
此时,控制器21在通过车辆行为推定部22推定车辆1为转弯状态时,通过轮胎负荷计算部25算出各轮的轮胎负荷率ηi,控制电磁减振器7i的推力,以使得通过目标轮胎接地负荷计算部27及接地负荷控制部28使各轮的轮胎负荷率ηi为彼此相等的值(轮胎负荷率平均值ηave)。其结果是,如图5(a)所示,进入转弯时,控制器21使轮胎负荷率ηrr低的右后轮3rr的接地负荷Fzrr减少,使轮胎负荷率ηfl高的左前轮3fl的接地负荷Fzfl增加。另外,如图5(b)所示,结束转弯时,使轮胎负荷ηfr低的右前轮3fr的接地负荷Fzfr减少,使轮胎负荷率ηrl高的左后轮3rl的接地负荷Fzrl增加。
由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四个轮全部的轮胎力Fi,从而能够提高车辆1的运动性能及操控稳定性。另外,控制器21能够通过轮胎负荷率ηi来控制电磁减振器7i,而不用直接处理例如转向不足及转向过度。因此,不需要分情况控制例如产生转向不足及转向过度的条件,能够以简单的逻辑来控制电磁减振器7i
另外,控制器21进行控制,以使得进入转弯时和结束转弯时不同的车轮3i的负荷转移。由此,例如即使在开始转动方向盘的进入转弯时与恢复方向盘的结束转弯时轮胎负荷率ηi高的车轮3i不同时,也使施加于轮胎负荷率ηi高的车轮3i上的负荷增加,从而能够使其轮胎负荷率ηi降低。因此,无论在进入转弯时还是结束转弯时,都有效地利用所有的车轮3i的轮胎力Fi,从而能够提高车辆1的运动性能及操控稳定性。
接着,图6及图7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通过侧倾刚性分配控制进行接地负荷控制。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31具有车体2、车轮3i、悬架装置5i、传感器8~12、控制器32等。
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器32的输入侧与偏航率传感器8、前后加速度传感器9、横向加速度传感器10、转向角传感器11及车速传感器12等连接,输出侧与电磁减振器7i的促动器(未图示)等连接。
控制器3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器21相同地,具有:车辆行为推定部22、接地负荷计算部23、在线轮胎模型24、轮胎负荷计算部25、目标轮胎负荷率计算部26、目标轮胎接地负荷计算部27、以及悬架控制部34。但是,从具有根据各轮的接地负荷Fzi与目标轮胎接地负荷Fzrefi来进行侧倾刚性分配的控制的侧倾刚性分配控制部33(侧倾刚性分配控制机构)这一点、以及设有悬架控制部34来代替悬架控制部29这一点来看,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此时,侧倾刚性分配控制部33与目标轮胎负荷率计算部26、目标轮胎接地负荷计算部27以及悬架控制部34一起构成接地负荷控制机构。侧倾刚性分配控制部33通过控制前轮3fr、3fl与后轮3rr、3rl的侧倾刚性分配,调整前轮3fr、3fl与后轮3rr、3rl上的负荷转移量,降低轮胎负荷率ηi高的轮胎4的轮胎负荷率ηi
在此,作为侧倾刚性分配控制部33的具体动作内容,对考虑了目标轮胎接地负荷Fzrefi的侧倾刚性分配控制进行详细的说明。首先,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目标轮胎接地负荷计算部27算出各轮的目标轮胎接地负荷Fzrefi。接着,如以下数学式4所示,从算出的目标轮胎接地负荷Fzrefi减去接地负荷Fzi,算出轮胎接地负荷偏差ΔFzi
[数学式4]
ΔFzi=Fzrefi-Fzi
在此,轮胎接地负荷偏差ΔFzi为正的情况(ΔFzi>0)表示接地负荷Fzi不足的状态、即要求增加接地负荷Fzi。另一方面,轮胎接地负荷偏差ΔFzi为负的情况(ΔFzi<0)表示接地负荷Fzi为过剩状态、即要求减少接地负荷Fzi
接着,如数学式5所示,分别选择轮胎接地负荷偏差ΔFzi在前后轮的最小值,算出其差值ΔFzminFr-Rr。在车辆31的转弯状态下,具有前轮3fr、3fl的轮胎接地负荷偏差ΔFzfr、ΔFzfl中的任一方(转弯外轮)为正值、另一方(转弯内轮)为负值的倾向。同样地,在车辆31的转弯状态下,具有后轮3rr、3rl的轮胎接地负荷偏差ΔFzrr、ΔFzrl中的任一方(转弯外轮)为正值、另一方(转弯内轮)为负值的倾向。因此,在车辆31的转弯状态下,数学式5的右边第一项与右边第二项选择负值的转弯外轮侧的轮胎接地负荷偏差ΔFzi。
[数学式5]
ΔFzminFr-Rr=min(ΔFzfr,ΔFzfl)-min(ΔFzrr,ΔFzrl)
在此,差值ΔFzminFr-Rr为正的情况(ΔFzminFr-Rr>0)表示后轮3rr、3rl减少接地负荷Fzi的要求高于前轮3fr、3fl。另一方面,差值ΔFzminFr-Rr为负的情况(ΔFzminFr-Rr<0)表示前轮3fr、3fl减少接地负荷Fzi的要求高于后轮3rr、3rl
因此,例如,如图9(b)所示,在前轮3fr、3fl的减少接地负荷的要求高的情况下,使后轮3rr、3rl的侧倾刚性分配降低。由此,减少后轮3rr、3rl的轮胎负荷率ηi低的车轮的负荷(接地负荷Fzi),并且增加轮胎负荷率ηi高的车轮的负荷(接地负荷Fzi),使这些轮胎负荷率ηrr、ηrl提高。反之,例如,如图9(a)所示,在后轮3rr、3rl的减少接地负荷的要求高的情况下,使前轮3fr、3fl的侧倾刚性分配降低。由此,减少前轮3fr、3fl的轮胎负荷率ηi低的车轮的负荷(接地负荷Fzi),并且增加轮胎负荷率ηi高的车轮的负荷(接地负荷Fzi),使这些轮胎负荷率ηfr、ηfl提高。即,前轮侧倾刚性分配指令RRllStfFr如以下数学式所示。
[数学式6]
RRllStfFr=-kRllStfFr·ΔFzminFr-Rr+RRllStfFrIni
在此,kRllStfFr是前轮侧倾刚性分配增益[1/N](正值),RR11StfFrIni是前轮侧倾刚性分配初始值。
悬架控制部34相对于抑制因横向加速度Ay产生的侧倾的防侧倾控制部,利用算出的前轮侧倾刚性分配指令RRllStfFr,基于以下数学式调整各轮的控制量。
[数学式7]
MantRll=kantRll·Ay
MantRllFr=RRllStfFr·MantRll
MantRllRr=(1-RRllStfFr)·MantRll
在此,MantRll是目标侧倾力矩,kAntRll是目标侧倾力矩增益,MantRllFr是前轮目标侧倾力矩,MantRllRr是后轮目标侧倾力矩。
接着,基于算出的前轮3fr、3fl与后轮3rr、3rl的目标侧倾力矩MantRllFr、MantRllRr,决定各轮的目标推力FR、FL、RR、RL,控制各轮的电磁减振器7i
具体地说,悬架控制部34构成为具有程序块(ブロック)34A~34F。如图7所示,在程序块34A中,将前轮目标侧倾力矩MantRllFr一分为二地等分给左、右的前轮3fl、3fr。在下一个程序块34B中,被等分的侧倾力矩(MantRllFr/2)除以轮距的一半(1wf/2),求出右前轮3fr侧的目标推力FR。同样地,在程序块34C中,被等分的侧倾力矩(MantRllFr/2)除以轮距的一半(1wf/2),求出左前轮3fl侧的目标推力FL。
另一方面,在程序块34D中,将后轮目标侧倾力矩MantRllRr一分为二地等分给左、右的后轮3rl、3rr。在下一个程序块34E中,被等分的侧倾力矩(MantRllRr/2)除以轮距的一半(1wf/2),求出右后轮3rr侧的目标推力RR。同样地,在程序块34F中,被等分的侧倾力矩(MantRllRr/2)除以轮距的一半(1wf/2),求出左后轮3rl侧的目标推力RL。
最后,悬架控制部34算出与各轮的目标推力FR、FL、RR、RL对应的指令值,将与该指令值对应的电流等指令信号Soi向电磁减振器7i的促动器输出。
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行为控制装置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接着,针对基于控制器32的车辆行为控制的动作,与进行例如在日本专利4285343号公报所公开的侧倾刚性分配控制的第二比较例进行对比并说明。
在第二比较例的结构中,分配侧倾刚性,以减少前后轮的横向力产生的富余程度的差值而使它们相同。因此,在第二比较例中,在前轮的负荷高于后轮、后轮的横向力产生存在富余的情况下,使前轮的侧倾刚性分配增加,使后轮的侧倾刚性分配减少。反之,在后轮的负荷高于前轮、前轮的横向力产生存在富余的情况下,使后轮的侧倾刚性分配增加,使前轮的侧倾刚性分配减少。由此,控制侧倾刚性分配,以使产生横向力的车轮的负荷增加,增大摩擦圆。
图8(a)表示第二比较例的车辆111进入弯道时的状态(进入转弯时),图8(b)表示第二比较例的车辆111离开弯道时的状态(结束转弯时)。如图8(a)、图8(b)所示,在车辆111转弯时,由于惯性力的影响,从转弯内侧向转弯外侧发生负荷转移,转弯外轮的负荷增加,转弯内轮的负荷减少。
如图8(a)所示,在第二比较例中,在进入转弯时使产生最大横向力的右前轮的负荷增加。此时,因为使轮胎负荷率高的左前轮的负荷减少,所以左前轮的轮胎力Ffl有时因摩擦圆FCfl而达到饱和。
如图8(b)所示,在第二比较例中,在结束转弯时使产生最大横向力的右后轮的负荷增加。此时,因为使轮胎负荷率高的左后轮的负荷减少,所以左后轮的轮胎力Frl有时因摩擦圆FCrl而达到饱和。这样,在第二比较例中,因为使负荷从轮胎负荷率高的轮胎移动,所以轮胎力Fi因摩擦圆FCi而达到饱和,有时不能有效地利用轮胎力Fi
图9(a)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31进入弯道时的状态(进入转弯时),图9(b)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31离开弯道时的状态(结束转弯时)。
此时,控制器32在通过车辆行为推定部22推定车辆31为转弯状态时,通过轮胎负荷计算部25算出各轮的轮胎负荷率ηi,控制电磁减振器7i的推力,以使得通过侧倾刚性分配控制部33使轮胎负荷率ηi高的轮胎4的负荷(接地负荷Fzi)增加。具体地说,如图9(a)所示,在前轮3fr、3fl的负荷高于后轮3rr、3rl的进入转弯时,使轮胎负荷率ηi低的后轮3rr、3rl的侧倾刚性增加,使轮胎负荷率ηi高的前轮3fr、3fl的侧倾刚性减少。此时,轮胎负荷率ηfl最高的左前轮3fl的接地负荷Fzfl增加。同样地,如图9(b)所示,在后轮3rr、3rl的负荷高于前轮3fr、3fl的结束转弯时,使轮胎负荷率ηrr低的前轮3fr、3fl的侧倾刚性增加,使轮胎负荷率ηrr高的后轮3rr、3rl的侧倾刚性减少。此时,轮胎负荷率ηrl最高的左后轮3rl的接地负荷Fzrl增加。
由此,使轮胎负荷率ηi最高的车轮3i的负荷增加,从而能够抑制轮胎力Fi的饱和。其结果是,因为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四个轮所有的轮胎力Fi,所以能够提高车辆31的运动性能及操控稳定性。
这样,在上述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利用侧倾刚性分配控制进行接地负荷控制,从而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控制器32具有控制前轮3fr、3fl与后轮3rr、3rl的侧倾刚性分配的侧倾刚性分配控制部33,以使得施加于轮胎负荷率ηi最高的车轮3i的接地负荷Fzi上升。
具体地说,侧倾刚性分配控制部33在后轮3rr、3rl减少负荷的要求高于前轮3fr、3fl时,使前轮3fr、3fl的侧倾刚性分配降低。由此,能够使前轮3fr、3fl中附加有高负荷的车轮减少负荷,使施加低负荷的车轮增加负荷。
而且,侧倾刚性分配控制部33在前轮3fr、3fl的减少负荷的要求高于后轮3rr、3rl时,使后轮3rr、3rl的侧倾刚性分配降低。由此,能够使后轮3rr、3rl中附加高负荷的车轮减少负荷,使附加低负荷的车轮增加负荷。
其结果是,通过控制前轮3fr、3fl与后轮3rr、3rl的侧倾刚性分配,能够使施加于轮胎负荷率ηi最高的车轮3i上的接地负荷Fzi上升,并且能够提高车辆31的运动性能及操控稳定性。
接着,图10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基于各轮的轮胎负荷率进行侧倾刚性分配控制。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41具有:车体2、车轮3i、悬架装置5i、传感器8~12、以及控制器42等。
第三实施方式的控制器42的输入侧与偏航率传感器8、前后加速度传感器9、横向加速度传感器10、转向角传感器11及车速传感器12等连接,输出侧与电磁减振器7i的促动器(未图示)等连接。
控制器4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器21相同地,具有:车辆行为推定部22、接地负荷计算部23、在线轮胎模型24、轮胎负荷计算部25、以及悬架控制部44。但是,从具有基于各轮的轮胎负荷率ηi进行侧倾刚性分配的控制的侧倾刚性分配控制部43(侧倾刚性分配控制机构)这一点、以及设有悬架控制部34来代替悬架控制部29这一点来看,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此时,侧倾刚性分配控制部43与悬架控制部44一起构成接地负荷控制机构。
控制器42在通过车辆行为推定部22推定车辆41为转弯状态时,通过轮胎负荷计算部25算出各轮的轮胎负荷率ηi,控制电磁减振器7i的推力,以使得通过侧倾刚性分配控制部43使轮胎负荷率ηi高的轮胎4的负荷(接地负荷Fzi)增加。侧倾刚性分配控制部43通过控制前轮3fr、3fl与后轮3rr、3rl的侧倾刚性分配,调整前轮3fr、3fl与后轮3rr、3rl上的负荷转移量,降低轮胎负荷率ηi高的轮胎4的轮胎负荷率ηi
在此,作为侧倾刚性分配控制部43的具体的动作内容,对考虑了轮胎负荷率ηi的侧倾刚性分配控制进行详细的说明。首先,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轮胎负荷计算部25算出各轮的轮胎负荷率ηi
接着,如数学式8所示,分别选择轮胎负荷率ηi在前轮3fr、3fl与后轮3rr、3rl的最小值,算出其差值ηminFr-Rr
[数学式8]
ηminFr-Rr=min(ηfr,ηfl)-min(ηrr,ηrl)
在此,差值ηminFr-Rr为正的情况(ηminFr-Rr>0)表示后轮3rr、3rl的轮胎负荷率ηi低于前轮3fr、3fl。另一方面,差值ηminFr-Rr为负的情况(ηminFr- Rr<0)表示前轮3fr、3fl的轮胎负荷率ηi高于后轮3rr、3rl
因此,例如,如图9(b)所示,在前轮3fr、3fl的轮胎负荷率ηi低的情况下,使后轮3rr、3rl的侧倾刚性分配降低。由此,减少后轮3rr、3rl的轮胎负荷率ηi低的车轮的负荷(接地负荷Fzi),并且增加轮胎负荷率ηi高的车轮的负荷(接地负荷Fzi),提高这些轮胎负荷率ηrr、ηrl。反之,例如,如图9(a)所示,在后轮3rr、3rl的轮胎负荷率ηi低的情况下,使前轮3fr、3fl的侧倾刚性分配降低。由此,使前轮3fr、3fl的轮胎负荷率ηi低的车轮的负荷(接地负荷Fzi)减少,并且使轮胎负荷率ηi高的车轮的负荷(接地负荷Fzi)增加,提高这些轮胎负荷率ηfr、ηfl。即,前轮侧倾刚性分配指令RRllStfFr是如以下数学式所示。
[数学式9]
RRllStfFr=-kRllStfFr·ηminFr-Rr+RRllStfFrIni
在此,kRllStfFr是前轮侧倾刚性分配增益[1/N](正值),RR11StfFrIni是前轮侧倾刚性分配初始值。
悬架控制部44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悬架控制部34基本相同地构成。因此,悬架控制部44相对于抑制因横向加速度Ay产生的侧倾的防侧倾控制部,利用算出的前轮侧倾刚性分配指令RRllStfFr,基于数学式7,调整各轮的控制量。
为了验证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实施了利用可分析上下、平移运动及偏航、侧倾、俯仰运动的整车模型的模拟。在车辆运动计算中使用CarSim(注册商标),电磁减振器7i与控制器32使用Matlab/Simulink(注册商标)而被模型化。在车辆模型的参数中设定了假设后轮驱动的大型轿车的值。利用日本ISO3888 Part2所规定的方法进行模拟条件,进入车速为60km/h。此时的结果表示在图11至图13中。
在图11至图13中,实线对应于第三实施方式,虚线对应于所述第二比较例(日本专利4285343号公报),单点划线对应于等分(0.5)地固定前、后的侧倾刚性分配的第三比较例。
图11表示转向角、横向加速度、偏航率及侧滑角的时间序列数据。根据图11的结果可知,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二、第三比较例相比,转向角及侧滑角减小,由于仅考虑轮胎负荷率ηi,所以能够改善转向不足与转向过度。
图12表示各轮的轮胎负荷率ηi的时间序列数据。根据图12的结果可知,指令值即前轮侧倾刚性分配比(前轮侧倾刚性分配指令RRllStfFr)表现了与第二比较例相反的倾向,另外,对应于轮胎负荷率ηi而连续地变化。
图13表示各轮的接地负荷Fzi的时间序列数据。根据图13的结果可知,对应于前轮侧倾刚性分配指令RRllStfFr,使各轮的接地负荷Fzi发生改变,通过改变侧倾刚性分配,能够控制接地负荷Fzi
这样,在上述结构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以通过偏航率传感器8检测偏航率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安装在车体的多个前、后方向加速度传感器算出偏航率。
另外,在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车辆行为推定部22、接地负荷计算部23、在线轮胎模型24及轮胎负荷计算部25构成推定各轮的横向力产生的富余程度的机构。
另外,在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由电磁减振器7i形成的主动悬架装置,构成为控制施加于各轮的负荷。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主动稳定装置,也可以使用可控制衰减力的半主动悬架装置。即,只要是能够增减车轮的接地负荷的装置即可,只要是能够增减车轮的接地负荷的装置即可。另外,本发明不限于四轮机动车,也可以适用于具有多个车轮的各种车辆。
接着,对本发明与其他控制的关系进行说明。虽然平时也可以进行基于本发明的轮胎负荷率的接地负荷的控制,但是也可以与其他控制进行组合。作为其他控制,包括已知的天棚控制等乘坐舒适性控制、现有技术文献中所述的提高转向时的侧倾感的控制等。与上述的各控制进行组合,从而例如判定因横向加速度等发生轮胎滑移的极限行驶状态,在该极限行驶状态时可以进行切换控制以进行本发明的控制,另外,与其他控制同时进行演算,可以以最大值控制悬架装置,或者也可以以规定的比例对各控制的值求和,以进行悬架控制。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包括的发明进行记载。即,根据本发明,构成为包括:推定前轮及后轮的横向力产生的富余程度的机构;推定所述车辆的行为的车辆行为推定机构;分别算出各所述轮胎的轮胎负荷率的轮胎负荷计算机构;接地负荷控制机构,其在通过所述车辆行为推定机构推定所述车辆为转弯状态时,控制施加在其他车轮上的负荷,以使得通过所述轮胎负荷计算机构算出的各轮胎负荷率的算出值中的、施加于轮胎负荷率高的车轮的负荷上升。
由此,能够增加施加于轮胎负荷率高的车轮的负荷,从而降低其轮胎负荷率,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车轮的轮胎力,并且能够提高车辆的运动性能及操控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所述接地负荷控制机构进行控制,以使得进入转弯时与结束转弯时不同的车轮的负荷转移。由此,例如,即使在开始转动方向盘时的进入转弯时与恢复方向盘的结束转弯时轮胎负荷率高的车轮不同时,也能够使施加于轮胎负荷率高的车轮的负荷上升,从而降低其轮胎负荷率。因此,无论是进入转弯时还是结束转弯时,都能够有效地利用所有的车轮的轮胎力,从而能够提高车辆的运动性能及操控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所述接地负荷控制机构进行控制,以使得施加于轮胎负荷率最低的车轮的负荷减少,使施加于轮胎负荷率最高的车轮的负荷增加。由此,能够使施加于轮胎负荷率最低的车轮的负荷减少,从而使其轮胎负荷率上升,并且能够使施加于轮胎负荷率最高的车轮的负荷增加,从而能够使其轮胎负荷率降低。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轮胎力,而不会使所有的车轮的轮胎力饱和。
根据本发明,所述接地负荷控制机构具有侧倾刚性分配控制机构,该侧倾刚性分配控制机构对所述前轮及所述后轮的侧倾刚性分配进行分配,以使施加于轮胎负荷率最高的车轮的负荷增加。由此,通过控制前轮与后轮的侧倾刚性分配,能够使附加于轮胎负荷率最高的车轮的负荷增加,能够使轮胎负荷率降低而抑制轮胎力的饱和,能够提高车辆的运动性能及操控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所述侧倾刚性分配控制机构在所述后轮减少负荷的要求高于所述前轮时,使所述前轮的侧倾刚性分配降低。由此,能够使例如左、右前轮中的、施加于高负荷的车轮减少负荷,使施加低负荷的车轮增加负荷。其结果是,能够使施加于轮胎负荷率最高的车轮的负荷上升。
根据本发明,所述侧倾刚性分配控制机构在所述前轮减少负荷的要求高于所述后轮时,使所述后轮的侧倾刚性分配降低。由此,能够使例如左、右后轮中的、施加高负荷的车轮减少负荷,使施加低负荷的车轮增加负荷。其结果是,能够使施加于轮胎负荷率最高的车轮的负荷增加。

Claims (6)

1.一种车辆行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是对具有外装轮胎的多个车轮的车辆的行为进行控制的车辆行为控制装置,所述车辆行为控制装置具有:
推定前轮及后轮的横向力产生的富余程度的机构;
推定所述车辆的行为的车辆行为推定机构;
分别算出各所述轮胎的轮胎负荷率的轮胎负荷计算机构;
接地负荷控制机构,其在通过所述车辆行为推定机构推定所述车辆为转弯状态时,控制施加于其他车轮的负荷,以使得通过所述轮胎负荷计算机构算出的各轮胎负荷率的算出值中的、施加于轮胎负荷率高的车轮的负荷上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行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负荷控制机构进行控制,以使得进入转弯时与结束转弯时不同的车轮的负荷转移。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行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负荷控制机构进行控制,以使得施加于轮胎负荷率最低的车轮的负荷减少,施加于轮胎负荷率最高的车轮的负荷增加。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行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负荷控制机构具有侧倾刚性分配控制机构,该侧倾刚性分配控制机构控制所述前轮及所述后轮的侧倾刚性分配,以使得施加于轮胎负荷率最高的车轮的负荷上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行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倾刚性分配控制机构在所述后轮减少负荷的要求高于所述前轮时,使所述前轮的侧倾刚性分配降低。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行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倾刚性分配控制机构在所述前轮减少负荷的要求高于所述后轮时,使所述后轮的侧倾刚性分配降低。
CN201410432920.0A 2013-08-30 2014-08-28 车辆行为控制装置 Active CN1044175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80402A JP6275416B2 (ja) 2013-08-30 2013-08-30 車両挙動制御装置
JP2013-180402 2013-08-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17564A true CN104417564A (zh) 2015-03-18
CN104417564B CN104417564B (zh) 2019-09-06

Family

ID=52470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32920.0A Active CN104417564B (zh) 2013-08-30 2014-08-28 车辆行为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59344B2 (zh)
JP (1) JP6275416B2 (zh)
KR (1) KR102172306B1 (zh)
CN (1) CN104417564B (zh)
DE (1) DE102014217307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3166A (zh) * 2016-12-09 2019-07-16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车辆运动状态推断装置
CN113811472A (zh) * 2019-06-25 2021-12-17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触地负荷推定装置、控制装置及触地负荷推定方法
CN113853329A (zh) * 2019-06-25 2021-12-28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触地负荷推定装置、控制装置及触地负荷推定方法
CN114340969A (zh) * 2019-09-26 2022-04-12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状态量计算装置、控制装置及车辆
CN117656741A (zh) * 2023-02-28 2024-03-0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稳定控制方法、车辆稳定控制系统和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73591B2 (en) * 2015-03-18 2017-02-21 Continental Automotive Systems, Inc. System and method utilizing detected load for vehicle handling
DE102016209929B4 (de) * 2016-06-06 2020-06-04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Steuervorrichtung zum Steuern zumindest eines Schwingungsdämpfers eines Kraftfahrzeugs
US10065636B2 (en) * 2016-06-23 2018-09-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tire saturation estimator
JP6286092B1 (ja) * 2017-05-30 2018-02-28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サスペンション制御装置、及び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6286091B1 (ja) 2017-05-30 2018-02-28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車両状態推定装置、制御装置、サスペンション制御装置、及び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7059791B2 (ja) * 2018-05-16 2022-04-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減衰力制御装置
DE102020205702B3 (de) * 2020-05-06 2021-09-02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Fahrdynamikregelung eines Fahrzeugs mittels Dämpfern
KR20220034976A (ko) * 2020-09-11 2022-03-2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모터 제어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12660110B (zh) * 2020-12-25 2023-04-14 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扭矩限制值确定方法及装置
JP2023053707A (ja) * 2021-10-01 2023-04-1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走行制御装置、車両、走行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5092146A (zh) * 2022-06-30 2022-09-23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主动脱困功能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及处理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00724A (ja) * 1990-08-17 1992-04-02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能動型スタビライザ
JPH08207542A (ja) * 1995-02-02 1996-08-13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旋回運動制御装置
US6419240B1 (en) * 1998-09-29 2002-07-16 Land Rover Vehicle roll control
US6984003B2 (en) * 2002-09-04 2006-01-10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rnering power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JP2008247064A (ja) * 2007-03-29 2008-10-16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運動制御装置
CN101372230A (zh) * 2007-08-24 2009-02-25 株式会社爱德克斯 车辆驾驶控制装置
CN102365184A (zh) * 2009-05-21 2012-02-29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的接地载荷控制装置
CN102381152A (zh) * 2010-08-31 2012-03-21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悬架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07712A (en) * 1958-05-23 1961-11-07 Moulton Development Ltd Vehicle suspensions having hydraulically effected differential interaction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US4834418A (en) * 1987-04-20 1989-05-30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nic controlled gas suspension system
JPH04285343A (ja) 1991-03-13 1992-10-09 Tochigi Fuji Ind Co Ltd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US5322321A (en) * 1992-12-28 1994-06-21 Ford Motor Company Vehicle 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US5374077A (en) * 1993-01-11 1994-12-20 Paccar Inc. Pneumatically damped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JPH1148736A (ja) * 1997-08-06 1999-02-23 Honda Motor Co Ltd 接地荷重制御装置
DE102004007549B4 (de) * 2004-02-17 2016-09-08 Daimler Ag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aktiven Fahrwerksystems
US20060071441A1 (en) * 2004-10-06 2006-04-06 William Mathis Lower control arm kit for vehicle with four link rear suspension
JP3809845B2 (ja) * 2005-08-19 2006-08-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接地荷重制御装置
JP2009078759A (ja) * 2007-09-27 2009-04-16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制御装置
EP2065688B1 (en) * 2007-11-27 2012-04-18 Elektrobit Automotive GmbH Technique for detecting shifted cargo
KR101836490B1 (ko) 2010-07-29 2018-03-08 히다치 오토모티브 시스템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차체 자세 제어 장치
JP5571519B2 (ja) 2010-09-27 2014-08-1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車体姿勢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00724A (ja) * 1990-08-17 1992-04-02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能動型スタビライザ
JPH08207542A (ja) * 1995-02-02 1996-08-13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旋回運動制御装置
US6419240B1 (en) * 1998-09-29 2002-07-16 Land Rover Vehicle roll control
US6984003B2 (en) * 2002-09-04 2006-01-10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rnering power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JP2008247064A (ja) * 2007-03-29 2008-10-16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運動制御装置
CN101372230A (zh) * 2007-08-24 2009-02-25 株式会社爱德克斯 车辆驾驶控制装置
CN102365184A (zh) * 2009-05-21 2012-02-29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的接地载荷控制装置
CN102381152A (zh) * 2010-08-31 2012-03-21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悬架控制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YO SUZUKI ET AL: "Driving/Braking Force Distribution of Four Wheel Vehicle by Quadratic Programming with Constraints", 《IEEE》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3166A (zh) * 2016-12-09 2019-07-16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车辆运动状态推断装置
CN113811472A (zh) * 2019-06-25 2021-12-17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触地负荷推定装置、控制装置及触地负荷推定方法
CN113853329A (zh) * 2019-06-25 2021-12-28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触地负荷推定装置、控制装置及触地负荷推定方法
CN113811472B (zh) * 2019-06-25 2024-03-26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触地负荷推定装置、控制装置及触地负荷推定方法
CN113853329B (zh) * 2019-06-25 2024-06-25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触地负荷推定装置、控制装置及触地负荷推定方法
CN114340969A (zh) * 2019-09-26 2022-04-12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状态量计算装置、控制装置及车辆
CN117656741A (zh) * 2023-02-28 2024-03-0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稳定控制方法、车辆稳定控制系统和车辆
CN117656741B (zh) * 2023-02-28 2024-09-1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稳定控制方法、车辆稳定控制系统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066243A1 (en) 2015-03-05
KR102172306B1 (ko) 2020-10-30
US10059344B2 (en) 2018-08-28
CN104417564B (zh) 2019-09-06
KR20150026934A (ko) 2015-03-11
DE102014217307A1 (de) 2015-03-05
JP6275416B2 (ja) 2018-02-07
JP2015047950A (ja) 2015-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17564A (zh) 车辆行为控制装置
US8718872B2 (en) Vehicle attitude controller
US9636965B2 (en) Suspension system
JP4285343B2 (ja) 車輌のロール剛性制御装置
US11912351B2 (en) Steering control device and steering device
US20220396112A1 (en) Method to control the active shock absorbers of a road vehicle featuring the lowering of the centre of gravity
JP6279121B1 (ja) 制御装置、およ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3153728A (zh) 车辆制动/驱动力控制系统和车辆制动/驱动力控制方法
CN103010208A (zh) 车辆运动控制装置和悬架控制装置
JP2008143259A (ja) 制駆動力制御装置、自動車及び制駆動力制御方法
CN112172917B (zh) 车辆控制系统
JP2010531262A5 (zh)
JP6553256B1 (ja) ステアリング制御装置及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1679775B2 (en) Vehicle control apparatus
JP2006062505A (ja)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4193648B2 (ja) 車輌の走行状態判定装置
JP4321285B2 (ja) 車輪の接地荷重推定装置
CN116323269A (zh) 悬架控制装置、车辆及悬架控制方法
JP6775069B2 (ja) ラック軸力推定装置
WO2023210535A1 (ja) 車両の制御装置
US12145417B2 (en) Suspension control device and suspension device
JP6003523B2 (ja) 車両挙動制御装置及び車両挙動制御方法
US20220314729A1 (en) Suspension control device and suspension device
JP6031929B2 (ja) 車両挙動制御装置及び車両挙動制御方法
KR20070016160A (ko) 동적 차축 하중 전달을 상쇄시키기 위한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15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