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式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學生缺乏自主性。什麼都是別人要他做,而不是他自己想做。從小在家和學校處處被動的人,長大後往往也不會主動。孩子如此,成人也是如此。一天到晚小氣吝嗇、戰戰兢兢,好不容易取得點成績還要保持低調,永遠被人管束,這樣的人能有多大出息?
文:萬維鋼
不要再用訓練AI的方法養人了
AI時代,人的教育和成長應該是怎樣的?為什麼這次創新又是率先出現在美國?傳統的教育有沒有問題?
AI視角之下,我們必須重新考慮,什麼樣的成長才是人的成長。
傳統的教育是居高臨下的姿態。主導權在學校、老師和家長等「教育者」手裡,學生身為「教育對象」是被動的。以前我們可以把這種教育比喻成園丁栽培植物:教育者安排好環境,澆水,施肥,時而選拔;教育對象根據要求成長。
但是現在我們有個更精確的類比——那是訓練AI的方法。事先劃定學習範圍,把標記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學習材料餵給受訓練對象,然後考核訓練結果——這種教學方式,在人工智慧界叫做「監督式學習」,是最基本的訓練AI模型的方法。這樣教出來的學生連GPT都不如。
要知道,GPT主要用的是「自監督式學習」(Self-Supervised Learning)和「非監督式學習」,它不用你標記資料,能自己找規律,它天生設定就是能知道老師不知道的東西。
但AI不是人,至少現在還不是。我們相信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些AI(暫時)無法替代的素質。雖然我們說不清它們是哪些東西,但是透過與AI對比,我們可以知道它們不是哪些東西。
簡單說,有三個弊端,是傳統教育中有,AI身上也有,但是人類中的創新者身上沒有的。以前你可能都不覺得它們是問題,但是目前在AI視角之下,這三個弊端就非常顯眼。
第一,回報的來源是管理者的認可。這個學生是不是好學生,由學校和老師說了算,而他們主要看學生的考試成績和聽話程度。
第二,高度重視錯誤。以考試為核心的教育講究「刻意練習」和「補短板」,學生必須對自己的錯誤非常敏感才行,有錯必改,知錯必學。
第三,對教學範圍以外的東西、對新事物是不關心的。老師甚至會督促學生不要分心、少看課外書,把精力都放在「學習」上。能集中注意力是個重大優點。
AI也有這些特點。不管用什麼訓練方法,對於是好是壞都有一套相當客觀的標準。ChatGPT出來之後,人們都愛挑它的毛病,對自動駕駛AI更是如此,那真是每犯一個錯都是大錯。AI的訓練範圍可以很大很大,但是為了讓它少出錯,你不想餵給它垃圾資訊。
但是我們看那些創造性人才,什麼科學家、藝術家,特別是企業家,他們正好有三個相反的特點。
第一,回報不是來自上級主管的認可,不是因為滿足了什麼標準,而是來自社會、來自消費者,有時候甚至是來自自己的認可。這樣的認可沒有標準,也許今年的「好」,明年就過時了。他們甚至可以自己為社會定義什麼叫「好」。
第二,他們並不特別在乎自己做錯過什麼,不太重視短板,他們要的是長板。做不好的專案可以不做,他們關心的是,在自己可以做好的專案上,自己是否好到了足以贏得世人認可的程度。
第三,樂於追逐新事物。越新的東西,越有可能讓他們獲得競爭優勢。
這樣的人大概不怕被AI取代,因為他們走的是與AI不一樣的成長路線。他們身上沒有AI那種機械味,他們有更健全的人格。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主性——他們自己判斷什麼是好、什麼是壞,自己決定學什麼和做什麼,想要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跡。他們是自我驅動的人。
這樣的人物與其說是被訓練出來的,不如說是被縱容出來的。學術界對此有些新研究,我講兩點。
一個是積極情緒的作用。
情緒不只是一種「感覺」。現在最新的認識是,情緒決定了大腦當前的心理模式——不僅影響行為,而且影響認知。情緒不只決定你對情緒事件的看法,而且影響你對其他事情的看法。
舉例來說,恐懼情緒會讓你高估不幸事件發生的機率。如果一個人剛看完恐怖片,你跟他討論最近的經濟形勢如何,他會更容易認為經濟會變差。就算他完全理解經濟形勢與恐怖片根本沒關係,但他的認知還是會受影響。
以前科學家比較重視研究消極情緒,現在意識到了積極情緒的重要性。積極情緒不僅僅是一種獎勵或享受,還會讓你的行為和認知變得更積極。
再比如驕傲,一般人認為驕傲是不好的,會讓人自滿、犯錯,但驕傲這個情緒也會讓你更願意和別人互動,更願意分享自己的成果和經驗,能讓人更了解你,有利於提高你的地位。這不是很好嗎?
在認知方面,積極情緒最大的作用,是讓人更願意去探索陌生、新奇、未知的事物。如果你很快樂、很熱情、有充分的安全感,你會更敢於冒險,更有幽默感,也更樂於助人。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芭芭拉.佛列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有個「擴展與建構理論」(broaden-and-build theory),認為積極情緒可以擴展注意力,建構心理資源。
當你處在消極情緒中的時候,比如受到威脅、充滿壓力,你會把自己封閉起來,只關注眼前的威脅點。但當你處於積極情緒中,你的視野就打開了。你會更容易發現身邊各種有意思的事情,注意到平時注意不到的細節。你的想像力會更活躍,你容易發現新的想法連接,激發創造力。這就是「擴展」。
積極情緒中的樂觀、安全感、感受到別人的支持和關愛,這些都可以積累起來,成為心理資源。將來面對挑戰、遇到挫折和不幸的時候,這個心理資源會讓你更勇敢、更有韌性。這就是「建構」。
你的積極情緒還會影響周圍的人,別人會更願意跟你合作,能帶來新的社會關係,這也是「建構」。
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已開發國家的研究顯示,創新型人才更多出身於富裕家庭——他們既有餘閒,也有餘錢,從小見多識廣,不用整天只想著考試。
但是光有積極情緒好像也不行。有些人確實是財富自由了,家裡有十幾間房能收租,但好像沒表現出什麼創造力。他們的注意力確實被拓寬了,整天講究一些平常人不講究的東西,比如戴個手串、弄個「古玩」、吃個飯還要有一大堆規矩等等,敏感度都用在沒用的地方。這些人差的是什麼呢?
是動機。這就是我要講的第二點,「動機強度」(motivational intensity)。動機強度高,意味著平白無故地、沒有任何人要求你,你自己就非要去做一件事,而且非要做好,這是你自己對自己的驅動。
積極情緒會讓人把注意力拓寬,而動機卻要求你把注意力收緊。
一系列研究顯示,動機強度與人的欲望和情緒波動有關。有個實驗是這樣的:研究者給一部分受試者看小貓的影片,這能帶來愉悅感,但是是一種低動機強度的愉悅感。另一組人看的則是美味甜點的影片,食物能調動人的欲望,提供高動機強度的愉悅感。
看完影片,受試者馬上接受認知測試。結果發現,那些看小貓影片的人,思路確實拓寬了,也的確更有創造性,但他們沒有強烈的動機去做更多的思考。而那些看甜點影片的人,會更願意為了解題去挖掘更多的細節。
所以,有創造性是一回事,真願意去創造是另一回事。你光想到一個好主意還不行,你還得有自驅力,把握這個稍縱即逝的時機,不眠不休「爆肝」幾星期,趕緊把產品做出來上線!
創造力和動機強度都高,才是真正的創新型人才。
這樣看來,創新型人才的情緒最好經常在兩種模式中切換。平時是積極模式,有個好心情,視野開闊,對新事物特別感興趣,總能發現新機會,一邊還建構著心理資源和社會資源。可是一旦認準一個方向,那就要切換到高動機強度模式,把注意力和精力都聚焦在計畫上,非得完成不可。
平時掃描新機會,找到新機會又能聚焦,這才是最理想的狀態。
從腦神經科學的視角出發,這相當於是大腦在負責想像力和自發性的「預設模式網絡」、負責評估資訊重要性的「突顯網絡」,以及負責專注和執行的「中央執行網絡」之間快速、自如地切換。這是創新型大腦的典型特徵。
這樣的人既積極,又自由,還常常體會到積極和自由之間的矛盾狀態。從外在看,他們情緒經常挺好,但不總是那麼好,有時候會一驚一乍,會激動,也會憤怒,時而興高采烈,時而垂頭喪氣,但絕不是一個木頭人或工具人。
這種一驚一乍的情緒波動,恰恰是社會地位高的特徵。研究顯示,同樣是女性,如果是高階主管,往往會經歷更多的情感和動機之間的矛盾,總有些事她們特別想做又覺得不該做,她們又想行使權力又怕損害關係。基層女員工的情緒則是比較平穩的。
快樂讓人積極,積極讓人開拓視野;寬容讓人自由,自由讓人自我驅動。
要想培養出創新型人才,需要家庭和社會兩方面提供條件。家庭最好是富足的——至少讓孩子感覺不缺什麼東西,日常情緒都比較積極正面;社會則必須是寬容的,這意味著如果一個人在興頭上了,認準一件事非得做,你先別管好壞,盡量允許他折騰。
相反的,如果一切都以考試為中心,什麼都講究做「對」,講究符合標準。這會讓學生處於動輒得咎、充滿威脅感的狀態,始終處於壓力之下。考個95分還覺得自己不夠努力、不夠完美,說下次要考100分。真考了100分,又擔心下次能不能再考100分。這樣的人視野必定是狹窄的。
面對一個新事物,憂患者看到的是危險,快樂的人看到的是機會。長期面臨各種考績的壓力,輕則讓人得胃潰瘍,重則讓人產生習得性無助。
AI式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學生缺乏自主性。什麼都是別人要他做,而不是他自己要做。機器天生就是被動的。人最不同於機器的特點就是想要主動。從小受氣、在家和學校處處被動的人,等長大後真可以主動了,往往不會往正事上主動。
孩子如此,成人也是如此。一天到晚小氣吝嗇、戰戰兢兢,好不容易取得點成績還要保持低調,該快樂不敢快樂,永遠被人管束,下班時間到了都不敢走,真遇到機會也沒了動力,這樣的人能有多大出息?
在有AI的時代,我們要好好想想怎麼養育一個人,而不是訓練一個人。
創造型人才的特點是你可以養他,但是你不能控制他。早期可以給他一定的指導,隨著成長,你要逐漸放開——自主權在他自己手裡。要想指望他做出你意想不到的好事,就必須容忍他做出你意想不到的「壞」事——一些你不想讓他做,甚至原本打算禁止他做的事。
對AI可以管,對人才只能「慣」。其實讓孩子自己折騰,他也翻不了天,還會慢慢成熟起來。只有這樣你才能得到一個完整的人。你必須遏制自己的控制欲。你只能等待。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拐點:站在AI顛覆世界的前夜》,先覺出版
作者:萬維鋼
站在AI即將顛覆世界的轉折點上,你該怎麼辦?
AI 正在以超越我們想像的速度迭代,面對這個局面,
教育應該怎麼辦?公司應該怎麼辦?你我應該怎麼辦?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評論》數據指出,已經有11%的公司,從AI中獲得增長。
在不遠的將來,如果你還不了解AI,那你可能:
‧面對大量的資訊處理,搞不定,賺錢難。
‧面對複雜計畫,效率低,被淘汰。
‧面對分析潛在風險,判斷失誤,吃大虧。
‧面對未來培養孩子,錯過時代,好遺憾。
本書涵蓋AI繞不開的29個要素、48個生動案例、不得不看的26個答案。
你關心的種種問題,都能從中獲得啟發:
█一個更高的觀察視角,看清AI的命門。
█一個連貫的發展脈絡,了解AI的底牌。
█一套個人生存法則,駕馭AI讓生活更輕鬆。
█一組面對未來的展望,把握方向讓機會不流失。
》》》掌握AI繞不開的29個要素,讓你比人早一步受益。
場景、效率、決策、價值、大變局、開悟和湧現、底牌和命門……
這些關鍵詞將會回答6個核心問題:
‧ChatGPT究竟是什麼?
‧AI進入人類社會,會發生哪些變化?
‧如果AI做了大部分工作,人往哪兒去?
‧AI是怎麼幫你探索未知的世界?
‧你該如何讓AI為你所用?
‧更大的AI全貌是什麼樣子?
》》》48個生動案例,助你輕鬆駕馭AI。
‧怎樣用AI快速學習一個陌生領域的核心知識?
‧怎樣用AI寫一篇正式場合的演講稿?
‧人可以怎樣反向學習AI,讓自己更有主導地位?
‧開餐館怎麼用AI控制原料採購,降本增效?
‧醫院的急診室怎樣透過AI做快速診斷?
‧如何透過AI維護老房子?
‧農業單位怎樣從「看天吃飯」變成「看AI吃飯」?
……透過這些案例,你可以讓AI:
1. 成為你的副駕駛,學知識又快又好。
2. 挖掘你的需求,讓努力有回報。
3. 協助你做決策,選對路少受罪。
》》》圍繞AI不得不看的26個答案,跟上時代不落伍。
Q:ChatGPT會怎樣改變商業機的推廣手段?
Q:付費內容的品質高,還是AI輸出的好?
Q:AI能幫我們預測樂透中獎嗎?
Q:AI能反過來訓練人類嗎?會出現「超級大腦」嗎?
Q:學生應該學好哪些學科來為AI時代打基礎」?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馮冠維
核稿編輯:王祖鵬
- 教育
- 人才
- 動機
- 考試
- AI
- 萬維鋼
- 監督式學習
- 非監督式學習
- 人才培育
- 刻意練習
- 習得性無助
- AI時代
- 拐點
- 自監督式學習
- 創造性人才
- 積極情緒
- 消極情緒
- 動機強度
- motivational inten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