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12309B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12309B CN102812309B CN201080065428.4A CN201080065428A CN102812309B CN 102812309 B CN102812309 B CN 102812309B CN 201080065428 A CN201080065428 A CN 201080065428A CN 102812309 B CN102812309 B CN 10281230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medium
- heat exchanger
- thermal medium
-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6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he outdoor unit
- F24F1/68—Arrangement of multipl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F25B2313/025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bridge circuits of one-way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3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three-way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在进行制冷剂与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而通过热介质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装置中,得到能够进一步提高运转效率的装置。具有:多个冷冻循环装置,通过配管(4)连接压缩机(10)、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等、热源侧热交换器(12)、节流装置(16)和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而构成制冷剂回路,上述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用于切换制冷剂的循环路径,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用于使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上述节流装置用于调整制冷剂的压力,上述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能够进行制冷剂和与制冷剂不同的热介质的热交换;热介质侧装置,上述热介质侧装置通过配管(5)连接泵(21)、利用侧热交换器(26)、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23)而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上述泵用于使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热交换所涉及的上述热介质循环,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进行热介质和与空调对象空间有关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上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对与多个热介质热交换器(15)的通过有关的热介质进行切换,使其通过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26)。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适用于大厦用多联空调等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大厦用多联空调等空调装置中,例如通过使制冷剂在作为配置在室外的热源机的室外机和配置在室内的室内机之间循环,来执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具体来说,通过由制冷剂放热而被加热的空气或者由制冷剂吸热而被冷却的空气进行空调对象空间的制冷或制热。作为使用在这样的空调装置中的制冷剂,例如大多使用HFC(氢氟碳化合物)系的制冷剂,也提出了使用二氧化碳(CO2)等自然制冷剂。
另一方面,还存在以制冷机系统为代表的其他结构的空调装置。在这样的空调装置中,在配置于室外的热源机中,生成冷能或热能,在配置于室外机内的热交换器中加热或冷却水、防冻液等热介质(二次制冷剂),将其输送到作为配置在空调对象区域的室内机的风机盘管单元、板式散热器等,来执行制冷或制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还存在有以如下方式构成的空调装置,即,一次制冷剂和二次制冷剂的热交换器配置在各室内机附近,并向室内机输送二次制冷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并且,还存在有以如下方式构成的空调装置,即,通过两根配管对室外机和具有热交换器的分支单元之间进行连接,向室内机输送二次制冷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40444号公报(第4页,图1等)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280818号公报(第4、5页,图1等)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289465号公报(第5~8页,图1、图2等)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343936号公报(第5页、图1)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现有的大厦用多联空调等空调装置中,由于制冷剂循环到室内机,所以制冷剂可能泄露到室内等。因此,作为制冷剂仅使用非可燃性的制冷剂,从安全方面考虑,即使地球温室效应系数小,也不能使用可燃性的制冷剂。另一方面,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空调装置中,制冷剂只在配置于室外的热源机内循环,制冷剂不通过室内机,即使作为制冷剂使用了可燃性的制冷剂,制冷剂也不会泄漏到室内。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装置中,需要在建筑物外的热源机中加热或冷却热介质并向室内机侧输送,所以热介质的循环路径变长。在这里,当想要通过热介质输送进行规定的加热或冷却的工作的热量时,若循环路径变长,则由输送动力产生的能量的消耗量与室内机输送制冷剂的空调装置相比变得非常大。由此可知,在空调装置中,若能良好地控制热介质的循环,则能实现节能化。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空调装置中,由于室内机需要单独具有泵等二次介质循环机构,所以不仅成为昂贵的系统,而且噪音也大,不是实用的装置。此外,由于热交换器位于室内机附近,所以不能排除制冷剂在与室内接近的场所发生泄漏的危险性,不能够使用可燃性的制冷剂。
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空调装置中,由于热交换后的一次制冷剂与热交换前的一次制冷剂流入相同的流路,所以在连接了多个室内机的情况下,各室内机不能发挥最大能力,成为浪费能量的结构。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装置,该装置通过进行制冷剂与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来进行由热介质进行的空气调节,并且能够实现运转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用于解决课题的机构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有:多个冷冻循环装置,该多个冷冻循环装置通过配管连接压缩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热源侧热交换器、节流装置、以及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而构成制冷剂回路,其中,上述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加压,上述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用于切换制冷剂的循环路径,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用于使上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上述节流装置用于对上述制冷剂进行压力调整,上述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能够将上述制冷剂和与上述制冷剂不同的热介质分别热交换为不同温度的热介质;热介质侧装置,该热介质侧装置通过配管连接热介质送出装置、利用侧热交换器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而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其中,上述热介质送出装置用于使与上述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有关的上述热介质循环,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进行热介质和与空调对象空间有关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上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进行将与上述多个热介质热交换器的通过有关的热介质向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通过切换。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在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的热介质侧装置上连接多个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冷冻循环装置,从各制冷剂回路对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循环的热介质分别进行制冷能力、制热能力的供给,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能力的增强。并且,能够分担从各制冷剂回路供给的能力。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最佳的运转,所以,作为空调装置整体,例如能够进行能量效率高的运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等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介质转换器3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装置6的结构的图。
图5是用于表示全制冷运转模式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6是用于表示全制热运转模式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7是用于表示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8是用于表示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机构等的通信连接关系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初期处理的图。
图11是表示连接关系检索处理的图。
图12是表示流路切换控制器121进行的处理的图。
图13是表示母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2进行的处理的图。
图14是表示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进行的处理的图。
图15是表示室外机控制器101进行的处理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等的一例的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由制冷剂配管4将室外机1与热介质转换器3(热介质转换器3具有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连接,构成使热源侧制冷剂(一次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一次制冷剂回路)。图1的空调装置具有2个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因此,具有2组室外机1和热介质转换器3的组合。在以下的说明中,在特别地区别各组设备进行说明的情况下,例如,标注如下标号进行说明,即,室外机1-A、室外机1-B、热介质转换器3-A、热介质转换器3-B。
另一方面,热介质转换器3(热介质转换器3具有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室内机2经由与各室内机2对应地具有的流路切换装置6由配管5连接,构成使热介质(二次制冷剂)循环的热介质循环回路(二次制冷剂回路)。图1中,由配管5并列连接2台热介质转换器3和8台室内机2-A~2-H(流路切换装置6-A~6-H)。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将多个系统的制冷剂回路与热介质循环回路连接,实现空气调节的运转的多样化,并进一步提高能量效率。
[室外机1]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的结构的图。室外机1具有:压缩机10、四通阀等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和储存器19,构成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并且,室外机1设置为具有单向阀13a、单向阀13b、单向阀13c和单向阀13d。流入流出热介质转换器3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与运转形态无关,是恒定的。
压缩机10吸入热源侧制冷剂,是压缩该热源侧制冷剂而使其成为高温/高压状态的机构,例如可以由能够控制容量的变频压缩机等构成。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切换制热运转时(全制热运转模式时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和制冷运转时(全制冷运转模式时和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作用,在省略了图示的风扇等鼓风机供给的空气与热源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使该热源侧制冷剂蒸发气化或冷凝液化。储存器19设置在压缩机10的吸入侧,储存过剩的热源侧制冷剂。
单向阀13d设置在热介质转换器3与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上,仅允许热源侧制冷剂向规定的方向(从热介质转换器3向室外机1的方向)流动。单向阀13a设置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热介质转换器3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上,仅允许热源侧制冷剂向规定的方向(从室外机1向热介质转换器3的方向)流动。单向阀13b设置在第1连接配管4a上,在制热运转时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在热介质转换器3中流通。单向阀13c设置在第2连接配管4b上,在制热运转时使从热介质转换器3返回的热源侧制冷剂在压缩机10的吸入侧流通。这里,在不需要使制冷剂的流动恒定等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单向阀13。
[室内机2]
如图1所示,室内机2分别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26。该利用侧热交换器26通过配管5与流路切换装置6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连接。该利用侧热交换器26在从风扇等鼓风机(未图示)提供的例如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生成用于提供给室内空间的制热用空气或者制冷用空气。这里,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例如将用于由操作者施加指令的遥控控制器(遥控器)141与室内机2连接。
[热介质转换器3]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介质转换器3的结构的图。各热介质转换器3具有2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2个节流装置16、2个开闭装置17、2个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和2个泵21。
2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分别作为冷凝器(散热器)或者蒸发器起作用。通过热源侧制冷剂与热介质的热交换,室外机1将热源侧制冷剂中储存的冷能或热能传递到热介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设置在制冷剂回路的节流装置16a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之间,在后述的冷暖混合运转模式时用于热介质的加热。并且,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设置在制冷剂回路的节流装置16b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之间,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用于热介质的冷却。
2个节流装置16(节流装置16a、节流装置16b)具有作为减压阀、膨胀阀的功能,通过对热源侧制冷剂减压而使其膨胀。节流装置16a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路中,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上游侧。节流装置16b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路中,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上游侧。2个节流装置16由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即可。
2个开闭装置17(开闭装置17a、开闭装置17b)例如由二通阀等构成,通过开闭来控制制冷剂配管4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开闭装置17a设于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的制冷剂配管4。开闭装置17b设于连接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和出口侧的制冷剂配管4的配管上。2个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由四通阀等构成,根据运转模式而切换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路中,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下游侧。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在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路中,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下游侧。
2个泵21(泵21a、泵21b)使在配管5中导通的热介质循环。泵21a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之间的配管5上。泵21b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之间的配管5上。2个泵21例如由容量能够控制的泵等构成即可。
[流路切换装置6]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装置6的结构的图。各流路切换装置6在对应的室内机2中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控制制热所涉及的热介质或制冷所涉及的热介质的供给的有无、供给量。因此,搭载有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这里,流路切换装置6独立构成,但也可以根据情况组装到热介质转换器3中。
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例如由三通阀等构成,切换热介质的流路。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个数(本实施方式为8个)根据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来设定。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设置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出口侧,三通中的一通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连接,三通中的一通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连接,三通中的一通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连接。
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例如由三通阀等构成,切换热介质的流路。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个数(这里为8个)根据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来设定。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设置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其三通中的一通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连接,三通中的一通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连接,三通中的一通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连接。
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由能够控制开口面积的二通阀等构成,是控制流过配管5的流量的装置。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个数(这里为8个)根据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来设定。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设置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出口侧,一方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连接,另一方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连接。这里,也可以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设置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
并且,热介质转换器3中设置有各种检测装置(2个第1温度传感器31,4个第2温度传感器34和压力传感器36)。并且,各流路切换装置6中设置有第3温度传感器35。这些检测装置检测温度、压力等物理量,将与检测有关的信号发送给后述的各控制器(有时接受了信号的控制器也向其他的控制器发送)。与检测有关的物理量作为数据例如被用于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鼓风机(未图示)的转速、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切换、泵21的驱动频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的切换、热介质的流路切换等的控制。
2个第1温度传感器31(第1温度传感器31a、第1温度传感器31b)在热介质转换器3中检测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出口的热介质的温度),例如由热敏电阻等构成。第1温度传感器31a设置在泵21a的入口侧的配管5上。第1温度传感器31b设置在泵21b的入口侧的配管5上。
4个第2温度传感器34(第2温度传感器34a~第2温度传感器34d)在热介质转换器3中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或者出口侧。检测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温度或者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流出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温度,可以由热敏电阻等构成。第2温度传感器34a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之间。第2温度传感器34b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与节流装置16a之间。第2温度传感器34c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之间。第2温度传感器34d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节流装置16b之间。
压力传感器36在热介质转换器3中,与第2温度传感器34d的设置位置一样,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节流装置16b之间,检测流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节流装置16b之间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压力。
第3温度传感器35在各流路切换装置6中,设置在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之间,检测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可以由热敏电阻等构成。第3温度传感器35的个数(这里为8个)根据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来设定。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通过室外机1、室内机2、热介质转换器3、制冷剂配管4、配管5和流路切换装置6的组合,构成制冷剂回路和热介质循环回路。在以回路为中心进行观察时,形成了冷冻循环装置,该冷冻循环装置由制冷剂配管4连接压缩机10、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开闭装置17、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热源侧制冷剂的流路)、节流装置16、和储存器19而构成制冷剂回路。此外,形成了热介质侧装置,该热介质侧装置由配管5连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热介质的流路)、泵21、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利用侧热交换器26、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而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
这里,在图1中,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上,在热介质转换器3的2个泵21的出口具有单向阀41、42、43、44,该单向阀用于使由泵21产生的热介质仅向流出方向流通(防止逆流)。关于该单向阀,可以配置在热介质转换器3内,如果泵21具有相同的逆流防止功能则也可以削除该单向阀。
接着,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各运转模式(运转形态),与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的流动一起进行说明。该空调装置基于来自各室内机2的指示,可以任意选择由各室内机2进行制冷运转或者制热运转。因此,考虑与运转有关的所有室内机2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与运转有关的所有室内机2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与运转有关的室内机2的一部分进行制冷运转而剩余的室内机2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可以以全制冷运转模式、全制热运转模式和冷暖混合运转模式运转。冷暖混合运转模式可以进一步分为:主要增大制冷能力时的运转形态即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主要增大制热能力时的运转形态即制热主体运转模式。这里,在制冷剂回路中,根据各模式的不同热源侧制冷剂的循环路径也不同。例如,在运转的所有室内机2进行制冷的情况下,基本上成为全制冷运转模式下的运转。并且,在运转的所有室内机2进行制热的情况下,成为全制热运转模式下的运转。这里,在运转模式的说明中,为了简单进行说明,设通过1个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和热介质循环回路进行空气调节。并且,对于室内机2和流路切换装置6,图示出室内机2-A~2-D、流路切换装置6-A~6-D。
[全制冷运转模式]
图5是用于表示全制冷运转模式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该图5中,以仅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产生冷能负载的情况为例,对全制冷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另外,图5中,以粗线表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所流动的配管。并且,图5中,以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以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5所示的全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将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切换为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入。在热介质转换器3中,使泵21a和泵21b驱动,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使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为全闭,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每一个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之间循环。
首先,开始对制冷剂回路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低温/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然后,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向室外空气放热,同时冷凝液化,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3a从室外机1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的高压液体制冷剂,经由开闭装置17a之后分支,在节流装置16a和节流装置16b中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
该二相制冷剂分别流入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通过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循环的热介质吸热,在冷却热介质的同时,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从热介质转换器3流出,并通过制冷剂配管4再次流入室外机1。流入室外机1的热源侧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3d,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和储存器19,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0。
这时,节流装置16a的开度被控制,以使作为第2温度传感器34a检测到的温度与第2温度传感器34b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热(过热度)一定。同样,节流装置16b的开度被控制,以使作为第2温度传感器34c检测到的温度与第2温度传感器34d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热一定。并且,开闭装置17a成为开,开闭装置17b成为闭。
接着,对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中,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双方将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传递给热介质,并且通过泵21a和泵21b使被冷却的热介质在配管5内流动。由泵21a和泵2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然后,热介质通过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从室内空气吸热,进行室内空间的制冷。
然后,热介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流出,并流入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此时,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的作用,热介质的流量被控制成供给室内所需的空调负载所需的流量而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流出的热介质,通过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和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并再次被吸入泵21a和泵21b。
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配管5内,热介质朝向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经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到达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方向流动。并且,通过控制而将由第1温度传感器31a检测到的温度或由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到的温度与由第3温度传感器35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由此,能够供给室内空间所需的空调负载。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出口温度既可以使用第1温度传感器31a或第1温度传感器31b的任一温度,也可以使用它们的平均温度。此时,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成为中间的开度,从而确保流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双方的流路。
执行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由于无需使热介质流向没有热负载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包含达温停机(thermo-off)),所以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关闭流路,使热介质不流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在图5中,由于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中有热负载,所以流过热介质,而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C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D中没有热负载,所对应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为全闭。并且,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C、利用侧热交换器26-D产生热负载的情况下,只要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使热介质循环即可。
[全制热运转模式]
图6是表示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在该图6中,以仅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产生热能负载的情况为例说明全制热运转模式。另外,在图6中,以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流动的配管。并且,在图6中,以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以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6所示的全制热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切换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使得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2而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在热介质转换器3中,使泵21a和泵21b驱动,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使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为全闭,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每一个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之间循环。
首先,说明制冷剂回路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低温/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被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后被排出。从压缩机10被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并通过单向阀13b,从室外机1流出。从室外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流入了热介质转换器3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分支并通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分别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
流入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一边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循环的热介质放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节流装置16a和节流装置16b中膨胀,成为低温/低压力的二相制冷剂。该二相制冷剂通过开闭装置17b从热介质转换器3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后再次流入室外机1。流入室外机1的热源侧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3c,流入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
然后,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热源侧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从室外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和储存器19而再次被压缩机10吸入。
此时,节流装置16a的开度以过冷(过冷却度)一定的方式被控制,该过冷是作为由压力传感器36检测到的压力换算为饱和温度后的值与由第2温度传感器34b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同样,节流装置16b的开度以过冷一定的方式被控制,该过冷是作为由压力传感器36检测到的压力换算为饱和温度的值与由第2温度传感器34d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并且,开闭装置17a成为闭,开闭装置17b成为开。另外,在能够检测出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中间位置的温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压力传感器36而使用该中间位置的温度,可以廉价地构成系统。
接着,对热介质循环回路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中,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双方将热源侧制冷剂的热能传递给热介质,加热后的热介质通过泵21a和泵21b在配管5内流动。由泵21a和泵2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然后,热介质通过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向室内空气放热,进行室内空间的制热。
然后,热介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流出并流入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此时,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的作用,热介质的流量被控制为供给室内所需的空调负载所需的流量,并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流出的热介质通过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和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并再次被泵21a和泵21b吸入。
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配管5内,热介质朝向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经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到达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方向流动。并且,以将由第1温度传感器31a检测到的温度或由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到的温度与由第3温度传感器35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的方式进行控制,从而能够供给室内空间所需的空调负载。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出口温度可以使用第1温度传感器31a或第1温度传感器31b的某一方的温度,也可以使用它们的平均温度。
此时,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成为中间的开度,以确保流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双方的流路。并且,原本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应该由其入口和出口的温度差来控制,但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入口侧的热介质温度是与由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到的温度大致相同的温度,通过使用第1温度传感器31b可以减少温度传感器的数量,能够廉价地构成系统。
在执行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由于热介质不需要流向没有热负载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包含达温停机),所以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关闭流路,使热介质不流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在图6中,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中,由于有热负载所以流动有热介质,但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C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D中没有热负载,使对应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为全闭。另外,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C、利用侧热交换器26-D产生了热负载的情况下,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使热介质循环即可。
[制冷主体运转模式]
图7是表示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该图7中,以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产生冷能负载,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产生热能负载的情况为例,对制冷主体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7中,以粗线表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循环的配管。并且,在图7中,以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以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7所示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将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切换为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热介质转换器3中,驱动泵21a和泵21b,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使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为全闭,并使热介质分别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之间、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之间循环。
首先,对制冷剂回路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低温/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然后,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向室外空气放热,同时冷凝,成为二相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二相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3a从室外机1流出,并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的二相制冷剂通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流入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
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二相制冷剂一边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循环的热介质放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液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节流装置16b膨胀而成为低压二相制冷剂。该低压二相制冷剂经由节流装置16a流入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低压二相制冷剂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循环的热介质吸热,从而在冷却热介质的同时,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气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流出,经由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从热介质转换器3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再次流入室外机1。流入了室外机1的热源侧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3d,并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和储存器19再次被压缩机10吸入。
此时,节流装置16b的开度以过热一定的方式被控制,该过热是作为第2温度传感器34a检测到的温度与第2温度传感器34b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并且,节流装置16a为全开,开闭装置17a为闭,开闭装置17b为闭。另外,节流装置16b的开度也可以以过冷一定的方式被控制,该过冷是作为将压力传感器36检测到的压力换算为饱和温度后的值与由第2温度传感器34d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并且,也可以使节流装置16b为全开,而由节流装置16a控制过热或过冷。
接着,对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将热源侧制冷剂的热能传递给热介质,被加热了的热介质通过泵21b在配管5内流动。并且,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将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传递给热介质,被冷却的热介质通过泵21a在配管5内流动。由泵21a和泵21b加压后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
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中热介质向室内空气放热,由此进行室内空间的制热。并且,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中,热介质从室内空气吸热,由此进行室内空间的制冷。此时,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的作用,将热介质的流量控制为供给室内所需的空调负载所需的流量,并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26-B而降低了一些温度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和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并再次被吸入泵21b。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26-A而提高了一些温度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并再次被泵21a吸入。
这期间,热的热介质和冷的热介质,通过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作用,不进行混合,而是分别被导入具有热能负载、冷能负载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配管5内,在制热侧和制冷侧,热介质朝向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经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到达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方向流动。并且,通过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能够供给室内空间所需的空调负载,即,在制热侧将由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到的温度与第3温度传感器35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在制冷侧将由第3温度传感器35检测到的温度与第1温度传感器31a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
在执行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由于不需要使热介质流向没有热负载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包含达温停机),所以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关闭流路,使热介质不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流动。图7中,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中由于有热负载而流动有热介质,而利用侧热交换器26-C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D中没有热负载,对应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为全闭。而且,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C、利用侧热交换器26-D产生了热负载的情况下,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使热介质循环即可。
[制热主体运转模式]
图8是表示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该图8中,以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产生热能负载,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产生冷能负载的情况为例对制热主体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另外,图8中,以粗线表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循环的配管。并且,图8中,以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以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图8所示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将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切换为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地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热介质转换器3中,使泵21a和泵21b驱动,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使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为全闭,并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每一个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之间循环。
首先,对制冷剂回路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并通过单向阀13b,从室外机1流出。从室外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流入了热介质转换器3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而流入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
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气体制冷剂一边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循环的热介质放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液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节流装置16b膨胀而成为低压二相制冷剂。该低压二相制冷剂经由节流装置16a流入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低压二相制冷剂通过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循环的热介质吸热而蒸发,并冷却热介质。该低压二相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流出,并经由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而从热介质转换器3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并再次流入室外机1。
流入了室外机1的热源侧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3c,流入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然后,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热源侧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从室外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和储存器19,被压缩机10再次吸入。
此时,节流装置16b的开度以过冷一定的方式被控制,该过冷是作为将压力传感器36检测到的压力换算为饱和温度后的值与由第2温度传感器34b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并且,节流装置16a为全开,开闭装置17a为关闭,开闭装置17b成为关闭。另外,也可以使节流装置16b为全开,通过节流装置16a控制过冷。
接着,对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中,热源侧制冷剂的热能向热介质传递,通过泵21b使被加热了的热介质在配管5内流动。并且,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中,将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向热介质传递,通过泵21a使被冷却了的热介质在配管5内流动。由泵21a和泵2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
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中,热介质从室内空气吸热,由此进行室内空间的制冷。并且,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中,热介质向室内空气放热,由此进行室内空间的制热。此时,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的作用,将热介质的流量控制为供给室内所需的空调负载所需的流量,并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26-B而提高了一些温度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和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而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并再次被吸入泵21a。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26-A而降低了一些温度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并再次被吸入泵21b。
这期间,热的热介质和冷的热介质,通过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作用,不进行混合,而分别被导入具有热能负载和冷能负载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配管5内,在制热侧和制冷侧,热介质朝向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经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到达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方向流动。并且,通过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能够供给室内空间所需的空调负载,即,在制热侧,将由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到的温度与第3温度传感器35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在制冷侧,将由第2温度传感器34检测到的温度与第1温度传感器31a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
在执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由于不需要热介质流向没有热负载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包含达温停机),所以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关闭流路,使热介质不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流动。图8中,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中,由于存在热负载而流动有热介质,而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C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D中,没有热负载,对应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成为全闭。另外,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C、利用侧热交换器26-D产生了热负载的情况下,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使热介质循环即可。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具有的控制机构等的通信连接关系的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由多个设备(单元)构成。各设备具有由用于对搭载于设备内的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微机等构成的控制机构等(以下,称为控制器)。而且,通信连接各控制器来进行信号收发、协同、和协调,从而进行空气调节。
图9中,室外机控制器101-A,101-B分别控制室外机1-A、1-B所具有的机构(设备)的动作(例如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切换等)。并且,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A、111-B分别控制热介质转换器3-A、3-B所具有的机构的动作(例如泵21的驱动、节流装置16的开度、开闭装置17的开闭、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的切换等)。流路切换控制器121-A~121-H分别控制流路切换装置6-A~6-H所具有的机构的动作(例如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切换、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切换、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开度等)。
另外,室内机控制器131-A~131-H分别控制与室内机2-A~2-H有关的机构等。并且,遥控器141-A~141-H是输入机构,用于由使用者分别对室内机2-A~2-H进行运转状态的设定等的指示。这里,本实施方式的各控制器具有存储机构(未图示),该存储机构用于预先存储表示控制器执行的处理的内容的程序、与信息收发有关的数据、设定于自身的地址等数据。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室外机控制器101、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和流路切换控制器121由同一系统的通信线150连接。并且,流路切换控制器121A~121-H与室内机控制器131-A~131-H之间分别由运转通信连接线160A~160-H连接。在运转通信连接线160上,例如,从室内机控制器131向流路切换控制器121传送表示室内机2处于制冷运转状态、制热运转状态或停止状态中的哪一种状态的2比特的量的信号(有时是分别表示运转/停止、制热/制冷的不同的信号)。另外,室内机控制器131-A~131-H与遥控器141-A~141-H之间由专用连接配线170A~170-H连接。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定义了通信的地址空间。而且,对于由通信线150连接的各控制器,在地址空间的范围内分别设定唯一的地址(通信中识别各设备的编号等)。各控制器进行在信号中包含地址且经由通信线150进行的通信,由此,能够进行确定了信号的送信起始地、送信目的地的通信。这里,作为由数字设定的地址,在设置时由设置者等通过双列直插开关等对各控制器进行设定。
这里,具有室外机控制器101-A的室外机1-A和具有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A的热介质转换器3-A由制冷剂配管4-A进行配管连接。具有室外机控制器101-B的室外机1-B和具有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B的热介质转换器3-B由制冷剂配管4-B进行配管连接。并且,具有流路切换控制器121的流路切换装置6和具有室内机控制器131的室内机2由热介质循环回路连接。图9(a)中,以与这些配管连接相匹配的形式,通过通信线150连接各控制器,而例如在图9(b)中,不需成为与配管连接相同的形式,能够自由连接。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初期处理的流程图的图。当空调装置设置于大厦等时,由于自动地确认各设备中的配管等的连接关系等,基于图10对各室外机控制器101进行的初期处理(初始处理)进行说明。这里,在进行连接初期处理时,热介质转换器3中的节流装置16、开闭装置17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被预先设定为全制热运转的状态。并且,预先使泵21不动作且停止。
在步骤S1中,各室外机控制器101判断在地址空间的范围内是否存在其他室外机控制器101的地址。然后,在判断为存在由通信线150连接的其他室外机控制器101时,抽取与该室外机控制器101有关的地址,进入步骤S2。
在步骤S2中,比较抽取的其他室外机控制器101具有的地址和自身具有的(设定于自身的)地址。在判断为自身具有的地址的数字较小时,进入步骤S3。当自身具有的地址的数字较大时,进入步骤S5。
在步骤S3中,将自身被设定了的室外机1识别为母机,并设定到存储机构中,进入步骤S4。步骤S4中,各室外机控制器101进行检索检查,进行连接关系检索处理并进入S8,该连接关系检索处理决定经由制冷剂配管4与自身被设定了的室外机1连接的热介质转换器3的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后面对步骤S4的处理进行说明。
另一方面,步骤S5中,将自身被设定了的室外机1识别为子机,并设定到存储机构中,进入步骤S6。然后,步骤S6中,待机规定时间,进入步骤S7。步骤S7中,判断其他室外机控制器101是否未进行连接关系检索处理。如果判断为未进行,则进入步骤S4而进行连接关系检索处理。如果判断为已进行,则返回步骤S6。
结束了步骤S4的处理的室外机控制器101进入步骤S8。步骤S8中,判断自身被设定了的室外机1是否是母机。如果判断为是母机,则进入步骤S9。如果判断为不是母机(是子机),则结束连接初期处理。
步骤S9中,成为母机的室外机控制器101,将通过连接关系检索处理决定了的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作为母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2。然后,向由通信线150连接的所有控制器通知母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2的地址等,结束连接初期处理。
图11是表示在连接初期处理的步骤S4中室外机控制器101进行的连接关系检索处理的流程图的图。首先,步骤S11中,以使制热运转开始的方式控制控制对象的室外机1的各机构,进入步骤S12。这里,如上所述,在热介质转换器3中成为全制热运转的状态。步骤S12中,待机规定时间,进入步骤S13。
步骤S13中,决定有可能经由制冷剂配管4与自身被设定了的室外机1连接的热介质转换器3。然后,在与所决定的热介质转换器3有关的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各自具有的地址之中,将最小的地址设定为确认地址,进入步骤S14。步骤S14中,经由通信线150与具有确认地址的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进行通信。然后,接收例如包含该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存储的、与第2温度传感器34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全制热运转中最初流入来自热源机1的制冷剂的第2温度传感器34c等)的检测有关的温度数据的信号,进入步骤S15。
步骤S15中,根据与接收有关的温度数据,判断制冷剂配管4的温度的变化量是否比规定值大。当判断为大时,通过进行制热运转,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制冷剂配管4流向热介质转换器3,进入步骤S16。当判断为不大(变化量为规定值以下)时,进入步骤S17。
步骤S16中,将该确认地址识别为同一制冷剂回路中的热介质转换器3所具有的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的地址,进入步骤S18。这里,根据制冷剂回路与热介质循环回路的组合等的关系,为了确认具有可能性的所有热介质转换器3,进入步骤S18,但也可以例如在停止了自身被设定了的室外机1的制热运转后,进入步骤S19,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步骤S17中,该确认地址被识别为不是同一制冷剂回路的热介质转换器3所具有的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的地址,则放弃,并进入步骤S18。
步骤S18中,判断是否完成了所有具有连接可能性的同一地址空间的热交换机构控制器的确认。如果判断为完成了,则停止自身被设定了的室外机1的制热运转,进入步骤S19。如果判断为未完成,则进入步骤S20。
步骤S19中,识别为完成了检索检查作业,结束连接关系检索处理。步骤S20中,在与有可能经由制冷剂配管4与自身被设定了的室外机1连接的热介质转换器3有关的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的地址之中,将仅次于确认地址的大小的地址设定为新的确认地址,进入步骤S14。
这样,通过进行连接初期处理初始处理,在空调装置中,由通信线150通信连接的各控制器能够自动地识别各室外机1与各热介质转换器3的配管连接关系。而且,完成实施通常运转的准备。这里,通过进行连接关系检索处理,基本上能够确认同一制冷剂回路的热介质转换器3,但也可以例如在没有发现同一制冷剂回路的热介质转换器3的情况下,作为异常而进行通报等。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全制热运转,自动识别室外机1与热介质转换器3的连接关系,上述全制热运转能够使用与周围温度所产生的制冷剂的停止中的平衡温度大不相同的压缩机排出制冷剂气体温度而判断配管连接。即使例如在进行了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通过设定温度变化量的规定值,也同样能够控制并产生同样的效果。
接着,对空调装置中的通常的空调控制进行说明。例如,与通过遥控器141进行的运转模式设定相关的信号,被发送给对应的室内机2的室内机控制器131,并进一步从室内机控制器131向流路切换装置6的流路切换控制器121发送,下面依次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流路切换控制器121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的图。步骤S31中,预先设定并存储被连接了的室内机2的能力(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与热交换有关的容量),进入步骤S32。对于与向着流路切换控制器121的能力有关的数据的设定方法,不做特别的限定。例如,考虑通过与流路切换装置6所具有的开关(未图示)进行设定,基于经由运转通信连接线160发送信号而进行设定等多种方法。
在步骤S32中,经由运转通信连接线160与室内机控制器131进行通信,确认室内机2的运转状态(基于遥控器141的设定状态)。如果确认为停止,则返回到步骤S32,例如按照规定时间进行确认处理。另一方面,如果确认为制冷运转,则进入步骤S33。并且,如果确认为制热运转,则进入步骤S43。这里,如上所述,对于室内机2的运转状态,运转/停止和制冷运转/制热运转的2比特的信号经由运转通信连接线160被发送。
在步骤S33中,在母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2中对是否允许制冷运转进行判定。如果判定为允许,则进入步骤S34。如果判定为不允许,则进入步骤S35。在步骤S34中,控制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返回步骤S32。在这里,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进行的热介质量的调整对热介质的温度进行调整,从而,成为与自身被设定了的流路切换装置6连接的室内机2(利用侧热交换器26)所需要的制冷能力所对应的开度。
在步骤S35中,将与制冷能力相关的信号经由通信线150送至母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2,进入步骤S36。在步骤S36中,判定是否从母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2得到运转许可。如果判断为得到许可,则进入步骤S37,如果判断为没有得到,则返回步骤S32。在步骤S37中,以使与冷却相关的热介质流入流出室内机2的方式进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23的切换控制,返回步骤S32。
在步骤S43中,在母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2中判断是否允许制热运转。如果判断为允许,则进入步骤S44。如果判断为不允许,则进入步骤S45。在步骤S44中,控制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返回步骤S32。在这里,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进行的热介质量的调整对于热介质的温度进行调整,从而,成为与自身被设定了的流路切换装置6连接的室内机2(利用侧热交换器26)所需要的制热能力相对应的开度。
在步骤S45中,将与制热能力相关的信号经由通信线150送至母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2,进入步骤S36。在步骤S46中,判定是否从母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2得到运转许可。如果判定为得到许可,则进入步骤S47,如果判定为没有得到,则返回步骤S32。在步骤S47中,以使与加热相关的热介质流入流出室内机2的方式进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23的切换控制,返回步骤S32。
图13是表示母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2所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的图。本处理是通过连接初期处理而决定的母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2所进行的特有的处理。在上述步骤S35或S45中,各流路切换控制器121发送与制冷能力或制热能力相关的信号。在步骤S51中,基于来自各流路切换控制器121的信号,例如对作为数值的数据而得到的制冷能力和制热能力分别进行合计,计算并求出合计制冷能力和合计制热能力,进入步骤S52。在步骤S52中,判断求出的合计制冷能力、合计制热能力的合计值是否变化。如果判定为有变化,则进入步骤S53。如果判定为没有变化,则进入步骤S54。
在步骤S53中,对于热介质,决定各热介质转换器3供给的制冷能力、制热能力的分配,进入步骤S54。在这里,作为分配的思考方式,以如下方式考虑即可。例如,在某热介质转换器3中,通过制冷主体运转或制热主体运转,制冷能力和制热能力以成为相同容量的方式被分配并进行供给。然后,将通过分配而剩下的制冷能力、制热能力的某一方的能力以如下方式分配,即,通过全制冷运转或全制热运转供给到其他的热介质转换器3。并且,以如下方式进行分配,即,考虑室外机1的压缩机10的运转频率和效率的关系,以成为运转效率尽可能高的频率的运转的方式,将能力供给到各热介质转换器3。此时,为了避免过渡现象所导致的能力低下等,考虑决定前的能力的分配状况,以能力的变动变得小的方式进行考虑是必要的,这是在上述的分配决定时优先考虑的事项。
例如,在室外机1中,在50%运转最高效的情况下,如果整体上对空调机1台×100%的负载进行能力供给即可,则以使2台室外机1运转的方式分配制冷能力、制热能力。并且,在对制冷能力为室外机1台×150%、制热能力为室外机1台×50%的负载进行能力供给的情况下,对1台室外机分配制冷50%、制热50%并使其进行制冷主体运转或制热主体运转。然后,以对另1台室外机分配制冷50%并使其进行全制冷运转的方式分配制冷能力、制热能力。
这样,制冷制热混合运转通过废热利用而效率高,但是由于热源侧制冷剂的高压/低压的条件,对于全制冷运转和全制热运转,压力差变大。因此,由于热源侧制冷剂向压缩机10的输入大,对于制冷能力、制热能力的不平衡量,在全制冷运转或全制热运转中补充能力在效率方面是有利的。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具有多个系统的制冷剂回路,能够在各制冷剂回路的压力不同的条件下进行运转。并且,在向负载供给能力时,通过经由热介质,合计在多个系统中供给的能力(热量)并供给热介质,进而能够从热介质向各室内机2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分配能力(热量)。由以上可知,考虑运转效率等的控制能够通过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结构来实现。
在步骤S54中,经由各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对于是否从各室外机1的室外机控制器111发送包含能力调整信息的信号进行判定。如果判定为发送信号,则进入步骤S55。如果判定为没有发送信号,则跳到步骤S56。在这里,本实施方式中的能力调整信息是指,表示制冷能力>制热能力(存在制热能力的废热)、制冷能力<制热能力(存在制冷能力的废热)、制冷能力上限(运转效率恶化)、制热能力上限(运转效率恶化)、相比最合适运转的大容量运转中、相比最合适运转的小容量运转中、除霜运转、不能运转这8种状态的信息。
在步骤S55中,对应于各能力调整信息再次决定分配给各热介质转换器3的制冷能力、制热能力,将与决定相关的信号发送至各热介质转换器3所具有的各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进入步骤S56。
在再次决定时,例如在基于能力调整信息判断为制冷能力>制热能力时,考虑加上分配给其他的热介质转换器3的制热能力,或者使分配给该热介质转换器3的制冷能力向其他的热介质转换器3移动。并且,当判断为制冷能力<制热能力时,考虑加上分配给其他的热介质转换器3的制冷能力,或者使分配给该热介质转换器3的制热能力向其他的热介质转换器3移动。
当判断为制冷能力上限时,考虑使分配给该热介质转换器3的制冷能力向其他的热介质转换器3移动。当判断为制热能力上限时,考虑使分配给该热介质转换器3的制热能力向其他的热介质转换器3移动。
并且,当判断相比最合适运转以大容量处于运转过程中时,考虑使制冷能力或制热能力向其他的热介质转换器3移动。当判断相比最合适运转以小容量处于运转中时,考虑加上分配给其他的热介质转换器3的制冷能力或制热能力。
当判断为除霜运转时,使制热能力移动到其他的热介质转换器3,并且,使热介质转换器3实现特殊的运转状况(使泵21停止,使节流装置16全开)。而且,当判断为不能运转时,对该热介质转换器3不分配能力。
在这里,在相反的能力调整信息为多个的情况下,以不能运转→除霜运转→制冷能力<制热能力→制冷能力>制热能力→制热能力上限→制冷能力上限→相比最合适运转的大容量运转中→相比最合适运转的小容量运转中的顺序,按照优先顺序进行判定。该优先顺序是由于重视稳定供给空气调节所涉及的能力而进行的排序。而且,还考虑到制冷能力<制热能力、制热能力上限的信息是为了避免除霜而假设使用的。
在步骤S56中,在待机规定时间,进入步骤S51。如以上那样,母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2进行向各热介质转换器3(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分配制冷能力、制热能力的处理。
图14是表示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的图。在这里,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中包含母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2。在步骤S61中,确认是否从母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2接收到与分配相关的制冷能力、制热能力的信号,进入步骤S62。在步骤S62中,将与分配相关的制冷能力、制热能力所涉及的信号发送到对应的室外机控制器101,进入步骤S63。
在步骤S63中,以能够向热介质供给分配所涉及的制冷能力、制热能力的方式,进行自身被设定了的热介质转换器3的各机构的控制,进入步骤S64。例如,泵21对应于第1温度传感器31等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热介质侧的出入口温度对热介质进行加压。并且,节流装置16对应于热源侧制冷剂的状况将SH(过热)、SC(过冷)作为指标来控制开度。在除霜运转时,如上所述那样关闭泵21并使节流装置16全开。
在步骤S64中,判定是否从室外机1接收到与上述的能力调整信息相关的信号。当判定为接收到与能力调整信息相关的信号时,进入步骤S65。当判定为没有接收到与能力调整信息相关的信号时,跳到步骤S66。在步骤S65中,将接收到的与能力调整信息相关的信号发送到母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2。并且,在步骤S66中,待机规定时间,之后返回到步骤S61。
图15是表示室外机控制器101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的图。
在步骤S71中,判断是否能进行运转。如果判定为能,则进入步骤S73。如果判断为不能运转,则进入步骤S72。在步骤S72中,暂时将能力调整信息决定为不能运转,进入步骤S100。
在步骤S73中,对与制冷能力、制热能力相关的信号的输入(接收)进行确认,进入步骤S74,所述信号是从由制冷剂回路连接的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发送的。在步骤S74中,判断室外机1的状态是停止,还是冷暖混合运转,还是不为任意一种状态(全制冷运转、全制热运转等)。如果判断为冷暖混合运转,进入步骤S75。如果判断为停止,跳到步骤S100。并且,如果判断为不是任意一种,则进入步骤S84。
在步骤S75中,在来自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的制冷能力和制热能力中,判断是否某一个大。如果判断制冷能力为制热能力以上,则进入步骤S76。如果判断为制冷能力不为制热能力以上(制冷能力比制热能力小),则进入步骤S77。在步骤S76中,使自身被设定了的室外机1进行制冷主体运转,进入步骤S100。在步骤S77中,使自身被设定了的室外机1进行制热主体运转,进入步骤S78。
在步骤S78中,判断是否达到制热主体运转所涉及的规定的除霜开始条件。如果判断为达到除霜开始条件,则进入步骤S79。如果判断为未达到除霜开始条件,则跳到步骤S100。在步骤S79中,本来,能力调整信息成为除霜运转,但是,为了避免除霜运转,以允许移动到制冷主体运转为目的,暂时决定制冷能力<制热能力这样的虚设的能力调整信息,进入步骤S100。由此,例如,当母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基于能力调整信息进行再分配时,使能力分配给其他的热源机1(制冷剂回路),能够进行制冷主体运转。因此,使室外机1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进行除霜,并且能够供给制热能力和制冷能力。
在步骤S84中,判断室外机1的状态是全制热运转还是全制冷运转。如果决定为全制热运转,则进入步骤S85。另外,如果决定为全制冷运转,则进入步骤S95。在这里,在全制热运转中包含除霜运转。
在步骤S85中,使自身被设定了的室外机1进行全制热运转,进入步骤S86。在步骤S86中,判断是否达到全制热运转所涉及的规定的除霜开始条件。如果判断为达到除霜开始条件,则进入步骤S87。如果判断为没有达到除霜开始条件,则跳到步骤S100。在步骤S87中,将能力调整信息暂时决定为除霜运转,进入步骤S100。
在步骤S95中,使自身被设定了的室外机1进行全制冷运转,进入步骤S100。
在步骤S100中,以步骤S72、步骤S79、步骤S87中的暂时的决定为优先,生成室外机1的能力调整信息。然后,将能力调整信息所涉及的信号发送到对应的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结束处理。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在热介质循环回路(热介质侧装置)上连接多个制冷剂回路(冷冻循环装置),从各制冷剂回路对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循环的热介质分别进行制冷能力、制热能力的供给,因此,能够容易地增强能够供给的能力。并且,在室外机控制器101、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流路切换控制器121之间能够进行通信,在多个制冷剂回路进行联合控制,由此,能够使各热源机1进行能力的分担。因此,能够使各热源机进行高效的最合适的运转,所以,作为空调装置整体,能够进行例如能量效率高的运转。
例如,在以小容量进行运转(供给的制冷能力、制热能力小也可以的运转)的情况下,能够不使2台室外机1同时运转,而使1台室外机1以压缩机10的运转效率高的状况运转。并且,在1台的室外机1进行最大能力附近的运转这样的条件的情况下,由2台室外机1分担供给的能力,能够以压缩机10的运转效率良好的状况运转。
另外,在多个室内机2分别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为了避免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废热并提高效率,对各室内机2的制冷能力、制热能力进行合计,在例如2系统的制冷剂回路中,在一方的系统的制冷剂回路中,基于合计的能力,以同等程度地供给制冷能力和制热能力的方式分配能力,在另一方的系统的制冷剂回路中,供给剩余的能力的量,进行组合运转,由此,能够进行协调运转。通过以成为以上那样的运转的方式进行控制,能够实现高效率化。
并且,由于各制冷剂回路分别独立,所以,即使某室外机1(热介质转换器3)停止而不能运转,通过其他的室外机1等也能够继续运转。因此,例如,能够容易地实施分别地切断电源的维护等。关于增设也一样。并且,在制热主体运转中,即使在满足室外机1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上霜所导致的除霜开始条件的情况下,也对其他的制冷剂回路进行制冷能力、制热能力的分配等,变更为制冷主体运转等,由此,能够回避除霜运转。
并且,由于各制冷剂回路分别独立,通过热介质循环回路部合流,所以,制冷剂回路侧的单元(室外机1和热介质转换器3)的设置位置的制约少。因此,分散设置也可能,包含增设的有效利用空余空间的系统构筑变得容易。
并且,在多个制冷剂回路中,室外机1和热介质转换器3的制冷剂配管部分的传送线为1系统量即可,能够得到节省施工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流路切换装置6和室内机2靠近配置,利用在冷暖混合运转时在热介质循环回路部中存在始终具有热能的热介质与始终具有冷能的热介质的情况,例如,在室内机2中切换制冷/制热的情况下,能够马上使冷能、热能所涉及的热介质流入室内机2,能够得到提高空调室温的快速舒适性的效果。此时,作为热介质,伴随着热能和冷能的切换而必须加热/冷却的热量仅为存在于流路切换装置6和室内机2的部分的热介质的量,因此,伴随着切换的必要过度热量小,能够实现节能。而且,通过使流路切换装置6与热介质转换器3独立,能够容易地设置与室内机2匹配的流路切换装置6。因此,例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6,能够与其他的装置联合地控制常用的室内机2,从而得到作为室内机2能够使用常用品的效果。
另外,进行室外机1的控制的室外机控制器101能够经由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1和通信线150进行通信,因此,在例如设置时的初期处理中,在使自身被设定了的室外机1运转时,通过判断产生规定以上的温度变化的热介质转换器3,能够自动识别制冷剂回路的连接关系。并且,由于能够自动地识别制冷剂回路的连接关系,不需要使通信线150的连接关系与制冷剂配管连接相配合,能够提高自由度。因此,能够使例如通信线150长的室外机1和热介质转换器3之间的通信线成为1系统。
实施方式2.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热介质循环回路与2系统的制冷剂回路连接,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连接2系统以上的制冷剂回路。
符号的说明
1,1-A,1-B室外机,2,2-A~2-H室内机,3,3-A,3-B热介质转换器,4,4-A,4-B制冷剂配管,5配管,6,6-A~6-H流路切换装置,10压缩机,11四通阀(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热源侧热交换器,13a,13b,13c,13d单向阀,15,15a,15b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6,16a,16b节流装置,17,17a,17b开闭装置,18,18a,18b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9促动器,21,21a,21b泵(热介质送出装置),22,22-A~22-D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23-A~23-D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5,25-A~25-D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6,26-A~26-H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第1温度传感器,34a,34b,34c,34d第2温度传感器,35,35-A~35-D第3温度传感器,36压力传感器,101,101-A,101-B室外机控制器,111,111-A,111-B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12母热交换机构控制器,121,121-A~121-H流路切换控制器,131,131-A~131-H室内机控制器,141,141-A~141-H遥控器。
Claims (6)
1.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室外机,上述多个室外机分别具有压缩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
多个热介质转换器,上述多个热介质转换器分别具有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多个热介质送出装置,
多个室内机,上述多个室内机的每一个都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
多个流路切换装置,上述多个流路切换装置的每一个都具有多个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
上述空调装置形成有:
多个冷冻循环装置,上述多个冷冻循环装置的每一个都具有制冷剂回路,上述制冷剂回路是通过配管连接上述压缩机、上述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节流装置、和上述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而构成的,上述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加压,上述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用于切换上述制冷剂的循环路径,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用于使上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上述节流装置用于调整上述制冷剂的压力,上述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能够使上述制冷剂和与上述制冷剂不同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成为温度分别不同的热介质;
多个热介质侧装置,上述多个热介质侧装置的每一个都具有热介质循环回路,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是通过配管连接与各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对应的上述热介质送出装置、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和与各个利用侧热交换器对应的上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而构成的,上述与各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对应的上述热介质送出装置是用于使与上述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有关的上述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送出装置,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进行上述热介质和与空调对象空间有关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上述与各个利用侧热交换器对应的上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对通过上述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热介质进行切换,使其通过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
上述多个室内机的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每一个能够与构成上述多个冷冻循环装置的多个热介质转换器中的上述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每一个连接,构成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
对于多个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所涉及的各自的负载,分别合计上述热介质所需要的制冷能力和制热能力,基于合计值,在使上述压缩机以最适当的运转效率运转的情况下,决定供给上述制冷能力和上述制热能力合计所需的上述压缩机的台数,使决定的台数的量的冷冻循环装置工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各热介质转换器的热介质送出口侧设置有单向阀,上述单向阀阻止上述热介质向着与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同一通信系统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多个室外机、多个热介质转换器及多个流路切换装置所分别具有的控制机构。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基于上述合计值,将分别供给到上述热介质的制冷能力及制热能力分配给各冷冻循环装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基于上述合计值,以供给相同能力量的上述制冷能力和上述制热能力的方式对上述冷冻循环装置进行分配,将剩余的上述制冷能力或上述制热能力中的任意一方的超过能力量分配给另外1台冷冻循环装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成为控制对象的室外机所具有的控制机构使该室外机运转并进行与上述多个热介质转换器的通信,并且进行连接确认处理,该连接确认处理将上述多个热介质转换器中的、通过上述热介质转换器的制冷剂的温度的变化量成为规定值以上的上述热介质转换器,判断为构成同一制冷剂回路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0/001882 WO2011114368A1 (ja) | 2010-03-16 | 2010-03-16 | 空気調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12309A CN102812309A (zh) | 2012-12-05 |
CN102812309B true CN102812309B (zh) | 2015-12-16 |
Family
ID=44648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65428.4A Active CN102812309B (zh) | 2010-03-16 | 2010-03-16 | 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85128B2 (zh) |
EP (1) | EP2549201B1 (zh) |
JP (1) | JP5709838B2 (zh) |
CN (1) | CN102812309B (zh) |
WO (1) | WO201111436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270606B1 (ko) * | 2011-11-28 | 2013-06-0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DE102012208174B4 (de) * | 2012-05-16 | 2016-09-01 | Efficient Energy Gmbh | Wärmepumpe und verfahren zum pumpen von wärme im freikühlungsmodus |
EP2899477B1 (en) * | 2012-09-20 | 2020-08-0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er device |
CN104813111B (zh) * | 2012-11-30 | 2017-08-2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WO2014097439A1 (ja) * | 2012-12-20 | 2014-06-2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KR101637745B1 (ko) * | 2014-11-25 | 2016-07-07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열해를 방지하는 에어가이드를 구비한 라디에이터 |
WO2016113830A1 (ja) * | 2015-01-13 | 2016-07-2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GB2550697B (en) * | 2015-02-23 | 2020-08-1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WO2017072831A1 (ja) * | 2015-10-26 | 2017-05-0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WO2017119137A1 (ja) * | 2016-01-08 | 2017-07-1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6610274B2 (ja) * | 2016-01-15 | 2019-11-2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および管理システム |
JP6767140B2 (ja) * | 2016-03-18 | 2020-10-14 |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 熱源システム |
CN106152644B (zh) * | 2016-06-30 | 2018-09-1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泵空调机组除霜控制方法及系统 |
KR102482403B1 (ko) * | 2018-07-10 | 2022-12-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
EP3859244A4 (en) * | 2018-09-28 | 2021-09-1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ER |
JP6968297B2 (ja) * | 2018-10-31 | 2021-11-1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およ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の制御対象設定方法 |
JP6854896B2 (ja) * | 2019-02-14 | 2021-04-07 |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空気調和装置、運転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6876081B2 (ja) * | 2019-03-04 | 2021-05-2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媒サイクル装置 |
JP7086276B2 (ja) * | 2019-04-10 | 2022-06-1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EP3957925A4 (en) * | 2019-04-18 | 2022-04-0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ER CONTROL DEVICE, OUTDOOR UNIT, RELAY DEVICE, HEAT SOURCE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
US12130054B2 (en) * | 2019-06-25 | 2024-10-2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CN112944453B (zh) * | 2021-02-26 | 2023-03-31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三管式多联机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 |
WO2022224349A1 (ja) * | 2021-04-20 | 2022-10-2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406A (zh) * | 1994-02-18 | 1996-01-03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多室空调器及其运行方法 |
CN1431434A (zh) * | 2003-01-27 | 2003-07-23 | 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一拖三空调器及其变频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46027U (ja) | 1981-09-22 | 1983-03-28 |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 空気調和装置 |
JPS62102046A (ja) * | 1985-10-28 | 1987-05-12 | Toshiba Corp | 空気調和機 |
JP2705031B2 (ja) * | 1989-06-13 | 1998-01-26 |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 多室式空気調和機 |
AU636726B2 (en) * | 1990-03-19 | 1993-05-06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JPH03282150A (ja) * | 1990-03-30 | 1991-12-12 | Toshiba Corp |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その制御方式 |
JP2839343B2 (ja) | 1990-08-10 | 1998-12-16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マルチエアコン |
US5237833A (en) * | 1991-01-10 | 1993-08-24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Air-conditioning system |
JP3174101B2 (ja) | 1991-09-05 | 2001-06-11 |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 冷暖房装置 |
JPH05280818A (ja) | 1992-04-01 | 1993-10-29 |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 多室冷暖房装置 |
JP3060770B2 (ja) * | 1993-02-26 | 2000-07-1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JPH074758A (ja) | 1993-06-14 | 1995-01-1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冷却装置 |
JP2667950B2 (ja) * | 1993-09-20 | 1997-10-27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空気調和機及びそのアドレス設定方法 |
JPH07218034A (ja) | 1994-02-01 | 1995-08-1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JPH093561A (ja) | 1995-06-19 | 1997-01-07 |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 自熔炉用精鉱バーナー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操業方法 |
JPH1089742A (ja) | 1996-09-12 | 1998-04-1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冷凍システム |
JPH10300265A (ja) * | 1997-05-01 | 1998-11-13 | Daikin Ind Ltd | 冷凍装置 |
JP3063742B2 (ja) * | 1998-01-30 | 2000-07-1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US6094925A (en) * | 1999-01-29 | 2000-08-01 | Delaware Capital Formation, Inc. | Crossover warm liquid defrost refrigeration system |
JP2001289465A (ja) | 2000-04-11 | 2001-10-19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JP4123829B2 (ja) * | 2002-05-28 | 2008-07-2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KR100484869B1 (ko) * | 2003-01-13 | 2005-04-2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히트펌프 시스템의 운전제어방법 |
JP2005140444A (ja) | 2003-11-07 | 2005-06-0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KR100565257B1 (ko) * | 2004-10-05 | 2006-03-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압축기를 이용한 이차냉매사이클 및 이를 구비한 공기조화기 |
US7409833B2 (en) * | 2005-03-10 | 2008-08-12 | Sunpower, Inc. | Dual mode compressor with automatic compression ratio adjustment for adapting to multiple operating conditions |
JP4948016B2 (ja) * | 2006-03-30 | 2012-06-0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08157557A (ja) * | 2006-12-25 | 2008-07-10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KR100803144B1 (ko) * | 2007-03-28 | 2008-02-1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JP4973345B2 (ja) | 2007-07-05 | 2012-07-1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媒系統検出方法、冷媒系統検出システム、および、冷媒系統検出プログラム |
WO2009133640A1 (ja) | 2008-04-30 | 2009-11-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WO2009133644A1 (ja) * | 2008-04-30 | 2009-11-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KR20120010252A (ko) * | 2009-03-31 | 2012-02-02 | 존슨 컨트롤스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 응축기 팬 구동용 제어장치 |
-
2010
- 2010-03-16 US US13/579,495 patent/US9285128B2/en active Active
- 2010-03-16 CN CN201080065428.4A patent/CN102812309B/zh active Active
- 2010-03-16 WO PCT/JP2010/001882 patent/WO201111436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3-16 JP JP2012505302A patent/JP5709838B2/ja active Active
- 2010-03-16 EP EP10847790.2A patent/EP2549201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406A (zh) * | 1994-02-18 | 1996-01-03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多室空调器及其运行方法 |
CN1431434A (zh) * | 2003-01-27 | 2003-07-23 | 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一拖三空调器及其变频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1114368A1 (ja) | 2011-09-22 |
JPWO2011114368A1 (ja) | 2013-06-27 |
EP2549201B1 (en) | 2019-12-25 |
CN102812309A (zh) | 2012-12-05 |
JP5709838B2 (ja) | 2015-04-30 |
US20120297812A1 (en) | 2012-11-29 |
US9285128B2 (en) | 2016-03-15 |
EP2549201A4 (en) | 2017-03-29 |
EP2549201A1 (en) | 2013-0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12309B (zh) | 空调装置 | |
CN102272534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3229003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2112818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2365510B (zh) |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 | |
CN102597658B (zh) | 热泵 | |
CN102422092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2597640B (zh) | 空调装置 | |
CN103874892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2575883B (zh) | 空调装置 | |
CN100587348C (zh) | 储热式空调机 | |
CN102362126B (zh) | 空调装置 | |
CN102713469B (zh) | 空调装置 | |
JP4688711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02753900B (zh) | 空调装置 | |
EP2503266B1 (en) |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and information propagation method adapted thereto | |
CN102483273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1349456B (zh) | 空调装置 | |
CN102575860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3080668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5180497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4053959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4813110A (zh) | 空调装置 | |
CN104813111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4823002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