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文/记者 周超)今天上午,《法制晚报》记者从西城区了解到,复建的地安门雁翅楼拟于“十一”前完工,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初露容颜。
记者了解到,雁翅楼于60年前被彻底拆除,去年开始开工复建。
探访 复建雁翅楼初现雏形 可见飞檐
上午,法晚记者来到地安门东大街和西大街的十字路口处看到,在路口南端的大路两侧,复建的雁翅楼已初现雏形,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透过一侧挡着的树木,雁翅楼的飞檐依稀可见。飞檐的屋顶瓦上,蹲着戗兽、海马、天马等各种各样的神兽。
复建的雁翅楼路口东侧有4间房、西侧有10间房。整个建筑面积1041平方米,每间房长4.66米,面积约30平方米左右。远远望去,外观的主体色为红色,古时的朱门朱窗得以充分体现。
走近看,其实整个建筑的颜色很多彩,尤其是顶部。横梁上10间房一长排,几种色彩描绘而成的一个个像眼睛一样的“虎眼”首先映入眼帘,一下就将人拉入想象空间。
顶部用的是黑火布瓦(古建筑中所用的小青瓦,一般都是用在庙宇、古式殿堂等),厚重的瓦添加了建筑的古气息。瓦下用的是色彩绚丽的压五墨,绘制的有牡丹、祥云等各种图案。
两侧的雁翅楼前有一个几乎接近两个10间房长度的院子,将雁翅楼包裹其中。正对着雁翅楼,每间房的正面由一个个豆腐块似的格子窗户相连。走入楼内,整个内部以乳黄为主。房与房之间目前是以柱子支撑,是连通的,并未独立成房。
房内有一楼梯可上二层,但二层相对局促,感觉有阁楼之感。顶部并不高,由许多根横向或纵向的柱子支撑。
历史
1420年雁翅楼、地安门同时始建
雁翅楼与地安门同时始建于1420年,其旧址位于今天的地安门东大街与西大街、地安门外大街与内大街相汇的十字路口以南两侧。原雁翅楼建筑造型别致,两栋二层砖混建筑,面宽各十三间,黄琉璃瓦覆顶,远观好似大雁张开的一对翅膀,故此得名。
雁翅楼原为清朝政府内务府满、蒙、汉三旗公署,1924年驱逐末代皇帝出宫时,部分太监曾暂栖于此楼。
60年前 为疏导交通被彻底拆除
民国初期,为便利交通,地安门东西两侧城墙被拆除。1954年起,为疏导北部城区的交通,将地安门及雁翅楼一并拆除。从此,京城北中轴线上具有500多年历史的著名景观彻底消失。此前,西城区在街巷环境整治过程中,发现了雁翅楼遗存。
文/记者 周超
雁翅楼复建历程
1955年:一些社会名流对拆除地安门有疑义,于是有关部门对从地安门拆下来的门窗、过梁、柱子、柁、檩一一编号登记造册,连同砖石琉璃瓦等一起运往天坛,计划在天坛内北侧照原样复建地安门和雁翅楼。但后来天坛内发生火灾,堆垛在那里的木质材料全部化为灰烬,复建地安门和雁翅楼的计划也随之彻底搁浅。
2005年:多位北京文史学家提议复建地安门及雁翅楼,以逐渐恢复京城北中轴线的风貌,但却无动静。
2011年:市文物局启动中轴线文物保护工程,表示将修复地安门雁翅楼,但并未动工。
2012年:本市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启动,其中地安门雁翅楼复建是其中一项。
2013年:地安门雁翅楼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