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娜汀・卡坦(Nadine Cattan)、史蒂芬・樂華(Stéphane Leroy)

現身與突破規範

公共空間的面貌深深受到社會規範的影響。不論走到哪裡,男同志和女同志都必須運用一些策略才能順利使用公共空間,因為這些空間即便沒有全面敵視他們,也試圖讓大眾看不見他們。藉由同志遊行(Gay Pride)這樣的戶外遊行,雖然只是短時間內借用公共空間,卻能讓同志族群走出陰暗的櫃子、伸張自己的權利。同性戀者在遊行中展現自我,有時也以挑釁方式展示身體,藉此挑戰與質疑異性戀的規範。畢竟在大都市中,公共空間也總是受到異性戀規範所框限。

  • 異性戀的宰制

在世界上每一個城鎮裡,公共空間都有開放的一面,也有壓迫的一面:如果我們能掌握使用的方式與規則,它就是開放的,但公共空間也充滿規範與禁令,對於不屬於強勢族群的人而言,它更是壓迫的來源。並非所有人都能以平等的條件使用公共空間。性別的階級差異太過僵固,以致於人們見怪不怪,任由女性處於弱勢,此一現象在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特別明顯,不過在歐美國家中低階層民眾聚居的郊區也可觀察到。這是第一層宰制,而性別認同的階層差異則是第二層,它迫使同性戀者在大部份時間和大部份地點只能做隱形人。當然,每個國家與文化的情況有所不同,例如法國人推崇凡事全民一體適用,使差異的存在無法得到必要的肯定,弱勢族群享用空間的權利亦遭到壓抑。同性戀者必須持續和「其他人」保持安全距離,不時調整自己的言行以免真相被發現。為了使用都市空間,同性戀者會依據地點以及同伴,變換不同的策略。

就歐美城市而言,男同志通常只有在同志已入主的街區才敢拋開遮掩。一旦脫離這層保護繭,往往只能選擇淡化自己的性別認同,以免「挑戰」異性戀主流。例如同性戀情侶在公共場所或半公開場所牽手還是可能招來麻煩。換句話說,每個大都市的自由度並不一致。例如在非洲和亞洲的大城市就不能公開展現自己的同性傾向(日本除外)。至此我們就能明白,在可以自由現身的國度裡,同性戀能短暫但象徵性地佔領公共空間為何如此必要。

Photo Credit: 無境文化提供
Photo Credit: 無境文化提供
  • 佔領公共空間,尋求能見度

同志遊行/同志驕傲日(Gay Pride)起源於紐約,目的是紀念當年一間同志酒吧「石牆酒吧」(Stonewall)的客人站出來抵抗警察的歷史。現在在任何一個可以合法舉辦同志遊行的城市裡,這項活動意味著男同志和女同志可以佔領街道,雖然時間不長。同志參與遊行的目的一方面是肯定自己的不同,另一方面也為了實踐自己在公共場所現身的權利。所以遊行不僅代表合法地提出社會正義的訴求(包括有權結婚、撫養子女、要求處罰恐同行為等),也代表要求實現空間正義。為了提出政治訴求,他們經常必須走上街頭,短暫佔領公共空間。遊行人數愈多,他們的聲音就越有可能被聽見。巴黎的同志遊行全名為「LGBT驕傲大遊行」(Marche de fiertés LGBT),每年六月底舉行,參加者多達數十萬。巴西聖保羅的同志遊行則有好幾百萬人參與。這種舉辦在大型城市、如同集體出櫃一般的大遊行,自然比在外省城鎮舉辦的要容易參與。在遊行中,同性戀者向世人展現自己男同志或女同志的身份,他們透過各種展演方式(尤其是身體)反抗城市中的異性戀思維,以及依據這種思維所建立且不斷內化在人們腦中的規範。

1970年6月28日,2000名男同志走上紐約第六大道,喊著口號“Come out!”(出櫃!)。第一場同志遊行就此誕生。

Photo Credit: 無境文化提供
Photo Credit: 無境文化提供
  • 身體就是抵抗的據點

致力於打擊愛滋病的運動團體「Act Up」(AIDS Coalition to Unleash Power)示範了如何用身體來抵抗外界加諸的羞恥感、罪惡感與壓迫。他們設計了一種叫「擬死示威」(die-in)的儀式,讓大家靜靜躺在地上,既象徵著死去的愛滋病受害者,也代表對他們的致意。在公共空間中,人的身體都被預設為異性戀的身體,功能則依據性別而定義,不可變動。在同志遊行的節慶氣氛中,男同志和女同志平時只能封閉在私領域的身體終於可以示人。這種展示可能會踰越規範,如同遊行中偶爾會看到有人全裸(通常都是男性)。除了暴露狂的情形以外(巴西里約嘉年華其實也會招致這類批評),這些突破規範的行為極具展示意味與政治意涵。

公共空間的搭訕與性行為

由於同性性行為遭到禁止,同性戀也不被承認,同性戀者向來只能依照社會規範生活與使用公共空間。由此產生的行為模式中,最特殊也最常出現在都市裡的就是在公共場所搭訕、調情而不透露身份。對男同志而言,歐美國家的大都會就像一個大型的搭訕場,還有許多提供情色娛樂的專門場所,隨著時代轉換面貌。至於後進國家的情形如何,相關資訊極度貧乏,但同志指南上的建議是保持謹慎。女同志依循的行為規範另有不同,稍後的章節中再詳加討論。

  • 「第二節車廂也不錯!」

幾年前巴黎地鐵公司注意到,地鐵的第一節和最後一節車廂經常是最擁擠的,因為這兩個車廂一般來說最接近月台出口的位置,所以站方發明了一個標語「第二節車廂也不錯!」結果,雖然第一節車廂的乘客沒有減少,第二節車廂卻變成男同志邂逅的地方!這件事顯示同志能夠將任何一種空間佔為己有,並改變它原本的用途,特別是改成搭訕交友之用。其實較小的城市或鄉村地區也有男同志可碰面交友的場所,但大城市還是男人追逐男人最適合的狩獵地。這些男人有的認為自己是男同志,有的不這麼想。總而言之,透過性愛放鬆自己是許多男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份。從更大的角度來看,兩性關係內在的不對稱(即男性優勢)不存在男同志的關係中,所以彼此的身體也比較開放。女同性戀者沒有在公共空間中發展出專門提供交友搭訕的地點,原因一方面是害怕受到攻擊,而且男性與女性身體接觸的方式也不同。

Photo Credit: 無境文化提供
Photo Credit: 無境文化提供
  • 依循理性的快感經濟

同志性關係的建立往往講求效率,採取立即消費的模式,因此發生地點常常在同志專屬的場所,如三溫暖和稱為“cruising bar”的獵豔酒吧,公共場所也有可能,但是被其它路人看到或被警方逮捕的風險,會使他們的行動更加理性,也就是必須用最少的時間儘量提高上床的機會。在越大的都市就有越多搭訕的場所,可能成為性伴侶的人選也更多。

在轉化公共空間為搭訕交友之用的過程中,同志會在這個區域內施行自己的行事規則,並且發展自己的私密生活。所謂規則就是一套所有人都知道的固定儀式。在此處,溝通鮮少透過言語,眼神交流才是重要的。保持匿名是在公共場合搭訕的鐵則,因此才會儘量不用言語交談,當然也不洩露任何出身背景。再者,除了身體以外不能有其它交流,雖然每個人在其間感受和付出的情感未必相同,而且不同方式的親密互動也會帶來不同感受。

常在同性戀搭訕對象的戶外空間出沒的男性,至少40%平時過的是異性戀生活。

  • 改造空間的用途

在公共場所發生性關係既然不合法,如何不被發現就成了一門學問。男人通常都很善於尋找適合的地點,更不用說男同志。光天化日之下,在巴黎市中心羅浮宮的旁邊,有些男人會在一個隱蔽的地方做愛,與數千名遊客相距不過幾公尺,但是沒有人察覺。有趣的是,這些男人和兜售紀念品的非洲小販分享同一個祕密空間,那些小販平常手拎著一串紀念品,一看到警察靠近便躲到這裡。這些方便勾搭人、半隱密的地點一般不是都市的死角(空屋、工地、死巷等等),就是因為很多人在這裡找對象,使原本的公共空間(公園、河堤、墓園、公廁等)在白天或晚上改變了用途。這些空間原本就遭到嫌惡或廢棄,現在有人在此處幽會,讓這些地點戴上了危險的標記,甚至代表人身危險的可能性,也進一步加深大眾的幻想和情色想像。

以日、夜區分,這些地點的人潮會隨著一天的不同時段而改變,以夏、冬區分,在一年中的起伏也不同,不同年份的情形亦有差異。如果是在都市裡的「自然」空間,也就是公園和林地,搭訕的地點通常會分為相鄰的兩塊,就像同志沙灘一樣會有前後之分,「後面」的沙灘常常代表可以放縱情慾的地方。換句話說,整個空間一部份用來搭訕和社交,例如野餐或曬太陽,另一部份則或多或少有遮蔽,是人們發生性關係的地方。雖然警方步步進逼,網路交友的網站也越來越多,使人潮減少,但這些特定的地點並未消失,也許是因為這裡的情慾氣息是其它地方無法相比的吧!

Photo Credit: 無境文化提供
Photo Credit: 無境文化提供

女同志沒有自己的地盤?

女同志的能見度和男同志相比實在微不足道:你幾乎找不到女同志雜誌,小說作品也很少有女同志的角色……然而在歐美大城市裡還是有些時髦的夜總會(cabaret),供中產階級的女同志消費。現在有了網路,女同志不必靠這些店家就能認識朋友,但缺乏能見度的問題仍未解決。女同志受到雙重歧視,因為她們既是女性又是同性戀,所以她們開創了各種挪用空間的新策略,方法與男同志不同。

  • 在都市中隱形的女同性戀

當男同志漸漸得到正視與重視(即使還不穩固),在大多數的歐美大城市中,女同志還是缺乏能見度。難道女同志和都會生活比較不合拍?談到女同志區,除了紐約布魯克林區的公園坡(Park Slope)比較具有代表性之外,不論從居住或商業角度來看,都沒有稱得上是女同志街區的地方,即便我們的參考資料顯示同性伴侶並非平均散居在都市各個角落。同樣的,以巴黎最重要的男同志區所在地第四區為例,2007年到2011年之間簽署民事伴侶契約的同性伴侶中只有15%是女同志。放大到全國的重要城市,女同志成立民事伴侶契約的比例也低於男同志。例如在同一時期的史特拉斯堡,女同志在簽署民事伴侶的人口中佔了40%。女同志沒有可以放鬆的專屬區域是她們的選擇,還是不得不然?以舊金山的女同志為例,她們更喜歡住在教會區(Mission),而不是鄰近的卡斯楚區(Castro),亦即男同志佔有的區域。

Photo Credit: 無境文化提供
Photo Credit: 無境文化提供
  • 雙重歧視

在每個社會中,女同志都受到雙重歧視,因為她們既是女性又是同性戀。身為女性,她們持續承受經濟上的不平等。這是大都市缺乏女同志娛樂場所的一個原因。以2010年來說,全巴黎只有不到十間店家為女同志提供社交空間。這些店家常常因為成本考量,也會開放給其它客人。

還有另一種不平等:不少女同志都有一名以上的子女(紐約的女同志伴侶超過三分之一有孩子),因此和男同志相比,她們更容易為了要在大城市找房子讓一家安居而煩惱。

在男性主宰的公共空間裡,女同志如果表現出自己的性向,遭到攻擊的可能性就會大增。公共空間中為什麼找不到女同志搭訕對象的地點,這就是原因之一。直至今天,在一些非西方國家的都會區,仍然有許多女同志遭到強暴,理由是要給她們「再教育」,例如南非許多大城郊區人口密集的「聚落」(township)就有此情形。更普遍的現象是人們會要求女同志的舉止必須符合女性應有的樣子。為了能在城市中生活,她們只好發明和男同志不一樣的方法來建立自己的領域。

在巴黎,以女同志為對象的商業場所只有男同志場所的十分之一。──Spartacus同志指南,2012-13版。

  • 找到同類的另類策略

專屬女同志的空間十分重要,因為這些地方讓她們能夠建立並確認自己的性別認同。不論是否屬於營業場所,專屬空間既能提供保護,也能讓女同志解放自我。雖然許多歐美都會都缺乏這類場所,不過有一些一次性的活動可以讓她們認識新朋友。這幾年在巴黎出現了一種移動式派對,參加的女性達數百名,選擇的地點通常都是時髦而流行的場所,安全措施良好,且不使用一般人認為屬於同志的場地。這些不斷變動、為時短暫的小小國度在地圖上構成一個鬆散的網絡,只屬於女同志,外人無法看見。

Photo Credit: 無境文化提供
Photo Credit: 無境文化提供

小結

大都市之所以成為性少數族群的避風港,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城市中努力開拓各種可能性。雖然大都市就像一個鼓勵表達與鞏固各種同志認同的「實驗室」,卻不表示同志族群從此能無憂無慮,他們仍然必須不斷向「其他人」爭取使用空間的機會。此外,我們在此談論的同志並不代表所有人。很多人還在「櫃子」裡,或是不認為有必要表明自己的性別認同。借用薩巴斯汀・李席茲(Sébastien Lifshitz)的電影片名,單憑這一份地圖冊,不可能呈現與論及所有「看不見的同志」(invisibles)。光憑數字無法捕捉他們的全貌,我們的視野也不能。在這一部份中,我們提到的現象包括:透過同志區的形成,爭取使用城市、得到正視與重視的權利,一種不完整但不可或缺的權利;禁止涉足的區域、危險的區域,尤其是城市的邊緣地帶;空間的心理障礙迫使同志改變其行為,對同性伴侶影響尤其深;同志的移動有空間幅度和時間的差異;同志遊行代表「集中」佔領街道的手段;違法使用公共空間進行性接觸;遊牧式的空間利用(以女同志為代表);與日俱增的異性戀壓迫與警方取締……藉由這些元素,我們便能描繪出在歐美社會同性戀者眼中,擁有雙重面貌的都會空間。

在自我控制和監視之間,在外在壓力與內在壓力之間,男同志與女同志同樣必須自我調適,讓自己在城市中生活並找到一方天地。男同志的處境又比女同志好得多,他們能賦予某些空間特殊的意義。他們佔用這些地方、劃出邊界,也改變場所的意義,讓自己能夠「好好享受」。至此,公共空間的性別特質並未扭轉,仍然是由男性主宰。即使同志挪用了空間,也未能挑戰不同性傾向之間的階層區別,改變同性戀者受壓迫的地位。但是男同志在城市建立的男性空間,畢竟不同於那些清清楚楚流露著常見的大男人主義與恐同心理的男性空間,例如那些對男女同志而言令人焦慮不安甚至危險的地點,或是那些他們從小就不得不常去的地點(例如學校和運動場);不論暫時或永久使用,男同志所佔有的空間都不受異性戀規範的約束。因此,男同志區一旦足夠壯大且為人所知,就會成為抵抗與解放的據點,同志在這裡也會更安全,還能找到同伴、強化集體認同感。用來指稱猶太區或貧民窟等隔離區(ghetto)的語彙並不適合用來描述同志街區。這裡更像是走路會經過的某個地點,向所有人開放,任何人不管在幾點鐘、星期幾、不管多大歲數都可以拜訪這裡。

「男同志的城市」已經與「異性戀的城市」彼此交織,但是組織城市的規範並未遭受動搖,主流勢力與群體依舊支持著這些規範的正當性。儘管如此,男同志運用空間的方式及其創造的空間意涵,仍然改變了人們對都市與都市生活(urbanité)的主流想像,使西方都市理論的模型更加細緻,更注重所有人的使用需求,也更重視異類的價值。

Photo Credit: 無境文化提供
Photo Credit: 無境文化提供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性的世界地圖:自由、歡愉與禁制》,無境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娜汀・卡坦(Nadine Cattan)、史蒂芬・樂華(Stéphane Leroy)
譯者:陳郁雯

法國Autrement出版社的Atlas叢書,是以視覺資訊圖表(infographic)的方式,在每一本約90頁的篇幅內,條理分明而深入淺出的介紹社會、政治、歷史、經濟等各領域之不同議題。每項條目皆由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撰文,並結合各式地圖與表格,方便讀者掌握議題之現況,快速理解精確資料與數據之意涵。

Atlas叢書推出15年來,深受法國讀者的歡迎,也譯成多國文字出版。如今共計有80多個定期更新的主題。作為百科全書式的科普閱讀,Atlas叢書可以讓一般讀者快速而全面的了解議題;而作為工具書,不論是對寫報告的學生或是深入報導的記者,與其在網路上耗力費事的大海撈針,Atlas叢書可以快速而精確的提供參考資料。而正因為書中清晰明瞭的內容都是來自符合嚴格學術規範的研究調查結果,更是可以用來對抗假新聞、偽科學的利器!

無境文化為切合當前社會脈動,在台灣引進Atlas叢書,並命名為【方輿】叢書。首先選擇「性」、「水資源」、「伊斯蘭」等三個議題,在今年推出中文版。本叢書希望提供一目瞭然的事實資訊,跳脫道聽塗說的刻板印象,作為現代公民進行各類討論的基礎。

【方輿】叢書001《性的世界地圖》(Atlas mondial des sexualités)

本書提供超過120幅圖表,綜觀世界各地的性行為及相關規範。涉及議題包括:性交易在各國是否合法、理由為何?國家如何管理公民的情感生活:各國如何規範婚姻制度、多元成家?如何看待不婚族、性教育與墮胎權?同性戀在世界各地受到那些保障與打壓?本書將讓讀者認識到:性愛向來不只是個人的私下行為,也是在社會中形塑而成、受到社會限制的問題。

最佳賣點

超過120幅圖表,綜觀世界各地的性行為及相關規範。議題包括:性交易是否合法、理由為何?國家如何管理公民的情感生活:如何規範婚姻制度、多元成家?如何看待不婚族、性教育與墮胎權?同性戀受到那些保障與打壓?本書讓讀者認識到:性愛向來不只是個人的私下行為,也是在社會中形塑而成、受到社會限制的問題。

Photo Credit: 無境文化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