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 Related Tags:
-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 Jonathan Haidt
- 社會心理學
- 認知行為療法
- 哲學
- 安全文化
- Greg Lukianoff
-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
- 意識形態
- 道德感官
朱家安:媒體如何利用你的「道德情感」來浪費你的時間?
人類的義憤之情珍貴且有價值,它只出現在有足夠複雜認知能力的動物身上,並且協助我們的祖先勉為和平共處(能做到這程度已經相當厲害)。然而,在過去協助你我和其他人共同生活的義憤之情,現在則在監控資本主義底下,被媒體利用來增加新聞點閱和互動率。
朱家安:我們真有辦法相信「事實」嗎?人的道德判斷與感官反映「真實」嗎?
「演化揭穿論證」是否合理,哲學家還在爭論中。但如果道德的演化並不追蹤真理,所以道德判斷並不反應事實,那麼我們好像也可以問:其他感官又有幾分追蹤真理呢?
朱家安:為什麼我說「新自由主義」不是自由主義?
弗里登的分析讓我豁然開朗,了解了自己和新自由主義之間的重要區分:若你崇尚人類個體的自由、發展與昌盛,認為這比自由市場的維持更重要,你的價值排序會更接近自由主義,而不是新自由主義。
朱家安:人類的「原廠設定」通常是士兵心態,過於在意「自己」的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都是有限理性的人類,但若我們彼此協助合作,就有機會互相提醒對方的盲點,讓彼此的判斷品質同時提升。
《進擊的巨人》:該救活誰?從電車實驗與道德心理學,看兵長的道德抉擇
《進擊的巨人》的知名情節之一,正好重現了「電車難題」:人的性命是否可以用效益來做衡量?而在真實世界中,人們面對電車難題時,又會做出什麼樣的判斷?
我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小人:劉禹錫〈陋室銘〉原來是篇激怒文?
若我們考慮到文本的寫作脈絡,將〈陋室銘〉一文可能存在的寫作背景拉出來一起看,或許可以有不一樣的思考。如果作者果真是在人際應對失當下,遭致「陋室」的後果,卻只是強調「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而不去調整自己的人際相處模式,即使時機來到,真能有所作為嗎?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看起來很會嗆,其實很玻璃(我講的不是小粉紅哦)
對所有關心高等教育和公民權利的朋友來說,《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真是本必讀好書!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脆弱的謬誤——殺不死你的,讓你更脆弱
只要你了解反脆弱的概念,便能清楚看到過度保護的不智。如果風險和壓力都是生命中正常而無可避免的部分,家長和老師該做的就是幫助孩子發展成長能力,教他們從這些經驗中學習。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大學教授們嚴重左傾,會對學生有哪些負面影響?
嬰兒潮世代的教授相反。他們在種族和性別上更加多元,可是在政治立場上較不多元。他們很多人深受一九六○年代社會抗議浪潮影響,為了持續推動社會公義和社會進步價值,很多人選擇進入學界,在社會科學和教育領域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