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痛苦遠比愉悅來得強烈而持久,是基因跟我們開的一個玩笑。
回憶,是自動聯想的機器
周星馳的《功夫》片中有句經典對白:「記憶是痛苦的根源,你能忘記是福氣。」看似無厘頭的句子,卻不知不覺地觸動了許多人的內心。如果回憶讓人痛苦,我們真的能忘記不再想起嗎?
幾乎不能。因為我們的記憶,是一台聯想力的機器,無時無刻不運作著。當我們遇到一個情境時,便會促發與此相關的記憶,而這樣的促發是即時的、自發而無法控制的,甚至會不知不覺影響我們的行為。
紐約大學心理學家John Bargh給受測者(都是18-22歲的學生)做了以下實驗:給五個單字,從中間挑出四個並組合成一個句子,而其中一組學生給的字都與老年人有關聯,像是「佛羅里達」(佛州以眾多老人人口聞名)、「健忘」、「禿頭」、「皺紋」,另外一組的單字則跟老人沒有關聯。然後他們跟學生說,要去到另外一個教室完成另外一個實驗,而這個實驗真正要測量的,其實是這些學生走到另外一個教室的時間。結果那些給予跟老人有關連的單字的組,所花費的時間明顯的長多了。
這組跟老人有關的字詞自動促發了老年的想法,而老年的想法促發了緩慢的走路行為,即便這些學生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些。生活中我們的記憶,就跟這個實驗一樣,像是剛失戀時,每一個共同經歷的場景,都容易觸景傷情,一點點與過去日子的連結,都可以把我們從現實的生活硬生生的拉回到過去,而我們本身幾乎沒辦法控制。
痛苦,是更加強烈的情感
在許多人的經驗當中,會造成我們痛苦的負面情緒往往都比正面情緒來得深刻。許多偉大的文學作品,不管是詩詞、散文或是小說,幾乎都跟孤獨、苦悶、悲傷這些負面情感脫離不了關係,我們甚至可以說,正是這些書寫這些情感,才讓作品變得深刻而偉大。
我們的大腦在處理正面與負面的資訊時,其實是不同的區域,而負面資訊會受到更多的處理,而最後所產生的情感也更為強烈。像是損失金錢、被朋友斷絕來往或是遭受批評對我們的影響,都遠遠的超過獲得意外之財、認識新朋友或是獲得稱讚。而要擺脫這些負面情緒的影響,也往往比正面情緒的影響時間要長久得多。
這其實有演化上的道理──通常那些會造成我們痛苦的事物,都跟生存更密切相關(相比那些讓我們快樂的事物而言)。為了生存下去,避免痛苦絕對比追求快樂重要很多,因為他們直接威脅到生存與繁衍的機會,那怎麼讓物種優先避免痛苦呢?演化用了一個巧妙的方法,讓痛苦的強度比快樂多出許多,生物自然會優先選擇避免痛苦。這就像同樣是一百萬,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失去一百萬的痛苦,都遠遠大於意外獲得一百萬的快樂。
我們的痛苦遠比愉悅來得強烈而持久,是基因跟我們開的一個玩笑。
人生,是片段構成的故事
在張愛玲的《半生緣》一開始,便描述了我們對時間的特殊感受:
「對於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顧間的事。可是對於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當我們在回憶自我的人生時,似乎會喪失對時間的感覺,變得像小說中的故事一樣,由許多記憶深刻的片段構成,時間的長短卻完全不起任何作用。就像半生緣中的男主角世鈞與女主角曼楨,在被折磨人的生活際遇拆散多年之後,重逢的場景只過了不到半天的時間,但是讀者卻很容易跟書中的人物一樣恍恍惚惚,似乎過了半輩子這麼久。我們在回憶過去的事情時,就像小說一樣,客觀的時間並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每個記憶深刻的片段,串起了每一個場景,並構成了全部的回憶。
在心理學上,這叫做「峰終定律」(peak-end rule)以及「忽視持續時間」(duration neglect):在回憶過去的經驗時,我們對於強烈情感的瞬間以及最後的結尾,會很大的影響我們對這件事情的觀感,而持續的時間卻幾乎會被忽略。
Redelmeier博士與《快思慢想》作者Kahneman共同研究有關「大腸鏡檢查」這個普遍令人痛苦的檢查,讓病人每分鐘回報他們感受到的痛苦,從0表示「一點都不痛」到10表示「無法忍受的痛」。而其中兩個受檢者A跟B,A持續了8分鐘,B則是24分鐘的檢查。過程中他們感受到的痛如下圖所示:
我們都會認為,B比A遭受到的痛苦多多了,但是當結束後請他們對「全程受到的痛」作出評分,B只有4.5,A卻高達7.5,這表示在A的回憶中比B痛苦多了。而整個研究,指出回憶中的痛苦只受到最高峰跟結束前痛的程度所影響(B結束前只有1,而A卻是7),而痛的持續時間則完全沒有任何作用。
悲傷,是虛假的人生基調
如果我們的回憶,會被片刻的強烈情感的所深深影響,而讓我們痛苦的負面情感又遠比正面情感來得強烈,那無怪乎許多人的回憶裡,總是悲傷的時刻多,快樂的時間少,即便在現實生活中,對大部分的人而言,負面的情緒並不佔據我們大多數時間。而回憶又是難以控制的,他不知道什麼時間來,也不知道什麼時間才能走,聯想的機器一但開啟,便由不得人作主。所以有些人甚至會有一種錯覺──悲傷才是我們生命真正的基調。
但如此悲觀的結論,不僅是我們的錯覺,也提供了我們一個新的努力方向:我們應該更重視生活的體驗,紀錄每一個歡樂的時刻,不管是用筆、用照片,或是用其他可以幫助我們保存的工具,而不是任由回憶牽著我們走。我們的基因已經讓我們過多的注意痛苦的情緒,我們應該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讓我們開心愉快的事情,用心體驗生命中每一個美好的時刻。
悲傷,是虛假的人生基調。用心體會每個當下,人生比我們所想像的更為美好。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