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
澳洲青少年施暴華人、中國消滅底層「福利之恥」氛圍瀰漫,窮人逃到國外仍慘當「無產階級」
中國從官方到民間,瀰漫的是一種「福利之恥」的氛圍。中國人工作收入繳納的「五險一金」中,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失業救濟保險,它的設計初衷就是讓失業的人在困難時期度過難關,實際上很多人即使失業,也沒有想到去領取,因為會帶來恥感,直到COVID-19下長期百工百業停頓,領取失業救濟才漸漸為人所知曉。但在官方和傳媒眼中,此舉依然是他們以為的不恥。
《學校在窗外潮本》:民歌浮離於真實生活上,反映了學校與真實世界的脫節
同樣帶著悲傷,但校園民歌虛飄飄的游離於真實世界之上,與基層歌謠的辛酸沉重,大相逕庭。校園民歌即使描述的是知識分子的生活故事,亦只有想像沒有實體。
中國「打工人」悲歌:比拿命換錢更慘的是,拿命還換不到錢
有人說:這個冬天越來越冷,人越來越廉價,熬不過這個寒冬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活著的時候,耗盡自己為別人堆起了一個又一個商業神話、一個又一個股價高峰。他們死了的時候,「不存在勞動關係」,「誰不是用命換錢」。
消費券限制消費自由?經濟學家如何看疫情下的「無條件基本收入」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Guy Standing認為,在疫情下討論基本收入是非常好的時機,因為政府應該讓社會上所有國民都能具有「韌性」:假若最底層的30%人民能享有經濟安全,那麼整個社會都能一同渡過難關,只要最底層的人生病了,整個社會都將被擊倒。
《大佛普拉斯》:劇本是經典,可惜電影只是尚可
要明白片中的基層人民,就要先去理解明明在台灣發達的全球化商業環境下,放著那麼多可選擇的娛樂與精神食糧不要,卻整天都聽玖壹壹的歌曲,以及每天以失神的目光,不斷熬夜打網路遊戲與賭博電玩的人。他們究竟為什麼只能透過這類事物,來填補心靈空虛?
《大佛普拉斯》:劇本是影史經典,可惜電影只是尚可
要能夠同理片中的底層人民,就要先去理解明明在台灣發達的全球化商業環境下,放著那麼多可選擇的娛樂與精神食糧不要,卻整天都聽玖壹壹的歌曲,以及每天以失神的目光,不斷熬夜打網路遊戲與賭博電玩的人,他們究竟為什麼只能透過這類事物,來填補空虛心靈的感受?
專訪新巨輪協會:身障街賣者互助,打造有尊嚴的「共生家園」
「十五年前的目標,是希望讓我們住的地方很人性化。」患有小兒麻痺的陳安宗,對無障礙空間極為重視,且讓新巨輪的成員們都能有個屬於自己的房間。除了盡力構築適合身障者的空間,始終讓陳安宗心心念念的,是把新巨輪營造成一個「家」。
專訪新巨輪協會:負債苦撐15年,卻被說成「賺暴利的詐騙集團」
「我們幾乎沒有靠國家的資源,有的只是一點點的身障補助,但這裡幾乎都是沒有家的或有家回不去的。之前我們每個月都是借錢,借到我跟宗哥翻臉了,要他關掉。但宗哥不關掉新巨輪,是怕大家沒地方去。」然而,最讓新巨輪街賣者感到心累的,其實還是社會長期對於街賣的汙名。
從日劇窺探日本都市社區營造
日本擅長以電視連續劇反應社會現實。前陣子紅極一時的日劇「月薪嬌妻」,以詼諧浪漫手法,討論了日本這個亞洲高度現代化的經濟強國,自從1990年代泡沫經濟之後失落的20年,浮現的諸多社會結構問題。另一部日劇「無聲的貧困」,與「月薪嬌妻」的難以承受之輕相比,則直指了底層社會現象的沈重。
從日劇窺探日本都市社區營造的脈絡
日本擅長以電視連續劇反應社會現實。前陣子紅極一時的日劇「月薪嬌妻」,以詼諧浪漫手法,討論了日本這個亞洲高度現代化的經濟強國,自從1990年代泡沫經濟之後失落的20年,浮現的諸多社會結構問題。另一部日劇「無聲的貧困」,與「月薪嬌妻」的難以承受之輕相比,則直指了底層社會現象的沈重。
拆解「台灣本土文化」的「底層」想像:談「金光舞台車 閃閃嘉年華」的觀看模式
這種「去脈絡」的觀看模式,讓我們無法好好地認識符咒或廟會文化背後深刻的內涵,只停留在淺薄的表層。即使再怎樣的包裝與推崇,都更像是以一種「鄉野獵奇」的眼光來看待庶民文化,因而無助於我們更加了解「傳統文化」,也無法讓參與者(觀看者)與表演者(被觀看者)之間的脈絡更加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