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忌最原本的顏色是透明的,所經過的「蒸餾」就像人生一樣,越經歷越能顯出自然返真,再放入桶「陳年」才釀出了琥珀色,「過桶」才有了不凡的香氣….
透明,才是生命之水的原貌
左手威士忌、右手白蘭地,除了外觀、顏色、氣味外,你知道它們到底差在哪裡嗎?原來,只要是以穀物做為原料者(如:大麥、小麥、黑麥、玉米…等)都泛稱為威士忌。至於白蘭地,只要是水果做為原料者即可稱之。
值得一提的是,威士忌有一個奇幻甚至有點武俠的名字,稱為「生命之水」(原文為Uisge Beatha,愛爾蘭蓋爾語),彷彿喝下去可以回血或是功力大增百倍。事實上,這個稱呼是有其典故的。這個詞彙最先是發源於愛爾蘭,相傳其後1171年英國亨利二世親征愛爾蘭時在文獻中所發現,而古代當年發現蒸餾技術時並沒有物理與科學讓人們了解箇中原理,因此誤以為酒精是本來就存在穀物之中,類似「汁」的概念,對比之下,猶如希臘二元論思想:人可分為身體與靈魂,而靈魂的可貴就是人「生命」淬煉的精華的所在,故此而稱之。
然而,為何最常聽到的是「蘇格蘭」威士忌呢?因為蘇格蘭將之發揚光大(蘇格蘭的威士忌釀造歷史超過500年,最早的蒸餾酒紀錄是15世紀末葉),這有點像英國發明足球、巴西發揚光大那樣,之後講到足球想到巴西,講到巴西想到足球。
更特別的是,生命之水還真不是隨便說說,因為威士忌其實真如水一般是「透明的」。
熟成,才釀出迷人的琥珀色
騙人,明明就琥珀色的啊?沒錯,那的的確確是如假包換的威士忌。透明的威士忌則是「蒸餾」後的原始風貌,成了琥珀色則是因為「熟成」 的原故,這都跟威士忌的製程有關。
以最經典的麥芽威士忌來說,其需要經過「發麥、糖化、發酵、蒸餾、熟成、調和、裝瓶」七道工法來完成,讓威士忌上了顏色、添了風味的關鍵則是在橡木桶中「熟成」這個步驟!而威士忌與橡木桶的相遇是源自一場誤打誤撞的事件 ─ 逃避查稅。
十八世紀蘇格蘭的小酒廠為了躲避政府所課徵的高額蒸餾酒稅金,便把私釀的酒偷偷存放原本用來盛裝加烈葡萄酒的橡木桶中(沒錯,就是假扮葡萄酒),沒想到透明的蒸餾酒卻在其中轉成琥珀色,且因酒精、空氣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吸收了桶體本身的木質精華使酒體產生出更多層次的風味,就成了你我認知中的威士忌。
那在威士忌廣告上必定會聽見的「波本」與「雪莉」,所指的就是「波本桶」與「雪莉桶」這兩種橡木桶。然而,難道威士忌僅此兩種?不是都有很多種複合風味嗎?
這就與「過桶」有關了。
過桶,煥發不同層次的香氣
1983年,百富的首席傳奇調酒師大衛・史都華(David C. Stewart)就顛覆傳統,一改過去僅將酒體存放在單一橡木桶的形式,發明出「過桶」技術,將在已在橡木桶熟成後的威士忌移放另一種木桶中「再陳年」,吸收該桶的精華,藉以增添不同的風味。
百富與大衛・史都華當年的創新大招也在同年推出了全球首支「過桶」威士忌 The Balvenie Classic,獲得前所未有的好評,當年這支威士忌還分別推出無年份、12年與18年三種酒款。1993年,因著全面更改包裝,百富同時為Classic捨棄無年份及18年的酒款,留下12年一種酒款,並更名成現在為人熟知的DoubleWood 。
這個創新更受到整個威士忌界的群起「致敬」,紛紛用了這套「過桶大法」直至今日,也整個威士忌酒品市場變成更為豐富,百家爭鳴。
品酒,就是一種自慢與獨有
聰明的你會想,既然「過桶」再陳年可以增加風味,那可以過第三桶、四桶嗎?
事實上是可行的,但意義不大,反而會讓酒體風味便得混亂。套句港漫風雲中的一句話「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同樣,過了頭反而走了味,拿捏得恰到好處才是真正精華。
威士忌就像人生的經歷一樣從蒸餾到熟成,當中還經過「陳年、再陳年」越醞釀,從單一風味經「過桶」後複合出不同層次,越有風味、越是深邃。
如今,一杯威士忌能有這麼多不同的風味,「過桶」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下次喝威士忌時,不妨留意它是不是過桶工法的威士忌,一邊品嚐這杯由木桶工藝與時光空間釀造出的傑作,一邊細數著那些讓你自慢的獨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