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
《深夜裡的哲學家》:為什麼我沒朋友?亞里斯多德談友情的真諦
就算我們擁有健康的社交網絡及行程滿檔的社交行事曆,我們仍有可能覺得自己沒有真正的朋友。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即使身處一個滿是人的場合也會感到孤單,或許我們需要思考一下真正的友誼意味著什麼。
《哆啦A夢論》:哆啦A夢的弱點,可以說是一種「母性主義」而非父權主義
胖虎是蠻橫的惡霸嗎?努力朝著漫畫家夢想前進的胖妹其實是獨立女性代表?靜香有著男子漢的內心?這些孩子生活化的日常是日本戰後民主主義下的理想?而哆啦A夢是瑕疵品還是未來科技的神代表?機器人、恐龍、颱風的小孩、雪精靈、樹寶、蒲公英小孩、石頭狗等非人類帶來的諭示又是什麼?繼《宮崎駿論》、《JOJO論》後,評論家杉田俊介的第三波國民動漫評論《哆啦A夢論》。
《我們是永遠的好朋友?》:女性友誼的結束可能真的會改變你心臟的形狀,甚至導致死亡
真實情況是:被一名女性朋友甩掉和任何感情分手一樣令人心碎,一樣讓人錐心刺骨、不知所措,你一樣會因為意識到她已經從你生活中消失而感到震驚,過去美好的記憶一樣會在你腦中重播:你們戴著手套、喝著結冰的瑪格莉特,她在五金行要求你買特殊的油漆,她在你需要時牽起你的手的那一刻。
《把壞日子過好》:為什麼「孤獨」會傷人?這份痛苦對人生有什麼啟示呢?
本書打破遇到痛苦就要樂觀的觀念,作者認為,面對痛苦,就是面對現實。這個世界一直鼓勵我們去看見人生的美好,但人生各個層面並不容易,一想到就令人苦惱。我們要張大眼睛,勇於面對苦難,越是苦惱,越要承認現實。
《如何與朋友分手?》:人生有時必須做正確的事,與「有毒朋友」分手就是其中之一
在人生中,有時你必須做正確的事,而這真的很難,與朋友分手就是其中之一,但你選擇的觀點可以徹底改變你的恐懼或憂慮。從前,如果人們的婚姻沒有維持50年以上,我們就會認定婚姻失敗,如今隨著觀念不斷演進,情況不再如此。相同的道理,與朋友分手也是一樣的。
美國研究:男性友誼在青少年階段開始「凋零」,成年後交心的朋友更是所剩無幾
男性的友誼通常在青少年中後階段開始面臨「凋零」危機,等到他們邁入成年,交心的朋友更是所剩無幾。然而,對於那些成功維持友誼的男性來說,與對方的心理連結及親密程度與女性相比,也減少了許多。
《深叩孔孟》:孔孟認為友誼以道德為基礎,這與亞里斯多德可說是東西相輝映
孔孟論交友的方法。第一是「忠告」,孔子說「忠告而善道之」,朋友若有不對之處,要誠懇地告訴他,若對方一再拒絕忠告的話,就應該停止規勸他,以免自取其辱。
「百合」一詞為何背負「鬆動父權結構」的期待?從日本明治時期談起
究竟「少女小說」為何?對「百合」有哪些影響?「友愛」又是什麼?是青春期少女的友情,還是不受認可的女性同性戀情?「百合」是否包含或不包含女同性戀元素?
成為朋友之後,應該要怎麼繼續追?三步驟突破「友達以上,戀人未滿」
想要改變友誼的關係,或許更多的還是在於各位的勇氣與魄力,喜歡就要大膽的表達,也更應該學習如何成長自己,不是只會一味的縮手縮腳,只會將這段感情推得更遠。
邁可桑德爾《錢買不到的東西》:經濟學反對送禮,並不是一個道德中立的主張
堅持所有禮物的目的是將效用極大化,無疑是在假設,在友誼方面達到效用極大化才是道德上最適切的做法,而且對待朋友最正確的方式就是滿足他們的喜好——而非挑戰或加深其喜好,或是使其增添變化。
有人說2019是「割席年」,很不幸地,這句話在我身上應驗了
想起來,這些爭辯並不僅僅是口舌之爭,實質上是人生三觀的分歧,這些分歧在歌舞昇平的時候不會出現。這些政治核心議題是每個人根深柢固,短時間無法改變的。
《適度依賴》:把朋友當「軍師」而非「拐杖」,是維持畢生友誼的關鍵
這是畢生友誼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當這種友誼變得太強烈,就會讓人深陷,忽視了其他人際關係的建立,將其他人排除在社交圈之外。
《被批評的勇氣》:女孩的高標準友誼 vs. 男孩的哥兒們準則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任何年齡的人不論何時討論、爭執或八卦,「關係感」都會發揮作用。因此,若有人想預測某個人所抱持的信念(無論針對詩詞或政治),似乎就該去搞清楚他朋友的看法。
你的中年友誼有這些虐心症頭嗎?心理師給你「對症片單」舒舒心
很愛看電影的王意中心理師,去年透過DVD、MOD、KKTV看了265部電影與紀錄片。他感覺友誼就像電影,不斷拍著續集,因為自己選擇主動,就能隨心而適度的維繫老情誼,也能保有熱情的開啟新友誼。你的中年友誼有以下虐心症頭嗎?心理師給你「對症片單」舒舒心!
《萊茵河哲學咖啡館》:只有哲學能夠抵抗哲學,亦敵亦友的海德格與雅斯培
漢娜鄂蘭這位同時曾是兩人學生的思想家接著說,在那林中路上,你無法與海德格的哲學爭執(Polemisieren),「要抵抗哲學,只有哲學才能夠,而我沒有自己的哲學。」雅斯培經受得起海德格的批判,能夠抵抗海德格的哲學,其實正因為他有自己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