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M》是由法國導演羅賓・康皮洛(Robin Campillo)編劇、執導的作品。主要是在講述愛滋病解放力量聯盟(簡稱ACT UP)的巴黎分部,在上世紀末期展開的愛滋病平權運動過程,以及感染者與伴侶間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文:法操司想傳媒
※本篇有雷,請斟酌閱讀。
《BPM》(《120 Beats per Minute》)是由法國導演羅賓・康皮洛(Robin Campillo)編劇、執導的作品。主要是在講述愛滋病解放力量聯盟(AIDS Coalition to Unleash Power,簡稱ACT UP)的巴黎分部,在上世紀末期展開的愛滋病平權運動過程,以及感染者與伴侶間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疾病歧視是社會上十分嚴重的問題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漢生病」呢?所謂的漢生病,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痲瘋病」,會在神經系統、呼吸道、皮膚與眼部出現肉芽腫,導致患處失去痛覺感知的能力,常造成四肢反覆損傷而需部分截肢,也可能出現虛弱與視力變差的症狀。漢生病屬於慢性疾病,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染,但傳染力不高。
相信有讀者會問:「漢生病和這部電影有何關係?」但其實,還真有一點關係,因為都牽涉到所謂「疾病歧視」的問題。
在過去社會普遍對於漢生病不了解、相關的醫療技術尚未成熟的年代,一聽到漢生病可謂人心惶惶。在台灣日治時期,對於漢生病患者採取「隔離」政策,將他們隔離於療養院中,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聽到的「樂生療養院」。這樣的制度到了戰後仍持續保留著,國民政府也接續採行隔離政策,一直到有效藥物問世才解開了圍繞著的重重鐵絲網。
然而,政府禁令是一回事,民間的歧視又是一回事。漢生病的有效治療法是在上個世紀中問世,但一直到小編就讀國小的上個世紀末,政府都還一直在向人民宣導漢生病可以治療、不需要害怕,可見歧視問題一直深植人心。
而現在,愛滋病患也遇到了與漢生病患同樣的問題。過去政府機關大力宣導愛滋病的恐怖,甚至在防治教學時,大量引用病人臨終前的照片,導致民眾對愛滋病產生恐懼,深怕自己也會因為與愛滋病患接觸而得到愛滋病。
然而,你以為大家都只是在內心存有偏見,而沒有表現出來嗎?事實上,愛滋病患的歧視問題一直在社會各處上演,新聞事件也頻頻傳出。小從不願與愛滋病患共桌吃飯,大至拒絕治療愛滋病患、關愛之家遭再興社區起訴要求搬遷,甚至是國防大學學生阿立(化名),因為染病被國防大學找各種理由退學等等事件,再再都顯示了社會對於愛滋病患的排斥。
然而事實上,愛滋病早已不像大家所想像的這麼可怕。傳染途徑方面,愛滋病是透過「不安全性行為」、「輸血、共用針頭和針筒」,及「母子垂直感染」三種途徑傳播,且病毒本身在體外的生存力不強,相較於感冒等疾病傳染力差。
同時,自從雞尾酒療法問世以來,世界上對於愛滋病的治療也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雖然無法完全根治,但只要病患每日服用藥物、定期回診就能有效控制病情;近年美國研究更指出,若是病毒量達到儀器測不到的程度,就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染給伴侶。另外,目前也有事前預防藥物(PrEP)及暴露後的預防性藥物(如PEP)等等,加上安全性行為及避免傷口直接接觸血液、體液,基本上不需太過擔心自己會被傳染。
對愛滋病的誤解將成為防疫的大敵
事實上,除了大家對於愛滋病的恐懼之外,對於愛滋病的誤解也是十分重大的問題。
電影中有一幕成員到學校進行防治宣導的橋段,校長覺得讓青少年理解防護知識,是在鼓勵青少年過早開始性行為,而完全忽視背後可能產生的得病風險。
另外,在同一個場景,學校女學生也不屑地說只有同性戀才會感染愛滋病,這也是大家常有的誤解。不管是誰,只要與帶原者有不安全的性行為,都有機率感染愛滋,而不是只有特定族群才會感染。
然而,就是由於社會上的這些誤解,而缺乏對愛滋病的預防,一定程度導至了愛滋病的橫行。加上社會對於愛滋病患的歧視,使得大家不敢、或自認不用到醫院進行檢驗,是否因此存在著疫情統計上的黑數也不得而知,成為防疫上的重大漏洞。
愛滋是你、愛滋是我、愛滋是我們
電影中,ACT UP成員對於法國政府單位對愛滋病患的漠不關心,以及藥廠製作愛滋病治療藥物進度的緩慢、不願公開進程等等,感到無助以及憤怒。加上社會上對於愛滋病患的歧視,也導致他們懷疑自己的定位。
反觀台灣,在關愛之家與在興社區的案件發生後,立法院迅速通過了《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以保障愛滋病患者的各種權益。然而,即便這樣的條例通過了,社會上的歧視問題仍然無所不在。近期,更有團體主張將愛滋病踢出醫療保障範圍,也引來許多人的斥責,可見我國仍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目前,除了衛服部和各大醫院致力於愛滋病患的治療、防治外,民間也有像是台灣關愛之家協會、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等20個以上的團體,透過各自的力量在社會各解努力著。當然,除了這些團體的努力之外,也需要大家放開心胸接納、幫助愛滋病患,才是防疫工作能成功的關鍵。
「愛滋是你、愛滋是我、愛滋是我們」是電影中為參加同志遊行而提出的標語之一。在一場會議中,一位已感染的成員提出「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參加遊行」一語,也讓小編十分感動。愛滋病的問題,並不只是感染者的問題,而是身邊的每個人都應該要關注的問題。唯有認識它、不歧視,才是解決愛滋問題的關鍵。
最後,《BPM》目前正在電影院熱映中,不論你想認識更多關於愛滋病平權的問題,或是希望能更了解愛滋病患與愛人間的感情問題,又或者單純想看帥氣的男主角,都十分推薦大家到電影院支持這部電影喔!
- 坎城70評審團大獎《BPM》台灣官方預告:2月14日正式上映
延伸閱讀
- The News Lens 自製專題:2017世界愛滋日
- 【測驗】你對愛滋(HIV/AIDS)的瞭解到底有多少?
- 男同志與愛滋:統計結果不是讓你歧視用的,而是為了幫助找出原因
- 歧視的日本近現代史:被汙名與隔離的精神障礙者、漢生病與娼妓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