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美國常春藤大學聯盟(Ivy League)校園,你會發現今日的校園生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像是通往大小企業的「快速通道」。透過校方特別為新生舉辦的社團聯展,你除了能看到數百個大小社團招生,還有許多金融或科技企業,舉辦特別活動吸引學生參與,讓這群菁英學子能提前接觸到商業與現實世界。
《經濟學人》指出,當有新生走向社團攤位前徘徊時,很快就會察覺到一種「等級制度」,這個展覽上最受矚目的社團,大多都與顧問、投資等職業導向有關。甚至還有不少社團,不是你填寫報名表就能加入,後續需要進行一系列考核、錄取率更常常只有個位數,稀有程度與哈佛大學(Harvard)的錄取率鄉差不遠。這些錄取率極低的菁英社團,還會給予成功入選成員,像是華爾街(Wall Street)的頭銜稱謂,讓他們能以「合夥人」或「董事總經理」對外聯繫。
Finance, consulting and tech are gobbling up more and more graduates in America. It’s prompting questions about what a university is meant to be https://t.co/IK9Fszl2lv
— The Economist (@TheEconomist) December 24, 2024
Illustration: Zach Hackman pic.twitter.com/NEHttzNdUS
一名化名為路克(Luke)的大四男生坦言,人們很容易被這種排他性與稀缺特質所吸引,身為某個金融導向社團負責人的他,更是在受訪時自豪地表示,這個社團擁有大量遍及金融產業的校友,成員能前往如高盛(Goldman Sachs)等投資銀行或對沖基金工作實習,光是這一點就足以吸引學生願意加入。
這些職業導向社團,是大學被企業文化滲透最明顯的一部分。這種滲透會慢慢將許多學生,原本入學初期非常理想化的抱負,快速轉變為極為具體的職業規劃,像是獲得一份知名企業的實習機會。目前就讀大二的學生安努卡(Annushka)就抱怨,新生入校時就會開始面對一大堆職業社團推銷,「你會不斷受到轟炸,我曾抗拒過好一段時間,但最終還是出席一部份講座與活動。」
身為社團負責人的路克,其實在一開始進入哈佛就讀時,也曾經只想專注在既有專業學科,但他從大二開始,就因為社團影響而轉向金融領域。他受訪時還偷偷爆料,現在有不少新生甚至會在錄取但還未入學時,就打電話詢問社團和後續實習規劃,「我會告訴對方,別現在聊這些、好好去享受你們大學新生活,先去探索新知識和事物後再說吧!」
如果從哈佛的畢業生職業走向為例,1970年代畢業後直接進入職場的畢業生,只有1/20選擇金融或顧問產業。到1980年代,此比例大幅躍升至1/5,1990年代增加至1/4比例。綜觀過去25年以來,此就業選擇趨勢愈來愈明顯。到了2024年,進入職場的哈佛畢業生,有一半選擇金融、顧問或科技領域。
不只學生自己深有感受,就連哈佛大學職業辦公室主任黛布・卡羅爾(Deb Carroll)都直言,回到20年之前,就是在投行這種競爭極度激烈的領域,學生通常在大三暑假前,才會開始準備申請實習。但如今銀行實習招聘往往都提前,甚至有一些學生已經規劃好2026年暑期實習計畫。此一情況看在卡羅爾眼中,反倒感覺非常無奈,但卻無法阻止。這群身處常春藤聯盟的學生,幾乎人人都面臨巨大壓力,耶魯大學甚至有部分大二學生,會提前與三年級爭搶科技大廠的實習機會。
這些走向也引發外界質疑,開始重新討論一所菁英高等學府,尤其是常春藤聯盟各校,究竟應該成為怎樣的地方?外界普遍想像中,會期待大學能激發學生更多意想不到的潛力,培養出劇作家、癌症研究者或超乎預期的職業人物。但如今在校園內,企業招聘與體驗活動似乎成為學子4年大學生活的重要核心,打從踏入校園第一刻起,就開始幫他們撰寫和打造資歷,就是為了提早為工作做好一切準備。
如此高度職業化的大學校園,其實在近幾年、特別是2024年爆發的聲援加薩(Gaza)抗爭中,讓學生清楚知道一件事,他們在學校的一舉一動和任何發言,都將影響未來職業生涯走向。這種風氣雖然能讓路克這類學生感到開心,但卻也讓更多想要暫時脫離現實社會的學子,對此趨勢感到非常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