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2928B - 卡匣 - Google Patents

卡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2928B
TWI722928B TW109120203A TW109120203A TWI722928B TW I722928 B TWI722928 B TW I722928B TW 109120203 A TW109120203 A TW 109120203A TW 109120203 A TW109120203 A TW 109120203A TW I722928 B TWI722928 B TW I72292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upling member
cassette
waste toner
coupling
ton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02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41988A (zh
Inventor
平山明延
上野𨺓人
竹內俊陽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19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19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29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292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0Collecting or recycling waste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4Details of parts of process cartridge, e.g. for charging, transfer, cleaning, develop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0Collecting or recycling waste developer
    • G03G21/105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toner wast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Abstract

對於朝本體側碳粉收容部將碳粉搬運用的本體側搬運構件,從設在卡匣的聯接器構件將旋轉力傳達。
卡匣,是具有:感光體滾筒、及將從感光體滾筒被除去的碳粉朝向本體側搬運構件排出的方式構成的排出口、及朝本體側搬運構件將旋轉力傳達的方式構成的聯接器構件。聯接器構件,是在:朝本體側搬運構件將旋轉力傳達用的第1位置、及從第1位置退避的第2位置之間可移動地構成。

Description

卡匣
有關於使用電子照相方式的畫像形成裝置所使用的卡匣。
在電子照相方式的畫像形成裝置中,已知將相關於畫像形成的作為旋轉體的感光體滾筒和顯像滾子等要素一體化成為卡匣,且朝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裝卸的構成。
在這種畫像形成裝置中,必要維修的構件的維修是必要的。為了容易進行此各種處理手段的維修,如上述將感光體滾筒、帶電手段、顯像手段、清潔手段等匯集在框體內地卡匣化。且,已知藉由將該卡匣朝畫像形成裝置可裝卸,來提供維修容易的畫像形成裝置的構成。
在這種卡匣方式的裝置中已知,將由畫像形成時的清潔過程發生的複寫殘碳粉(以下稱為廢碳粉),保持於卡匣內的構成。
且在日本特開2014-52475號公報中,具有將 由畫像形成時的清潔過程發生的廢碳粉,搬運至被設在裝置本體的廢碳粉收容部的構成。
本發明的目的,是發展上述的習知技術者。
代表例的構成是如以下。
一種卡匣,是朝具備朝向本體側碳粉收納部將碳粉搬運用的本體側搬運構件的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裝卸,具有:感光體滾筒、及將從感光體滾筒被除去的碳粉朝向前述本體側搬運構件排出的方式構成的排出口、及朝前述本體側搬運構件將旋轉力傳達的方式構成的聯接器構件,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朝前述本體側搬運構件將前述旋轉力傳達用的第1位置、及從前述第1位置退避的第2位置之間可移動地構成。
可發展上述的習知技術。
1:感光體滾筒
4:顯像裝置
6:清潔葉片
7:處理卡匣
13:感光體單元
14:清潔框體
14a:廢碳粉收容部
14b:擋板導引部
17:顯像滾子
18:顯像框體
26:搬運推進器
26a:搬運推進器部
26b:支撐部
26c:支撐部
26d:搬運翼片
26e:逆推進器部
26f:推進器中心線
26g:驅動傳達翼
27:滾筒軸承
28:聯接器承接
28a:圓筒部
28b:支撐部
28c:支撐部
28d:止轉肋
28e:熔接部
28f:圓筒先端錐面部
29:第一聯接器構件
29a:孔部
29b:驅動銷
29c:驅動爪
29d:支撐部
29e:卡合部
29f:彈簧施加溝
30:第二聯接器構件
30a:孔部
30b:溝部
30c:彈簧施加溝
30d:突起部
30e:壓縮爪
30f:驅動爪
30g:卡合部
31:聯接器彈簧
31a:曲折形狀
31b:輪形狀
32:廢碳粉連結構件
34:擋板
35:彈性密封構件
36:擋板推迫構件
38:臂連桿操作桿
38a:孔部
38b:卡合孔部
38c:支撐部卡合軸
38d:限制部
39:支撐構件
39a:卡合孔
39b:操作桿卡合孔
40:廢碳粉搬運部
41:壓縮彈簧(滾筒聯接器推迫)
42:臂
43:彈簧推壓部
43a:擋板抵接部
43b:落下防止壁
44:彈簧聯接器
44a:彈簧部
44b:聯接器部
45:搬運鰭片
45a:旋轉軸
45b:搬運部
45c:撥出部
46:卡匣止脫部
47:本體收容口密封構件
48:連桿旋轉構件
49:旋轉軸
50:第一搬運構件
51:第一搬運路
52:空轉齒輪
53:搬運推進器齒輪
54:支撐構件
54a:卡合部
54b、c:卡合孔
55:第二後側板
56:顯像空轉齒輪
57:聯接器部
58:碳粉供給滾子齒輪
59:顯像滾子齒輪齒輪
61:第二搬運路
61a:中心線
80:本體搬運部
80a:本體第一搬運路
80b:本體第二搬運路
80c:本體側搬運推進器
80d:廢碳粉收容口
80e:鰭片軸承部
80f:連結部
81:滾筒驅動輸入聯接器
82:顯像驅動輸入聯接器
83:電壓外加構件
84:記錄端子
85:本體側搬運推進器
86:廢碳粉盒
87:驅動滾子
88:二次複寫相面對滾子
89:從動滾子
91:本體前門
92:前蓋
93:卡匣裝設部
94:卡匣下導引
95:卡匣上導引
98:後側板
99:前側板
100:畫像形成裝置
134:擋板
第1圖是說明實施例的廢碳粉排出部與本體部卡合的部分剖面圖。
第2圖是說明實施例的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的概略用的圖。
第3圖是實施例的處理卡匣的概略剖面圖。
第4圖是說明實施例的處理卡匣內的廢碳粉的流動的剖面圖。
第5圖是顯示實施例的除去碳粉的搬運路徑的概略剖面圖。
第6圖是實施例的處理卡匣的立體圖。
第7圖是說明實施例的處理卡匣的搬運推進器的剖面位置的剖面圖。
第8圖是實施例的處理卡匣的搬運推進器及聯接器的卡合說明圖。
第9圖是實施例的處理卡匣的廢碳粉排出部的構成說明圖。
第10圖是實施例的處理卡匣的廢碳粉排出部剖面。
第11圖是實施例的廢碳粉連結構件的組裝說明圖。
第12圖是說明實施例的廢碳粉排出部的驅動連結構成的零件圖。
第13圖是顯示朝實施例的畫像形成裝置的處理卡匣插入方向的圖。
第14圖是說明實施例的不同構成的聯接器的立體圖。
第15圖是實施例的廢碳粉搬運鰭片的立體圖。
第16圖是說明實施例的廢碳粉排出部的連接方法的立體圖。
第17圖是說明實施例的廢碳粉排出口的擋板構成的立體圖。
第18圖是說明實施例的裝置本體裝設時的廢碳粉排出部的擋板的動作的剖面圖。
第19圖是說明實施例的裝置本體的前門分解狀態的立體圖。
第20圖是說明實施例的裝置本體的卡匣下導引部的形狀的剖面圖。
第21圖是說明實施例的處理卡匣的裝置本體裝設軌跡的剖面圖。
第22圖是說明實施例的處理卡匣的裝設方向後方側構成的立體圖。
第23圖是說明實施例的裝置本體處理卡匣裝設方向後方側構成的部分立體圖。
第24圖是顯示實施例的裝置本體後方側的插入完成為止處理卡匣的動作的意示圖。
第25圖是說明實施例的臂及前門的連桿構成的剖面意示圖。
第26圖是說明實施例的裝設方向後方側的前門連桿零件的支撐構成的立體圖。
第27圖是說明實施例的裝設方向後方側的前門連桿零件的支撐構成的不同方向的立體圖。
第28圖是說明實施例的前門開時的裝設方向前方側的前門連桿零件的支撐構成的立體圖。
第29圖是說明實施例的不同構成中的從顯像滾子朝廢碳粉排出部的驅動連結構成的零件圖。
第30圖是說明實施例的不同構成中的朝搬運鰭片的驅動傳達的剖面圖。
第31圖是說明將實施例2的廢碳粉排出部由擋板關閉的狀態的剖面圖。
第32圖是實施例2的擋板及彈性密封構件的分解立體圖。
第33圖是說明實施例2的擋板將廢碳粉排出部關閉時的關係的從擋板側所見的概略意示圖。
第34圖是說明實施例3的裝置本體裝設時的廢碳粉排出部的擋板的動作的剖面圖。
第35圖是顯示實施例3的廢碳粉連結構件及擋板的位置關係的立體圖。
第36圖是顯示實施例3的廢碳粉連結構件的壁部及擋板的位置關係的側面圖。
第37圖是顯示實施例3的本體構成的外觀圖。
第38圖是說明實施例3的本體及卡匣的卡合的剖面圖。
第39圖是顯示實施例3處理卡匣的插入動作的裝設圖。
第40圖是實施例3的從彈簧推壓部將本體收容口密封構件及縱密封構件取下的本體廢碳粉收容口的外觀圖。
第41圖是顯示本體搬運鰭片的不同構成的外觀圖。
第42圖是說明從實施例4的搬運推進器朝第一聯接器的驅動傳達構成的概略圖。
第43圖是說明實施例5的廢碳粉連結部的零件構成的分解圖。
第44圖是說明實施例5的本構成的廢碳粉連結部的零件構成的剖面圖。
第45圖是說明實施例5的廢碳粉連結部與裝置本體的連結方法的卡匣裝設圖。
第46圖是說明實施例6的各零件的分解圖。
第47圖是說明實施例6的廢碳粉連結部與裝置本體的連結方法的裝設剖面圖。
第48圖是說明實施例7的廢碳粉連結部、及其他的零件的安裝的分解圖。
第49圖是說明實施例7的第二聯接器的形狀的外觀圖,第50圖是說明本實施例的與裝置本體100的連結的剖面圖。
第50圖是說明實施例7的與裝置本體100的 連結的剖面圖。
第51圖是說明實施例8的廢碳粉連結部及其他的零件的安裝的分解圖。
第52圖是說明實施例8的第二聯接器的形狀的外觀圖。
第53圖是說明實施例8的連結動作部的形狀的外觀圖。
第54圖是實施例8的廢碳粉排出口附近的本體連接前後的卡匣剖面圖。
第55圖是實施例8的廢碳粉排出口附近的本體連接前後的卡匣側面圖。
第56圖是說明實施例8的朝裝置本體的碳粉排出口的卡合的外觀圖。
第57圖是說明實施例8的從處理卡匣的碳粉排出口的碳粉排出路徑的剖面圖。
第58圖是說明實施例8的處理卡匣的與裝置本體的卡合方法的剖面圖。
第59圖是說明實施例8處理卡匣的與裝置本體的卡合方法的部分概略圖。
<實施例1>
以下,對於本實施例的畫像形成裝置、及處理卡匣使用圖面說明。又,畫像形成裝置,是使用例如電 子照相畫像形成處理在記錄媒體形成畫像者。例如,包含電子照相影印機、電子照相印表機(例如LED印表機、雷射印表機等)、電子照相傳真機裝置等。且,處理卡匣,是具有感光體、將形成於感光體上的潛像顯像的顯像手段等,朝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以下稱為裝置本體)可裝卸。且,將處理卡匣所使用的感光體滾筒及聯接器構件等一體化者稱為滾筒單元。
又,在以下的實施例中例示可裝卸4個處理卡匣的全彩畫像形成裝置。但是,裝設在畫像形成裝置的處理卡匣的個數不限定於此。且同樣地,對於在實施例揭示的各構成,只要未特別限定記載,皆不限定材質、配置、尺寸、其他的數值等。且,未特別明記的話,上方是指設置畫像形成裝置時的重力方向上方。
§1.[畫像形成裝置的概略說明]
以下,對於有關於本實施例的畫像形成裝置的畫像形成的動作、及廢碳粉的搬運簡單地說明。
(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
首先,對於本實施例的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畫像形成裝置)的一實施例的整體構成使用第2圖、第3圖、第4圖、第5圖說明。第2圖,是本實施例的畫像形成裝置100的概略剖面圖,第3圖是處理卡匣的主剖面圖。第4圖,是顯示處理卡匣7的廢碳粉排出構成的概 略剖面圖。且,第5圖是顯示裝置本體100的廢碳粉的搬運路徑的背面意示圖。
如第2圖所示,畫像形成裝置100是具備複數畫像形成部。具體而言,具有形成黃(Y)、紫紅(M)、青(C)、黑(K)的各色的畫像用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畫像形成部SY、SM、SC、SK。在本實施例中,從第一至第四畫像形成部SY、SM、SC、SK,是在與垂直方向交叉的方向被配置成一列。
又,在本實施例中,從第一至第四畫像形成部的構成及動作,是除了所形成的畫像色不同以外實質上相同。因此,以下,未特別區別的情況時,Y、M、C、K是省略,只總括地說明。
即,在本實施例中,畫像形成裝置100,是具有4個感光體滾筒1(1Y、1M、1C、1K)。感光體滾筒1,是朝圖示箭頭A方向旋轉。在感光體滾筒1的周圍中被配置有帶電滾子2及掃描器單元(曝光裝置)3。
在此,帶電滾子2,是將感光體滾筒1的表面均一地帶電的帶電手段。且,掃描器單元3,是依據畫像資訊將雷射照射在感光體滾筒1上形成靜電像(靜電潛像)的曝光手段。且,在感光體滾筒1的周圍中,被配置有顯像裝置(以下,顯像單元)4(4Y、4M、4C、4K)及作為清潔手段(清潔構件)的清潔葉片6(6Y、6M、6C、6K)。
進一步被配置有,與4個感光體滾筒1相面 對,將感光體滾筒1上的碳粉像複寫在記錄材12用的作為中間複寫體的中間複寫皮帶5。
又,在本實施例中,顯像單元4的顯像劑是使用非磁性一成分顯像劑,即,碳粉T。且,在本實施例中,顯像單元4,是將作為顯像劑載體的顯像滾子17對於感光體滾筒1進行接觸使接觸顯像者。
在本實施例中,清潔單元13,是具有感光體滾筒1、及帶電滾子2、作為清潔構件的清潔葉片6。且,具有收容藉由清潔葉片6被除去的殘留於感光體滾筒1上的複寫殘碳粉(廢碳粉)的作為收納部的廢碳粉收容部14a(14aY、14aM、14aC、14aK)。
進一步在本實施例中,將顯像單元4及清潔單元13一體地卡匣化而形成處理卡匣7。處理卡匣7,是透過設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未圖示的裝設導引部、定位構件等的裝設手段(導引部、導引機構),而成為朝畫像形成裝置100可裝卸。
在本實施例中,各色用處理卡匣7是全部具有同一形狀。在各色用處理卡匣7內,各別被收容黃(Y)、紫紅(M)、青(C)、黑(K)的各色的碳粉T(TY、TM、TC、TK)。
中間複寫皮帶5,是與全部的感光體滾筒1抵接,朝圖示箭頭B方向旋轉。中間複寫皮帶5,是被掛架在複數支撐構件(驅動滾子87、二次複寫相面對滾子88、從動滾子89)。
在中間複寫皮帶5的內周面側中,相面對於各感光體滾筒1的方式,並設有作為一次複寫手段的4個一次複寫滾子8(8Y、8M、8C、8K)。且,在中間複寫皮帶5的外周面側中且在相面對於二次複寫相面對滾子88的位置中,被配置有作為二次複寫手段的二次複寫滾子9。
在畫像形成時中,首先,感光體滾筒1的表面是藉由帶電滾子2而一樣地被帶電。接著,藉由對應從掃描器單元3被發出的畫像資訊的雷射光,而使被帶電的感光體滾筒1的表面被掃描曝光。由此,在感光體滾筒1上形成依據畫像資訊的靜電潛像。接著,形成於感光體滾筒1上的靜電潛像,是藉由顯像單元4而作為碳粉像被顯像。即感光體滾筒1,是在其表面將由碳粉形成的像(碳粉像)載持的旋轉體(像載體)。
形成於感光體滾筒1上的碳粉像,是藉由一次複寫滾子8的作用而被複寫(一次複寫)在中間複寫皮帶5上。
例如,在全彩畫像的形成時,上述處理,是從第一朝第四畫像形成部SY、SM、SC、SK依序進行。由各畫像形成部所形成的碳粉像,是在中間複寫皮帶5上依序重疊地被一次複寫。其後,與中間複寫皮帶5的移動同步使記錄材12朝二次複寫部被搬運。且,藉由透過記錄材12與中間複寫皮帶5抵接的二次複寫滾子9的作用,而使中間複寫皮帶5上的4色碳粉像,總括地被二次 複寫在記錄材12上。
碳粉像被複寫的記錄材12,是朝作為固定手段的固定裝置10被搬運。在固定裝置10中藉由在記錄材12加上熱及壓力,使碳粉像被固定在記錄材12。且,在一次複寫過程後殘留在感光體滾筒1上的一次複寫殘碳粉,是藉由作為清潔構件的清潔葉片6而被除去,被回收。
又,將除了從畫像形成裝置如卡匣可裝卸自如地設置的單元以外的部位稱為畫像形成裝置本體(裝置本體),也有與畫像形成裝置區別的情況。
(對於印字中的廢碳粉搬運)
以下,說明被回收的廢碳粉的搬運。藉由清潔葉片而從像載體(感光體滾筒1)上被回收的廢碳粉,是被收容於作為收納部的廢碳粉收容部14a(14aY、14aM、14aC、14aK)。廢碳粉收容部14a是具有由卡匣側暫時地收容廢碳粉的收容部的功能。
在廢碳粉收容部14a的第一搬運路51(51Y、51M、51C、51K)內配置有作為搬運構件(卡匣側搬運構件側)的搬運推進器26(第3圖參照)。由此,被廢碳粉收容部14a回收的廢碳粉是藉由作為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搬運推進器26,而朝處理卡匣7的長度方向一端側被搬運。又,處理卡匣7的長度方向是與感光體滾筒1的旋轉軸線、和搬運推進器26的旋轉軸線大致平行 的方向。因此沒有特別說明的情況時,將處理卡匣的長度方向、及感光體滾筒1的旋轉軸線方向、及搬運推進器26的旋轉軸線方向視為同一。又旋轉軸線方向(軸線方向),是旋轉體的旋轉軸線及與該旋轉軸線平行的直線延伸的方向。
被搬運的廢碳粉是通過第二搬運路61(第4圖參照),朝裝置本體的廢碳粉收容口(碳粉收容口)80d被搬運。又,第二搬運路61是朝向排出口(廢碳粉排出部)32d將碳粉移動的排出路。從排出口32d被排出的碳粉是進入廢碳粉收容口80d。
第二搬運路61,是在感光體滾筒1的旋轉軸線方向,被配置於卡匣的一端側。第二搬運路61,是朝與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實施例中與軸線方向幾乎正交的方向)將碳粉移動。
在第二搬運路61中,設有第一聯接器構件29、聯接器彈簧31、第二聯接器構件30、廢碳粉連結構件32。此時,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對於處理卡匣7沿著中心線61a可移動地被支撐。廢碳粉連結構件32(連結部的一例)是構成第二搬運路61的末端的構件,具有將碳粉朝卡匣的外部排出用的排出口32d。且詳細如後述,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將排出口32,與設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收容口80d連接、連結地移動的連結部。
且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從卡匣的內部朝外部將驅動力(旋轉力)傳達用的聯接器構件。
詳細如後述,是此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對應處理卡匣7朝畫像形成裝置的裝設動作地移動。至少進行畫像形成時,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與本體廢碳粉收容口80d成為連結的狀態。又,將處理卡匣7朝畫像形成裝置裝設的狀態中的重力方向及中心線61a是成為大致平行。
廢碳粉是從廢碳粉收容口80d通過彈簧聯接器44、搬運鰭片45,朝第二搬運路80b被送出。詳細如後述,是彈簧聯接器44及搬運鰭片,是裝置本體側的搬運構件(本體側搬運構件),將碳粉朝向廢碳粉盒86搬運的方式構成。
藉由彈簧聯接器44及搬運鰭片而被搬運的碳粉,其後,是藉由設在本體第二搬運路80b內的本體側搬運推進器85而朝作為畫像形成裝置的本體側碳粉收納部的廢碳粉盒86(第5圖參照)被排出、收容。又,藉由作為第一本體側搬運構件的搬運鰭片45(及彈簧聯接器44),而使廢碳粉朝向作為第二本體側搬運構件的本體側搬運推進器85被搬運。又,本體側搬運推進器85,是將來自設在裝置本體的作為驅動源的馬達的驅動力承接而可旋轉地被設置。且,搬運鰭片45是與設在卡匣將驅動力傳達的部位卡合,藉由旋轉可將廢碳粉搬運。
對於廢碳粉的搬運部如後詳細說明。
且在二次複寫過程後殘留在中間複寫皮帶5上的二次複寫殘碳粉,是藉由中間複寫皮帶清潔裝置11 (第2圖參照)被除去。又,畫像形成裝置100,是只有使用所期的單獨或是一些(不是全部)的畫像形成部,形成單色或是多軸環(彩色)的畫像也可以。
§2.[對於處理卡匣]
接著,對於被裝設於本實施例的畫像形成裝置100處理卡匣7的整體構成使用第3圖、第6圖說明。第6圖是顯示顯像單元4及清潔單元13的分解立體圖。處理卡匣7是使顯像單元(顯像裝置)4、清潔單元13成為一體地形成。如第6圖所示,顯像單元4,是具備設在軸承構件19R、19L的孔19Ra、19La。且,清潔單元13,是具備設在清潔單元13的框體的孔13a(13aR、13aL,第6圖參照)。且,顯像單元4及清潔單元13,是以嵌合在孔19Ra、19La及孔13aR、13aL的軸24(24R、24L)為中心可轉動自如地被結合。且,顯像單元4,是藉由加壓彈簧25被推迫。因此,在處理卡匣7的畫像形成時中,顯像單元4是以軸24為中心朝第3圖所示的箭頭F方向旋轉,使感光體滾筒1及顯像滾子17抵接。顯像滾子17,是在其表面將碳粉(顯像劑)載持旋轉的旋轉體(顯像劑載體、顯像構件)。顯像滾子17,是藉由朝感光體滾筒1供給碳粉,將感光體滾筒1的潛像顯像。
(對於顯像單元)
接著,對於本實施例的處理卡匣7的顯像單元4使用第3圖、第6圖說明。
如第3圖、第6圖所示,顯像單元4,是具有將顯像單元4內的各種要素支撐的顯像框體18。在顯像單元4中,設有與感光體滾筒1接觸朝圖示箭頭D方向(逆時針方向)旋轉的作為顯像劑載體的顯像滾子17。顯像滾子17,是在其長度方向(旋轉軸線方向)的兩端部,透過顯像軸承19(19R、19L),可旋轉地被支撐在顯像框體18。在此,顯像軸承19(19R、19L),是各別被安裝在顯像框體18的兩側部。
且顯像單元4,是如第3圖所示,具有:顯像劑收納室(以下為碳粉收納室)18a、及配設有顯像滾子17的顯像室18b。
在顯像室18b中,配置有:與顯像滾子17接觸朝箭頭E方向旋轉的作為顯像劑供給構件的碳粉供給滾子20、及限制顯像滾子17的碳粉層用的作為顯像劑限制構件的顯像葉片21。碳粉供給滾子20是朝顯像滾子17供給碳粉的滾子。碳粉供給滾子20是在其表面將碳粉載持旋轉的旋轉體,即碳粉供給構件。
顯像葉片21,是對於支撐構件22,例如被焊接而被一體化。且,在顯像框體18的碳粉收納室18a中,設有將被收容的碳粉攪拌並且朝前述碳粉供給滾子20將碳粉搬運用的攪拌構件23。
(對於清潔單元)
接著,對於本實施例的處理卡匣7的清潔單元13使用第3圖、第6圖說明。
清潔單元13,是具有將清潔單元13內的各種要素支撐的作為框體的清潔框體14。在清潔框體14中,透過軸承構件27(27R及27L,第6圖參照)使感光體滾筒1朝第3圖所示的箭頭A方向可旋轉地被安裝。且,清潔葉片6,是如第3圖所示,使在一次複寫後殘餘在感光體滾筒1的表面的複寫殘碳粉(廢碳粉)除去用的彈性構件6a、及將彈性構件支撐用的支撐構件6b一體形成。清潔葉片6,是將感光體滾筒1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部由小螺釘等的手段被固定在清潔框體14。
藉由清潔葉片6而從感光體滾筒1的表面被除去的廢碳粉,是在由清潔葉片6及清潔框體14形成的空間朝重力方向落下,被一時收容在廢碳粉收容部14a內。且,在清潔框體14中,帶電滾子軸承15,是沿著通過帶電滾子2的旋轉中心及感光體滾筒1的旋轉中心的線被安裝。
在此,帶電滾子軸承15,是朝第3圖所示的箭頭C方向可移動地被安裝。帶電滾子2的旋轉軸2a,是可旋轉地被安裝在帶電滾子軸承15。且,帶電滾子軸承15,是藉由作為推迫手段的帶電滾子加壓彈簧16朝向感光體滾筒1被推迫。
§3.[對於廢碳粉搬運部]
以下,對於將廢碳粉搬運的搬運部詳細說明。在將廢碳粉搬運的廢碳粉搬運裝置是被設在畫像形成裝置的後方側的構成中,採用將卡匣的碳粉排出口插入至本體側後側板的後側為止的構成較佳。但是,在這種構成中,不得不具備將卡匣的一部分插入至後側板的後側為止用的突起的構成。換言之,在前述的構成中,將卡匣的長度方向的寬度縮短是困難的。
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將廢碳粉搬運裝置配置於將畫像形成裝置的處理卡匣7裝設的空間。由此,可以抑制處理卡匣的長度方向的寬度擴大。
(對於廢碳粉搬運部的概略)
接著,有關被設在清潔單元13的廢碳粉排出部40的配置位置使用第4圖、第6圖說明。如第6圖所示,廢碳粉排出部40,是由感光體滾筒軸線方向,被配置於裝設抵觸位置7m的內側(領域AA)。藉此成為由裝置本體100的後側板98的處理卡匣7側將廢碳粉排出的構成。換言之,將畫像形成裝置的處理卡匣裝設用的空間之中,由後側板的附近從處理卡匣7使廢碳粉朝本體側傳遞的構成。
接著,對於廢碳粉排出部40的構成使用第3圖、第4圖說明。
感光體滾筒1,是承接來自裝置本體100的驅 動朝箭頭A方向旋轉。感光體滾筒1的旋轉,是經過後述的齒輪列,朝作為卡匣側搬運構件側的廢碳粉搬運推進器26被傳達。廢碳粉搬運推進器26,是被配置於清潔框體14的廢碳粉收容部14a,朝箭頭G方向旋轉。搬運推進器26,是將沿著滾筒1的軸線方向被配置的第一搬運路51內的廢碳粉朝處理卡匣7的長度一端方向(第4圖箭頭H方向)搬運。
被搬運的廢碳粉,是經過朝與第一搬運路51大致正交的方向被設置的第二搬運路61,從設在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開口部也就是廢碳粉排出部(排出口)32d朝裝置本體100的未圖示的廢碳粉收容口80d被排出。在此,廢碳粉搬運推進器26,是在本實施例中雖為螺旋形狀,但是具有搬運力的扭轉捲簧形狀、和具有不連續的翼片形狀的其他的構成也可以。
(對於搬運路的配置及其剖面)
接著,對於廢碳粉搬運構成的配置使用第3圖、第4圖、第7圖、第8圖、第12圖說明。第7圖,是顯示搬運推進器26及排出口32d的位置關係的概略圖。且,第8圖是將處理卡匣7內的搬運推進器26及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卡合從中心線61a方向所見的概略圖。
如第7圖(b)所示,沿著感光體滾筒1的旋轉軸線方向看卡匣時,使第二搬運路61的中心線61a通 過廢碳粉搬運推進器26的軸中心、及感光體滾筒1的軸中心1a之間的方式配置第二搬運路61。對於即中心線61a感光體滾筒1的旋轉中心1a、及搬運推進器26的旋轉中心是位於彼此相反側。
又中心線61a,是與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旋轉軸線幾乎相同的直線。即感光體滾筒1的旋轉中心1a、及廢碳粉搬運推進器26的旋轉中心是對於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旋轉軸線(軸線)位於彼此相反側中。
藉由滿足如上述的配置關係,可以將感光體滾筒1和廢碳粉搬運推進器26、和第二搬運路(排出路)61配置於小空間。因此,可以減少或是消除從清潔框體14的外形線L(第3圖參照)的突出量。因此,可以將感光體滾筒1的軸線方向纏結時的清潔單元或是處理卡匣小型化。
且如第8圖(b)所示,從第二搬運路61的中心線61a方向所見,第二搬運路61的開口部61b,是在搬運推進器26的旋轉時逆推進器部26e可能存在的領域及範圍K重疊地配置。
開口部61b,是連通第一搬運路51及第二搬運路61的連通部。且中心線61a方向,是與搬運推進器26的軸線幾乎正交的方向。即,將搬運推進器26沿著其正交的方向看的話,逆推進器部26e是成為與開口部61b(第9圖參照)重疊。
由此,藉由搬運推進器26的搬運力,可以從 第一搬運路51朝第二搬運路61將廢碳粉平順地搬運。且,如第7圖(a)所示,在卡匣的長度方向(第7圖(a)中的左右方向)中第一搬運路51、及第二搬運路61是重疊。由此,可以確保在廢碳粉的搬運所必要的搬運路的徑,且縮短清潔單元13的長度方向的寬度。其結果,處理卡匣7可小型化。
又,逆推進器部26e,是視為搬運推進器26的第二搬運部也可以。即搬運推進器26,是具有:將碳粉搬運用的主要部分也就是第一搬運部(搬運推進器部26a)、及朝與該第一搬運部相反方向將碳粉搬運的第二搬運部(逆推進器部26e)(第4圖參照)。
搬運推進器26的搬運推進器部26a,是朝向開口部61b將碳粉搬運用的部分。另一方面,第二搬運部(逆推進器部26e),是在搬運推進器部26a的碳粉搬運方向中,被配置於比搬運推進器部26a更下游側的部分。第二搬運部也就是逆推進器部26e是被配置於開口部61b的附近,逆推進器部26e的長度,是比第一搬運部更短。
且如第4圖、第7圖所示,在軸承構件27中,廢碳粉排出部40,是與第一搬運路51連通,被配置有朝與感光體滾筒1的軸線正交方向延伸的第二搬運路61。在第二搬運路61中設有排出口32d。
第一聯接器構件29,是被配置於第二搬運路61。且,第一聯接器構件29是以中心線61a為中心,可旋轉地被支撐於聯接器承接28的支撐部28b。如第8圖 所示,在第一聯接器構件29中驅動銷29b是被複數設置,與設在搬運推進器26的驅動傳達翼26g依序卡合。因此,從搬運推進器26朝第一聯接器構件29使驅動被傳達。如此的話,感光體滾筒1的旋轉驅動,是被轉換成朝與感光體滾筒1的軸線正交方向(第二搬運路61的中心線61a)中心的旋轉朝第一聯接器構件29被傳達。驅動傳達翼26g是構成上述的逆推進器部26e的翼(螺旋部),第一聯接器構件29,是從逆推進器部26e使驅動力(旋轉力)被傳達的構成。
(對於廢碳粉排出口附近的詳細的構成)
接著,對於從處理卡匣7的第一聯接器構件29至排出口32d為止的廢碳粉搬運部的構成(廢碳粉搬運部40),使用第9圖、第10圖說明。
第9圖是說明廢碳粉排出部的構成的分解概略圖。且,第10圖是說明第一聯接器構件29、第二聯接器構件30朝聯接器承接28安裝的剖面圖。從感光體滾筒1被剝下的複寫殘碳粉也就是廢碳粉,是透過第一聯接器構件29、聯接器彈簧31、第二聯接器構件30、廢碳粉連結構件32朝廢碳粉收容口80d被搬運。又,詳細如後述,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成為可與廢碳粉收容口80d連結及連結解除的構成。
在此,如第9圖所示,第一聯接器構件29、第二聯接器構件30、聯接器彈簧31、聯接器承接28、及 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沿著中心線61a被配置於大致相同軸線上。且,第一聯接器構件29及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由聯接器彈簧31被連結。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對於聯接器承接28,與第二聯接器構件30一起,對抗聯接器彈簧31的推迫力,朝第10圖的箭頭N方向可移動地被安裝。且,在處理卡匣7的裝置本體100的連結時,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朝第10圖的箭頭N方向移動連結。
接著有關廢碳粉搬運部40的安裝使用第7圖、第9圖、第10圖、第11圖說明。
第11圖是顯示廢碳粉連結構件的組裝的合體圖。如第7圖所示,第二搬運路61,是形成於廢碳粉排出部40內的碳粉搬運路。且,如第9圖所示,廢碳粉排出部40,是由聯接器承接28、第一聯接器構件29、第二聯接器構件30、聯接器彈簧31、廢碳粉連結構件32所構成。
如第9圖所示,第一聯接器構件29,是具備複數與前述的搬運推進器26卡合地旋轉的突起形狀的驅動銷(卡合部、突起部)29b。複數驅動銷29b,是以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旋轉軸線為中心大致同心圓狀幾乎均等地被並列。驅動銷29b,是朝向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軸線方向突出。且,第一聯接器構件29是具備朝第二聯接器構件30將驅動傳達用的2個突起形狀的驅動爪29c。
即第一聯接器構件29,是將搬運推進器26的 驅動力(旋轉力)傳達至第二聯接器構件30用的驅動傳達部。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旋轉軸線是與搬運推進器26的旋轉軸線交叉(幾乎正交)。即第一聯接器構件29是將旋轉力傳達時,將其旋轉的方向改變。且第一聯接器構件29是被配置於碳粉的搬運路中。
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驅動爪29c是嵌入聯接器承接28的圓筒部28a內徑部,使第一聯接器構件29可旋轉地被支撐。驅動爪29c,是成為將圓筒形狀的一部分切除的形狀。且,在第二聯接器構件30中,從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驅動爪29c承接旋轉驅動的驅動爪30f是被設於2處。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在驅動爪30f的相面對方向設有溝部30b、彈簧施加溝30c。
驅動爪30f,也成為將圓筒形狀的一部分切除的形狀。且,驅動爪30f的外徑尺寸是與驅動爪29c大致相同。如第10圖所示,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使驅動爪30f與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驅動爪29c相面對的方式,插入聯接器承接28的圓筒部28a。
驅動爪29c、30f是使圓筒的一部分被切除而突起的形狀也可以,具備驅動傳達面的彎曲的板狀的形狀也可以。在本實施例中其外形的一邊是傾斜,相面對的另一邊是與旋轉軸平行的梯形。又,這些的形狀是彼此之間可將驅動力傳達,且可以容許相位的偏離的形狀即可,不限定於本實施例的形狀。
另一方面,作為推迫構件的聯接器彈簧31, 是在先端具有曲折形狀31a,在相面對方向具有輪形狀31b的扭轉捲簧。聯接器彈簧31是朝箭頭I方向被插入第二聯接器構件30,曲折形狀31a是嵌入彈簧施加溝30c。
進一步,聯接器彈簧31的輪形狀31b是與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溝部29f卡合(嵌合)。此時,聯接器彈簧31,是成為被延展成自由長度的狀態。換言之,聯接器彈簧31是成為朝短縮的方向被施加推迫力的狀態。由此,第一聯接器構件29及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朝相互拉扯的方向被推迫。藉由此推迫力,而使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支撐部29d,與聯接器承接28的支撐部28b抵觸。
且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使設在聯接器承接28的圓筒形狀28a的先端部的支撐部28c及設在驅動爪30f的突起部30d抵觸。且,在將聯接器彈簧31的推迫力承接的狀態下由中心線61a的旋轉方向T方向被定位支撐。
在朝聯接器彈簧31被推迫的狀態下,第一聯接器構件29及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透過驅動爪29c、30f可旋轉地被支撐在聯接器承接28的圓筒部28a內周。第一聯接器構件29、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由中心線61a的箭頭T方向,卡合部29e、卡合部30g卡合,成為可一體地旋轉的構成。
(對於聯接器承接的安裝)
聯接器承接28的熔接部28e,是在第一聯接器構件29、第二聯接器構件30、聯接器彈簧31被安裝的狀態下,由熔接、黏著等被安裝於軸承構件27R。由此,減少廢碳粉朝外部泄漏。
如第11圖所示,在廢碳粉連結構件32中,設有由軸方向被支撐於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支撐部32a。且,如第9圖所示,在聯接器承接28中,設有將廢碳粉連結構件32在軸旋轉方向定位的止轉肋28d。進一步,在廢碳粉連結構件32中,在圓周方向的一部分設有凹形狀的旋轉定位溝32i。且,在第二聯接器構件30中,壓縮爪30e,是在圓筒相面對方向被設置2處。
如第11圖所示,在聯接器承接28中安裝有第一聯接器構件29、第二聯接器構件30、聯接器彈簧31。對於此聯接器承接28,從箭頭I方向,使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同軸地嵌入地被安裝。將廢碳粉連結構件32朝箭頭I方向嵌入的話,聯接器承接28的止轉肋28d是卡合在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溝32i。如此的話,對於聯接器承接28及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軸線61a的旋轉方向的位置被限制。
進一步,將廢碳粉連結構件32嵌入聯接器承接28的話,將使支撐部32a被支撐於聯接器承接28的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壓縮爪30e朝內徑方向撓曲地侵入。
進一步藉由將廢碳粉連結構件32推入,支撐部32a是完全地越過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壓縮爪30e,廢 碳粉連結構件32是由支撐部32a藉由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壓縮爪30e由垂直方向被支撐(第11圖(b))。
(廢碳粉搬運部的長度的構成)
接著對於廢碳粉搬運部40的長度方向的構成使用第4圖、第12圖、第23圖說明。第12圖,是說明朝廢碳粉排出部40的驅動連結構成的零件概略圖。
如第4圖所示,在第一搬運路51內被配置有搬運推進器26。設在搬運推進器26的兩端部的支撐部26b、26c,是各別可旋轉地卡合於被設在軸承構件27L、27R的孔27La、27Ra。
感光體滾筒1,也藉由軸承構件27而可旋轉地被支撐。且,如第12圖所示,在感光體滾筒1的一端中,被配置有承接來自裝置本體100的驅動的聯接器部1c。且,在另一端部中,設有朝後述的廢碳粉搬運推進器26將驅動傳達用的感光體滾筒齒輪1b。
且如第12圖所示,在清潔單元13中,感光體滾筒齒輪1b、可旋轉地被支撐於軸承構件27的空轉齒輪52及搬運推進器齒輪53,是被配置於感光體滾筒1的軸線方向的一端側。
搬運推進器齒輪53是與搬運推進器26可驅動傳達地卡合。從畫像形成裝置100的本體滾筒驅動輸入聯接器81(第23圖)朝清潔單元13一端的聯接器部1c使旋轉驅動力被傳達。被傳達的旋轉驅動力,是藉由使感 光體滾筒齒輪1b、空轉齒輪52、搬運推進器齒輪53依序嚙合,而從感光體滾筒1朝搬運推進器26被傳達。被收容於廢碳粉收容部14a的廢碳粉,是藉由搬運推進器26朝箭頭G方向旋轉,藉由搬運推進器部26a而朝箭頭H方向(搬運推進器26的軸線方向)被搬運。
在此,在搬運推進器26的廢碳粉搬運方向下游側端部中,設有逆推進器部26e。且,在逆推進器部26e中設有作為推進器形狀的驅動傳達翼26g。又,在本實施例中搬運推進器26是藉由感光體滾筒1的旋轉,使驅動被傳達。但是,例如,與顯像滾子17的旋轉連動使搬運推進器26被驅動的構成也可獲得同樣的效果。
這種變形例如第29圖所示。第29圖,是說明搬運推進器26承接來自顯像滾子17的驅動的構成的一例的圖。在第29圖的構成中,在碳粉供給滾子20的一端中,被配置有承接來自裝置本體100的驅動的聯接器部57。且,在另一端部中,設有朝後述的廢碳粉搬運推進器26將驅動傳達用的碳粉供給滾子齒輪58。且,如第29圖所示,在顯像單元(顯像裝置)4中,設有碳粉供給滾子齒輪58、顯像滾子齒輪59。且,在滾筒軸承27中,配置有空轉齒輪52、搬運推進器齒輪53。
搬運推進器齒輪53是與搬運推進器26可驅動傳達地卡合。且,從畫像形成裝置100的顯像驅動輸入聯接器82朝顯像單元4一端的聯接器部57使旋轉驅動力被傳達。被傳達的旋轉驅動力,是藉由使碳粉供給滾子齒 輪58、顯像滾子齒輪59、空轉齒輪52、搬運推進器齒輪53依序嚙合,而從碳粉供給滾子20,透過顯像滾子17,朝搬運推進器26被傳達。被收容於廢碳粉收容部14a的廢碳粉,是藉由使搬運推進器26朝箭頭G方向旋轉,藉由搬運推進器部26a而朝箭頭H方向被搬運。
藉由如此,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與碳粉供給滾子20和顯像滾子17連動地旋轉。顯像滾子齒輪59、顯像滾子齒輪59、空轉齒輪52、搬運推進器齒輪53、搬運推進器26、第一聯接器構件29,是從碳粉供給滾子20,朝第二聯接器構件30將驅動力傳達用的驅動傳達部。
(有關於搬運路徑的長度位置的說明)
第13圖,是說明裝置本體100的廢碳粉搬運的長度位置的剖面圖。
如第13圖所示,本體搬運部80,是被配置於處理卡匣7的具有裝設方向抵觸部的後側板98的裝設方向前方側。因此,配置於後側板98的裝設方向(箭頭J方向)後方側的情況時,為了處理卡匣7的廢碳粉排出部等而不設置缺口也可以。因此,與設置缺口的情況相比,可以將後側板98的強度保持。在此,只考慮將廢碳粉搬運的部分的場合,將本體第二搬運路80b設在本體第一搬運路80a的正下方較佳。但是,本體第二搬運路80b是如第5圖所示被橫跨設置在處理卡匣7Y、7M、7C、7K。因 此,將本體第二搬運路80b配置於本體第一搬運路80a的正下方的情況時,本體第二搬運路80b是成為朝裝設方向前方側的處理卡匣7方向侵入。
因此,為了確保處理卡匣7的碳粉充填容積,是如第13圖所示,將本體第二搬運路80b設在本體第一搬運路80a的正下方是困難的。換言之,將本體第二搬運路80b設在本體第一搬運路80a的正下方的話,不得不將處理卡匣7的碳粉充填容量減少。此外,為了將本體第二搬運路80b設在裝設方向後方側,是有必要將後側板98大片地切除。設置大的缺口的話後側板98的強度會下降。此後側板98因為是進行處理卡匣7的定位的構件,所以儘可能保持強度較佳。
如上述,本體第二搬運路80b是如第13圖被配置於儘可能接近後側板的位置較佳。因此,本體第一搬運路80a、及本體第二搬運路80b是如圖中AB所示成為中心線從長度方向偏離的連接形狀。
§4.[有關於伸縮機構的說明]
以下,說明將碳粉搬運路伸縮的伸縮機構、伸縮動作。
首先,對於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伸縮動作使用第1圖、第7圖、第10圖敘述。如第7圖所示,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透過第一聯接器構件29、第二聯接器構件30、聯接器承接28,被支撐在滾筒軸承27、及處理 卡匣7。
且第一聯接器構件29、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藉由聯接器彈簧31而朝箭頭I方向被推迫連結。因此,被支撐於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在可與聯接器承接28的圓筒部28a卡合的範圍,可以對抗聯接器彈簧31的箭頭I方向的推迫力地移動。
因此,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與第二聯接器構件30一起,對於處理卡匣7,朝箭頭N方向可移動(第1圖(b)、第10圖(b))。
進一步,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驅動爪29c及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驅動爪30f,是由旋轉箭頭T方向可卡合地被支撐在聯接器承接28的圓筒部28的內徑部。在此,卡合部29e、30g,是朝軸線方向延伸的凸形狀。因此,對於第一聯接器構件29,第二聯接器構件30即使是朝箭頭N方向移動的狀態(第1圖(b)、第10圖(b)),卡合部29e、30g也可由旋轉箭頭T方向驅動傳達。在此如第1圖(b)、第10圖(b)所示,卡匣是被裝設於本體內,當進行印字動作時,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對於第一聯接器構件29,成為使第二聯接器構件30朝箭頭N方向移動的狀態(驅動傳達位置)。由此,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先端的廢碳粉排出部32d是對於裝置本體100的收容口80d規定量侵入來抑制碳粉泄漏。對於此時的驅動連結、及廢碳粉的搬運的詳細如後述。
另一方面,在處理卡匣7單體時(退避位 置,第1圖(a)、第10圖(a)),藉由聯接器彈簧31的作用,使第一聯接器構件29及第二聯接器構件30相互拉扯。伴隨其使廢碳粉連結構件32成為朝箭頭I方向移動的狀態。由此,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先端是可被收納於處理卡匣7的外形(第7圖的外形線L)內。
且處理卡匣7的廢碳粉排出部的第一聯接器構件29、第二聯接器構件30即使是在本體連接狀態(驅動連結位置)、本體退避狀態(退避位置)的其中任一的狀態下也可卡合旋轉。因此,例如在處理卡匣7的單品狀態下,藉由將感光體滾筒1旋轉,就可以檢查第一聯接器構件及第二聯接器構件的卡合。
§5.[對於卡匣內的驅動構成]
以下說明,在卡匣內將卡匣從設在本體側的馬達所承接的驅動力驅動的路徑。
(對於驅動連結機構)
首先,從本實施例的搬運推進器26對於朝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驅動的傳達方法的詳細使用第8圖說明。
第8圖是說明驅動傳達翼26g及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卡合的圖。
如第8圖所示,廢碳粉推進器26是朝箭頭G方向旋轉的話,驅動傳達翼26g是朝箭頭S方向移動。朝 箭頭S方向移動的驅動傳達翼26g、及第一聯接器構件29上的複數驅動銷29b的一個(29b1)卡合,朝箭頭S方向被壓出。藉由此力而使第一聯接器構件29以中心線61a為中心,朝箭頭T方向旋轉驅動。
在此,驅動銷29b,是以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軸線為中心由一定角度間隔被配置的圓筒凸形狀。在本實施例中在每60度設有合計6個直徑1.8mm的驅動銷29b。
第一聯接器構件29,是朝箭頭T方向旋轉移動的話,對於搬運推進器26的軸線,在可與驅動傳達翼26g接觸的範圍朝有2個驅動銷29b(29b1、29b2)存在的相位移動。
且以對於搬運推進器26的軸線方向由垂直方向與第一聯接器構件29中心連結的線(X)為中心。此時,以線X為中心,在兩側由同一角度Y存在二個驅動銷29b。此時,在搬運推進器26的軸線方向,驅動銷29b1、及驅動銷29b2是成為最遠離的位置。((第8圖(a)))
驅動傳達翼26,是由驅動銷29b的旋轉方向T下游側將驅動銷29b1朝T方向旋轉移動。驅動銷29b1,是從驅動傳達翼26g的驅動傳達範圍脫離的話,接著從驅動銷29b1使旋轉方向上游側中的驅動銷29b2至與驅動傳達翼26g接觸為止,使第一聯接器構件29暫時停止。搬運推進器26,是進一步旋轉的話,接著朝箭頭S 方向移動來的驅動傳達翼26g、及驅動銷29b是再度抵接。(第8圖(b))驅動傳達翼26g,是藉由進一步朝箭頭S方向動作,使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驅動銷29b2朝箭頭S方向被移動。如此的話,第一聯接器構件29開始朝箭頭T方向再度旋轉。
藉由反覆以上的動作,第一聯接器構件29,是藉由搬運推進器26的旋轉而使旋轉移動持續。
在此,驅動傳達翼26g是對於由廢碳粉推進器26的軸線方向所見的驅動銷29g間的距離Z變大。因此,驅動傳達翼26g及驅動銷29b卡合而成為可以持續將驅動銷29b連續推壓。
又,驅動銷29b的搬運推進器26軸線方向上的間距及搬運推進器26的間距愈接近,愈可以使第一聯接器構件29連續地(平滑地)旋轉。
(對於驅動銷形狀)
在此,在本實施例中,說明驅動銷29b是圓筒形狀,但是可傳達驅動的任意的形狀即可。例如,對應搬運推進器26的翼片形狀、和由齒輪等的凸形狀也可獲得同樣的效果。第14圖是顯示驅動銷29b的變形例的概略圖。
如第14圖所示,碳粉導引面129f是合體地被設在第一聯接器構件129的驅動銷129b。設在驅動銷129的碳粉導引面129f,是設於孔部129a的圓周方向外 側。
碳粉導引面129f,是作為將導引面外周側129g及導引面內周側129h連接的面地形成。外周側129g,是朝第一聯接器構件129的旋轉方向T(時鐘方向)的下游突出,內周側129h是成為旋轉方向T的上游地形成。即,碳粉導引面129f,是伴隨第一聯接器構件129的旋轉,使將碳粉朝旋轉方向向內將廢碳粉移動用的力發生。即碳粉導引面129f是作為將碳粉搬運用的碳粉搬運部作動。
藉由以上的構成,藉由將第一聯接器構件129朝箭頭T方向旋轉,就可以朝孔部129a將廢碳粉誘入。由此,可獲得朝孔部129a積極地將廢碳粉送入的效果。孔部129a,是朝向第二搬運路61使碳粉移動用的開口。
(對於廢碳粉驅動連結構成)
接著對於廢碳粉排出部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連結使用第1圖、第16圖說明。
第1圖,是說明廢碳粉排出口23d及本體廢碳粉收容口80d的連接方法的剖面圖。且,第16圖是顯示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連接方法的意示圖。如第1圖所示,在裝置本體100中,設有將來自處理卡匣7的排出碳粉收容的廢碳粉收容口80d。
在此,在廢碳粉收容口80d中,例如設有如橡膠海綿的具有彈性的密封構件47。處理卡匣7的廢碳 粉連結構件32被壓下的話,由壓入狀態下侵入被設在廢碳粉收容口80d的本體收容口密封構件47。因此,廢碳粉連結構件32及廢碳粉收容口80d的間隙部是成為藉由本體收容口密封構件47密閉的狀態,成為可抑制廢碳粉泄漏的構成。
在本實施例中,本體收容口密封構件47的內徑是Φ10.4mm,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Φ11.4mm。且如第23圖所示,開縫47a是被複數設置在本體收容口密封構件47中,成為容易吸引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形狀。且,在廢碳粉連結構件32中設有錐面形狀32k,成為可以吸收廢碳粉連結構件32、及廢碳粉收容口80d的軸線方向的位置偏離。
進一步,在廢碳粉連結構件32中設有肋形狀321,被裝設於廢碳粉收容口80d時,成為將間隙塞住的蓋的角色。且,如第1圖所示,本體搬運部80,是設有:具有廢碳粉收容口80d的本體第一搬運路80a、將廢碳粉朝裝置本體100的廢碳粉容器送出用的第二搬運路80b。
在本體第一搬運路80a中,彈簧推壓部43是被設在收容口附近。本體第一搬運路80a內部的具有彈力的彈簧聯接器44,是由彈簧部44a藉由與彈簧推壓部43抵觸地被支撐。進一步,彈簧聯接器44,是與作為本體側搬運構件的搬運鰭片45在旋轉方向被安裝成一體。搬運鰭片45是具有旋轉軸45a,旋轉軸45a是嵌入本體搬運 構件的鰭片軸承部80e,可旋轉地被支撐。因此彈簧聯接器44,是以中心線61a為中心可旋轉地被支撐。
如第1圖(b)所示,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伴隨裝置本體100的前門91(第19圖參照)的閉動作,侵入廢碳粉收容口80d。由此侵入(進入)使廢碳粉連結構件反抗彈簧聯接器44的反力,將彈簧聯接器44朝下方向(廢碳粉連結口侵入方向)壓潰。
進一步,彈簧聯接器44是與廢碳粉連結構件32內的第二聯接器構件30具有推迫力地抵觸。抵觸的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與感光體滾筒1的旋轉連動地旋轉。由此,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溝部30b是由旋轉方向與彈簧聯接器44的聯接器部44b卡合。
在此,廢碳粉連結構件32與本體搬運部80連接時,彈簧聯接器44的聯接器部44b,是不與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溝部30b卡合,具有被凸部30h壓下的情況。此時,彈簧聯接器44是在被凸部30h壓下的狀態直接使第二聯接器構件30朝箭頭T方向旋轉。第二聯接器構件旋轉至彈簧聯接器44的聯接器部44b及溝部30b嚙合的相位為止的話,彈簧聯接器44、及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由旋轉方向卡合,與搬運鰭片45一體地旋轉。
如此的話,成為彈簧聯接器44、及第二聯接器構件30即使是任何的相位關係也可卡合的構成。
在此,彈簧聯接器44是由線徑Φ0.6mm、內徑Φ12.3mm程度的壓縮彈簧所構成。彈簧聯接器44是在 與彈簧推壓部43抵觸的狀態(聯接器非連結狀態)中具有約33gf、在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連結狀態下具有約50gf的推迫力。
即臂42,是在第16圖(b)的狀態下,是在上方向勝過聯接器彈簧反力及廢碳粉連結口的上側推迫力的合計約120gf的反力朝箭頭M方向旋轉。
在此,彈簧聯接器44的彈簧部44a的捲取方向,是藉由朝箭頭T方向旋轉,成為可發生將流入的廢碳粉朝落下方向搬運的力的捲取方向的方式構成。
藉由以上,廢碳粉搬運部的驅動傳達路徑是成為以下。
處理卡匣7的感光體滾筒1是伴隨印字動作朝箭頭A方向旋轉的話,朝滾筒齒輪1b、空轉齒輪52、搬運推進器齒輪53、搬運推進器26進行驅動傳達。進一步,從搬運推進器26,由第一聯接器構件29、第二聯接器構件30、聯接器彈簧31、裝置本體100的彈簧聯接器44的順序使驅動傳達被進行。如此的話,廢碳粉是從處理卡匣7朝裝置本體100被排出。且,朝彈簧聯接器44被送出的廢碳粉,是藉由本體搬運部80內的搬運鰭片45朝本體側搬運推進器80c被送出,由本體側搬運推進器80c的搬運力朝廢碳粉盒86被送出。
§6.[伴隨畫像形成的廢碳粉的流動]
以下說明,藉由畫像形成發生的廢碳粉是如 何朝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廢碳粉盒被搬運。
(朝廢碳粉盒的廢碳粉的流動)
接著,將從廢碳粉的發生至朝裝置本體100的整體的廢碳粉的流動使用第1圖、第4圖、第7圖說明。如第4圖所示,感光體滾筒1是伴隨印字動作旋轉的話,藉由清潔葉片6而使廢碳粉被除去。被除去的廢碳粉是藉由搬運推進器26,而被搬運至第一聯接器構件29為止。在廢碳粉收容部14a的搬運路51內,廢碳粉是朝箭頭H方向被搬運。
被搬運的廢碳粉,是由逆推進器部26e被施加朝箭頭H的相反方向的搬運力。因此,朝箭頭H方向被搬運的廢碳粉及由逆推進器部26e逆流的廢碳粉,是在搬運推進器部26a及逆推進器部26e之間衝突(滯留)。
在此,如第3圖、第7圖所示,搬運推進器26及感光體滾筒1之間是具有構成廢碳粉收容部14a用的空間。在此空間內設有第一聯接器構件29。滯留的碳粉是朝此空間側被壓出,朝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軸中心方向流動。且,朝設在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旋轉軸線上的孔部29a(第7圖(a)、第9圖參照)被搬運。孔部29a是容許碳粉移動的開口。通過此孔部29a的碳粉,是朝第二搬運路61移動。進一步,廢碳粉是從被設在後述的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下部的排出部32d被排出。
此時,朝箭頭H方向流動來的廢碳粉,是藉 由逆推進器部26e,朝相反方向承接搬運力。由此,妨害廢碳粉侵入驅動傳達翼26g及驅動銷29b的接觸位置V。藉由使廢碳粉不易侵入接觸位置V,驅動傳達翼26g及驅動銷29b的接觸部,就不易受到由廢碳粉所產生的影響。因此,成為可提高驅動傳達的穩定性。
(有關於廢碳粉排出部的碳粉的流動的說明)
如前述,在廢碳粉排出部40中,廢碳粉是藉由廢碳粉推進器26而沿著感光體滾筒1的軸線方向朝向卡匣的一端側(第4圖箭頭H方向)被搬運。此被搬運的廢碳粉,是在搬運推進器部26a、及逆推進器部26e之間衝突,朝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孔部29a被送出。
且如第8圖所示,第一聯接器構件29是伴隨搬運推進器26的旋轉,朝箭頭T方向被旋轉。如第7圖、第9圖所示,在第一聯接器構件29中設有孔部(開口)29a。將通過了此孔部29a的廢碳粉,朝被安裝於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聯接器彈簧31的內徑移動。且,廢碳粉是朝與第一聯接器構件29卡合的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孔部30a移動。同時,伴隨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旋轉,從卡合部29e朝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卡合部30g使驅動被傳達。由此,第二聯接器構件30及聯接器彈簧31是一體地旋轉。
在此,聯接器彈簧31(第9圖參照),是與第一聯接器構件29及第二聯接器構件30一起一體旋轉 時,將廢碳粉往朝第1圖、第7圖的箭頭N方向搬運的方向捲取。因此,廢碳粉,是朝箭頭N方向自由落下,並且具有搬運力地朝箭頭N方向被積極地搬運。進一步聯接器彈簧31,是藉由在第二搬運路61內旋轉,也發生將廢碳粉分開的效果。因此,成為可將廢碳粉的搬運(移動)更平順進行。即,將第二聯接器構件30推迫的推迫構件(聯接器彈簧31),是成為具有將碳粉搬運的搬運部及將碳粉攪拌的攪拌部。
通過了聯接器彈簧31、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孔部30a的廢碳粉,是從由箭頭N方向被支撐在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廢碳粉排出部32d被排出。以上,是處理卡匣7內的廢碳粉的排出為止的動作。
(廢碳粉排出部下游側中的廢碳粉的流動)
如第1圖、第4圖、第7圖所示,從廢碳粉排出部32d被排出的廢碳粉,是從被配置於廢碳粉排出部32d下部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所具備的廢碳粉收容口80d朝本體第二搬運路80b進入。其後,進入本體第二搬運路80b的廢碳粉,是藉由主搬運路內的作為搬運構件的本體側搬運推進器85朝廢碳粉盒(本體側碳粉收納部)86被排出。從處理卡匣7的廢碳粉排出口32d朝第一搬運路80a內被搬運的廢碳粉,是朝本體第一搬運路內80d自由落下,或是由彈簧聯接器44的捲線方向朝下方向被施加搬運力。由此,朝作為本體側搬運構件的搬運鰭片 45被搬運。
在沒有特別說明的情況下,將搬運鰭片45及彈簧聯接器44總稱為本體側搬運構件(第一搬運構件)。又如本實施例被包含於本體側搬運構件的搬運鰭片45及彈簧聯接器44的雙方是具有碳粉的搬運能力較佳,但並不限定於這種構成。本體側搬運構件的至少一部分是成為具有碳粉的搬運能力的搬運部即可。
在例如具有搬運鰭片45(搬運部)及彈簧聯接器44(聯接器部)的本體側搬運構件中,具有只由搬運鰭片45的搬運力就足夠的可能性。如此的話,彈簧聯接器44的部分是沒有碳粉的搬運能力,或是搬運能力很小也可以。
在此,使用第1圖、第15圖說明搬運鰭片45的形狀。
第15圖,是顯示搬運鰭片的一例的立體圖。如第1圖所示,朝搬運鰭片45流入的廢碳粉,是藉由搬運鰭片45朝箭頭T方向旋轉,藉由具有推進器翼片形狀的搬運部45b,而朝落下方向被搬運。且,如第15圖所示,搬運部45b是使螺旋間距3mm相當的翼片形狀被配置於3處。本實施例,與1條的螺旋形狀相比的話具有以下的優點。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構成是成為可保持由旋轉所產生的搬運力,且也成為容易將廢碳粉取入的形狀。
如第4圖所示,在本體第一搬運路80a下端中,大致正交的本體第二搬運路80b是由連結部80f被連 接。朝落下方向被搬運的廢碳粉,是藉由被設在推進器鰭片45的下部的撥出部45c而朝本體第二搬運部80b被搬運。
在此,本體第一搬運路80a、及本體第二搬運路80b是被配置於大致正交位置,並有連結部80f中的廢碳粉堵塞之虞。因此,搬運鰭片45是被設在連結部80f附近,防止連結部80f中的碳粉堵塞,可穩定地將廢碳粉搬運。朝本體第二搬運路80d被搬運的廢碳粉,是將由第5圖所示的作為搬運構件的本體側搬運推進器85的搬運力承接,朝箭頭R方向被搬運,朝廢碳粉盒86被搬運、回收。
在此,搬運鰭片45,是在廢碳粉收容口80d朝向上方的構成中,在裝置本體100的本體搬運部80內,將從本體搬運部80朝廢碳粉收容口80d的碳粉的流出遮住的方式,被配置於本體搬運部80內。因此,搬運鰭片45,是在旋轉時中具備從本體搬運部80的本體第一搬運路80a,朝本體第二搬運路80b將碳粉搬運的功能。且,搬運鰭片45,是在非旋轉時中,達成妨害碳粉從本體第二搬運路80b朝本體第一搬運路80a流出的角色。
且在本實施例中,雖說明搬運鰭片45是具有3個搬運部45b的螺旋形狀,但是不限於此。搬運部45b,是具有後述的搬運力的形狀的話,例如,一圈的螺旋形狀、或多數圈的螺旋形狀也可以。
且螺旋形狀是在本實施例中由軸線方向看 時,彼此雖是重疊地配置,但是不限於此。例如,如第41圖所示,螺旋形狀是彼此具有間隔的形狀,或是具有開縫狀的間隙的形狀的話,將上述的碳粉的流出妨害效果雖會下降,但可獲得同樣的效果。
在此,本體第二搬運路80b,是如第5圖所示,在裝置本體橫方向橫跨各色處理卡匣延伸地設置。且,廢碳粉盒86,是由可交換的箱形狀所構成。
(有關於聯接器的形狀及配置的記載)
在此,第一聯接器構件29、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孔部、及聯接器彈簧31的內徑,是可將廢碳粉穩定排出的徑。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的構成中,聯接器孔部的內徑為Φ5.4mm程度,聯接器彈簧31的內徑為Φ4.5mm程度。
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將第一聯接器構件29、第二聯接器構件30安裝於位於內部的聯接器承接28的外側。因此,將聯接器承接28的圓筒形狀的外徑設成Φ9.2mm程度,將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外徑設成Φ11.4mm程度。且,如前述,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侵入裝置本體100的廢碳粉收容口80d。在本實施例中,廢碳粉收容口80d的內徑Φ10.4mm,是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將本體收容口密封構件47一邊壓潰一邊侵入,將間隙塞住的方式構成。
在此,廢碳粉通過的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孔部29a、及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孔部30a是內徑皆為Φ5.4mm程度。且,將廢碳粉排出部32設成Φ8.4mm程度,進一步將本體為廢碳粉收容口80d設成Φ10.4mm程度。如此,隨著朝廢碳粉搬運的下游側進行,使搬運路的徑變大地構成。由此,防止從處理卡匣7至本體搬運部80為止的廢碳粉搬運路徑中的碳粉堵塞,成為可穩定地將碳粉排出。
(有關於廢碳粉堵塞的說明)
如第7圖所示,由廢碳粉搬運方向也就是箭頭N方向是對於廢碳粉的自由落下方向約19度傾斜的方向被設在裝置本體100內。
且在裝置本體100內,廢碳粉連結構件32及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由反抗聯接器彈簧31的推迫力,朝箭頭N方向移動的狀態(驅動傳達位置)被使用。
且第一聯接器構件29及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朝軸線方向也就是箭頭N方向移動的情況時,也成為可由旋轉方向卡合在卡合部29e、30g的狀態。
如第7圖(c)所示,朝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孔部29a被搬運的廢碳粉,是通過第二聯接器構件30、聯接器彈簧31、及廢碳粉連結構件32,沿著箭頭N被搬運。
此時,廢碳粉是藉由朝自由落下方向移動, 而朝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重力方向端部(U)滯留。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具備被支撐於前述的第二聯接器構件的凸形狀的支撐部32a。
因此,廢碳粉是一邊朝凸形狀也就是支撐部32a滯留,一邊朝廢碳粉排出部32d被送出。此時,廢碳粉連結構件32及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伴隨滯留於廢碳粉排出部32d的U部的廢碳粉,朝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方向移動。且,滯留於U部的廢碳粉,是朝聯接器承接28的圓筒先端部28c的錐面部28f由箭頭N方向被壓出。其後,廢碳粉,是從被設在第11圖所示的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支撐部32a的複數開縫部32j流出,朝廢碳粉排出部32d被送出。
藉由以上的構成,廢碳粉連結構件32及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從遠離第一聯接器構件29的狀態,返回至定位位置的情況時可以減少廢碳粉的堵塞。
§7.[對於擋板的構成]
接著,對於被設在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擋板(開閉構件)34的裝設時的動作,使用第17圖說明。第17圖,是說明擋板支撐構成的立體圖。在處理卡匣7的裝設方向(箭頭J方向)後方側中,設有前述的廢碳粉排出口也就是廢碳粉連結構件32。
在此,如第17圖所示,在廢碳粉連結構件32中,設有朝軸線方向突出的凸形狀的導引部32b、32c。 且,在擋板34中,溝部34a、34b是被配置於剖面方向兩端。
擋板34是在將溝部34a、34b朝凸形狀的導引部32b、32c被導引的狀態下卡合並朝裝設方向(箭頭J方向)可移動地被支撐,並且將廢碳粉排出部32d密封。
且擋板34,是具備將廢碳粉排出部32d密封用的彈性密封構件35。擋板34,是在彈性密封構件35被壓潰的狀態下支撐排出口32d。因此,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廢碳粉排出部32d,是如第17圖(a)所示藉由彈性密封構件35而無間隙地被塞住,成為可密封廢碳粉。
進一步如第17圖(b)所示,擋板34是藉由被設在清潔框體14的推迫構件36,而朝裝設方向後方側(箭頭J方向)被推迫。擋板34,是藉由推迫構件36,而使排出口抵觸部34d,與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抵觸部32e抵觸。如此的話,擋板34,是藉由廢碳粉連結構件32而被定位支撐在處理卡匣7上。
進一步,在清潔框體14中,將擋板34朝裝設方向可移動地支撐的擋板導引部14b,是在與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導引部32b剖面方向同一位置,朝裝設方向(箭頭J方向)延伸地被設置。
在此如第17圖所示,擋板34的擋板卡合部34a、34b,是在與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抵觸部32e抵觸的狀態下,被卡合支撐在清潔框體14的擋板導引部14b一部分。換言之,擋板34,是被卡合支撐在廢碳粉連結 構件32及清潔框體14的雙方。
且如第17圖(c)所示,擋板34是在朝裝置本體100的裝設時,在處理卡匣7內朝插入方向的相反側(箭頭J相反方向)移動。如此,擋板34是可開閉地被設置將廢碳粉排出的開口(排出口32d)。
擋板34是藉由朝箭頭J相反方向移動,使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擋板導引部32b、32c的卡合完全地脫離。且,擋板34是成為只有被卡合支撐在清潔框體14的導引部14a的狀態。因此,在朝裝置本體100的裝設狀態下,擋板34不會阻礙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剖面方向(箭頭N方向)的移動。
相反地,擋板34將廢碳粉排出口32d關閉時,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移動被鎖定。擋板34也是將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移動鎖定的鎖定構件。
§8.[對於卡匣朝裝置本體的裝設動作]
接著有關處理卡匣7朝裝置本體100的裝設,使用第4圖、第19圖、第20圖、第21圖、第22圖說明。
(對於裝設動作的概略)
第19圖是將裝置本體100的前門91打開的狀態的前視圖。第20圖是說明卡匣下導引部94的構成的剖面圖。第21圖是顯示處理卡匣7朝裝置本體100的裝 設過程的意示圖。
首先,有關處理卡匣7朝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的裝設動作,使用第19圖說明。如第19圖所示,處理卡匣7,是成為對於裝置本體100,由箭頭J方向被裝卸的構成。
如第22圖所示,在處理卡匣7裝設方向後方側設有廢碳粉搬運部40。發生於畫像形成中的廢碳粉是從處理卡匣7朝裝置本體100的未圖示的收容口被搬運。
處理卡匣7,是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的前門91打開朝箭頭J方向插入。其後,處理卡匣7,是朝箭頭J方向被裝設,與裝置本體後方側的未圖示的後側板抵觸後,完成插入。其後,藉由將裝置本體100的前門91關閉,使處理卡匣7在裝置本體內朝未圖示的定位位置移動。且,未圖示的廢碳粉連接部是與裝置本體100連結,完成裝設動作。接著在各階段,敘述裝設動作的詳細。
(對於長度方向插入動作)
如第22圖所示,在處理卡匣7中,在裝設時被裝置本體100導引的下導引部7a、7b是沿著被裝設的卡匣的長度方向被配置於兩端。進一步,在處理卡匣7中,在裝設時被裝置本體100導引的上導引部7c、7d,是沿著其長度方向被配置於兩端。
在裝置本體100中,設有將處理卡匣7的長度剖面方向由裝設入口限制用的前蓋92。進一步,在裝 置本體100的卡匣裝設部93內,設有將處理卡匣7的下部導引用的卡匣下導引部94、及將處理卡匣7的上部導引用的卡匣上導引部95。
進一步,如第20圖所示,在卡匣下導引部94中,設有將被裝設的處理卡匣7往裝設方向大致垂直方向朝上方地加壓用的加壓擋塊96、97。此加壓擋塊96、97,是沿著卡匣的裝設方向各別被安裝在畫像形成裝置的前方側及後方側。
且如第20圖所示,卡匣下導引部94是成為隨著朝裝設方向J後方側移動,而承載於上方的形狀。藉此,可以由避免與位於處理卡匣7的裝設方向上方的中間複寫皮帶5接觸的位置插入。
如第21圖(a)所示,處理卡匣7,是在被前門下導引部91a導引的狀態下朝卡匣裝設部93被插入。朝裝設部93移動的處理卡匣7,是藉由如第19圖所示的前蓋92的裝設粗略導引部92a而使剖面方向的位置是被限制。
由此,處理卡匣7是在被限制剖面方向的姿勢的狀態下朝卡匣裝設部93被裝設。且,在處理卡匣7通過前蓋92的位置中,中間複寫皮帶5及處理卡匣7是位於充分遠離的位置中。進一步,處理卡匣7朝裝置本體100側侵入的話,下導引部7a的凸形狀,是由嵌入卡匣下導引部94的凹形狀的形式被導引。
(對於承載動作)
接著,由處理卡匣7的下導引部7a被導引的狀態,使上導引部7c的凸形狀嵌入卡匣上導引部95的凹形狀的形式被導引。如第21圖(b)所示,處理卡匣7,是在由下導引部7a、上導引部7c被限制剖面方向的狀態下,在卡匣下導引部94上朝箭頭J方向移動。
卡匣下導引部94,是成為隨著被裝設於裝設方向後方側而朝重力方向上方向漸漸上昇的形狀。因此,處理卡匣7,是配合於卡匣下導引部94的形狀,一邊朝上方向往上一邊插入裝置本體100內。
接著,下導引部7a是乘上卡匣下導引部94的傾斜部94a,對於裝設方向朝垂直的方向被擧升。因此,伴隨處理卡匣7朝裝設方向(箭頭J方向)插入,使下導引部7b朝前門下導引部91a上承載。其後,持續將卡匣插入的話,下導引部7b,是與下導引部7a同樣地,依卡匣下導引部94、加壓擋塊96的順序承載。
接著對於朝裝置本體100將處理卡匣7抵觸的部位的構成,使用第22圖說明。
第22圖是說明處理卡匣7的裝設方向後方側構成的立體圖。如第22圖所示,在處理卡匣7中,進行朝裝置本體100的剖面方向的定位用的定位軸7g,是朝長度方向裝設方向後方側突出的方式被設置。且,在處理卡匣7的裝設方向後方側中,由裝設途中限制處理卡匣7的大致垂直方向的位置之上導引抵觸部7e、垂直抵觸部 7f是各別被設在裝設方向後方側。進一步,在處理卡匣7中,設有防止從裝置本體100脫離的止脫溝7h。止脫溝7h是如第22圖所示,在處理卡匣裝設方向後方側被設成凹形狀。
且在處理卡匣7的感光體滾筒1中,作為從裝置本體100的驅動輸入部的聯接器部1c,是被設在裝設方向後方側。進一步,在碳粉供給滾子20中,設有作為裝置本體100的輸入部的聯接器部57。
(對於抵觸部周邊的構成)
接著對於裝置本體100的處理卡匣7的抵觸部周邊的構成,使用第23圖說明。第23圖,是說明裝置本體100的處理卡匣7裝設方向後方側構成的部分立體圖。如第23圖所示,在裝置本體100中,作為前述處理卡匣7的裝設時的長度抵觸部的抵觸部98a,是被設在後側板98上。
且在後側板98中,將處理卡匣7的剖面方向定位用的V字溝部98b、定位長孔部98c是各別被設在剖面方向的上側、下方。且,朝感光體滾筒1將驅動輸入用的滾筒驅動輸入聯接器81,是被設在後側板98的裝設方向後方側部。滾筒驅動輸入聯接器81,是藉由未圖示的推迫構件,而朝箭頭J方向可移動地被推迫支撐。且,朝聯接器部57將驅動輸入用的顯像驅動輸入聯接器82,是可旋轉地被支撐在裝置本體100的裝設方向後方側。顯像 驅動輸入聯接器82是將來自裝置本體100的未圖示的驅動源的輸入承接並旋轉驅動。
進一步,在裝置本體100的裝設方向後方側中,設有朝處理卡匣7外加電壓用的電壓外加構件83。在此,電壓外加構件83是設成使例如壓縮捲簧的具有彈性的構件朝與箭頭J方向相反方向突出的形狀。
進一步,在裝置本體100的後方側中,設有記錄在作為處理卡匣7的記憶元件的晶片33用的記錄端子84。記錄端子84,是使具有彈性的突出部84a、84b朝裝設方向相反方向突出地被設置,朝大致垂直方向可移動地被支撐在後側板98。
且在裝置本體100的卡匣上導引部95中,設有與處理卡匣7的上導引抵觸部7e抵接、支撐用的上導軌抵觸部95a。進一步,在後側板98上中,設有將處理卡匣7的垂直抵觸部7f抵接支撐用的限制部98d。
且在後側板98中,與廢碳粉連結構件卡合用的臂42是由臂旋轉軸42c,由一定範圍可旋轉地被支撐在後側板98的臂支撐孔98e、98f。臂42是藉由未圖示的連桿機構,從卡匣下導引部94,由旋轉方向被定位支撐。
(對於從承載至本體抵接為止的動作)
進一步裝設進去的話,如第21圖(c)所示,處理卡匣7,是在上導引部7c、下導引部7a、7b被 支撐於卡匣上導引部95、卡匣下導引部94的狀態下,朝裝置本體後方側被插入。
處理卡匣7的下導引部7a,是承載於設在卡匣下導引部94上的加壓擋塊97的錐面部97a。此時,處理卡匣7的剖面定位軸7j,是位於由裝設方向通過了中間複寫皮帶5的位置。因此,將朝處理卡匣7的上方方向突出的剖面定位軸7j,成為可不會與中間複寫皮帶5接觸地裝設在裝置本體100。且此時,處理卡匣7,是由卡匣下導引部94的裝設方向的前方部、及往上的裝設後側部的2處被支撐。因此,如第21圖(d)所示,處理卡匣7是在裝置本體100內將裝設方向後方側擧升的傾斜(約0.6度)狀態下被裝設。
承載於加壓擋塊97的處理卡匣7,是承接來自加壓擋塊97的朝垂直上方側的推迫力。藉由加壓擋塊97使處理卡匣7朝上方方向被推迫,使上導引抵觸部7e,與卡匣上導引部95的抵觸部95a抵觸。
接著,將處理卡匣7承載加壓擋塊97的狀態後的裝設狀態使用第21圖、第24圖顯示。
第24圖是顯示裝置本體後方側的插入完成為止的處理卡匣7的動作的意示圖。如第24圖(a)所示,處理卡匣7的上導引抵觸部7e是在卡匣上導引部95的抵接面95a被抵觸的狀態直接插入。如第24圖(b)所示,處理卡匣7是直到垂直抵觸部7f與後側板98的上方限制部98d抵觸的位置為止移動。
假定在上導引抵觸部7e、垂直抵觸部7f抵觸的狀態下,進一步將處理卡匣7朝後方側移動的狀況。在此狀況中,垂直抵觸部7e,是從卡匣上導引部95的抵觸部95a脫離。且,如第24圖(c)所示,只有垂直抵觸部7f是在與上方限制部98d抵觸的狀態下移動。
此時,上導引抵觸部7e是貫通設在卡匣上導引部95的裝設方向後方側的孔部95b,成為只有將剖面方向(左右方向)支撐的狀態。此時,處理卡匣7的剖面定位軸7g,是插入裝置本體100的後側板98的長孔部98c。
接著,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凸形狀的壁部也就是臂抵接部32f、32g,是朝由後側板98被支撐的臂42的抵接部42a、42b的下方插入(第24圖(c)參照)。
錐面42e、42f是各別被設置在臂42的抵接部42a、42b的先端中,成為將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臂抵接部32f、32g確實地吸引的形狀。且,在處理卡匣7的裝設途中、及裝設完成時中,臂42及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被配置於隔有間隙的不接觸的位置。
進一步將處理卡匣7插入裝置本體100的話,顯像聯接器37,是開始與顯像驅動輸入聯接器82卡合。進一步,持續裝設的話,垂直抵觸部7f是從抵觸部98d脫離,藉由加壓擋塊97的推迫力而朝大致垂直方向上昇。同時,藉由加壓擋塊97的加壓力,使處理卡匣7的剖面定位軸7j及被設在後側板98的V字溝部98b是在 上方方向抵觸。
其後,處理卡匣7的接點部7i,是與由彈性導電構件所構成的電壓外加構件83抵觸。且,裝置本體100的記錄端子84,是與處理卡匣7的作為記憶元件的晶片33抵接。
接著,處理卡匣7的滾筒驅動聯接器1c是與裝置本體100的滾筒驅動輸入聯接器81抵接,抵抗滾筒輸入聯接器的未圖示的推迫構件的力,朝箭頭J方向被推出。
其後,處理卡匣7的長度抵觸部7m是與裝置本體的後側板98的抵觸部98a抵觸,完成朝裝設方向的移動。此時,處理卡匣7,是在裝設方向後方側中,朝加壓擋塊97推迫,在裝設方向前方側中,下導引部7b是承載於加壓擋塊96的狀態(第21圖(d)、第24圖(d))。
如前述,隨著卡匣下導引部94朝插入後方側進行,成為朝大致垂直方向上昇的形狀。因此,如第21圖(d)所示,在處理卡匣7的插入完成狀態(抵觸狀態)中,處理卡匣7是成為將裝設方向後方側朝上傾斜(約0.6度)的狀態。
(對於裝設時的擋板動作)
接著,對於處理卡匣7的抵觸為止的擋板34的裝設時的動作使用第18圖、第24圖說明。
第18圖,是顯示本體裝設時的擋板34的動作的意示圖。如第24圖(a)所示,上導引抵觸部7e,是在與卡匣上導引部95的抵觸部95a抵觸的狀態下,進一步移動的話如第18圖所示,擋板34是通過裝置本體100的擋板抵接部43a上。
如第18圖(a)所示,在擋板34下部,設有凸形狀的本體抵接部34c。擋板34越過擋板抵接部43a之後,本體抵接部34c是與擋板抵接部43a抵接。其後,擋板34,是隨著裝設進行,對抗被設在清潔框體的擋板推迫構件36的推迫力在處理卡匣7內相對地朝裝設方向相反方向移動。進一步,後述處理卡匣7的裝置本體至抵觸位置為止移動的話,如第18圖(b)所示,將廢碳粉排出部32d完全地解放,完成處理卡匣7內的相對移動。
在此,擋板34是藉由使本體抵接部34c與擋板抵接部43a抵接,而藉由朝裝置本體100的裝設在處理卡匣7內朝裝設方向(箭頭J方向)前方側移動。本體抵接部34c是對於廢碳粉排出部32d被配置於裝設方向上游側。因此,擋板34是藉由擋板抵接部43a而在處理卡匣內移動開始時,具有擋板抵接部43a的彈簧推壓部43是存在於廢碳粉擋板34的下部的一部分。
因此,在第二搬運路61內存在廢碳粉的狀態下,裝設有處理卡匣7的情況時,擋板34,開始從廢碳粉排出部32d脫離的話,除去碳粉是從廢碳粉排出部32d流出。此時,流出的廢碳粉是朝彈簧推壓部43自由落 下。在彈簧推壓部43中,不使自由落下的廢碳粉朝裝置本體內100落下用的落下防止壁43b,是被配置於彈簧推壓部43的重力落下方向,抑制廢碳粉朝裝置本體內100落下。由此,減少廢碳粉在裝置本體內100內飛散。
(對於前門開閉及卡匣昇降)
接著,使用第21圖說明與畫像形成裝置的前門91的開閉連動地動作的機構。畫像形成裝置是在其內部具有將卡匣收納的空間。使用者,是藉由將畫像形成裝置的外部裝備品的一部分也就是前門91打開而可以進出將卡匣收納的空間(收容部)。
將裝置本體100的前門91關閉的話,卡匣下導引部94,是伴隨前門下導引部91a的移動,藉由未圖示的連桿機構,朝上方方向移動。(第21圖(e))
如此的話,處理卡匣7是伴隨卡匣下導引部94的移動,從加壓擋塊96、97承接上方方向的推迫力。如此的話,處理卡匣7的後方側剖面定位軸7j,是被增加與裝置本體100的後側板98上的剖面方向抵觸位置也就是V字溝部98b抵觸的推迫力。進一步,由裝設方向前方側的加壓擋塊96的推迫力,使前方側抵觸軸7k,與前側板99上的剖面方向抵觸部也就是V字溝部99a具有推迫力地抵觸。(第21圖(e))
以上,處理卡匣7是對於裝置本體100,由V字溝部98b、長孔部98c、V字溝部99a進行剖面方向的 定位。進一步,藉由將本體前門91關閉,藉由未圖示的連桿機構,使滾筒驅動輸入聯接器81,朝處理卡匣7側的可卡合位置移動。
藉由未圖示的馬達將滾筒驅動輸入聯接器81旋轉驅動的話,滾筒驅動輸入聯接器81的溝部81a是與感光體滾筒1的聯接器部1c由旋轉方向連結。進一步,藉由將本體前門91關閉,藉由未圖示的連桿機構,使被設在裝置本體後方側的卡匣止脫部46上昇。(第21圖(e))
上昇的止脫部46是進入處理卡匣7的止脫溝7h的溝形狀。藉此使處理卡匣7的朝裝設方向前方側的移動被限制。
(對於廢碳粉連結構件的動作)
接著將裝置本體100的關閉前門91時的廢碳粉連結構件的動作,使用第16圖說明。第16圖是說明前門開閉時的廢碳粉連結構件的動作的剖面圖。
在畫像形成裝置100的裝設方向後方側中,設有由本體前門91及未圖示的連桿機構被旋轉移動的臂42。在處理卡匣7的廢碳粉連結構件32中,與裝置本體100的臂抵接的臂抵接部32f、32g是朝剖面方向突出地被設置。在處理卡匣7與裝置本體100的後側板98抵觸的狀態下,臂42的抵接部42a、42b是位於臂抵接部32f、32g的下方方向地配置。
且在處理卡匣7的裝設方向抵觸時,臂42的抵接部42a、42b,是被配置於在裝設方向與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臂抵接部32f、32g約4mm重疊的位置。且,臂42是藉由後側板98的支撐孔98e、98f而將臂旋轉軸42c可旋轉地支撐。臂42是伴隨裝置本體100的前門閉動作,藉由與未圖示的卡匣下導引部94連結的連桿機構而以臂旋轉軸42c為中心朝箭頭M方向被旋轉約42度。
臂42是伴隨臂42的旋轉動作,與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臂抵接部32f、32g抵觸。且,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朝本體碳粉收容口80d側(箭頭N方向)的連結位置(第1位置)移動。在此,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在本實施例中,藉由臂42的旋轉動作而朝箭頭N方向移動約7.7mm的距離。如此的話,藉由臂42被壓下的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朝裝置本體100的廢碳粉收容口80d侵入約4mm。
如前述,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藉由聯接器彈簧31,而朝大致上方方向被推迫。在本實施例中,作為推迫構件的彈簧部,是使用線徑Φ0.3mm、外徑Φ5.1mm程度的拉伸彈簧。又,在與裝置本體100非連結狀態下是約30gf、在與本體廢碳粉收容口80d連結的狀態下是約70gf的推迫力作動。因此,臂42,是在本體前門91的閉狀態下承受大致重力方向上方向約70gf的力。
§9.[對於廢碳粉排出部的驅動連結]
接著對於廢碳粉排出部的驅動連結使用第1圖、第5圖、第7圖、第15圖、第16圖說明。第1圖,是說明廢碳粉排出口23d及本體廢碳粉收容口80d的連接方法的立體圖。
(對於驅動連結動作)
如前述,在裝置本體100中,設有將來自處理卡匣7的排出碳粉收容的廢碳粉收容口80d。伴隨裝置本體100的前門的閉動作而侵入廢碳粉收容口80d的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將彈簧聯接器44朝下方向(廢碳粉連結口侵入方向)壓潰。
進一步彈簧聯接器44,是與廢碳粉連結構件32內的第二聯接器構件30具有推迫力地抵觸。抵觸的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與感光體滾筒1的旋轉連動地旋轉,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溝部30b是由旋轉方向與彈簧聯接器44的聯接器部44b卡合。
從處理卡匣7的廢碳粉排出口32d朝本體第一搬運路80a內被搬運的廢碳粉,是朝本體第一搬運路80a內藉由自由落下或是彈簧聯接器44的搬運力,朝搬運鰭片45被搬運。
搬運鰭片45是具備設有推進器翼片形狀的搬運部45b(第15圖)。搬運鰭片45是藉由朝箭頭T方向旋轉,使朝搬運鰭片45流入的廢碳粉朝本體第二搬運路80b被搬運。其後,廢碳粉是承受將本體側搬運推進器85 的搬運力朝箭頭R方向被搬運。且,廢碳粉是朝廢碳粉盒86被搬運、回收。
由以上的構成,一邊進行廢碳粉部的驅動連結,一邊進行廢碳粉搬運。
且如第7圖所示,廢碳粉連結構件32朝本體廢碳粉收容口80d的移動方向,是成為處理卡匣7的裝設時的與承載方向反向的箭頭N方向。藉由如此構成,就可以抑制朝處理卡匣7的剖面方向的超出。
第7圖是顯示從裝置本體100的後方側所見的處理卡匣7的剖面方向移動範圍及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移動方向的概略圖。如第7圖所示處理卡匣7的承載方向,因為是與裝設方向正交的方向,所以在裝置本體100內可避免干涉並確保通路。
因此,容易在承載方向確保廢碳粉連結構件32移動的空間。另一方面在與承載方向由剖面正交的方向中,因為具有相鄰接的處理卡匣7,所以將廢碳粉連結構件32移動是困難的。因此,為了進行裝置本體100整體的小型化,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由處理卡匣7的承載方向移動較佳。
在本實施例中將廢碳粉連結構件32朝處理卡匣7的承載方向(與卡匣的裝設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動。
接著,使用第25圖、第26圖、第27圖、第28圖說明臂42與前門91的開閉動作連動機構。第25圖是說明臂42及前門91的連動的意示圖。第25圖(a)是 顯示前門開時的狀態,第25圖(b)是顯示前門閉時的狀態的圖。
且第26圖是說明裝設方向後方側的前門連桿零件的支撐構成的立體圖。且,第27圖是說明裝設方向後方側的前門連桿零件的支撐構成的不同方向的立體圖。且,第28圖是說明前門開時的裝設方向前方側的前門連桿零件的支撐構成的立體圖。
如第26圖所示,臂42的臂旋轉軸42c,是藉由後側板98的臂支撐孔98e、98f而由一定角度可旋轉地被支撐。
且在後側板98中,設有將連桿旋轉構件48的卡合軸48a支撐用的卡合孔98g。進一步,在後側板98中將連桿旋轉構件48的卡合軸48a支撐用的支撐構件39是使用小螺釘等被安裝於後側板98。在支撐構件39中,設有將連桿旋轉構件48的卡合軸48b支撐用的卡合孔39c。
連桿旋轉構件48是將卡合軸48a、48b由卡合孔98g、卡合孔39c可旋轉地被支撐。且,如第28圖所示,在裝置本體100的裝設方向前方側中,設有和與前門91連動地旋轉的旋轉軸49、旋轉軸49卡合地移動的支撐構件54。支撐構件54是由卡合部54a與旋轉軸49卡合,朝同一方向可旋轉地被一體支撐。卡匣下導引部94,是由旋轉構件48的卡合孔48c、48d將卡合軸94c、94d可旋轉地被支撐在裝設方向後方側中。且,由支撐構 件54的卡合孔54b將卡合軸94e支撐在裝設方向前方側中。
且在旋轉構件48中設有操作桿卡合孔48e,將臂連桿操作桿38的支撐部卡合軸38c卡合支撐。在此,臂連桿操作桿38是在彎曲方向具有彈性。同時,臂連桿操作桿38是可朝彎曲方向變形但是朝延伸方向變形少的構成。如第25圖所示,臂連桿操作桿38是在一端被支撐於旋轉構件48的狀態下通過後側板98的貫通孔部98h,在裝設方向使限制部38d被限制的狀態下被設在第一搬運路51。
如第25圖(a)所示,臂42的臂卡合軸42g,是被卡合在臂連桿操作桿38的孔部38a,在旋轉軸42c的旋轉方向(箭頭M方向)被定位。
(對於與前門連動的連桿機構)
接著對於將前門91關閉的狀態,使用第25圖(b)說明。
與前門91連動旋轉的旋轉軸49,是藉由將前門91朝箭頭AB方向旋轉大致90度,而朝箭頭AB方向旋轉90度。由旋轉軸49的旋轉,使與旋轉軸49卡合的支撐構件54朝箭頭AB方向以旋轉軸49為中心一體旋轉。藉由支撐構件54旋轉,使被卡合在支撐構件54的卡匣下導引部94的卡合軸94e朝箭頭AC方向(圖中右斜上方向)移動。且,伴隨此移動,被支撐於連桿旋轉構件 48的卡匣下導引部94的後方側卡合軸94c,也以連桿旋轉構件48的卡合部48a為中心朝箭頭AC方向移動。因此,卡匣下導引部整體是朝箭頭AC方向移動。伴隨朝卡匣下導引部94的AC方向的移動而旋轉的連桿旋轉構件48,是將由卡合孔48d、48c被支撐的臂連桿操作桿38朝箭頭AD方向推入。朝箭頭AD方向被壓入的臂連桿操作桿38,是由與臂42的臂卡合軸42g卡合的卡合孔部38a,朝箭頭AD方向移動。臂42是藉由使臂卡合軸42g被推舉而朝箭頭M方向旋轉約42度。如此的話臂42是與前門91的開閉連動使臂42旋轉。
由上述的構成,臂連桿操作桿38的孔部38a的移動方向是成為臂42的臂旋轉軸42c的軸線垂直方向。因此,孔部38a是可以穩定地承接由臂連桿操作桿38的移動所產生的臂的旋轉運動。進一步,臂連桿操作桿38的移動是由連桿旋轉構件48的卡合軸48a的垂直方向進行。因此,可以將連桿旋轉構件48的卡合軸48a的旋轉方向的移動穩定地承接。
且連桿旋轉構件48朝卡匣下導引部94的箭頭AC方向移動。從以上的構成,為了將臂42的旋轉運動穩定,臂42的旋轉軸線方向是對於卡匣下導引部94的移動方向箭頭AC方向正交的方向較佳。因此,卡匣下導引部94的移動方向、及處理卡匣7的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移動方向是由大致相同方向進行較佳。
進一步,卡匣下導引部94是藉由未圖示的加 壓擋塊將處理卡匣7朝箭頭AD方向推迫。在此,從處理卡匣7朝裝置本體100的推迫方向、及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移動方向是大致相同。因此,成為可將廢碳粉連結構件32穩定移動。又,將碳粉用盡的話為了交換可將處理卡匣7從裝置本體100取出。
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藉由臂42,而與本體前門91的閉動作連動地旋轉,且被壓下。即,將藉由臂而被壓下的位置稱為連結位置(第1位置)。為了處理卡匣7的取出,將本體前門91打開的話,臂42是與前門的動作連動朝箭頭P方向被旋轉。朝箭頭P方向旋轉的臂42,如第16圖所示,使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第二抵接部32h及推舉部42d抵接,使廢碳粉連結構件32朝上方的非連結位置(退避位置、第2位置)方向被推舉。
其後,廢碳粉連結構件32及臂42的推舉部42d的接觸被脫離,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將前述的聯接器彈簧31的推迫力,透過第二聯接器構件30承接,朝上方移動。其後,廢碳粉連結構件32上昇,移動至退避位置(非連結位置、第2位置)為止。又,將連結位置及退避位置連結的直線,是與卡匣裝設方向交叉。
進一步,與本體前門連動的卡匣下導引部94,是與本體前門91連動,朝下方移動。此時,如前述,處理卡匣7是將插入後方側作為上側,成為約0.6度傾斜的狀態。
其後,是與前述的裝設的支撐順序相反的順 序被支撐,從裝置本體100被取出。藉由以上的構成,對於廢碳粉排出部40的剖面,排出口連接部不會從長形的處理卡匣的長度方向躥出,成為可小型化。且,廢碳粉排出口及本體排出容器是位於遠離的位置的情況時,也不會引起碳粉堵塞地將廢碳粉排出。
進一步,本體搬運鰭片45是藉由來自處理卡匣7的驅動而旋轉就不需要進行裝置本體內的碳粉搬運路內的驅動傳達。因此,對於交換品也就是處理卡匣7在壽命的長的裝置本體100內,去除碳粉存在的驅動傳達,就可以減少由碳粉存在的影響所發生的驅動傳達部的切削等,可以穩定地將廢碳粉搬運。
且如第30圖,對於裝置本體100內的搬運鰭片45的驅動傳達,藉由設置本體驅動銷45d,而從碳粉搬運推進器26進行也可以。但是,本體側搬運推進器80c是如第5圖所示被配置於本體背面,由搬運路80b的兩端被定位(未圖示)。因此,本體側搬運推進器80c的搬運鰭片45是大大受到撓曲等的影響,使驅動傳達不穩定。對於此,在本構成中,可穩定地將來自處理卡匣7的驅動朝裝置本體100傳達。
最後將本實施例的構成總結如以下。
本實施例的卡匣7,是如第3圖所示具有感光體滾筒1,進一步具有從感光體滾筒1將碳粉除去用的清潔構件(清潔葉片6)。
如第4圖所示,藉由清潔葉片6被除去的碳 粉,是藉由卡匣側搬運構件也就是搬運推進器26而朝第一搬運路51被搬運,朝第二搬運路61移動。
且卡匣7,是如第1圖和第11圖所示具有連結構件32。在連結構件32中設有廢碳粉排出部(排出口)32d。連結構件32,是將排出口32d與設在裝置本體的碳粉收容口80d連結用的連結部,並能夠移動。
即如第1圖(a)所示在自然狀態(未從外部朝卡匣7施加力的狀態)中,連結構件32,是位於未與碳粉收容口80d連接的非連結位置中。另一方面,設在連結構件32的移動力承接部(臂抵接部32f、32g)是從裝置本體的臂42承接力的話,連結構件32是朝第1圖(b)所示的連結位置移動。此結果,將排出口32d與碳粉收容口80d連結。
從第1圖(a)、(b)明顯可知,連結構件32是藉由移動,使碳粉的排出路(第二搬運路61)變形。即,連結構件32是藉由移動,使碳粉的排出路伸縮的方式變形。藉由連結構件32朝連結位置移動使排出路延伸(第1圖(b)),藉由朝非連結位置移動使排出路短縮(第1圖(a))。
且如第1圖所示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被配置於碳粉排出路(第二搬運路61)的末端側。
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從卡匣7的內部朝外部將驅動力(旋轉力)傳達的構件。即,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朝設在畫像形成裝置的本體側搬運構件也就是搬運 鰭片45及彈簧聯接器44(第13圖參照)將旋轉力傳達。在此,伴隨連結構件32的移動使第二聯接器構件30移動。
即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位於連結位置時(第1圖(b)參照),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藉由臂抵接部32f、32g從裝置本體的臂42承接的力如第7圖(b)所示,朝第1位置(傳達位置、連接位置)移動。此第1位置中的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與彈簧聯接器44連接,可朝搬運鰭片45及彈簧聯接器44將驅動力傳達。
另一方面,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在臂抵接部32f、32g未承接力時(自然狀態時),朝第2位置(非傳達位置、非連接位置、退避位置)退避(第1圖(a)參照)。此時第二聯接器構件是將與彈簧聯接器44的連接解除。
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被配置於碳粉的排出口32d(第1圖參照)的附近。又,在此所謂的排出口32d的附近,是指第二聯接器構件30從第2位置朝第1位置移動時,可以與彈簧聯接器44接觸的範圍的位置中的意思。即,彈簧聯接器44,是被配置於與碳粉的排出口連結的碳粉的收容口的附近。如此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被配置在可與彈簧聯接器44結合的位置即可。
依據本實施例的話,第2聯接器構件,是位於第2位置時至少其一部分,是被配置於藉由第二搬運路61及連結構件32所形成的碳粉的排出路之中。
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朝向第2位置受推迫構件(聯接器彈簧31:第9圖參照)推迫。因此,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只有臂抵接部32f、32g從裝置本體的臂42承接力時,抵抗聯接器彈簧31的力朝第1位置移動。
又,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對於感光體滾筒1、或搬運推進器26可移動地構成。即,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藉由從第2位置朝第1位置移動,而從感光體滾筒1的軸線遠離(將與軸線的距離擴大)。同樣地,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藉由從第2位置朝第1位置移動,從搬運推進器26的軸線遠離(將軸線的距離擴大)。
第二聯接器構件30在第1位置及第2位置之間移動的方向,是與感光體滾筒1和搬運推進器26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第7圖的箭頭I、N方向)。
更詳細的話,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朝與軸線方向實質上正交的方向移動。
不同說法的話,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沿著第二聯接器構件30本身的軸線方向(第7圖的中心線61a)移動。即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朝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軸線方向變位的方式移動。
且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移動方向,是與對於裝置本體的卡匣7的裝設方向(插入方向:第6圖的箭頭J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朝與裝設方向幾乎正交的方向移動。因此,在卡匣7被 裝設於裝置本體的過程中,第二聯接器構件30可以朝不與裝置本體碰撞的位置(第2位置)退避。另一方面,卡匣7的裝設完成之後,第二聯接器構件30可以移動至可與裝置本體的本體側搬運構件連接的第1位置。
且換言之,如第1圖所示,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朝沿著第二搬運路61的方向(沿著通過第二搬運路61的碳粉的移動方向的方向)移動。
且如第12圖所示,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使聯接器部1c承接的驅動力(旋轉力),是透過感光體滾筒1和搬運推進器26朝第二聯接器構件30傳達的構成。因此,與感光體滾筒1和搬運推進器26連動,使第二聯接器構件30旋轉。
<實施例2>
說明有關於擋板的構成的第2實施例。
有關於擋板的構成、及擋板的開閉動作是與實施例1同樣。在此,對於擋板的密封構成,使用第31圖、第32圖、第33圖說明。
如第31圖(a)、第32圖所示,在藉由擋板134將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廢碳粉排出部32d關閉的狀態,擋板134是在與廢碳粉排出部(排出口)32d相面對的位置具有孔134e。
在擋板134中與實施例1同樣地設有彈性密封構件(密封構件)35。彈性密封構件35是擋板134被 關閉時與排出口32d的邊緣接觸將排出口32d密封(seal)的密封部。
又,也有將彈性密封構件35及擋板134總稱稱為擋板構件(開閉構件)的情況。此時,將擋板134,特別稱為將彈性密封構件35支撐用的密封支撐部。
孔134e,是形成於擋板134的開口或是缺口。擋板134的未與彈性密封構件35接觸地形成的非接觸部是孔134e。
彈性密封構件35因為是具有彈性所以可變形。擋板134被關閉時,彈性密封構件35是藉由排出口32d的邊緣及擋板134被挾持變形。即彈性密封構件35因為是在藉由擋板134被推迫而被壓縮的狀態下與排出口32d的邊緣密合,所以可更確實地抑制碳粉從排出口32d漏出。
另一方面,在彈性密封構件35被壓縮的狀態下因為與排出口32d的邊緣密合所以彈性密封構件35及排出口32d之間會產生一定的摩擦力。因為該摩擦力,使為了將擋板134開閉所必要的力加大。
在此藉由在擋板134設置孔134e,擋板134開閉時,在配置有孔134e的領域中使彈性密封構件35及排出口32d的邊緣之間發生的摩擦力減少。
彈性密封構件35,是在相面對於孔134e的部分未從擋板134被推壓。因此彈性密封構件35是由排出口32d的邊緣及擋板134被挾持而一定量被壓縮時,在孔 134e被配置的部分中,彈性密封構件35的反彈力也減少。
此結果,在孔134e被配置的領域中,彈性密封構件35即使與排出口32d的邊緣接觸,摩擦力也變小。將擋板134開閉所必要的力(負荷)可以減少,可以將擋板134由更輕的力開閉。因此,可以減少使用者將卡匣裝設的負荷,可以減小為了將擋板134關閉所設置的推迫構件(彈簧等)的力。
使用第33圖,說明擋板134將廢碳粉排出部(排出口)32d關閉(朝Q方向移動)時的狀態。
第33圖(a),是顯示擋板134將廢碳粉排出部32d關閉之前的狀態。第33圖(b),是顯示擋板134通過廢碳粉排出部32d的狀態。第33圖(c),是顯示擋板134將廢碳粉排出部32d關閉的狀態。
如上述在擋板134中設有孔134e,彈性密封構件35是將該孔134e覆蓋。
如第33圖(b)所示,在擋板134朝Q方向移動的過程,孔134e是通過廢碳粉排出部32d。此時,廢碳粉排出部(排出口)32d的邊緣(虛線部),是成為將彈性密封構件35壓縮的領域。
另一方面,在擋板134設有孔134e的範圍內,彈性密封構件35的反彈力減少。即,擋板34的孔134e是通過廢碳粉排出部32d的邊緣時,彈性密封構件35及廢碳粉排出部32d的邊緣的摩擦力減少。其結果, 可以減少將擋板134關閉用的負荷。且,擋板134是從關閉的狀態朝打開的方向移動的情況也可以獲得同樣的效果。藉由此構成,擋板134的開閉成為圓滑可以確保開閉動作的穩定性。
且孔134e的大小是比廢碳粉排出部32d更小,且孔134e是可收納於廢碳粉排出部32d的內側地配置。
即,擋板134被關閉時,將廢碳粉排出口32d投影在擋板134的話,在排出口32的投影領域的內部配置有孔134e的整體。擋板134被關閉時是孔134e不會重疊在廢碳粉排出部32d的投影領域的邊緣。
藉此,擋板134是在關閉的狀態,可以確保廢碳粉排出部(排出口)32d的邊緣及彈性密封構件35的密合性,可以確保彈性密封構件35的密封性。即擋板134被關閉時,在廢碳粉排出部32d的邊緣被配置的部分中未被配置有孔134e。在設有廢碳粉排出部32d的部分中彈性密封構件35是從擋板134被推壓。即彈性密封構件35是藉由擋板134而朝向廢碳粉排出部32d的邊緣被推壓,與廢碳粉排出部32d的邊緣密合。
如以上所述,在擋板134的移動時,可將廢碳粉排出部32d的邊緣及彈性密封構件35的摩擦力減少,且擋板134被關閉時是可容易擔保廢碳粉排出部32d的邊緣及彈性密封構件35的密合性。本實施例,是具有可以將密封性確保,且可以提高擋板的開閉動作性的效 果。
且與孔134e相同的大小、位置關係的話,可取代孔134e而將第31圖(b)所示的凹部134f設在擋板134也可以獲得同樣的效果。凹部134f,是從密封構件35遠離的方式凹陷。在第31圖(b)中在凹部134f及彈性密封構件35之間形成空隙(空間、游隙)。但是凹部134f並不限定於這種構成,假設凹部134f的底及彈性密封構件35即使接觸也具有一定的效果。亦即,在設有凹部134f的部分,在擋板134及彈性密封構件35之間發生的接觸壓若減少的話,除了將擋板134圓滑地開閉以外具有一定的效果。
以上總結的話在擋板134設置孔134e或是凹部134f的情況時,在設有那些的領域中密封構件35從擋板134承受的力會減少。擋板134開閉時,在設有孔134e和凹部134f的部分中,密封構件35及廢碳粉排出部32d的邊緣的摩擦力會減少。其結果,可以將擋板134圓滑地開閉。孔134e及凹部134f,是將密封構件35及擋板134的接觸壓,比其他的領域更減少的低壓部。
<實施例3>
在本實施例中,詳細說明與前述的實施例相異的部分。只要未特別記載,材質、形狀等是與前述的實施例同樣。對於如此的部分,是省略詳細的說明。將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形態使用第34圖、第35圖及第36圖說 明。在此,第34圖是顯示本體裝設時的擋板234的動作的意示圖,第35圖是說明擋板及廢碳粉連結構件的位置關係的立體圖。且,第36圖是顯示廢碳粉連結構件232及擋板234的位置關係的意示圖。
如第34圖所示,在廢碳粉連結構件232中,在處理卡匣裝設方向(箭頭J方向)中在排出口232d的下游側設有由凸形狀所構成的壁部232m。換言之,在擋板234關閉的閉方向中在排出口232d的下游側設有壁部232m。擋板234關閉時,擋板234的先端(抵觸部234d)是與壁部232m接觸。
壁部232m是朝與擋板234的關閉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凸部(突出部、蓋部)。更詳細的話,壁部232m,是朝向從排出口232d使碳粉被排出的排出方向的下游側突出。
且壁部232m,是被設於比擋板234的本體抵接部(被推壓部)234c更靠箭頭J方向(處理卡匣的裝設方向、擋板234的閉方向)的下游側。
在廢碳粉連結構件232中,在壁部232m的排出口232d側的側面設有抵觸部232e。且,在箭頭J方向(處理卡匣裝設方向、擋板閉方向)中的擋板234的下游側的側面中,設有排出口抵觸部234d。如第35圖,擋板234是藉由被設在清潔框體14的推迫構件36,而朝處理卡匣的裝設方向(箭頭J方向)被推迫。由此,在處理卡匣被裝設於裝置本體之前的狀態下,如第34圖(a)所 示,擋板234的排出口抵觸部234d是與廢碳粉連結構件232的抵觸部232e抵觸。由此,在擋板234將排出口232d關閉的狀態下,擋板234的位置被決定。
第36圖,是從擋板234的開方向(第35圖,箭頭BA方向)的下游側看擋板234和廢碳粉連結構件232的側面圖。如第36圖所示,廢碳粉連結構件232的壁部232m,是與擋板234的一部分在領域BB重疊地配置。即沿著擋板234的閉方向將擋板234朝向壁部232m投影的話,擋板234的投影領域的至少一部分的領域(BB)是與壁部232m的至少一部分重疊。
換言之,沿著擋板234的開方向將壁部232m看的話,壁部232m是與擋板234的至少一部分重疊(沿著擋板234的開方向將壁部232m看的話,壁部232m是將擋板234的至少一部分覆蓋)。藉由對於擋板234將壁部232m如上述配置,使用者是使用(處理操作)處理卡匣時,可抑制擋板234被觸摸。即使用者欲將擋板234朝打開的方向推壓的話,在使用者的手與擋板234接觸之前就與壁部232m接觸。因此,可抑制擋板234被無意中打開,可以減少從排出口232d的廢碳粉流出。
即壁部(凸部、突起部、蓋部)232m,是抑制擋板234的誤動作用的誤動作限制部。誤動作限制部的形狀,不限定於壁形狀。例如,可取代壁部,將棒狀的凸部(突起部)複數並列等也可以。即可抑制使用者將擋板234誤移動的話,誤動作限制部的形狀可選擇各種形狀。
但是如本實施例,將誤動作限制部作成壁形狀的凸部(壁部)的話,也可一併獲得如以下的效果。即,誤動作限制部是壁部232m的話,擋板234被關閉時,即使由其威勢(風壓、振動)等使碳粉飛散,也容易藉由壁部232m而將碳粉的移動中斷。即,壁部232m是在擋板234閉鎖時,具有由排出口的周圍抑制碳粉飛散的作動。
為了抑制碳粉飛散,領域BB(第36圖參照:藉由誤動作限制部被覆蓋的擋板234的領域)的寬度(長度的尺寸),是具有一定的長度較佳。例如領域BB的寬度是比排出口232d的寬度更寬較佳。
接著對於實施例3處理卡匣7及與裝置本體100的連接部的形狀,使用第37圖、第38圖、第39圖說明。
第37圖,是說明本實施例的本體構成的外觀圖。
且第38圖是說明本實施例的本體及卡匣的卡合的剖面圖。
且第39圖是顯示處理卡匣的插入動作的裝設圖。
如第38圖所示,在本實施例的廢碳粉連結構件232中,如前述,設有壁部232m。且,如第37圖所示,在裝置本體的收容口280d中,在卡匣裝設時設有將壁部232m迎接用的開縫部280g。且,在本體廢碳粉收容 口280d中,本體收容口密封構件247是以將本體廢碳粉收容口280d包圍的方式設置。
且如第37圖所示,在本體收容口密封構件247的附近中,設有與本體收容口密封構件247大致正交的縱密封構件248。
本體收容口密封構件247、縱密封構件248,是在本實施例中使用雙面膠帶等安裝在彈簧推壓部243上的具有可撓性的密封構件。
進一步,如第37圖、第38圖所示,在裝置本體100的第一搬運路280a中,與實施例1同樣地設有彈簧聯接器244、搬運鰭片45。
接著,對於處理卡匣7朝裝置本體100的裝設、及連結部的連接使用第39圖說明
如第39圖所示,處理卡匣7,是朝箭頭J方向插入裝置本體100。與實施例1同樣地,在擋板234下部中,設有凸形狀的本體抵接部234c。且,在彈簧推壓部243中與本體抵接部234c卡合的凸狀的擋板抵接部243a是朝箭頭J相反方向突出地被設置。
將處理卡匣7朝箭頭J方向裝設的話,擋板234的抵觸部234d會越過擋板抵接部243a。其後,進一步將處理卡匣7插入裝置本體100的話,本體抵接部234c會與擋板抵接部243a抵接。其後,擋板234,是隨著裝設進行,對抗被設在清潔框體的未圖示的擋板推迫構件36(實施例1同樣)的推迫力在處理卡匣7內相對地 朝裝設方向(箭頭J方向)相反方向移動。進一步,至處理卡匣7的裝置本體抵觸位置為止移動的話(第39圖(b)),將廢碳粉排出口232d完全地解放,完成處理卡匣7內的相對移動。
在此,在朝裝置本體100的裝設時,擋板234的本體抵接部234c,是藉由與擋板抵接部243a抵接,而在處理卡匣7內朝裝設方向(箭頭J方向)相反側移動。本體抵接部234c是對於廢碳粉排出口232d被配置於裝設方向上游側。因此,擋板234是藉由擋板抵接部243a而在處理卡匣內開始移動時,具有擋板抵接部243a的彈簧推壓部243是存在於廢碳粉擋板34的下部的一部分。
因此,在廢碳粉存在於廢碳粉連結構件232內的狀態下,裝設處理卡匣7的情況時,擋板234開始從廢碳粉排出口232d脫離,除去碳粉會從排出口232d流出。此時,流出的廢碳粉是朝彈簧推壓部243自由落下。在彈簧推壓部243中,如前述,使自由落下的廢碳粉不朝裝置本體內100落下用的縱密封構件248,是被設在彈簧推壓部243的重力落下方向。
在此,在處理卡匣7的插入時,廢碳粉連結構件232是一邊與裝置本體100的縱密封構件248接觸一邊被裝設。如前述,縱密封構件248因為是具有彈性的構件,所以廢碳粉連結構件232是一邊將縱密封構件248變形一邊被裝設。因此,成為可配置比廢碳粉排出口232d更近地抑制廢碳粉的落下方向的壁(縱密封構件248), 可容易獲得抑制廢碳粉從彈簧推壓部243朝外側的裝置本體內100落下的效果。由此,減少廢碳粉在裝置本體內100內飛散。
其後,與實施例1同樣地,藉由將裝置本體100的未圖示的前門關閉,使處理卡匣7的廢碳粉連結構件232,藉由未圖示的臂42而由箭頭N方向插入本體廢碳粉收容口280d。(第39圖(c))
在此,如前述,在本體廢碳粉收容口280d中,設有開縫部280g。
開縫部280g,是廢碳粉連結構件232與裝置本體的收容口280d連接時,被配置於讓設在廢碳粉連結構件232的壁部232m插入的位置。
因此,廢碳粉連結構件232的壁部232m,是成為可不與本體廢碳粉收容口280d干涉地連接。
接著,對於彈簧聯接器244的支撐構成、及本體廢碳粉收容口280d的開縫部280g的形狀使用第40圖說明。第40圖是從彈簧推壓部243將本體收容口密封構件247、及縱密封構件248取下的本體廢碳粉收容口280d的外觀圖。
與實施例1同樣地,本體第一搬運路280a內部的具有彈力的彈簧聯接器244,是彈簧部244a,藉由與彈簧推壓部243的限制面243c抵觸而由箭頭N方向被支撐。
在限制面(彈簧抵接部)243c中,如第40圖 所示,在彈簧部244a的圓周上的一部分設有將壁部232m迎接用的開縫部280g。
因此,開縫部280g,是將限制面243c的一部分切除,將彈簧聯接器244的軸徑方向的一部分露出地形成。因此,限制面243c,是成為無法將彈簧聯接器244的彈簧部244a的全周覆蓋。
但是限制面243c在徑方向限制彈簧部244a的範圍是充分地大。在本實施例中,彈簧外徑是Φ15.3mm,限制面480h是Φ10mm。
由此,防止彈簧聯接器244的卡合時的倒下、及從限制面243c脫離。此限制面243c的必要量,雖是由彈簧的線徑、外徑、捲取數、彈簧壓變化,但可限制彈簧聯接器244的可動的範圍的大小即可。
進一步,彈簧聯接器244,是與實施例1同樣地,與搬運鰭片45旋轉方向一體地被安裝。搬運鰭片45是具有旋轉軸45a,旋轉軸45a是嵌入本體搬運構件的未圖示的鰭片軸承部80e(實施例1同樣),可旋轉地被支撐。因此彈簧聯接器44,是以旋轉軸261a為中心可旋轉地被支撐。沒有特別說明情況,將彈簧聯接器244及搬運鰭片45總稱為本體側搬運構件。
接著,對於處理卡匣7及裝置本體100的廢碳粉連結部中的驅動連結構成使用第38圖說明。
如前述,廢碳粉連結構件232是朝箭頭N方向被移動,朝裝置本體100的收容口280d被插入。且, 廢碳粉連結構件232的壁部232m是朝本體廢碳粉收容口280d被插入。
此時,裝置本體100的彈簧聯接器44是與廢碳粉連結構件232內的第一聯接器構件230具有推迫力地抵觸。被抵觸的第一聯接器構件229,是與實施例1同樣地,與感光體滾筒1的旋轉連動地旋轉。由此,第一聯接器構件229的溝部229b是由旋轉方向與彈簧聯接器244的聯接器部244b卡合。
在此,廢碳粉連結構件232與本體搬運部80連接時,彈簧聯接器244的聯接器部244b,是不與第二聯接器構件230的溝部230b卡合,具有被凸部230h壓下的情況。此時,聯接器彈簧244是在被凸部230h壓下的狀態直接使第二聯接器構件230朝箭頭T方向旋轉。第二聯接器構件230旋轉至彈簧聯接器244的聯接器部244b及溝部230b嚙合的相位為止的話,彈簧聯接器244、及第二聯接器構件230是由旋轉方向卡合,與搬運鰭片45一體地旋轉。
如此的話,成為彈簧聯接器244、及第二聯接器構件230即使是任何的相位關係也可卡合的構成。
在此,彈簧聯接器244是由線徑Φ0.6mm、內徑Φ12.3mm程度的壓縮彈簧所構成。彈簧聯接器244是在與彈簧推壓部243抵觸的狀態(聯接器非連結狀態)中具有約33gf、在第二聯接器構件230的連結狀態下具有約50gf的推迫力。
在此,彈簧聯接器244的彈簧部44a的捲取方向,是藉由朝箭頭T方向旋轉,成為可發生將流入的廢碳粉朝落下方向搬運的力的捲取方向的方式構成。
藉由以上,進行從處理卡匣7朝裝置本體100的驅動傳達。
在此,聯接器部244b的軸方向(261a)長度,是比從至少壁部232m的先端部232n至卡合部230g為止的距離1更長。
因此,在彈簧聯接器244的彈簧部244a與廢碳粉連結構件232的卡合部230g卡合的狀態下,不與壁部232m干涉。
在本實施例中距離1是3.25mm,第二聯接器構件230的卡合部的高度是約4.7mm。
由此,可以一邊將第二聯接器構件230的卡合量保持,一邊迴避與廢碳粉連結構件232的壁部232m的干涉。
藉由以上的構成,即使具有實施例3所示的廢碳粉連結構件232的構成,也可以獲得與裝置本體的穩定的驅動連結構成。
<實施例4>
在本實施例中,詳細說明與前述的實施例1相異的部分。只要未特別記載,材質、形狀等是與前述的實施例1同樣。對於如此的部分,是省略詳細的說明。
對於本構成的驅動傳達構成使用第12圖、第23圖、第42圖說明。
第42圖是說明從本實施例的搬運推進器朝第一聯接器的驅動傳達構成的概略圖。
如第42圖所示,在感光體滾筒401的一端中,被配置有承接來自裝置本體100的驅動的聯接器部401c。且,在另一端部中,設有朝後述的廢碳粉搬運推進器426將驅動傳達用的感光體滾筒齒輪401b(未圖示)。
且在滾筒軸承27L中,與實施例1同樣地,可旋轉地被支撐的空轉齒輪52及搬運推進器齒輪53是被配置於感光體滾筒401的軸線方向的一端側。(第12圖參照)
搬運推進器齒輪53是與搬運推進器26可驅動傳達地卡合。從畫像形成裝置100的本體滾筒驅動輸入聯接器81(第23圖)朝清潔單元13一端的聯接器部401c使旋轉驅動力被傳達。被傳達的旋轉驅動力,是藉由使感光體滾筒齒輪401b、空轉齒輪52、搬運推進器齒輪53依序嚙合,從感光體滾筒401朝搬運推進器426被傳達。被收容於廢碳粉收容部14a的廢碳粉,是藉由搬運推進器426朝箭頭G方向旋轉,藉由搬運推進器部426a朝箭頭H方向被搬運。
在此,在搬運推進器426的廢碳粉搬運方向下游側端部中,設有逆推進器部426e。且,在逆推進器 部426e中設有翼片426g(不驅動傳達)。又,在本實施例中搬運推進器426是藉由感光體滾筒401的旋轉,使驅動被傳達。但是,例如,如實施例1所示,與顯像滾子17的旋轉連動而驅動搬運推進器426的構成也可獲得同樣的效果。
進一步,如第42圖所示,在感光體滾筒401的聯接器部401c附近,配置有第二感光體滾筒齒輪401d。且,在未圖示的滾筒軸承27R中,聯接器空轉齒輪402,是以軸線402c為中心可旋轉地被支撐。在聯接器空轉齒輪402中,在與第二感光體滾筒齒輪401d可驅動傳達的位置設有滾筒空轉齒輪402a,在與滾筒空轉齒輪402a的軸線402c的同軸上設有蝸桿齒輪402b。
聯接器空轉齒輪402是由未圖示的滾筒軸承27R以軸線402c為中心可旋轉自如地被支撐。
與實施例1同樣,在搬運推進器426的逆推進器部426e附近中,第一聯接器構件429是以軸線461a為中心可旋轉地設置。
第一聯接器構件429的支撐方法因為是與實施例1同樣所以省略。
在第一聯接器構件429中在支撐部429d的外周上設有齒輪部429g。齒輪部429g,是與聯接器空轉齒輪402的蝸桿齒輪402b卡合,被設置在驅動連結的位置。
第一聯接器構件429,是從感光體滾筒401將 驅動力傳達至第二聯接器構件用的驅動傳達部。同樣地聯接器空轉齒輪402也是從感光體滾筒401將驅動力(旋轉力)朝第二聯接器構件傳達用的驅動傳達部。
在本實施例中,驅動傳達部是由第一聯接器構件429及聯接器空轉齒輪402的2體所構成。但是其是由3體以上構成也可以,由1體構成也可以。且這些的驅動傳達部的至少一部分是設在碳粉的排出路徑外也可以。例如,驅動傳達部的一部分(第一聯接器構件429)是被配置於碳粉的搬運路中,其他的部分(聯接器空轉齒輪402)是被配置於碳粉的搬運路外的構成也可以。
從畫像形成裝置100的滾筒驅動輸入聯接器81(第23圖)朝清潔單元13一端的聯接器部401c使旋轉驅動力被傳達的話,伴隨感光體滾筒401的旋轉使第二感光體滾筒齒輪401d旋轉。且,從第二感光體滾筒齒輪401d朝聯接器空轉齒輪402的滾筒空轉齒輪402a使驅動被傳達,使同軸上的蝸桿齒輪402b旋轉。蝸桿齒輪402b的旋轉是朝第一聯接器構件429的齒輪部429g被傳達,第一聯接器構件429是以軸線461a為中心旋轉。
藉由採用以上的構成,第一聯接器構件429不需要將來自搬運推進器426的驅動承接,就可朝裝置本體將驅動傳達。
藉此因為不必要將搬運推進器426與第一聯接器構件429卡合,所以成為可將搬運推進器426的搬運量更詳細調整。
即可以將逆推進器部426e,配合於廢碳粉的搬運性自由地調整。
且在本實施例中將從感光體滾筒401朝第一聯接器構件429的驅動傳達雖是使用蝸桿齒輪402進行,但是不限於此。
例如,具有傘齒輪形狀的驅動傳達方法、使用驅動傳達皮帶的驅動傳達方法等也可獲得同樣的效果。
<實施例5>
在本實施例中,詳細說明與前述的實施例3相異的部分。只要未特別記載,材質、形狀等是與前述的實施例3同樣。對於如此的部分,是省略詳細的說明。
對於本實施例的構成使用第43圖、第44圖說明。
第43圖是說明本構成的廢碳粉連結部的零件構成的分解圖,第44圖是說明本構成的廢碳粉連結部的零件構成的剖面圖。
如第43圖所示,本構成的廢碳粉連結構件532,是與實施例1同樣地,將第二聯接器構件30以軸線61a為中心可旋轉地卡合支撐在廢碳粉連結構件532的支撐部532a。且,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與實施例1同樣地,將壓縮爪30e撓曲並越過廢碳粉連結構件532的支撐部532a地被安裝。此時,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在本構成中,在自重方向(大致箭頭N方向)中,由突起部30d被 支撐於廢碳粉連結構件532的突起承接部532j,成為不會脫離。
即,如第44圖所示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在自重方向(箭頭N方向)中使突起部30d被支撐於突起承接部532j,在自重相反方向(箭頭N相反方向)中使壓縮爪30e被支撐於支撐部532a。且,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在廢碳粉連結構件532的支撐部532a及突起承接部532j之間的遊動範圍可移動地被支撐。
壓縮彈簧531,是嵌入聯接器承接528的圓筒部528a,在彈簧承接部528i及廢碳粉連結構件532的彈簧承接部532b之間,由箭頭N方向被壓縮地被支撐。
在聯接器承接528的圓筒部528a的先端附近(箭頭N方向先端)中,設有與廢碳粉連結構件532卡合用的爪部528g。且,在廢碳粉連結構件532中在彈簧承接部532b附近的一部分,設有凹形狀的溝部532i。
廢碳粉連結構件532是在朝箭頭N方向將壓縮彈簧531的推迫力承接的狀態下,藉由聯接器承接528的爪部528g、及凹形狀的溝部532i卡合,而由箭頭N方向被支撐於聯接器承接528。
接著將處理卡匣7朝裝置本體100裝設時的廢碳粉連結構件532的動作使用第43圖、第44圖、第45圖說明。第45圖是說明廢碳粉連結構件532的與裝置本體100的連結方法的卡匣裝設圖。
如第43圖所示,在廢碳粉連結構件532中, 與裝置本體100卡合將廢碳粉連結部朝與箭頭N相反方向移動用的移動肋532f是突出地被設置。在移動肋532f中,在箭頭J方向的兩端部,各別被設裝設時錐面532g、拔取時錐面532h。
且如第45圖所示,在裝置本體100的彈簧推壓部543中,在處理卡匣7的裝設時,設有:與移動肋532f卡合,將廢碳粉連結構件532朝與箭頭N相反方向移動用的卡合壁543d。進一步在卡合壁543d中,在卡匣裝設方向(箭頭J方向)的兩端,各別設置裝設時卡合錐面543e、拔取時卡合錐面543f。
如第45圖(a)所示,處理卡匣7是朝箭頭J方向被裝設的話,廢碳粉連結構件532的裝設時錐面532g,是與彈簧推壓部543的裝設時卡合錐面543e抵觸。
進一步,將處理卡匣7朝裝置本體J裝設的話,廢碳粉連結構件532的裝設時錐面532g,是在彈簧推壓部543的裝設時坐上卡合錐面543e,對抗壓縮彈簧531的推迫力朝箭頭N相反方向移動。(第45圖(b))
進一步將處理卡匣朝箭頭J方向裝設的話,廢碳粉連結構件532的拔取時錐面是開始與彈簧推壓部543的拔取時卡合錐面543f卡合,藉由壓縮彈簧531的推迫力而朝箭頭N方向移動。
進一步,將處理卡匣朝箭頭J方向裝設的話,廢碳粉連結構件532下降至原來的位置為止(與第 45圖(a)箭頭N方向同一位置),完成裝設。(第45圖(c))。
此時,如後述,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被配置於可與裝置本體100的聯接器彈簧344卡合的位置。
在從裝置本體100將處理卡匣7拔取時(朝箭頭J相反方向移動時)中,藉由與前述的順序相反地將廢碳粉連結構件532移動而完成拔取。
接著說明,從本構成中處理卡匣7朝裝置本體100的驅動傳達方法。
如前述,藉由將處理卡匣7朝箭頭J方向裝設,廢碳粉連結構件532,是侵入廢碳粉收容口80d。與實施例3同樣地,廢碳粉連結構件532,是由此侵入(進入)反抗彈簧聯接器344的反力,將彈簧聯接器344朝箭頭N方向壓潰。
進一步,彈簧聯接器344是與廢碳粉連結構件532內的第二聯接器構件30具有推迫力地抵觸。被抵觸的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與實施例1同樣地,與感光體滾筒1的旋轉連動地旋轉。由此,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溝部30b是由旋轉方向與彈簧聯接器44的聯接器部44b卡合。
在此,廢碳粉連結構件532是與本體搬運部80連接時,彈簧聯接器344的聯接器部344b,是不與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溝部30b卡合,具有被凸部30h壓下的情況。此時,彈簧聯接器344是在被凸部30h壓下的狀 態直接使第二聯接器構件30朝箭頭T方向旋轉。第二聯接器構件30旋轉至彈簧聯接器344的聯接器部44b及溝部30b嚙合的相位為止的話,彈簧聯接器344、及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由旋轉方向卡合,與搬運鰭片45一體地旋轉。
如此的話,成為彈簧聯接器344、及第二聯接器構件30即使是任何的相位關係也可卡合的構成。
在此,彈簧聯接器344是由線徑Φ0.6mm、內徑Φ12.3mm程度的壓縮彈簧所構成。彈簧聯接器44是在與彈簧推壓部343抵觸的狀態(聯接器非連結狀態)中具有約33gf、在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連結狀態下具有約50gf的推迫力。
在此,彈簧聯接器344的彈簧部344a的捲取方向,是藉由朝箭頭T方向旋轉,成為可發生將流入的廢碳粉朝落下方向搬運的力的捲取方向的方式構成。藉由以上,進行從處理卡匣7朝裝置本體100的驅動傳達。
藉由上述的構成,不需要將來自如實施例1所示的裝置本體100的臂42的動作承接,就可進行廢碳粉連結構件532與裝置本體的卡合、及驅動連結。
即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藉由推迫構件(壓縮彈簧531),而朝向第1位置被推迫(第44圖參照)。即在自然狀態下,是如第45圖(a)所示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位於可與彈簧聯接器344連接的第1位置。但是,在將卡匣7插入裝置本體的過程,藉由移動 力承接部(移動肋532f)從卡合壁543d承接的力,而使第二聯接器構件30,朝第2位置移動(第45圖(b))。進一步進行卡匣7的插入動作的話,藉由移動肋532f遠離卡合壁543d,使第二聯接器構件30藉由推迫構件(壓縮彈簧531)的力,而朝第1位置移動。即第二聯接器構件30是成為在第1位置及第2位置之間往復運動。
<實施例6>
在本實施例中,詳細說明與前述的實施例1相異的部分。只要未特別記載,材質、形狀等是與前述的實施例同樣。對於如此的部分,是省略詳細的說明。在上述的各實施例中,第二聯接器是朝卡匣的外部將驅動力傳達用的聯接器,但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聯接器構件629,是朝卡匣的外部將驅動傳達的聯接器。以下,對於本實施例的構成使用第46圖、第47圖說明。第46圖是說明本構成的各零件的分解圖,第47圖是說明廢碳粉連結部的與裝置本體的連結方法的裝設剖面圖。如第46圖所示,聯接器承接628,是與實施例1同樣地被安裝在滾筒軸承27。在聯接器承接628中,朝箭頭N方向設有廢碳粉排出口628g。
進一步,與實施例1同樣地第一聯接器構件629,是由支撐部629d,由自重方向(大致箭頭N方向)被支撐在聯接器承接628的聯接器承接部628d。
且第一聯接器構件629是圓筒部629e,嵌入聯接器承接628的圓筒部內徑628h,以軸線61a為中心可旋轉地被支撐。
在此,聯接器承接628的圓筒部628a、及第一聯接器構件629的圓筒部629e,是由例如橡膠的具有彈性的可撓性的零件所構成。
具體而言,矽橡膠、氟樹脂等的彈性較高的樹脂材質較佳。
進一步,在本構成中在第一聯接器構件629的箭頭N側端部中,設有與實施例1的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溝部30b同樣形狀的溝部629b。
進一步,與實施例1同樣地,在裝置本體100的第一搬運路80a內,彈簧聯接器44、搬運鰭片45是以軸線61a為中心可旋轉地被支撐。
且如第47圖所示,在裝置本體100的彈簧推壓部643中,設有與廢碳粉連結構件632卡合的壁部643e。壁部643e,是被設在廢碳粉收容口680d附近,比彈簧聯接器44更朝箭頭N相反方向突出地配置。
接著,說明處理卡匣7的裝設。
如第47圖(a)所示,將處理卡匣7對於裝置本體100,朝箭頭J方向裝設的話,聯接器承接628的圓筒部628a是與裝置本體100的壁部643e抵觸。
進一步將處理卡匣7朝箭頭J方向裝設的話,具有可撓性的聯接器承接628是與壁部643e抵接, 朝箭頭J方向相反方向撓曲。在此,被設置在聯接器承接628內部的第一聯接器構件629,也與聯接器承接628同樣,因為具有彈性,所以隨著聯接器承接628的撓曲而變形(第47圖(b))。這是因為第一聯接器構件629是朝第2位置退避的狀態下。進一步將處理卡匣7朝箭頭J方向裝設的話,聯接器承接628是越過壁部643e,使撓曲被消解,朝初期狀態返回。這是因為第一聯接器構件629是返回至第1位置的狀態。即,第一聯接器構件629,是由聯接器承接的圓筒部(移動力承接部)628a從裝置本體承接的力,從第1位置朝第2位置移動。其後,藉由第一聯接器構件629、及聯接器承接628的彈力,而使第一聯接器構件629,朝第1位置移動。
聯接器承接628是藉由朝初期位置返回,使聯接器承接628的先端及第一聯接器構件629的先端,朝裝置本體100的連結部也就是本體碳粉收容口80d侵入。
此時,裝置本體100的彈簧聯接器44是與第一聯接器構件629具有推迫力地抵觸。被抵觸的第一聯接器構件629,是與實施例1同樣地,與感光體滾筒1的旋轉連動地旋轉。由此,第一聯接器構件629的溝部629b是由旋轉方向與彈簧聯接器44的聯接器部44b卡合。
在此,廢碳粉連結構件632與本體搬運部80連接時,彈簧聯接器44的聯接器部44b,是不與第一聯接器構件629的溝部629b卡合,具有被凸部629h壓下的情況。此時,彈簧聯接器44是在被凸部629h壓下的狀態 直接使第一聯接器構件629朝箭頭T方向旋轉。第一聯接器構件629旋轉至彈簧聯接器44的聯接器部44b及溝部629b嚙合的相位為止的話,彈簧聯接器44、及第一聯接器構件629是由旋轉方向卡合,與搬運鰭片45一體地旋轉。
如此的話,成為彈簧聯接器44、及第一聯接器構件629即使是任何的相位關係皆可卡合的構成。
在此,彈簧聯接器44是由線徑Φ0.6mm、內徑Φ12.3mm程度的壓縮彈簧所構成。彈簧聯接器44是在與彈簧推壓部43抵觸的狀態(聯接器非連結狀態)中具有約33gf、在第二聯接器構件30的連結狀態下具有約50gf的推迫力。
在此,彈簧聯接器44的彈簧部44a的捲取方向,是藉由朝箭頭T方向旋轉,成為可發生將流入的廢碳粉朝落下方向搬運的力的捲取方向的方式構成。
藉由以上,進行從處理卡匣7朝裝置本體100的驅動傳達。
藉由上述的構成,不需要將由實施例1所示的來自裝置本體100的動作承接,廢碳粉連結構件532就可與裝置本體卡合、及驅動連結。
且在處理卡匣7內不需要將處理卡匣7、及裝置本體100的連結部也就是聯接器承接628、及第一聯接器構件629移動,就可與裝置本體驅動連結。
但是在處理卡匣7的狀態下,廢碳粉排出部 也就是排出口628g因為具有彈性,所以具有密封困難的情況。
且由壁部643e變形的第一聯接器構件629,為了移動至與彈簧聯接器44卡合的位置為止,有需要將藉由與壁部643e抵觸而發生的撓曲消解的空間。因此,在裝置本體100側配置密封構件是成為具有困難的情況。除了將碳粉的密封性確保的以外,是實施例1等的構成較佳。
將本實施例的構成總結如以下。第一聯接器構件629是朝卡匣的外部將旋轉力傳達。且此第一聯接器構件629,是構成通過碳粉的搬運路的一部分。即第一聯接器構件629,是構成相當於實施例1中的第二搬運路61(碳粉的排出路:第1圖(a))的部分。
且第一聯接器629是彈性變形的彈性變形部。第一聯接器構件629是藉由彈性變形,排出路也變形,隨其,使第一聯接器構件629在第1位置(第47圖(c))及第2位置(第47圖(b))之間移動的構成。
又,第一構件聯接器構件629的移動方向,是對於感光體滾筒的軸線方向(第47圖中的左右方向)交叉。即,第一聯接器629,是從第1位置朝第2位置移動時,第一聯接器構件629的先端是朝向左上移動。
即,在第一聯接器構件629的移動方向具有左右方向的成分、及上下方向的成分。因此第一聯接器構件629,也可說是朝與感光體滾筒的軸線方向垂直的方 向、及平行的方向的雙方移動的構成。對於第一聯接器構件629的移動方向,不同說法的話如以下。第一聯接器構件629是位於第1位置時,將第一聯接器構件629的軸線方向作為基準方向。
在本實施例中,第47圖(c)中的中心線61c延伸的方向是基準方向,且基準方向是垂直方向。第一聯接器構件629是至少朝此基準方向變位的方式移動。即,第一聯接器構件629,是從第1位置朝第2位置移動時,因為至少朝上方地移動,所以朝基準方向(垂直方向)變位。
且由本實施例,朝卡匣的外部將旋轉力傳達用的聯接器構件也是與上述的實施例同樣地,被配置於碳粉的排出口的附近。尤其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聯接器構件629,是如第47圖和第46圖所見,形成碳粉的排出口的零件。通過第一聯接器構件629的碳粉,是直接朝裝置本體的碳粉收容口移動。
即,在聯接器構件是配置於碳粉的排出口的附近的構成中,如本實施例聯接器構件本身是包含形成排出口的至少一部分的構成。且第一聯接器構件629是在自然狀態下位於第1位置中。且第二聯接器構件629是由自己本身的彈力(推迫力)從第2位置朝第1位置移動的構成。
即第一聯接器構件629,是朝卡匣的外部將驅動力傳達的聯接器構件,且,形成碳粉的排出路及排出口 的構件,且也是將聯接器構件推迫移動的推迫構件。且第一聯接器構件629是與設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收容口連接的構成。因此第一聯接器構件629也是將排出口與收容口連結用的連結部。且第一聯接器構件也是從碳粉的搬運推進器承接傳達至彈簧聯接器44用的旋轉力用的驅動傳達部。
即在前述的實施例中將被分為複數構件者一體化者是第一聯接器構件629。
又,第一聯接器構件629朝第一位置移動時,也利用聯接器承接628的圓筒部628a的彈力。因此,圓筒部628a也可說是將聯接器構件629朝第1位置推迫的推迫構件。
<實施例7>
接著,說明廢碳粉連結部的不同的形狀例。在本實施例中,詳細說明與前述的實施例1相異的部分。只要未特別記載,材質、形狀等是與前述的實施例同樣。對於如此的部分,是省略詳細的說明。
本實施例,也與實施例6同樣地朝卡匣的外部將驅動力(旋轉力)傳達的聯接器構件(第二聯接器構件730)本身,是形成碳粉的排出口730d。
第48圖,是說明本實施例的廢碳粉連結部、及其他的零件的安裝的分解圖,
第49圖,是說明本實施例的第二聯接器的形 狀的外觀圖,第50圖是說明本實施例的與裝置本體100的連結的剖面圖。
如第48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在聯接器承接28中,設有連結動作構件732、第一聯接器構件29、第二聯接器構件730、聯接器彈簧31、圓筒密封件(聯接器密封件)700。
第一聯接器構件29朝聯接器承接28的設置方法因為是與實施例1同樣所以省略。連結動作構件732,是將實施例1的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排出口32d側切除的形狀,與實施例1同樣地將聯接器承接28的圓筒部28a、及止轉肋28d,朝箭頭N方向可移動地被支撐。因為是與實施例1同樣所以詳細省略。進一步,在連結動作構件732的箭頭N方向中,設有可撓性的圓筒密封件700、第二聯接器構件730。
在此,如第48圖所示,第一聯接器構件29、第二聯接器構件730、聯接器彈簧31、聯接器承接部28、圓筒密封件700、連結動作構件732是沿著中心線61a被配置於大致相同軸線上。且,第一聯接器構件29及第二聯接器構件730是與實施例1同樣地,由聯接器彈簧31被連結。連結動作構件732,是對於聯接器承接28,與第二聯接器構件730一起對抗聯接器彈簧31的推迫力,朝箭頭N方向可移動地安裝。且,在與處理卡匣7的裝置本體100的連結時,連結動作構件732是朝箭頭N方向移動地連結。
在此,如第49圖所示,在第二聯接器構件730中,與實施例1的第二聯接器構件30同樣地具有溝部730b、凸部730h。進一步,可取代如實施例1的處理卡匣7的作為廢碳粉排出口的排出部32d,而在第二聯接器構件730中設置孔形狀的排出口730d。且,在第二聯接器構件730中,與實施例1同樣地將聯接器彈簧31安裝用的凹形狀的彈簧施加溝730c是被設在溝部730b上。
與實施例1同樣地,作為推迫構件的聯接器彈簧31,是在先端具有曲折形狀31a、在相面對方向具有輪形狀31b的扭轉捲簧。聯接器彈簧31是朝箭頭J相反方向被插入第二聯接器構件730,曲折形狀31a是嵌入彈簧施加溝730c。
進一步,如第48圖所示,第二聯接器構件730、及連結動作構件732之間,是設有可撓性的圓筒密封件700。圓筒密封件700,是嵌入第二聯接器構件730的驅動爪730f的外周。
第二聯接器構件730是藉由聯接器彈簧31的推迫力,而朝箭頭N相反方向被推迫的話,圓筒密封件700是在第二聯接器構件730及連結動作構件732之間將聯接器彈簧31的推迫力承接而被壓縮。藉由此圓筒密封件700的壓潰(變形),可以防止在連結動作構件732及第二聯接器構件730之間發生間隙。
接著,對於朝裝置本體的驅動傳達,使用第50圖說明。
第50圖是驅動連結時處理卡匣7及裝置本體100的剖面圖。
在連結動作構件732中,設有與實施例1的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臂抵接部32f、32g同樣的臂抵接部732f、732g。
對於朝裝置本體100的裝設因為是與實施例1同樣所以省略。
處理卡匣7是朝裝置本體100被裝設之後,與裝置本體100的前門的閉動作連動使未圖示的本體臂42動作,使連結動作構件732朝箭頭N方向被推壓。
連結動作構件732是藉由朝箭頭N方向移動,使圓筒密封件700、第二聯接器構件730,朝箭頭N方向移動。在此,圓筒密封件700是一邊藉由推壓被壓潰一邊將第二聯接器構件730朝箭頭N方向推壓。
第二聯接器構件730是通過圓筒密封件700朝連結動作構件732被推壓,朝裝置本體100的廢碳粉收容口80d侵入。
第二聯接器構件730侵入裝置本體100的廢碳粉收容口80d時,驅動爪730f是可旋轉地被卡合支撐在聯接器承接28的圓筒部28a的內周。與實施例1同樣地,在裝置本體100的本體第一搬運路80a中彈簧聯接器44、搬運鰭片45是以中心線61a為中心被可旋轉地設置。
第二聯接器構件730是朝廢碳粉收容口80d 侵入,反抗彈簧聯接器44的反力,將彈簧聯接器44朝箭頭N方向壓潰。
因此,彈簧聯接器44是與第二聯接器構件730具有推迫力地抵觸。被抵觸的第二聯接器構件730,是與實施例1同樣地,與感光體滾筒1的旋轉連動地旋轉。由此,第二聯接器構件730的溝部730b是由旋轉方向與彈簧聯接器44的聯接器部44b卡合。
在此,第二聯接器構件730與本體搬運部80連接時,彈簧聯接器44的聯接器部44b,是不與第二聯接器構件730的溝部730b卡合,具有被凸部730h壓下的情況。此時,彈簧聯接器44是在被凸部730h壓下的狀態直接使第二聯接器構件730朝箭頭T方向旋轉。第二聯接器構件730旋轉至彈簧聯接器44的聯接器部44b及溝部730b嚙合的相位為止的話,彈簧聯接器44、及第二聯接器構件730是由旋轉方向卡合,與搬運鰭片45一體地旋轉。
如此的話,成為彈簧聯接器44、及第二聯接器構件730即使是任何的相位關係皆可卡合的構成。
在此,彈簧聯接器44是由線徑Φ0.6mm、內徑Φ12.3mm程度的壓縮彈簧所構成。彈簧聯接器44是在與彈簧推壓部43抵觸的狀態(聯接器非連結狀態)中具有約33gf、在第二聯接器構件730的連結狀態下具有約50gf的推迫力。
由以上的構成,第二聯接器構件730是由具 有排出口730d的構成,成為可獲得與實施例1同樣的效果。
<實施例8>
接著,說明廢碳粉連結部的不同的形狀例。
在本實施例中,詳細說明與前述的實施例1相異的部分。只要未特別記載,材質、形狀等是與前述的實施例同樣。對於如此的部分,是省略詳細的說明。
首先,對於本實施例的零件構成使用第51圖、第52圖、第53圖、第54圖、第55圖說明。
第51圖,是說明本實施例的廢碳粉連結部及其他的零件的安裝的分解圖,第52圖,是說明本實施例的第二聯接器構件830的形狀的外觀圖,第53圖是說明連結動作部832的形狀的外觀圖。且,第54圖是本實施例的廢碳粉排出口附近的本體連接前後的剖面圖,第55圖是本實施例的廢碳粉排出口附近的本體連接前後的側面圖。
如第51圖所示,在聯接器承接828中,第一聯接器構件29、連結動作部832、拉伸彈簧831、連結動作彈簧800、第二聯接器承接部801、第二聯接器構件830是被設在大致相同直線上(中心線861a上)。
在連結動作部832中朝箭頭N相反方向使第二聯接器部830可旋轉地被安裝。如第52圖、第53圖所示,在第二聯接器構件830中,安裝有圓筒形狀的壓入部 830j。且如第53圖所示,在連結動作部832中,與壓入部830卡合的凸部832q是被設在圓筒形狀內部。第二聯接器構件830是對於連結動作部832朝箭頭N相反方向插入的話,壓入部830j是與凸部832q抵觸。進一步,藉由將第二聯接器構件830推入連結動作部832,使壓入部830j越過凸部832q。如此的話,如第54圖(a)所示,第二聯接器構件830是對於連結動作部832,在箭頭N方向中,被限制壓入部830j與凸部832q抵觸移動。且,如第54圖(a)所示,在箭頭N相反方向中,設在第二聯接器部830的凸部830i、及連結動作部832的先端部832r的抵接移動是被限制。因此,第二聯接器構件830是對於連結動作部832,朝箭頭N方向在遊動的範圍被可移動地限制。且,第二聯接器構件830是對於連結動作部832以中心線861a為中心可旋轉地被支撐。
進一步,如第51圖所示,在連結動作部832中,同一直線狀地設有連結動作彈簧800、第二聯接器承接部801。進一步,在連結動作部832中,第二聯接器承接部801是從箭頭N相反方向側將連結動作彈簧800的外徑覆蓋的方式被安裝於同一直線狀。
且如第54圖(a)所示,在第二聯接器承接部801的安裝相反側中,設有與第二聯接器構件830的圓筒部830k大致無間隙地卡合的孔部801c。
將第二聯接器承接部801由箭頭N相反方向朝連結動作部832裝設的話,第二聯接器承接部801的2 處的爪部801a是朝連結動作部832的2處的孔部832m插入。(第55圖(a))在此,爪部801a是在第二聯接器承接部801的外周的一部分朝箭頭N相反方向突出被設置,在先端(箭頭N相反方向)中,具有朝外圓周方向突出的鉤取部801b。
被安裝於連結動作部832的第二聯接器承接部801是藉由連結動作彈簧800而朝箭頭N方向被推迫。將推迫力承接,對於連結動作部832朝箭頭N方向移動的第二聯接器承接部801,是使爪部801a的鉤取部801b與設在連結動作部832的孔部832m鉤住地卡合,將移動停止。如此的話,第二聯接器承接部801,是在連結動作彈簧800將推迫力承接的狀態下,由爪部801a的範圍內對於連結動作部832朝箭頭N相反方向可移動地被支撐。 (第55圖(a))
且爪部801a是與孔部832m卡合,在由箭頭N方向被支撐的狀態下,第二聯接器構件830的圓筒部830k,是成為與第二聯接器承接部801的孔部801c大致無間隙地卡合的狀態。(第54圖(a))
接著,連結動作部832是被安裝於聯接器承接828。
如第51圖所示,連結動作部832是圓筒狀的形狀,其內徑部是嵌入聯接器承接828的圓筒部828a。且,此時,連結動作部832的旋轉定位溝832i是與止轉肋828d卡合,使旋轉方向的移動被限制。進一步,如第 53圖所示,在連結動作部832中,彈簧施加凸部832j,是朝外周側突出且軸對稱地被設於2處。且,如第54圖所示,在聯接器承接828中,在箭頭N側,2處的彈簧施加部828g是突出地設置。
連結動作部832,是由箭頭N相反方向嵌入聯接器承接828之後,安裝2個拉伸彈簧831。拉伸彈簧831是在兩端具有輪形狀831a、831b,各別被安裝於彈簧施加凸部832j、彈簧施加部828g。此時,連結動作部832,是藉由拉伸彈簧831的推迫力,使內壁832s與彈簧施加部828g的先端部828e抵觸地被定位。
如此的話,連結動作部832是對於聯接器承接828被安裝。且,對於第一聯接器構件29朝聯接器承接828的安裝、及聯接器承接828朝軸承27R的安裝,因為是與實施例1同樣所以省略。
接著將處理卡匣7的廢碳粉排出部的動作,使用第56圖說明。
第56圖,是說明從本實施例的處理卡匣7的側面側所見的碳粉排出部朝裝置本體100的卡合的外觀圖。
如前述,連結動作部832是將拉伸彈簧831的推迫力承接,朝聯接器承接828側抵觸。進一步,第二聯接器承接部801,是在將來自連結動作彈簧800的推迫力承接的狀態下,與連結動作部832抵觸地被支撐。
如第56圖(a)所示,將處理卡匣7朝裝置 本體100裝設的話,連結動作部832是與裝置本體100的臂42卡合。進一步,處理卡匣7的裝設完成後,將裝置本體100的前門91(第25圖(a),(b)參照)與關閉的動作地連動,使連結動作部832朝箭頭N方向移動。即連結動作部832,是藉由與前門連動的臂42而朝箭頭N方向被動作(第56圖(b))
此時,第二聯接器承接部801,因為是與裝置本體100的本體收容口密封構件47(與實施例1同樣,第26圖參照)抵接,所以朝箭頭N方向的移動被限制。其結果,第二聯接器承接部801是對抗連結動作彈簧800的推迫力,對於連結動作部832朝連結動作部832的方向(箭頭N相反方向)相對移動。
且第二聯接器構件830,是由箭頭N方向使突起部830i與連結動作部832的先端部832r抵觸地被支撐,如後述,朝本體收容口密封構件47、及廢碳粉收容口80d侵入(第58圖(b))。
因此,第二聯接器承接部801是成為對於第二聯接器構件830朝與箭頭N相反方向移動(第58圖(b))。
藉由以上的動作而在第二聯接器構件830及第二聯接器承接部801之間發生間隙802(廢碳粉排出口)(第55圖(b))。接著,對於從處理卡匣7朝裝置本體100將廢碳粉排出的構成使用第57圖說明。
第57圖是說明本實施例的廢碳粉V的滯留位 置、及碳粉排出路徑的剖面圖。如前述,如第57圖(a)所示,在處理卡匣7朝裝置本體100的裝設前,第二聯接器構件830的圓筒部830k,是與第二聯接器承接部801的圓筒部801c卡合,無間隙地連結。因此,廢碳粉V不會從第二聯接器構件830、及第二聯接器承接部801之間漏出。
如前述,將處理卡匣7朝裝置本體100裝設之後,第二聯接器承接部801是藉由對於第二聯接器構件830朝與箭頭N相反方向移動使發生間隙802。間隙802是具有可將廢碳粉V排出的充分的大小,成為可排出來自處理卡匣7的廢碳粉V。(第57圖(b))
接著有關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連結構成,使用第58圖、第59圖說明。第58圖是說明本實施例的碳粉排出部與裝置本體100的卡合方法的剖面圖,第59圖是說明本實施例的處理卡匣7的裝置本體裝設完成時的與裝置本體100的卡合方法的部分概略圖。
與實施例1同樣地,處理卡匣7是朝箭頭J方向被裝設。
此時,由第56圖顯示的裝置本體100的臂42、及連結動作部832的臂抵接部832f、832g成為卡合的狀態。裝設完成,藉由未圖示的裝置本體的前門被關閉,與實施例1同樣地,臂42旋轉移動,使連結動作部832的臂抵接部832f、832g卡合,使連結動作部832朝箭頭N方向被壓下(第58圖(b))。
如此的話,被安裝於連結動作部832的第二聯接器承接部801、及第二聯接器構件830,是與裝置本體100的本體收容口密封構件47(與實施例1同樣,第26圖參照)抵接。進一步,連結動作部832是藉由臂42朝箭頭N方向被壓下的話,第二聯接器承接部801是對抗連結動作彈簧800的推迫力朝箭頭N相反方向移動。此時,第二聯接器構件830,是如前述由箭頭N方向,限制凸部830i與連結動作部832的先端部832r抵接移動。因此,藉由朝連結動作部832的箭頭N方向的移動,只有第二聯接器構件830,是朝本體收容口密封構件、及廢碳粉收容口80d侵入(第58圖(b))。
與實施例1同樣地,如第54圖所示,在裝置本體的本體第一搬運路80a內中使彈簧聯接器44、搬運鰭片45以中心線61a為中心可旋轉地被支撐。
接著說明裝置本體100、及處理卡匣7的驅動連結。
如第58圖(b)所示,第二聯接器構件830是朝裝置本體100的本體廢碳粉收容口80d侵入(進入)。此時,第二聯接器構件830,是反抗彈簧聯接器44的反力,將彈簧聯接器44朝箭頭N方向壓潰。
被抵觸的第二聯接器構件830,是與實施例1同樣地,與感光體滾筒1的旋轉連動地旋轉。由此,如第59圖所示,第二聯接器構件830的溝部830b是由旋轉方向與彈簧聯接器44的聯接器部44b卡合。
在此,第二聯接器構件830是朝裝置本體100的本體廢碳粉收容口80d侵入時,彈簧聯接器44的聯接器部44b,是不與第二聯接器構件830的溝部830b卡合,具有被凸部830h壓下的情況。此時,彈簧聯接器44是在被凸部830h壓下的狀態直接使第二聯接器構件830朝箭頭T方向旋轉。第二聯接器構件830旋轉至彈簧聯接器44的聯接器部44b及溝部830b嚙合的相位為止的話,彈簧聯接器44、及第二聯接器構件830是由旋轉方向卡合,與搬運鰭片45一體地旋轉。
如此的話,成為彈簧聯接器44、及第二聯接器構件830即使是任何的相位關係也可卡合的構成。
在此,彈簧聯接器44是由線徑Φ0.6mm、內徑Φ12.3mm程度的壓縮彈簧所構成。彈簧聯接器44是在與彈簧推壓部43抵觸的狀態(聯接器非連結狀態)中具有約33gf、在第二聯接器構件830的連結狀態下具有約50gf的推迫力。
接著,對於朝裝置本體100的廢碳粉的搬運使用第57圖、第58圖說明。
如第58圖(b)所示,第二聯接器構件830是朝本體廢碳粉收容口80d侵入時,在第二聯接器構件830及第二聯接器承接部801之間,在圓筒方向會發生間隙802。(第57圖(b))從此間隙802可將由處理卡匣7發生的廢碳粉朝裝置本體100搬運。
進一步,如前述,間隙802,是在與裝置本體 未連接狀態下,藉由使第二聯接器構件830大致無間隙地嵌入第二聯接器承接部801,來抑制廢碳粉的流出。
如此的話,朝裝置本體的流出口未在中心線861a上的情況時,也可獲得與實施例1同樣的效果。且,在本構成中在處理卡匣7單體的狀態下,例如,不需使用如實施例1的擋板34的密封構件,就可防止廢碳粉流出。
將本實施例的構成簡單地總結如以下。如第55圖(b)所示,本實施例的第二聯接器構件830是將碳粉的排出口802一部分形成的構件。且,第二聯接器構件830,是藉由從第2位置(第55圖(a))朝第1位置(第55圖(b))移動,而將碳粉的排出口802打開,且相反地藉由從第1位置朝第2位置移動而將碳粉的排出口802關閉的構成。藉由第二聯接器構件830的移動而將排出口802開閉。
最後,上述的各實施例說明的構成之中的代表例的構成例如以下所示。又在各構成例的要素中具有被附加符號者。這是顯示與前述的實施例所說明的要素的對應關係者。但是,此對應關係僅是例示。並非意圖將以下的各要素的構成,限定於上述的各實施例的要素的構成。
<<構成例A1>>
一種卡匣(7),是朝具備朝向本體側碳粉收納部將碳粉搬運用的本體側搬運構件的電子照相畫像形成 裝置本體可裝卸,具有:感光體滾筒(1)、及將從前述感光體滾筒被除去的碳粉朝向前述本體側搬運構件排出的方式構成的排出口(32d、730d、802)、及朝前述本體側搬運構件將旋轉力傳達的方式構成的聯接器構件(30、629、730、830),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朝前述本體側搬運構件將前述旋轉力傳達用的第1位置、及從前述第1位置退避的第2位置之間可移動地構成。
<<構成例A2>>
如構成例A1的卡匣,其中,前述第2位置與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是比前述第1位置與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更短。
<<構成例A3>>
如構成例A2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將從前述感光體滾筒被除去的碳粉搬運用的卡匣側搬運構件,前述第2位置與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是比前述第1位置與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更短。
<<構成例A4>>
如構成例A2或A3的卡匣,其中,具有從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承接將前述聯接器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前述第1位置移動用的力用的移動力承接 部。
<<構成例A5>>
構成例A2至A4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自然狀態下位於第2位置中。
<<構成例A6>>
構成例A1至A5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聯接器構件朝向前述第2位置推迫的推迫構件。
<<構成例A7>>
構成例A1至A6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從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承接將前述聯接器構件從前述第1位置朝前述第2位置移動用的力的移動力承接部。
<<構成例A8>>
構成例A1至A4、A6、A7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自然狀態下位於第1位置中。
<<構成例A9>>
構成例A1至A8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聯接器構件朝向前述第1位置推迫的推迫構件。
<<構成例A9之2>>
如構成例A7或A9的卡匣,其中,前述推迫構件,是具有將碳粉搬運的搬運部。
<<構成例A9之2>>
如構成例A7、A9、A9之2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推迫構件,是具有將碳粉攪拌的攪拌部。
<<構成例A10>>
一種卡匣,是朝具備朝向本體側碳粉收納部將碳粉搬運用的本體側搬運構件的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裝卸,具有:感光體滾筒(1)、及從感光體滾筒至將被除去的碳粉朝向前述本體側搬運構件排出的方式構成的排出口(32d、730d、802)、及朝前述本體側搬運構件將旋轉力傳達的方式構成的聯接器構件(30、629、730、830)、及將前述排出口與設在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的收容口連結的方式構成,且在將前述排出口與前述收容口連結用的連結位置、及從前述連結位置退避的非連結位置之間可移動的連結部(32、532、629),前述聯接器構件,是隨著連結部在連結位置及前述非連結位置之間移動而移動的方式構成。
<<構成例A11>>
如構成例A10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 件,是在朝前述本體側搬運構件將旋轉力傳達用的第1位置、及從前述第1位置退避的第2位置之間可移動地構成,伴隨前述連結部朝前述連結位置移動,使前述聯接器構件朝前述第1位置移動,伴隨前述連結部朝前述非連結位置移動,使前述聯接器構件朝前述第2位置移動。
<<構成例A12>>
如構成例A11的卡匣,其中,前述第2位置與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是比前述第1位置與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更短。
<<構成例A13>>
如構成例A11或A12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將從前述感光體滾筒被除去的碳粉搬運用的卡匣側搬運構件,前述第2位置與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是比前述第1位置與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更短。
<<構成例A14>>
如構成例A11至A13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從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承接將前述聯接器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前述第1位置移動用的力的移動力承接部。
<<構成例A15>>
如構成例A11至A14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自然狀態下位於第2位置中。
<<構成例A16>>
如構成例A11至A15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聯接器構件朝向前述第2位置推迫的推迫構件。
<<構成例A17>>
如構成例A11至A16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從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承接將前述聯接器構件從前述第1位置朝前述第2位置移動用的力的移動力承接部。
<<構成例A18>>
如構成例A11至A17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自然狀態下位於第1位置中。
<<構成例A19>>
如構成例A11至A18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聯接器構件朝向前述第1位置推迫的推迫構件。
<<構成例A20>>
一種卡匣,是朝具備朝向本體側碳粉收納部將碳粉搬運用的本體側搬運構件的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裝卸,具有:感光體滾筒、及將從感光體滾筒被除去的碳粉朝向前述本體側搬運構件排出的方式構成的排出口、及朝前述本體側搬運構件將旋轉力傳達的方式構成的聯接器構件,前述聯接器構件,是朝與前述卡匣的裝設方向交叉的方向可移動地構成。
<<構成例A21>>
如構成例A20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朝前述本體側搬運構件將旋轉力傳達用的第1位置、及從前述第1位置退避的第2位置之間可移動地構成。
<<構成例A22>>
如構成例A21的卡匣,其中,前述第2位置與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是比前述第1位置與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更短。
<<構成例A23>>
如構成例A21或A22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將從前述感光體滾筒被除去的碳粉搬運用的卡匣側搬運構件,前述第2位置與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 轉軸線的距離,是比前述第1位置與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更短。
<<構成例A24>>
如構成例A21至A23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從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承接將前述聯接器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前述第1位置移動用的力的移動力承接部。
<<構成例A25>>
如構成例A21至A24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自然狀態下位於第2位置中。
<<構成例A26>>
如構成例A21至A25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聯接器構件朝向前述第2位置推迫的推迫構件。
<<構成例A27>>
如構成例A21至A26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從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承接將前述聯接器構件從前述第1位置朝前述第2位置移動用的力的移動力承接部。
<<構成例A28>>
如構成例A21至A24、A26、A27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自然狀態下位於第1位置中。
<<構成例A29>>
如構成例A21至A28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聯接器構件朝向前述第1位置推迫的推迫構件。
<<構成例A30>>
如構成例A1至A29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對於前述感光體滾筒可移動地構成。
<<構成例A31>>
構成例A1至A30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朝與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動的方式構成。
<<構成例A32>>
如構成例A1至A31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朝與前述卡匣的裝設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動的方式構成。
<<構成例A33>>
如構成例A1至A32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與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連動地旋轉。
<<構成例A34>>
如構成例A1至A33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顯像滾子,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與前述顯像滾子的旋轉連動地旋轉。
<<構成例A34之2>>
如構成例A1至A33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顯像滾子、及朝前述顯像滾子供給碳粉的供給滾子、及從前述供給滾子朝前述聯接器構件將旋轉力傳達的傳達部。
<<構成例A35>>
如構成例A1至A34之2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將從前述感光體滾筒被除去的碳粉移動用的搬運路。
<<構成例A36>>
如構成例A1至A35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搬運路,是具有朝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方向使碳粉移動用的第1搬運路。
<<構成例A37>>
如構成例A36的卡匣,其中,作為前述搬運路的第2搬運路,是與前述第1搬運路連通並朝與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使碳粉移動用的第2搬運路。
<<構成例A38>>
如構成例A37的卡匣,其中,為了將碳粉搬運而具有被配置於前述第1搬運路的內部的卡匣側搬運構件。
<<構成例A39>>
如構成例A38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是具有:朝向第1搬運路及前述第2搬運路的連通部將碳粉搬運的第1搬運部;及在由前述第1搬運部所進行的碳粉的搬運方向,被配置於比前述第1搬運部更下游側,朝與前述第1搬運部相反側將碳粉搬運的第2搬運部。
<<構成例A40>>
如構成例A39的卡匣,其中,前述第2搬運部,是被配置於前述連通部的附近。
<<構成例A41>>
如構成例A40的卡匣,其中,將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沿著與其旋轉軸線正交的方向看時,前述第2搬運部是與前述連通部重疊。
<<構成例A42>>
如構成例A37至A41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第2搬運路,是朝前述排出口使碳粉移動用的排出路。
<<構成例A43>>
如構成例A1至A42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朝前述排出口使碳粉移動用的排出路。
<<構成例A44>>
如構成例A43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是朝與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使碳粉移動。
<<構成例A45>>
如構成例A42至A44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是在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方向中,被配置於前述卡匣的一端側。
<<構成例A46>>
如構成例A42至A45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被配置於前述排出路的末端側。
<<構成例A47>>
如構成例A42至A46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629),是構成前述排出路的至少一部分。
<<構成例A48>>
如構成例A42至A47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的至少一部分,是被配置於前述排出路的內部。
<<構成例A49>>
如構成例A42至A48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是可變形,伴隨前述排出路的變形使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
<<構成例A50>>
如構成例A49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61、32、532)是伸縮的方式變形。
<<構成例A51>>
如構成例A49或A50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將前述排出口與設在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的收容口連結用的連結部(32、532、629),藉由前述連結部的移動而使前述排出路變形。
<<構成例A52>>
構成例A49至A51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構成前述排出路的至少一部分的可彈性變形的彈性變形部,藉由前述彈性變形部的變形而使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
<<構成例A53>>
如構成例A1至A52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構成前述排出口的至少一部分。
<<構成例A54>>
如構成例A1至A53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從前述感光體滾筒被除去的碳粉搬運用的卡匣側搬運構件。
<<構成例A55>>
如構成例A54的卡匣,其中,沿著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看前述卡匣時,沿著前述聯接器構件的旋轉軸線將直線拉引的話,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中心及 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轉中心是對於前述直線位於彼此相反側。
<<構成例A56>>
如構成例A54或A55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與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轉連動地旋轉。
<<構成例A57>>
如構成例A54至A56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是朝前述感光體滾筒的軸線方向將碳粉搬運。
<<構成例A58>>
如構成例A54至A57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對於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可移動。
<<構成例A59>>
如構成例A54至A58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朝與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動。
<<構成例A60>>
如構成例A54至A59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從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朝前述聯接器構件將前述旋轉 力傳達的驅動傳達部。
<<構成例A61>>
如構成例A60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是具有:朝向前述驅動傳達部將碳粉搬運用的第1搬運部、及朝與前述第1搬運部相反方向將碳粉搬運用的第2搬運部,前述驅動傳達部是從前述第2搬運部承接前述旋轉力。
<<構成例A62>>
如構成例A60至A61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是具有形成推進器的翼,前述驅動傳達部是具有複數卡合部,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是藉由旋轉使前述複數卡合部與前述翼依序卡合的方式構成。
<<構成例A63>>
如構成例A62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合部,是突起部。
<<構成例A64>>
如構成例A1至A63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從前述感光體滾筒朝前述聯接器構件將旋轉力傳達的驅動傳達部。
<<構成例A65>>
如構成例A60至A64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驅動傳達部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於碳粉移動的搬運路之中。
<<構成例A66>>
如構成例A60至A65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驅動傳達部,是具有容許碳粉朝向前述排出口通過的開口。
<<構成例A67>>
如構成例A1至A66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藉由移動,使前述排出口被開閉。
<<構成例A68>>
如構成例A1至A67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具有可彈性變形的彈性變形部,前述彈性變形部是藉由變形而使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
<<構成例A69>>
如構成例A1至A68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從前述感光體滾筒將碳粉除去用的清潔構件。
<<構成例A70>>
如構成例A1至A69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從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承接將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用的力用的移動力承接部。
<<構成例A71>>
如構成例A70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將前述聯接器構件推迫的推迫構件,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藉由前述移動力承接部承接的力,而抵抗前述推迫構件的推迫力地移動。
<<構成例A72>>
如構成例A1至A71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將前述排出口與設在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的收容口連結用的連結部。
<<構成例A73>>
如構成例A72的卡匣,其中,前述連結部是可移動地構成。
<<構成例A73之2>>
如構成例A73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連結部鎖定的鎖定構件。
<<構成例A73之3>>
如構成例A73之2的卡匣,其中,前述鎖定構件是將前述排出口開閉的開閉構件,前述開閉構件將前述排出口打開而使前述連結部的鎖定被解除。
<<構成例A74>>
如構成例A73至A73的3中任一的卡匣,其中,伴隨前述連結部的移動,使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
<<構成例A75>>
如構成例A1至A74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感光體滾筒是具有從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使旋轉力被輸入的驅動輸入部,從前述驅動輸入部被輸入的旋轉力是被傳達至前述聯接器構件。
<<構成例A76>>
如構成例A1至A75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排出口開閉用的開閉構件。
<<構成例A77>>
如構成例A76的卡匣,其中,前述開閉構件,是具有:將前述排出口覆蓋用的密封構件、及將前述密封構件支撐的密封支撐部,在前述開閉構件將前述排出口關閉時,前述密封構件是被挾持於前述密封支撐部及前 述排出口之間,與前述排出口的邊緣接觸。
<<構成例A78>>
如構成例A77的卡匣,其中,前述密封支撐部,是具有遠離前述密封構件的方式凹陷的凹部或是不與前述密封構件接觸的非接觸部。
<<構成例A79>>
如構成例A78的卡匣,其中,將前述排出口投影在前述密封支撐部時,在前述排出口的投影領域的內部配置有前述密封支撐部的凹部或是前述非接觸部。
<<構成例A80>>
如構成例A78或A79的卡匣,其中,前述密封支撐部,是具有作為前述非接觸部的開口或是缺口部。
<<構成例A81>>
如構成例A76至A80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凸部,其在前述開閉構件將前述排出口關閉的關閉方向被配置於比前述排出口更下游側,且朝向從前述排出口使顯像劑被排出的排出方向的下游側突出,前述開閉構件關閉時,沿著前述關閉方向將前述開閉構件投影在前述凸部的話,前述開閉構件的至少一部分是與前述凸部重疊。
<<構成例A82>>
一種卡匣,是朝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裝卸,具有:感光體滾筒、及將從前述感光體滾筒被除去的碳粉朝前述卡匣的外部排出用的排出口、及被配置於前述排出口的附近朝前述卡匣的外部將旋轉力傳達的方式構成且對於前述感光體滾筒可移動的聯接器構件。
<<構成例A83>>
一種卡匣,是朝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裝卸,具有:感光體滾筒、及將從前述感光體滾筒被除去的碳粉朝前述卡匣的外部排出用的排出口、及朝前述卡匣的外部將旋轉力可傳達且將前述排出口開閉的方式可移動的聯接器構件。
<<構成例A84>>
如構成例A82或A83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將從前述感光體滾筒被除去的碳粉移動用的搬運路。
<<構成例A85>>
如構成例A82至A84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搬運路,是具有朝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方向使碳粉移動用的第1搬運路。
<<構成例A86>>
如構成例A85的卡匣,其中,前述搬運路,是具有與前述第1搬運路連通並朝與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使碳粉移動用的第2搬運路。
<<構成例A87>>
如構成例A86的卡匣,其中,為了將碳粉搬運而具有被配置於前述第1搬運路的內部的搬運構件。
<<構成例A88>>
如構成例A87的卡匣,其中,前述搬運構件,是具有:朝向第1搬運路及前述第2搬運路的連通部將碳粉搬運的第1搬運部;及在由前述第1搬運部所進行的碳粉的搬運方向,被配置於比前述第1搬運部更下游側,朝與前述第1搬運部相反側將碳粉搬運的第2搬運部。
<<構成例A89>>
如構成例A88的卡匣,其中,前述第2搬運部,是被配置於前述連通部的附近。
<<構成例A90>>
如構成例A88或A89的卡匣,其中,將前述 搬運構件沿著與其旋轉軸線正交的方向看時,前述第2搬運部是與前述連通部重疊。
<<構成例A91>>
構成例A86至A90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第2搬運路,是朝前述排出口使碳粉移動用的排出路。
<<構成例A92>>
如構成例A82至A91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朝前述排出口使碳粉移動用的排出路。
<<構成例A93>>
如構成例A91或A92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是朝與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使碳粉移動。
<<構成例A94>>
如構成例A91至A93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是在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方向中,被配置於前述卡匣的一端側。
<<構成例A95>>
如構成例A91至A94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被配置於前述排出路的末端側。
<<構成例A96>>
如構成例A91至A95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構成前述排出路的至少一部分。
<<構成例A97>>
如構成例A91至A96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的至少一部分,是被配置於前述排出路的內部。
<<構成例A98>>
如構成例A91至A97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是可變形,伴隨前述排出路的變形使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
<<構成例A99>>
如構成例A98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是伸縮的方式變形。
<<構成例A100>>
如構成例A98或A99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朝前述卡匣的外部將前述排出口連結用的連結部,藉由前述連結部的移動而使前述排出路變形。
<<構成例A101>>
如構成例A91至A100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構成前述排出路的至少一部分的可彈性變形的彈性變形部,藉由前述彈性變形部的變形而使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
<<構成例A102>>
如構成例A82至A101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將前述排出口朝前述卡匣的外部連結用的連結部。
<<構成例A103>>
如構成例A102的卡匣,其中,前述連結部是可移動地構成。
<<構成例A104>>
如構成例A103的卡匣,其中,伴隨前述連結部的移動,使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
<<構成例A105>>
一種卡匣,是朝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裝卸,具有:感光體滾筒、及將從前述感光體滾筒被除去的碳粉朝前述卡匣的外部排出用的排出口、及朝前述排出口使碳粉移動用的可變形的排出路、及被配置於前述排 出口的附近朝前述卡匣的外部將旋轉力傳達的方式構成的聯接器構件,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可伴隨前述排出路的變形而移動。
<<構成例A106>>
一種卡匣,是朝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裝卸,具有:感光體滾筒、及將從前述感光體滾筒被除去的碳粉朝前述卡匣的外部排出用的排出口、及朝前述排出口使碳粉移動用的排出路、及朝前述卡匣的外部將旋轉力可傳達,且至少其一部分是被配置於前述排出路的內部且沿著前述排出路可移動的聯接器構件。
<<構成例A107>>
如構成例A105或A106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將從前述感光體滾筒被除去的碳粉移動用的搬運路。
<<構成例A108>>
如構成例A107的卡匣,其中,前述搬運路,是將碳粉朝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方向移動的方式構成。
<<構成例A109>>
如構成例A108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 是與前述搬運路連通。
<<構成例A110>>
如構成例A109的卡匣,其中,為了將碳粉搬運而具有被配置於前述搬運路的內部的搬運構件。
<<構成例A111>>
如構成例A110的卡匣,其中,前述搬運構件,是具有:朝向搬運路及前述排出路的連通部將碳粉搬運的第1搬運部;及在由前述第1搬運部所進行的碳粉的搬運方向,被配置於比前述第1搬運部更下游側,朝與前述第1搬運部相反側將碳粉搬運的第2搬運部。
<<構成例A112>>
如構成例A111的卡匣,其中,前述第2搬運部,是被配置於前述連通部的附近。
<<構成例A113>>
如構成例A111或A112的卡匣,其中,將前述搬運構件沿著與其旋轉軸線正交的方向看時,前述第2搬運部是與前述連通部重疊。
<<構成例A114>>
如構成例A105至A113中任一的卡匣,其 中,前述排出路,是朝與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使碳粉移動。
<<構成例A115>>
如構成例A105至A114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是在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方向中,被配置於前述卡匣的一端側。
<<構成例A116>>
如構成例A105至A115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被配置於前述排出路的末端側。
<<構成例A117>>
如構成例A105至A116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構成前述排出路的至少一部分。
<<構成例A118>>
如構成例A105至A117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的至少一部分,是被配置於前述排出路的內部。
<<構成例A119>>
如構成例A105至A118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是可變形,伴隨前述排出路的變形使前述 聯接器構件移動。
<<構成例A120>>
如構成例A119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是伸縮的方式變形。
<<構成例A121>>
如構成例A119或A120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朝前述卡匣的外部將前述排出口連結用的連結部,藉由前述連結部的移動而使前述排出路變形。
<<構成例A122>>
如構成例A119至A121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構成前述排出路的至少一部分的可彈性變形的彈性變形部,藉由前述彈性變形部的變形而使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
<<構成例A123>>
如構成例A82至A122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對於前述感光體滾筒可移動地構成。
<<構成例A124>>
如構成例A82至A123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朝與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方向 交叉的方向移動的方式構成。
<<構成例A125>>
如構成例A82至A124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朝與前述卡匣的裝設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動的方式構成。
<<構成例A126>>
如構成例A82至A125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與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連動地旋轉。
<<構成例A127>>
如構成例A82至A126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顯像滾子,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與前述顯像滾子的旋轉連動地旋轉。
<<構成例A128>>
如構成例A82至A127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從前述感光體滾筒被除去的碳粉搬運用的搬運構件。
<<構成例A129>>
如構成例A128的卡匣,其中,沿著前述感光 體滾筒的旋轉軸線看前述卡匣時,沿著前述聯接器構件的旋轉軸線將直線拉引的話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中心及前述搬運構件的旋轉中心是對於前述直線位於彼此相反側。
<<構成例A130>>
如構成例A128或A129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與前述搬運構件的旋轉連動地旋轉。
<<構成例A131>>
如構成例A128至A130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搬運構件,是沿著前述感光體滾筒的軸線將碳粉搬運。
<<構成例A132>>
構成例A128至A131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對於前述搬運構件移動。
<<構成例A133>>
如構成例A128至A132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朝與前述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動。
<<構成例A134>>
如構成例A128至A133中任一的卡匣,其 中,具有從前述搬運構件朝前述聯接器構件將前述旋轉力傳達的驅動傳達部。
<<構成例A135>>
如構成例A134的卡匣,其中,前述搬運構件,是具有:朝向前述驅動傳達部將碳粉搬運用的第1搬運部、及朝與前述第1搬運部相反方向將碳粉搬運用的第2搬運部,前述驅動傳達部是從前述第2搬運部承接前述旋轉力。
<<構成例A136>>
如構成例A134或A135的卡匣,其中,前述搬運構件是具有形成推進器的翼,前述驅動傳達部是具有複數卡合部,伴隨前述搬運構件的旋轉使前述複數卡合部依序與前述翼卡合。
<<構成例A137>>
如構成例A82至A136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從前述感光體滾筒朝前述聯接器構件將旋轉力傳達的驅動傳達部。
<<構成例A138>>
如構成例A134至A137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驅動傳達部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於碳粉移動的 搬運路之中。
<<構成例A139>>
如構成例A134至A138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驅動傳達部,是具有容許碳粉朝向前述排出口通過的開口。
<<構成例A140>>
如構成例A82至A139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構成前述排出口的至少一部分。
<<構成例A141>>
如構成例A82至A140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藉由移動,使前述排出口被開閉。
<<構成例A142>>
構成例A82至A141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具有可彈性變形的彈性變形部,前述彈性變形部是藉由變形而使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
<<構成例A143>>
如構成例A82至A142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從前述感光體滾筒將碳粉除去用的清潔構件。
<<構成例A144>>
如構成例A82至A143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從前述卡匣的外部承接將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用的力用的移動力承接部。
<<構成例A145>>
如構成例A144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將前述聯接器構件推迫的推迫構件,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藉由前述移動力承接部承接的力,而抵抗前述推迫構件的推迫力地移動。
<<構成例A146>>
如構成例A82至A145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感光體滾筒是具有從前述卡匣的外部使旋轉力被輸入的驅動輸入部,從前述驅動輸入部被輸入的旋轉力是被傳達至前述聯接器構件。
<<構成例A147>>
如構成例A82至A146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排出口開閉用的開閉構件。
<<構成例A148>>
如構成例A147的卡匣,其中,前述開閉構 件,是具有:將前述排出口覆蓋用的密封構件、及將前述密封構件支撐的密封支撐部,在前述開閉構件將前述排出口關閉時,前述密封構件是被挾持於前述密封支撐部及前述排出口之間,與前述排出口的邊緣接觸。
<<構成例A149>>
如構成例A148的卡匣,其中,前述密封支撐部,是具有遠離前述密封構件的方式凹陷的凹部或是不與前述密封構件接觸的非接觸部。
<<構成例A150>>
如構成例A149的卡匣,其中,將前述排出口投影在前述密封支撐部時,在前述排出口的投影領域的內部配置有前述凹部或是前述非接觸部。
<<構成例A151>>
如構成例A149或A150的卡匣,其中,前述密封支撐部,是具有作為前述非接觸部的開口或是缺口部。
<<構成例A152>>
如構成例A149至A151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凸部,其在前述開閉構件將前述排出口關閉的關閉方向被配置於比前述排出口更下游側,且 朝向從前述排出口使顯像劑被排出的排出方向的下游側突出,前述開閉構件關閉時,沿著前述關閉方向將前述開閉構件投影在前述凸部的話,前述開閉構件的至少一部分是與前述凸部重疊。
<<構成例A153>>
如構成例A82至A152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朝前述卡匣的外部將驅動力傳達用的第1位置、及從前述第1位置退避的第2位置之間可移動。
<<構成例A154>>
如構成例A153的卡匣,其中,前述第2位置與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是比前述第1位置與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更短。
<<構成例A155>>
如構成例A153或A154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將從前述感光體滾筒被除去的碳粉搬運用的搬運構件,前述第2位置與前述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是比前述第1位置與前述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更短。
<<構成例A156>>
如構成例A153至A155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從前述卡匣的外部承接將前述聯接器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前述第1位置移動用的力的移動力承接部。
<<構成例A157>>
如構成例A153至A156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自然狀態下位於第2位置中。
<<構成例A158>>
如構成例A153至A157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聯接器構件朝向前述第2位置推迫的推迫構件。
<<構成例A159>>
如構成例A153至A158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從前述卡匣的外部承接將前述聯接器構件從前述第1位置朝前述第2位置移動用的力的移動力承接部。
<<構成例A160>>
如構成例A153至A159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自然狀態下位於第1位置中。
<<構成例A161>>
如構成例A153至A159中任一的卡匣,其 中,具有將前述聯接器構件朝向前述第1位置推迫的推迫構件。
<<構成例B1>>
一種卡匣,是朝具備朝向本體側碳粉收納部將碳粉搬運用的本體側搬運構件的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裝卸,具有:將碳粉搬運用的卡匣側搬運構件(26、426)、及將藉由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而被搬運的碳粉朝向前述本體側搬運構件排出的方式構成的排出口、及朝前述本體側搬運構件將旋轉力傳達的方式構成的聯接器構件,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朝前述本體側搬運構件將前述旋轉力傳達用的第1位置、及從前述第1位置退避的第2位置之間可移動地構成。
<<構成例B2>>
如構成例B1的卡匣,其中,前述第2位置與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是比前述第1位置與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更短。
<<構成例B3>>
如構成例B1或B2的卡匣,其中,具有從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承接將前述聯接器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前述第1位置移動用的力的移動力承接部。
<<構成例B4>>
如構成例B1至B3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自然狀態下位於第2位置中。
<<構成例B5>>
如構成例B1至B4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聯接器構件朝向前述第2位置推迫的推迫構件。
<<構成例B6>>
如構成例B1至B5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從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承接將前述聯接器構件從前述第1位置朝前述第2位置移動用的力用的移動力承接部。
<<構成例B7>>
如構成例B1至B6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自然狀態下位於第1位置中。
<<構成例B8>>
如構成例B1至B7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聯接器構件朝向前述第1位置推迫的推迫構件。
<<構成例B9>>
一種卡匣,是朝具備朝向本體側碳粉收納部 將碳粉搬運用的本體側搬運構件的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裝卸,具有:將碳粉搬運用的卡匣側搬運構件、及將藉由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而被搬運的碳粉朝向前述本體側搬運構件排出的方式構成的排出口、及朝前述本體側搬運構件將旋轉力傳達的方式構成的聯接器構件、及將前述排出口與設在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的收容口連結的方式構成,且在將前述排出口與前述收容口連結用的連結位置、及從前述連結位置退避的非連結位置之間可移動的連結部,前述聯接器構件,是隨著連結部在連結位置及前述非連結位置之間移動而移動的方式構成。
<<構成例B10>>
如構成例B9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朝前述本體側搬運構件將旋轉力傳達用的第1位置、及從前述第1位置退避的第2位置之間可移動地構成,伴隨前述連結部朝前述連結位置移動,使前述聯接器構件朝前述第1位置移動,伴隨前述連結部朝前述非連結位置移動,使前述聯接器構件朝前述第2位置移動。
<<構成例B11>>
如構成例B10的卡匣,其中,前述第2位置及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是比前述第1位置及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更短。
<<構成例B12>>
如構成例B10或B11的卡匣,其中,具有從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承接將前述聯接器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前述第1位置移動用的力的移動力承接部。
<<構成例B13>>
如構成例B10至B12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自然狀態下位於第2位置中。
<<構成例B14>>
如構成例B10至B13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聯接器構件朝向前述第2位置推迫的推迫構件。
<<構成例B15>>
如構成例B10至B13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從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承接將前述聯接器構件從前述第1位置朝前述第2位置移動用的力用的移動力承接部。
<<構成例B16>>
如構成例B10至B15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自然狀態下位於第1位置中。
<<構成例B17>>
如構成例B10至B16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聯接器構件朝向前述第1位置推迫的推迫構件。
<<構成例B18>>
一種卡匣,是朝具備朝向本體側碳粉收納部將碳粉搬運用的本體側搬運構件的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裝卸,具有:將碳粉搬運用的卡匣側搬運構件、及將藉由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而被搬運的碳粉朝向前述本體側搬運構件排出的方式構成的排出口、及朝前述本體側搬運構件將旋轉力傳達的方式構成的聯接器構件,前述聯接器構件,是朝與前述卡匣的裝設方向交叉的方向可移動地構成。
<<構成例B19>>
如構成例B18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朝前述本體側搬運構件將旋轉力傳達用的第1位置、及從前述第1位置退避的第2位置之間可移動地構成。
<<構成例B20>>
如構成例B19的卡匣,其中,前述第2位置 與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是比前述第1位置與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更短。
<<構成例B21>>
如構成例B19或B20的卡匣,其中,前述第2位置與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是比前述第1位置與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更短。
<<構成例B22>>
如構成例B19至B21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從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承接將前述聯接器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前述第1位置移動用的力的移動力承接部。
<<構成例B23>>
如構成例B19至B22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自然狀態下位於第2位置中。
<<構成例B24>>
如構成例B19至B23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聯接器構件朝向前述第2位置推迫的推迫構件。
<<構成例B25>>
如構成例B19至B24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從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承接將前述聯接器構件從前述第1位置朝前述第2位置移動用的力用的移動力承接部。
<<構成例B26>>
如構成例B19至B25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自然狀態下位於第1位置中。
<<構成例B27>>
如構成例B19至B26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聯接器構件朝向前述第1位置推迫的推迫構件。
<<構成例B28>>
如構成例B1至B27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朝與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動的方式構成。
<<構成例B29>>
如構成例B1至B28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朝與前述卡匣的裝設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動的方式構成。
<<構成例B30>>
如構成例B1至B29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使藉由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而被搬運的碳粉移動用的搬運路。
<<構成例B31>>
如構成例B30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搬運路,是具有沿著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方向使碳粉移動用的第1搬運路。
<<構成例B32>>
如構成例B30至B31中任一的卡匣,其中,作為前述搬運路的第2搬運路,是與前述第1搬運路連通並朝與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將碳粉移動的第2搬運路。
<<構成例B33>>
如構成例B1至B32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是具有:朝向第1搬運路及前述第2搬運路的連通部將碳粉搬運的第1搬運部;及在由前述第1搬運部所進行的碳粉的搬運方向,被配置於比前述第1搬運部更下游側,朝與前述第1搬運部相反側將碳粉搬運的第2搬運部。
<<構成例B34>>
如構成例B33的卡匣,其中,前述第2搬運部,是被配置於前述連通部的附近。
<<構成例B35>>
如構成例B33或B34的卡匣,其中,將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沿著與其旋轉軸線正交的方向看時,前述第2搬運部是與前述連通部重疊。
<<構成例B36>>
如構成例B33至B35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第2搬運路,是朝前述排出口使碳粉移動用的排出路。
<<構成例B37>>
如構成例B33至B36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朝前述排出口使碳粉移動用的排出路。
<<構成例B38>>
如構成例B36或B37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是朝與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使碳粉移動。
<<構成例B39>>
如構成例B35至B38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是在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方向,被配置於前述卡匣的一端側。
<<構成例B40>>
如構成例B36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被配置於前述排出路的末端側。
<<構成例B41>>
如構成例B36至B40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構成前述排出路的至少一部分。
<<構成例B42>>
如構成例B36至B41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的至少一部分,是被配置於前述排出路的內部。
<<構成例B43>>
如構成例B36至B42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是可變形,伴隨前述排出路的變形使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
<<構成例B44>>
如構成例B43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是伸縮的方式變形。
<<構成例B45>>
如構成例B43或B44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將前述排出口與設在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的收容口連結用的連結部,藉由前述連結部的移動而使前述排出路變形。
<<構成例B46>>
如構成例B1至B45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構成前述排出路的至少一部分的可彈性變形的彈性變形部,藉由前述彈性變形部的變形而使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
<<構成例B47>>
如構成例B1至B46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構成前述排出口的至少一部分。
<<構成例B48>>
如構成例B47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口是形成於前述聯接器構件的開口。
<<構成例B49>>
如構成例B1至B48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與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轉連動地旋轉。
<<構成例B50>>
如構成例B1至B49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對於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移動。
<<構成例B51>>
如構成例B1至B50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朝與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動。
<<構成例B52>>
如構成例B1至B51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從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朝前述聯接器構件將前述旋轉力傳達的驅動傳達部。
<<構成例B53>>
如構成例B52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側搬運構件,是具有:朝向前述驅動傳達部將碳粉搬運用的第1搬運部、及朝與前述第1搬運部相反方向將碳粉搬運用的第2搬運部,前述驅動傳達部是從前述第2搬運部承接前述旋轉力。
<<構成例B54>>
如構成例B53的卡匣,其中,前述驅動傳達部,是被配置於碳粉移動的搬運路之中。
<<構成例B55>>
如構成例B52至B54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驅動傳達部,是具有容許碳粉朝向前述排出口通過的開口。
<<構成例B56>>
如構成例B1至B55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藉由移動,使前述排出口被開閉。
<<構成例B57>>
如構成例B1至B56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具有可彈性變形的彈性變形部,前述彈性變形部是藉由變形而使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
<<構成例B58>>
如構成例B1至B57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從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承接將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用的力用的移動力承接部。
<<構成例B59>>
如構成例B58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將前述聯接器構件推迫的推迫構件,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藉由前述移動力承接部承接的力,而抵抗前述推迫構件的推迫力地移動。
<<構成例B60>>
如構成例B1至B59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將前述排出口與設在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的收容口連結用的連結部。
<<構成例B61>>
如構成例B60的卡匣,其中,前述連結部是可移動地構成。
<<構成例B62>>
如構成例B61的卡匣,其中,伴隨前述連結部的移動,使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
<<構成例B63>>
如構成例B1至B62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從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使旋轉力被輸入的驅動輸入部,使從前述驅動輸入部被輸入的前述旋轉力被傳達至前述聯接器構件。
<<構成例B64>>
如構成例B1至B63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排出口開閉用的開閉構件。
<<構成例B65>>
如構成例B64的卡匣,其中,前述開閉構件,是具有:將前述排出口覆蓋用的密封構件、及將前述密封構件支撐的密封支撐部,在前述開閉構件將前述排出口關閉時,前述密封構件是被挾持於前述密封支撐部及前述排出口之間,與前述排出口的邊緣接觸。
<<構成例B66>>
如構成例B65的卡匣,其中,前述密封支撐部,是具有遠離前述密封構件的方式凹陷的凹部或是不與前述密封構件接觸的非接觸部。
<<構成例B67>>
如構成例B66的卡匣,其中,將前述排出口投影在前述密封支撐部時,在前述排出口的投影領域的內部配置有前述密封支撐部的凹部或是前述非接觸部。
<<構成例B68>>
如構成例B66或B67的卡匣,其中,前述密 封支撐部,是具有作為前述非接觸部的開口或是缺口部。
<<構成例B69>>
如構成例B64至B68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在前述開閉構件將前述排出口關閉的關閉方向被配置於比前述排出口更下游側,且朝向從前述排出口使顯像劑被排出的排出方向的下游側突出的凸部,前述開閉構件關閉時,沿著前述關閉方向將前述開閉構件朝向前述凸部投影的話,前述開閉構件的投影領域的至少一部分是與前述凸部重疊。
<<構成例C1>>
一種卡匣,是朝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裝卸,具有:將碳粉搬運用的搬運構件、及將藉由前述搬運構件而被搬運的碳粉朝前述卡匣的外部排出用的排出口、及被配置於前述排出口的附近,朝前述卡匣的外部將旋轉力傳達的方式構成,且對於前述搬運構件可移動的聯接器構件。
<<構成例C2>>
如構成例C1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具有碳粉移動用的搬運路。
<<構成例C3>>
如構成例C1或C2的卡匣,其中,前述搬運路,是具有朝前述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方向使碳粉移動用的第1搬運路。
<<構成例C4>>
如構成例C3的卡匣,其中,前述搬運路,是具有與前述第1搬運路連通且朝與前述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使碳粉移動用的第2搬運路。
<<構成例C5>>
如構成例C4的卡匣,其中,前述搬運構件是被配置於前述第1搬運路的內部。
<<構成例C6>>
如構成例C5的卡匣,其中,前述搬運構件,是具有:朝向第1搬運路及前述第2搬運路的連通部將碳粉搬運的第1搬運部;及在由前述第1搬運部所進行的碳粉的搬運方向,被配置於比前述第1搬運部更下游側,朝與前述第1搬運部相反側將碳粉搬運的第2搬運部。
<<構成例C7>>
如構成例C6的卡匣,其中,前述第2搬運部,是被配置於前述連通部的附近。
<<構成例C8>>
如構成例C6或C7的卡匣,其中,將前述搬運構件沿著與其旋轉軸線正交的方向看時,前述第2搬運部是與前述連通部重疊。
<<構成例C9>>
如構成例C4至C8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第2搬運路,是朝前述排出口使碳粉移動用的排出路。
<<構成例C10>>
如構成例C1至C9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朝前述排出口使碳粉移動用的排出路。
<<構成例C11>>
如構成例C9或C10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是朝與前述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使碳粉移動。
<<構成例C12>>
如構成例C9至C12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是在前述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方向中,被配置於前述卡匣的一端側。
<<構成例C13>>
如構成例C9至C12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被配置於前述排出路的末端側。
<<構成例C14>>
如構成例C9至C13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構成前述排出路的至少一部分。
<<構成例C15>>
如構成例C9至C14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的至少一部分,是被配置於前述排出路的內部。
<<構成例C16>>
如構成例C9至C15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是可變形,伴隨前述排出路的變形使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
<<構成例C17>>
如構成例C16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是伸縮的方式變形。
<<構成例C18>>
如構成例C16或C17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朝前述卡匣的外部將前述排出口連結用的連結 部,藉由前述連結部的移動而使前述排出路變形。
<<構成例C19>>
如構成例C1至C18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從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使旋轉力被輸入的驅動輸入部,使從前述驅動輸入部被輸入的前述旋轉力被傳達至前述聯接器構件。
<<構成例C20>>
如構成例C1至C19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構成前述排出路的至少一部分的可彈性變形的彈性變形部,藉由前述彈性變形部的變形而使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
<<構成例C21>>
如構成例C1至C20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將前述排出口朝前述卡匣的外部連結用的連結部。
<<構成例C22>>
如構成例C21的卡匣,其中,前述連結部是可移動地構成。
<<構成例C23>>
如構成例C22的卡匣,其中,伴隨前述連結部的移動,使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
<<構成例C24>>
一種卡匣,是朝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裝卸,具有:將碳粉搬運用的搬運構件、及將藉由前述搬運構件而被搬運的碳粉朝前述卡匣的外部排出用的排出口、及朝前述排出口使碳粉移動用的可變形的排出路、及被配置於前述排出口的附近且能夠朝前述卡匣的外部將旋轉力傳達的聯接器構件,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可伴隨前述排出路的變形而移動。
<<構成例C25>>
一種卡匣,是朝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裝卸,具有:將碳粉搬運用的搬運構件、及將藉由前述搬運構件而被搬運的碳粉朝前述卡匣的外部排出用的排出口、及朝前述排出口使碳粉移動用的排出路、及能夠朝前述卡匣的外部將旋轉力傳達且至少一部分是被配置於前述排出路的內部且沿著前述排出路可移動的聯接器構件。
<<構成例C26>>
如構成例C24或C25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具有碳粉移動用的搬運路。
<<構成例C27>>
如構成例C26的卡匣,其中,前述搬運路,是具有將碳粉沿著前述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方向移動的方式構成的第1搬運路。
<<構成例C28>>
如構成例C26或C27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是與前述第1搬運路連通。
<<構成例C29>>
如構成例C28的卡匣,其中,前述搬運構件是被配置於前述第1搬運路的內部。
<<構成例C30>>
如構成例C29的卡匣,其中,前述搬運構件,是具有:朝向前述第1搬運路及前述排出路的連通部將碳粉搬運的第1搬運部;及在由前述第1搬運部所進行的碳粉的搬運方向,被配置於比前述第1搬運部更下游側,朝與前述第1搬運部相反側將碳粉搬運的第2搬運部。
<<構成例C31>>
如構成例C30的卡匣,其中,前述第2搬運部,是被配置於前述連通部的附近。
<<構成例C32>>
如構成例C30或C31的卡匣,其中,將前述搬運構件沿著與其旋轉軸線正交的方向看時,前述第2搬運部是與前述連通部重疊。
<<構成例C33>>
如構成例C24至C32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是朝與前述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使碳粉移動。
<<構成例C34>>
如構成例C24至C33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是在前述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方向中,被配置於前述卡匣的一端側。
<<構成例C35>>
如構成例C24至C34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被配置於前述排出路的末端側。
<<構成例C36>>
如構成例C24至C35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構成前述排出路的至少一部分。
<<構成例C37>>
如構成例C24至C36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的至少一部分,是被配置於前述排出路的內部。
<<構成例C38>>
如構成例C24至C37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是可變形,伴隨前述排出路的變形使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
<<構成例C39>>
如構成例C38的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是伸縮的方式變形。
<<構成例C40>>
如構成例C38或C39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朝前述卡匣的外部將前述排出口連結用的連結部,藉由前述連結部的移動而使前述排出路變形。
<<構成例C41>>
如構成例C24至C40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構成前述排出路的至少一部分的可彈性變形的彈性變形部,藉由前述彈性變形部的變形而使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
<<構成例C42>>
如構成例C1至C41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對於前述搬運構件被可移動地構成。
<<構成例C43>>
如構成例C1至C42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搬運構件是推進器。
<<構成例C44>>
如構成例C1至C42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朝與前述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動的方式構成。
<<構成例C45>>
如構成例C1至C44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朝與前述卡匣的裝設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動的方式構成。
<<構成例C46>>
如構成例C1至C45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與前述搬運構件的旋轉連動地旋轉。
<<構成例C47>>
如構成例C1至C46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從前述搬運構件朝前述聯接器構件將前述旋轉力傳達的驅動傳達部。
<<構成例C48>>
如構成例C47的卡匣,其中,前述搬運構件,是具有;朝向前述驅動傳達部將碳粉搬運用的第1搬運部、及朝與前述第1搬運部相反方向將碳粉搬運用的第2搬運部,前述驅動傳達部是從前述第2搬運部承接前述旋轉力。
<<構成例C49>>
如構成例C47或C48的卡匣,其中,前述驅動傳達部,是具有與前述搬運構件卡合用的複數卡合部,前述複數卡合部,是朝向前述驅動力傳達部的軸線方向突出。
<<構成例C50>>
如構成例C47至C49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搬運構件,是具有形成推進器的翼,前述驅動傳達部是具有複數卡合部,前述複數卡合部是依序與前述翼卡合。
<<構成例C51>>
如構成例C47至C50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驅動傳達部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於碳粉移動的搬運路之中。
<<構成例C52>>
如構成例C47至C51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驅動傳達部,是具有容許碳粉朝向前述排出口通過的開口。
<<構成例C53>>
如構成例C1至C52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構成前述排出口的至少一部分。
<<構成例C54>>
如構成例C1至C53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藉由移動,使前述排出口被開閉。
<<構成例C55>>
構成例C1至C54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具有可彈性變形的彈性變形部,前述彈性變形部是藉由變形而使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
<<構成例C56>>
如構成例C1至C55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 述卡匣,是具有從前述卡匣的外部承接將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用的力用的移動力承接部。
<<構成例C57>>
如構成例C56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將前述聯接器構件推迫的推迫構件,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藉由前述移動力承接部承接的力,而抵抗前述推迫構件的推迫力地移動。
<<構成例C58>>
如構成例C1至C57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排出口開閉用的開閉構件。
<<構成例C59>>
如構成例C58的卡匣,其中,前述開閉構件,是具有:將前述排出口覆蓋用的密封構件、及將前述密封構件支撐的密封支撐部,在前述開閉構件將前述排出口關閉時,前述密封構件是被挾持於前述密封支撐部及前述排出口之間,與前述排出口的邊緣接觸。
<<構成例C60>>
如構成例C59的卡匣,其中,前述密封支撐部,是具有遠離前述密封構件的方式凹陷的凹部或是不與前述密封構件接觸的非接觸部。
<<構成例C61>>
如構成例C60的卡匣,其中,將前述排出口投影在前述密封支撐部時,在前述排出口的投影領域的內部配置有前述凹部或是前述非接觸部。
<<構成例C62>>
如構成例C60或C61的卡匣,其中,前述密封支撐部,是具有作為前述非接觸部的開口或是缺口部。
<<構成例C63>>
如構成例C58至C62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凸部,其在前述開閉構件將前述排出口關閉的關閉方向被配置於比前述排出口更下游側,且朝向從前述排出口使顯像劑被排出的排出方向的下游側突出,前述開閉構件關閉時,沿著前述關閉方向將前述開閉構件投影在前述凸部的話,前述開閉構件的至少一部分是與前述凸部重疊。
<<構成例C64>>
如構成例C1至C63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朝前述卡匣的外部將驅動力傳達用的第1位置、及從前述第1位置退避的第2位置之間可移動。
<<構成例C65>>
如構成例C1至C64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感光體滾筒,前述搬運構件,是將從前述感光體滾筒被除去的碳粉搬運。
<<構成例D1>>
一種卡匣,是朝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裝卸,具有:朝前述卡匣的外部將碳粉排出用的排出口;及被配置於前述排出口的附近,且在能夠將旋轉力朝前述卡匣的外部傳達的第1位置、及與前述第1位置不同的第2位置之間移動的方式構成的聯接器構件;前述聯接器構件,是以前述第1位置中的前述聯接器構件的旋轉軸線方向為基準方向時,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藉由至少朝前述基準方向變位而在前述第1位置及前述第2位置之間移動的方式構成。
<<構成例D2>>
如構成例D1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前述第1位置及前述第2位置之間沿著前述基準方向移動。
<<構成例D3>>
如構成例D1或D2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 器構件,是在前述第1位置及前述第2位置之間,朝與前述基準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動。
<<構成例D4>>
如構成例D1至D3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將碳粉搬運用的搬運構件,前述第2位置與前述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是比前述第1位置與前述搬運構件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更短。
<<構成例D5>>
如構成例D1至D4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從前述卡匣的外部承接將前述聯接器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前述第1位置移動用的力用的移動力承接部。
<<構成例D6>>
如構成例D1至D5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自然狀態下位於第2位置中。
<<構成例D7>>
如構成例D1至D6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聯接器構件朝向前述第2位置推迫的推迫構件。
<<構成例D8>>
如構成例D1至D7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 有從前述卡匣的外部承接將前述聯接器構件從前述第1位置朝前述第2位置移動用的力的移動力承接部。
<<構成例D9>>
如構成例D1至D8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自然狀態下位於第1位置中。
<<構成例D10>>
如構成例D1至D9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聯接器構件朝向前述第1位置推迫的推迫構件。
<<構成例D11>>
如構成例D1至D10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卡匣是具有感光體滾筒,從前述排出口將從前述感光體滾筒被除去的碳粉排出。
<<構成例D10>>
如構成例1至D11中任一的卡匣,其中,前述第2位置與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是比前述第1位置與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的距離更短。
<<構成例E>>
一種卡匣,是朝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裝卸,具有:感光體滾筒、及將從前述感光體滾筒被除 去的碳粉至少朝前述感光體滾筒的軸線方向搬運的搬運構件、及朝前述卡匣的外部將旋轉力傳達用的聯接器構件,沿著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軸線看前述卡匣時,對於前述聯接器構件的旋轉軸線,前述感光體滾筒的旋轉中心及前述搬運構件的旋轉中心是位於彼此相反側。
<<構成例F>>
一種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具有:前述的其中任一的構成例的卡匣、及前述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依據本發明的話,可提供使用電子照相方式的畫像形成裝置所使用的卡匣。
26:搬運推進器
28:聯接器承接
30h:凸部
31:聯接器彈簧
32:廢碳粉連結構件
32k:錐面形狀
321:肋形狀
42:臂
42:第一聯接器構件
43:彈簧推壓部
44:彈簧聯接器
44a:彈簧部
44b:聯接器部
45:搬運鰭片
45a:旋轉軸
47:本體收容口密封構件
61:第二搬運路
61a:中心線
61a:軸線
80:本體搬運部
80a:本體第一搬運路
80b:本體第二搬運路
80d:本體碳粉收容口
80d:本體廢碳粉收容口
80e:鰭片軸承部

Claims (30)

  1. 一種卡匣,包括:
    框體;
    感光體滾筒,其藉由該框體被可旋轉地支撐;
    第一聯接器構件,其操作性地連接於該感光體滾筒,使得該第一聯接器構件能夠將旋轉力傳遞到該感光體滾筒,該第一聯接器構件包括突起部,該突起部暴露於該卡匣之外部;
    碳粉搬運推進器,其藉由該框體被可旋轉地支撐,該碳粉搬運推進器被配置為在該卡匣中移動碳粉;以及
    第二聯接器構件,其包括在該第二聯接器構件的一端處的(i)軸、及(ii)突起部,
    其中,該第一聯接器構件被操作性地連接到該碳粉搬運推進器及該第二聯接器構件,使得該旋轉力可從該第一聯接器構件被傳遞到該碳粉搬運推進器及該第二聯接器構件。
  2. 如請求項1之卡匣,還包括可旋轉的傳遞構件,其被配置為將該旋轉力從該碳粉搬運推進器傳遞到該第二聯接器構件。
  3. 如請求項2之卡匣,其中,該傳遞構件包括繞著該傳遞構件的軸線定位之突起部,且該等突起部可與該碳粉搬運推進器卡合。
  4. 如請求項2之卡匣,其中,該碳粉搬運推進器包括(i)第一推進器部、及(ii)第二推進器部,該 第二推進器部較該第一推進器部更短,並且
    其中,該第一推進器部及該第二推進器部被配置為在相反的方向上移動碳粉,且該傳遞構件的該等突起部可與該第二推進器部卡合。
  5. 如請求項2之卡匣,其中,該傳遞構件包括開口,碳粉可移動通過該開口。
  6. 如請求項2之卡匣,其中,該第二聯接器構件的該軸被配置為藉由接觸該傳遞構件而接收該旋轉力。
  7. 如請求項1之卡匣,還包括清潔葉片,其接觸該感光體滾筒的表面且配置為從該表面移除碳粉。
  8. 如請求項1之卡匣,其中,該第一聯接器構件被附接到該感光體滾筒的一端。
  9. 如請求項1之卡匣,其中,該第二聯接器構件的該軸包括圓筒部,其繞著該第二聯接器構件的軸線被定位。
  10. 如請求項9之卡匣,其中,該第二聯接器構件的該軸包括延伸部,其延伸自該圓筒部且在該第二聯接器構件的軸向方向上遠離該第二聯接器構件的該突起部。
  11. 如請求項1之卡匣,其中,該碳粉搬運推進器被操作性地連接到該感光體滾筒及該第二聯接器構件,使得該碳粉搬運推進器能夠將該旋轉力從該感光體滾筒傳遞到該第二聯接器構件。
  12. 如請求項1之卡匣,還包括齒輪,其被配置為將該旋轉力從該感光體滾筒傳遞到該碳粉搬運推進器。
  13. 如請求項12之卡匣,其中,該感光體滾筒具有(i)該第一聯接器構件被附接於其的第一端、及(ii)與該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
    其中,該等齒輪中的一個齒輪被附接到該感光體滾筒的該第二端。
  14. 如請求項1之卡匣,其中,該第二聯接器構件的該軸繞著該第二聯接器構件的軸線被形成,並且
    其中,當沿著該感光體滾筒的軸線觀看時,該感光體滾筒的該軸線及該碳粉搬運推進器的軸線被定位在該第二聯接器構件的該軸線的相反側上。
  15. 一種處理卡匣,包括:
    框體;
    碳粉,其被收容在該框體中;
    感光體滾筒,其藉由該框體被可旋轉地支撐;
    顯像滾子,其藉由該框體被可旋轉地支撐,該顯像滾子被配置為以被收容在該框體中的該碳粉使形成在該感光體滾筒上的潛像顯像;
    第一聯接器構件,其操作性地連接於該感光體滾筒,使得該第一聯接器構件能夠將旋轉力傳遞到該感光體滾筒,該第一聯接器構件包括突起部,該突起部暴露於該處理卡匣之外部;
    碳粉搬運推進器,其藉由該框體被可旋轉地支撐,該碳粉搬運推進器被配置為在該處理卡匣中移動碳粉;以及
    第二聯接器構件,其包括在該第二聯接器構件的一端處的(i)軸、及(ii)突起部,
    其中,該第一聯接器構件被操作性地連接到該碳粉搬運推進器及該第二聯接器構件,使得該旋轉力可從該第一聯接器構件被傳遞到該碳粉搬運推進器及該第二聯接器構件。
  16. 如請求項15之處理卡匣,還包括可旋轉的傳遞構件,其被配置為將該旋轉力從該碳粉搬運推進器傳遞到該第二聯接器構件。
  17. 如請求項16之處理卡匣,其中,該傳遞構件包括繞著該傳遞構件的軸線定位之突起部,且該等突起部可與該碳粉搬運推進器卡合。
  18. 如請求項16之處理卡匣,其中,該碳粉搬運推進器包括(i)第一推進器部、及(ii)第二推進器部,該第二推進器部較該第一推進器部更短,並且
    其中,該第一推進器部及該第二推進器部被配置為在相反的方向上移動該碳粉,且該傳遞構件的該等突起部可與該第二推進器部卡合。
  19. 如請求項16之處理卡匣,其中,該傳遞構件包括開口,該碳粉可移動通過該開口。
  20. 如請求項16之處理卡匣,其中,該第二聯接器構件的該軸被配置為藉由接觸該傳遞構件而接收該 旋轉力。
  21. 如請求項15之處理卡匣,還包括清潔葉片,其接觸該感光體滾筒的表面且配置為從該表面移除碳粉。
  22. 如請求項15之處理卡匣,其中,該第一聯接器構件被附接到該感光體滾筒的一端。
  23. 如請求項15之處理卡匣,其中,該第二聯接器構件的該軸包括圓筒部,其繞著該第二聯接器構件的軸線被定位。
  24. 如請求項23之處理卡匣,其中,該第二聯接器構件的該軸包括延伸部,其延伸自該圓筒部且在該第二聯接器構件的軸向方向上遠離該第二聯接器構件的該突起部。
  25. 如請求項15之處理卡匣,其中,該碳粉搬運推進器被操作性地連接到該感光體滾筒及該第二聯接器構件,使得該碳粉搬運推進器能夠將該旋轉力從該感光體滾筒傳遞到該第二聯接器構件。
  26. 如請求項15之處理卡匣,還包括齒輪,其被配置為將該旋轉力從該感光體滾筒傳遞到該碳粉搬運推進器。
  27. 如請求項26之處理卡匣,其中,該感光體滾筒具有(i)該第一聯接器構件被附接於其的第一端、及(ii)與該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
    其中,該等齒輪中的一個齒輪被附接到該感光體滾筒 的該第二端。
  28. 如請求項15之處理卡匣,其中,該第二聯接器構件的該軸繞著該第二聯接器構件的軸線被形成,並且
    其中,當沿著該感光體滾筒的軸線觀看時,該感光體滾筒的該軸線及該碳粉搬運推進器的軸線被定位在該第二聯接器構件的該軸線的相反側上。
  29. 如請求項15之處理卡匣,其中,該框體包括(i)支撐該感光體滾筒的第一框體、及(ii)收容該碳粉並支撐該顯像滾子的第二框體。
  30. 如請求項15之處理卡匣,還包括供給滾子及攪拌構件,該供給滾子配置為將該碳粉供給到該顯像滾子,該攪拌構件配置為朝向該供給滾子移動該碳粉,
    其中,當該處理卡匣以該感光體滾筒被定位在該處理卡匣的上側上來定向時,該供給滾子及該顯像滾子被定位在該攪拌構件上方。
TW109120203A 2015-02-27 2016-02-26 卡匣 TWI7229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39431 2015-02-27
JP2015-039431 2015-02-27
JP2015232095 2015-11-27
JP2015-232095 2015-11-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1988A TW202041988A (zh) 2020-11-16
TWI722928B true TWI722928B (zh) 2021-03-21

Family

ID=56789420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0203A TWI722928B (zh) 2015-02-27 2016-02-26 卡匣
TW106126937A TWI639065B (zh) 2015-02-27 2016-02-26 卡匣
TW107128000A TWI699630B (zh) 2015-02-27 2016-02-26 卡匣
TW105105976A TWI641927B (zh) 2015-02-27 2016-02-26 卡匣
TW110107121A TWI781537B (zh) 2015-02-27 2016-02-26 卡匣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6937A TWI639065B (zh) 2015-02-27 2016-02-26 卡匣
TW107128000A TWI699630B (zh) 2015-02-27 2016-02-26 卡匣
TW105105976A TWI641927B (zh) 2015-02-27 2016-02-26 卡匣
TW110107121A TWI781537B (zh) 2015-02-27 2016-02-26 卡匣

Country Status (25)

Country Link
US (9) US10761479B2 (zh)
EP (3) EP3264196B1 (zh)
JP (4) JP6797534B2 (zh)
KR (4) KR102271625B1 (zh)
CN (6) CN107430376B (zh)
AU (5) AU2016224397B2 (zh)
BR (1) BR122019002419B1 (zh)
CA (9) CA2977921C (zh)
CL (2) CL2017002160A1 (zh)
CO (1) CO2017008834A2 (zh)
DE (1) DE112016000957B4 (zh)
ES (2) ES2951429T3 (zh)
GB (1) GB2552625B (zh)
HU (1) HUE052180T2 (zh)
MA (1) MA53566A (zh)
MX (3) MX2017010812A (zh)
PH (1) PH12017501541A1 (zh)
PL (1) PL3264196T3 (zh)
PT (1) PT3264196T (zh)
RS (1) RS61366B1 (zh)
RU (4) RU2713083C2 (zh)
SG (1) SG11201706972QA (zh)
TW (5) TWI722928B (zh)
WO (1) WO2016137012A1 (zh)
ZA (1) ZA20170464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53821B2 (en) 2015-02-27 2022-06-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12864B2 (ja) 2015-02-27 2019-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JP1569411S (zh) 2016-08-24 2017-02-13
RU2019108101A (ru) 2016-08-26 2020-09-28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Картридж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RU2741483C2 (ru) 2016-09-30 2021-01-26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Картридж с тонером и механизм подачи тонера
JP6957205B2 (ja) 2017-05-31 2021-11-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05266B2 (ja) 2017-10-13 2022-0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搬送装置および伝達部材
JP2019101203A (ja) * 2017-12-01 2019-06-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廃トナー回収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33117B2 (ja) 2017-12-07 2021-09-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廃トナー収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MA51156A (fr) 2017-12-13 2020-10-21 Canon Kk Cartouche et dispositif de formation d'image
JP7106339B2 (ja) * 2018-05-02 2022-07-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166804B2 (ja) * 2018-06-22 2022-11-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928751B2 (en) 2018-08-29 2021-02-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developing apparatus and cartridge
US10983475B2 (en) 2019-02-25 2021-04-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unit
WO2020251053A1 (ja) 2019-06-12 2020-12-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アタッチメント、及び装着キット
JP7406891B2 (ja) 2019-09-17 2023-12-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84306B2 (ja) 2020-03-26 2024-05-16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回収容器及び粉体塗装装置
CN215376098U (zh) * 2020-03-31 2021-12-31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EP4152105B1 (en) 2020-12-07 2024-06-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KR20230033774A (ko) * 2021-09-01 2023-03-09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코일 스프링의 직경 감소 또는 증가를 이용한 회전력 전달 구조
JP2024002977A (ja) * 2022-06-24 2024-01-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現像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トナー排出部材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12755B (zh) * 1995-07-26 1997-08-11 Mitsuta Industry Co Ltd
US20170060033A1 (en) * 2012-09-27 2017-03-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accommodating container, developing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70090480A1 (en) * 2015-09-24 2017-03-30 Uber Technologies, Inc. Autonomous vehicle operated with safety augment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23347Y1 (zh) * 1970-07-21 1975-07-14
JPH0414057A (ja) 1990-05-07 1992-01-20 Sharp Corp 複写機の駆動用軸継手
JPH04116867A (ja) 1990-09-07 1992-04-17 Canon Inc スイッチング素子
JP2556905Y2 (ja) 1991-03-30 1997-12-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装置
DE69223383T2 (de) * 1991-11-20 1998-04-16 Canon Kk Verfahren zum Befestigen eines Rakelblattes, Arbeitseinheit und Bilderzeugungsgerät
JP3132215B2 (ja) * 1993-01-14 2001-02-05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244972B2 (ja) 1994-10-19 2002-0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装置のトナー回収装置
JPH09160456A (ja) 1995-12-07 1997-06-20 Tec Corp 電子写真プリンタの廃トナー回収装置
JPH1069199A (ja) * 1996-08-29 1998-03-10 Canon Inc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クリーニングフレーム
JP2938824B2 (ja) * 1997-02-06 1999-08-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装置の現像装置
JPH1130936A (ja) 1997-07-14 1999-02-02 Canon Inc トナー回収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051449A (en) 1997-08-06 2000-04-18 Micron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poxy loc die attachment
JP3408166B2 (ja) 1997-09-30 2003-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供給容器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565709B2 (ja) * 1998-04-10 2004-09-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式画像形成装置
JP3658202B2 (ja) 1998-08-31 2005-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の組み立て方法
JP2000231316A (ja) 1999-02-09 2000-08-22 Fuji Xerox Co Ltd トナー回収装置
JP3535856B2 (ja) * 1999-05-20 2004-06-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679665B2 (ja) 1999-11-19 2005-08-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間隙保証部材および現像装置および帯電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478797B2 (ja) 1999-12-28 2003-1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22204A (ja) 2000-02-09 2001-08-17 Matsushita Graph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38529A (ja) 2000-07-27 2002-02-06 Kubota Corp バックホウの油圧回路構造
US6829455B2 (en) 2000-10-20 2004-12-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riving forc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such a mechanism, and process unit of such an apparatus
JP3432208B2 (ja) 2000-11-17 2003-08-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装着方法
JP2002244382A (ja) 2000-12-13 2002-08-30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気接点部材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68513A (ja) 2001-03-09 2002-09-20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3057905A (ja) 2001-06-05 2003-02-2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該画像形成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2365995A (ja) * 2001-06-07 2002-12-2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771924B2 (en) * 2001-09-04 2004-08-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different modes for preventing defective cleaning
JP2003162203A (ja) 2001-09-13 2003-06-06 Canon Inc ユニット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920061B2 (ja) 2001-09-26 2007-05-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局部発振信号分配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低雑音コンバータ
JP3851530B2 (ja) 2001-09-28 2006-11-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15917A (ja) 2002-01-24 2003-07-30 Canon Inc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072362B2 (ja) 2002-03-14 2008-04-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01690A (ja) 2002-09-06 2004-04-02 Canon Inc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314006B2 (ja) 2002-09-30 2009-08-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913153B2 (ja) 2002-09-30 2007-05-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給電接点部材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44045B2 (ja) 2002-09-30 2007-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供給容器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018517B2 (ja) * 2002-11-29 2007-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部品
JP4352848B2 (ja) * 2003-02-14 2009-10-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のリサイクル方法
US7164875B2 (en) 2004-03-30 2007-01-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plurality of mounting portions for detachably mounting a plurality process cartridges
JP3885062B2 (ja) 2004-03-30 2007-0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578848B2 (ja) * 2004-04-09 2010-11-10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現像剤受取ユニット、現像剤搬送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10128B2 (ja) 2004-04-26 2008-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軸受部材
US7158749B2 (en) 2004-04-26 2007-01-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lean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cleaning member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840232B2 (ja) 2004-05-06 2006-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885074B2 (ja) 2004-05-11 2007-0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KR100612214B1 (ko) 2004-07-23 2006-08-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동력 커플링장치 및 그것을 갖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3826148B2 (ja) 2004-08-26 2006-09-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886182B2 (ja) 2004-09-27 2012-02-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418336B2 (ja) * 2004-09-28 2010-0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36851B2 (ja) 2004-11-05 2011-02-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搬送装置
JP4570947B2 (ja) 2004-12-07 2010-10-27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トナー回収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17682B2 (ja) * 2004-12-13 2011-1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39100B2 (ja) 2005-01-31 2009-03-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040636B2 (ja) * 2005-03-24 2008-0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794892B2 (ja) 2005-04-11 2011-10-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695913B2 (ja) * 2005-04-12 2011-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227626B2 (ja) 2005-05-09 2009-02-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容器、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現像剤容器の製造方法
JP4681946B2 (ja) 2005-05-27 2011-05-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TWI355570B (en) * 2005-06-07 2012-01-01 Ricoh Co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010011B2 (en) 2005-07-05 2011-08-30 Katun Corporation Removably mountable frame for an image processsing apparatus, a removably mountable adaptor for a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cartridges for use with a removably frame and removably mountable adaptor
JP4280770B2 (ja) 2006-01-11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615457B2 (ja) 2006-02-28 2011-01-19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40222A (ja) 2006-08-08 2008-02-21 Fuji Xerox Co Ltd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03883B2 (ja) 2006-11-28 2012-12-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回収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47371B2 (ja) 2006-12-11 2013-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64435B2 (ja) * 2006-12-11 2010-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948382B2 (ja) 2006-12-22 2012-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感光ドラム取り付け用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JP4498407B2 (ja) 2006-12-22 2010-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RU2467369C2 (ru) * 2006-12-22 2012-11-20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Деталь, передающая вращательное усилие
JP4910775B2 (ja) * 2007-02-28 2012-04-0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装置
JP5311854B2 (ja) 2007-03-23 2013-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現像装置、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KR100927141B1 (ko) 2007-03-27 2009-11-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회전체 지지장치, 이를 구비한 현상카트리지와화상형성장치, 및 현상카트리지 조립방법 및 분해방법
JP2008242296A (ja) * 2007-03-28 2008-10-09 Kyocera Mita Corp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トナーの再充填方法
US8229320B2 (en) 2007-05-15 2012-07-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rtridge, and cartridge holding member with lock and lock releasing members for releasably locking cartridge to the cartridge holding member
JP4484908B2 (ja) * 2007-07-13 2010-06-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廃トナー回収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8244145B2 (en) * 2007-08-29 2012-08-1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image processing member determined by method of evaluating distribution of adhesion forces of toner thereto
JP4525737B2 (ja) * 2007-11-13 2010-08-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25739B2 (ja) 2007-11-14 2010-08-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200126B2 (en) 2007-11-30 2012-06-12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oner cartridges for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JP5044422B2 (ja) * 2008-01-10 2012-10-1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06249B2 (ja) 2008-04-25 2012-08-2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廃トナー容器、廃トナー貯留構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004870B2 (ja) * 2008-05-23 2012-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328230B2 (ja) 2008-06-10 2013-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前記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558083B2 (ja) 2008-06-20 2010-10-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前記カートリッジの組立て方法、及び、前記カートリッジの分解方法
JP4780627B2 (ja) 2008-06-27 2011-09-28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71627B2 (ja) 2008-08-27 2013-12-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424749B2 (ja) 2008-09-01 2014-0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5147607B2 (ja) 2008-09-01 2013-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19584B2 (ja) 2008-09-01 2014-02-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EP2333620A1 (en) 2008-09-01 2011-06-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335329B2 (ja) 2008-09-01 2013-1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25633B2 (ja) 2008-11-07 2011-07-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粉体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899357B2 (en) 2008-12-29 2011-03-01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Reinforced doctor blade assembly seal and printer cartridge employing the reinforced seal
JP4775446B2 (ja) 2009-01-08 2011-09-2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粉体収容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482984B2 (ja) 2009-02-27 2014-05-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排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11490B2 (ja) * 2009-03-27 2011-11-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回収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54963B2 (ja) 2009-10-30 2014-07-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430349B2 (ja) 2009-10-30 2014-0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11107595A (ja) * 2009-11-20 2011-06-02 Fuji Xerox Co Ltd 現像剤回収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13945B2 (ja) 2009-12-24 2013-06-19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トナー回収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5023347B2 (ja) 2010-02-08 2012-09-12 株式会社大一商会 遊技機
JP5056873B2 (ja) 2010-03-08 2012-10-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55758B2 (ja) * 2010-04-16 2014-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もしくは画像形成装置
CL2010000577A1 (es) 2010-06-03 2011-03-11 Lexmark Int Inc Cartucho de toner para usar con un dispositivo de formacion de imagenes, con una seccion principal que tiene una cavidad interior; una extension con una parte delantera; una estria ubicada en uno de los lados laterales de la extension; una salida; un obturador conectado operativamente con la salida; un engranaje impulsor.
JP5627315B2 (ja) * 2010-06-28 2014-1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JP5610893B2 (ja) * 2010-07-23 2014-10-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装置
JP5641407B2 (ja) * 2010-08-09 2014-1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583004B2 (en) * 2010-12-27 2013-11-1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exposure unit moving mechanism
JP2012198323A (ja) * 2011-03-18 2012-10-18 Ricoh Co Ltd 粉体搬送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8284B2 (ja) 2011-03-29 2014-07-0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10377B2 (ja) * 2011-03-31 2014-06-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5289604B2 (ja) 2011-06-20 2013-09-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48656B2 (ja) * 2011-07-14 2014-07-1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89580B2 (ja) 2011-10-31 2015-10-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熱電変換材料及び熱電変換素子
US8873999B2 (en) * 2011-12-26 2014-10-2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waste developer accommodating portion
US9073699B2 (en) * 2012-02-29 2015-07-07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owder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948660B2 (en) 2012-04-30 2015-02-03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oner cartridge having engagement features to actuate a developer unit shutter
JP2014026231A (ja) * 2012-07-30 2014-02-06 Ricoh Co Ltd 粉体搬送装置、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27239A (ja) 2012-07-30 2014-02-06 Sharp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搬送装置
JP5716927B2 (ja) * 2012-08-10 2015-05-1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廃トナー回収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24312B2 (ja) 2012-09-06 2016-11-16 カシオ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6066841B2 (ja) 2012-09-10 2017-0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40962B2 (ja) 2012-09-27 2017-06-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75823B2 (ja) 2012-09-28 2016-08-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45932B2 (ja) 2012-11-06 2017-1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98749A (ja) * 2012-11-13 2014-05-29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06315A (ja) 2012-11-27 2014-06-09 Ricoh Co Ltd 像担持体、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3103B2 (ja) 2013-01-25 2016-1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70039B2 (ja) 2013-01-31 2018-08-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収納容器、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182733B2 (en) 2013-02-07 2015-11-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supply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124632B2 (ja) * 2013-03-15 2017-05-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回収現像剤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89172B2 (ja) 2013-05-23 2018-03-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容器、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31443B2 (ja) * 2013-05-27 2014-11-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6112974B2 (ja) 2013-05-31 2017-04-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容器、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20694B2 (ja) 2013-06-24 2017-04-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73069B2 (ja) 2013-06-27 2017-08-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容器、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34680B2 (ja) * 2013-07-17 2016-06-1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TWI722928B (zh) 2015-02-27 2021-03-2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卡匣
US9436126B1 (en) * 2015-04-08 2016-09-0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oner inlet port alignment features for a developer unit of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TWI666530B (zh) * 2017-09-01 2019-07-21 上福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Toner cartridge
JP7005266B2 (ja) * 2017-10-13 2022-0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搬送装置および伝達部材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12755B (zh) * 1995-07-26 1997-08-11 Mitsuta Industry Co Ltd
US20170060033A1 (en) * 2012-09-27 2017-03-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accommodating container, developing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70090480A1 (en) * 2015-09-24 2017-03-30 Uber Technologies, Inc. Autonomous vehicle operated with safety augmentation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53821B2 (en) 2015-02-27 2022-06-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TWI781537B (zh) * 2015-02-27 2022-10-2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卡匣
US11619908B2 (en) 2015-02-27 2023-04-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977921A1 (en) 2016-09-01
TW201907247A (zh) 2019-02-16
CN113267981B (zh) 2024-04-26
CA3071070A1 (en) 2016-09-01
SG11201706972QA (en) 2017-09-28
US11036179B2 (en) 2021-06-15
TW201636747A (zh) 2016-10-16
RU2713083C2 (ru) 2020-02-03
PT3264196T (pt) 2020-12-04
AU2024203452A1 (en) 2024-06-13
GB2552625B (en) 2021-02-24
RU2017133245A (ru) 2019-03-27
RU2020101173A3 (zh) 2020-04-24
RU2017133245A3 (zh) 2019-03-27
CL2019003181A1 (es) 2020-04-03
CA3071418C (en) 2024-03-19
EP3748435B1 (en) 2023-07-19
CN113267980B (zh) 2024-07-09
AU2018264083A1 (en) 2018-12-06
EP3264196B1 (en) 2020-10-28
US20170329279A1 (en) 2017-11-16
AU2022200959B2 (en) 2024-02-29
RU2731205C2 (ru) 2020-08-31
US20220236691A1 (en) 2022-07-28
CN113267982A (zh) 2021-08-17
DE112016000957B4 (de) 2024-04-25
BR112017015600A2 (pt) 2018-03-13
US10962926B2 (en) 2021-03-30
US20200201249A1 (en) 2020-06-25
DE112016000957T5 (de) 2017-11-16
MA53566A (fr) 2022-03-02
JP2022066383A (ja) 2022-04-28
CN113267978B (zh) 2024-04-19
TWI641927B (zh) 2018-11-21
US20200201246A1 (en) 2020-06-25
CN113267980A (zh) 2021-08-17
US11353821B2 (en) 2022-06-07
MX2017010812A (es) 2017-12-12
US20200201245A1 (en) 2020-06-25
EP3264196A4 (en) 2018-09-12
BR122019002419B1 (pt) 2023-10-31
EP4242750A2 (en) 2023-09-13
TW201743144A (zh) 2017-12-16
MX2020011229A (es) 2020-11-09
CA3071418A1 (en) 2016-09-01
US11619908B2 (en) 2023-04-04
US10761479B2 (en) 2020-09-01
CA3221256A1 (en) 2016-09-01
GB201715364D0 (en) 2017-11-08
JP7297728B2 (ja) 2023-06-26
PH12017501541A1 (en) 2018-02-05
TW202127155A (zh) 2021-07-16
GB2552625A (en) 2018-01-31
TWI781537B (zh) 2022-10-21
CA3071424A1 (en) 2016-09-01
EP4242750A3 (en) 2023-12-27
KR102271625B1 (ko) 2021-06-30
CN113267981A (zh) 2021-08-17
KR20210080629A (ko) 2021-06-30
JP2023165854A (ja) 2023-11-17
KR102422685B1 (ko) 2022-07-18
US11042117B2 (en) 2021-06-22
RS61366B1 (sr) 2021-02-26
KR102129342B1 (ko) 2020-07-02
AU2020204081B2 (en) 2022-03-03
AU2016224397A1 (en) 2017-08-17
CA3221268A1 (en) 2016-09-01
JP2017107142A (ja) 2017-06-15
RU2020101173A (ru) 2020-02-17
EP3748435A1 (en) 2020-12-09
RU2746364C1 (ru) 2021-04-12
US10969733B2 (en) 2021-04-06
TWI639065B (zh) 2018-10-21
KR20200079569A (ko) 2020-07-03
KR20170122740A (ko) 2017-11-06
ES2834908T3 (es) 2021-06-21
CN113608421B (zh) 2024-10-18
CO2017008834A2 (es) 2017-09-11
AU2018264083B2 (en) 2020-07-09
WO2016137012A1 (ja) 2016-09-01
TW202041988A (zh) 2020-11-16
US20210041829A1 (en) 2021-02-11
CN113267982B (zh) 2024-07-09
US20200241468A1 (en) 2020-07-30
KR20210008162A (ko) 2021-01-20
CL2017002160A1 (es) 2018-04-13
TWI699630B (zh) 2020-07-21
RU2764659C1 (ru) 2022-01-19
CA3071065C (en) 2024-03-19
CN113608421A (zh) 2021-11-05
ZA201704645B (en) 2024-04-24
US10969734B2 (en) 2021-04-06
CN107430376A (zh) 2017-12-01
AU2016224397B2 (en) 2018-09-06
KR102205237B1 (ko) 2021-01-19
CA3071326A1 (en) 2016-09-01
PL3264196T3 (pl) 2021-05-04
JP6797534B2 (ja) 2020-12-09
CN107430376B (zh) 2021-05-14
ES2951429T3 (es) 2023-10-20
CA3071296A1 (en) 2016-09-01
JP7551676B2 (ja) 2024-09-17
CA3071065A1 (en) 2016-09-01
US20200201247A1 (en) 2020-06-25
EP3264196A1 (en) 2018-01-03
HUE052180T2 (hu) 2021-04-28
AU2020204081A1 (en) 2020-07-09
JP2021036343A (ja) 2021-03-04
CN113267978A (zh) 2021-08-17
US20200201248A1 (en) 2020-06-25
AU2022200959A1 (en) 2022-03-24
MX2020006691A (es) 2020-09-03
EP3748435C0 (en) 2023-07-19
US10955795B2 (en) 2021-03-23
CA2977921C (en) 2023-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2928B (zh) 卡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