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琳席安瑪
【影評】《燃燒女子的畫像》——當電影不再是電影,卻是宣傳小冊
對於性別間的權力問題反思是當代的顯學,《燃燒女子的畫像》也是其中。然而,對於性別反省的同時,仍然必須要將電影當作電影對待,否則當電影成為傳聲筒時,與納粹時的宣傳「propaganda」也不會有太多區別了。
《燃燒女子的畫像》幕後:高難度的古堡打光,肖像畫的服裝外觀,打造出優美的影像風格
「成功的愛情故事不會討論愛情的永恆,而是要談解放。」導演Céline Sciamma表示。
《燃燒女子的畫像》:解構傳統父權,凝視因愛慾而純粹
「私人的,是具有政治性的 」這句在1960年代、第二波女權運動興起的口號也許最能代表《燃燒女子的畫像》的精隨。瑟琳席安瑪完整的將愛慾展現出來,溫柔的帶過感情的發展,將女性與女性之間的相處在現代認識為對同性不友善的18世紀空間描繪出來。在這部電影裡,她是她,妳是妳,而慾望是慾望。
藝術中的道德天秤:《燃燒女子的畫像》與羅曼波蘭斯基的戀童癖風波
今年象徵法國電影的最高榮譽「凱薩獎」引起極大爭議,主因是有性侵罪責在身的名導羅曼波蘭斯基大舉入圍凱薩獎,這件事情在公布入圍時就引發熱議,最終竟然還抱回最佳導演獎,此一連串事件使得主演《燃燒女子的畫像》,曾被導演性騷擾的女星阿黛兒艾奈爾極度不滿,甚至在典禮當下憤而離席。到底藝術怎麼歸藝術?這些事件都是關乎創作者看世界的角度。
《燃燒女子的畫像》: 這把火,是這群女性對於無所不在的父權與禮教的逆襲
《燃燒女子的畫像》結構如精心設計的二段體,兩位女主角的背影、艾洛伊茲的肖像畫、韋瓦第《夏天》第三樂章,倆倆相稱,前後呼應,從觀察與被觀察、畫與被畫、客體轉為主導,電影中的所有符號,就在肖像畫完成後,導演將這一切再次回首。
《燃燒女子的畫像》:戀人的目光自由而平等
巴黎女導演瑟琳席安瑪,其影像作品多以同志和性別認同為題,多次入選歐洲三大影展,今年則以《燃燒女子的畫像》打進坎城主競賽單元,並在強敵環伺的競爭中,榮獲最佳劇本,同時榮獲坎城酷兒金棕櫚獎,成為首位達成此成就的女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