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槍案、幫派火拚、小學生遭亂槍打死……,擁槍合法的美國真的因此更安全了嗎?

過去,美國因為槍枝釀成重大傷亡的案件層出不窮,近日查爾斯頓槍擊案再度讓美國議論起擁槍合法性的議題;支持減少武器暴力的英國媒體人奧弗頓(Iain Overton)分析了全球槍枝的現況,並認為槍枝的存在會提高自殺和兇殺率,他在《衛報》分享了他的看法:

一、全球子彈量可以把所有人殺光

八年前,全球槍枝數量比現在至少少了875萬支,如今,當你把各種骨董和手造槍枝也算進來的話,全球的槍枝數量將會變得非常驚人,因為全世界的警察單位累積約2,600萬支槍枝,軍方單位總計也有2億支左右的槍枝,剩下的數量全落到了擁槍數最大的「平民百姓」身上。每年全球出產的子彈量高達120億發,換句話說,每年全球出產子彈數幾乎可以把全世界的人(編註:截至2015年全球人口約72億)都射上2遍。

二、每年全球超過100萬人遭槍威脅

根據統計,每年大約有60萬人死亡,其中有34萬人是被槍射殺,如果把槍傷復原者也帶進來計算,那麼每年全球大約有136萬人曾遭人持槍威脅。從全球規模來看時,往往容易忽略各國的特異性,例如波多黎各有95%的兇殺案都使用到了槍枝,再以全球最暴力的城市宏都拉斯的聖佩德羅蘇拉市(San Pedro Sula)為例,當地每10萬人中就有173人死於槍殺案。

三、槍枝政策影響自殺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觀察,全球每年有超過80萬人自殺,其中用槍自戕就是頗常見的一種方式。以美國為例,槍枝數量幾乎可以和一地的人數相同,美國每年有超過2萬人是用槍自盡;另方面,槍枝規範嚴厲的英格蘭和威爾斯,當地用槍自盡的比例只有2%。

槍枝的管制與否真的有影響,再看到以色列的國防軍(IDF)好了,他們在2006年時發現有相當多的士兵飲彈自盡,於是他們開始規範士兵在周末返鄉時不得攜帶槍枝,結果自殺率驟降了40%,以色列國防軍最後得到的結論是:「減少擁槍率能大幅降低成年人的自殺率。」

槍枝的現身讓人保護自己卻也提高凶案發生機率|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四、孩童死在槍下比率高於戰場

平均來看,美國的每人擁槍數遠高於世界上其他國家,由於憲法保障人民可合法擁槍的關係,這也替美國創造出了相當蓬勃的槍械產業,舉例來說,2013年時,有大約25萬個工作機會就是與槍枝製造有關,而這樣的產業產值可高達每年380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境內有將近14萬個合法販售槍枝的店家,這遠比麥當勞的店面多出10倍之多。但這樣的普及率,也替美國帶來高槍殺率,美國在所有已開發國家中,擁有最高的槍殺比率。

2013年時,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表示,當年度有1,075名19歲以下的青少年死於槍殺,其中有37名是5歲以下孩童,換成另個比較基準或許更驚人,如果和在伊拉克或阿富汗作戰的美國大兵相比, 2013年美國青少年和孩童的槍殺致死率還更高。

五、14世紀醫生以為子彈會傳染

14世紀時的醫生認為,子彈是一種汙染物,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當年必須利用火藥才能開槍,因為散出的火藥也會造成人體傷害,導致醫生對子彈的解讀相當不同。來到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當時的醫生碰上需要手術縫合的槍傷患者時,他們會把一片洋蔥放到傷口裡面,然後再等一到兩天把傷口打開。

直到1850年代,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注意到保持醫療處所整潔的必要性後,大幅降低了病患的致死率,接下來數年間醫療也開始有長足進展,例如幫助降低致死率的羧酸(carbolic acid), 找出彈片位置的X光等等,這些醫療發現大幅降低人們因槍傷而死的機率。

直到今日,醫界仍持續研究槍傷的治療方法,例如學者們發現用來舒緩月經大出血的傳明酸(Tranexamic Acid),也可以同樣用到槍傷大量出血的情況中,另外,新研發的注射式海綿,更可以幫助槍傷在數秒鐘止血(註:只需在傷口上「注射」含凝血劑和具消炎作用的細小海綿,15秒就能幫助傷口止血。)

六、槍案罕見的冰島

在冰島,擁槍的比率其實不低,大約有1%的民眾是槍枝俱樂部的成員,在總人口約30萬的冰島上,槍枝數大約是9萬支,也就是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可配到槍枝,冰島也是全球每人擁槍數排行榜中第15名的國家。

但是,2012年時,相較於巴西有474,136人死於槍下,而美國有14,827人遭到槍殺,冰島在當年僅有1人死於非命。

也因為槍殺案太罕見,所以冰島在2013年發生警察射殺民眾的事件時,在當地引發軒然大波,因為這是冰島史上第一次警察殺人案。事實上,冰島的警察平常不配槍,當地在合法持槍的申請流程上相當嚴謹,另外,冰島緊密的社會關係以及預防犯罪的法治體系,都造就出冰島獨特的「人槍關係」。

冰島的居民有著緊密的社會體系,加上從小強調平等的教育讓當地民眾對立衝突的機會變少|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七、手槍是致死率最高的槍枝

大部分人認為,造成血腥場面的武器多半是步槍(註:指步兵使用的長管槍械。現在步槍多指來福槍(Rifle),是有膛線、單兵肩射,主要用於發射槍彈,可用刺刀格鬥,有的還可以發射槍榴彈,具有點面殺傷能力和反裝甲的能力。)或是高火力的槍枝,經過調查發現, 1982年到 2012年間的62場大型槍殺案件中,有超過半數案例的兇嫌使用了配有高容量彈匣的槍枝或狙擊性武器,或是兩者都用。

但真相是,手槍類型的槍枝是最常造成槍殺案的武器,以聖保羅為例,有份調查就指出97%的槍殺案來自手槍,美國FBI從2012年的數據中也發現,有九成的槍殺案是因為手槍造成。

八、有槍不會讓女性更安全

多份研究指出,婚後家中若放有槍枝,會讓女性處在更危險的情況中,以美國來說,當地女性因為槍殺死亡的機率遠高出其他已開發國家11倍,另外,美國只有9州禁止跟蹤犯出獄後買槍,2014年的調查也指出,美國境內大約有1.2萬名的跟蹤犯合法持有槍枝,呼籲限制槍枝的團體Everytown就曾表示,如果有槍枝在場,家暴轉變成槍殺案的比例會提高5倍。

相較於反對槍枝的團體,擁槍派的人認為,女性可以因為有槍在身更安全,但美國已經有相當廣泛的研究證實,家戶中的槍枝只會提高女性被槍殺的機率。

美國製造的軍武在全球流竄|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九、「美國製造」 全球共享

2014年時,美國政府表示國防部管理的槍枝數量有誤,另外在伊拉克當地,美國國防部也弄丟了原本要給伊拉克軍的19萬支步槍和手槍,那些消失的槍枝到哪去了?沒有人知道,但根據軍火雜誌的報導,在死去的塔利班份子身上發現了美國製造的槍枝,就連伊斯蘭國分子身上也出現了美國來的槍械。

並不是說槍枝都流往中東的激進組織,因為每年大約有25.3萬支的槍越過國境進入墨西哥, 2013年時,美國政府也發現哥斯大黎加有76%的槍枝來自或是運往美國。

2007年到2012年,墨西哥大約有12萬件的槍殺案是用了美國製造的槍枝。

十、美國獨步全球 槍殺案後放寬槍枝管理

紐西蘭曾發生13人遭槍殺的案件,在那之後,紐國政府把原本「終生合法」的擁槍證照改成了「10年有效合法」; 2002年時,德國艾福特(Erfurt)當地高中發生16死的槍擊案後,政府決定針對25歲以下的買槍者進行心理測驗; 1996年時,澳洲亞瑟港槍擊案造成35人身亡,這起事件促成之後澳洲聯邦和各州政府更改槍枝管理法,自動、半自動步槍及所用彈藥均被取締,另外,針對已經合法出售至民間的大量該類槍械,也被澳洲政府用巨款回購銷毀。

相對於各國事件後緊縮槍枝規範的態度,美國則是唯一一個放寬槍械管理規範的國家。例如1991年德州的露比餐廳槍擊案(Luby’s massacre)後,德州法院通過民眾可以隨身攜帶隱蔽武器(concealed weapon)的法規,就連2012年震驚國際的小學槍案過後,也僅有少數人呼籲買回槍枝,槍械規範也未有更進一步的嚴密管理。

根據美國媒體PBS的調查,美國有27州放寬了93條擁槍權法規,當中就包括了允許民眾攜帶隱蔽武器到教堂和校園,某些地區也允許民眾出於自我防衛目的,讓他們在喝醉時也可持槍。如今,美國某些學校也開始允許老師帶槍到校上課。

這樣的放寬,讓美國更安全了嗎?許多人的回答是否定的,在2012年小學槍案過後的18個月內,美國仍發生了17起校園槍殺案。

在奧克拉荷馬州這裡,民眾想出了辦法,那就是開賣「防彈毯」給學生,這可以幫助孩子們碰上校園槍擊案時,擋掉9成的攻擊武器。

2012小學槍案後,美國的「全美步槍協會」以行動表達支持「擁槍權」,他們直接在猶他州為老師們開起使用槍枝課程|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為什麼美國可以合法持槍?

美國的擁槍法案與他們的《憲法第二修正案》(Second Amendment)相關, 18世紀時,建立美國的先驅者們,當時是依靠武器在蠻荒大地上生存下來,當美國第3任總統傑弗遜上任時,他更在《獨立宣言》裡明確指出人民有權推翻暴政的政府,於是,美國憲法為了保障人民、防止政府擴張權力, 1791年就通過了這項擁有槍械的《權利法案》。

數百年下來,美國在槍械的管制上也有做出許多法條規範,例如21歲才能合法購買槍枝、身家調查、兒童預防法、停火專案…等等;但像是這樣校園槍擊案的事件仍層出不窮。

2012年黑暗騎士槍案震驚全球,因為當時發生地點就是電影《黑暗騎士:黎明升起》首映會,槍案發生後,電影男主角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也到場向罹難者致意|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原文報導:Trigger warning: 10 shocking truths about gun violence

本文經地球圖輯隊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原標題:這項發明每年威脅百萬條人命 有關槍彈的10大真相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