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55754C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55754C
CN100555754C CNB2007101666715A CN200710166671A CN100555754C CN 100555754 C CN100555754 C CN 100555754C CN B2007101666715 A CNB2007101666715 A CN B2007101666715A CN 200710166671 A CN200710166671 A CN 200710166671A CN 100555754 C CN100555754 C CN 10055575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ircuit board
housing
connector
slide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71016667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45645A (zh
Inventor
铃木雅幸
渡边淳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ICHI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ICHI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ICHI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ICHI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45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56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5575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5575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包含:触头,每个触头分别具有接触部分、位于接触部分与连接部分之间的弹性部分和支点部分、压力接收部分;以及滑块,其具有推压部分,推压部分可在触头的连接部分与压力接收部分之间转动,用于将接触部分推压在电路板上。壳体在其电路板插口一侧形成有用于引导电路板的凹入部分。触头包括上下部接触部分,它们彼此上下交错布置,从而不会出现连接缺陷,即使电路板在插入时被错误地上下颠倒。连接器还包含锁定件,其具有咬合部分,用于咬合设在所述电路板中的锚固部分。两种触头分别从相反侧插入壳体中,以使这两种触头接触电路板相反侧上的接触部分。此外,面对着触头的接触部分设置了板状件,用以防止壳体变形。

Description

连接器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3年5月23日、申请号为03136522.1、发明名称为“连接器”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在移动电话或蜂窝电话、个人笔记本电脑、数字摄像机或类似物上的连接器,特别是涉及这样一种连接器,其能够将触头可靠地推压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上,便于引导电路板或带状电缆进入连接器中并同时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即使电路板在插入时被错误地上下颠倒也能够消除任何连接缺陷,可靠地将电路板或电缆锁定在连接器上,即使是在电路板两侧表面上带有接触部分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连接器小型化,并且使准备安装在电路板和电缆上的连接器得到加强。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用在移动电话、电荷耦合器件(CCD)摄像机或类似物中的连接器是非常薄的(所谓的更轻、更紧凑的连接器),并且包含以极窄的间距布置的触头。这些连接器既可以同时适用于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也可以仅适用于柔性印刷电路板。这些连接器具有这样的结构,即通过将电路板或带状电缆插入连接器壳体的插口中,电路板或带状电缆被带到与触头的接触部分相接触的状态。
这些连接器大致上被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连接器主要包括壳体和触头,柔性印刷电路板在被插入壳体中时会被带到与触头的接触部分相接触的状态。这种连接器是所谓的“非零插力”(NZIF)型的。另一种连接器主要包括壳体、触头和滑块,以使柔性印刷电路板被壳体和滑块夹住。这种连接器又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所谓的“零插力”(ZIF)型和“触键”型。现有多种方法用于利用壳体和滑块保持柔性印刷电路板。然而,在许多情况下,是在柔性印刷电路板被插入壳体中后,将滑块插入壳体中,以将电路板推压在触头上。“零插力”型的连接器公开于后文所述的专利文献1中,“触键”型的连接器公开于后文所述的专利文献2中。
“非零插力”型的连接器具有这样的结构,即柔性印刷电路板通过插口而插入壳体中,以迫使电路板与触头的接触部分相接触,而不必使用滑块,这样就能够实现电路板的连接。柔性印刷电路板在插入壳体中时受到压力。当柔性印刷电路板与接触部分接触时,接触部分通常会被特意弯曲或弯折,以便于实现接触,或者触头的接触部分经常对称设置在电路板两侧,以使接触部分夹住电路板。
壳体上形成有所需数量的插槽,用于将触头插入其中,以及插口,用于将柔性印刷电路板插入其中。每个触头主要包含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或类似物的接触部分、用于连接在一基板上的连接部分、用于固定在壳体上的固定部分。这些触头通过压配而固定在壳体中。图30A和30B中示出了一种“零插力”型连接器的触头64。触头64是大致U形的,并且主要包括:接触部分22,其适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40或柔性带状电缆;连接部分24,其适用于连接在一基板或基片上;以及固定部分42,其用于通过压配而固定在壳体12上。
如图30A和30B所示,“零插力”型连接器的滑块66是大致楔形的。在柔性印刷电路板40或柔性带状电缆被插入壳体62中后,滑块66插入装有所需数量触头64的壳体62中。这种滑块66主要包括:安装部分74,其用于安装在壳体62上;以及推压部分68,其用于将柔性印刷电路板40或柔性带状电缆推压在触头64的接触部分22上。在插入柔性印刷电路板40或柔性带状电缆之前,滑块66被临时插在壳体62中以便储存于此,如图30A所示。在柔性印刷电路板40或柔性带状电缆插入后,滑块66再次插入壳体62中,以使滑块66的推压部分68沿着平行于电路板40或电缆的方向插入,如图30B所示,从而将电路板或电缆推压在触头64的接触部分22上。
为了适应于用户的要求,使触头的间距最小化,或者使连接器小型化,有时需要将一些触头的连接部分布置在壳体的插口一侧(也就是交错地布置触头)。
另外,后文所述的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用于锁定柔性印刷电路板的结构。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电路板连接器,其通过可靠连接而提高生产率,而不需要将电路板发生位移,即使是电路板带有特定的用于信号输入和输出的小型端子或以小间距布置的端子。
专利文献1
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文献No.H6-60,983中公开了“零插力”型连接器的一个例子。从该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摘要中可以看到,该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印刷电路板滑块的连接器,其适用于电子或通讯领域的狭窄空间中。滑块的两侧端部上形成有U形臂,每个U形臂的近端固定在滑块上,并且在滑块插入壳体中时用作导向件。U形臂分别在其开口侧设有凸块并且形成有切槽,以使开口端能够从插入侧看到。壳体的两端设有凸块,凸块具有倾斜表面,以适合于咬合滑块的凸块。
当滑块与柔性印刷电路板的连接端子一起插入壳体中时,滑块上的凸块骑跨在壳体上的带倾斜表面的凸块上,以使滑块的U形臂的开口端临时向外扩张,并且在插入动作结束后返回它们的常规位置。
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献No.H13-257,020中公开了所谓“触键”型连接器的一个例子。为了获得柔性印刷电路板相对于所公开的连接器的精确定位,在位于触头之间的端子块上的一条直线上设有一排凸块。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插入端子块中后,滑块被移动,以将电路板或带状电缆推压在触头上。在电路板或带状电缆借助于滑块而以这种方式电连接到触头上的时刻,凸块咬入电路板或带状电缆的电路图形之间的凹槽中,从而确保触头与电路板或带状电缆的电路图形之间的位置重合。
专利文献3
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文献No.H6-82,783中公开了一种用于锁定柔性带状电缆的连接器结构。为了即使是在带状电缆在其后表面上带有刚性加强板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带状电缆容易咬合滑块的牙,所公开的连接器包含:壳体,其内部设有触针并且形成有用于接收带状电缆的装配空间;以及滑块,其可拆卸地配置在壳体的空间中,并且可以通过转动而移出壳体,以将滑块从壳体中取出。在带状电缆被插入壳体的装配空间中后,滑块被强制进入装配空间中,以导致带状电缆电连接到触针。滑块在其表面上设有锚固凸块,用以被带状电缆抵靠。滑块的锚固部分插入并咬合形成在柔性带状电缆中的锚固部分和设在带状电缆后表面上的加强板。
专利文献4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献No.H5-326,084中公开了一种电路板连接器。根据该日本专利的说明书中所描述,连接器可以实现可靠的连接,从而提高生产率,而不需要使电路板发生位移,即使是电路板带有特定的用于信号输入和输出的小型端子或以小间距布置的端子。电路板包含沿其一个边缘布置的多个信号输入输出端子。连接器包含插座端子触头,它们布置在与电路板的信号输入输出端子相对应的位置上。在电路板通过端子触头一侧的开口而插入连接器中后,电路板被推压并移向插座端子的触头,以使信号输入输出端子被带到与连接器的相应触头相接触的状态。连接器还包含定位装置,其位于用于插入绝缘子电路板的区域中。当电路板被插入到预定位置后,定位装置将电路板安置在此。
最近几年,随着电气和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强烈要求这种连接器被进一步小型化。另外,近来有越来越多的需求,希望连接器带有数量较少的连线,例如4至10根,这取决于用户的要求。另一方面,希望能够以轻微的力将电路板插入连接器中,同时又能够以足够大的力将电路板保持在连接器中。在这种情况下,插入力和保持力无法兼顾,从而会产生以下问题。
第一点,在图30A和30B所示的现有技术连接器中,在高度方向上有六层结构,即壳体62的上下壁、每个触头64的接触部分22和压力接收部分70、滑块66的推压部分68、柔性印刷电路板40或柔性带状电缆。为了尽可能减小连接器的高度,可以省略掉每个触头的压力接收部分70,以获得沿高度方向上的五层结构。然而,为了保证各个元件的强度以及规格要求或用户要求,就不能够进一步减小连接器高度了。
对于图30A和30B所示的连接器60,电路板40或带状电缆的插入以及触头64的接触部分22推压在电路板或带状电缆上的动作只发生在壳体的插口一侧,因此随着连接器的小型化,这种操作变得更加困难了。另外,在需要触头的间距极其狭窄的情况下,触头只从一个方向插入壳体中会妨碍或阻碍连接器的小型化要求。
第二点,对于上面描述的结构,在触头以它们的连接部分安置在壳体插口一侧这种方式布置在壳体中的情况下,会不可避免地使触头的连接部分从壳体中伸出,以便于引导电路板或带状电缆,这样,会因连接部分从壳体伸出而限制了连接器的小型化。在需要触头的间距极其狭窄的情况下,只从一侧将触头插入壳体中也会限制连接器的小型化。
第三点,对于这样的连接器,即其触头的接触部分设在对称位置上以便在两侧夹住柔性印刷电路板,触头经常被交错布置,以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在这种情况下,用于插入连接器的电路板上的电路图形应当与连接器的触头布局相对应着交错设置。如果电路板被错误地上下颠倒插入连接器中,则电路板上的电路图形会被错误地接触到触头的接触部分,从而导致电连接缺陷或故障。如果出现这种电连接缺陷或故障,则连接器本身或电路板本身必须更换,从而导致操作成本增加。
第四点,在所谓的“非零插力”型连接器中,用于将电路板插入连接器中的力和用于将电路板保持在连接器中的力一般主要取决于触头的接触力(或压力)。换言之,保持力基本上等于每个触头的接触力乘以触头的数量。如果用户需要保持力为5N,则对于连线数小于10的连接器而言,不可能获得5N的保持力。因此,电路板可能会从连接器滑出,以导致连接故障。
即使是在所谓的“零插力”型连接器中,在柔性印刷电路板被插入连接器中后,电路板被滑块推压在触头上,但这种连接器与“非零插力”型连接器的差别仅在于可通过触头插入连接器中而导致初始压力增加,而触头的接触力(压力)的作用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在这种连接器中仍存在这样的事实,即对于连线数小于10的连接器而言,不可能获得5N的保持力,因此电路板可能会从连接器滑出。
在前述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连接器中,设在滑块上的锚固凸块插入并咬合柔性电缆的锚固部分。然而,在这种连接器中,由于滑块的插入方向与柔性电缆的插入方向相同,因此触头的接触力(压力)的作用仍占主导地位,所以仍存在这样的事实,即对于连线数小于10的连接器而言,不可能获得5N的保持力。
在专利文献2和3中公开的连接器的组合结构中,可在文献2中的所谓“触键”型连接器上附加设置形成在滑块上的锚固凸块和形成在文献3中的连接器所用电路板上的锚固部分。对于这种组合结构连接器,由于电路板的插入方向与滑块的转动方向不同,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连线数小于10,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所需的保持力。然而,滑块的弹性较差,因此在电路板被以大于保持力的力拉出时滑块或电路板会受损。另外,电路板偶然会受到不规则力,例如通常是沿斜上方向的拉力,而不是沿着与插入方向相反方向的力。由于偶然的不规则力的方向可能与滑块的转动方向相同,因此有时不能获得所需的保持力。
第五点,为了增加信号密度,越来越需要在电路板的两侧表面上设置接触部分。然而,前面描述的现有技术连接器不能适用于这种在两侧表面带有接触部分的电路板,而且不能够适用于更窄间距的触头。更具体地讲,对于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零插力”型连接器,在电路板插入连接器中后,电路板被滑块沿一个方向推压而接触到连接器的触头。由于推压方向只是一个方向,因此这种连接器肯定不可能用于在两侧表面上带有接触部分的电路板。
在前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触键”型连接器中,滑块在电路板插入连接器的一侧转动。在这种结构中,电路板只沿一个方向被滑块推压,因此这种连接器不能适用于在两侧表面上带有接触部分的电路板。
第六点,随着连接器的高度被显著减小,目前可以从市场上获得厚度小到0.15至0.25mm的连接器。对于这种连接器中的极薄的壳体,在将电路板插入连接器中时,壳体可能承受不了接触力,从而使壳体变形而引起连接不稳定,以导致连接故障或失效,甚至导致壳体损坏。将壳体制作得厚一些可以避免这一问题,但又不能实现高度的减小。专利文献1和2中公开的连接器具有布置在狭窄间距中的触头,并且形状更薄(所谓的更轻、更紧凑的连接器),因此上面描述的问题在这种连接器中更为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具有能够在触头的连接部分侧(在插口的相反侧)转动的滑块,滑块转动时能将触头的接触部分压靠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上,而不会损失各个元件的强度,也不会偏离用户的要求,并且容易制造和操作,使触头的间距缩窄,同时使连接器小型化,特别是其高度。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其能够确保指引或引导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进入连接器的插口中,同时确保实现触头间距的缩窄和连接器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其绝不会出现连接缺陷或故障,即使柔性印刷电路板在插入连接器时被错误地上下颠倒。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具有所需的用于保持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力,即使是在连线数量较小的情况下,从而完全消除任何连接缺陷或故障。
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可以用于在两侧表面上带有接触部分的柔性印刷电路板,而且其触头可以以极窄的间距布置。
本发明的第六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插入其壳体中时,壳体不会变形,而且能够使连接器高度最小化。
为了实现本发明第一个目的中所述的连接器高度最小化,一种适用于与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可拆卸地装配在一起的连接器包含:所需数量的触头,它们分别具有至少一个接触部分,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壳体,其将触头保持和固定在其中,而且壳体具有插口,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可以通过该插口插入壳体中;以及滑块,其用于将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推压在触头上。根据本发明,每个触头还分别包括:连接部分;弹性部分和支点部分,它们设在接触部分与连接部分之间;以及压力接收部分,其面对着连接部分设置并且从弹性部分伸出,接触部分、弹性部分、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被布置成大致曲柄的形式,此外,滑块包括沿其纵向并排布置的推压部分,并且滑块被这样安装在壳体中,即其推压部分能够在触头的连接部分与压力接收部分之间转动。
为了实现本发明第一个目的中所述的高度和间距最小化,一种适用于与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可拆卸地装配在一起的连接器包含:所需数量的触头,它们分别具有至少一个接触部分,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壳体,其将触头保持和固定在其中,而且壳体具有插口,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可以通过该插口插入壳体中;以及滑块,滑块转动时能将触头的接触部分压靠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上。根据本发明,触头由两种触头组成,一种触头中的每一个分别包括:连接部分;弹性部分和支点部分,它们设在接触部分与连接部分之间;以及压力接收部分,其面对着连接部分设置并且从弹性部分伸出,接触部分、弹性部分、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被布置成大致曲柄的形式,另一种触头中的每一个分别包括:连接部分;弹性部分和支点部分,它们设在接触部分与连接部分之间;以及压力接收部分,其沿着与接触部分相反的方向从弹性部分伸出,接触部分、弹性部分、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被布置成大致U形的形式,此外,滑块包括沿其纵向平行布置的推压部分,并且滑块被这样安装在壳体中,即其推压部分能够在所述一种触头的连接部分与压力接收部分之间以及壳体与所述另一种触头的压力接收部分之间转动。
为了实现本发明第二个目的,一种适用于与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可拆卸地装配在一起的连接器包含:所需数量的触头,它们分别具有至少一个接触部分,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以及壳体,其将触头保持和固定在其中,而且壳体具有插口,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可以通过该插口插入壳体中。根据本发明,壳体在插口一侧设有凹入部分,用于引导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进入壳体中,以将触头这样安置在壳体中,即不允许触头的连接部分从壳体的凹入部分中伸出。
为了实现本发明第三个目的,一种适用于与柔性印刷电路板可拆卸地装配在一起的连接器包含:所需数量的触头,每个触头分别具有彼此上下设置的上部和下部接触部分,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以及壳体,其将触头保持和固定在其中,而且壳体具有插口,柔性印刷电路板可以通过该插口插入壳体中。根据本发明,如果设在柔性印刷电路板上的接触部分以交错的方式布置,则触头的上部和下部接触部分也以交错的方式布置。
为了实现本发明第四个目的,一种适用于与柔性印刷电路板可拆卸地装配在一起的连接器包含:所需数量的触头,每个触头分别具有至少一个接触部分,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以及壳体,其将触头保持和固定在其中,而且壳体具有插口,柔性印刷电路板可以通过该插口插入壳体中。根据本发明,连接器还包括至少一个锁定件,其安装在壳体上并且包含咬合部分,用于咬合设在柔性印刷电路板中的锚固部分,以防止柔性印刷电路板从壳体中移出。
为了实现本发明第五个目的,一种适用于与柔性印刷电路板可拆卸地装配在一起的连接器包含:所需数量的触头,每个触头分别具有至少一个接触部分,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以及壳体,其将触头保持和固定在其中,而且壳体具有插口,柔性印刷电路板可以通过该插口插入壳体中。根据本发明,在柔性印刷电路板在其两侧表面具有接触部分的情况下,触头包含两种触头,其中一种触头从壳体的插口的相反侧插入并安置在壳体中,以使所述一种触头的接触部分被带到与柔性印刷电路板的一侧表面上的接触部分接触的状态,另一种触头从壳体的插口一侧插入并安置在壳体中,以使所述另一种触头的接触部分被带到与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另一侧表面上的接触部分接触的状态。
为了实现本发明第六个目的,一种适用于与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可拆卸地装配在一起的连接器包含:所需数量的触头,它们分别具有至少一个接触部分,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以及壳体,其将触头保持和固定在其中,而且壳体具有插口,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可以通过该插口插入壳体中。根据本发明,连接器还包括板状件,其安置在与触头的接触部分相面对的位置上。
用于实现第三、第四和第五个目的的连接器只能与柔性印刷电路板一起使用,而用于实现第一、第二和第六个目的的连接器可以与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一起使用。用于实现第一至第六个目的的连接器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修改。
用于实现第一个目的的连接器可以如下所述作出各种改变。优选地,所述一种和另一种触头之中的任何一种上的压力接收部分分别包括位于其远端的凸块,以防止滑块的推压部分移向所述一种触头的连接部分。通过设置凸块,在滑块作旋转运动而导致其推压部分在触头的连接部分与压力接收部分之间转动时,可以防止因滑块受到抵抗其转动的强大反作用而导致滑块在其中心处变形。另外,优选使滑块的推压部分为细长形状的。通过采用这种细长的推压部分,在滑块转动时,触头的压力接收部分会被可靠地抬升,从而使得接触部分能够被容易地带到与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相接触的状态。
优选使滑块还包括锚固槽,它们彼此独立设置,适用于分别咬合触头的凸块。通过使这些锚固槽彼此独立,滑块可以可靠地转动,而不会消弱滑块的强度。另外,所述一种触头还分别沿着从支点部分伸出的方向设有附加接触部分,其也适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通过以这种方式增加与触头的已有接触部分相面对的接触部分,可以从两侧夹住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从而触头可以以极高的可靠性接触电路板或带状电缆。
此外,所述另一种触头分别设有位于支点部分与连接部分之间的附加接触部分,其适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通过以这种方式在电路板或电缆的插入方向两侧设置接触部分,可以利用触头夹住电路板或电缆,从而实现可靠的连接。另外,所述另一种触头还分别设有沿着与连接部分相反的方向从支点部分延伸出来的加长部分,滑块安装在壳体中,以使滑块的推压部分可在触头的加长部分与压力接收部分之间转动。通过这种方式,滑块可以在加长部分与压力接收部分之间转动,从而可以通过滑块的转动而使所述另一种触头的接触部分更牢固地推压在电路板或电缆上。
用于实现第二个目的的连接器可以如下所述作出改变。为了适应于极窄的触头间距,触头由两种触头组成,所述两种触头被交错布置在壳体中,以使一种触头的连接部分安置在插口的相反侧,另一种触头的连接部分被安置得不从壳体的凹入部分伸出。为了在电路板或带状电缆插入连接器中时没有力施加在电路板或带状电缆上,连接器还包括滑块,而且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通过插口插入壳体中后,滑块被插入壳体中,滑块转动时能将触头的接触部分压靠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上。
为了在电路板或带状电缆插入连接器中时没有力施加在电路板或带状电缆上,所述一种触头中的每一个分别包括:弹性部分和支点部分,它们设在接触部分与连接部分之间;以及压力接收部分,其面对着连接部分设置并且从弹性部分伸出,接触部分、弹性部分、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被布置成大致曲柄的形式,所述另一种触头中的每一个分别包括:弹性部分和支点部分,它们设在接触部分与连接部分之间;以及压力接收部分,其沿着与接触部分相反的方向从弹性部分伸出,接触部分、弹性部分、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被布置成大致U形的形式,并且所述另一种触头被这样布置,即它们的连接部分安置在壳体的凹入部分中,此外,滑块包括沿其纵向并排布置的推压部分,并且滑块被这样安装在壳体中,即其推压部分能够在所述一种触头的连接部分与压力接收部分之间以及壳体与所述另一种触头的压力接收部分之间转动。电路板或带状电缆可以被安置在壳体的凹入部分中的触头连接部分引导。
用于实现第四个目的的连接器可以如下所述作出改变。锁定件还包括连接部分,其适用于连接在一基板上,从而用作将所述连接件固定在基板上的固定装置。由于锁定件除了其固有功能以外还具有用于将连接件固定在基板上的固定装置的功能,因此锁定件变得更加坚固,从而能够可靠地提供保持力。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连接器还包括滑块,其用于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插入壳体中后将柔性印刷电路板推压在触头上,以便获得零插力结构,其中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插入壳体的插口中时没有力施加在柔性印刷电路板上,当柔性印刷电路板被滑块推压在触头上时,锁定件的咬合部分被带到与柔性印刷电路板的锚固部分相咬合的状态。通过以这种方式将连接器构造成“零插力”型的,当电路板被滑块推压在触头上时,锁定件的咬合部分会咬合柔性印刷电路板的锚固部分,从而便于插入电路板、实现牢固咬合、获得所需的保持力。另外,壳体还包括设在插口一侧的凹入部分,用于引导柔性印刷电路板进入壳体中,触头被这样安置,即不允许它们的连接部分从壳体的凹入部分中伸出。通过这种结构,电路板可被确实地引入壳体的插口中。
触头由两种触头组成,两种触头被交错布置在壳体中,以使一种触头的连接部分安置在插口的相反侧,另一种触头的连接部分和锁定件的连接部分被安置得不从壳体的凹入部分伸出。通过以这种方式布置两种触头和锁定件,电路板可被确实地引入壳体的插口中,而且通过将锁定件的连接部分安置在插口侧,连接器更不容易受到偶然施加在电路板上的不规则力。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一种触头中的每一个分别包括:弹性部分和支点部分,它们设在接触部分与连接部分之间;以及压力接收部分,其面对着连接部分设置并且从弹性部分伸出,接触部分、弹性部分、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被布置成大致曲柄的形式,所述另一种触头中的每一个分别包括:弹性部分和支点部分,它们设在接触部分与连接部分之间;压力接收部分,其沿着与接触部分相反的方向从弹性部分伸出;以及加长部分,其从支点部分伸出并且面对着压力接收部分,接触部分、弹性部分、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被布置成大致U形的形式,并且所述另一种触头被这样布置,即它们的连接部分安置在壳体的凹入部分中。此外,滑块包括沿其纵向并排布置的推压部分,并且滑块被这样安装在壳体中,即其推压部分能够在所述一种触头的连接部分与压力接收部分之间以及所述另一种触头的压力接收部分与加长部分之间转动。其结果是,滑块可以在壳体的插口的相反侧转动,以使连接器不容易受到施加在柔性电路板上的不规则力,从而获得所需的保持力。锁定件的结构被成形为与所述另一种触头相同,从而可以利用锁定件实现“零插力”特征,以确保增强柔性印刷电路板的锁定效果。
用于实现第五个目的的连接器可以如下所述作出改变。所述两种触头成对布置,每对触头分别由两个不同种类触头组成,以使一对触头的接触部分彼此面对而将柔性印刷电路板夹在它们之间。通过这种结构,触头的上部接触部分可以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上表面上的接触部分,触头的下部接触部分可以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下表面上的接触部分。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每对触头的接触部分沿着触头的排列方向彼此交错布置。通过使成对的触头交错布置,可以以最窄的间距布置触头。优选地,壳体在插口一侧设有凹入部分,用于引导柔性印刷电路板进入壳体中,而且所述另一种触头被这样安置,即不允许它们的连接部分从壳体的凹入部分中伸出。通过这种结构,电路板可以更容易地被指引或引导进入壳体的插口中。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器还包括滑块,其用于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插入壳体中后将柔性印刷电路板推压在触头上,以便获得零插力结构,其中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插入壳体的插口中时没有力施加在柔性印刷电路板上。通过以这种方式将连接器转变成“零插力”型的,电路板可以更容易地插入壳体中,以使电路板上下表面上的接触部分接触触头。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种触头中的每一个分别包括:连接部分;弹性部分和支点部分,它们设在接触部分与连接部分之间;以及压力接收部分,其面对着连接部分设置并且从弹性部分伸出,接触部分、弹性部分、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被布置成大致曲柄的形式,所述另一种触头中的每一个分别包括接触部分和连接部分,并且被这样安置,即它们的连接部分位于壳体的凹入部分中。滑块包括沿其纵向并排布置的推压部分,并且滑块被这样安装在壳体中,即其推压部分能够在所述一种触头的连接部分与压力接收部分之间转动。通过使滑块在插口的相反侧转动,触头被推压在电路板上,从而可以适应于在上下表面上带有接触部分的电路板,并且实现可靠的连接。
用于实现第六个目的的连接器可以如下所述作出改变。板状件被安置得延伸到壳体的插口中。通过这种结构,板状件可以容易地固定在壳体上。在一个实施例中,板状件只安置在与触头的接触部分相面对的区域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板状件被成形得从壳体的纵向端部向外伸出,从而用作连接器固定装置。板状件可以与壳体成形为一体,以构成单一结构。
板状件由不锈钢制成,并且其厚度为0.08至0.12mm左右。如果厚度小于0.08mm,则不能防止壳体变形,而如果厚度大于0.12mm,则不能实现连接器的高度最小化的目的。最优选厚度为0.1mm。板状件与壳体成形为一体,或者在板状件形成之后将其结合在壳体上而形成单元体。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触头分别包括:连接部分;弹性部分和支点部分,它们设在接触部分与连接部分之间;以及压力接收部分,其面对着连接部分设置并且从弹性部分伸出,接触部分、弹性部分、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被布置成大致曲柄的形式,而且连接器还包括滑块,所述滑块设有沿其纵向并排布置的推压部分,并且滑块被这样安装在壳体中,即其推压部分能够在触头的连接部分与压力接收部分之间转动。
具有能够在触头的连接部分侧(在插口的相反侧)转动的滑块的连接器能够实现以下功能。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被插入壳体的插口中后,通过滑块转动以导致其推压部分在所述一种触头的连接部分与压力接收部分之间以及所述另一种触头的压力接收部分与加长部分之间转动,所述压力接收部分被推压部分向上推动,以使触头的弹性部分绕着支点部分向接触部分摆动,从而将触头的接触部分推压在电路板或带状电缆上,从而确保触头与电路板或带状电缆之间的可靠连接。
具有可在触头的连接部分侧(在插口的相反侧)转动的滑块的连接器能够实现以下功能。当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将要插入插口中时,电路板的前端将抵靠在安置于壳体的凹入部分中的触头连接部分上,以使电路板或带状电缆容易被引导进入壳体的插口中。
用于实现第四个目的的具有锁定件的连接器能够实现以下功能。当柔性印刷电路板插入壳体的插口中时,锁定件的咬合部分因具有弹性而被升高,从而咬合电路板的锚固部分。通过在“零插力”型的连接器中形成锁定件,当电路板插入壳体的插口中时,锁定件的咬合部分能够容易地咬合电路板的锚固部分,而不会划伤电路板。
用于实现第一个目的的连接器具有下面的显著功能和效果。
(1)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具有这样的结构,即通过滑块在触头的连接部分侧的转动,触头的接触部分被带到与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相接触的状态。因此,不需要将滑块插入壳体的插口中,这样,可以使连接器小型化,特别是其高度以及滑块的厚度。
(2)根据本发明,通过使触头具有两种结构,其中一种触头从触头连接部分侧插入壳体中,另一种触头从插口侧插入壳体中,而且滑块适用于在触头的连接部分侧的转动,因此可以容易地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特别是减小其高度。
(3)根据本发明,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被插入壳体的插口中后,通过滑块转动以导致其推压部分在所述一种触头的连接部分与压力接收部分之间转动,所述压力接收部分被推压部分向上推动,以使触头的弹性部分绕着支点部分向接触部分摆动,从而将触头的接触部分推压在电路板或带状电缆上,从而确保触头与电路板或带状电缆之间的可靠连接。
(4)根据本发明,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被插入壳体的插口中后,通过滑块转动以导致其推压部分在壳体与所述另一种触头的压力接收部分之间或压力接收部分与加长部分之间转动,所述压力接收部分被推压部分向上推动,以使触头的弹性部分绕着支点部分向接触部分摆动,从而将触头的接触部分推压在电路板或带状电缆上,以确保触头与电路板或带状电缆之间的可靠连接。
(5)根据本发明,所述一种触头或全部两种触头分别在它们的压力接收部分的自由端设有凸块。这样,在滑块作旋转运动而导致其推压部分在触头的连接部分与压力接收部分之间转动时,可以防止因滑块受到抵抗其转动的强大反作用而导致滑块在其中心处变形。
(6)根据本发明,滑块的推压部分为细长形状的(具有长轴和短轴)。通过采用这种细长的推压部分,在滑块转动时,触头的压力接收部分会被可靠地抬升,从而使得接触部分能够被容易地带到与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相接触的状态。
(7)根据本发明,滑块包括锚固槽,它们彼此独立设置,适用于分别咬合触头的凸块。其结果是,滑块可以可靠地转动,而不会消弱滑块的强度。
(8)根据本发明,所述一种触头中的每个分别沿着从支点部分伸出的方向设有附加接触部分,其适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通过以这种方式,触头可以以更可靠的方式接触电路板或带状电缆。
(9)根据本发明,所述另一种触头中的每个分别设有位于支点部分与连接部分之间的附加接触部分,其适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通过这种结构,在电路板或电缆的插入方向的垂直方向两侧设置了接触部分,可以利用触头夹住电路板或电缆,从而实现电路板或电缆与触头接触部分之间的可靠连接。
(10)根据本发明,电路板或带状电缆的插入发生在壳体的插口侧,将触头接触部分推压在电路板或带状电缆上的动作发生在触头的连接部分侧。因此,即使连接器被小型化到极端程度,连接器的操作也容易进行,而不会受到负面影响。
用于实现第二个目的的连接器具有下面的显著功能和效果。
(1)根据本发明,壳体在插口的相同侧设有凹入部分,用于引导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进入壳体中,触头的连接部分被安置得不从壳体的凹入部分内部伸出,从而确保可靠地引导电路板或带状电缆。
(2)根据本发明,通过滑块在触头的连接部分侧的转动,触头的接触部分被带到与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相接触的状态,而不需要插入滑块。通过这种结构,可以使连接器小型化,特别是其高度以及滑块的厚度。
(3)根据本发明,通过使触头具有两种结构,其中一种触头从触头连接部分侧插入壳体中,另一种触头从插口侧插入壳体中,而且滑块适用于在触头的连接部分侧的转动,因此可以容易地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特别是减小其高度。
(4)根据本发明,电路板或带状电缆的插入发生在壳体的插口侧,将触头接触部分推压在电路板或带状电缆上的动作发生在触头的连接部分侧。因此,即使连接器被小型化到极端程度,连接器的操作也容易进行,而不会受到负面影响。
(5)根据本发明,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被插入壳体的插口中后,通过滑块转动以导致其推压部分在所述一种触头的连接部分与压力接收部分之间转动,所述压力接收部分被推压部分向上推动,以使触头的弹性部分绕着支点部分向接触部分摆动,从而将触头的接触部分推压在电路板或带状电缆上,从而确保触头与电路板或带状电缆之间的可靠连接。
(6)根据本发明,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被插入壳体的插口中后,通过滑块转动以导致其推压部分在所述另一种触头的压力接收部分与加长部分之间转动,所述压力接收部分被推压部分向上推动,以使触头的弹性部分绕着支点部分向接触部分摆动,从而将触头的接触部分推压在电路板或带状电缆上,以确保触头与电路板或带状电缆之间的可靠连接。
(7)根据本发明,所述一种触头或全部两种触头分别在它们的压力接收部分的自由端设有凸块。这样,在滑块作旋转运动而导致其推压部分在触头的连接部分与压力接收部分之间转动时,可以防止因滑块受到抵抗其转动的强大反作用而导致滑块在其中心处变形。
(8)根据本发明,滑块的推压部分为细长形状的(具有长轴和短轴)。通过采用这种细长的推压部分,在滑块转动时,触头的压力接收部分会被可靠地抬升,从而使得接触部分能够被容易地带到与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相接触的状态。
(9)根据本发明,滑块包括所需数量的锚固槽,它们彼此独立设置,适用于分别咬合触头的凸块。其结果是,滑块可以可靠地转动,而不会消弱滑块的强度。
(10)根据本发明,所述一种触头中的每个分别沿着从支点部分伸出的方向设有附加接触部分,其适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通过以这种方式,触头可以以更可靠的方式接触电路板或带状电缆。
(11)根据本发明,所述另一种触头中的每个分别设有位于支点部分与连接部分之间的附加接触部分,其适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通过这种结构,在电路板或电缆的插入方向的垂直方向两侧设置了接触部分,可以利用触头夹住电路板或电缆,从而实现电路板或电缆与触头接触部分之间的可靠连接。
用于实现第三个目的的连接器具有下面的显著功能和效果。
(1)对于这样的柔性印刷电路板,它的用于与触头的接触部分相接触的接触部分交错布置,则触头分别具有彼此上下设置的上下部接触部分,而且这些触头的上下部接触部分也交错布置。通过这种结构,不会出现连接缺陷,即使电路板在插入时被错误地上下颠倒。
(2)根据本发明,由于即使电路板在插入时被错误地上下颠倒也不会出现连接缺陷,因此不再需要更换连接器或电路板本身,从而不会增加操作成本。
(3)根据本发明,触头的接触部分被设置得对应于电路板的接触部分,从而可以确保稳定的连接。
用于实现第四个目的的连接器具有下面的显著功能和效果。
(1)根据本发明,连接器包括锁定件,它们分别安装在壳体上并且包含咬合部分,用于咬合设在柔性印刷电路板中的相应锚固部分,以防止柔性印刷电路板从壳体中移出。这样,可以获得所需的保持力,而又不会出现连接缺陷或故障。
(2)根据本发明,锁定件包括连接部分,其适用于连接在一基板上,从而用作将所述连接件固定在基板上的固定装置。因此锁定件变得更加坚固,从而能够可靠地提供保持力。
(3)根据本发明,插入壳体中的柔性印刷电路板被滑块推压在触头上,与此同时,锁定件的咬合部分被带到与柔性印刷电路板的锚固部分相咬合的状态,从而获得“零插力”型的连接器,其中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插入壳体的插口中时没有力施加在柔性印刷电路板上。这样,电路板可以容易地插入连接器中,并且以所需的保持力可靠地咬合触头。
(4)根据本发明,壳体在其插口一侧设有凹入部分,用于引导柔性印刷电路板进入壳体中,触头被这样安置,即不允许它们的连接部分从壳体的凹入部分中伸出。这样,电路板可被确实地引入壳体的插口中。
(5)根据本发明,两种触头被交错布置在壳体中,以使一种触头的连接部分安置在插口的相反侧,另一种触头的连接部分和锁定件的连接部分被安置得不从壳体的凹入部分伸出。这样,电路板可被确实地引入壳体的插口中,而且连接器变得不容易受到偶然施加在电路板上的不规则力,从而提供出所需的保持力。
(6)根据本发明,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一种触头中的每一个分别包括:弹性部分和支点部分,它们设在接触部分与连接部分之间;以及压力接收部分,其面对着连接部分设置并且从弹性部分伸出,接触部分、弹性部分、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被布置成大致曲柄的形式,所述另一种触头中的每一个分别包括:弹性部分和支点部分,它们设在接触部分与连接部分之间;压力接收部分,其沿着与接触部分相反的方向从弹性部分伸出;以及加长部分,其从支点部分伸出并且面对着压力接收部分,接触部分、弹性部分、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被布置成大致U形的形式,并且所述另一种触头被这样布置,即它们的连接部分安置在壳体的凹入部分中。此外,滑块包括沿其纵向并排布置的推压部分,并且滑块被这样安装在壳体中,即其推压部分能够在所述一种触头的连接部分与压力接收部分之间以及所述另一种触头的压力接收部分与加长部分之间转动。其结果是,滑块可以在壳体的插口的相反侧转动,以使连接器不容易受到施加在柔性电路板上的不规则力,从而获得所需的保持力。
(7)根据本发明,锁定件的结构被成形为与所述另一种触头相同。因此,可以利用锁定件实现“零插力”特征,以确保牢固地锁定柔性印刷电路板。
(8)根据本发明,通过滑块在触头的连接部分侧的转动,触头的接触部分被带到与柔性印刷电路板相接触的状态。通过这种结构,由于不需要插入滑块,因此可以减小连接器的高度以及滑块的厚度。
(9)根据本发明,通过使触头具有两种结构,其中一种触头从触头连接部分侧插入壳体中,另一种触头从插口侧插入壳体中,而且滑块适用于在触头的连接部分侧的转动,因此可以容易地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特别是减小其高度。
用于实现第五个目的的连接器具有下面的显著功能和效果。
(1)根据本发明,在柔性印刷电路板在其两侧表面具有接触部分的情况下,触头包含两种触头,其中一种触头从壳体的插口的相反侧插入并安置在壳体中,以使所述一种触头的接触部分被带到与柔性印刷电路板的一侧表面上的接触部分接触的状态,另一种触头从壳体的插口一侧插入并安置在壳体中,以使所述另一种触头的接触部分被带到与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另一侧表面上的接触部分接触的状态。通过这种结构,容易适应于在两侧表面带有接触部分的电路板,并且可以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和提高信号密度。
(2)根据本发明,两种触头成对布置,每对触头分别由两个不同种类触头组成,以使一对触头的接触部分彼此面对而将柔性印刷电路板夹在它们之间。这样,两种触头的接触部分可以容易地分别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两侧表面上的接触部分。
(3)根据本发明,在柔性印刷电路板的两侧表面上设有接触部分,并且这些接触部分沿着它们的排列方向交错布置时,每对触头的接触部分沿着触头的排列方向彼此交错布置。这样,可以以最窄的间距布置触头,以提高信号密度,并且适应于在两侧表面带有接触部分的电路板。
(4)根据本发明,壳体在插口一侧设有凹入部分,用于引导柔性印刷电路板进入壳体中,而且所述另一种触头被这样安置,即不允许它们的连接部分从壳体的凹入部分中伸出。这样,电路板可以被极可靠地指引或引导进入壳体的插口中。
(5)根据本发明,柔性印刷电路板插入壳体中后被滑块推压在触头上,从而获得“零插力”型的连接器,其中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插入壳体的插口中时没有力施加在柔性印刷电路板上。通过这种结构,电路板可以容易地插入连接器中,从而能够以可靠的方式将触头连接在柔性印刷电路板两侧表面上的接触部分上。
(6)根据本发明,所述一种触头中的每一个分别包括:弹性部分和支点部分,它们设在接触部分与连接部分之间;以及压力接收部分,其面对着连接部分设置并且从弹性部分伸出,接触部分、弹性部分、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被布置成大致曲柄的形式,所述另一种触头中的每一个分别包括接触部分和连接部分,并且被这样安置,即它们的连接部分位于壳体的凹入部分中。滑块包括沿其纵向并排布置的推压部分,并且滑块被这样安装在壳体中,即其推压部分能够在所述一种触头的连接部分与压力接收部分之间转动。通过这种结构,由于可以通过使滑块在插口的相反侧转动而将触头推压在电路板上,因此这种连接器适应于在两侧表面上带有接触部分的电路板,从而极可靠地将连接器带到与电路板相接触的状态。
(7)根据本发明,通过滑块在触头的连接部分侧的转动,两种触头的接触部分被带到与柔性印刷电路板相接触的状态。通过这种结构,由于不需要插入滑块,因此可以减小连接器的高度以及滑块的厚度。
用于实现第六个目的的连接器具有下面的显著功能和效果。
(1)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通过插口而插入壳体中时,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被触头的接触部分所引起的接触力向下推动,以使壳体也被向下推动。然而,根据本发明,板状件被固定在壳体上以防止壳体变形,从而确保触头与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之间稳定地连接。
(2)根据本发明,板状件被成形得具有0.08至0.12mm左右的厚度。这样,板状件不会对连接器的小型化特别是其高度的减小造成负面影响。
(3)根据本发明,板状件被安置得延伸到壳体的插口中。这样,板状件可以容易地固定在壳体上。
(4)根据本发明,板状件被成形得从壳体的纵向端部向外伸出,从而用作连接器固定装置。通过这种结构,连接器可以牢固地固定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上。
(5)通过将板状件固定在壳体上,不需要使触头从支点部分延伸到插口,也就是说,触头上不需要设置加长部分,因此,可以使用比触头的加长部分更薄的板状件。另外,壳体同样可以构造得比具有所述加长部分的壳体更薄,从而确保连接器整体上更薄。
(6)通过将板状件固定在壳体上,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插入壳体的插口中时,壳体不会变形,即使壳体(包括板状件)的厚度小于0.2mm。
(7)根据本发明,板状件与壳体形成一体,或者在板状件形成之后将其结合在壳体上而形成单元体,以确保触头与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之间的稳定连接。
(8)通过以不锈钢制成板状件,壳体得到加强以防止变形,从而获得触头与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之间的稳定连接。
参照下面结合附图所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A是用于实现本发明第一个目的的连接器在其滑块处在打开状态时从壳体的插口方向所作透视图;
图1B是用于实现本发明第一个目的的连接器在其滑块处在打开状态时从触头连接部分一侧所作透视图;
图2A是图1A所示连接器在其滑块处在打开状态时沿着一触头局部剖开后的透视图;
图2B是图1A所示连接器在一柔性印刷电路板插入其中且滑块处在关闭状态时沿着一触头局部剖开后的透视图;
图3是图1A所示滑块的透视图;
图4A是一种用在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中的具有两个接触部分的触头的透视图;
图4B是另一种用在连接器中的只有一个接触部分的触头的透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6A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在其滑块处在打开状态时沿着一触头局部剖开后的透视图;
图6B是图6A所示连接器在一柔性印刷电路板插入其中且滑块处在关闭状态时沿着一触头局部剖开后的透视图;
图7A是用于实现本发明第二个目的的连接器在其滑块处在打开状态时从插口方向所作透视图;
图7B是图7A所示连接器在其滑块处在打开状态时从触头连接部分一侧所作透视图;
图8A是图7A所示连接器在其滑块处在打开状态时沿着一触头局部剖开后的透视图;
图8B是图7A所示连接器在一柔性印刷电路板插入其中且滑块处在关闭状态时沿着一触头局部剖开后的透视图;
图9A是图7A所示连接器在其滑块处在打开状态时沿着另一触头局部剖开后的透视图;
图9B是图7A所示连接器在一柔性印刷电路板插入其中且滑块处在关闭状态时沿着另一触头局部剖开后的透视图;
图10是用于实现本发明第三个目的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连接器中所用的两种触头的布置方式透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一种触头的透视图;
图13是图11所示另一种触头的透视图;
图14A是用于实现本发明第四个目的的连接器在其滑块处在打开状态时从壳体的插口方向所作透视图;
图14B是图14A所示连接器在其滑块处在打开状态时从插口方向的相反侧所作透视图;
图15A是图14A所示连接器在其滑块处在打开状态时沿着锁定件局部剖开后的透视图;
图15B是图14A所示连接器在其滑块处在关闭状态且一柔性印刷电路板插入其中时沿着锁定件局部剖开后的透视图;
图16是图15A所示锁定件的透视图;
图17A是一种用在图15A所示连接器中的柔性印刷电路板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17B是另一种柔性印刷电路板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18A是图15A所示连接器在其滑块处在打开状态时沿着一种触头局部剖开后的透视图;
图18B是图15A所示连接器在其滑块处在打开状态时沿着另一种触头局部剖开后的透视图;
图19是用在该实施例中的滑块的透视图;
图20A是用于实现本发明第五个目的的连接器在其滑块处在打开状态时从壳体的插口方向所作透视图;
图20B是图20A所示连接器在其滑块处在关闭状态且一柔性印刷电路板插入其中时沿着锁定件局部剖开后的透视图;
图21A是图20A所示连接器在其滑块处在打开状态时沿着一触头局部剖开后的透视图;
图21B是图20A所示连接器在其滑块处在关闭状态且一柔性印刷电路板插入其中时沿着锁定件局部剖开后的透视图;
图22A是连接器在其滑块处在打开状态时沿着一与图21A中不同的触头局部剖开后的透视图,其中柔性印刷电路板具有交错布置的接触部分;
图22B是连接器在其滑块处在关闭状态时沿着一与图21B中不同的触头局部剖开后的透视图,其中柔性印刷电路板具有交错布置的接触部分;
图23A是用在该实施例中的一种触头的透视图;
图23B是用在该实施例中的另一种触头的透视图;
图24是在该实施例中与柔性印刷电路板向接触的两种触头的透视图;
图25是印刷电路板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26A是用于实现本发明第六个目的的连接器在其滑块处在打开状态时从壳体的插口方向所作透视图;
图26B是用于实现本发明第六个目的的连接器在其滑块处在打开状态时从触头连接部分一侧所作透视图;
图27A是图26A所示连接器在其滑块处在打开状态时沿着一触头局部剖开后的透视图;
图27B是图26A所示连接器在一柔性印刷电路板插入其中且滑块处在关闭状态时沿着一触头局部剖开后的透视图;
图28A是该实施例中所用的板状件的一个例子的透视图;
图28B是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板状件的透视图;
图29是一种现有技术连接器在滑块插入之前从壳体的插口方向所作透视图;
图30A是现有技术连接器在滑块插入之前沿着一触头所作的剖视图;
图30B是现有技术连接器在柔性印刷电路板和滑块插入之后沿着触头所作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用于实现本发明第一至第六个实施例的连接器具有这样的创新特征,即能够将柔性电路板或带状电缆插入具有电触头的连接器中,连接器被分为三种结构。第一种结构的连接器主要包括壳体、触头和滑块,该滑块可以转动,以将电路板推压在触头上。这种类型的连接器称作“触键”式的。滑块的转动位置可以位于电路板插口侧,或者位于触头连接部分侧。
第二种结构的连接器主要包括壳体、触头和滑块,所述滑块插入壳体的插口中,以将电路板推压在触头上。这种类型的连接器称作“零插力”型的。换言之,在电路板通过壳体中的插口插入后,滑块被插入插口中,以将电路板推压在触头上。
第三种结构的连接器主要包括壳体和触头。电路板通过插口插入壳体中,以使电路板被推压在触头上,而不需要使用滑块。这种类型的连接器称作“非零插力”型的。换言之,电路板被强制插入位于触头的接触部分之间或触头与壳体之间的窄于电路板厚度的空间中,以使电路板与触头接触上。
图1至4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个方面的连接器,如下面所解释。连接器主要包括壳体12、滑块16和触头14。首先解释触头。触头由金属制成,并且通过传统方式冲压形成。用于形成触头的优选材料包括黄铜、铍青铜、磷青铜和类似材料,以使触头具有所需的功能以及弹性、导电性等性能。
如图4A所示,触头为“H形”的,并且主要包括:上部接触部分22,其适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40或柔性带状电缆;连接部分24,其适用于连接在一基板或基片上;固定部分42,其用于固定在壳体12上;弹性部分34和支点部分32,它们设在上部接触部分22与连接部分24之间;压力接收部分20,其面对着连接部分24安置,并且从弹性部分34伸出;以及下部接触部分22,其从支点部分32伸出,并且面对着上部接触部分22安置,适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40或带状电缆。
上部接触部分22、弹性部分34、支点部分32和连接部分24布置为曲柄形。接触部分22分别在其自由端形成有凸块,以便于接触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尽管在图1B中的实施例中连接部分24被显示为表面安装型(SMT)的,但显然它们也可以是双列直插封装型的。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设有两个接触部分22,用于在它们之间夹住柔性印刷电路板40或柔性带状电缆。通过在柔性印刷电路板40或柔性带状电缆的插入方向两侧设置两个接触部分22,电路板或带状电缆可以被两个接触部分22夹住,以确保可靠连接在它们之间。
支点部分32、弹性部分34和压力接收部分20用于在电路板40或电缆插入时起到下面的作用。在电路板40或电缆被插入到壳体12的插口18中后,滑块16绕着其轴28(图3)转动,以使其推压部分36转动到触头14的连接部分24与压力接收部分20之间,从而压力接收部分20被滑块16的推压部分36向上推动,结果触头34的弹性部分34借助于支点部分32而向接触部分22摆动,以迫使触头的上部接触部分22抵靠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上。支点部分32、弹性部分34和压力接收部分20被适宜地设计,特别是它们的尺寸和形状,以实现这些功能。
优选在触头14的压力接收部分20的自由端设置凸块26,以便在滑块16的推压部分36在触头14的连接部分24与压力接收部分20之间转动时,防止因滑块16受到抵抗其转动的强大反作用而导致滑块16在其中心处沿图1B所示箭头B的方向变形。凸块26可以形成为任何尺寸,只要它能够实现上述功能即可,并且它优选被设计得能够使滑块16的推压部分36牢固地咬合凸块26。
图4B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头14a,其与前面描述的触头14略有不同。触头14a是“h形”的,其不具有触头14中的下部接触部分22。
下面解释作为本发明另一要点的滑块。滑块16是以传统方式由电绝缘塑料注射成型出的。用于形成滑块16的优选材料包括聚苯硫醚(PPS)、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酰胺(66PA或46PA)、液晶聚合物(LCP)、聚碳酸酯(PC)和类似材料以及它们的组合,具体的选择需要考虑滑块16的性能要求,包括尺寸稳定性、可加工性、制造成本等等。
滑块16主要包括:轴28,其适用于可旋转地装配在壳体12中;推压部分36,其用于推压触头14的压力接触部分20;以及锚固槽30,其适用于与触头14的凸块26咬合。轴28是用于使滑块作转动运动的支点,并在接近于壳体12纵向端部的位置上装配在壳体12中。滑块16还在其纵向端部处设有锁定部分,用以咬合壳体12,以便在触头14的压力接收部分20被滑块16的推压部分36推压时防止滑块16被抬升(沿着图中的向上方向)。锁定部分可以具有任何尺寸和形状,以使它们能够咬合壳体20,并且在适宜地设计它们时需要考虑它们的功能以及连接器的尺寸和强度。
推压部分36用于推压触头14的压力接收部分20,并且优选为细长形状的,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椭圆形的。通过这种椭圆形形状,当沿着图2A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转动,以将其推压部分旋转到位于触头14的压力接收部分20和连接部分24之间的空间中时,触头14的压力接收部分20向上移动,而接触高度会因推压部分的椭圆形形状而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可靠地夹持柔性印刷电路板40或带状电缆的接触部分。推压部分36可以被成形为任何适宜的形状,以使它们能够在触头14的压力接收部分20和连接部分24之间旋转,而且触头14的压力接收部分20可以通过接触高度的变化而升高,所述接触高度变化可以通过椭圆的长轴与短轴之间的差异而实现。
滑块16还设有彼此独立的锚固槽30,它们适用于咬合触头14的凸块26,以便在滑块16转动时防止滑块因受到抵抗该转动的反作用而在中部沿箭头B的方向变形。这种彼此独立设置的锚固槽30有助于提高滑块的强度,并且防止其在转动时变形。
下面解释壳体12。用于制作壳体12的优选材料基本上与滑块16相同。壳体12中形成有插槽38,所需数量的触头14或14a插入并且通过压配、嵌入、焊接或类似方式固定在该插槽中。壳体12还在纵向两端附近设有孔或支承件,以可旋转地支承滑块16的轴28。壳体12的孔或支承件可以具有任何形状和尺寸,以使滑块16能够转动,而且在适宜地设计孔或支承件时需要考虑它们的功能以及壳体12的强度和尺寸。壳体12还在纵向两端设有锚固部分,它们的位置与滑块16的锁定部分相对应。
图5、图6A和6B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另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0a。连接器10a包括与连接器10类似的壳体、滑块和触头。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a的要点在于,两种触头14a和14b交错安置在壳体12a中。触头14和14b沿相反方向交替插入壳体12a中,以使触头间距减小,并且使连接器的高度最小化。由于壳体12a、滑块16a和触头14基本上与前面实施例中的相同,因此不再详细描述。
剩下的触头14b由金属制成,并且以传统方式冲压形成。触头14b的优选材料与触头14相同。
设有两种类型的触头14b,即“h形”的和“H形”的。“h形”触头14b主要包括:接触部分22,其适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40或带状电缆;连接部分24,其适用于连接在一基板或基片上;固定部分42,其用于固定在壳体12a上;弹性部分34和支点部分32,它们设在接触部分22与连接部分24之间;以及压力接收部分20,其从弹性部分34伸出。连接部分24沿着与压力接收部分20相反的方向从支点部分32伸出,并且面对着接触部分22。接触部分22、弹性部分34、支点部分32和连接部分24被布置为U形。
“H形”触头14b包含上部接触部分22、压力接收部分20、弹性部分34、支点部分32、连接部分24和加长部分44,连接部分24沿着与压力接收部分20相反的方向从支点部分32伸出,并且面对着上部接触部分22,加长部分44沿着与连接部分24相反的方向从支点部分32伸出。下部接触部分22设在连接部分24的中途,从而面对着上部接触部分,如图6A和6B所示。接触部分22被成形为凸块的形式,以便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40或带状电缆。尽管在图5中的实施例中连接部分24被显示为表面安装型(SMT)的,但显然它们也可以是双列直插封装型的。
对于触头14b,与触头14类似,当柔性印刷电路板40或带状电缆插入连接器10a中时,滑块16a转动,以使其推压部分36转动到位于触头14b的压力接收部分20与壳体12a之间或压力接收部分20与加长部分44之间的空间中,以便利用推压部分36抬高压力接收部分20,从而使触头14b的弹性部分34绕着作为摆动运动中心的支点部分32摆动,以将接触部分22强制抵靠在柔性印刷电路板40或带状电缆上。支点部分32、弹性部分34和压力接收部分20被适宜地设计,特别是它们的尺寸和形状,以便实现它们的功能。
优选在触头14b的压力接收部分20的远端设置凸块26,以便在滑块16a的推压部分36转动时,防止因滑块16a受到抵抗其转动的强大反作用而导致滑块16a在其中心处沿图6B所示箭头C的方向变形。凸块26可以形成为任何尺寸,只要它能够实现上述功能即可,并且它优选被设计得能够使滑块16的推压部分36牢固地咬合凸块26。然而,考虑到因交错触头结构带来的窄间距而导致滑块的强度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只在上述两种触头中的一种上设置凸块26就足够了。凸块26可以被成形为任何适宜的尺寸,并且可以被设计得使滑块16a的推压部分36牢固地咬合凸块26。
下面参照图7至9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个方面的连接器110。连接器110主要包括壳体112、滑块116和触头114和114a。在本实施例中,触头114和114a分别从不同的方向插入壳体112中,并且以交错的方式安置在壳体112中,以使触头间距减小,并且使连接器的高度最小化。
下面解释作为本发明第二个方面的要点的壳体112。壳体112中形成有插槽138,所需数量的触头插入并且通过压配、嵌入、焊接或类似方式固定在该插槽中。壳体112上设有凹入部分119,用于指引或引导柔性印刷电路板140或带状电缆从用于插入电路板或电缆的插口的同一侧进入壳体中。凹入部分119的尺寸可以被适宜地设计,从而触头的接触部分124不从壳体112的凹入部分119伸出,同时还要考虑到壳体112的强度、触头114和114a的可焊接性(连接性能)和用于引导柔性印刷电路板40的性能。在壳体中,设有用于滑块16的支承件以及锚固部分,它们与前面的实施例中相似。
下面解释两种触头114和114a。触头114是“H形”的,基本上类似于前面在图4A中所示的实施例,并且如图8A所示主要包括:上部接触部分122,其适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140或柔性带状电缆;连接部分124,其适用于连接在一基板或基片上;固定部分142,其用于固定在壳体112上;弹性部分134和支点部分132,它们设在上部接触部分122与连接部分124之间;压力接收部分120,其面对着连接部分124安置,并且从弹性部分134伸出;以及下部接触部分122,其从支点部分132伸出,并且面对着上部接触部分122安置,适用于将柔性印刷电路板140或带状电缆夹在它们之间。下面不再详细解释触头114,因为它的其他结构基本上与前面参照图4A所描述的触头14相同。
在电路板140或带状电缆被插入壳体112中后,通过转动滑块116,其推压部分136将转动而将触头114的压力接收部分120向上推压,从而将触头114的接触部分22推压抵靠在电路板140或带状电缆上。在这一操作中,触头114的压力接收部分120上的凸块126咬合着滑块116的锚固槽130,以防止滑块变形。这些功能与本发明第一个方面中的相同。
下面仅解释另一种触头114a与触头114的不同之处。如图9A和9B所示,触头114a也是“H形”的,并且主要包括:上部接触部分122,其适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140或柔性带状电缆;连接部分124,其适用于连接在一基板或基片上;固定部分142,其用于固定在壳体112上;弹性部分134和支点部分132,它们设在上部接触部分122与连接部分124之间;压力接收部分120,其从弹性部分134伸出;以及加长部分144,其沿着与连接部分124相反的方向从支点部分132伸出。下部接触部分122设在连接部分124的中途,从而面对着上部接触部分122。上部接触部分122、弹性部分134、支点部分132和连接部分124被布置为U形。同样,尽管在图中连接部分124被显示为表面安装型(SMT)的,但显然它们也可以是双列直插封装型的。
与前面描述的实施例类似之处在于,通过旋转滑块116,触头114或114a的压力接收部分120会升高,从而将柔性印刷电路板140或带状电缆牢固地夹持在上下部接触部分122之间,此外,凸块126优选设在触头的压力接收部分120的远端上,以防止滑块116变形。然而,考虑到因交错触头结构带来的窄间距而导致滑块的强度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只在上述两种触头114和114a中的一种上设置凸块126就足够了。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触头114以外,如图4B所示不带下部接触部分22的触头14a也可以使用。此外,除了触头114a,不带加长部分144的“h形”触头也可以使用。在这种“h形”触头中,上部接触部分、弹性部分、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被布置为U形。
下面不再详细解释滑块116,因为滑块116基本上与前面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滑块16相同。
下面参照图10至13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三个方面的连接器210。连接器210主要包括壳体212、滑块216和触头214和214a。
触头214如图12所示为“H形”的,其主要包括:上部接触部分222,其适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连接部分224,其适用于连接在一基板或基片上;固定部分242,其用于固定在壳体212上;弹性部分234和支点部分232,它们设在上部接触部分222与连接部分224之间;压力接收部分220,其面对着连接部分224安置,并且从弹性部分234伸出;以及下部接触部分222,其从支点部分232伸出,并且适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
在这种情况下,上下部接触部分222的自由端不是彼此面对着的。上部接触部分222、弹性部分234、支点部分232和连接部分224被布置为曲柄形。上下部接触部分设有自由端是为了便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触头214的上下接触部分222可以夹住一个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从而确保可靠接触。尽管在图中连接部分224被显示为表面安装型(SMT)的,但显然它也可以是双列直插封装型的。
借助于在滑块216转动时被抬高的压力接收部分220,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被夹持在触头214的上下部接触部分222之间,而设在触头214的压力接收部分220的远端上的凸块226可以防止滑块216在转动时变形。这些功能非常类似于前面描述的实施例。
图13中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另一种触头214a,下面仅解释其与触头214不同的地方。触头214a如图13所示也是“H形”的,并且主要包括:上部接触部分222,其适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连接部分224,其适用于连接在一基板或基片上;固定部分242,其用于固定在壳体212上;弹性部分234和支点部分232,它们设在上部接触部分222与连接部分224之间;压力接收部分220,其从弹性部分234伸出;加长部分244,其沿着与连接部分224相反的方向伸出;以及下部接触部分222,其设在从支点部分232至连接部分224的自由端的途中。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上下部接触部分222不是彼此面对的。上部接触部分222、弹性部分234、支点部分232和包含有下部接触部分224的连接部分224被布置为U形。连接部分124是表面安装型(SMT)的,但显然它也可以是双列直插封装型的。
通过滑块216转动时导致的压力接收部分的升高动作,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被夹持在触头214a的接触部分222之间,而设在触头214a压力接收部分220上的凸块226可以防止滑块216变形。这些功能非常类似于前面描述的实施例。然而,考虑到因交错触头结构带来的窄间距而导致滑块的强度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只在上述两种触头214和214a中的一种上设置凸块226就足够了。
本实施例中的触头214和214a适用于利用它们的构成了U形构架的接触部分分别夹住柔性印刷电路板。与触头交错布置在柔性电路板上的结构相对应,触头214和214a的接触部分222以上下错置的方式安置。为了使连接器小型化,当这些触头被安装在壳体212中时,触头214从壳体后侧即连接部分侧插入壳体212中,触头214a从壳体前侧即插口侧插入壳体212中,以使触头214和214a如图11所示交错布置。
下面不再详细解释本实施例中的壳体212,因为它基本上与图8A、8B和9A、9B中所示本发明第二个方面中的壳体112具有相同的结构。如果将插槽38设在与用于安装触头214和214a的插槽238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则本发明第一个方面的壳体12可以用在本实施例中。另外,下面不再详细解释本实施例中的滑块216,因为它基本上与本发明第一个方面的滑块16具有相同的结构。
下面参照图14至19描述根据本发明第四个方面的连接器310。连接器310主要包括壳体312、滑块318、触头314和316以及锁定件320。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触头314和316分别从不同的方向插入壳体312中,从而以交错的方式安置在壳体312中,以使触头间距减小,并且使连接器310的高度最小化,此外,锁定件320用于增强保持柔性印刷电路板322的力。
在解释连接器310的各个元件之前,首先解释柔性印刷电路板322。参看图17A和17B,柔性印刷电路板322包括:接触部分352,它们适用于接触触头314和316上的相应接触部分330;电路图形,它们将接触部分352连接到电路;以及锚固部分354,它们适用于咬合锁定部分320上的咬合部分356。如图17A和17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柔性印刷电路板322的接触部分352以交错的方式布置。锚固部分354可以被成形为任何适宜的形状,只要它们能够咬合锁定部分320的咬合部分356即可。在本实施例中,锚固部分为图17A所示的矩形切槽354或图17B所示的矩形通孔。
下面解释作为本发明这一方面的要点的锁定件320。锁定件320由金属制成,并且通过传统的冲压操作而形成。用于形成锁定件320的优选材料包括黄铜、铍青铜、磷青铜和类似材料,以使它们具有所需的功能以及弹性、可加工性等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锁定件320是类似于触头316的“H形”的,并且主要包括:咬合部分356,其适用于咬合柔性印刷电路板322的锚固部分354;连接部分360,其用于连接在一基板或基片上;固定部分362,其用于固定在壳体312上;弹性部分366和支点部分364,它们设在咬合部分356与连接部分360之间;压力接收部分358,其从弹性部分366伸出;以及加长部分368,其沿着与连接部分360相反的方向从支点部分364伸出。咬合部分356、弹性部分366、支点部分364和连接部分360被布置为U形。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分360是表面安装型(SMT)的,但它也可以是双列直插封装型的。锁定件320的弹性部分366、支点部分364、压力接收部分358和加长部分368的功能和作用基本上与前面那些在形状上类似于锁定件320的触头相同。
锁定件320通过压配、嵌入、焊接或类似方式固定在壳体312中,它们的连接部分360位于壳体312的插324一侧,以使锁定件320的咬合部分356被安置得与柔性印刷电路板322的锚固部分354相对应并且可相互咬合。咬合部分356的尺寸被适宜地设计,以便足以获得所需的保持力。咬合部分356可以具有任何适宜的形状,只要它能够咬合柔性印刷电路板322的锚固部分354即可。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保持力方面的考虑,咬合部分356的形状基本上是“直角三角形”,其顶角表面适合于接触印刷电路板的矩形锚固部分354的一侧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当柔性印刷电路板322插入壳体312的插口324中时,锁定件320的咬合部分356不与柔性印刷电路板322的锚固部分354咬合,只有在利用滑块318将电路板322推压在触头314和316上时,咬合部分356才与柔性印刷电路板322的锚固部分354咬合。
下面解释壳体312。壳体312上形成有插槽328,所需数量的触头314和316插入并且通过压配、嵌入、焊接或类似方式固定在该插槽中。壳体312还设有用于被柔性印刷电路板322插入的插口324,并且在同一侧设有用于引导柔性印刷电路板322的凹入部分326。凹入部分326的尺寸可以适宜地设计,从而触头316的连接部分334和360以及锁定件320不会从壳体312的凹入部分326中伸出,同时要考虑到壳体312的强度、触头316和锁定件320的可焊接性以及用于引导柔性印刷电路板322的性能。
插口324的尺寸被适宜地设计,从而柔性印刷电路板322能够插入插口324中,而且当柔性印刷电路板被插入壳体312中后,电路板即柔性印刷电路板322被滑块318强制抵靠在触头314和316上。壳体312还在纵向两端附近设有支承件,以可旋转地支承滑块318的轴346。支承件可以具有任何形状和尺寸,只要使滑块318在其轴被支承件支承着的情况下能够转动即可。在适宜地设计支承件时需要考虑它们的功能以及壳体312的强度和尺寸。壳体312还在纵向两端设有锚固部分,它们的位置与滑块318的锁定部分相对应。
本发明第四个方面中的两种触头314和316基本上与本发明第二个方面中的两种触头相同,因此不再详细解释触头314和316。另外,除了触头314和316,本发明第一个方面的不带下部接触部分22的“h形”触头也可以采用。另外,适于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触头是“h形”触头,其主要包括:接触部分,其适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连接部分,其用于连接在一基板或基片上;固定部分,其用于固定在壳体上;弹性部分和支点部分,它们设在接触部分与连接部分之间;以及压力接收部分,其从弹性部分伸出。在这种情况下,接触部分、弹性部分、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被布置为U形。
滑块316基本上与本发明第一个方面的滑块16相同,因此不再详细描述滑块316。
下面参照图20至25解释本发明第五个方面的连接器410。连接器410主要包括壳体412、滑块418以及触头414和416。在连接器410中,触头414和416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插入壳体412并且安置在其中,以便容纳在两侧具有接触部分的柔性印刷电路板。在柔性印刷电路板的两侧交错布置着接触部分的情况下,要使用并且交错布置在与触头414和416不同的位置上带有接触部分的触头,以使它们的接触部分对应于柔性印刷电路板上的接触部分定位。
在解释连接器410的各个元件之前,首先解释柔性印刷电路板422。柔性印刷电路板422主要包括:接触部分452,它们适用于接触触头414和416上的相应接触部分430;以及电路图形,它们将接触部分452连接到电路。图25中所示的柔性印刷电路板422在其相反表面上包含接触部分452。
本实施例的壳体412在所需位置上形成有插槽428,用于装配所需数量的触头414和416。下面不再详细解释壳体412,因为它基本上与本发明第二个方面中的壳体112具有相同的结构。
下面解释作为本发明第五个方面的要点的两种触头414和416。触头414如图23A所示是“h形”的,并且主要包括:接触部分430,其适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422;连接部分434,其用于连接在一基板或基片上;固定部分436,其用于固定在壳体412上;弹性部分440和支点部分438,它们设在接触部分430与连接部分434之间;以及压力接收部分432,其安置在面对着连接部分434的位置上,并且从弹性部分440伸出。接触部分430、弹性部分440、支点部分438和连接部分434被布置为曲柄形。接触部分430被形成为凸块,以便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422。连接部分434是表面安装型(SMT)的,但它也可以是双列直插封装型的。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触头414的接触部分430用于接触位于柔性印刷电路板422上表面即第一表面上的接触部分452。
借助于在滑块418转动时被抬高的压力接收部分432,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被夹持在触头414和416的上下部接触部分430和420之间,而设在触头414的压力接收部分432的远端上的凸块444可以防止滑块418在转动时变形。这些功能非常类似于前面描述的实施例。
下面解释另一种触头416。触头416如图23B所示是大致I形的,并且主要包括:接触部分420,其适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422;连接部分434,其用于连接在一基板或基片上;以及固定部分436,其用于固定在壳体412上。柔性印刷电路板422被夹在触头416的接触部分420与触头414的接触部分430之间。也就是说,触头416的接触部分420被带到与位于柔性印刷电路板422的后表面上的接触部分452相接触的状态。
触头414与另一种触头416以这样的方式布置,从而使得在两侧表面带有接触部分452的柔性印刷电路板422被夹在触头414与触头416之间,以使触头414和416的接触部分430和420牢固地接触位于柔性印刷电路板422两侧表面上的接触部分452。触头416的连接部分434是表面安装型(SMT)的,但它们也可以是双列直插封装型的。
从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出,触头414的接触部分430被带到与位于柔性印刷电路板422上表面即第一表面上的接触部分452相接触的状态,触头416的接触部分420被带到与位于柔性印刷电路板422的下表面即第二表面上的接触部分452相接触的状态。换言之,两种触头414和416以成对的形式上下安置,以使每对触头414和416的接触部分430和420彼此面对着上下安置,从而利用成对的触头414和416牢固地夹住柔性印刷电路板422。两种触头414和416的接触部分430和420对应于柔性印刷电路板422上的接触部分452和452而被适宜地设计。
在如图25所示在两侧表面上交错布置着接触部分452的柔性印刷电路板422的情况下,需要配备另一种触头,它们的接触部分的位置与图23A和23B所示触头414和416不同。所述另一种触头被带到与图24所示柔性印刷电路板上的交错接触部分相接触的状态。为了以上述方式改变接触部分的位置,在触头414的情况下,从弹性部分440至接触部分430的长度被改变,在触头416的情况下,从固定部分436至接触部分420的长度被改变。
下面不再详细解释滑块418,因为它基本上与本发明第一个方面的滑块16具有相同的结构。
下面参照图26至28解释本发明第六个方面的连接器510。连接器510主要包括壳体512、滑块516、触头514和板状件544或546。
首先解释作为本发明第六个方面的要点的板状件。在柔性印刷电路板540或带状电缆通过插口518而插入壳体512中时,柔性印刷电路板540或带状电缆被触头514的接触部分522所引起的接触力向下推动,以使壳体512反过来被向下推动。在这种情况下,板状件544或546用于防止壳体512变形。
至于板状件544或546的材料,不锈钢是理想的,因为其硬度、刚度和可加工性(包括电镀敏感性和可被加工成薄片的能力)能够满足板状件所需的要求,以及能够实现防止壳体512变形和使连接器510的高度最小化的目的。考虑到上述描述的功能、触头的数量或间距以及诸如此类的因素,板状件544或546的尺寸被适宜地设计。
板状件544或546被成形得具有0.08至0.12mm左右的厚度。如果厚度小于0.08mm,则不能防止壳体512变形,而如果厚度大于0.12mm,则不能实现连接器510的高度最小化的目的。最优选厚度为0.1mm。
板状件544或546可以通过任何一种方法而固定在壳体512中并与壳体形成一体,这些方法包括整体成型、镶嵌模塑、压配、粘结、钩挂等等。在镶嵌模塑中,板状件544或546可以完全隐藏在壳体中,或者局部暴露在壳体512之外(例如暴露在壳体插口518一侧或触头514的连接部分一侧)。
板状件544或546可以被成形为任何形状,只要能够实现其功能即可。例如,它可以是图28A所示的矩形薄板。板状件544或546可以具有除上面描述之外的其他功能。例如,如图26A和28B所示,板状件的两端从连接器510的纵向端延伸出来,以将板状件的延伸部分通过焊接而固定在柔性印刷电路板上,从而用作连接器的固定装置。
本实施例中的壳体512在所需位置上形成有插槽538,用于装配所需数量的触头514。下面不再详细解释壳体512,因为它基本上与本发明第一个方面中的壳体12具有相同的结构。
接下来解释触头514。触头514如图27A所示是“h形”的,并且主要包括:接触部分522,其适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540或带状电缆;连接部分524,其用于连接在一基板或基片上;固定部分542,其用于固定在壳体512上;弹性部分534和支点部分532,它们设在接触部分522与连接部分524之间;以及压力接收部分520,其安置在面对着连接部分524的位置上,并且从弹性部分534伸出。接触部分522、弹性部分534、支点部分532和连接部分524被布置为曲柄形。接触部分522被形成为凸块的形状,以便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540或带状电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连接部分524是表面安装型(SMT)的,但它也可以是双列直插封装型的。
通过滑块516转动时导致的压力接收部分520的升高动作,触头514的接触部分522被带到与柔性印刷电路板540或带状电缆接触的状态。凸块526设在触头514的压力接收部分520的远端上,以防止滑块516因抵抗滑块516的转动而变形。这些功能非常类似于前面描述的实施例。
当柔性印刷电路板540或带状电缆通过插口518而插入壳体512中时,柔性印刷电路板540或带状电缆被触头514的接触部分522所引起的接触力向下推动,从而借助于壳体512的反作用力而在触头514与电路板540之间实现稳定和可靠的连接。
滑块516基本上与本发明第一个方面的滑块16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下面不再详细解释滑块516。
在上面的描述中,主要描述了在本说明书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开始时提到的第一种结构的连接器。然而,即使是第二种结构的连接器(零插力型的)和第三种结构的连接器(非零插力型的),也可以基于本发明第一至第六个方面的特征并且参照上面的说明而被适宜地设计。
虽然前面借助于优选实施例特别描述了本发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形式和细节上作出前述以及其他改变。

Claims (3)

1.一种连接器,其适用于与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可拆卸地装配在一起,该连接器包括:所需数量的触头,它们分别具有至少一个接触部分,用于接触所述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壳体,其将所述触头保持和固定在其中,而且壳体具有插口,所述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可以通过该插口插入所述壳体中;以及旋转滑块,其用于将所述触头推压在所述柔性印刷电路板或带状电缆上,
其中,所述触头由两种触头组成,一种触头中的每一个触头包括:连接部分;弹性部分和支点部分,它们设在所述接触部分与所述连接部分之间;压力接收部分,其面对着连接部分设置并且从弹性部分伸出,所述压力接收部分被所述旋转滑块推压;以及加长部分,其从所述支点部分延伸并与所述连接部分相反,以使得所述接触部分、所述弹性部分、所述支点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被布置成形的形式,另一种触头中的每一个触头包括:连接部分;弹性部分和支点部分,它们设在所述接触部分与所述连接部分之间;压力接收部分,其沿着与所述接触部分相反的方向从所述弹性部分伸出,使得所述接触部分、所述弹性部分、所述支点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被布置成U形的形式,其中,所述旋转滑块包括沿其纵向平行布置的推压部分,并且滑块被这样安装在壳体中,即所述推压部分可在所述一种触头的所述连接部分与所述压力接收部分之间转动以及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另一种触头的所述压力接收部分之间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一种触头的加长部分的顶部在壳体中自由地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壳体具有触头插槽,所述触头插槽向前延伸直到所述插口,每个所述触头被保持在一个所述插槽中。
CNB2007101666715A 2002-08-01 2003-05-23 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5575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24,340/2002 2002-08-01
JP2002224340A JP2004071160A (ja) 2002-08-01 2002-08-01 コネクタ
JP343,403/2002 2002-11-27
JP343,398/2002 2002-11-27
JP373,404/2002 2002-12-25
JP373,403/2002 2002-12-25
JP1,863/2003 2003-01-08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365221A Division CN100345342C (zh) 2002-08-01 2003-05-23 连接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5645A CN101145645A (zh) 2008-03-19
CN100555754C true CN100555754C (zh) 2009-10-28

Family

ID=32012323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368114A Expired - Lifetime CN101090182B (zh) 2002-08-01 2003-05-23 连接器
CN2007101666749A Expired - Lifetime CN101145648B (zh) 2002-08-01 2003-05-23 连接器
CNB200710166672X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68625C (zh) 2002-08-01 2003-05-23 连接器
CNB2007101666715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55754C (zh) 2002-08-01 2003-05-23 连接器
CNB2007101666734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55755C (zh) 2002-08-01 2003-05-23 连接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368114A Expired - Lifetime CN101090182B (zh) 2002-08-01 2003-05-23 连接器
CN2007101666749A Expired - Lifetime CN101145648B (zh) 2002-08-01 2003-05-23 连接器
CNB200710166672X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68625C (zh) 2002-08-01 2003-05-23 连接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1666734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55755C (zh) 2002-08-01 2003-05-23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4071160A (zh)
CN (5) CN1010901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44773B2 (en) 2002-08-01 2006-05-16 Ddk Ltd. Connector
JP4499153B2 (ja) * 2004-08-10 2010-07-07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578931B2 (ja) 2004-10-18 2010-11-10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484218B2 (ja) 2004-10-22 2010-06-16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595559B2 (ja) * 2005-01-26 2010-12-0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595561B2 (ja) * 2005-01-26 2010-12-0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中継用コネクタ
JP4595560B2 (ja) * 2005-01-26 2010-12-0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359568B2 (ja) 2005-02-15 2009-11-04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519172B2 (ja) * 2005-05-24 2010-08-04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558588B2 (ja) 2005-06-14 2010-10-06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484219B2 (ja) 2005-06-20 2010-06-16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783081B2 (ja) * 2005-07-21 2011-09-28 株式会社アイペックス 電気コネクタ
WO2007039950A1 (ja) * 2005-10-06 2007-04-12 Ddk Ltd. コネクタ
JP4731311B2 (ja) 2005-12-27 2011-07-20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カム構造及び該カム構造を使用するコネクタ
JP4338738B2 (ja) 2007-02-02 2009-10-0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070884B2 (ja) * 2007-03-06 2012-11-14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4858249B2 (ja) * 2007-03-19 2012-01-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029151B2 (ja) 2007-06-06 2012-09-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951429B2 (ja) 2007-07-13 2012-06-13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9129562A (ja) * 2007-11-20 2009-06-11 D D K Ltd コネクタ
US7828570B2 (en) 2007-11-20 2010-11-09 Ddk Ltd.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pivoting member design
JP5018620B2 (ja) * 2008-04-25 2012-09-0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110298B2 (ja) 2008-06-18 2012-12-2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5182384B2 (ja) 2010-02-05 2013-04-17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501788B2 (ja) * 2010-02-17 2014-05-28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993788B2 (ja) * 2010-03-26 2012-08-0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DE102010035704B4 (de) * 2010-08-27 2012-08-30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JP5826482B2 (ja) 2010-11-29 2015-12-02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2151021A (ja) * 2011-01-20 2012-08-09 D D K Ltd コネクタ
EP2680370B1 (en) 2011-01-27 2017-10-04 Dai-Ichi Seiko Co., Ltd. Electric connector
KR101451532B1 (ko) 2011-08-02 2014-10-15 다이-이치 세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기 커넥터
JP2014164883A (ja) * 2013-02-22 2014-09-08 Fujitsu Component Ltd コネクタ
JP6467224B2 (ja) * 2014-12-26 2019-02-06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448136B2 (ja) * 2015-07-03 2019-01-09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462634B2 (ja) 2016-06-27 2019-01-3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コネクタ
CN107799956B (zh) * 2016-08-29 2020-03-3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JP6440236B6 (ja) * 2018-08-02 2019-02-13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01951B2 (ja) * 1997-01-24 2000-10-2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低挿抜力コネクタ
JP2000030784A (ja) * 1998-05-08 2000-01-2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 Ltd 電気コネクタ
JP4248672B2 (ja) * 1999-04-30 2009-04-02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コネクタ
JP3903338B2 (ja) * 2001-11-08 2007-04-11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Fpc用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5645A (zh) 2008-03-19
CN101090182B (zh) 2013-07-10
JP2004071160A (ja) 2004-03-04
CN101090182A (zh) 2007-12-19
CN101145646A (zh) 2008-03-19
CN101145648B (zh) 2010-12-01
CN100568625C (zh) 2009-12-09
CN101145648A (zh) 2008-03-19
CN101145647A (zh) 2008-03-19
CN100555755C (zh) 2009-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55754C (zh) 连接器
CN101228674B (zh) 连接器
US7435122B2 (en) Connector
US7494366B2 (en) Connector
JP4708001B2 (ja) コネクタ
JP4100624B2 (ja) コネクタ
US7140896B2 (en) Connector
US7083454B2 (en) Connector
JP4073766B2 (ja) コネクタ
US7581973B2 (en) Cam structure and connector using the same
CN100539309C (zh) 连接器
JP2004178959A (ja) コネクタ
JP4413961B2 (ja) コネクタ
CN107069275B (zh) 连接器
JP2004206987A (ja) コネクタ
JP6874059B2 (ja) コネクタ
JP2004296419A (ja) コネクタ
JP2006120481A (ja) コネクタ
JP2006261140A (ja) コネクタ
JP2008077994A (ja) コネクタ
JP2004214124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2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