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一個坐標,只要走到那裡自然就不會迷路,無論你是喜歡或不喜歡那個地方。也許童年時你曾經在那裡的鄉間小巷,偷偷對著一棵大榕樹說出心中的小秘密。或者,那裡有一間至今仍屹立不搖的老店,藏著你第一次分手的傷心回憶。若把那個地方稱之為「家鄉」,我更喜歡的詞彙是「鄉根」。在這全球自由移動的世代,一個人對家的定位可能會隨時改變,但根卻是蒂固不移的。

之於我,「天母」即是我的坐標。

「你一定是好野人。」記憶中每當有人問我住在哪,他們的回應總是這樣。然而,卻鮮少有人會進一步問我生活是否快樂。

的確,「天母」是很多人心中高級住宅區的代名詞。甚至到今日,鄉民會揶揄稱它是台北天龍國裡最核心的天龍皇城。居住在此的人從被羨慕的眼光,到被仇富的謾罵都少不了。而我,也是背負這個原罪長大。

《小王子》裡有句話說到我的心坎裡:「大人只喜歡數字。」告訴他們數字以外的事情,他們不了解,也並不在乎。

在資本主義下的城市階級,若以財富數字來評比,那我肯定是被劃分到天龍城的貧民區。我仍記得父親打拼為償還下一期房貸的背影,也看過母親為下個月小吃店租金繳不出的憂愁。我身邊的同學是轎車相送上下課,便服日穿新衣,住在豪宅別墅裡;而我是自己走路上學去,撿穿他人二手衣,住在沒電梯的老舊公寓。

國中畢業的時候,我有一個死黨移民出國深造,而我只能死守在天龍國拼聯考就學。因此,我向來不認為人會因為居住區域而享有幸福的特權。反之,生活在天龍城裡的經驗,倒是一條深刻體認貧富差距的捷徑。

天龍城的繁華消褪如現今社會縮影

曾經,天母只是一片荒蕪的處女地。直到西元1950年美軍駐台期間,在中山北路七段181巷內建立宿舍「白屋」,開啓了天母異國風情的序幕。天母圓環的榕樹、荷蘭式建築的天主教堂、外銷歐美的成衣街、洋式雜貨店、連鎖速食店溫蒂及肯德基和麥當勞三國鼎立、美國學校與日僑學校對望,這些都是天母繁華時期的經典標記。

縱使學生時代還不懂閱讀美好的我,每到假日也忍不住從中山誠品書店的木質旋梯進入,躲在露天後庭觀察來往閱讀的人群,在陽光下享受濃厚的悠閒氣息。天母若值得高級,也是貴在這種自然和文化融合的包容性,它讓我以為巴黎的優雅、紐約的多元、京都的宜居就在腳下。

然而,現今的天母看似富,卻無魂。

Photo Credit: billy1125 @ Flickr CC BY 2.0

因看上商圈發展潛力的財團以銀行、百貨、豪宅方式進駐,投資客掀起一波房地熱潮,店面租金也水漲船高,迫使獨立店家入不敷出,租字一張一張貼出,一間一間如骨牌搬倒下。包含我母親一生經營的小吃店。

昔日的文化風情湮滅,商圈變得空洞,一一換成華麗的大樓。天母號稱的「高級」是數字的進位變化,「貴」在單調的新興建築裡。

有人評論說因為其他商圈成形競爭,外加上天母居民為保護欒樹而拒絕輕軌建設,導致人潮、商機逐漸消散。但我覺得這種解釋是短視的。商圈是社會的品牌櫥窗,其精神和生命力是人賦予的。一個商圈沒落,是來自人的貪婪和冷漠,而不是建設不足。

雖然現在天龍城裡已經沒有屬於我的版圖,但一有機會我都會回去走走,人怎麼可以忘了自己的根。最近,我親眼見識到外傳以每坪200萬出售的建設中的豪宅,坐落在我兒時幼稚園的溜滑梯上。那也是一塊早期由農民等善心人士捐贈,專為孤兒院所用的土地。

「之前明明變成一大片綠地啊?」我心想上次回來看到的景象。後來,才搞清楚那是霎那的「假公園真獎勵」的永久容積轉換

這一趟回家之旅,我才發現自己無處可去,無根可尋,像是那些被遺忘的孤兒,已被迫連根拔起。

給未來明日之星的鑒戒

每逢政治選舉時,號稱「選舉章魚哥」的天母天玉里,投開票結果常常是台北市選舉結果的縮影。而親歷天龍城的發展,也讓我看見了台灣社會的縮影。如果我們拒絕關心自己生活的地方,就會有人一片一片拿走你腳下的土地。那裡可能是你的家,你的創業基地,你每天的辦公大樓,或是你想尋根的地方。

近年台灣大力鼓吹文創轉型,各個角落興起了許多社區商圈,把文化灌進,唱出人文主義的序曲。年輕一輩開出的店,已漸漸打破了過去連鎖加盟的思維,許多小巷裡藏有一間文青的咖啡店、獨立的二手書店、創意手工服飾店、創業聚落的餐廳等,試圖尋找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我深知,每一家店都是每個人的夢想結晶,我們更該小心翼翼地守護,只有居民、商家、消費者一起關懷經營,我們腳下的地方就是高級住宅區。

台灣是亞洲民主進程的天龍國,我們應該守護它,別讓它失落。無論你喜不喜歡這裡,它都是我們生命的坐標。

Photo Credit: billy1125 @ Flickr CC BY 2.0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