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Gallium70/labeled-RISC-V-reproduction-note

Folders and files

NameName
Last commit message
Last commit date

Latest commit

 

History

3 Commits
 
 
 
 
 
 
 
 

Repository files navigation

在 FPGA 上复现标签化 RISC-V 架构——踩坑指南

前言

本文主要记录总结笔者在 FPGA 上复现中科院计算所包云岗老师团队“标签化 RISC-V 架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或规避方法。具体的复现步骤请参考这篇部署指南,本文的顺序将和该指南基本保持一致,以便于对照。尽管本文致力于解决问题,但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特别感谢张传奇在复现过程中给予的大量及时而准确的帮助,他发现了许多问题的来源,并提供了解决思路和方案,这极大地缩短了笔者完成此过程所需的时间。


目录


硬件配置

笔者使用的开发板是 zcu102 ,搭载的 FPGA 型号为 Zynq UltraScale+ XCZU9EG-2FFVB1156 MPSoC。

启动模式设置

根据 zcu102 用户指南,FPGA 的启动模式配置方法如下:

bs

注意其中SW6的顺序为由 4 到 1 ,而非由 1 到 4 ,即如果希望从 SD 卡启动,应当将 1 拨向 on ,其余拨向 off 。很难相信这是笔者栽的第一个坑。

风扇

zcu102 搭载了一个直径仅约 30mm 的小风扇,电源直接接到 +12V ,测速线悬空,这导致其噪声较尖锐。可以考虑将其更换为转速更低、直径更大的风扇。改装导致的硬件损坏的风险和后果由操作者自行承担,笔者对此概不负责。 Xilinx Wiki 中提供了监测 PS 温度及电压PL 温度及电压 的方法,但笔者并未尝试,在此处列出仅供参考。


开发环境

系统

笔者使用 Windows + WSL + VMware。截止本文写作时,将硬盘挂载到 WSL 仍然是一个预览性的功能,故对于 SD 卡上 ext4 分区的操作仍然需要在一个非 WSL 的 Linux 虚拟机(或物理机)中完成。事实上,整个复现过程用到的代码和工具几乎全部需要(或可以)在 Linux 环境下运行(或编译),Windows 和 WSL 并不是必须的。笔者使用Windows是因为笔者的 Vivado 装在 Windows 上,而这个软件太庞大了,笔者甚至不想在 Windows 里更换一个版本,更别提在 Linux 里面再安装一遍了。

在 Windows 中使用 Git 克隆仓库,或解压源代码压缩包,可能导致代码的换行符变成 CRLF ,以及符号链接失效,进而在 WSL 中无法正常运行;尽管可以使用 dos2unix 软件解决换行符的问题,还是直接在 WSL或Linux 环境下准备代码来得更简单。

工具链

Xilinx 的工具

笔者使用的 Vivado 版本为2020.1,而仓库中的代码使用的版本有的是 2017.4 ,有的是 2019.1 ,生成 Vivado 项目时可能会报错。解决方法是将所有 tcl 文件中的 set scripts_vivado_version 后面的参数改成 2020.1 。

由于笔者在安装 Vivado 时并没有选择安装 Vitis ,后续在软件编译上遇到了一点麻烦,解决方法是去 Xilinx 下载中心下载安装 2019.1 版本的 Xilinx SDK 。选择这个版本主要是出于(和仓库代码的)兼容性考虑;此外,后续版本只能选择 PetaLinux ,而不能单独安装 SDK 了。下载时可能会要求提供个人信息以符合美国出口管制条例要求,填写时注意,国家/地区尽量保持与你访问下载中心所使用的 IP 地址所在地一致,姓名最好看起来像个真人,地址则可以在地图上随便抽个地点。

默认配置下,Vivado 可能会使用多个进程同时综合/实现,消耗大量的内存和 CPU 资源。根据 Vivado 用户指南,可以通过设置 general.maxThreads 参数控制 Vivado 的线程数量上限,如下图所示:

vm

交叉编译工具链

XCZU9EG 中有四个 ARM Coterx-A53 核心,其运行的代码主要包括 FSBL、U-boot 和 Linux-xlnx 三部分,其中 FSBL 由 Xilinx SDK 中的工具链编译,而后两者则(可以)由用户自行配置的工具链编译。三者应使用相同或尽可能接近的工具链版本;Xilinx SDK 2019.1 中包含的 aarch64-gcc 版本为8.2.0,而 ARM 官网提供的预编译交叉工具链最早的版本为8.2.1,所幸最终编译出的程序可以正常运行。注意需要同时安装 AArch64 ELF bare-metal targetAArch64 GNU/Linux target

RISC-V 的工具链仍然需要遵循类似的版本一致原则,不过前述的部署指南的 Preparations 章节已经提供了一个预编译的 RISC-V 交叉工具链,可以直接下载使用。

如果你的系统中已经安装了其他版本的工具链,则需要考虑如何在编译过程中指定所用的工具链版本。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在添加环境变量时,将需要用到的工具链所在的文件夹放在PATH中靠前的位置,如:

export RISCV=~/toolchain/riscv-toolchain-2018.05.24
export AARCH64_ELF=~/toolchain/gcc-arm-8.2-2018.08-x86_64-aarch64-elf
export AARCH64_LINUX=~/toolchain/gcc-arm-8.2-2018.08-x86_64-aarch64-linux-gnu
export PATH=$RISCV/bin:$AARCH64_ELF/bin:$AARCH64_LINUX/bin:$PATH

FPGA Bitstream

由于笔者的 Vivado 安装在 Windows 系统上,而其他编译在 WSL 中进行,因而 make 工具可能无法正确调用Vivado(或许可以在 Xilinx SDK/SCT 中执行 make 指令?),可以根据 Makefile 中的指令在 Windows 中手工调用 Vivado 来生成项目文件。

如果开发板选择的是 zedboard ,生成项目的过程中,可能会提示 Clocking Wizard IP 版本不兼容,找到 prm.tcl ,将 ip:clk_wiz 从 5.4 改到 6.0 即可。不过笔者最终没能成功综合 zedboard 的代码,所以并不能确定这一方法是有效的。

时序分析可能会提示时间裕度不满足约束,但最终的 Bitstream 可以正常运行,所以忽略这个问题即可。


构建 RISC-V 镜像

RISC-V Proxy Kernel

riscv-pk/machine/minit.c 第 159 行可能在编译器静态检查中报出访问越界的错误,可以修改成

  extern char external_dtb[MAX_EXTERNAL_DTB_SIZE];
  uint32_t *p_external_dtb = (uint32_t *)external_dtb;

Device Tree

dts 文件可以使用 prm-sw 仓库中的 sidewinder.dts ,但是需要在 rom 部分后面添加如下内容,以确保 risc-v 部分可以正确连接到串口:

serial@60000000 {
    compatible = "sifive,uart0";
    reg = <0x00 0x60000000 0x00 0x1000>;
    reg-names = "control";
};

RISC-V rootfs

如果 Redis 测例编译不成功,则需要将 initramfs.txt 中 Redis 部分注释掉,以避免影响后续 RISC-V Linux 的编译。


准备 SD 卡

Arm Trusted Firmware、U-boot、device-tree-xlnx 和 Linux-xlnx 的 2019.1 版本分支都已经从相应的 Github 仓库中删除,但使用部署指南中提供的 Git 指令仍然可以正常克隆和切换。

FSBL

zcu102 更新了一次 DDR4 SODIMM ,需要在 FSBL 中开启动态 DDR 配置识别才能正确地初始化 DDR SODIMM ,部署指南的 f6895ab 提交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遵循即可,这里仅作提醒。

如果你希望在 FSBL 中输出更多的调试信息,需要在 fsbl_debug.h 中添加宏定义 #define FSBL_DEBUG_INFO ,或设法添加到编译器选项中。注意到编译器每次可能会从 SDK 文件夹中复制框架代码到项目文件夹中进行编译,你可能需要将这个定义添加到 SDK 的代码文件中,而非项目文件夹中的“临时”文件。更多信息见这篇回答Zynq UltraScale+ MPSoC 软件开发指南

Arm Trusted Firmware / BL31

如果要启用调试,在执行 make 指令时可以加上 DEBUG=1 选项。此外,根据这篇回答,由于开启调试后固件体积会膨胀,可能需要修改 ATF 的挂载地址(从 SRAM 更改到 DDR)才能正确启动;不过 Xilinx 提供的 ATF 已经通过宏解决了这一问题。尽管后来笔者没有用到 ATF 调试信息,但是在修改这个地址的过程中发现了前述的 DDR 模组初始化问题。

BOOT.BIN

笔者没有成功在 FSBL 中烧写 Bitstream ,故不建议在 bif 文件中移除 .bit 文件所在行的注释。可以将 .bit 文件和 BOOT.BIN 放在 SD 卡的同一路径下,在 U-boot 阶段再进行烧写。

从 Vivado 2019.2 开始,HDF 格式的硬件描述文件被弃用,按照部署指南中的方法使用 Export Hardware 只能导出 XSA 格式的文件。根据这篇回答,可以通过在 Vivado 的 tcl 终端中输入 write_hwdef -force -file <location>/filename.hdf 来生成 hdf 格式的文件。

由于笔者的 Xilinx SDK 安装在 Windows 环境中,在 WSL 中无法执行 make boootgen 。可以在 Windows 中启动 XSCT ,将目录切换到 boot 文件夹,执行 xsdk -batch -source mk.tcl <location>/system_top.hdf <project_name> ;使用 xsdk 而非 hsi 的原因是,xsct 提示 hsi 不支持 -source 选项,不知道是版本还是平台问题。相应地,需要将 mk.tcl 中的所有 open_hw_designgenerate_appset_repo_pathcreate_sw_designset_propertygenerate_target 命令前面都加上 hsi 。此外,需要在 mk.tcl 第47行加上 -compile 选项(参考第37行),否则只会生成代码而不会产生 ELF 文件。

虽然 Windows 中的 Xilinx SDK 带有 gnuwin ,可以执行 ln 命令,但似乎执行的不太好,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案是把 mk.tcl 中的 ln -sf 全部换成 cp -f

Device Tree

根据这篇帖子,需要在 top.dts 的 bootargs 中加入 console=ttyPS0,115200 ,指定 Linux 初始化完成之后继续使用 ttyPS0 作为 IO 终端。


启动 ARM SoC

将 zcu102 的 J83 连到电脑的 USB 上,可以看到四个串口设备,其中一个是连接到 ARM SoC 的,具体是哪个似乎比较随机,你需要看看哪个会输出 FSBL 的启动信息。串口波特率都是 115200 。

进入 U-boot 后,从串口随便发送什么内容终止自动启动,然后下载 Bitstream ,加载 Linux Image 和 DTB ,启动 Linux 。一次发送的指令不要太多,否则串口可能接收不全。参考 Xilinx U-boot Wiki ,一种可能的命令序列如下:

u-boot> fatload mmc 0 0x400000 system_top.bit
u-boot> fpga loadb 0 0x400000 0x194862F
u-boot> fatload mmc 0 0x3000000 Image
u-boot> fatload mmc 0 0x2A00000 system.dtb
u-boot> booti 0x3000000 - 0x2A00000

其中 0x2A000000x30000000x400000 是内存地址,0x194862F 是 Bitstream 的字节数,可根据情况自行修改。booti 的第二个参数 '-' 表示没有使用 initrd 。


启动标签化 RISC-V 子系统

这一部分所用的代码和说明均由张传奇提供。

不必使用 prm-sw ,将这个仓库中的代码复制到 ARM SoC 上,按照 README 操作即可。系统启动后,执行 /init-dsid.sh 初始化标签子系统,并会添加两个样例进程组 test-1 和 test-2 ,样例负载位于 /root 文件夹中。

mkdir -p /sys/fs/cgroup/dsid/$TASK_SET
echo $DSID > /sys/fs/cgroup/dsid/$TASK_SET/dsid.dsid-set
echo $PID > /sys/fs/cgroup/dsid/$TASK_SET/tasks

可建立起一个名为 $TASK_SET 的进程组,指定其 dsid 为 $DSID ,并将 $PID 对应的进程放入该进程组。借助 Cgroup 机制,一个进程的子进程也会被自动加入相同的进程组中。在设置好dsid号之后,可以对该进程组进行资源管控了,下面是使用方法的示例:

查看进程组信息:

cat /sys/fs/cgroup/dsid/$TASK_SET/dsid.dsid-cp

其中 l1_traffic 就是从 L1 到 L2 的数据流量,traffic 的单位是总线的一个 beat,大小是 64bit 。

设置 L2 掩码:

echo "l2_waymask 0xff" > /sys/fs/cgroup/dsid/$TASK_SET/dsid.dsid-cp

设置内存带宽控制的令牌桶参数:

echo "bucket_size 0x80" > /sys/fs/cgroup/dsid/$TASK_SET/dsid.dsid-cp
echo "bucket_freq 0x400" > /sys/fs/cgroup/dsid/$TASK_SET/dsid.dsid-cp
echo "bucket_inc 0x2" > /sys/fs/cgroup/dsid/$TASK_SET/dsid.dsid-cp

About

解决一些在复现标签化RISC-V架构时遇到的问题

Resources

Stars

Watchers

Forks

Releases

No releases published

Packages

No packages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