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歲的何頻是傳媒老闆,但他似乎更喜歡「專業新聞工作者」的身份。「專業」是何頻掛在口邊的詞語,也是明哲保身的盾牌。
銅鑼灣書店五人出事,「禁書」界刮起一道冷鋒。總部設於紐約的明鏡集團,九十年代起出版大量「禁書」,包括著名的《黃禍》、《晚年周恩來》,以及《內幕》、《外參》、《大事件》等一系列中共官場揭秘雜誌。創辦人何頻接受本刊專訪時形容,禁書是「一國兩制」的標誌,寄語港人不要恐懼,切勿主動放棄自由。
李波等人出事後,業界人心惶惶,身在美國的何頻謝絕了很多媒體採訪,受訪前也暗示本刊記者要小心落筆。「我不是害怕,但我的圈子都在討論,很擔憂。非法綁架是很惡劣的手段,突破了文明的基本底線。」何頻隔着長途電話說。
「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現在中國的體制顯得錯亂,像中了病毒!本來是靠學習香港、台灣和西方,但取得經濟成就,現在變成傲慢的資本,他們對西方的了解,像看多了荷里活,以為綁架經常在美國發生。再下去會生出大禍!」
六四流亡 北美辦報
不少朋友關心何頻安危,他表示從未收過內地官方的直接警告,「我們一直用專業立場報道新聞,沒有造謠誇大,批評政府也不是為了搞對抗。如果我們陷入危險,不是我們錯了,是辦案者錯了;對我可能是自由、安全的代價,但對他們的傷害會更大。」他直斥當局抓捕境外傳媒人、出版人的理由站不住腳,是自毀聲譽。
51歲的何頻是傳媒老闆,但他似乎更喜歡「專業新聞工作者」的身份。他生於湖南,17歲投身新聞界,八十年代曾在湖南廣播電台、《深圳法制報》等媒體任職,六四期間被指在北京飯店為香港媒體撰稿,遭到審查,時年23歲的他在西方組織的幫助下逃亡加拿大,1991年在多倫多成立明鏡,意為「明鏡高懸,以史為鑑」,主要從事出版,兩年後把總部遷至紐約。1999年,他又創辦多維,旗下有報紙和網站。
自立門戶之前,他曾在紐約擔任台灣《中國時報》主筆。「到海外以來,我看很多香港、台灣和西方媒體,大陸新聞都不是他們的主流新聞,篇幅和內容不成比例。我覺得以我的經驗,有能力辦一份更準確、深入、多元的媒體報道中國。大陸出來的新聞工作者,都想有新聞自由,我很幸運有這個機會。」
香港是禁書天堂
1997年,他在香港目睹主權移交,對「一國兩制」充滿信心,「北京絕對有能力把香港變成深圳、上海,但是百分之百控制香港對大陸沒好處」。他看準香港能成為禁書天堂,並用行動投下信任票,把明鏡的印刷及發行中心設在香港,香港佔整體業務的比例一度高達6成。「我們能夠生存,是一國兩制的一個標誌和證明。哪一天北京說把『一國兩制』取消,沒有新聞出版自由、司法獨立,就是我們撤離的時候了。」
官員野蠻 拍習馬屁
李波事件敲響警號,他形容是九七後最嚴重的政治案件,將對「兩制」造成長期傷害,亦損害港人,甚至台灣人對大陸的信任,兩敗俱傷。由於事件不符合中國利益,他判斷並非習近平的意願,「一國兩制」政策短期內不會變,惟內地官員對香港的態度令人擔心,「香港的價值不會因為大陸經濟崛起而降低,但大陸有錢了,財大氣粗,有些官員變得野蠻、驕橫,覺得香港沒什麼了不起的」。
此外,香港成為內地權鬥、爭寵的延伸,有傳銅鑼灣書店事件,與即將出版有關習近平情史的書籍有關。何頻估計有下層官員揣摩上意,弄巧反拙,「為了拍習近平的馬屁,想盡辦法維護他的形象,結果幹出蠢事。那本書出版了可能只有幾千人看,也沒幾個人會相信那種八卦,現在你粗暴地抓人,就幾千萬、上億人都知道,像秦始皇焚書坑儒,反倒成為習近平的污點」。
盤踞海外 不犯禁區
內地「強力部門」法力無疆,中港一河之隔,港人安全難保。經營禁書出版25年的何頻刻意與中國保持距離,雖在港建立發行點,但一直不設編採團隊。他坦言:「香港有很多中國大陸的移民,如果把他們加進我們的團隊,他們經常回大陸探親、訪問,多少會有麻煩。」近期被捕的晨鐘出版社總編輯姚文田、《新維月刊》王建民和咼中校,均在深圳被捕;後兩者是內地新移民,家人在深圳,經常中港兩地跑。
5年前,何頻進一步分散風險,把編採部散佈歐美各地,員工都是移民或留學歐美的中國精英,每個團隊均獨立運作,靠網絡聯繫。「這是基於政治、商業、法律上的安全考量,不會因為某個團隊出事而受影響。」
內地判處「禁書」業者最常用的理由是「非法經營」罪。明鏡為免誤墮法網,不把書刊郵寄去大陸,「有讀者要求一些不涉及政治的書,我們也不寄,不想觸犯大陸的禁區」。何頻定位清晰:「我們是海外自由地區的出版物,是合法的,我們是專業的媒體工作者。」
依靠政治勢力很危險
「專業」是何頻掛在口邊的詞語,也是明哲保身的盾牌。他承認:「我們一直偏保守,站在專業角度來講,不能因為海外有新聞自由,就捏造和誇大事實。」
明鏡經常揭露中共派系鬥爭,被指與北京關係曖昧,多維網也曾大篇幅報道重慶唱紅打黑,被質疑是「江系打手」。對此,何頻斬釘截鐵否認:「依靠政治勢力很危險,他可以今天得勢,明天就垮台。我們沒有預設立場,不要被內部派系利用,太子黨、上海幫、團派,哪一派都會報道和批評。」
他指出,明鏡編輯都是移居歐美的中國人,不少曾在大陸媒體或政府系統工作,廣結人脈,但採訪對象主要是海外學者,很少主動採訪大陸人,「不去問他們敏感的內容,除非他們提供消息給我們」。早前捲入高瑜案,他多次撰文為其抱不平,強調「9號文件」非高瑜提供,該文件也並不機密,「她電腦上的文件是官方網站提供的,沒什麼機密,他們都不好意思讓她坐牢了,但他們是不想承認錯誤的政權」。
獨立營運 拒絕財團
資金往往影響媒體立場,干擾獨立性,多維網曾引入巨資,股東很多,矛盾也多,身兼CEO的何頻夾在中間。有兩名股東分歧嚴重,導致2009年香港商人于品海入股並接管該網,辦公地點隨即由紐約遷到北京,與于的中國數碼資訊子公司一起,不久多維網風格驟變,何頻亦賣盤全身而退。
此後,他吸取教訓,務求明鏡集團財政獨立。「我辦多維媒體時接受了十幾二十個投資者,畢竟商業投資有利潤追求,但媒體利潤不高,而且時高時低。我發現世界上成功的、地位高的傳統媒體,多半是家族經營或私人經營。」他拒絕透露集團財務狀況,但強調明鏡從沒有任何一分外來資金,收益全靠賣書、廣告及網站訂閱等。他笑言:「我們談不上利潤,能生存就很滿足了,所以我的壓力很大。如果有一天我做不下去,或者需要外面的資金,那我把它關掉算了!」
哪裏自由 哪裏故鄉
民運人士一般很有家國情懷,何頻卻認為自由價更高。「哪裏使我自在,它就是我的故鄉。對我來講,我更重要是一個媒體工作者,跟醫生一樣,哪裏有病人,哪裏就是他的手術台。如果中國有一天能夠使我自由地發聲、辦媒體,我也許會考慮回去,但我已經習慣在美國這個自由的地方。」
中國何時有新聞自由?內地政治持續低氣壓,銅鑼灣書店老闆桂民海早前現身央視,在鏡頭前認罪,與多名被捕維權律師的遭遇同出一轍,令人憂慮文革捲土重來。何頻不諱言,當前風氣比文革惡劣,「文革只在一個地方批鬥,但央視有幾億人看,公然未審先判」。
他分析指,習近平上台後在官場、商場、文化界施硬手,若然這是長期的控制,將是很糟糕的倒退,中國又一次脫離進入文明的軌跡。「現在知識分子失望和沮喪的程度,是文革以來最嚴重的,離開中國的精英愈來愈多。」但他不認為文革真會重臨,因為中國民智已開,即使遭受打壓,民眾仍善用社交媒體打開空間表達不滿。
「軟弱反而被人欺負」
反觀香港是自由之地,但傳媒及出版界不爭氣,近年自我審查加劇。何頻看在眼內,很不甘心,他語重心長:「不要自己嚇唬自己,北京並沒有給那麼大的壓力,相當的是來自香港人本身的害怕。有的事情得勇敢一點,你就按照你的專業標準、道德和法律去做,恐懼、退縮是軟弱的表現,反而最易被人欺負。我希望香港人不要莫名其妙地放棄掉自己的力量和價值,不要主動投降。」
原標題:「禁書巨頭:港人不要主動投降」
節錄二月份《信報財經月刊》/Android揭頁版/iOS揭頁版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tn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