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元月13日,俄軍配以坦克部隊進攻匈牙利。匈軍有二十萬人,傷亡數達十五萬。雙方激戰達三週,匈方一個軍被圍,指揮官被俘,其他的部隊被殲滅或擊潰,能逃的還得強忍零下四、五十度的酷寒,在沒有交通工具的情況下徒步而行,當時少數能通行的道路和掩體都被德軍佔用。
文:周力行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匈牙利的外交政策,主要是爭取修改或廢棄〈特里濃條約〉,收復失土,重建古代「聖史蒂芬王冠」的領地。而捷、南、羅三個獲益國,為了維護既得的利益,防範匈牙利的報復,乃在法國支持下,結為「小協約國」集團,匈牙利陷於敵國包圍與孤立之中。
由於匈牙利和義大利都對戰後各種條約有所不滿,而匈牙利又為了要打破孤立狀態,於1927年4月首先與義大利簽訂友好條約,目的在於共同反對「小協約國」。其後,再於1934年與義大利和奧地利簽訂〈羅馬議定書〉(Rome Protocol),防阻德國兼併奧地利,因此布達佩斯與柏林之間也隨之處於敵對形勢。其後不久,義、德關係改善,匈牙利受到德國的威脅。匈牙利赫提政府和沙婁希領導的「雙箭黨」雖意圖接近納粹,但關係並未改善。慕尼黑危機發生時,匈牙利透過墨索里尼的居中斡旋,方能取得捷克南疆的土地。
捷克危機以後,匈牙利有感於西方民主國家勢力的衰微不振和軸心集團勢力的逐漸抬頭,決心投入軸心陣營,1939年3月簽署〈反共公約〉,因此匈牙利得與北方的波蘭接壤。
1939年3月,匈牙利佔領了外喀爾巴阡烏克蘭的全部土地,並和希特勒德國一道滅了捷克。1940年夏天,德萊奇政府提議和羅馬尼亞談判以修訂外息爾凡尼亞的疆界,但是遭羅國拒絕。匈牙利乃動員進兵羅馬尼亞,然後請德國居間斡旋。所以,德國和義大利在8月30日做了「第二次維也納仲裁」(Second Vienna Award),將〈特里濃條約〉中被劃入羅馬尼亞領土的北外息爾凡尼亞歸還給匈牙利。
1940年9月,匈牙利按照軸心國的要求,簽訂〈柏林條約〉(The Berlin Pact),加入「德—義—日」協約國,宣佈參加「反共產國際協定」,成為軸心集團之一員,也變成了德國的農業附庸和進攻巴爾幹與蘇聯的基地。之後,匈牙利總理德萊奇和南斯拉夫締結友好條約,南斯拉夫也被說動加入了協約國陣線。在簽字當天,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發生了政變,新政府聲明和德國斷絕關係,並且得到英國的承認及保證。希特勒乃決定教訓南斯拉夫,並建議匈牙利應該率先進兵施以顏色。
赫提和德萊奇拒絕德方提議,決定不介入德國與南國之間的衝突,除非是南斯拉夫面臨分裂或者境內的匈牙利少數族裔陷於危機。
德萊奇將匈方立場傳達至倫敦,英方答覆如果匈牙利允許德國越界,則雙方斷交;如果匈牙利出兵參戰,則英國將宣戰以對。在這個時候,德軍準備跨越匈境進擊南斯拉夫。1941年4月3日,德萊奇收到英方的聲明和德軍行動的消息,當下就舉槍自盡,抗議匈國的無奈。
德萊奇死後,外交部長巴多西(Bárdossy László, 1890~1946)繼任總理(1941~1942)。德國進攻南斯拉夫,擊潰南國武力,克羅埃西亞於4月10日宣告獨立。南斯拉夫遂告瓦解,匈政府派遣部隊進入匈民居住的巴蚩卡區。蘇聯政府當即發表聲明嚴厲譴責匈牙利對南斯拉夫的侵略。
1941年6月22日,德軍進擊蘇聯,匈牙利宣佈保持中立。幾天之後,匈牙利的卡夏城(Kassa)被轟炸,據說是蘇聯空軍所為。巴多西在經與赫提多次磋商之後,向國會及全民宣稱「匈蘇之間處於戰爭狀態」,並派遣少數的機械化部隊開往蘇聯邊境。1941年英國對匈宣戰,而匈牙利亦於6月26日和其他軸心國一起對蘇聯及英、美宣戰。
1942年春,德國要求匈牙利在俄境戰場上提供更多實質的援助。德國還暗示說,羅馬尼亞已應允派遣兩支部隊前往,而德國可能將北外息爾凡尼亞歸還給羅國。如此一來,匈牙利就趕緊派遣了十個步兵師到前線去,另加派幾個師擔負佔領的任務。
在匈牙利佔領的巴蚩卡區有若干的南斯拉夫黨派活動。匈牙利的指揮官是一名親德的將領,個性急躁衝動,未經授權即採取殘酷手段鎮壓那些黨團活動。後來布達佩斯政府展開調查,結果那位將領和其他涉案的軍官立即潛逃至德國。
匈牙利的參戰實在出於無奈與不得已,因此國內的各界領袖、教士、政治家及知識分子強烈的反德及反戰情緒,也就逐漸形成無言的抗議。他們尋求和平暨合法的方式挽救祖國,免於陷入對德承諾的泥沼中。
匈牙利雖然是軸心國家之一員,但透過靈活的外交運用,並未在二次大戰初起時就捲入戰爭漩渦。當德軍攻擊波蘭時,匈牙利婉拒德軍假道,並宣佈自身為非交戰國。1940年6月,蘇聯向羅馬尼亞提出最後通牒,欲乘機兼併羅屬比薩拉比亞。匈牙利立即掌握機會,不顧德、義勸阻,逕向羅馬尼亞要求割讓外息爾凡尼亞,後來透過德、義的居間仲裁,於1940年8月迫使羅國簽訂所謂「第二次維也納仲裁」,同意將外息爾凡尼亞的北部(約佔全境的五分之二)割與匈牙利,這是布達佩斯加入軸心集團的另一收穫。
當時最大反對黨(小農民黨)的領袖艾克哈德(Eckhardt Tibor, 1888~1972)於1941年前往美國,籌組流亡政府,準備一旦匈國無法承受德方壓力時好生應變。赫提知道了這群人的目的後,很慎重地答允支持他們。
當赫提七十五歲時,曾考慮過繼承的問題。國會推選他的兒子赫提伊斯特凡(Horthy István, 1904~1942)任「攝政代表」。赫提伊斯特凡是匈牙利空軍的儲備軍官,就在這項任命之後不久,參加對俄戰役,1942年8月,在一次攻擊任務中墜機身亡。
1942年春,赫提任命卡雷(Kállay Miklós, 1887~1967)繼任總理 (1942~1944),委以拯救匈牙利脫離戰爭以及恢復國家獨立的大任。卡雷採行精明的平衡外交手腕,一方面假裝親德,虛與委蛇,同時進行恢復匈牙利自由的準備工作。匈牙利人以其一貫的幽默批評此一政策為「卡雷的雙重舞步」。
卡雷的親德做法是,首先頒佈《第四部猶太法》(The Fourth Jewish Law),當然他已經暗中與猶太人領袖商議。當時除了國內七十萬的猶太人之外,差不多還有十多萬的猶太人從其他國家流亡到匈牙利。幸虧有赫提和卡雷的幫助,這些猶太人雖然有些受限,但是他們在1944年3月德國佔領匈牙利以前都還算安全。
另外卡雷也暗中在海外倡議秘密和平協議,但是西方國家的反應卻是閃爍不定。1943年在摩洛哥召開的卡薩布蘭加會議上已經提出「無條件投降」的要求,同時在德黑蘭會議上就把匈牙利劃歸在蘇聯的勢力範圍內。這兩項決議強化了親德的成分,也讓尋求和平的努力受挫。
由於口頭承諾和協議的模糊不清,造成爾後英美的爽約。1943年元月,匈牙利陸軍的九個輕裝師被牽制在二百公里之外俄境內的頓河防線上。匈牙利的重裝部隊和空軍均受德軍指揮,派遣至其他的地方。而且匈國軍隊在缺乏重型武器,彈藥也不足,沒有冬季裝備抗禦零下四十五度嚴寒的情況下,儘管德國答應提供一切援助,但是到頭來什麼都沒有。
元月13日,俄軍配以坦克部隊進攻匈牙利。匈軍有二十萬人,傷亡數達十五萬。雙方激戰達三週,匈方一個軍被圍,指揮官被俘,其他的部隊被殲滅或擊潰,能逃的還得強忍零下四、五十度的酷寒,在沒有交通工具的情況下徒步而行,當時少數能通行的道路和掩體都被德軍佔用。
德軍的盤據與俄國佔領的始末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末期,軸心集團由勝轉敗,匈牙利政府亟欲擺脫軸心,投向西方集團。最後希特勒瞭解了卡雷的真正企圖之後,乃於1944年3月邀請赫提前往德國,並當面向其提出最後通牒:「除非赫提重新任命一親德的總理以取代卡雷,並且確保匈牙利全力支持德國;否則,德國將讓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克羅埃西亞等國的軍隊佔領匈牙利。」3月19日,就在雙方對話的當時,德軍佔領了匈牙利的若干重要據點。
匈牙利已無軍隊可做抵抗,赫提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於10月提出休戰協議,宣告投降。並改任命斯托約(Sztójay Döme, 1883~1946)為總理,安插了若干親德的部長級人物。此時,德國強迫赫提辭職。德國秘密警察逮捕了溫和派和左翼政客、反德的知識分子。整個匈牙利政府的領導階層和部隊,都充斥著親德人士。
納粹要求匈牙利的猶太人統統都住進「猶太人街」,甚且在內政部親德官員的默許下,將猶裔居民送往德國集中營「勞動」。當獲知猶裔人士被放逐的消息時,赫提對德國相當反感,乃免除斯托約和那些同納粹合作的涉案官員的職務。
之後,赫提任命洛克托斯將軍(Lakatos Géza, 1890~1967)接任總理,並要他著手準備結束參戰。
就在1944年8月羅馬尼亞突然抽身退出軸心國陣線的時候,蘇聯軍隊開始朝外息爾凡尼亞移動,匈國部隊無法阻止大軍的進犯,而德國又不同意調派駐防匈境的裝甲部隊去對付蘇軍。就這樣,到了10月份,蘇軍已接近德布勒森。
赫提派遣代表團赴莫斯科要求停戰,10月11日簽字達成初步的協議。10月15日,在最後一次的王室會議之後,赫提正式宣佈要求停戰,並且責成所有部隊立即停火。
匈牙利第一軍指揮官米克羅仕(Miklós Béla, 1890~1948)將軍在收到赫提的停戰命令之後,就向俄軍投降。他和赫提派赴莫斯科停戰代表團的成員被解送至俄軍佔領的德布勒森。新的「國會」匆匆地在那裡成立,米克羅仕被任命為總理。新政府的組織成員由停戰代表團之成員、溫和派或者是左派人士,及位居要津的三名共產黨共同組成。
這個臨時政府和蘇聯簽訂停戰協議,並且在沒有實際戰鬥成員的情況下正式向德宣戰。臨時政府後來遷往布達佩斯,接受蘇聯紅軍指揮官沃羅希洛夫(Kliment Yefremovich Voroshilov, 1881~1969)元帥的指揮。
隨後發生的情形就不甚清楚,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但是結果就是:赫提遭德方逮捕,首都布達佩斯被德軍和匈牙利國家社會主義分子佔領,城內所有的戰略據點都在德方掌控中。赫提被迫取消他原先的宣告,並且任命「雙箭黨」領袖沙婁希為總理,洛克托斯將軍則被德國拘禁起來。不久,赫提退位,被帶往德國巴伐利亞。他和家人都被監禁起來,一直到大戰結束為止。他在1946年紐倫堡戰犯大審時,曾出庭作證。1949年,他遷居於葡萄牙,最後客死該地。
沙婁希籌組了一個右翼的聯合政府,他在11月份被國會推選為「國家元首」(Leader of the Nation)。匈國軍隊重新整編,許多軍文職領袖被逮捕並送往德國的集中營,或者被處決。這一批人都是由拜茲—日林斯基(Endre BajcsyZsllinszky, 1886~1944)所領導的反德「自由委員會」組織的成員。
德軍撤退時,帶走所有的牲畜、能夠拆除的裝備和機具。所有的匈牙利部隊還是持續對俄作戰,由於俄軍所到之處的擄掠暴行,反倒加強了匈牙利的抵抗。同樣地,成千上萬的逃亡人潮伴隨著撤退部隊朝西走。
12月,俄軍包圍了布達佩斯。當時城內駐防的匈、德軍隊由匈牙利將領亨第(Hindy Iván, 1890~1946)指揮。在佩斯城陷落之後,德軍將多瑙河上的橋樑全都炸燬,但是布達城的抵抗仍舊進行。圍攻慘烈地進行七週,皇宮城堡也遭摧毀,在這兒死守的時間比史達林格勒還長些。1945年2月13日,布達城被攻陷,匈牙利淪入鐵幕之中。次年,匈將領亨第被處死。
在匈牙利西線作戰的匈德聯軍抵擋優勢的俄軍,英勇地戰至兵竭力盡,譬如在塞克什白堡(Székesfehérvár)的戰役,這個城市就易手了七次,其攻防的慘烈實難以想像。戰事至1945年4月4日結束。
對於匈牙利軍民在戰爭中的傷亡數,始終無法獲得一個精確數字。差不多有一百萬的匈牙利人投入服役,傷亡及失蹤之人數保守估計約二十萬。也差不多有二十萬的平民百姓死於轟炸、暴行及逃亡中,另外還有十二萬至二十萬的猶太人死於德國集中營裡。
總之,在大戰期間匈牙利的死亡人數約在五十五萬到六十五萬之間。逃亡國外的軍人和平民,加起來約有一百萬。而物資的損失亦是不可計,若干城市、大量的工廠、運輸設施及工具全毀,農作物和私有財產的損失亦不可估。
相關書摘 ▶《匈牙利史》:挖開國王史蒂芬一世的陵墓,他的右手竟然沒有腐爛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匈牙利史:一個來自於亞洲的民族(增訂三版)》,三民書局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周力行
匈牙利的名稱中有「匈」,所以匈牙利人和匈奴人有關係?
在匈牙利喝啤酒不能乾杯,這背後竟有個可歌可泣的熱血故事?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奧匈帝國,是各方勢力妥協後的產物?
柏林圍牆的第一塊磚落下,原來是匈牙利人造成的?
匈牙利,這個坐落在中歐的內陸國家,風景秀麗怡人、文化資產豐富,首都布達佩斯更被美譽為「多瑙河畔的珍珠」,可以想見這個城市如同珍珠般,散發出絢爛奪目的光芒,每年總能吸引數十萬遊人駐留觀賞,想更深入了解這個令人神迷的國度嗎?《匈牙利史》說給你聽!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