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76688B - 一种机器人先逆时针再顺时针运动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器人先逆时针再顺时针运动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576688B CN103576688B CN201310597933.9A CN201310597933A CN103576688B CN 103576688 B CN103576688 B CN 103576688B CN 201310597933 A CN201310597933 A CN 201310597933A CN 103576688 B CN103576688 B CN 10357668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le
- center
- point
- vector
- coordin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28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器人先逆时针再顺时针运动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设定并输入多个机器人运动参数;计算机器人运动的第一圆心的坐标;计算机器人运动的第二圆心的坐标;计算第一圆心指向第二圆心的第一单位向量;计算第一单位向量与第二单位向量之间的夹角;计算机器人运动的第一转换点的坐标;计算机器人运动的第二转换点的坐标;计算由第一转换点指向第二转换点的第二单位向量;计算机器人运动的第一转角;计算机器人运动的第二转角;基于上述运动路径参数,对于机器人的先逆时针后顺时针运动进行控制。本发明结合机器人学知识,利用坐标旋转变换方法实现了对于机器人先逆时针再顺时针运动的控制,本发明简单而且有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机器人先逆时针再顺时针运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勘察、目标获取、搜索与援救、监督、环境监测等方面广泛的应用需求使移动机器人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其中,导航技术是移动机器人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而路径规划是导航的基本环节之一。机器人路径规划的基本思想是依据某种标准(如时间最短、能量最少、路径最短等)寻找一条从起始点到目标点的无碰撞的最优或近似最优的路径。路径规划可分为全局路径规划与局部路径规划,全局路径规划的主要算法有可视图法、栅格解耦法、概率图法、拓扑法和神经网络法;局部路径规划的主要算法有人工势场法、快速随机搜索树(RRT)和模糊逻辑算法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机器人先逆时针再顺时针运动控制方法,以进行机器人CSC路径规划,使得机器人按照规划的路线进行先逆时针再顺时针运动。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机器人先逆时针再顺时针运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设定并输入多个机器人运动参数,所述运动参数至少包括:机器人运动初始点S坐标(xs,ys),机器人在初始点S处的初始方向单位向量Ps(pxs,pys),机器人运动目标点G坐标(xg,yg),机器人在目标点G处的目标方向单位向量Pg(pxg,pyg),以及机器人容许的转弯半径R;
步骤S2:基于初始点S、初始方向单位向量Ps和转弯半径R计算得到机器人从初始点S沿初始方向单位向量Ps以转弯半径R做逆时针绕第一圆心Os运动的第一圆心Os的坐标(xos,yos);
步骤S3:基于目标点G、目标方向单位向量Pg和转弯半径R计算得到机器人以转弯半径R沿顺时针方向绕第二圆心Og运动以到达目标点G和目标方向单位向量Pg的第二圆心Og的坐标(xog,yog);
步骤S4:基于第一圆心Os和第二圆心Og的坐标计算得到由第一圆心Os指向第二圆心Og的第一单位向量Q(qx,qy);
步骤S5:基于第一圆心Os、第二圆心Og和转弯半径R计算得到第一单位向量Q与第二单位向量W之间的夹角γ;
步骤S6:基于所述第一圆心Os、转弯半径R和第一单位向量Q计算得到机器人从绕第一圆心Os逆时针运动转为沿第二单位向量W方向作直线运动的第一转换点Ws的坐标(xws,yws);
步骤S7:基于所述第二圆心Og、转弯半径R和第一单位向量Q计算得到机器人从沿第二单位向量W方向直线运动转为绕第二圆心Og顺时针运动的第二转换点Wg的坐标(xwg,ywg);
步骤S8:计算得到由第一转换点Ws指向第二转换点Wg的第二单位向量W(wx,wy);
步骤S9:基于第一圆心Os、初始点S、第一转换点Ws计算得到机器人从初始点S逆时针绕第一圆心Os运动到第一转换点Ws转过的第一转角αs;
步骤S10:基于第二圆心Og、目标点G、第二转换点Wg计算得到机器人从第二转换点Wg沿顺时针绕第二圆心Og运动到目标点G转过的第二转角βg;
步骤S11:基于所述步骤S2-S10计算得到的运动路径参数,对于机器人的先逆时针后顺时针运动进行控制,其中,所述机器人的先逆时针后顺时针运动路径为:由初始点S以转弯半径R绕第一圆心Os逆时针运动转过第一转角αs到达第一转换点Ws,由第一转换点Ws沿第二单位向量W方向直线运动到第二转换点Wg,由第二转换点Wg以转弯半径R绕第二圆心Og顺时针运动转过第二转角βg即到达目标点G。
本发明结合机器人学,提出了一种机器人先逆时针再顺时针运动控制方法,其具体通过坐标旋转变换的方法来实现,简单而且有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机器人先逆时针再顺时针运动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机器人先逆时针再顺时针运动控制方法,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机器人先逆时针再顺时针运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S1:设定并输入多个机器人运动参数,所述运动参数至少包括:机器人运动初始点S坐标(xs,ys),机器人在初始点S处的初始方向单位向量Ps(pxs,pys),机器人运动目标点G坐标(xg,yg),机器人在目标点G处的目标方向单位向量Pg(pxg,pyg),以及机器人容许的转弯半径R;
步骤S2:基于初始点S、初始方向单位向量Ps和转弯半径R计算得到机器人从初始点S沿初始方向单位向量Ps以转弯半径R做逆时针绕第一圆心Os运动的第一圆心Os的坐标(xos,yos);
该步骤具体为:先将初始方向单位向量Ps逆时针旋转90度,然后与转弯半径R相乘,再将相乘结果与初始点S坐标相加即得第一圆心Os的坐标。
步骤S3:基于目标点G、目标方向单位向量Pg和转弯半径R计算得到机器人以转弯半径R沿顺时针方向绕第二圆心Og运动以到达目标点G和目标方向单位向量Pg的第二圆心Og的坐标(xog,yog);
该步骤具体为:先将目标方向单位向量Pg顺时针旋转90度,然后与转弯半径R相乘,再将相乘结果与目标点G坐标相加即得第二圆心Og的坐标。
步骤S4:基于第一圆心Os和第二圆心Og的坐标计算得到由第一圆心Os指向第二圆心Og的第一单位向量Q(qx,qy);
该步骤具体为:用第二圆心Og的坐标减去第一圆心Os的坐标,再将相减结果除以第一圆心Os和第二圆心Og两点间的长度值即得第一单位向量Q。
步骤S5:基于第一圆心Os、第二圆心Og和转弯半径R计算得到第一单位向量Q与第二单位向量W之间的夹角γ;
该步骤具体为:用2乘以R除以第一圆心Os和第二圆心Og两点间的长度值,再将计算结果进行反正弦即得夹角γ。
步骤S6:基于所述第一圆心Os、转弯半径R和第一单位向量Q计算得到机器人从绕第一圆心Os逆时针运动转为沿第二单位向量W方向作直线运动的第一转换点Ws的坐标(xws,yws);
该步骤具体为:先将第一单位向量Q顺时针旋转(90-γ)度,然后与转弯半径R相乘,再将相乘结果与第一圆心Os的坐标相加即得第一转换点Ws的坐标。
步骤S7:基于所述第二圆心Og、转弯半径R和第一单位向量Q计算得到机器人从沿第二单位向量W方向直线运动转为绕第二圆心Og顺时针运动的第二转换点Wg的坐标(xwg,ywg);
该步骤具体为:先将第一单位向量Q逆时针旋转(90+γ)度,然后与转弯半径R相乘,再将相乘结果与第二圆心Og坐标相加即得第二转换点Wg的坐标。
步骤S8:计算得到由第一转换点Ws指向第二转换点Wg的第二单位向量W(wx,wy);
该步骤具体为:用第二转换点Wg的坐标减去第一转换点Ws的坐标,再将相减结果除以第一转换点Ws和第二转换点Wg两点间的长度值即得到第二单位向量W。
步骤S9:基于第一圆心Os、初始点S、第一转换点Ws计算得到机器人从初始点S逆时针绕第一圆心Os运动到第一转换点Ws转过的第一转角αs;
所述步骤S9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91:计算第一圆心Os指向初始点S的第一向量MS:由初始点S的坐标减第一圆心Os的坐标可得第一向量MS;
步骤S92:计算第一圆心Os指向第一转换点Ws的第二向量NS:由第一转换点Ws的坐标减第一圆心Os的坐标可得第二向量NS;
步骤S93:用反余弦求取第一向量MS和第二向量NS之间的夹角α;
步骤S94:判断从初始点S逆时针绕第一圆心Os到达第一转换点Ws转过的第一转角αs是否大于180度,如果αs小于等于180度,则令αs等于α,否则令αs等于2π-α;
所述步骤S94具体为:
当pys<0且时,αs=2π-α;当pys<0且 时,αs=α;
当pys>0且时,αs=2π-α;当pys>0且 时,αs=α;
当pys=0且xws≤0时,αs=2π-α;当pys=0且xws>0时,αs=α。
步骤S10:基于第二圆心Og、目标点G、第二转换点Wg计算得到机器人从第二转换点Wg沿顺时针绕第二圆心Og运动到目标点G转过的第二转角βg;
所述步骤S10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计算第二圆心Og指向目标点G的第三向量MG:由目标点G的坐标减第二圆心Og的坐标即可得到第三向量MG;
步骤S102:计算第二圆心Og指向第二转换点Wg的第四向量NG:由第二转换点Wg的坐标减第二圆心Og的坐标即可得到第四向量NG;
步骤S103:用反余弦求取第三向量MG和第四向量NG之间的夹角β;
步骤S104:判断从第二转换点Wg顺时针绕第二圆心Og运动到目标点G转过的角度βg是否大于180度,如果βg小于等于180度,则令βg等于β,否则令βg等于2π-β。
所述步骤S104具体为:
当pyg<0且时,βg=β;当pyg<0且 时,βg=2π-β;
当pyg>0且时,βg=β;当pyg>0且 时,βg=2π-β;
当pyg=0且xwg≤0时,βg=β;当pyg=0且xwg>0时,βg=2π-β。
步骤S11:基于所述步骤S2-S10计算得到的运动路径参数,对于机器人的先逆时针后顺时针运动进行控制,其中,所述先逆时针后顺时针运动路径参数包括:第一圆心Os坐标(xos,yos),第一转换点Ws坐标(xws,yws),从初始点S逆时针绕第一圆心Os运动到第一转换点Ws转过的第一转角αs,第二单位向量W(wx,wy),第二圆心Og坐标(xog,yog),第二转换点Wg坐标(xwg,ywg),从第二转换点Wg沿顺时针绕第二圆心Og运动到目标点G转过的第二转角βg。所述机器人先逆时针后顺时针的运动路径具体为:由初始点S以转弯半径R绕第一圆心Os逆时针运动转过第一转角αs到达第一转换点Ws,由第一转换点Ws沿第二单位向量W方向直线运动到第二转换点Wg,由第二转换点Wg以转弯半径R绕第二圆心Og顺时针运动转过第二转角βg即到达目标点G。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机器人先逆时针再顺时针运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设定并输入多个机器人运动参数,所述运动参数至少包括:机器人运动初始点S坐标(xs,ys),机器人在初始点S处的初始方向单位向量Ps(pxs,pys),机器人运动目标点G坐标(xg,yg),机器人在目标点G处的目标方向单位向量Pg(pxg,pyg),以及机器人容许的转弯半径R;
步骤S2:基于初始点S、初始方向单位向量Ps和转弯半径R计算得到机器人从初始点S沿初始方向单位向量Ps以转弯半径R做逆时针绕第一圆心Os运动的第一圆心Os的坐标(xos,yos);
步骤S3:基于目标点G、目标方向单位向量Pg和转弯半径R计算得到机器人以转弯半径R沿顺时针方向绕第二圆心Og运动以到达目标点G和目标方向单位向量Pg的第二圆心Og的坐标(xog,yog);
步骤S4:基于第一圆心Os和第二圆心Og的坐标计算得到由第一圆心Os指向第二圆心Og的第一单位向量Q(qx,qy);
步骤S5:基于第一圆心Os、第二圆心Og和转弯半径R计算得到第一单位向量Q与第二单位向量W之间的夹角γ,其中,用2乘以R除以第一圆心Os和第二圆心Og两点间的长度值,再将计算结果进行反正弦即得夹角γ;
步骤S6:基于所述第一圆心Os、转弯半径R和第一单位向量Q计算得到机器人从绕第一圆心Os逆时针运动转为沿第二单位向量W方向作直线运动的第一转换点Ws的坐标(xws,yws);
步骤S7:基于所述第二圆心Og、转弯半径R和第一单位向量Q计算得到机器人从沿第二单位向量W方向直线运动转为绕第二圆心Og顺时针运动的第二转换点Wg的坐标(xwg,ywg);
步骤S8:计算得到由第一转换点Ws指向第二转换点Wg的第二单位向量W(wx,wy);
步骤S9:基于第一圆心Os、初始点S、第一转换点Ws计算得到机器人从初始点S逆时针绕第一圆心Os运动到第一转换点Ws转过的第一转角αs;
步骤S10:基于第二圆心Og、目标点G、第二转换点Wg计算得到机器人从第二转换点Wg沿顺时针绕第二圆心Og运动到目标点G转过的第二转角βg;
步骤S11:基于所述步骤S2-S10计算得到的运动路径参数,对于机器人的先逆时针后顺时针运动进行控制,其中,所述机器人的先逆时针后顺时针运动路径为:由初始点S以转弯半径R绕第一圆心Os逆时针运动转过第一转角αs到达第一转换点Ws,由第一转换点Ws沿第二单位向量W方向直线运动到第二转换点Wg,由第二转换点Wg以转弯半径R绕第二圆心Og顺时针运动转过第二转角βg即到达目标点G;
其中,所述步骤S9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91:计算第一圆心Os指向初始点S的第一向量MS;
步骤S92:计算第一圆心Os指向第一转换点Ws的第二向量NS;
步骤S93:用反余弦求取第一向量MS和第二向量NS之间的夹角α;
步骤S94:判断从初始点S逆时针绕第一圆心Os到达第一转换点Ws转过的第一转角αs是否大于180度,如果αs小于等于180度,则令αs等于α,否则令αs等于2π-α;
所述步骤S10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计算第二圆心Og指向目标点G的第三向量MG;
步骤S102:计算第二圆心Og指向第二转换点Wg的第四向量NG;
步骤S103:用反余弦求取第三向量MG和第四向量NG之间的夹角β;
步骤S104:判断从第二转换点Wg顺时针绕第二圆心Og运动到目标点G转过的角度βg是否大于180度,如果βg小于等于180度,则令βg等于β,否则令βg等于2π-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具体为:先将初始方向单位向量Ps逆时针旋转90度,然后与转弯半径R相乘,再将相乘结果与初始点S坐标相加即得第一圆心Os的坐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具体为:先将目标方向单位向量Pg顺时针旋转90度,然后与转弯半径R相乘,再将相乘结果与目标点G坐标相加即得第二圆心Og的坐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具体为:用第二圆心Og的坐标减去第一圆心Os的坐标,再将相减结果除以第一圆心Os和第二圆心Og两点间的长度值即得第一单位向量Q。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具体为:先将第一单位向量Q顺时针旋转(90-γ)度,然后与转弯半径R相乘,再将相乘结果与第一圆心Os的坐标相加即得第一转换点Ws的坐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7具体为:先将第一单位向量Q逆时针旋转(90+γ)度,然后与转弯半径R相乘,再将相乘结果与第二圆心Og坐标相加即得第二转换点Wg的坐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8具体为:用第二转换点Wg的坐标减去第一转换点Ws的坐标,再将相减结果除以第一转换点Ws和第二转换点Wg两点间的长度值即得到第二单位向量W。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597933.9A CN103576688B (zh) | 2013-11-22 | 2013-11-22 | 一种机器人先逆时针再顺时针运动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597933.9A CN103576688B (zh) | 2013-11-22 | 2013-11-22 | 一种机器人先逆时针再顺时针运动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76688A CN103576688A (zh) | 2014-02-12 |
CN103576688B true CN103576688B (zh) | 2016-01-20 |
Family
ID=50048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59793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76688B (zh) | 2013-11-22 | 2013-11-22 | 一种机器人先逆时针再顺时针运动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576688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457064A1 (de) * | 1990-05-14 | 1991-11-21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mobiler Systeme |
US5661650A (en) * | 1994-02-23 | 1997-08-26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 vehicle relative to a judged shape of a travel road |
CN102207736A (zh) * | 2010-03-31 | 2011-10-05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基于贝塞尔曲线的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及装置 |
CN102831298A (zh) * | 2012-07-30 | 2012-12-19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用于目标发生器的目标实时路径规划方法 |
-
2013
- 2013-11-22 CN CN201310597933.9A patent/CN10357668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457064A1 (de) * | 1990-05-14 | 1991-11-21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mobiler Systeme |
US5661650A (en) * | 1994-02-23 | 1997-08-26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 vehicle relative to a judged shape of a travel road |
CN102207736A (zh) * | 2010-03-31 | 2011-10-05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基于贝塞尔曲线的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及装置 |
CN102831298A (zh) * | 2012-07-30 | 2012-12-19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用于目标发生器的目标实时路径规划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机器人避障问题;吴元清等;《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30;第23卷(第2期);全文 * |
自主水下航行器回坞路径规划与跟踪控制;高剑;《机械科学与技术》;20120531;第31卷(第5期);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76688A (zh) | 2014-0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XiangRong et al. | Improved A-star algorithm for robot path planning in static environment | |
Zhang et al. | Path planning of six-DOF serial robots based on improved artificial potential field method | |
CN107877517B (zh) | 基于CyberForce遥操作机械臂的运动映射方法 | |
CN108241369A (zh) | 机器人躲避静态障碍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3940420A (zh) | 等航程大圆航线设计方法 | |
Jiang et al. | Research on global path planning of electric disinfection vehicle based on improved A* algorithm | |
Chen et al. | Intelligent warehouse robot path planning based on improved ant colony algorithm | |
CN103552070B (zh) | 一种机器人先顺时针再逆时针运动控制方法 | |
CN103576687B (zh) | 一种机器人逆时针运动控制方法 | |
CN103576688B (zh) | 一种机器人先逆时针再顺时针运动控制方法 | |
Zhang et al. | Optimal inspection path planning of substation robot in the complex substation environment | |
Sheng et al. | An improved artificial potential field algorithm for virtual human path planning | |
Yuan et al. | Research on robot path planning based on smooth A* algorithm for different grid scale obstacle environment | |
Wu et al. | Convolutionally evaluated gradient first search path planning algorithm without prior global maps | |
CN103592945B (zh) | 一种机器人顺时针运动控制方法 | |
CN116872212A (zh) | 一种基于A-Star算法和改进人工势场法的双机械臂避障规划方法 | |
Luo et al. | Multi-robot one-target 3d path planning based on improved bioinspired neural network | |
Tang et al. | An improved PSO for path planning of mobile robots and its parameters discussion | |
Kong et al. | Collision detection algorithm for dual-robot system | |
Xu et al. | Trajectory planning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based on A* algorithm | |
Liu et al. | Research on motion path planning method of live working robot manipulator based on reverse splitting calculation | |
Gong et al. | Coordinated path planning based on RRT algorithm for robot | |
Wei et al. | Research on trajectory planning of mobile manipulator based on improved gradient projection algorithm | |
Arnaoot et al. | Visibility graph-based path planning algorithm safety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 |
Li et al. | A specializ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for global path planning of mobile robot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