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Category简介
- 3.2 Category类比extension
- 3.3 Category内存结构
- 3.4 Category加载
- 3.5 Category中的Load方法
- 3.6 Category与关联对象
-
isa指针的作用
-
对象的isa指向类对象,类对象的isa指向元类,元类的isa指向根元类,根元类的isa指向自己。
-
类对象的
superClass
指针指向父类对象,直到指向根类对象,根类对象的superClass
指向nil
,元类也如此,直到根元类,根元类的superClass
指向根类对象 -
对象的内存分布
-
对象的变量表
-
对象大小
-
对象方法表
-
cache?
-
协议
-
char *name?
struct objc_class { Class isa OBJC_ISA_AVAILABILITY; #if !__OBJC2__ Class super_class OBJC2_UNAVAILABLE; const char *name OBJC2_UNAVAILABLE; long version OBJC2_UNAVAILABLE; long info OBJC2_UNAVAILABLE; long instance_size OBJC2_UNAVAILABLE; struct objc_ivar_list *ivars OBJC2_UNAVAILABLE; struct objc_method_list **methodLists OBJC2_UNAVAILABLE; struct objc_cache *cache OBJC2_UNAVAILABLE; struct objc_protocol_list *protocols OBJC2_UNAVAILABLE; #endif } OBJC2_UNAVAILABLE; /* Use `Class` instead of `struct objc_class *` */
-
reference:objc runtime
-
消息接收
- 编译时间确定接受到的消息,运行时间通过
@selector
找到对应的方法。 - 消息接受者如果能直接找到
@selector
则直接执行方法,否则转发消息。若最终找不到,则运行时崩溃。
- 编译时间确定接受到的消息,运行时间通过
-
术语
SEL
- 方法名的C字符串,用于辨别不同的方法。
- 用于传递给
objc_msgSend(self, SEL)
函数
Class
Class
是指向类对象的指针,继承于objc_object
categoty
categoty
是结构体``categoty_t
的指针:`typedef struct `categoty`_t *`categoty`; `categoty
是在app
启动时加载镜像文件,通过read_imgs
函数向类对象中的class_rw_t
中的某些分组中添加指针,完成categoty
的属性添加
Method
- 方法包含以下
IMP
:函数指针,方法的具体实现types
:char*
,函数的参数类型,返回值等信息SEL
:函数名
- 方法包含以下
-
消息转发
objc_msgSend()
函数并不返回数据,而是它转发消息后,调用了相关的方法返回了数据。- 整个流程:
1. 检测这个
selector
是不是要忽略的。比如Mac OS X
开发,有了垃圾回收就不理会retain
,release
这些函数了。 2. 检测这个target
是不是nil
对象。ObjC
的特性是允许对一个nil
对象执行任何一个方法不会 Crash,因为会被忽略掉。 3. 如果上面两个都过了,那就开始查找这个类的IMP
,先从cache
里面找,完了找得到就跳到对应的函数去执行。 4. 如果cache
找不到就找一下方法分发表。 5. 如果分发表找不到就到超类的分发表去找,一直找,直到找到NSObject
类为止。 6. 进入动态解析:resolveInstanceMethod:
和resolveClassMethod:
方法 7. 若上一步返回NO
,进入重定向:- (id)forwardingTargetForSelector:(SEL)aSelector
和+ (id)forwardingTargetForSelector:(SEL)aSelector
8. 若上一步返回的对象或者类对象仍然没能处理消息或者返回NO
,进入消息转发流程:forwardInvocation
- 重定向和消息转发都可以用于实现多继承
-
Objective-C Associated Objects
关联对象- 在
OS X 10.6
之后,Runtime
系统让Objc
支持向对象动态添加变量。涉及到的函数有以下三个:
void objc_setAssociatedObject ( id object, const void *key, id value, objc_AssociationPolicy policy ); id objc_getAssociatedObject ( id object, const void *key ); void objc_removeAssociatedObjects ( id object );
- 这些方法以键值对的形式动态地向对象添加、获取或删除关联值。其中关联政策是一组枚举常量:
enum { OBJC_ASSOCIATION_ASSIGN = 0, OBJC_ASSOCIATION_RETAIN_NONATOMIC = 1, OBJC_ASSOCIATION_COPY_NONATOMIC = 3, OBJC_ASSOCIATION_RETAIN = 01401, OBJC_ASSOCIATION_COPY = 01403 };
- 在
-
Method Swizzling
方法混淆- 作用是修改
SEL
对应的IMP
指针 - 用于
debug
,避免数组越界等问题.
- 作用是修改
reference:美团技术博客:深入理解Objective-C:Category
categoty
开头动态地给类添加属性及方法,通过这个特性,使得objc
可以模拟多继承。也可以把一个类拆分到各个文件中,使用方可以按需加载。也可以多人协作共同完成一个类。
-
extension
看起来很像一个匿名的categoty
,但是extension
和有名字的categoty
几乎完全是两个东西。extension
在编译期决议,它就是类的一部分,在编译期和头文件里的@interface
以及实现文件里的@implement
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类,它伴随类的产生而产生,亦随之一起消亡。extension
一般用来隐藏类的私有信息,你必须有一个类的源码才能为一个类添加extension
,所以你无法为系统的类比如NSString
添加extension
。 -
但是
categoty
则完全不一样,它是在运行期决议的。 就categoty
和extension
的区别来看,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明显的事实,extension
可以添加实例变量,而categoty
是无法添加实例变量的(因为在运行期,对象的内存布局已经确定,如果添加实例变量就会破坏类的内部布局,这对编译型语言来说是灾难性的)。
typedef struct `categoty`_t {
const char *name;
classref_t cls;
struct method_list_t *instanceMethods;
struct method_list_t *classMethods;
struct protocol_list_t *protocols;
struct property_list_t *instanceProperties;
} `categoty`_t;
我们知道,所有的OC
类和对象,在runtime
层都是用struct
表示的,categoty
也不例外,在runtime
层,categoty
用结构体categoty_t
(在objc-runtime-new.h
中可以找到此定义),它包含了
- 类的名字(name)
- 类(cls)
category
中所有给类添加的实例方法的列表(instanceMethods
)category
中所有添加的类方法的列表(classMethods
)category
实现的所有协议的列表(protocols
)category
中添加的所有属性(instanceProperties
)
category
是在runtime
进入入口时被添加进类的,runtime
通过遍历编译后产生的DATA
端上的category_t
数组动态地将内容添加到类上。
需要注意的时,category
中的方法其实并没有覆盖原类中的同名方法,只是单纯地添加到方法列表中而已。但是由于objc
在方法调用中查找到类对象中的方法列表时,只要找到了第一个对应消息中的选择子的方法,就认为是找到了对应的方法并调用。所以形成了category
中的方法会覆盖原类中的同名方法的假象。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得知,如果有多个类别中同时都复写了类中的某个方法,那么最终调用的是最后被加载的category
,也就是最后被编译的category
文件。
category
中也可以复写原类中的+Load
方法,因为类的Load
方法永远发生在category
的Load
方法之前。如果多个category
都复写了Load
方法,则category
的Load
执行顺序取决于对应category
文件的编译顺序。
由于category
中无法动态添加实例变量,所以可以通过关联对象的手段为对象增加实例变量:
#import "MyClass+Category1.h"
#import <objc/runtime.h>
@implementation MyClass (Category1)
+ (void)load
{
NSLog(@"%@",@"load in Category1");
}
- (void)setName:(NSString *)name
{
objc_setAssociatedObject(self,
"name",
name,
OBJC_ASSOCIATION_COPY);
}
- (NSString*)name
{
NSString *nameObject = objc_getAssociatedObject(self, "name");
return nameObject;
}
@end
关联对象存储在一张全局的map
里,其中map
的key
是被关联的对象的指针地址,该map
的value
存储的是另外一张map
,此处称为AssociationsHashMap
,该AssociationsHashMap
的kv分别是设置关联对象时的kv。
-
原理:
isa swizzling
方法,通过runtime
动态创建一个中间类,继承自被监听的类。- 使原有类的
isa
指针指向这个中间类,同时重写改类的Class
方法,使得该类的Class
方法返回自己而不是isa
的指向。 - 复写中间类的对应被监听属性的
setter
方法,调用添加进来的方法,然后给当前中间类的父类也就是原类的发送setter
消息。
-
自定义KVO:
- 通过给
NSObject
添加分类的方法,添加新的对象方法:
#import <Foundation/Foundation.h> @interface NSObject (ACoolCustom_KVO) /** * 自定义添加观察者 * * @param oberserver 观察者 * @param keyPath 要观察的属性 * @param block 自定义回调 */ - (void)zl_addOberver:(id)oberserver forKeyPath:(NSString *)keyPath block:(void(^)(id oberveredObject,NSString *keyPath,id newValue,id oldValue))block;
- 动态创建中间类, 更改原有类的
isa
指向,同时重写中间类的Class
方法:
Class originalClass = object_getClass(self); //创建中间类 并使其继承被监听的类 Class kvoClass = objc_allocateClassPair(originalClass, kvoClassName.UTF8String, 0); //向runtime动态注册类 objc_registerClassPair(kvoClass); object_setClass(self, kvoClass); //替换被监听对象的class方法... //原始类的class方法的实现 //原始类的class方法的参数等信息 Method clazzMethod = class_getInstanceMethod(originalClass, @selector(class)); const char *types = method_getTypeEncoding(clazzMethod); class_addMethod(kvoClass, @selector(class), (IMP)new_class, types);
- 利用
runtime
给对象动态增加关联属性保存外部传进来的回调block
:
objc_setAssociatedObject(self, kObjectPropertyKey ,block, OBJC_ASSOCIATION_RETAIN_NONATOMIC);
- 利用
runtime
替换中间类的setter
方法,在新的方法中,调用block
后再向父类发送原消息:
// 利用函数指针强制转换 void (*objc_msgSendSuperCasted)(void *, SEL, id) = (void *)objc_msgSendSuper; // 给父类 发送原消息 objc_msgSendSuperCasted(&superclass, _cmd, newValue); // 调用block ZLObservingBlock block = objc_getAssociatedObject(self, kObjectPropertyKey); dispatch_async(dispatch_get_global_queue(DISPATCH_QUEUE_PRIORITY_DEFAULT, 0), ^{ block(self, nil, newValue); });
- 通过给
+Load
方法的含义是将类对象或者category
加载到内存中,这个过程发生在App启动时,在所有类都被注册后。在Category详解中也有所提及。
+Load
方法是自顶而下的,也就是说会从类的根类由上而下执行。所以如果重写+Load
方法,是不需要调用super
的。
值得第一提的是,Category
中的+Load
方法会在类的+Load
方法之后被调用,所以category
的+Load
方法不会覆盖本类的+Load
方法。而且由于Category
的加载顺序取决编译顺序,所以一个类下不同的Category
的+Load
方法都会被调用,而且调用顺序和编译顺序是一致的。
与Load
不同的是,Initialize
方法不会在一开始就会被调用,而是在类收到第一条消息时才会被调用。
值得注意的点是:类初始化的时候每个类只会调用一次+initialize
,如果子类没有实现initialize
,那么将会调用父类的+initialize
,也就是意味着父类的+initialize
可能会被多次调用。这与Load
方法截然不同。
无论是重写+Load
还是+Inilialize
方法,都不需要调用superClass
。
通过查看这两个方法的源码,还可以得知+Load
方法是直接取函数指针调用,不走消息流程,而+inilialize
是走消息流程的。也就是说Category
里的Initialize
是会覆盖类的initialize
方法。
int main() {
void (^blk)(void) = ^{
(printf("hello world!"));
};
blk();
return 0;
}
如上,通过clang
转换为cpp
源码,截取关键部分:
// block 的真面目
struct __block_impl {
void *isa;
int Flags;
int Reserved;
void *FuncPtr;
};
// ..... 一大坨无关代码
// 通过这个结构体包装block,用于快速构造block
struct __main_block_impl_0 {
struct __block_impl impl;
struct __main_block_desc_0* Desc;
__main_block_impl_0(void *fp, struct __main_block_desc_0 *desc, int flags=0) {
impl.isa = &_NSConcreteStackBlock;
impl.Flags = flags;
impl.FuncPtr = fp;
Desc = desc;
}
};
static void __main_block_func_0(struct __main_block_impl_0 *__cself) {
(printf("hello world!"));
}
static struct __main_block_desc_0 {
size_t reserved;
size_t Block_size;
} __main_block_desc_0_DATA = { 0, sizeof(struct __main_block_impl_0)};
int main() {
void (*blk)(void) = ((void (*)())&__main_block_impl_0((void *)__main_block_func_0, &__main_block_desc_0_DATA));
((void (*)(__block_impl *))((__block_impl *)blk)->FuncPtr)((__block_impl *)blk);
return 0;
}
比较核心的是以下内容:__block_impl
结构体,__mian_block_impl_0
结构体,__main_block_func_0
函数,&_NSConcreteStackBlock
,__main_block_desc_0
结构体。
-
__block_impl
结构体:该结构体定义在源文件上方,其中
isa
指针指向当前block
对象类对象,FuncPtr
指向block
保存的函数指针。 -
__main_block_desc_0
结构体:- 用于保存
__main_block_impl_0
结构体大小等信息。
- 用于保存
-
__main_block_func_0
静态函数:- 用于存储当前
block
的代码块。
- 用于存储当前
-
__main_block_impl_0
结构体:该结构体包装了
__block_impl
结构体,同时包含__main_block_desc_0
结构体。对外提供一个构造函数,构造函数需要传递函数指针(__main_block_func_0
静态函数)、__main_block_desc_0
实例。
由此我们可知,上述一个简单的block
定义及调用过程被转换为了:
-
定义
block
变量相当于调用__main_block_impl_0
构造函数,通过函数指针传递代码块进__main_block_impl_0
实例。 -
构造函数内部,将外部传递进来的
__main_block_func_0
函数指针,设置内部实际的block
变量(__block_impl
类型的结构体)的函数指针。 -
调用
block
时,取出__mian_block_impl_0
类型结构体中的__block_impl
类型的结构体的函数指针(__main_block_func_0
)并调用。
至此,一个简单的block
原理描述完毕。
block
内部可以直接使用外部变量,但是在不加__block
修饰符的情况下,是无法修改的。比如下面这段代码:
int main() {
int a = 1;
void (^blk)(void) = ^{
printf("%d", a);
};
blk();
return 0;
}
经过cpp
重写后:
struct __main_block_impl_0 {
struct __block_impl impl;
struct __main_block_desc_0* Desc;
int a;
__main_block_impl_0(void *fp, struct __main_block_desc_0 *desc, int _a, int flags=0) : a(_a) {
impl.isa = &_NSConcreteStackBlock;
impl.Flags = flags;
impl.FuncPtr = fp;
Desc = desc;
}
};
static void __main_block_func_0(struct __main_block_impl_0 *__cself) {
int a = __cself->a; // bound by copy
printf("%d", a);
}
static struct __main_block_desc_0 {
size_t reserved;
size_t Block_size;
} __main_block_desc_0_DATA = { 0, sizeof(struct __main_block_impl_0)};
int main() {
int a = 1;
void (*blk)(void) = ((void (*)())&__main_block_impl_0((void *)__main_block_func_0, &__main_block_desc_0_DATA, a));
((void (*)(__block_impl *))((__block_impl *)blk)->FuncPtr)((__block_impl *)blk);
return 0;
}
经过上一节的讨论,我们知道代码块是由__main_block_impl_0
构造函数传通过函数指针传递进来的。在这节的例子中,可以发现构造函数中多了一个int _a
参数。同时__main_block_impl_0
结构体也多了一个int a
属性用于保存block
内部使用的变量a
。
由于构造函数的参数为整形,在c++
中,函数的形参为值拷贝,也就是说__main_block_impl_0
结构体中的属性a
,是外部a
变量的拷贝。在代码块内部(也就是__main_block_func_0
函数)我们通过__cself
指针拿到a
变量。故我们在代码块中是无法修改a
变量的,同时如果外部a
变量被修改了,那么block
内部也是无法得知的。
如果想要在内部修改a
变量,可以通过__block
关键字:
int main() {
__block int number = 1;
void (^blk)(void) = ^{
number = 3;
printf("%d", number);
};
blk();
return 0;
}
struct __Block_byref_number_0 {
void *__isa;
__Block_byref_number_0 *__forwarding;
int __flags;
int __size;
int number;
};
struct __main_block_impl_0 {
struct __block_impl impl;
struct __main_block_desc_0* Desc;
__Block_byref_number_0 *number; // by ref
__main_block_impl_0(void *fp, struct __main_block_desc_0 *desc, __Block_byref_number_0 *_number, int flags=0) : number(_number->__forwarding) {
impl.isa = &_NSConcreteStackBlock;
impl.Flags = flags;
impl.FuncPtr = fp;
Desc = desc;
}
};
static void __main_block_func_0(struct __main_block_impl_0 *__cself) {
__Block_byref_number_0 *number = __cself->number; // bound by ref
(number->__forwarding->number) = 3;
printf("%d", (number->__forwarding->number));
}
static void __main_block_copy_0(struct __main_block_impl_0*dst, struct __main_block_impl_0*src) {_Block_object_assign((void*)&dst->number, (void*)src->number, 8/*BLOCK_FIELD_IS_BYREF*/);}
static void __main_block_dispose_0(struct __main_block_impl_0*src) {_Block_object_dispose((void*)src->number, 8/*BLOCK_FIELD_IS_BYREF*/);}
static struct __main_block_desc_0 {
size_t reserved;
size_t Block_size;
void (*copy)(struct __main_block_impl_0*, struct __main_block_impl_0*);
void (*dispose)(struct __main_block_impl_0*);
} __main_block_desc_0_DATA = { 0, sizeof(struct __main_block_impl_0), __main_block_copy_0, __main_block_dispose_0};
int main() {
__attribute__((__blocks__(byref))) __Block_byref_number_0 number = {(void*)0,(__Block_byref_number_0 *)&number, 0, sizeof(__Block_byref_number_0), 1};
void (*blk)(void) = ((void (*)())&__main_block_impl_0((void *)__main_block_func_0, &__main_block_desc_0_DATA, (__Block_byref_number_0 *)&number, 570425344));
((void (*)(__block_impl *))((__block_impl *)blk)->FuncPtr)((__block_impl *)blk);
return 0;
}
可以看到整形number
变量变成了__Block_byref_number_0
结构体实例,在__main_block_impl_0
构造函数中,将该实例的指针传递进来。__Block_byref_number_0
结构体中,通过__forwarding
指向自己,整形number
存储具体的值。
上节提到,构造函数中的参数是值拷贝,故此处代码块内部拿到的指针拷贝一样可以操作外部的__Block_byref_number_0
结构体中的值,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block
内部修改外部值。
reference:深入理解Runloop
一般来讲,一个线程一次只能执行一个任务,执行完成后线程就会退出。如果我们需要一个机制,让线程能随时处理事件但并不退出,通常的代码逻辑是这样的:
function loop() {
initialize();
do {
var message = get_next_message();
process_message(message);
} while (message != quit);
}
在iOS
中,Runloop
与线程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一张全局字典里:
/// 全局的Dictionary,key 是 pthread_t, value 是 CFRunLoopRef
static CFMutableDictionaryRef loopsDic;
/// 访问 loopsDic 时的锁
static CFSpinLock_t loopsLock;
/// 获取一个 pthread 对应的 RunLoop。
CFRunLoopRef _CFRunLoopGet(pthread_t thread) {
OSSpinLockLock(&loopsLock);
if (!loopsDic) {
// 第一次进入时,初始化全局Dic,并先为主线程创建一个 RunLoop。
loopsDic = CFDictionaryCreateMutable();
CFRunLoopRef mainLoop = _CFRunLoopCreate();
CFDictionarySetValue(loopsDic, pthread_main_thread_np(), mainLoop);
}
/// 直接从 Dictionary 里获取。
CFRunLoopRef loop = CFDictionaryGetValue(loopsDic, thread));
if (!loop) {
/// 取不到时,创建一个
loop = _CFRunLoopCreate();
CFDictionarySetValue(loopsDic, thread, loop);
/// 注册一个回调,当线程销毁时,顺便也销毁其对应的 RunLoop。
_CFSetTSD(..., thread, loop, __CFFinalizeRunLoop);
}
OSSpinLockUnLock(&loopsLock);
return loop;
}
CFRunLoopRef CFRunLoopGetMain() {
return _CFRunLoopGet(pthread_main_thread_np());
}
CFRunLoopRef CFRunLoopGetCurrent() {
return _CFRunLoopGet(pthread_self());
}
苹果是不允许直接创建Runloop
的,只能通过:
CFRunLoopRef CFRunLoopGetMain() {
return _CFRunLoopGet(pthread_main_thread_np());
}
CFRunLoopRef CFRunLoopGetCurrent() {
return _CFRunLoopGet(pthread_self());
}
这两个函数来获得当前或者某个线程的Runloop
。根据上面的源码可以得出结论:
Runloop
创建是发生在第一次获取之前,若从未获取,则永远不会创建。Runloop
销毁是在线程结束前,除主线程外,所有Runloop
只能在当前线程中获取,主线程的Runloop
可以在任意线程中获取。
一个RunLoop
包含若干个 Mode
,每个 Mode
又包含若干个 Source/Timer/Observer
。每次调用 RunLoop
的主函数时,只能指定其中一个 Mode
,这个Mode
被称作 CurrentMode
。如果需要切换 Mode
,只能退出 Loop
,再重新指定一个Mode
进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分隔开不同组的 Source/Timer/Observer
,让其互不影响。
-
Source:
Souce
是事件发生的地方。Souce
分为Source0
与Source1
,Source0
只包含一个函数指针做为回调,且不能主动唤醒Runloop
,使用时需要先手动将其标为待处理,然后手动唤醒Runloop
;Source1
也包含函数指针,同时还包含一个mach_por
。它可以主动唤醒Runloop
,用于内核与其他线程发送消息。
-
Timer
Timer
是基于时间的触发器,它和NSTimer
是toll-free bridged
的,可以混用。其包含一个时间长度和一个回调(函数指针)。当其加入到RunLoop
时,RunLoop
会注册对应的时间点,当时间点到时,RunLoop
会被唤醒以执行那个回调。
-
Observer
Obserer
是观察者,用于观察Runloop
各种状态。它也包含函数指针,用于状态改变时回调通知外部。
typedef CF_OPTIONS(CFOptionFlags, CFRunLoopActivity) { kCFRunLoopEntry = (1UL << 0), // 即将进入Loop kCFRunLoopBeforeTimers = (1UL << 1), // 即将处理 Timer kCFRunLoopBeforeSources = (1UL << 2), // 即将处理 Source kCFRunLoopBeforeWaiting = (1UL << 5), // 即将进入休眠 kCFRunLoopAfterWaiting = (1UL << 6), // 刚从休眠中唤醒 kCFRunLoopExit = (1UL << 7), // 即将退出Loop };
上面的 Source/Timer/Observer
被统称为 mode item
,一个 item
可以被同时加入多个 mode
。但一个 item
被重复加入同一个 mode
时是不会有效果的。如果一个 mode
中一个 item
都没有,则 RunLoop
会直接退出,不进入循环。
CFRunLoopMode
和 CFRunLoop
的结构大致如下:
struct __CFRunLoopMode {
CFStringRef _name; // Mode Name, 例如 @"kCFRunLoopDefaultMode"
CFMutableSetRef _sources0; // Set
CFMutableSetRef _sources1; // Set
CFMutableArrayRef _observers; // Array
CFMutableArrayRef _timers; // Array
...
};
struct __CFRunLoop {
CFMutableSetRef _commonModes; // Set
CFMutableSetRef _commonModeItems; // Set<Source/Observer/Timer>
CFRunLoopModeRef _currentMode; // Current Runloop Mode
CFMutableSetRef _modes; // Set
...
};
这里有个概念叫 “CommonModes”:一个 Mode
可以将自己标记为”Common”属性(通过将其 ModeName
添加到 RunLoop
的 “commonModes” 中)。每当 RunLoop
的内容发生变化时,RunLoop
都会自动将 _commonModeItems
里的 Source/Observer/Timer
同步到具有 “Common” 标记的所有Mode里。
应用场景举例:主线程的 RunLoop
里有两个预置的 Mode:kCFRunLoopDefaultMode
和 UITrackingRunLoopMode
。这两个 Mode
都已经被标记为”Common”属性。DefaultMode
是 App 平时所处的状态,TrackingRunLoopMode
是追踪 ScrollView
滑动时的状态。当你创建一个 Timer
并加到 DefaultMode
时,Timer
会得到重复回调,但此时滑动一个TableView
时,RunLoop
会将 mode
切换为 TrackingRunLoopMode
,这时 Timer
就不会被回调,并且也不会影响到滑动操作。
有时你需要一个 Timer
,在两个 Mode
中都能得到回调,一种办法就是将这个 Timer
分别加入这两个 Mode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将 Timer
加入到顶层的 RunLoop
的 “commonModeItems” 中。”commonModeItems” 被 RunLoop
自动更新到所有具有”Common”属性的 Mode
里去
/// 用DefaultMode启动
void CFRunLoopRun(void) {
CFRunLoopRunSpecific(CFRunLoopGetCurrent(), kCFRunLoopDefaultMode, 1.0e10, false);
}
/// 用指定的Mode启动,允许设置RunLoop超时时间
int CFRunLoopRunInMode(CFStringRef modeName, CFTimeInterval seconds, Boolean stopAfterHandle) {
return CFRunLoopRunSpecific(CFRunLoopGetCurrent(), modeName, seconds, returnAfterSourceHandled);
}
/// RunLoop的实现
int CFRunLoopRunSpecific(runloop, modeName, seconds, stopAfterHandle) {
/// 首先根据modeName找到对应mode
CFRunLoopModeRef currentMode = __CFRunLoopFindMode(runloop, modeName, false);
/// 如果mode里没有source/timer/observer, 直接返回。
if (__CFRunLoopModeIsEmpty(currentMode)) return;
/// 1. 通知 Observers: RunLoop 即将进入 loop。
__CFRunLoopDoObservers(runloop, currentMode, kCFRunLoopEntry);
/// 内部函数,进入loop
__CFRunLoopRun(runloop, currentMode, seconds, returnAfterSourceHandled) {
Boolean sourceHandledThisLoop = NO;
int retVal = 0;
do {
/// 2. 通知 Observers: RunLoop 即将触发 Timer 回调。
__CFRunLoopDoObservers(runloop, currentMode, kCFRunLoopBeforeTimers);
/// 3. 通知 Observers: RunLoop 即将触发 Source0 (非port) 回调。
__CFRunLoopDoObservers(runloop, currentMode, kCFRunLoopBeforeSources);
/// 执行被加入的block
__CFRunLoopDoBlocks(runloop, currentMode);
/// 4. RunLoop 触发 Source0 (非port) 回调。
sourceHandledThisLoop = __CFRunLoopDoSources0(runloop, currentMode, stopAfterHandle);
/// 执行被加入的block
__CFRunLoopDoBlocks(runloop, currentMode);
/// 5. 如果有 Source1 (基于port) 处于 ready 状态,直接处理这个 Source1 然后跳转去处理消息。
if (__Source0DidDispatchPortLastTime) {
Boolean hasMsg = __CFRunLoopServiceMachPort(dispatchPort, &msg)
if (hasMsg) goto handle_msg;
}
/// 通知 Observers: RunLoop 的线程即将进入休眠(sleep)。
if (!sourceHandledThisLoop) {
__CFRunLoopDoObservers(runloop, currentMode, kCFRunLoopBeforeWaiting);
}
/// 7. 调用 mach_msg 等待接受 mach_port 的消息。线程将进入休眠, 直到被下面某一个事件唤醒。
/// • 一个基于 port 的Source 的事件。
/// • 一个 Timer 到时间了
/// • RunLoop 自身的超时时间到了
/// • 被其他什么调用者手动唤醒
__CFRunLoopServiceMachPort(waitSet, &msg, sizeof(msg_buffer), &livePort) {
mach_msg(msg, MACH_RCV_MSG, port); // thread wait for receive msg
}
/// 8. 通知 Observers: RunLoop 的线程刚刚被唤醒了。
__CFRunLoopDoObservers(runloop, currentMode, kCFRunLoopAfterWaiting);
/// 收到消息,处理消息。
handle_msg:
/// 9.1 如果一个 Timer 到时间了,触发这个Timer的回调。
if (msg_is_timer) {
__CFRunLoopDoTimers(runloop, currentMode, mach_absolute_time())
}
/// 9.2 如果有dispatch到main_queue的block,执行block。
else if (msg_is_dispatch) {
__CFRUNLOOP_IS_SERVICING_THE_MAIN_DISPATCH_QUEUE__(msg);
}
/// 9.3 如果一个 Source1 (基于port) 发出事件了,处理这个事件
else {
CFRunLoopSourceRef source1 = __CFRunLoopModeFindSourceForMachPort(runloop, currentMode, livePort);
sourceHandledThisLoop = __CFRunLoopDoSource1(runloop, currentMode, source1, msg);
if (sourceHandledThisLoop) {
mach_msg(reply, MACH_SEND_MSG, reply);
}
}
/// 执行加入到Loop的block
__CFRunLoopDoBlocks(runloop, currentMode);
if (sourceHandledThisLoop && stopAfterHandle) {
/// 进入loop时参数说处理完事件就返回。
retVal = kCFRunLoopRunHandledSource;
} else if (timeout) {
/// 超出传入参数标记的超时时间了
retVal = kCFRunLoopRunTimedOut;
} else if (__CFRunLoopIsStopped(runloop)) {
/// 被外部调用者强制停止了
retVal = kCFRunLoopRunStopped;
} else if (__CFRunLoopModeIsEmpty(runloop, currentMode)) {
/// source/timer/observer一个都没有了
retVal = kCFRunLoopRunFinished;
}
/// 如果没超时,mode里没空,loop也没被停止,那继续loop。
} while (retVal == 0);
}
/// 10. 通知 Observers: RunLoop 即将退出。
__CFRunLoopDoObservers(rl, currentMode, kCFRunLoopExit);
}
App启动后,苹果在主线程 RunLoop
里注册了两个 Observer
,其回调都是 _wrapRunLoopWithAutoreleasePoolHandler()
。
第一个 Observer
监视的事件是 Entry(即将进入Loop)
,其回调内会调用 _objc_autoreleasePoolPush()
创建自动释放池。其 order 是-2147483647,优先级最高,保证创建释放池发生在其他所有回调之前。
第二个 Observer
监视了两个事件: BeforeWaiting(准备进入休眠) 时调用_objc_autoreleasePoolPop()
和 _objc_autoreleasePoolPush()
释放旧的池并创建新池;Exit(即将退出Loop)
时调用 _objc_autoreleasePoolPop()
来释放自动释放池。这个 Observer 的 order 是 2147483647,优先级最低,保证其释放池子发生在其他所有回调之后。
在主线程执行的代码,通常是写在诸如事件回调、Timer回调内的。这些回调会被 RunLoop
创建好的 AutoreleasePool
环绕着,所以不会出现内存泄漏,开发者也不必显示创建 Pool
了
苹果注册了一个 Source1
(基于 mach port
的) 用来接收系统事件,其回调函数为 __IOHIDEventSystemClientQueueCallback()
。
当一个硬件事件(触摸/锁屏/摇晃等)发生后,首先由 IOKit.framework
生成一个 IOHIDEvent
事件并由 SpringBoard
接收。SpringBoard
只接收按键(锁屏/静音等),触摸,加速,接近传感器等几种 Event
,随后用 mach port
转发给需要的App进程。随后苹果注册的那个 Source1
就会触发回调,并调用 _UIApplicationHandleEventQueue()
进行应用内部的分发。
_UIApplicationHandleEventQueue()
会把 IOHIDEvent
处理并包装成 UIEvent
进行处理或分发,其中包括识别 UIGesture
/处理屏幕旋转/发送给 UIWindow
等。通常事件比如 UIButton
点击、touchesBegin/Move/End/Cancel
事件都是在这个回调中完成的。
当在操作 UI 时,比如改变了 Frame
、更新了 UIView/CALayer
的层次时,或者手动调用了 UIView/CALayer 的 setNeedsLayout/setNeedsDisplay
方法后,这个 UIView/CALayer
就被标记为待处理,并被提交到一个全局的容器去。
苹果注册了一个 Observer
监听 BeforeWaiting
(即将进入休眠) 和Exit
(即将退出Loop) 事件,回调去执行一个很长的函数:
_ZN2CA11Transaction17observer_callbackEP19__CFRunLoopObservermPv()
。这个函数里会遍历所有待处理的 UIView/CAlayer
以执行实际的绘制和调整,并更新 UI
界面。
NSTimer
其实就是 CFRunLoopTimerRef
,他们之间是 toll-free bridged
的。一个 NSTimer
注册到 RunLoop
后,RunLoop
会为其重复的时间点注册好事件。例如 10:00, 10:10, 10:20 这几个时间点。RunLoop
为了节省资源,并不会在非常准确的时间点回调这个Timer
。Timer
有个属性叫做 Tolerance
(宽容度),标示了当时间点到后,容许有多少最大误差。
如果某个时间点被错过了,例如执行了一个很长的任务,则那个时间点的回调也会跳过去,不会延后执行。就比如等公交,如果 10:10 时我忙着玩手机错过了那个点的公交,那我只能等 10:20 这一趟了。
CADisplayLink
是一个和屏幕刷新率一致的定时器(但实际实现原理更复杂,和 NSTimer
并不一样,其内部实际是操作了一个 Source
)。如果在两次屏幕刷新之间执行了一个长任务,那其中就会有一帧被跳过去(和 NSTimer
相似),造成界面卡顿的感觉。在快速滑动TableView
时,即使一帧的卡顿也会让用户有所察觉。
当调用 NSObject
的 performSelecter:afterDelay:
后,实际上其内部会创建一个 Timer
并添加到当前线程的 RunLoop
中。所以如果当前线程没有 RunLoop
,则这个方法会失效。
当调用 performSelector:onThread:
时,实际上其会创建一个 Timer
加到对应的线程去,同样的,如果对应线程没有 RunLoop
该方法也会失效。
GCD
提供的某些接口也用到了 RunLoop
, 例如 dispatch_async()
。
当调用 dispatch_async(dispatch_get_main_queue(), block)
时,libDispatch
会向主线程的 RunLoop
发送消息,RunLoop
会被唤醒,并从消息中取得这个 block
,并在回调 __CFRUNLOOP_IS_SERVICING_THE_MAIN_DISPATCH_QUEUE__()
里执行这个 block
。但这个逻辑仅限于 dispatch
到主线程,dispatch
到其他线程仍然是由 libDispatch
处理的。
AFURLConnectionOperation
这个类是基于 NSURLConnection
构建的,其希望能在后台线程接收 Delegate
回调。为此 AFNetworking
单独创建了一个线程,并在这个线程中启动了一个 RunLoop
:
+ (void)networkRequestThreadEntryPoint:(id)__unused object {
@autoreleasepool {
[[NSThread currentThread] setName:@"AFNetworking"];
NSRunLoop *runLoop = [NSRunLoop currentRunLoop];
[runLoop addPort:[NSMachPort port] forMode:NSDefaultRunLoopMode];
[runLoop run];
}
}
+ (NSThread *)networkRequestThread {
static NSThread *_networkRequestThread = nil;
static dispatch_once_t oncePredicate;
dispatch_once(&oncePredicate, ^{
_networkRequestThread = [[NSThread alloc] initWithTarget:self selector:@selector(networkRequestThreadEntryPoint:) object:nil];
[_networkRequestThread start];
});
return _networkRequestThread;
}
AsyncDisplayKit
是 Facebook
推出的用于保持界面流畅性的框架,其原理大致如下:
UI
线程中一旦出现繁重的任务就会导致界面卡顿,这类任务通常分为3类:排版,绘制,UI对象操作。
- 排版通常包括计算视图大小、计算文本高度、重新计算子式图的排版等操作。
- 绘制一般有文本绘制 (例如
CoreText
)、图片绘制 (例如预先解压)、元素绘制 (Quartz
)等操作。 - UI对象操作通常包括
UIView/CALayer
等UI
对象的创建、设置属性和销毁。
其中前两类操作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扔到后台线程执行,而最后一类操作只能在主线程完成,并且有时后面的操作需要依赖前面操作的结果 (例如TextView
创建时可能需要提前计算出文本的大小)。ASDK
所做的,就是尽量将能放入后台的任务放入后台,不能的则尽量推迟 (例如视图的创建、属性的调整)。
为此,ASDK
创建了一个名为ASDisplayNode
的对象,并在内部封装了 UIView/CALayer
,它具有和 UIView/CALayer
相似的属性,例如 frame
、backgroundColor
等。所有这些属性都可以在后台线程更改,开发者可以只通过Node
来操作其内部的 UIView/CALayer
,这样就可以将排版和绘制放入了后台线程。但是无论怎么操作,这些属性总需要在某个时刻同步到主线程的UIView/CALayer
去。
ASDK
仿照 QuartzCore/UIKit
框架的模式,实现了一套类似的界面更新的机制:即在主线程的RunLoop
中添加一个 Observer
,监听了 kCFRunLoopBeforeWaiting
和 kCFRunLoopExit
事件,在收到回调时,遍历所有之前放入队列的待处理的任务,然后一一执行。
reference:深入理解Objective C的ARC机制、Objective-C 引用计数原理、黑幕背后的Autorelease
使用ARC,开发者不再需要手动的retain/release/autorelease
. 编译器会自动插入对应的代码,再结合Objective-C
的runtime
,实现自动引用计数。
如:
NSObject * obj;
{
obj = [[NSObject alloc] init]; //引用计数为1
}
NSLog(@"%@",obj);
NSObject * obj;
{
obj = [[NSObject alloc] init]; //引用计数为1
[obj relrease]
}
NSLog(@"%@",obj);
其中,retain
,release
的方法实现原理:
- (id)retain {
return ((id)self)->rootRetain();
}
inline id objc_object::rootRetain()
{
if (isTaggedPointer()) return (id)this;
return sidetable_retain();
}
#if SUPPORT_MSB_TAGGED_POINTERS
# define TAG_MASK (1ULL<<63)
#else
# define TAG_MASK 1
inline bool
objc_object::isTaggedPointer()
{
#if SUPPORT_TAGGED_POINTERS
return ((uintptr_t)this & TAG_MASK);
#else
return false;
#endif
}
由retain
方法的实现可知,有些对象如果支持使用 TaggedPointer,苹果会直接将其指针值作为引用计数返回;如果当前设备是 64 位环境并且使用 Objective-C 2.0
,那么“一些”对象会使用其 isa
指针的一部分空间来存储它的引用计数;否则 Runtime
会使用一张散列表来管理引用计数。
id objc_object::sidetable_retain()
{
//获取table
SideTable& table = SideTables()[this];
//加锁
table.lock();
//获取引用计数
size_t& refcntStorage = table.refcnts[this];
if (! (refcntStorage & SIDE_TABLE_RC_PINNED)) {
//增加引用计数
refcntStorage += SIDE_TABLE_RC_ONE;
}
//解锁
table.unlock();
return (id)this;
}
与retain
类似,release
方法也是如此的逻辑,只是增加了若引用计数为0,则销毁对象:
SideTable& table = SideTables()[this];
bool do_dealloc = false;
table.lock();
//找到对应地址的
RefcountMap::iterator it = table.refcnts.find(this);
if (it == table.refcnts.end()) { //找不到的话,执行dellloc
do_dealloc = true;
table.refcnts[this] = SIDE_TABLE_DEALLOCATING;
} else if (it->second < SIDE_TABLE_DEALLOCATING) {//引用计数小于阈值,dealloc
do_dealloc = true;
it->second |= SIDE_TABLE_DEALLOCATING;
} else if (! (it->second & SIDE_TABLE_RC_PINNED)) {
//引用计数减去1
it->second -= SIDE_TABLE_RC_ONE;
}
table.unlock();
if (do_dealloc && performDealloc) {
//执行dealloc
((void(*)(objc_object *, SEL))objc_msgSend)(this, SEL_dealloc);
}
return do_dealloc;
再介绍下 SideTable
这个类,它用于管理引用计数表和 weak
表,并使用 spinlock_lock
自旋锁来防止操作表结构时可能的竞态条件。它用一个 64*128 大小的 uint8_t
静态数组作为 buffer
来保存所有的 SideTable
实例。并提供三个公有属性。
spinlock_t slock;//保证原子操作的自选锁
RefcountMap refcnts;//保存引用计数的散列表
weak_table_t weak_table;//保存 weak 引用的全局散列表
weak
表的作用是在对象执行 dealloc
的时候将所有指向该对象的 weak
指针的值设为 nil
,避免悬空指针。这是 weak
表的结构:
struct weak_table_t {
weak_entry_t *weak_entries;
size_t num_entries;
uintptr_t mask;
uintptr_t max_hash_displacement;
};
苹果使用一个全局的 weak
表来保存所有的 weak
引用。并将对象作为键,weak_entry_t
作为值。weak_entry_t
中保存了所有指向该对象的 weak
指针。
Autorelease
对象是在当前的runloop
迭代结束时释放的,而它能够释放的原因是系统在每个runloop
迭代中都加入了自动释放池Push
和Pop
Autorelease
对象的各种方法都是对类AutoreleasePoolPage
的封装,其中AutoreleasePoolPage
类结构如下:
AutoreleasePool
并没有单独的结构,而是由若干个AutoreleasePoolPage
以双向链表的形式组合而成(分别对应结构中的parent指针和child指针)AutoreleasePool
是按线程一一对应的(结构中的thread
指针指向当前线程)AutoreleasePoolPage
每个对象会开辟4096字节内存(也就是虚拟内存一页的大小),除了上面的实例变量所占空间,剩下的空间全部用来储存autorelease
对象的地址- 上面的
id *next
指针作为游标指向栈顶最新add进来的autorelease
对象的下一个位置 - 一个
AutoreleasePoolPage
的空间被占满时,会新建一个AutoreleasePoolPage
对象,连接链表,后来的autorelease
对象在新的page加入
所以,若当前线程中只有一个AutoreleasePoolPage
对象,并记录了很多autorelease
对象地址时内存如下图:
图中的情况,这一页再加入一个autorelease
对象就要满了(也就是next
指针马上指向栈顶),这时就要执行上面说的操作,建立下一页page
对象,与这一页链表连接完成后,新page的next指针被初始化在栈底(begin
的位置),然后继续向栈顶添加新对象。
所以,向一个对象发送- autorelease
消息,就是将这个对象加入到当前AutoreleasePoolPage
的栈顶next
指针指向的位置
每当进行一次objc_autoreleasePoolPush
调用时,runtime
向当前的AutoreleasePoolPage
中add
进一个哨兵对象,值为0(也就是个nil
),那么这一个page
就变成了下面的样子:
objc_autoreleasePoolPush
的返回值正是这个哨兵对象的地址,被objc_autoreleasePoolPop
(哨兵对象)作为入参,于是:
- 根据传入的哨兵对象地址找到哨兵对象所处的
page
- 在当前
page
中,将晚于哨兵对象插入的所有autorelease
对象都发送一次- release
消息,并向回移动next
指针到正确位置 - 从最新加入的对象一直向前清理,可以向前跨越若干个
page
,直到哨兵所在的page
当获取到 API JSON
数据后,把每条 Cell
需要的数据都在后台线程计算并封装为一个布局对象 CellLayout
。CellLayout
包含所有文本的 CoreText
排版结果、Cell
内部每个控件的高度、Cell
的整体高度。每个 CellLayout
的内存占用并不多,所以当生成后,可以全部缓存到内存,以供稍后使用。这样,TableView
在请求各个高度函数时,不会消耗任何多余计算量;当把 CellLayout
设置到 Cell
内部时,Cell
内部也不用再计算布局了。
有关离屏渲染的部分在第十三章:iOS中的渲染已经有所描述,不在赘述。
图像的绘制通常是指用那些以 CG
开头的方法把图像绘制到画布中,然后从画布创建图片并显示这样一个过程。这个最常见的地方就是 [UIView drawRect:]
里面了。由于CoreGraphic
方法通常都是线程安全的,所以图像的绘制可以很容易的放到后台线程进行。一个简单异步绘制的过程大致如下(实际情况会比这个复杂得多,但原理基本一致):
- (void)display {
dispatch_async(backgroundQueue, ^{
CGContextRef ctx = CGBitmapContextCreate(...);
// draw in context...
CGImageRef img = CGBitmapContextCreateImage(ctx);
CFRelease(ctx);
dispatch_async(mainQueue, ^{
layer.contents = img;
});
});
}
在此也要注意,CPU
渲染也不是万能的,毕竟GPU
在浮点数运算上还是胜于CPU
。某些情况下,可能CPU
渲染的效果还不如离屏渲染,究竟采用哪种技术,还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来抉择。
引用自sdwebimg源码解析
在runloop章节有所简介。
ASDK
认为,阻塞主线程的任务,主要分为上面这三大类。文本和布局的计算、渲染、解码、绘制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异步执行,但UIKit
和 Core Animation
相关操作必需在主线程进行。ASDK
的目标,就是尽量把这些任务从主线程挪走,而挪不走的,就尽量优化性能。
ASDK
为此创建了 ASDisplayNode
类,包装了常见的视图属性(比如 frame/bounds/alpha/transform/backgroundColor/superNode/subNodes
等),然后它用 UIView->CALayer
相同的方式,实现了 ASNode->UIView
这样一个关系:
当不需要响应触摸事件时,ASDisplayNode
可以被设置为 layer backed
,即 ASDisplayNode
充当了原来UIView
的功能,节省了更多资源:
与 UIView
和 CALayer
不同,ASDisplayNode
是线程安全的,它可以在后台线程创建和修改。Node
刚创建时,并不会在内部新建 UIView
和 CALayer
,直到第一次在主线程访问 view
或 layer
属性时,它才会在内部生成对应的对象。当它的属性(比如frame/transform
)改变后,它并不会立刻同步到其持有的 view
或 laye
r 去,而是把被改变的属性保存到内部的一个中间变量,稍后在需要时,再通过某个机制一次性设置到内部的 view
或 layer
。
通过模拟和封装 UIView/CALayer
,开发者可以把代码中的UIView
替换为 ASNode
,很大的降低了开发和学习成本,同时能获得 ASDK
底层大量的性能优化。为了方便使用, ASDK
把大量常用控件都封装成了 ASNode
的子类,比如 Button、Control、Cell、Image、ImageView、Text、TableView、CollectionView
等。利用这些控件,开发者可以尽量避免直接使用 UIKit
相关控件,以获得更完整的性能提升。
iOS
的显示系统是由 VSync
信号驱动的,VSync
信号由硬件时钟生成,每秒钟发出 60
次(这个值取决设备硬件,比如 iPhone
真机上通常是 59.97
)。iOS
图形服务接收到 VSync
信号后,会通过 IPC
通知到 App
内。App
的 Runloop
在启动后会注册对应的CFRunLoopSource
通过 mach_port
接收传过来的时钟信号通知,随后 Source
的回调会驱动整个App
的动画与显示。
Core Animation
在 RunLoop
中注册了一个 Observer
,监听了 BeforeWaiting
和 Exit
事件。这个 Observer
的优先级是 2000000
,低于常见的其他 Observer
。当一个触摸事件到来时,RunLoop
被唤醒,App
中的代码会执行一些操作,比如创建和调整视图层级、设置UIView
的 frame
、修改 CALayer
的透明度、为视图添加一个动画;这些操作最终都会被 CALayer
捕获,并通过 CATransaction
提交到一个中间状态去(CATransaction
的文档略有提到这些内容,但并不完整)。当上面所有操作结束后,RunLoop
即将进入休眠(或者退出)时,关注该事件的 Observer
都会得到通知。这时 CA
注册的那个 Observer
就会在回调中,把所有的中间状态合并提交到 ``GPU
去显示;如果此处有动画,`CA` 会通过 `DisplayLink` 等机制多次触发相关流程。
ASDK
在此处模拟了 Core Animation
的这个机制:所有针对 ASNode
的修改和提交,总有些任务是必需放入主线程执行的。当出现这种任务时,ASNode
会把任务用 ASAsyncTransaction(Group)
封装并提交到一个全局的容器去。ASDK
也在 RunLoop
中注册了一个 Observer
,监视的事件和 CA
一样,但优先级比CA
要低。当 RunLoop
进入休眠前、CA
处理完事件后,ASDK
就会执行该 loop
内提交的所有任务。具体代码见这个文件:ASAsyncTransactionGroup。
通过这种机制,ASDK
可以在合适的机会把异步、并发的操作同步到主线程去,并且能获得不错的性能。
本节不讲解如何使用weex,只关注weex iOS部分原理。如有兴趣,可自行去官网学习基本知识
Weex
目前最新版本支持Rax
与VueJS
,其中Rax
即为React
语法,目的使前端开发者更易上手。
Weex SDK
结构主要有三部分组成:
-
顶层
framework
- 此层的作用是编译目标文件至js,比如如果使用的
.vue
文件,就将此文件通过framework
编译成对应的jsBundle
。此层其实是weex
集成了vuejs
或者react
。
- 此层的作用是编译目标文件至js,比如如果使用的
-
中间层
js runtime
- 此层的作用是承接上层的
jsbundle
文件,在iOS
上,weex sdk
通过使用系统JSCore
来跑jsbundle
文件。通过理解js文件,开始执行各种指令。比如在vuejs
中的creatElement
指令,会被转换为creatNative
指令发送给下一层。通过这种方式,隔离了前端开发者与客端户开发工作,使得前端开发者也可以通过常用的js语法生成native
组件,调用原生的各种方法。
- 此层的作用是承接上层的
-
底层
Render Engine
- 此层承接
weex runtime
传来的各种指令,开始执行weex sdk
中"预置"的native
代码。
- 此层承接
Weex JS Framework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功能:
- 适配前端层
- 构建渲染指令树
- JS-Native 通信
- JS Service
- 准备环境接口
前端框架在 Weex
和浏览器中的执行过程不一样,这个应该不难理解。如何让一个前端框架运行在 Weex
平台上,是 JS Framework
的一个关键功能。
以 Vue.js
为例,在浏览器上运行一个页面大概分这么几个步骤:首先要准备好页面容器,可以是浏览器或者是WebView
,容器里提供了标准的 Web API
。然后给页面容器传入一个地址,通过这个地址最终获取到一个 HTML
文件,然后解析这个 HTML
文件,加载并执行其中的脚本。想要正确的渲染,应该首先加载执行 Vue.js
框架的代码,向浏览器环境中添加 Vue
这个变量,然后创建好挂载点的DOM
元素,最后执行页面代码,从入口组件开始,层层渲染好再挂载到配置的挂载点上去。
在 Weex
里的执行过程也比较类似,不过 Weex
页面对应的是一个 js
文件,不是 HTML
文件,而且不需要自行引入 Vue.js
框架的代码,也不需要设置挂载点。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首先初始化好 Weex
容器,这个过程中会初始化 JS Framework
,Vue.js
的代码也包含在了其中。然后给 Weex
容器传入页面地址,通过这个地址最终获取到一个 js
文件,客户端会调用 createInstance
来创建页面。
不同的前端框架里 Virtual DOM
的结构、patch
的方式都是不同的,这也反应了它们开发理念和优化策略的不同,但是最终,在浏览器上它们都使用一致的 DOM API
把 Virtual DOM
转换成真实的 HTMLElement
。在 Weex
里的逻辑也是类似的,只是在最后一步生成真实元素的过程中,不使用原生 DOM API
,而是使用 JS Framework
里定义的一套 Weex DOM API
将操作转化成渲染指令发给客户端。
JS Framework
提供的 Weex DOM API
和浏览器提供的 DOM API
功能基本一致,在 Vue
和 Rax
内部对这些接口都做了适配,针对Weex
和浏览器平台调用不同的接口就可以实现跨平台渲染。
首先,页面的 js
代码是运行在 js
线程上的,然而原生组件的绘制、事件的捕获都发生在 UI
线程。在这两个线程之间的通信用的是 callNative
和 callJS
这两个底层接口(现在已经扩展到了很多个),它们默认都是异步的,在 JS Framework
和原生渲染器内部都基于这两个方法做了各种封装。
callNative
是由客户端向 JS
执行环境中注入的接口,提供给 JS Framework
调用,界面的节点(上文提到的渲染指令树)、模块调用的方法和参数都是通过这个接口发送给客户端的。为了减少调用接口时的开销,其实现在已经开了更多更直接的通信接口,其中有些接口还支持同步调用(支持返回值),它们在原理上都和 callNative
是一样的。
callJS
是由 JS Framework
实现的,并且也注入到了执行环境中,提供给客户端调用。事件的派发、模块的回调函数都是通过这个接口通知到 JS Framework
,然后再将其传递给上层前端框架。
Weex
是一个多页面的框架,每个页面的 js bundle
都在一个独立的环境里运行,不同的 Weex
页面对应到浏览器上就相当于不同的“标签页”,普通的 js
库没办法实现在多个页面之间实现状态共享,也很难实现跨页通信。
在 JS Framework
中实现了 JS Service
的功能,主要就是用来解决跨页面复用和状态共享的问题的,例如 BroadcastChannel 就是基于 JS Service
实现的,它可以在多个 Weex
页面之间通信。
先描述渲染前的流程:Weex
会先拉取一个JSBundle
,这个JSBundle
就是之前提到的VueJS
编译后的js
打包文件。再收到JSBunlde
后,Weex SDK
会通过native
代码创建intance
,之后再将一些配置及环境变量、JSBundle
一起传给JS Framework
,其目的是通过JS Framwork
生成之前提到过的渲染指令树。
在此之后就可以开始正式的渲染页面流程:
如上图所示,如果在 Vue.js
里某个标签上绑定了事件,会在内部执行 addEventListener
给节点绑定事件,这个接口在 Weex
平台下调用的是 JS Framework
提供的 addEvent
方法向元素上添加事件,传递了事件类型和处理函数。JS Framework
不会立即向客户端发送添加事件的指令,而是把事件类型和处理函数记录下来,节点构建好以后再一起发给客户端,发送的节点中只包含了事件类型,不含事件处理函数。客户端在渲染节点时,如果发现节点上包含事件,就监听原生 UI 上的指定事件。
当原生 UI 监听到用户触发的事件以后,会派发 fireEvent
命令把节点的 ref
、事件类型以及事件对象发给 JS Framework
。JS Framework
根据 ref
和事件类型找到相应的事件处理函数,并且以事件对象 event
为参数执行事件处理函数。目前 Weex
里的事件模型相对比较简单,并不区分捕获阶段和冒泡阶段,而是只派发给触发了事件的节点,并不向上冒泡,类似 DOM
模型里 level 0
级别的事件。
此节简单介绍下Weex
中的JavaScriptCore
。
var addElement = function(){
return 'addElement';
}
比如上述js文件
//1.加载上面js文件到JSContext
JSContext *context = [[JSContext alloc]init];
[context evaluateScript:jsFilePath];
// 2.调用addElement方法
JSValue *jsFunction = context[@"addElement"];
JSValue *addElement = [jsFunction callWithArguments:nil];
把js
文件加载进objc
的JSContext
后,就可以调用js
文件里定义的方法了,这个就是objc
调用js
的原理。
//注册native方法给js调用
- (void)regiestNativeFunction {
//注册一个callCreateBody方法给js调用
self.jsContext[@"callCreateBody"] = ^(NSString *msg){
NSLog(@"js:msg:%@",msg);
};
//注册一个callAddEvent方法给js调用
self.jsContext[@"callAddEvent"] = ^(NSString *msg){
NSLog(@"js:msg:%@",msg);
};
//注册一个callAddElement方法给js调用
self.jsContext[@"callAddElement"] = ^(NSString *msg){
NSLog(@"js:msg:%@",msg);
};
//使用js调用objc
[self.jsContext evaluateScript:@"callAddEvent('hello,i am js side')"];
}
上面的代码native
端注册了三个方法给js
端调用,weex
基于这种能力封装了一系列的方法,下面列出的就是weex
提供的操作UI的一些的全局方法。
global.callCreateBody,
global.callAddElement,
global.callRemoveElement,
global.callMoveElement,
global.callUpdateAttrs,
global.callUpdateStyle,
global.callAddEvent,
global.callRemoveEvent,
global.callNative
weex有了JS-Native相互通信的能力后,再按照一定格式发送数据给native端就可以渲染UI了。这个格式要与native端协商好,目前weex接受的格式类似下面的json格式
{
ref: "", //js端随机生成的数字id
type: "", //native端支持的component类型
//比如text div list等
attr: {}, //component支持的属性
//比如text的value
style: {} //元素的样式,native端基于Facebook的yoga
//框架的前身cssLayout来生成native UI
}
本章尝试讲解iOS
中渲染与绘制的部分,是第十章Tableview优化的基础内容。
引用自:
UIKit
是常用的框架,显示、动画都通过CoreAnimation
。CoreAnimation
是核心动画,依赖于OpenGL ES
做GPU
渲染,CoreGraphics
做CPU
渲染;最底层的GraphicsHardWare
是图形硬件。
在iOS
当中,所有的视图都从一个叫做UIView
的基类派生而来,UIView
可以处理触摸事件,可以支持基于Core Graphics
绘图,可以做仿射变换(例如旋转或者缩放),或者简单的类似于滑动或者渐变的动画。
CALayer
类在概念上和UIView
类似,同样也是一些被层级关系树管理的矩形块,同样也可以包含一些内容(像图片,文本或者背景色),管理子图层的位置。它们有一些方法和属性用来做动画和变换。和UIView
最大的不同是CALayer
不处理用户的交互。CALayer
并不清楚具体的响应链。
UIView
和CALayer
是一个平行的层级关系,每一个UIView
都有一个CALayer
实例的图层属性,也就是所谓的backing layer
,视图的职责就是创建并管理这个图层,以确保当子视图在层级关系中添加或者被移除的时候,他们关联的图层也同样对应在层级关系树当中有相同的操作。实际上这些背后关联的Layer
图层才是真正用来在屏幕上显示和做动画,UIView
仅仅是对它的一个封装,提供了一些iOS
类似于处理触摸的具体功能,以及Core Animation
底层方法的高级接口。
UIView
的 Layer
在系统内部,被维护着三份同样的树形数据结构,分别是:
-
图层树(这里是代码可以操纵的,设置属性的最终值会立刻在这里更新);
-
呈现树(是一个中间层,系统就在这一层上更改属性,进行各种渲染操作。比如一个动画是更改alpha值从0到1,那么在逻辑树上此属性会被立刻更新为最终属性1,而在动画树上会根据设置的动画时间从0逐步变化到1);
-
渲染树(其属性值就是当前正被显示在屏幕上的属性值);
此处与Runloop中的定时器重叠。
NSTimer
其实就是 CFRunLoopTimerRef
。一个 NSTimer
注册到 RunLoop
后,RunLoop
会为其重复的时间点注册好事件。
RunLoop
为了节省资源,并不会在非常准确的时间点回调这个Timer
。Timer
有个属性叫做 Tolerance
(宽容度),标示了当时间点到后,容许有多少最大误差。如果某个时间点被错过了,例如执行了一个很长的任务,则那个时间点的回调也会跳过去,不会延后执行。
RunLoop
是用GCD的 dispatch_source_t
实现的 Timer
。 当调用 NSObject
的 performSelecter:afterDelay
: 后,实际上其内部会创建一个 Timer
并添加到当前线程的 RunLoop
中。所以如果当前线程没有 RunLoop
,则这个方法会失效。当调用 performSelector:onThread:
时,实际上其会创建一个 Timer
加到对应的线程去,同样的,如果对应线程没有 RunLoop
该方法也会失效。
CADisplayLink
是一个和屏幕刷新率(每秒刷新60次)一致的定时器(但实际实现原理更复杂,和 NSTimer
并不一样,其内部实际是操作了一个 Source
)。如果在两次屏幕刷新之间执行了一个长任务,那其中就会有一帧被跳过去,造成界面卡顿的感觉。
此处在Runloop应用中均有提及。
通常来说,计算机系统中 CPU
、GPU
、显示器是以上面这种方式协同工作的。CPU
计算好显示内容提交到 GPU
,GPU
渲染完成后将渲染结果放入帧缓冲区,随后视频控制器会按照 VSync
信号如下图所示,逐行读取帧缓冲区的数据,经过可能的数模转换传递给显示器显示。
在 VSync
信号到来后,系统图形服务会通过 CADisplayLink
等机制通知 App
,App
主线程开始在CPU
中计算显示内容,比如视图的创建、布局计算、图片解码、文本绘制等。随后 CPU
会将计算好的内容提交到 GPU
去,由 GPU
进行变换、合成、渲染。随后 GPU
会把渲染结果提交到帧缓冲区去,等待下一次 VSync
信号到来时显示到屏幕上。由于垂直同步的机制,如果在一个 VSync
时间内,CPU
或者GPU
没有完成内容提交,则那一帧就会被丢弃,等待下一次机会再显示,而这时显示屏会保留之前的内容不变。这就是界面卡顿的原因。从上图中可以看到,CPU
和 GPU
不论哪个阻碍了显示流程,都会造成掉帧现象。所以开发时,也需要分别对CPU
和 GPU
压力进行评估和优化。
iOS
的显示系统是由 VSync
信号驱动的,VSync
信号由硬件时钟生成,每秒钟发出 60 次(这个值取决设备硬件,比如 iPhone
真机上通常是 59.97)。iOS 图形服务接收到 VSync
信号后,会通过 IPC
通知到 App
内。App
的 Runloop
在启动后会注册对应的 CFRunLoopSource
通过mach_port
接收传过来的时钟信号通知,随后Source
的回调会驱动整个 App
的动画与显示。
Core Animation
在 RunLoop
中注册了一个 Observer
,监听了 BeforeWaiting
和 Exit
事件。当一个触摸事件到来时,RunLoop
被唤醒,App
中的代码会执行一些操作,比如创建和调整视图层级、设置 UIView
的 frame
、修改 CALayer
的透明度、为视图添加一个动画;这些操作最终都会被CALayer
标记,并通过CATransaction
提交到一个中间状态去。当上面所有操作结束后,RunLoop
即将进入休眠(或者退出)时,关注该事件的Observer
都会得到通知。这时 Core Animation
注册的那个Observer
就会在回调中,把所有的中间状态合并提交到 GPU
去显示;如果此处有动画,通过 DisplayLink
稳定的刷新机制会不断的唤醒runloop
,使得不断的有机会触发observer
回调,从而根据时间来不断更新这个动画的属性值并绘制出来。
为了不阻塞主线程,Core Animation
的核心是 OpenGL ES
的一个抽象物,所以大部分的渲染是直接提交给GPU
来处理。 而Core Graphics/Quartz 2D
的大部分绘制操作都是在主线程和CPU
上同步完成的,比如自定义UIView
的drawRect
里用CGContext
来画图。
上面已经提到过:Core Animation
在RunLoop
中注册了一个 Observer
监听 BeforeWaiting
(即将进入休眠) 和 Exit
(即将退出Loop
) 事件 。当在操作 UI 时,比如改变了 Frame
、更新了UIView/CALayer
的层次时,或者手动调用了 UIView/CALayer
的 setNeedsLayout/setNeedsDisplay
方法后,这个 UIView/CALayer
就被标记为待处理,并被提交到一个全局的容器去。当Oberver
监听的事件到来时,回调执行函数中会遍历所有待处理的UIView/CAlayer
以执行实际的绘制和调整,并更新UI
界面。
这个函数内部的调用栈大概是这样的:
_ZN2CA11Transaction17observer_callbackEP19__CFRunLoopObservermPv()
QuartzCore:CA::Transaction::observer_callback:
CA::Transaction::commit();
CA::Context::commit_transaction();
CA::Layer::layout_and_display_if_needed();
CA::Layer::layout_if_needed();
[CALayer layoutSublayers];
[UIView layoutSubviews];
CA::Layer::display_if_needed();
[CALayer display];
[UIView drawRect];
OpenGL中
,GPU
屏幕渲染有以下两种方式:
-
On-Screen Rendering
:意为当前屏幕渲染,指的是GPU
的渲染操作是在当前用于显示的屏幕缓冲区中进行。 -
Off-Screen Rendering
:意为离屏渲染,指的是GPU
在当前屏幕缓冲区以外新开辟一个缓冲区进行渲染操作。
按照这样的说法,如果将不在GPU
的当前屏幕缓冲区中进行的渲染都称为离屏渲染,那么就还有另一种特殊的“离屏渲染”方式:CPU
渲染。如果我们重写了drawRect
方法,并且使用任何Core Graphics
的技术进行了绘制操作,就涉及到了CPU
渲染。整个渲染过程由CPU
在App
内同步地完成,渲染得到的bitmap
最后再交由GPU
用于显示。
相比于当前屏幕渲染,离屏渲染的代价是很高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创建新缓冲区
要想进行离屏渲染,首先要创建一个新的缓冲区。
-
上下文切换
离屏渲染的整个过程,需要多次切换上下文环境:先是从当前屏幕(
On-Screen
)切换到离屏(Off-Screen
);等到离屏渲染结束以后,将离屏缓冲区的渲染结果显示到屏幕上有需要将上下文环境从离屏切换到当前屏幕。而上下文环境的切换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
设置了以下属性时,都会触发离屏绘制:
shouldRasterize
(光栅化)
masks
(遮罩)
shadows
(阴影)
edge antialiasing
(抗锯齿)
group opacity
(不透明)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shouldRasterize
被设置成YES,在触发离屏绘制的同时,会将光栅化后的内容缓存起来,如果对应的layer
及其sublayers
没有发生改变,在下一帧的时候可以直接复用。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渲染性能。
而其它属性如果是开启的,就不会有缓存,离屏绘制会在每一帧都发生。
在开发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优的实现方式,尽量使用On-Screen Rendering
。简单的Off-Screen Rendering
可以考虑使用Core Graphics
让CPU
来渲染。
这章并不会详细介绍一些基本的如线程、进程、GCD、NSOperationQueue等概念,更多的是对第七章:CGD中的内容做一些补充。如果有看不懂的地方,推荐阅读并发编程:API 及挑战及相关内容。
GCD
队列的内部使用的是线程。GCD
管理这些线程,并且使用GCD
的时候,你不需要自己创建线程。但是重要的外在部分GCD
会呈现给你,也就是用户API
,一个很大不同的抽象层级。当使用GCD
来完成并发的工作时,你不必考虑线程方面的问题,取而代之的,只需考虑队列和功能点(提交给队列的 block
)。虽然往下深究,依然都是线程,但是GCD
的抽象层级为你惯用的编码提供了更好的方式。
队列和功能点同时解决了一个连续不断的扇出的问题:如果我们直接使用线程,并且想要做一些并发的事情,我们很可能将我们的工作分成100
个小的功能点,然后基于可用的CPU
内核数量来创建线程,假设是8
。我们把这些功能点送到这8
个线程中。当我们处理这些功能点时,可能会调用一些函数作为功能的一部分。写那个函数的人也想要使用并发,因此当你调用这个函数的时候,这个函数也会创建8
个线程。现在,你有了8 × 8 = 64
个线程,尽管你只有8
个CPU内核——也就是说任何时候只有12%的线程实际在运行而另外88%的线程什么事情都没做。使用GCD
你就不会遇到这种问题,当系统关闭CPU
内核以省电时,GCD
甚至能够相应地调整线程数量。
GCD
通过创建所谓的线程池来大致匹配CPU
内核数量。要记住,线程的创建并不是无代价的。每个线程都需要占用内存和内核资源。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如果你提交了一个block
给 GCD,但是这段代码阻塞了这个线程,那么这个线程在这段时间内就不能用来完成其他工作——它被阻塞了。为了确保功能点在队列上一直是执行的,GCD
不得不创建一个新的线程,并把它添加到线程池。
如果你的代码阻塞了许多线程,这会带来很大的问题。首先,线程消耗资源,此外,创建线程会变得代价高昂。创建过程需要一些时间。并且在这段时间中,GCD
无法以全速来完成功能点。有不少能够导致线程阻塞的情况,但是最常见的情况与I/O
有关,也就是从文件或者网络中读写数据。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你不应该在GCD
队列中以阻塞的方式来做这些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