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應該把握哪些關鍵,才能在生涯初期就對自己做好規劃?
生涯規劃就像是一個個人品牌建立的過程,品牌的建立需要持續地累積,但生涯的探索不是誰活得久就會想得比較清楚,最關鍵的是要能把自我拆解,先暫停接收外界的個樣價值觀一下,好好審視自己,也許是個性、喜好、家庭背景、硬知識能力、軟實力(例如口才),林林總總,最怕的就是在清楚自己的優劣勢之前,就跟隨著這個世代的潮流輕率做出一套不合身的生涯規劃,因為一走入我們規劃好的藍圖當中,就要盡量避免路線大調整,以免突然耗費時間、精力,可以接受改變與調整但不要放任自己三分鐘熱度,打掉從來。
馬斯洛説:「如果你手上有一把槌子,那你所有看上去的東西都會像釘子。」若是沒有從問題的本質開始思考、拆解、模組化,我們人的慣性就往往會拿著一套舊有的解決方法,想要套到所有的問題上,這樣做並無法產生更好的結果,這套用生涯規劃上也是一樣。
一個品牌要被人看見、被人注意到,個性、圈子跟標籤非常重要,個人的生涯也一樣,把人分成三個圈圈,透過拆解自己、跟自己對話、問自己問題,你就會發現自己其實可以透過行動來成長,而圈子裡,能力強且有人格特色和影響力的人,就會是未來最有價值的人,而當你看見並且清楚了自己要追求的價值,恭喜你,這也許是一個踏出走上生涯挑戰成功的第一步。
二、面對生涯困境,我們該如何因應?
運動員的生涯規劃的三大痛點包含不持久、沒想像、高風險,而這不只是學生運動員的專利,更是廣大學生族群應該都要關注的問題。但除了運動員之外,一般學生從高中以後也會面臨生涯的迷惘,兩位老師怎麼看?
以體育選手來說,他們需要長期培訓,但黃金歲月比起一般職業更短暫,從比賽中「退役」後,除了當老師、教練、裁判外,還有沒有其他選項?對於一般的學生來說,以台灣現行的教育體制,我們會不會成為所謂「書本中的體保生」,日復一日地念書,雖然108課綱談到素養教育,就是希望學生夠跳脫考科數字的爭競,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素養教育立意良好,包含製作學習歷程計畫,都沒有問題,但衍生出來的現象,就是開始有學生家長四處尋找協助生產精美學習歷程檔案的顧問團隊,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奔跑的過程中不要輸,政策的改變卻沒有改變台灣的教育文化,到底誰贏誰輸?難道我們的學生終其一生醫生都要做職業學生執著於數字上的比較,固然不是,學生生涯短短幾年,不要把賭注壓在學生時期的榮光,出了社會卻發現一場空。
也因以上現狀,衍生出沒有想像的狀況,學生運動員最大的限制就是運動員生活環境單調封閉,訓練外缺乏對未來的想像,也因此選手與社會缺乏連結,社會不關注運動員且對體育班畢業生多有誤解,導致惡性循環,選手畢業後要有出路,不能埋起頭苦幹,反而要抬頭看看真實的市場在哪裡,用行動去測試市場,小步改變,才有機會與社會連結;一般生各是如此,我們常說學校教育總是像一個打好的便當,告訴學生照單全收,但出了社會,我們卻是要吃自助餐,吃習慣固定菜色的學生們慌了,因為根本沒有想過自己喜歡吃哪些菜,在選擇中六神無主甚至選擇逃避,這也造就出台灣碩博士滿街跑的現象,繼續往上讀反而成為一種逃避。
也因此,學生們就得承受高度風險,因為先天的思維營養不良而導致出社會時,跟本來沒準備好,就得接受來自環境的衝擊以及挫折。
三、國中、高中、大學到出社會,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突破生涯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