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麥克聳聳肩(流浪世界的分析狂,轉入政經史哲和教育的理工男,曾任智庫分析師,政治洞察曾獲三大黨的幕僚邀約,熱愛跨框架的探索,流浪旅行超過20國)

這次黃子佼被緩起訴的是「持有未成年性影像罪」,大家似乎把黃子佼從MeToo以來的所有的爆料,投射在檢方緩起訴的案子上。其實去年那些對黃子佼的Metoo爆料,因為沒有脅迫也沒有肢體接觸,當事人也未提告,已查無不法簽結了,最近K小姐和未成年騙拍的爆料,也剛列被告。

而從黃子佼最近的未成年事件,和統神的發言爭議,我觀察到性別和社會彼此間,對此事件的理解有些關鍵的認知差異,同時也藉機聊一下台日的娛樂文化有多變態。

台男都在看啥A片?

台灣女性的性自主、性開放意識才剛起步,而台日的成人網站,主要都是服務男性,可能不知道我們順性別台男,長期在性和網路中究竟都能看到什麼東西——

各種犯罪與未成年的東西。

台灣性侵被害人中兒少佔六成;八成是認識的人犯案,六歲以下更高達九成。黃子佼的案件和統神的發言確實都非常嚴重,然而我發現這議題中有著巨大的性別認知差異。

首先,男性在生理上很容易產生性幻想,曾有調查指出平均每天可能超過30次,而這些男性又是壟罩在怎樣的性刺激中呢?

整體而言,台灣的性、娛樂、性娛樂大量師承日本,生活中的審美、擇偶、娛樂、A片時常參雜犯罪與幼態的性化,這在已開發國家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容易接觸到的,歐美成人網站也難找到犯罪與幼態性化的題材。然而,影射未成年的性愛片、或是偷拍、迷姦、強姦、脅迫、亂倫等題材,都是台日成人網站最基本的主分類,對女性來說可能難以想像,但對許多男性或許是見怪不怪。

長期接觸下,台日男性對於這方面的犯罪性聯想基本上是習以為常,這可能也是統神有那樣言論的原因之一。

台男自己不知道的幼態審美

台男對女性的主流審美,包含對小隻、大眼睛、可愛、天然呆、白、純潔、脆弱、需要被照顧的追求,都反應出對女性帶有未成年形象的期待。如果女性接近男性心中「成熟大人」的形象,有些男性甚至是會感到不舒服、不自在的。

有些台男時不時喜歡拍拍女性朋友的頭,也是來自同樣的心態。

這樣的幼態審美,在傳統的父權結構裡也理所當然成為大多女性對自己的期待,很多女性擇偶時追求「爸爸」的感覺,也是一種自我幼態化的展現。當然,近年西方女性主義的傳入有造成一些影響,但本質上改變不大。

中日台韓女性天然呆是加分,但在女性意識抬頭的地方,天然呆是還沒長大、認知發展未完成。幼態的性化更是毛骨悚然,「童顏巨乳」和「巨乳蘿莉」都是其中一種女童的性化,日本甚至還有個12歲的小學生女團「妹妹BABYS」,會穿比基尼或裸露服裝,露腿、露乳溝跳熱舞,驚悚到不行。

日本娛樂產業的幼態化

日本有著世界上最具影響力之一的動漫產業,也孕育出自身別樹一格的二次元文化,然而整個產業充斥著大量的女童形象,這樣名正言順的喜愛未成年「蘿莉」。

必須強調的是,「虛擬世界是否會影響人類現實中的行為」這個議題,目前在科學上仍未有力的研究能讓各界取得共識,在更多研究做出來之前,我們要小心別汙名化、別急著斷定二次元會造成性犯罪。

話雖如此,目前聯合國和許多已開發國家的政府在處理「未成年性犯罪」的規範,大多是寧可小心過頭也不要拿未成年冒險,而日本、台灣和他們的差別,就只是同樣不確定性下,選擇先保護我們獨特的幼態和性化的文化。

歐美韓嚴禁蘿莉,除非是兒童動漫,不然很難看見個子不高、臉型圓潤、水汪大眼、加上呆萌可愛的性格,這樣以人類孩童形象的角色設計。

最近火紅的芙莉蓮也是其中一個案例。之前「電馭叛客:邊緣行者」裡被粉絲大喊「我婆」的爆走蘿莉蕾貝卡,是後來日本動畫公司TRIGGER堅持加入的,本來波蘭遊戲開發商CDPR是反對的,不愧是日本公司,很懂幼態角色在市場的重要性。

大多人長期沐浴在「將成人和孩童形象混為一談」的環境中,甚至參雜大量「幼態的性化」,如此模糊不清的邊界,會讓人更容易被誤導、分不清,甚至養成以犯罪題材作為性刺激的習慣?還是對二次元角色的投入,反而更能緩解在現實中的需求,實為一種良藥?這就得等專家們進一步的研究了。

未成年的影射比你想像的還多

幼態化有很多特徵,其中一個很好判斷的關鍵是:眼睛的比例。

美國動漫畫風主流是偏寫實,眼睛都是一般大小,當然他們也有他們性化的問題。但即使偏幼童可愛版的畫風,也離女性幼態很遠,辛普森、Rick & Morty、蓋酷家庭等,較少有女性角色會讓人大喊我婆。

日本動漫則完全相反,幾乎所有主流作品都是大眼睛,如果看日本動漫長大,審美習慣會很難察覺異狀,但你看看港漫或美漫等其他著名動漫產業的作品,就會發現日本動漫主流畫風,眼睛的比例必須大的不合常理,尤其是女性。

日本好作品幾乎必備可愛的幼態化角色,不管是呆萌妹妹或可愛生物,大家在喊的「我婆」的彌豆子才14歲,整個社會都容許對著未成年少女喊「我婆」,那對未成年少女有性化的聯想和行為,會很奇怪嗎?

當然日系的寫實作品也有,灌籃高手、浪人劍客、城市獵人、阿基拉等都屬於此,但多瀕臨絕種了。這也反應出日本動漫的受眾,或許是出現越來越偏幼態作品來滿足市場口味的原因。

iWIN的二次元創作爭議,也是基於大家長期習慣未成年少女的意淫,但有討論是好事,有討論才有機會取得平衡。

矛盾的十字路口

這樣的差異,也顯現在未成年議題上的道德界線與法律規範上,日本和台灣對於幼態的性化界線是很模糊的,社會接受度相對高、罰則當然也相對輕。美國平民光是下載,可能就會被FBI衝房間羈押了。

再一次強調,還未有充分證據和研究顯示「虛擬世界會導致人類現實中的犯罪行為」,但我們正面臨矛盾的十字路口,既希望如美國一樣堅壁清野、零容忍的嚴法,但社會又浸泡在對未成年形象的迷戀。

最好笑的莫過於悔過書,悔過書有用,都不需要矯正、不需要受教育、不用心理治療啦。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