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75周年,安倍晉三繼吉田茂後再訪珍珠港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12月5日表示,預定於12月26、27日訪問美國夏威夷歐胡島,並與美國總統歐巴馬一同造訪珍珠港,歐巴馬明年1月將卸任總統職務,因此這將是安倍與歐巴馬的最後一場高峰會。

這場歷史性訪問的重要性,在於日本是珍珠港事件的始作俑者。

1941年12月7日(台灣時間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原址,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指揮下的日本海軍機動部隊出動6艘航空母艦、350架軍機等,突襲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掀起太平洋戰爭。

日本有62人死亡,主要為飛行員;美方有21艘戰艦遭擊沈,將近200架軍機損毀,加上平民約2,400人罹難。

安倍晉三並不是首任走訪珍珠港的日本首相,而是1951年前往美國簽署《舊金山和約》的吉田茂。吉田茂在1951年曾單獨前往珍珠港短暫訪問,並要求禮貌性拜訪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雷德福位於珍珠港的辦公室。他這次珍珠港之行全無公開活動,美聯社是靠著文件檔案和照片來探知當年情景。

東京學習院大學(Gakushuin University)校長井上壽一(Toshikazu Inoue)寫過很多關於吉田茂的文章,他表示這次訪問之所以低調可能是當時的政治環境造成的,因為簽署條約「是注意力的主要焦點,是日本與美國和解並重新加入國際社會的歷史性事件和象徵」。

中曾根時期的未竟之業,安倍外交政策上的一石數鳥

由於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今年5月曾訪問日本廣島,是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後,首位訪問原爆地點的在任總統。

因此安倍晉三此次前往珍珠港,被視為對歐巴馬善意的回應,不過安倍晉三在宣布訪問行程時,致電執政黨官員表示「不是廣島的回禮,一直想著什麼時候必須要去一趟,想在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任期間去。」

安倍晉三在表示訪問珍珠港時,對自民黨高官說明「希望完成戰後的總清算」。

「戰後總清算」一詞,據稱最先由前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提出,隨後由中曾根康弘作為政權的重要政策目標,提出了「戰後政治的總清算」。中曾根康弘的「總清算」於內政上取得部分成果,卻在外交一籌莫展。

安倍晉三在第一次擔任日本首相時提出「擺脫戰後國際秩序」。安倍與中曾根的戰後總清算雖然有所不同,但相似點很多,例如修改憲法、以加強日美同盟為核心擴大日本在國際社會上的作用、參拜靖國神社等。

川普當選催生安倍訪問,與歐巴馬共創歷史地位

若從外交政策角度來看,日美兩國首腦在日美開戰地宣誓和解可以説是強化日美同盟的集大成。在川普新政權欲重新定義日美同盟的觀點一直發酵的情況下,此舉旨在向全世界強調日美之間的牢固關係,從而牽制中國,更是對川普的一種回應。

歐巴馬訪問廣島正是川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作為共和黨候選人崛起的時期。據政府關係人士介紹,歐巴馬周圍的人説,當時「歐巴馬在已經看出川普有當選總統跡象的情況下,想要及時表明『日美關係不是那樣的』」。

川普在總統大選期間要求增加日方負擔的駐日美軍駐留經費等,質疑了日美同盟的狀態。日本外務省相關人士表示,這次訪問「也有向安保方面鷹派色彩濃厚的共和黨關係人士呼籲的效果」,透露對川普回應的意圖。

安倍晉三和美國總統歐巴馬28日一同前往珍珠港紀念館,向珍珠港事件死者獻花致意,兩人向1941年12月7日在亞利桑那號戰艦(USS Arizona)喪生的2400多名美軍致意,獻上花圈,並在紀念碑前默哀致意:

安倍晉三在惡名昭彰的珍珠港事件75週年致詞表示:「我們不能重蹈恐怖戰爭的覆轍。」站在歐巴馬身旁的安倍,讚揚和解的力量,表達「對日本寬容」的感激之意。

下月將卸任的歐巴馬也稱許美日兩國邦誼「更加鞏固」。歐巴馬告訴安倍,「一國的品格固然在戰爭受到考驗,卻是在和平被定義」。

歐巴馬表示,「即使在仇恨中燒,甚至在部落主義最原始的拉鋸之際,我們仍必須抗拒內在的衝動,我們必須抗拒妖魔化不同他人的衝動。」「我以盟誼精神歡迎你,盼雙方攜手傳達世界一個訊息,也就是和平比戰爭贏得更多,和解比報復獲得更多。」

對亞洲造成的傷害,日本仍不願道歉

雖然這次的訪問,安倍晉三定調「是為了追悼罹難者的訪問。絕對不能重蹈戰爭的慘禍,我想展現面向未來的決心。也希望藉此機會,傳達日美和解的價值。」

其幕僚亦表示安倍晉三「沒有」計畫為偷襲珍珠港的舉動道歉,但日本首相親自前往珍珠港致意,足以視為日本對美國釋出的最大善意。

而日本與俄羅斯爭議最大的「北方四島」問題,12月15日至16日由俄羅斯總統普丁、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共同開會商討,「開始協商在北方四島的共同經濟活動,這將是重要的一步。」雖然多半日本人對協商結果不甚滿意,但至少已遞出橄欖枝。

反觀在二戰期間對東亞造成的傷害,日本一直都不願正面解決,尤其是對台灣的慰安婦問題。

安倍晉三雖然沒有對南韓慰安婦致歉,但是已在2015年12月達成對南韓慰安婦的賠償協議,並稱這項協議「不適用他國」。安倍晉三一連串的外交行動,是以戰略同盟的角度來解決政治問題,台灣慰安婦應可視為此政治手段的犧牲者之一。

新聞來源:

新聞整理:羅元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