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23969A - Gprc5d tcb及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療法 - Google Patents

Gprc5d tcb及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療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23969A
TW202423969A TW112138434A TW112138434A TW202423969A TW 202423969 A TW202423969 A TW 202423969A TW 112138434 A TW112138434 A TW 112138434A TW 112138434 A TW112138434 A TW 112138434A TW 202423969 A TW202423969 A TW 20242396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tigen
domain
fab
gprc5d
heavy cha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38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珍 埃克曼
坦嘉 佛蒂
卡瑞娜 黑吉
沃夫岡 雅各
美科 施耐德
帕伯羅 優瑪那
馬汀 衛瑟
Original Assignee
瑞士商赫孚孟拉羅股份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瑞士商赫孚孟拉羅股份公司 filed Critical 瑞士商赫孚孟拉羅股份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239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2396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395Antibodies; Immunoglobulins; Immune serum, e.g. antilymphocytic serum
    • A61K39/39533Antibodies; Immunoglobulins; Immune serum, e.g. antilymphocytic serum against materials from animals
    • A61K39/3955Antibodies; Immunoglobulins; Immune serum, e.g. antilymphocytic serum against materials from animals against proteinaceous materials, e.g. enzymes, hormones, lymphoki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03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07K16/2809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against the T-cell receptor (TcR)-CD3 complex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66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receptors for cytokines, lymphokines, interfer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0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omprising antibod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3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 C07K2317/31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multispecific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ndocri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涉及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療法。該組合療法可進一步包含醣皮質類固醇。

Description

GPRC5D TCB 及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療法
本發明涉及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療法。可以向該組合療法中添加醣皮質類固醇。
多發性骨髓瘤 (MM) 是最常見的血液學惡性腫瘤之一,在歐盟和美國每年有約 75,000 名新患者,其醫療需求仍未得到滿足。多發性骨髓瘤的特徵在於終末分化的漿細胞分泌非功能性單株免疫球蛋白。短期內,諸如來那度胺 (lenalidomide)、泊馬度胺 (pomalidomide) 等免疫調節藥物,以及諸如卡非佐米 (carfilzomib) 或硼替佐米 (bortezomib) 等蛋白酶體抑制劑可能仍是多發性骨髓瘤第 1 線治療的基幹 (Moreau, P. 及 S.V.Rajkumar, multiple myeloma-translation of trial results into reality.Lancet, 2016.388(10040): p. 111-3)。然而,這些藥物並不能特異性地靶定病變的腫瘤細胞,例如病變的漿細胞 (PC)。已經朝著選擇性地消耗多發性骨髓瘤的漿細胞的方向努力。缺乏特異性標記漿細胞的表面蛋白,阻礙了多發性骨髓瘤的抗體或細胞療法的開發。到目前為止,僅極少數成功的生物製劑案例,其包括達雷木單抗 (daratumumab) (抗 CD38) 和埃洛妥珠單抗 (elotuzumab) (抗 CD319),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二種分子並非僅由漿細胞表現。因此,利用 RNA 定序從多發性骨髓瘤的漿細胞中發現了新的標的,諸如 G 蛋白偶聯受體 C 類 5 組成員 D (GPRC5D),其在多發性骨髓瘤的漿細胞相對於健康供體形成的漿細胞中表現不同。業經報導,GPRC5D 與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預後和腫瘤負荷有關 (Atamaniuk, J. 等人,Overexpression of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D in the bone marrow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Eur J Clin Invest, 2012.42(9): p. 953-60;及 Cohen, Y. 等人,GPRC5D is a promising marker for monitoring the tumour load and to target multiple myeloma cells.Hematology, 2013.18(6): p. 348-51)。
GPRC5D 是一種孤兒受體,沒有已知的配體,一般而言,在男性中、特別是在癌症中的生物學特性未知。GPRC5D 編碼基因圖譜定位在在染色體 12p13.3 上,其含有 3 個外顯子,橫跨約 9.6 kb (Brauner-Osborne, H. 等人,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human orphan family C 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PRC5D.Biochim Biophys Acta, 2001.1518(3): p. 237-48)。大的第一外顯子編碼七個跨膜域 (seven-transmembrane domain)。業經顯示,GPRC5D 參與動物毛囊中角蛋白的形成 (Gao, Y. 等人,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Fetal Skin Reveals Key Genes Related to Hair Follicle Morphogenesis in Cashmere Goats.PLoS One, 2016.11(3): p. e0151118;及 Inoue, S., T. Nambu 及 T. Shimomura, The RAIG family member, GPRC5D, is associated with hard-keratinized structures.J Invest Dermatol, 2004.122(3): p. 565-73)。
WO 2018/017786 A2 及 WO 2021/018859 A1 揭露結合標靶細胞上之 GPRC5D 以及 T 細胞上之活化 T 細胞抗原諸如 CD3 的 GPRC5D 特異性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當此抗體與其兩者標的同時結合時,將形成 T 細胞突觸,導致 (細胞毒性) T 細胞的活化和隨後標靶細胞的溶裂。
鑑於所有的標準照護治療都無法治愈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顯然需要開發有效且特異性的新穎療法。因此,本發明提供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以及視情況選用的醣皮質類固醇之組合。
在第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其用為癌症的治療中之組合療法。在又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在製造用於癌症的治療之藥物中之用途。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個體的癌症之方法,其包含向該個體投予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在再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套組,其包含含有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的第一藥物及含有蛋白酶體抑制劑的第二藥物,且視情況進一步包含藥品仿單,該藥品仿單包含用於投予該第一藥物與該第二藥物之組合以治療個體的癌症之說明。
在上述態樣中任一者之實施例中,該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i) 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其與 GPRC5D 特異性結合且包含:包含 SEQ ID NO: 12 之重鏈互補決定區 (HCDR) 1、SEQ ID NO: 13 之 HCDR 2 及 SEQ ID NO: 14 之 HCDR 3 的重鏈可變區 (VH),以及包含 SEQ ID NO: 15 之輕鏈互補決定區 (LCDR) 1、SEQ ID NO: 16 之 LCDR 2 及 SEQ ID NO: 17 之 LCDR 3 的輕鏈可變區 (VL);以及 (ii) 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其與 CD3 特異性結合且包含:包含 SEQ ID NO: 18 之重鏈互補決定區 (HCDR) 1、SEQ ID NO: 19 之 HCDR 2 及 SEQ ID NO: 20 之 HCDR 3 的重鏈可變區 (VH),以及包含 SEQ ID NO: 21 之輕鏈互補決定區 (LCDR) 1、SEQ ID NO: 22 之 LCDR 2 及 SEQ ID NO: 23 之 LCDR 3 的輕鏈可變區 (VL)。在另一實施例中,該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i) 與 GPRC5D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其包含與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 VH,及與 SEQ ID NO: 11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 VL;以及 (ii) 與 CD3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其包含與 SEQ ID NO: 24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 VH,及與 SEQ ID NO: 25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 VL。在一個實施例中,該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或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在又一實施例中,該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其中該 Fab 輕鏈及該 Fab 重鏈之可變域 VL 及 VH 或恆定域 CL 及 CH1,特定而言可變域 VL 及 VH 係彼此替換。在一個實施例中,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其中在恆定域中,在位置 124 處的胺基酸經離胺酸 (K)、精胺酸 (R) 或組胺酸 (H) (根據 Kabat 編號) 獨立地取代,且在位置 123 處的胺基酸經離胺酸 (K)、精胺酸 (R) 或組胺酸 (H) (根據 Kabat 編號) 獨立地取代,並且在恆定域 CH1 中,在位置 147 處的胺基酸經麩胺酸 (E) 或天冬胺酸 (D)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獨立地取代,且在位置 213 處的胺基酸經麩胺酸 (E) 或天冬胺酸 (D)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獨立地取代。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和該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彼此融合,可選地,為經由胜肽連接子彼此融合。在再一實施例中,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各自為 Fab 分子,並且其中,(i) 該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在該 Fab 重鏈之 C 端處與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該 Fab 重鏈的 N 端融合,或 (ii) 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在該 Fab 重鏈之 C 端處與該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該 Fab 重鏈的 N 端融合。
在一個實施例中,根據上述態樣中任一者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在又一實施例中,第三抗原部分與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相同。在一個實施例中,該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的 Fc 域。在一個態樣中,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三抗原結合部分 (若存在) 各自為 Fab 分子,並且其中該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在該 Fab 重鏈之 C 端處與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該 Fab 重鏈的 N 端融合,且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在該 Fab 重鏈之 C 端處與該 Fc 域之該第一次單元的 N 端融合,或者 (ii) 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在該 Fab 重鏈之 C 端處與該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該 Fab 重鏈的 N 端融合,且該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在該 Fab 重鏈之 C 端處與該 Fc 域的該第一次單元的 N 端融合;並且其中該第三抗原結合部分 (若存在) 在該 Fab 重鏈之 C 端處與該 Fc 域之該第二次單元的 N 端融合。在一個實施例中,該 Fc 域為 IgG Fc 域。在一個實施例中,該 Fc 域為 IgG1 Fc 域。在一個實施例中,該 Fc 域為人類 Fc 域。
在上述態樣中任一者的一個實施例中,Fc 域之第一次單元的 CH3 域中的胺基酸殘基經具有較大側鏈體積的胺基酸殘基取代,從而在該第一次單元之 CH3 域內產生突起,該突起可定位在第二次單元之 CH3 域內的空腔中,並且 Fc 域之第二次單元的 CH3 域中的胺基酸殘基經具有較小側鏈體積的胺基酸殘基取代,從而在該第二次單元之 CH3 域內產生空腔,該第一次單元的 CH3 域內的突起可定位在該空腔內。在一個實施例中,該 Fc 域包含減少與 Fc 受體結合及/或效應功能的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等態樣中任一者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SEQ ID NO: 26、SEQ ID NO: 27、SEQ ID NO: 28 及 SEQ ID NO: 29 之多肽序列。在一個實施例中,該等態樣中任一者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為伏利妥米單抗 (forimtamig)。
在一個實施例中,上述態樣中任一者的蛋白酶體抑制劑係屬於肽硼酸酯類或肽環氧酮類之類別。在一個實施例中,該蛋白酶體抑制劑為硼替佐米 (bortezomib) 或卡非佐米 (carfilzomib)。
在另一態樣中,如上述態樣中任一者所述的組合進一步包含醣皮質類固醇。在一個實施例中,皮質類固醇為地塞米松。
定義
定義除非在下文中另外定義,否則本文所用的術語為本技術領域中的一般使用。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抗原結合分子」,在其最寬廣意義上係指特異性結合抗原決定位之分子。抗原結合分子之實例為免疫球蛋白及其衍生物 (例如片段)。
術語「雙特異性」意指抗原結合分子能夠特異性結合至少二個不同的抗原決定位。通常,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二個抗原結合位點,各該抗原結合位點對不同抗原決定位具有特異性。在某些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同時結合二個抗原決定位,特別是在二種不同細胞上表現之二個抗原決定位。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價數 (valent)」,表示抗原結合分子中存在指定數量之抗原結合位點。因此,術語「單價結合抗原 (monovalent binding to an antigen)」表示抗原結合分子中存在對抗原具有特異性之一個 (且不超過一個) 抗原結合位點。
「抗原結合位點 (antigen binding site)」係指提供與抗原相互作用的抗原結合分子之位點,即一個或多個胺基酸殘基。例如,抗體之抗原結合位點包含來自互補決定區 (CDR) 之胺基酸殘基。未處理 (native) 之免疫球蛋白分子通常具有二個抗原結合位點,Fab 分子通常具有單個抗原結合位點。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抗原結合部分 (antigen binding moiety)」,係指特異性結合抗原決定位之多肽分子。在一個實施例中,抗原結合部分能夠將其所附著的實體 (例如第二抗原結合部分) 導引至標靶位點,例如導引至載有抗原決定位的特定類型之腫瘤細胞。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抗原結合部分能夠藉由其標靶抗原 (例如 T 細胞受體複合體抗原) 活化傳訊。抗原結合部分包括如本文進一步定義的抗體及其片段。特定抗原結合部分包括抗體之抗原結合域,其包含抗體重鏈可變區及抗體輕鏈可變區。在某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部分可包括如本文進一步定義及本技術中已知之抗體恆定區。可用之重鏈恆定區包括五種同型 (isotype) 中之任一者:α、δ、ε、γ、或 μ。可用之輕鏈恆定區包括二種同型中之任一者:κ 及 λ。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抗原決定位 (antigenic determinant)」與「抗原」及「抗原決定基 (epitope)」同義,且係指抗原結合部分結合的多肽大分子上的形成抗原結合部分-抗原複合體之位點 (例如,胺基酸之連續延伸或由非連續胺基酸之不同區域構成的構象構型)。例如,可用之抗原決定位可存在於腫瘤細胞之表面上、受病毒感染之細胞之表面上、其他患病細胞之表面上、免疫細胞的表面上,不存在於血清中,及/或存在於細胞外基質 (ECM) 中。本文稱為抗原的蛋白質 (例如GPRC5D、CD3) 可為源自任何脊椎動物 (包括哺乳動物,諸如靈長類動物 (例如人)、非人的靈長類動物 (例如食蟹獼猴) 及囓齒動物 (例如小鼠及大鼠)) 之蛋白質之任何天然形式,除非另有說明。在特定實施例中,該抗原為人蛋白質。在本文中提及特定蛋白質的情況下,該術語涵蓋「全長」、未處理之蛋白質及由在細胞中處理所產生之任何蛋白質形式。該術語亦涵蓋天然生成之蛋白質變異體,例如剪接變異體或對偶基因變異體。適用作抗原之例示性人蛋白質為 CD3,特定言之 CD3 之 ε 次單元 (參見 UniProt 編號 P07766 (第 185 版)、NCBI RefSeq 編號 NP_000724.1,就人序列而言,SEQ ID NO: 4;或 UniProt 編號 Q95LI5 (第 69 版)、NCBI GenBank 編號 BAB71849.1,就食蟹獼猴序列而言,SEQ ID NO: 5) 或 GPRC5D (參見 UniProt 編號 Q9NZD1 (第 115 版);NCBI RefSeq 編號 NP_061124.1,就人序列而言,SEQ ID NO: 9)。在某些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與來自不同物種之 CD3 或 GPRC5D 抗原中保守的 CD3 或 GPRC5D 之表位結合。在特定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與人 GPRC5D 結合。
「特異性結合」意指結合對抗原具有選擇性且可區分出非所欲或非特定之相互作用。抗原結合部分結合特異性抗原決定基之能力可藉由酶聯免疫吸附檢定 (ELISA) 或熟習此項技術者熟悉的其他技術,例如表面電漿子共振 (SPR) 技術 (例如於 BIAcore 儀器上分析) (Liljeblad 等人,Glyco J 17,323-329 (2000)) 及傳統的結合檢定 (Heeley,Endocr Res 28,217-229 (2002)) 來測定。在一個實施例中,抗原結合部分結合不相關的蛋白質之程度小於抗原結合部分結合抗原的約 10%,例如藉由 SPR 測定。在某些實施例中,結合抗原之抗原結合部分或包含該抗原結合部分之抗原結合分子具有≤ 1 μM、≤ 100 nM、≤ 10 nM、≤ 1 nM、≤ 0.1 nM、≤ 0.01 nM 或 ≤ 0.001 nM (例如 10 -8M 或更小,例如 10 -8M 至 10 -13M,例如,10 -9M 至 10 -13M) 之解離常數 (K D)。
「親和力」係指分子 (例如受體) 之單個結合位點與其結合搭配物 (例如配位體) 之間的非共價相互作用總和的強度。除非另有說明,否則如本文中所使用的「結合親和力」,係指反映結合對成員 (例如,抗原結合部分及抗原或受體及其配位體) 之間 1:1 相互作用之內在結合親和力。分子 X 對其搭配物 Y 之親和力通常可以解離常數 (K D)表示,其係解離速率常數與締合速率常數 (分別為 k off及 k on) 之比。因此,等效親和力可包括不同速率常數,只要速率常數比保持相同即可。可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的既定方法測定親和力,包括彼等本文所述之方法。用於測定親和力之特定方法為表面電漿子共振 (SPR)。
「減少結合」,例如減少結合 Fc 受體,係指 (例如) 藉由 SPR 測得各自相互作用之親和力降低。為清楚起見,該術語亦包括將親和力降低至零 (或低於分析方法的檢測限度),即相互作用完全廢除。相反,「增加結合」係指各自相互作用之結合親和性增加。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活化 T 細胞抗原 (activating T cell antigen)」,係指在 T 淋巴細胞 (特定而言細胞毒性 T 淋巴細胞) 之表面上表現之抗原決定位,其能夠在與抗原結合分子相互作用時誘導 T 細胞活化。具體而言,抗原結合分子與活化 T 細胞抗原之相互作用可藉由觸發 T 細胞受體複合體之傳訊級聯來誘導 T 細胞活化。在一特定實施例中,該活化 T 細胞抗原為 CD3,特定而言 CD3 之 ε 次單元 (參見 UniProt 編號 P07766 (第 144 版),NCBI RefSeq 編號 NP_000724.1,就人序列而言,SEQ ID NO:4;或 UniProt 編號 Q95LI5 (第 49 版),NCBI GenBank 編號 BAB71849.1,就食蟹獼猴 (Macaca fascicularis) 序列而言,SEQ ID NO:5)。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T 細胞活化」,係指 T 淋巴細胞 (特定而言細胞毒性 T 淋巴細胞) 之一或多種細胞反應,選自:增殖、分化、細胞激素分泌、細胞毒性效應子分子釋放、細胞毒性活性及活化標誌物之表現。量測 T 細胞活化之適宜測定係此項技術中已知的並在本文中描述。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標靶細胞抗原 (target cell antigen)」,係指存在於標靶細胞 (例如腫瘤中的細胞,諸如癌細胞或腫瘤基質之細胞) 之表面上之抗原決定位。在一特定實施例中,該標靶細胞抗原為 GPRC5D,特定言之根據 SEQ ID NO: 9 之人 GPRC5D。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關於 Fab 分子等的術語「第一」、「第二」或「第三」,係用於方便區分每一類型之部分何時存在多於一個。除非明確說明,否則使用此等術語並非旨在賦予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特定之順序或方向。
「融合」意指組分 (例如 Fab 分子及 Fc 域次單元) 經肽鍵直接或經由一或多個肽連接子連接。
「Fab 分子」係指由重鏈 (「Fab 重鏈」)之 VH 及 CH1 域及免疫球蛋白之輕鏈 (「Fab 輕鏈」)之 VL 及 CL 域組成之蛋白質。
「交換型 (crossover)」Fab 分子 (亦稱為「Crossfab」)意指 Fab 分子,其中,Fab 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域或恆定域被交換 (即彼此替換),即,交換型 Fab 分子包含由輕鏈可變域 VL 及重鏈恆定域 1 CH1 組成之胜肽鏈 (VL-CH1,在 N 端至 C 端方向中)、及由重鏈可變域 VH 及輕鏈恆定域 CL 組成之胜肽鏈 (VH-CL,在 N 端至 C 端方向中)。為清楚起見,在 Fab 輕鏈及 Fab 重鏈之可變域被交換之交換型 Fab 分子中,包含重鏈恆定域 1 CH1 之肽鏈在本文中稱為 (交換型) Fab 分子之「重鏈」。相反地,在 Fab 輕鏈及 Fab 重鏈之恆定域被交換之交換型 Fab 分子中,包含重鏈可變域 VH 之肽鏈在本文中稱為 (交換型) Fab 分子之「重鏈」。
與此相反,「習知」 Fab 分子意指其自然形式 (即包含由重鏈可變域及恆定域組成之重鏈 (VH-CH1,在 N 端至 C 端方向中) 及由輕鏈可變域及恆定域組成之輕鏈 (VL-CL,在 N 端至 C 端方向中))之 Fab 分子。
術語「免疫球蛋白分子 (immunoglobulin molecule)」係指具有天然生成之抗體之結構之蛋白質。例如,IgG 類的免疫球蛋白為約 150,000 道耳頓、由二條輕鏈及二條重鏈經二硫鍵鍵合所構成之異四聚體糖蛋白。從 N 端至 C 端,每條重鏈具有可變域 (VH),亦稱為重鏈可變域或重鏈可變區,接著係三個恆定域 (CH1、CH2 及 CH3),亦稱為重鏈恆定區。類似地,從 N 端至 C 端,每條輕鏈具有可變域 (VL),亦稱為輕鏈可變域或輕鏈可變區,接著為輕鏈恆定 (CL) 域,亦稱為輕鏈恆定區。免疫球蛋白之重鏈可被歸類為五種類型中的一種,稱為 α (IgA)、δ (IgD)、ε (IgE)、γ (IgG) 或 μ (IgM),其中一些可進一步分為亞型,例如 γ 1(IgG 1)、γ 2(IgG 2)、γ 3(IgG 3)、γ 4(IgG 4)、α 1(IgA 1) 及 α 2(IgA 2)。基於其恆定域之胺基酸序列,免疫球蛋白之輕鏈可被歸類為兩種類型中的一種,稱為卡帕 (κ) 及蘭姆達 (λ)。免疫球蛋白基本上由經由免疫球蛋白鉸鏈區連接的二個 Fab 分子及一個 Fc 域組成。
本文中的術語「抗體」為在最寬廣意義上使用且涵蓋各種抗體結構,包括但不限於單株抗體、多株抗體、多特異性抗體 (例如雙特異性抗體) 及抗體片段,只要其等展示出所需抗原結合活性即可。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單株抗體 (monoclonal antibody)」,係指獲自實質上同源抗體群體之抗體,即群體中包含的個別抗體係相同的及/或結合相同抗原決定基,但不包括 (例如) 含有天然生成之突變或產生於單株抗體製劑生產過程中的可能的變異體抗體,此等變異體通常係以少量存在。與通常包括針對不同決定位 (抗原決定基) 之不同抗體之多株抗體製劑相反,單株抗體製劑之每個單株抗體係針對於抗原上的單一決定位。因此,修飾詞「單株」表示抗體之特徵係獲自實質上同質之抗體群體,且不應解釋為需要藉由任何特定方法產生抗體。例如,意欲根據本發明使用的單株抗體可藉由多種技術來製造,包括但不限於雜交瘤方法、重組 DNA 方法、噬菌體展示方法、及利用包含全部或部分人免疫球蛋白基因座之基因轉殖動物之方法,本文描述此等方法及用於製備單株抗體之其他示例性方法。
「經單離之 (isolated)」抗體係與其自然環境之組分分離之分離的抗體,即不在其天然環境中之分離的抗體。不需要特定純化水平。例如,可自其天然或自然環境中移除經分離之抗體。出於本發明之目的,在宿主細胞中表現的重組產生之抗體被視作經單離的,視為係已藉由任何適宜技術分離、分級或部分或實質上純化之天然或重組抗體。因此,本發明之抗體及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為經單離的。在一些實施例中,將抗體純化至大於 95% 或 99% 純度,藉由 (例如) 電泳 (例如 SDS-PAGE、等電聚焦 (IEF)、毛細管電泳) 或層析 (例如,離子交換或反相 HPLC) 方法測定。關於評估抗體純度之方法的綜述,參見例如 Flatman 等人, J. Chromatogr. B848:79-87 (2007)。
術語「全長抗體」、「完整抗體」及「全抗體」在本文中可互換使用,係指具有與天然抗體結構實質上類似的結構之抗體。
「抗體片段」係指除完整抗體以外的分子,其包含結合完整抗體所結合抗原之完整抗體的一部分。抗體片段之實例包括 (但不限於) Fv、Fab、Fab'、Fab’-SH、F (ab') 2、雙功能抗體、線性抗體、單鏈抗體分子 (例如scFv) 及單域抗體。關於某些抗體片段的綜述,參見 Hudson 等人,Nat Med 9,129-134 (2003)。關於 scFv 片段的綜述,請參見例如 Pluckthün,The Pharmacology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第 113 卷,Rosenburg 及 Moore 編,Springer-Verlag,New York,第 269-315 頁 (1994);亦可參見 WO 93/16185;及美國專利第 5,571,894 號及第 5,587,458 號。關於包含補救受體結合抗原決定位殘基且具有增加的活體內半衰期之 Fab 及 F(ab') 2片段的論述,參見美國第 5,869,046 號專利。雙功能抗體為具有兩個抗原結合位點 (其可係二價或雙特異性的) 之抗體片段。參見例如 EP 404,097;WO 1993/01161;Hudson 等人,Nat Med 9,129-134 (2003);及 Hollinger 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 90,6444-6448 (1993)。Hudson 等人,Nat Med 9,129-134 (2003) 中亦描述三功能抗體及四功能抗體。單域抗體為包含抗體之重鏈可變域之全部或部分或抗體之輕鏈可變域之全部或部分之抗體片段。在某些實施例中,單域抗體為人單域抗體 (Domantis, Inc.,Waltham, MA;參見例如美國第 6,248,516 B1 號專利)。抗體片段可藉由各種技術製造,包括但不限於如本文所述之完整抗體之蛋白水解消化以及重組宿主細胞 (例如大腸桿菌或噬菌體) 之產生。
術語「抗原結合域 (antigen binding domain)」係指抗體之部分,其包含特異性結合抗原之部分或全部且與其互補之區域。抗原結合域可由例如一個或多個抗體可變域 (亦稱為抗體可變區) 提供。特言之,抗原結合域包含抗體輕鏈可變域 (VL) 及抗體重鏈可變域 (VH)。
術語「可變區 (variable region)」或「可變域 (variable domain)」係指參與抗體與抗原結合的抗體重鏈或輕鏈之域。天然抗體之重鏈及輕鏈 (分別為 VH 及 VL) 之可變域通常具有類似的結構,且每個域均包含四個保守性骨架區 (FR) 及三個高度可變區 (HVR)。參見例如 Kindt 等人,Kuby Immunology,第 6 版,W.H. Freeman and Co.,第 91 頁 (2007)。單個 VH 或 VL 域可能足以賦予抗原結合特異性。如在本文中結合可變區序列所使用的「Kabat 編號」,係指 Kabat 等人,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第 5 版 Public Health Service,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Bethesda, MD (1991) 描述的編號系統。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重鏈及輕鏈之所有恆定區及域之胺基酸位置,係根據描述於 Kabat 等人,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第 5 版,Public Health Service,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Bethesda,MD (1991) 的 Kabat 編號系統 (在本文中稱為「根據 Kabat 編號」或「Kabat 編號」) 編號。具體言之,Kabat 編號系統 (參見 Kabat 等人,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第 5 版,Public Health Service,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Bethesda,MD (1991) 的第 647-660 頁) 係用於卡帕及蘭姆達同型之輕鏈恆定域 CL 及 Kabat 及 EU 索引編號系統 (參見第 661-723 頁) 係用於重鏈恆定域 (CH1、鉸鏈、CH2 及 CH3),在此情況中,其於本文中藉由參考「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進一步闡明。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高度變異區 (hypervariable region)」或「HVR」,係指抗體變異域之每個區,其在序列中係高度變異的 (「互補決定區」或「CDR」;重鏈變異區/域之 CDR 縮寫為例如 HCDR1、HCDR2 及 HCDR3;輕鏈變異區/域之 CDR 縮寫為例如 LCDR1、LCDR2 及 LCDR3) 且/或形成結構上限定之環 (「高度變異環」) 且/或含有抗原接觸殘基 (「抗原接觸」)。一般而言,抗體包含六個 HVR;三個在 VH 中 (H1、H2、H3),及三個在 VL 中 (L1、L2、L3)。在本文中,例示性 HVR 包括: (a) 高度可變環存在於胺基酸殘基 26-32 (L1)、50-52 (L2)、91-96 (L3)、26-32 (H1)、53-55 (H2)、及 96-101 (H3) 處 (Chothia 及 Lesk, J. Mol. Biol.196:901-917 (1987)); (b) CDR 存在於胺基酸殘基 24-34 (L1)、50-56 (L2)、89-97 (L3)、31-35b (H1)、50-65 (H2)、及 95-102 (H3)處 (Kabat 等人,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第 5 版 Public Health Service,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Bethesda, MD (1991)); (c) 抗原接觸存在於胺基酸殘基 27c-36 (L1)、46-55 (L2)、89-96 (L3)、30-35b (H1)、47-58 (H2)、及 93-101 (H3) 處 (MacCallum 等人 J. Mol. Biol.262: 732-745 (1996));及 (d) (a)、(b) 及/或 (c) 之組合,包括 HVR 胺基酸殘基 46-56 (L2)、47-56 (L2)、48-56 (L2)、49-56 (L2)、26-35 (H1)、26-35b (H1)、49-65 (H2)、93-102 (H3)、及 94-102 (H3)。
除非另有說明,否則可變域中之 HVR 殘基及其他殘基 (例如 FR 殘基) 在本文中係根據 Kabat 等人 (同前述) 編號。
「框架 (framework)」或「FR」係指除高度可變區 (hypervariable region) (HVR) 殘基之外的可變域殘基。可變域之 FR 通常由四個 FR 域組成:FR1、FR2、FR3、及 FR4。因此,HVR 及 FR 序列通常以如下順序出現在 VH (或 VL) 中:FR1-H1(L1)-FR2-H2(L2)-FR3-H3(L3)-FR4。
「人源化 (humanized)」抗體係指包含來自非人 HVR 之胺基酸殘基及來自人 FR 之胺基酸殘基之嵌合抗體。在某些實施例中,人源化抗體將包括實質上所有至少一個 (且通常兩個) 變異域,其中所有或實質上所有 HVR (例如 CDR) 對應於非人抗體之其等,及所有或實質上所有 FR 對應對於人抗體之其等。此等可變域在本文中稱為「人源化可變區 (humanized variable region)」。人源化抗體視情況可包含衍生自人抗體之抗體恆定區之至少一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人源化抗體中的一些 FR 殘基經來自非人抗體 (例如衍生 HVR 殘基之抗體) 之對應殘基取代,以例如恢復或改善抗體特異性或親和力。抗體 (例如非人抗體) 之「人源化形式 (humanized form)」係指已經歷人源化之抗體。本發明所涵蓋的「人源化抗體 (humanized antibody)」之其他形式為其中恆定區已自原始抗體之形式另外修飾或改變者,以產生根據本發明之特性、尤其關於 C1q 結合及/或 Fc 受體 (FcR) 結合之性質。
「人抗體 (human antibody)」為具有胺基酸序列之抗體,該胺基酸序列對應於由人或人體細胞產生或自利用人抗體譜系 (antibody repertoire) 或其他人抗體編碼序列之非人來源衍生之抗體之胺基酸序列。人抗體的該定義特定地排除包含非人抗原結合殘基之人源化抗體。在某些實施例中,人抗體係衍生自非人轉殖基因哺乳動物,例如小鼠、大鼠、或兔。在某些實施例中,人抗體係衍生自融合瘤細胞株。從人抗體庫分離的抗體或抗體片段在本文中亦被視作人抗體或人抗體片段。
抗體或免疫球蛋白之「類別 (class)」係指為其重鏈所具有的恆定域或恆定區之類型。有五大類抗體:IgA、IgD、IgE、IgG 及 IgM,且該等種類中之若干種可進一步分為亞類 (同型),例如 IgG 1、IgG 2、IgG 3、IgG 4、IgA 1及 IgA 2。對應於不同類別之免疫球蛋白的重鏈恆定域分別稱為 α、δ、ε、γ 及 μ。
本文中的術語「Fc 域」或「Fc 區域」,用於定義包含至少一部分恆定區的免疫球蛋白重鏈的 C 端區域。該術語包括天然序列 Fc 區域及變異體 Fc 區域。儘管 IgG 重鏈之 Fc 區域之邊界可能略有變化,但通常將人 IgG 重鏈之 Fc 區域定義為從 Cys226 或 Pro230 延伸至該重鏈之羧基端。但是,由宿主細胞產生的抗體可能經歷重鏈 C 端的一種或多種,特別是一種或兩種胺基酸之轉譯後切割。因此,由宿主細胞透過表現編碼全長重鏈的特定核酸分子而產生的抗體可包括全長重鏈,或者可包括全長重鏈的切割變體 (在本文中也稱為「切割變異體重鏈」)。重鏈的最後兩個 C 端胺基酸為甘胺酸 (G446) 及離胺酸 (K447,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因此,可以存在或可以不存在 Fc 區域之 C 端離胺酸 (Lys447) 或 C 端甘胺酸 (Gly446) 及離胺酸 (K447)。除非另有說明,否則包括 Fc 域 (或本文定義的 Fc 域的次單元) 之重鏈之胺基酸序列在本文中表示不含 C 端甘胺酸-離胺酸二肽。在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所述之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中所含之重鏈 (包含本文所指定之 Fc 域之次單元) 包含額外之 C 端甘胺酸-離胺酸二肽 (G446 及 K447,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在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所述之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中所含之重鏈 (包含本文所指定之 Fc 域之次單元) 包含額外之 C 端甘胺酸殘基 (G446,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本發明之組成物,如本文所述之醫藥組成物,包含本發明之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群。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群可包含具有全長重鏈之分子及具有切割變體重鏈之分子。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群可由具有全長重鏈之分子及具有切割變體重鏈之分子之混合物組成,其中,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至少 50%、至少 60%、至少 70%、至少 80% 或至少 90% 具有切割變體重鏈。在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中,包含本發明之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群之組成物包含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該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重鏈,該重鏈具有本文指定之 Fc 域之次單元及額外之 C 端甘胺酸-離胺酸二肽 (G446 及 K447,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在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中,包含本發明之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群之組成物包含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該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重鏈,該重鏈具有本文指定之 Fc 域之次單元及額外之 C 端甘胺酸殘基 (G446,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在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中,此等組成物包含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群,該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群由以下分子組成:包含以下重鏈之分子,該重鏈包含本文所指定之 Fc 域之次單元;包含以下重鏈之分子,該重鏈包含本文所指定之 Fc 域之次單元及額外的 C 端甘胺酸殘基 (G446,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以及包含以下重鏈之分子,該重鏈包含本文所指定之 Fc 域之次單元及額外之 C 端甘胺酸-離胺酸二肽 (G446 和 K447,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除非本文另有說明,否則 Fc 區域或恆定區中胺基酸殘基之編號根據 EU 編號系統 (也稱為 EU 指數) 進行,如 Kabat 等人所述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5th Ed. 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1991) (另見上文)。如本文中所使用的 Fc 域之「次單元」,係指形成二聚體 Fc 域之兩個多肽之一,即包含能夠穩定自締合之免疫球蛋白重鏈之 C 端恆定區之多肽。例如,IgG Fc 域之次單元包含 IgG CH2 及 IgG CH3 恆定域。
「促進 Fc 域之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之締合之修飾」係對胜肽主鏈的操作或對 Fc 域次單元之轉譯後修飾,其減少或阻止包含 Fc 域次單元之多肽與相同多肽之締合形成同源二聚體。本文所用之促進締合之修飾,特別包括對期望締合之兩個 Fc 域次單元 (即 Fc 域之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 中的每一個所進行之單獨修飾,其中,該修飾彼此互補,以便促進兩個 Fc 域次單元之締合。例如,促進締合之修飾可改變一個或兩個 Fc 域次單元之結構或電荷,以分別使其在空間或靜電上有利。因此,(雜)二聚化發生在包含第一 Fc 域次單元之多肽與包含第二 Fc 域次單元之多肽之間,其就進一步融合到每個次單元 (例如,抗原結合部分) 的組分而言可能有所不同。在一些實施例中,促進締合之修飾包括 Fc 域中之胺基酸突變,特別是胺基酸取代。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促進締合之修飾包括 Fc 域之兩個次單元的每一個中之單獨的胺基酸突變,特別是胺基酸取代。
術語「效應功能」,係指歸因於抗體的 Fc 區域的那些生物活性,其隨抗體同型而變化。抗體效用功能的實例包括:C1q 結合及補體依賴性細胞毒性 (CDC)、Fc 受體結合、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之細胞毒性 (ADCC)、抗體依賴性細胞吞噬作用 (ADCP)、細胞激素分泌、抗原呈遞細胞攝取之免疫複合物介導抗原、細胞表面受體 (例如,B 細胞受體) 降調及 B 細胞活化。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工程改造 (engineer、engineered、engineering)」,被認為包括對胜肽主鏈的任何操作或天然存在的或重組的多肽或其片段的轉譯後修飾。工程改造包括修改胺基酸序列、醣基化模式、或單個胺基酸的側鏈基團,以及這些方法的組合。
如本文所用的術語「胺基酸突變」,意指涵蓋胺基酸取代、缺失、插入和修飾。可實施取代、缺失、插入和修飾之任意組合以得到最終構建體,前提條件為最終構建體具有所需之特徵,例如,與 Fc 受體之結合減少或與另一種肽之締合增加。胺基酸序列缺失和插入包括胺基酸之胺基及/或羧基末端之缺失和插入。特定之胺基酸突變為胺基酸取代。為改變例如 Fc 區域之結合特徵,特別優選非保守胺基酸取代,即將一個胺基酸取代為具有不同結構及/或化學性質之另一個胺基酸。胺基酸取代包括用二十種標準胺基酸之非天然存在之胺基酸或天然存在之胺基酸衍生物 (例如,4-羥基脯胺酸、3-甲基組胺酸、鳥胺酸、高絲胺酸、5-羥基離胺酸) 取代。可使用本領域中熟知的遺傳或化學方法產生胺基酸突變。遺傳方法可包括定點誘變、PCR、基因合成等。預期透過遺傳工程以外之方法諸如化學修飾改變胺基酸之側鏈基團的方法也可能有用。本文可使用各種名稱指示同一胺基酸突變。例如,Fc 域位置 329 處之脯胺酸取代為甘胺酸,可表示為 329G、G329、G 329、P329G 或 Pro329Gly。
相對於參比多肽序列所述之「百分比 (%) 胺基酸序列同一性」,是指候選序列中胺基酸殘基與參比多肽序列中之胺基酸殘基相同之百分比,在比對序列並引入差異後 (如有必要),可實現最大的序列同一性百分比,並且不考慮將任何保守取代作為序列同一性之一部分。為確定胺基酸序列同一性百分比之目的而進行的比對可透過本領域中技術範圍內之各種方式實現,例如,使用公開可用的電腦軟體諸如 BLAST、BLAST-2、Clustal W、Megalign (DNASTAR) 軟件或 FASTA 程式套件實現。本領域之技術人員可確定用於比對序列之合適參數,包括在所比較之序列全長上實現最大比對所需之任何算法。但是,出於本文之目的,使用 FASTA 封裝 36.3.8c 版或更高版本的 ggsearch 程式及 BLOSUM50 比較矩陣來生成 % 胺基酸序列同一性值。FASTA 程式包由以下作者開發:W. R. W. R. Pearson 及 D. J. Lipman、 (1988), “Improved Tools for Biological Sequence Analysis”, PNAS 85:2444-2448;W. R. Pearson (1996) “Effective protein sequence comparison” Meth. Enzymol. 266:227- 258;及 Pearson 等人(1997) (Genomics 46:24-36),並可從以下網址公開存取:https://fasta.bioch.virginia.edu/fasta_www2/fasta_down.shtml。可替代地,可使用透過 https://fasta.bioch.virginia.edu/fasta_www2/index.cgi 存取的公用伺服器,使用 ggsearch (global protein:protein) 程式和預設選項 (BLOSUM50; open: -10; ext: -2; Ktup = 2) 比較序列,以確保執行全局而不是局部比對。胺基酸同一性百分比提供於輸出比對標題中。
「活化 Fc 受體」為在抗體之 Fc 域參與之後引起刺激受體攜帶細胞進行效應功能的傳訊事件的 Fc 受體。人活化 Fc 受體包括 FcγRIIIa (CD16a)、FcγRI (CD64)、FcγRIIa (CD32) 和 FcαRI (CD89)。
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 (ADCC) 為一種免疫機制,其導致免疫效應子細胞裂解抗體包被的標靶細胞。標靶細胞為抗體或其衍生物包含 Fc 區域的細胞,其通常透過作為 N 端的蛋白質部分與 Fc 區域特異性結合。如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減少 ADCC」,係指透過上文定義的 ADCC 機制在給定時間內以標靶細胞周圍之培養基中給定濃度的抗體在給定時間內裂解的標靶細胞數量的減少,及/或透過 ADCC 機制在給定時間內實現給定數量的標靶細胞之裂解所需的標靶細胞周圍之培養基中抗體濃度的增加。ADCC 的減少相對於使用相同標準生產、純化、配製和儲存方法 (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已知的方法) 由相同類型的宿主細胞所生產的相同抗體 (但尚未工程化) 所介導的 ADCC。例如,由 Fc 域中包含減少 ADCC 的胺基酸取代的抗體所介導的 ADCC 的減少為相對於在 Fc 域中不含此胺基酸取代的相同抗體所介導的 ADCC。用於測量 ADCC 的合適的測定法為本技術領域中熟知的 (參見例如 PCT 公開號 WO 2006/082515 或 PCT 公開號 WO 2012/130831)。
藥劑之「有效量」係指在其所投予的細胞或組織中引起生理變化所需的量。
藥劑例如醫藥組成物的「治療有效量」係指在所需之給藥劑量和時間段內有效實現所需的治療或預防效果的量。治療有效量的藥劑例如消除、減少、延遲、最小化或防止疾病的不利影響。
「受試者」或「個體」為哺乳動物。哺乳動物包括但不限於馴養的動物 (例如牛、綿羊、貓、狗及馬)、靈長類動物 (例如人類及非人靈長類動物諸如猴)、兔以及囓齒類動物 (例如小鼠及大鼠)。特定而言,受試者或個體為人。
術語「醫藥組成物」係指以下製劑,其形式為允許其中所含之活性成分的生物活性有效,並且不含對組成物將投予之個體具有不可接受之毒性的其他組分。
「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係指醫藥組成物中除對個體無毒之活性成分以外的成分。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包括但不限於緩衝劑、賦形劑、穩定劑或防腐劑。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治療」(及其語法變異體,諸如「治療過程」或「治療中」),係指試圖改變受治療個體之疾病自然病程的臨床干預,並且可進行預防或在臨床病理過程中執行。期望之治療效果包括但不限於預防疾病之發生或複發、減輕症狀、減輕疾病之任何直接或間接病理後果、預防轉移、降低疾病進展之速度、改善或減輕疾病狀態、緩解或改善預後。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用於延遲疾病之發展或減慢疾病之進展。
術語「藥品仿單」用於指涉通常包含在治療性產品的商業包裝中的說明,該說明包含有關使用此等治療性產品的適應症、用法、劑量、投予途徑、聯合療法、禁忌症及/或警告等資訊。
GPRC5D CD3 結合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用於本文所述的組合療法中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在本文中亦稱為「GPRC5D TCB」,包含至少兩個能夠與兩個不同抗原決定簇 (第一抗原及第二抗原) 特異性結合的抗原結合部分。用於本發明的與 GPRC5D 及 CD3 結合的合適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描述於例如 WO 2021/018859 A1、WO 2019/154890 A1 及 WO 2018017786 A2 中。
根據本發明之特定實施例,包含在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中之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 (即,由重鏈和輕鏈組成之抗原結合域,其中每一個均包含變異域和恆定域)。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和/或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 Fab 分子為人 Fab 分子。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所述 Fab 分子為人源化分子。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 Fab 分子包含人重鏈及輕鏈恆定域。
較佳地,抗原結合部分中之至少一個為交叉 Fab 分子。此等修飾減少了來自不同 Fab 分子之重鏈及輕鏈的錯配,從而提高重組生產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產率和純度。在用於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特定交叉 Fab 分子中,交換了 Fab 輕鏈及 Fab 重鏈 (分別為 VL 和 VH) 的變異域。但是,即使采用此域交換,由於錯配之重鏈和輕鏈之間的所謂 Bence Jones 型相互作用,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製備也可能包含某些副產物 (參見 Schaefer 等人,PNAS,108 (2011) 11187-11191)。為進一步減少來自不同 Fab 分子之重鏈及輕鏈的錯配,並因此增加所期望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純度及產率,可在與第一抗原 (GPRC5D) 結合之 Fab 分子或與第二抗原 (CD3) 結合之 Fab 分子的 CH1 及 CL 域中特定之胺基酸位置處引入帶相反電荷的胺基酸,如本文中進一步所述。可在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中包含的習用 Fab 分子中或在 VH/VL 交叉 Fab 分子中包含的習用 Fab 分子中 (但不是兩者兼有) 進行電荷修飾。在特定實施例中,在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中包含的習知 Fab 分子中進行電荷修飾 (在特定實施例中,其與第一抗原即 GPRC5D 結合)。
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同時與第一抗原 (亦即 GPRC5D) 及第二抗原 (亦即 CD3) 結合。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能夠藉由同時結合 GPRC5D 及活化 T 細胞抗原以使 T 細胞與標靶細胞交聯。此類同時結合導致標靶細胞 (特定而言表現 GPRC5D 的腫瘤細胞) 的細胞溶解、T 細胞的活化以及 T 淋巴細胞 (特定而言細胞毒性 T 淋巴細胞) 的細胞反應,該等細胞反應係選自以下之群組:增殖、分化、細胞激素分泌、細胞毒性效應分子釋放、細胞毒活性及活化標記的表現。
在一個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將 T 細胞之細胞毒活性重定向至標靶細胞。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該重定向不依賴於標靶細胞之 MHC 介導的肽抗原呈遞和/或 T 細胞之特異性。
特別地,根據本發明之任何實施例的 T 細胞為細胞毒性 T 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T 細胞為 CD4 +或 CD8 +細胞,特別為 CD8 +T 細胞。
第一抗原結合部分
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至少一個與 GPRC5D (第一抗原) 結合的抗原結合部分,特定而言 Fab 分子。在某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兩個抗原結合部分,其特別是與 GPRC5D 結合的Fab 分子。在一個特定的此等實施例中,這些抗原結合部分中之每一個與相同之抗原決定位結合。在更具體的實施例中,所有這些抗原結合部分均相同,即它們包含相同之胺基酸序列,該胺基酸序列包括如本文所述之 CH1 和 CL 域中之相同的胺基酸取代 (如果有的話)。在一個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不超過兩個抗原結合部分,其特別是與 GPRC5D 結合的Fab 分子。
在特定實施例中,與 GPRC5D 結合之抗原結合部分為習知 Fab 分子。在此等實施例中,與第二抗原結合之抗原結合部分為本文所述之交叉 Fab 分子,即其中,Fab 重鏈和輕鏈之變異域 VH 及 VL 或恆定域 CH1 及 CL 彼此交換/替換的 Fab 分子。
在替代實施例中,與 GPRC5D 結合之抗原結合部分為本文所述之交叉 Fab 分子,即其中,Fab 重鏈和輕鏈之變異域 VH 及 VL 或恆定域 CH1 及 CL 彼此交換/替換的 Fab 分子。在此等實施例中,與第二抗原結合之抗原結合部分為習知 Fab 分子。
GPRC5D 結合部分能夠將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導向標靶位點,例如導向表現 GPRC5D 的特定類型之腫瘤細胞。
除非在科學上明顯不合理或不可能,否則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可單獨或組合結合本文相對於與 GPRC5D 結合之抗體所述的任何特徵。
在一個態樣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 與第一抗原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其中該第一抗原為 GPRC5D,並且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包含:包含 SEQ ID NO: 12 之重鏈互補決定區 (HCDR) 1、SEQ ID NO: 13 之 HCDR 2 及 SEQ ID NO: 14 之 HCDR 3 的重鏈可變區 (VH),及包含 SEQ ID NO: 15 之輕鏈互補決定區 (LCDR) 1、SEQ ID NO: 16 之 LCDR 2 及 SEQ ID NO: 17 之 LCDR 3 的輕鏈可變區;以及 (b) 與 CD3 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部分。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為 (來源於) 人源化抗體。在一個實施例中,VH 為人源化 VH 和/或 VL 為人源化 VL。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包含如上述任一實施例所述的 CDR,並且進一步包含人受體框架,例如人免疫球蛋白框架或人共有框架。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 VH 包含與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之胺基酸序列,並且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 VL 包含與 SEQ ID NO: 11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包含與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 VH 序列以及與 SEQ ID NO: 11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 VL 序列。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包含:包含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的 VH 及包含 SEQ ID NO: 11 之胺基酸序列的 VL。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包含 SEQ ID No: 10 之 VH 序列及 SEQ ID NO: 11 之 VL 序列。
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包含:VH,該 VH 包含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及 VL,該 VL 包含 SEQ ID NO: 53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包含 SEQ ID No: 48 之 VH 序列及 SEQ ID NO: 11 之 VL 序列。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包含人恆定區。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該 Fab 分子包含人恆定區,特別是人 CH1 和/或 CL 域。人恆定域的示例性序列在 SEQ ID NO 1 和 2 (分別為人 κ 和 λ CL 域) 以及 SEQ ID NO: 3 (人 IgG 1重鏈恆定域 CH1-CH2-CH3) 中給出。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包含輕鏈恆定區,該輕鏈恆定區包含與 SEQ ID NO: 1 或 SEQ ID NO: 2 之胺基酸序列、特別是 SEQ ID NO: 1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特定而言,輕鏈恆定區可包含如本文在「電荷修飾」下所述之胺基酸突變,及/或可在交換型 Fab 分子中包含一個或多個 (特別是兩個) N 端胺基酸之缺失或取代。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包含重鏈恆定區,該重鏈恆定區包含與包含在 SEQ ID NO: 3 之胺基酸序列中的 CH1 域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特定而言,重鏈恆定區 (具體而言 CH1 域) 可包含如本文在「電荷修飾」下所述之胺基酸突變。
第二抗原結合部分
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至少一個抗原結合部分,特定而言與第二抗原 (CD3) 結合的 Fab 分子。
在特定實施例中,與第二抗原結合之抗原結合部分為本文所述之交叉 Fab 分子,即其中,Fab 重鏈和輕鏈之變異域 VH 及 VL 或恆定域 CH1 及 CL 彼此交換/替換的 Fab 分子。在此類實施例中,與第一抗原 (即 GPRC5D) 結合之抗原結合部分優選為常規 Fab 分子。在其中存在一個以上與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中包含之 GPRC5D 結合的抗原結合部分特別是 Fab 分子之實施例中,與第二抗原結合之抗原結合部分較佳的為交叉 Fab 分子,並且與 GPRC5D 結合之抗原結合部分為習知 Fab 分子。
在替代實施例中,與第二抗原結合之抗原結合部分為習知 Fab 分子。在此等實施例中,與第一抗原 (即 GPRC5D) 結合之抗原結合部分為本文所述之交叉 Fab 分子,即其中,Fab 重鏈和輕鏈之變異域 VH 及 VL 或恆定域 CH1 及 CL 彼此交換/替換的 Fab 分子。在其中存在一個以上與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中包含之第二抗原結合的抗原結合部分特別是 Fab 分子之實施例中,與 GPRC5D 結合之抗原結合部分較佳的為交叉 Fab 分子,並且與第二抗原結合之抗原結合部分為習知 Fab 分子。
該第二抗原,亦即 CD3,為活化 T 細胞抗原 (在本文中亦稱為「活化 T 細胞抗原結合部分或活化 T 細胞抗原結合 Fab 分子」)。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能夠特異性結合至活化 T 細胞抗原之不超過一個抗原結合部分。在一個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提供與活化 T 細胞抗原之單價結合。
該第二抗原為 CD3,特定而言人 CD3 (SEQ ID NO: 4) 或食蟹獼猴 CD3 (SEQ ID NO: 5),最特定而言人 CD3。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與人及食蟹猴 CD3 交叉反應 (即與之特異性結合)。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抗原為 CD3 的 ε 次單元 (CD3 ε)。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包含 SEQ ID NO: 18 之 HCDR 1、SEQ ID NO: 19 之 HCDR 2、SEQ ID NO: 20 之 HCDR 3、SEQ ID NO: 21 之 LCDR 1、SEQ ID NO: 22 之 LCDR 2 和 SEQ ID NO: 23 之 LCDR 3。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包含:VH,其包含 SEQ ID NO: 18 之 HCDR 1、SEQ ID NO: 19 之 HCDR 2 和 SEQ ID NO: 20 之 HCDR 3;及 VL,其包含 SEQ ID NO: 21 之 LCDR 1、SEQ ID NO: 22 之 LCDR 2 和 SEQ ID NO: 23 之 LCDR 3。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 (來源於) 人源化抗體。在一個實施例中,VH 為人源化 VH 和/或 VL 為人源化 VL。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包含如上述任一實施例所述的 CDR,並且進一步包含人受體框架,例如人免疫球蛋白框架或人共有框架。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包含與 SEQ ID NO: 24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 VH 序列。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包含與 SEQ ID NO: 25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 VL 序列。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包含與 SEQ ID NO: 24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 VH 序列以及與 SEQ ID NO: 25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 VL 序列。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 VH 包含與 SEQ ID NO: 24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之胺基酸序列,且其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 VL 包含與 SEQ ID NO: 25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之胺基酸序列。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包含:VH,該 VH 包含 SEQ ID NO: 24 之胺基酸序列;及 VL,該 VL 包含 SEQ ID NO: 25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包含 SEQ ID No: 24 之 VH 序列及 SEQ ID NO: 25 之 VL 序列。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包含人恆定區。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該 Fab 分子包含人恆定區,特別是人 CH1 和/或 CL 域。人恆定域的示例性序列在 SEQ ID NO 1 和 2 (分別為人 κ 和 λ CL 域) 以及 SEQ ID NO: 3 (人 IgG 1重鏈恆定域 CH1-CH2-CH3) 中給出。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包含輕鏈恒定區,該輕鏈恆定區包含與 SEQ ID NO: 1 或 SEQ ID NO: 2 之胺基酸序列、特別是 SEQ ID NO: 1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特定而言,輕鏈恆定區可包含如本文在「電荷修飾」下所述之胺基酸突變,及/或可在交換型 Fab 分子中包含一個或多個 (特別是兩個) N 端胺基酸之缺失或取代。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包含重鏈恆定區,該重鏈恆定區包含與包含在 SEQ ID NO: 3 之胺基酸序列中的 CH1 域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特定而言,重鏈恆定區 (具體而言 CH1 域) 可包含如本文在「電荷修飾」下所述之胺基酸突變。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其中,Fab 輕鏈及 Fab 重鏈之變異域 VL 及 VH 或恆定域 CL 及 CH1、特別是變異域 VL 及 VH 彼此取代 (即根據此等實施例,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交叉 Fab 分子,其中,Fab 輕鏈及 Fab 重鏈之變異域或恆定域發生交換)。在一個此等實施例中,第一 (及第三,如果有的話) 抗原結合部分為習知 Fab 分子。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中存在不多於一個與第二抗原 (亦即 CD3) 結合的抗原結合部分 (亦即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提供與第二抗原之單價結合)。
電荷修飾
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可在其中所包含之 Fab 分子中包含胺基酸取代,其特別有效地減少輕鏈與不匹配之重鏈的錯配 (Bence-Jones 型副產物),該錯配可能發生在基於 Fab 之雙/多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製備中,其中在其結合臂之一個 (或多個,在分子包含兩個以上之抗原結合 Fab 分子的情況下) 中發生 VH/VL 交換 (另見 PCT 公開號 WO 2015/150447,特定而言其中之實例,其整體藉由引用併入本文)。所需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與不希望的副產物、特別是在其結合臂之一中具有 VH/VL 域交換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中發生的 Bence Jones 型副產物之比率可透過在 CH1 和 CL 域之特定胺基酸位置引入帶有相反電荷之胺基酸來改善 (有時在本文中稱為「電荷修飾」)。
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其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均為 Fab 分子,並且在抗原結合部分之一 (特別是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中,Fab 輕鏈及 Fab 重鏈之變異域 VL 和 VH 彼此取代, i) 在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中,位置 124 的胺基酸被帶正電荷之胺基酸 (根據 Kabat 編號) 取代,且其中,在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H1 中,位置 147 的胺基酸或位置 213 的胺基酸被帶負電荷之胺基酸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 取代;或 ii) 在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中,位置 124 的胺基酸被帶正電荷之胺基酸 (根據 Kabat 編號) 取代,且其中,在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H1 中,位置 147 的胺基酸或位置 213 的胺基酸被帶負電荷之胺基酸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 取代。
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不包含 i) 及 ii) 下所述的修飾。具有 VH/VL 交換之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和 CH1 未彼此取代 (即保留未交換狀態)。
在一個更具體之實施例中, i) 在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中,位置 124 的胺基酸被離胺酸 (K)、精胺酸 (R) 或 組胺酸 (H) (根據 Kabat 編號) 獨立取代,並且在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H1 中,位置 147 的胺基酸或位置 213 的胺基酸被麩胺酸 (E) 或天冬胺酸 (D)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 獨立取代;或 ii) 在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中,位置 124 的胺基酸被離胺酸 (K)、精胺酸 (R) 或 組胺酸 (H) (根據 Kabat 編號) 獨立取代,並且在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H1 中,位置 147 的胺基酸或位置 213 的胺基酸被麩胺酸 (E) 或天冬胺酸 (D)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 獨立取代。
在一個此等實施例中,在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中,位置 124 的胺基酸被離胺酸 (K)、精胺酸 (R) 或 組胺酸 (H) (根據 Kabat 編號) 獨立取代,並且在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H1 中,位置 147 的胺基酸或位置 213 的胺基酸被麩胺酸 (E) 或天冬胺酸 (D)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獨立取代。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在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中,位置 124 的胺基酸被離胺酸 (K)、精胺酸 (R) 或 組胺酸 (H) (根據 Kabat 編號) 獨立取代,並且在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H1 中,位置 147 的胺基酸被麩胺酸 (E) 或天冬胺酸 (D)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獨立取代。
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在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中,位置 124 的胺基酸被離胺酸 (K)、精胺酸 (R) 或組胺酸 (H) (根據 Kabat 編號) 獨立取代,且位置 123 的胺基酸被離胺酸 (K)、精胺酸 (R) 或組胺酸 (H) (根據 Kabat 編號) 獨立取代,並且在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H1 中,位置 147 的胺基酸被麩胺酸 (E) 或天冬胺酸 (D)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獨立取代,且位置 213 的胺基酸被麩胺酸 (E) 或天冬胺酸 (D)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獨立取代。
在一個更特定之實施例中,在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中,位置 124 的胺基酸被離胺酸 (K) (根據 Kabat 編號) 取代,且位置 123 的胺基酸被離胺酸 (K) (根據 Kabat 編號) 取代,並且在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H1 中,位置 147 的胺基酸被麩胺酸 (E)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取代,且位置 213 的胺基酸被麩胺酸 (E)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取代。
在一個甚至更特定的實施例中,在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中,位置 124 的胺基酸被離胺酸 (K) (根據 Kabat 編號) 取代,且位置 123 的胺基酸被精胺酸 (R) (根據 Kabat 編號) 取代,並且在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H1 中,位置 147 的胺基酸被麩胺酸 (E)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取代,且位置 213 的胺基酸被麩胺酸 (E)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取代。
在特定實施例中,如果根據上述實施例之胺基酸取代發生在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及恆定域 CH1 中,則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為 κ 同種型。
可替代地,根據上述實施例之胺基酸取代可發生在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及恆定域 CH1 中,而不是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及恆定域 CH1 中。在特定的此等實施例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為 κ 同種型。
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在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中,位置 124 的胺基酸被離胺酸 (K)、精胺酸 (R) 或 組胺酸 (H) (根據 Kabat 編號) 獨立取代,並且在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H1 中,位置 147 的胺基酸或位置 213 的胺基酸被麩胺酸 (E) 或天冬胺酸 (D)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獨立取代。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在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中,位置 124 的胺基酸被離胺酸 (K)、精胺酸 (R) 或 組胺酸 (H) (根據 Kabat 編號) 獨立取代,並且在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H1 中,位置 147 的胺基酸被麩胺酸 (E) 或天冬胺酸 (D)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獨立取代。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在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中,位置 124 的胺基酸被離胺酸 (K)、精胺酸 (R) 或組胺酸 (H) (根據 Kabat 編號) 獨立取代,且位置 123 的胺基酸被離胺酸 (K)、精胺酸 (R) 或組胺酸 (H) (根據 Kabat 編號) 獨立取代,並且在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H1 中,位置 147 的胺基酸被麩胺酸 (E) 或天冬胺酸 (D)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獨立取代,且位置 213 的胺基酸被麩胺酸 (E) 或天冬胺酸 (D)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獨立取代。
在一個實施例中,在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中,位置 124 的胺基酸被離胺酸 (K) (根據 Kabat 編號) 取代,且位置 123 的胺基酸被離胺酸 (K) (根據 Kabat 編號) 取代,並且在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H1 中,位置 147 的胺基酸被麩胺酸 (E)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取代,且位置 213 的胺基酸被麩胺酸 (E)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取代。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在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中,位置 124 的胺基酸被離胺酸 (K) (根據 Kabat 編號) 取代,且位置 123 的胺基酸被精胺酸 (R) (根據 Kabat 編號) 取代,並且在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H1 中,位置 147 的胺基酸被麩胺酸 (E)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取代,且位置 213 的胺基酸被麩胺酸 (E)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取代。
在一特定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 與第一抗原結合之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其中,第一抗原為 GPRC5D,並且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該 Fab 分子包含重鏈變異區 (VH),該 VH 包含 SEQ ID NO: 12 之重鏈互補決定區 (HCDR) 1、SEQ ID NO: 13 之 HCDR 2 和 SEQ ID NO: 14 之 HCDR 3,及輕鏈變異區 (VL),該 VL 包含 SEQ ID NO: 15 之輕鏈互補決定區 (LCDR) 1、SEQ ID NO: 16 之 LCDR 2 和 SEQ ID NO: 17 之 LCDR 3;以及 (b) 與第二抗原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其中該第二抗原為 CD3,並且該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該 Fab 分子包含:包含 SEQ ID NO: 18 之重鏈互補決定區 (HCDR) 1、SEQ ID NO: 19 之 HCDR 2 及 SEQ ID NO: 20 之 HCDR 3 的重鏈可變區 (VH),及包含 SEQ ID NO: 21 之輕鏈互補決定區 (LCDR) 1、SEQ ID NO: 22 之 LCDR 2 及 SEQ ID NO: 23 之 LCDR 3 的輕鏈可變區 (VL),其中該 Fab 輕鏈及該 Fab 重鏈之可變域 VL 及 VH 係彼此替換; 其中,在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中,位置 124 的胺基酸被離胺酸 (K)、精胺酸 (R) 或組胺酸 (H) (根據 Kabat 編號) 獨立取代 (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離胺酸 (K) 或精胺酸 (R) 被獨立取代),且位置 123 的胺基酸被離胺酸 (K)、精胺酸 (R) 或組胺酸 (H) (根據 Kabat 編號) 獨立取代 (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被離胺酸 (K) 或精胺酸 (R) 取代),並且在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H1 中,位置 147 的胺基酸被麩胺酸 (E) 或 天冬胺酸 (D)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獨立取代,且位置 213 的胺基酸被麩胺酸 (E) 或天冬胺酸 (D)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獨立取代。
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形式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提供之抗體為多特異性抗體,例如雙特異性抗體。多特異性抗體為對至少兩個不同位點 (即不同抗原上之不同抗原決定基或同一抗原上之不同抗原決定基) 具有結合特異性的單克隆抗體。在某些實施例中,多特異性抗體具有三種或更多種結合特異性。在某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體可結合至 GPRC5D 的兩個 (或更多個) 不同抗原決定基。多特異性 (例如,雙特異性) 抗體亦可用於將細胞毒性劑定位於表現 GPRC5D 的細胞。多特異性抗體可製成全長抗體或抗體片段。
用於製備多特異性抗體之技術包括但不限於重組共表現兩個具有不同特異性之免疫球蛋白重鏈-輕鏈對 (參見 Milstein 和 Cuello, Nature305: 537 (1983)) 和「杵臼」(knob-in-hole) 工程 (參見例如美國專利號 5,731,168,及 Atwell 等人 J. Mol. Biol. 270:26 (1997))。多特異性抗體也可透過以下方法進行製備:用於製備抗體 Fc-異二聚體分子的工程靜電轉向效應 (參見例如 WO 2009/089004);交聯兩個或更多個抗體或片段 (參見例如美國專利號 4,676,980;及 Brennan 等人, Science,229: 81 (1985));使用白胺酸拉鏈產生雙特異性抗體 (參見例如,Kostelny 等人, J. Immunol.,148(5):1547-1553 (1992);及 WO 2011/034605);使用常用輕鏈技術規避輕鏈錯配問題 (參見例如 WO 98/50431);使用「雙抗體」技術製備雙特異性抗體片段 (參見例如,Hollinger 等人 Proc. Natl. Acad. Sci. USA,90:6444-6448 (1993));以及使用單鏈 Fv (sFv) 二聚體 (參見例如 Gruber 等人 J. Immunol.,152:5368 (1994));以及按照例如 Tutt 等人 J. Immunol.147: 60 (1991) 所述之方法製備三特異性抗體。
本文還包括具有三個或更多個抗原結合位點之工程化抗體,包括例如「章魚抗體」(Octopus antibodies) 或 DVD-Ig (參見例如 WO 2001/77342 及 WO 2008/024715)。具有三個或更多個抗原結合位點之多特異性抗體的其他實例可參見 WO 2010/115589、WO 2010/112193、WO 2010/136172、WO 2010/145792 及 WO 2013/026831 中。雙特異性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亦包括「雙重作用 FAb」或「DAF」,其包含與 GPRC5D 以及 CD3 結合的抗原結合位點 (參見,例如,US 2008/0069820 及 WO 2015/095539)。
多特異性抗體也可提供為不對稱形式,其包含在一個或多個具有相同抗原特異性之結合臂中交叉的域,即透過交換 VH/VL 域 (參見例如 WO 2009/080252 及 WO 2015/150447)、CH1/CL 域 (參見例如 WO 2009/080253) 或完整的 Fab 臂 (參見例如 WO 2009/080251、WO 2016/016299,另見 Schaefer 等人,PNAS,108 (2011) 1187-1191,及 Klein 等人,MAbs 8 (2016) 1010-20) 實現。還可透過將帶電荷或不帶電荷之胺基酸突變引入域界面引導正確 Fab 配對,從而設計不對稱之 Fab 臂。參見例如 WO 2016/172485。
用於多特異性抗體之各種其他分子形式為本技術領域中已知的並且包括在本文中 (參見例如 Spiess 等人,Mol Immunol 67 (2015) 95-106)。
可用於此目的之雙特異性抗體形式包括但不限於所謂「BiTE」(bispecific T cell engager) 分子,其中,兩個 scFv 分子透過柔性連接子融合 (參見例如 WO2004/106381、WO2005/061547、WO2007/042261 及 WO2008/119567;Nagorsen 和 Bäuerle,Exp Cell Res 317,1255-1260 (2011));雙抗體 (Holliger 等人,Prot Eng 9,299-305 (1996)) 及其衍生物,諸如串聯雙抗體 (“TandAb”;Kipriyanov 等人,J Mol Biol 293,41-56 (1999));「DART」(雙親和性重定位) 分子,其基於雙抗體形式,但具有 C 端二硫鍵以供進一步穩定 (Johnson 等人,J Mol Biol 399,436-449 (2010)),以及所謂 triomab,它們為完整的小鼠/大鼠 IgG 雜合分子 (參見 Seimetz 等人的綜述:Cancer Treat Rev 36,458-467 (2010))。本文所包括之特定 T 細胞雙特異性抗體形式描述於:WO 2013/026833;WO2013/026839;WO 2016/020309;及 Bacac 等人 Oncoimmunology 5(8) (2016) e1203498。
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組分可在各種構型中彼此融合。
在特定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中所包含之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在此等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第三抗原結合部分等在本文中可分別稱為地第一 Fab 分子、第二 Fab 分子、第三 Fab 分子等。
在一個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彼此融合,可選地,可透過胜肽連接子彼此融合。在特定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各自為 Fab 分子。在一個此等實施例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的 Fab 重鏈之 N 端融合。在另一個此等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的 Fab 重鏈之 N 端融合。另外,在其中,(i) 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的 Fab 重鏈之 N 端融合或 (ii) 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的 Fab 重鏈之 N 端融合的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的 Fab 輕鏈可與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的 Fab 輕鏈彼此融合,可選地,可透過胜肽連接子融合。
可使用能夠與標靶細胞抗原 (諸如 GPRC5D) 特異性結合的具有單個抗原結合部分 (諸如 Fab 分子) 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特定而言在預期高親和性抗原結合部分結合後標靶細胞抗原發生內在化的情況下。在此等情況下,針對特定標靶細胞抗原的一種以上之抗原結合部分的存在可增強標靶細胞抗原的內在化,從而降低其可用性。
然而,在其他情況下,具有包含兩個或更多個對於標靶細胞抗原具有特異性的抗原結合部分 (諸如 Fab 分子) 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將是有利的,例如有利於優化對標靶位點的靶向或使標靶細胞抗原交聯。
據此,在一特定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第三抗原結合部分。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三抗原結合部分與第一抗原即 GPRC5D 結合。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三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三抗原部分與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相同。
除非在科學上明顯不合理或不可能,否則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可單獨或組合結合本文相對於與 GPRC5D 結合之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和/或抗體所述的任何特徵。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包含:重鏈變異區 (VH),其包含 SEQ ID NO: 12 之重鏈互補決定區 (HCDR) 1、SEQ ID NO: 13 之 HCDR 2 和 SEQ ID NO: 14 之 HCDR 3;及輕鏈變異區 (VL),其包含 SEQ ID NO: 15 之輕鏈互補決定區 (LCDR) 1、SEQ ID NO: 16 之 LCDR 2 和 SEQ ID NO: 17 之 LCDR 3。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抗原結合部分為 (來源於) 人源化抗體。在一個實施例中,VH 為人源化 VH 和/或 VL 為人源化 VL。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包含如上述任一實施例所述的 CDR,並且進一步包含人受體框架,例如人免疫球蛋白框架或人共有框架。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第三抗原結合部分之 VH 包含與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並且該第三抗原結合部分之 VL 包含與 SEQ ID NO: 11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包含與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 VH 序列以及與 SEQ ID NO: 11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 VL 序列。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包含:包含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的 VH 及包含 SEQ ID NO: 11 之胺基酸序列的 VL。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包含 SEQ ID No: 10 之 VH 序列及 SEQ ID NO: 11 之 VL 序列。
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包含:VH,其包含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及 VL,其包含 SEQ ID NO: 53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包含 SEQ ID No: 48 之 VH 序列及 SEQ ID NO: 11 之 VL 序列。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包含人恆定區。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三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該 Fab 分子包含人恆定區,特別是人 CH1 和/或 CL 域。人恆定域的示例性序列在 SEQ ID NO 1 和 2 (分別為人 κ 和 λ CL 域) 以及 SEQ ID NO: 3 (人 IgG 1重鏈恆定域 CH1-CH2-CH3) 中給出。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包含輕鏈恆定區,該輕鏈恆定區包含與 SEQ ID NO: 1 或 SEQ ID NO: 2 之胺基酸序列、特別是 SEQ ID NO: 1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特定而言,輕鏈恆定區可包含如本文在「電荷修飾」下所述之胺基酸突變,及/或可在交換型 Fab 分子中包含一個或多個 (特別是兩個) N 端胺基酸之缺失或取代。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包含重鏈恆定區,該重鏈恆定區包含與包含在 SEQ ID NO: 3 之胺基酸序列中的 CH1 域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特定而言,重鏈恆定區 (具體而言 CH1 域) 可包含如本文在「電荷修飾」下所述之胺基酸突變。
在特定實施例中,第三及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各自為 Fab 分子,並且第三抗原結合部分與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相同。因此,在這些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包含相同的重鏈和輕鏈胺基酸序列,並且具有相同排列的域 (即習知或交叉)。此外,在這些實施例中,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包含與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相同的胺基酸取代 (如果有的話)。例如,本文所述之“電荷修飾”胺基酸取代將在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和第三抗原結合部分中的每個的恆定域 CL 和恆定域 CH1 中進行。可替代地,所述胺基酸取代可在第二抗原結合部分 (其在特定實施例中亦為 Fab 分子) 之恆定域 CL 及恆定域 CH1 中進行,但是不在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和第三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及恆定域 CH1 中進行。
與第一抗原結合部分類似,第三抗原結合部分特別是習知 Fab 分子。但是,也可以設想其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三抗原結合部分為交叉 Fab 分子 (且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習知 Fab 分子) 的實施例。因此,在特定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各自為習知 Fab 分子,並且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本文所述之交叉 Fab 分子,即其中,Fab 重鏈和輕鏈之變異域 VH 及 VL 或恆定域 CL 及 CH1 彼此交換/替換的 Fab 分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各自為交叉 Fab 分子,並且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習知 Fab 分子。
如果存在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在一特定實施例中,該第一抗原部分及第三抗原部分與 GPRC5D 結合,並且該第二抗原結合部分與 CD3,特定而言 CD3 ε 結合。
在特定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Fc 域,該 Fc 域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Fc 域之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能夠穩定締合。
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可具有不同的構型,亦即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第二抗原結合部分 (及視情況具有的第三抗原結合部分) 可彼此融合且以不同方式與 Fc 域融合。這些成分可直接彼此融合或優選地通過一個或多個合適的胜肽連接子融合。在 Fab 分子與 Fc 域的次單元之 N 端融合的情況下,其通常透過免疫球蛋白鉸鏈區融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各自為 Fab 分子,並且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 Fc 域的第一次單元或第二次單元之 N 端融合。在此等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可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的 Fab 重鏈之 N 端或 Fc 域的次單元中另一個之 N 端融合。在特定的此等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為習知 Fab 分子,並且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本文所述之交叉 Fab 分子,即其中,Fab 重鏈和輕鏈之變異域 VH 及 VL 或恆定域 CL 及 CH1 彼此交換/替換的 Fab 分子。在其他此等實施例中,所述第一 Fab 分子為交叉 Fab 分子,並且第二 Fab 分子為習知 Fab 分子。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各自為 Fab 分子,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 Fc 域的第一次單元或第二次單元之 N 端融合,並且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的 Fab 重鏈之 N 端融合。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基本上由第一 Fab 分子及第二 Fab 分子組成,Fc 域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以及可選的一個或多個胜肽連接子構成,其中,第一 Fab 分子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第二 Fab 分子的 Fab 重鏈之 N 端融合,並且第二 Fab 分子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 Fc 域的第一或第二次單元之 N 端融合。另外,視情況,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和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可彼此融合。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各自為 Fab 分子,並且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各自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 Fc 域的次單元中之一個的 N 端融合。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基本上由第一 Fab 分子及第二 Fab 分子組成,該 Fc 域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以及可選的一個或多個胜肽連接子構成,其中,第一 Fab 分子及第二 Fab 分子各自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 Fc 域的次單元中之一個的 N 端融合。第一 Fab 分子及第二 Fab 分子可直接或透過胜肽連接子與 Fc 域融合。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第一 Fab 分子及第二 Fab 分子各自透過免疫球蛋白鉸鏈區與 Fc 域融合。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免疫球蛋白鉸鏈區為人 IgG 1鉸鏈區,特別地,其中 Fc 域為 IgG 1Fc 域。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各自為 Fab 分子,並且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 Fc 域的第一次單元或第二次單元之 N 端融合。在此等實施例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可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的 Fab 重鏈之 N 端或 (如上文所述) Fc 域的次單元中另一個之 N 端融合。在特定的此等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為習知 Fab 分子,並且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本文所述之交叉 Fab 分子,即其中,Fab 重鏈和輕鏈之變異域 VH 及 VL 或恆定域 CL 及 CH1 彼此交換/替換的 Fab 分子。在其他此等實施例中,所述第一 Fab 分子為交叉 Fab 分子,並且第二 Fab 分子為習知 Fab 分子。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各自為 Fab 分子,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 Fc 域的第一次單元或第二次單元之 N 端融合,並且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的 Fab 重鏈之 N 端融合。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基本上由第一 Fab 分子及第二 Fab 分子組成,該 Fc 域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以及可選的一個或多個胜肽連接子構成,其中,第二 Fab 分子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第一 Fab 分子的 Fab 重鏈之 N 端融合,並且第一 Fab 分子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 Fc 域的第一或第二次單元之 N 端融合。另外,視情況,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和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可彼此融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抗原結合部分特別是第三 Fab 分子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 Fc 域的第一次單元或第二次單元之 N 端融合。在特定的此等實施例中,所述第一 Fab 分子及第三 Fab 分子各自為習知 Fab 分子,並且第二 Fab 分子為本文所述之交叉 Fab 分子,即其中,Fab 重鏈和輕鏈之變異域 VH 及 VL 或恆定域 CL 及 CH1 彼此交換/替換的 Fab 分子。在其他此等實施例中,所述第一 Fab 分子及第三 Fab 分子各自為交叉 Fab 分子,並且第二 Fab 分子是習知 Fab 分子。
在一個特定的此等實施例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各自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 Fc 域的次單元中之一個的 N 端融合,並且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的 Fab 重鏈之 N 端融合。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基本上由第一 Fab 分子、第二 Fab 分子及第三 Fab 分子組成,該 Fc 域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以及可選的一個或多個胜肽連接子構成,其中,第一 Fab 分子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第二 Fab 分子的 Fab 重鏈之 N 端融合,並且第二 Fab 分子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 Fc 域的第一次單元之 N 端融合,且其中,第三 Fab 分子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 Fc 域的第二次單元之 N 端融合。第二 Fab 分子及第三 Fab 分子可直接或透過胜肽連接子與 Fc 域融合。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第二 Fab 分子及第三 Fab 分子各自透過免疫球蛋白鉸鏈區與 Fc 域融合。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免疫球蛋白鉸鏈區為人 IgG 1鉸鏈區,特別地,其中 Fc 域為 IgG 1Fc 域。另外,視情況,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和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可彼此融合。
在另一個此等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各自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 Fc 域的次單元中之一個的 N 端融合,並且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的 Fab 重鏈之 N 端融合。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基本上由第一 Fab 分子、第二 Fab 分子及第三 Fab 分子組成,該 Fc 域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以及可選的一個或多個胜肽連接子構成,其中,第二 Fab 分子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第一 Fab 分子的 Fab 重鏈之 N 端融合,並且第一 Fab 分子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 Fc 域的第一次單元之 N 端融合,且其中,第三 Fab 分子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 Fc 域的第二次單元之 N 端融合。第一 Fab 分子及第三 Fab 分子可直接或透過胜肽連接子與 Fc 域融合。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第一 Fab 分子及第三 Fab 分子各自透過免疫球蛋白鉸鏈區與 Fc 域融合。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免疫球蛋白鉸鏈區為人 IgG 1鉸鏈區,特別地,其中 Fc 域為 IgG 1Fc 域。另外,視情況,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和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可彼此融合。
在其中,Fab 分子在 Fab 重鏈之 C 端透過免疫球蛋白鉸鏈區與 Fc 域的次單元之 N 端融合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構型中,鉸鏈區和 Fc 域基本上形成免疫球蛋白分子。在一個特別實施例中,免疫球蛋白分子為 IgG 類免疫球蛋白。在更具體的實施例中,免疫球蛋白為 IgG 1亞類免疫球蛋白。在另一個實施例中,免疫球蛋白為 IgG 4亞類免疫球蛋白。在另一個特定實施例中,免疫球蛋白為人免疫球蛋白。在其他實施例中,免疫球蛋白為嵌合免疫球蛋白或人源化免疫球蛋白。在一個實施例中,免疫球蛋白包含人恆定區,特別是人 Fc 區域。
在該等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中之一些中,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係,視情況經由胜肽連接子,彼此融合。根據第一 Fab 分子及第二 Fab 分子的構型不同,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可在其 C 端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之 N 端融合,或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可在其 C 端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之 N 端融合。第一 Fab 分子及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的融合進一步減少不匹配 Fab 重鏈與輕鏈之錯配,並且亦減少表現該等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中之一些所需的質體數量。
抗原結合部分可與 Fc 域直接融合或彼此融合,或者透過肽連接子與 Fc 融合或彼此融合,該肽連接子包含一個或多個胺基酸,通常約 2-20 個胺基酸。胜肽連接子為本領域中所公知的並且如本文所述。合適的非免疫原性胜肽連接子包括例如 (G 4S) n、(SG 4) n、(G 4S) n或 G 4(SG 4) n胜肽連接子。「N」通常為 1 至 10 的整數,特別為 2 至 4。在一個實施例中,該胜肽連接子的長度為至少 5 個胺基酸;在一個實施例中,長度為 5 至 100 個胺基酸;在進一步之實施例中,長度為 10 至 50 個胺基酸。在一個實施例中,該胜肽連接子為 (GxS) n或 (GxS) nG m其中 G=甘胺酸,S=絲胺酸,並且 (x=3,n=3、4、5 或 6,且 m=0、1、2 或 3) 或 (x=4,n=2、3、4 或 5,且 m=0、1、2 或 3),在一個實施例中,x=4 且 n=2 或 3,在另一個實施例中,x=4 且 n=2。在一個實施例中,該胜肽連接子為 (G 4S) 2。一種用於使第一 Fab 分子及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彼此融合的特別合適的胜肽連接子為 (G 4S) 2。一種適用於連接第一 Fab 片段及第二 Fab 片段之 Fab 重鏈的示例性胜肽連接子包含序列 (D)-(G 4S) 2(SEQ ID NO 7 及 8)。另一個合適的此等連接子包含序列 (G 4S) 4。另外,連接子可包含免疫球蛋白鉸鏈區 (的一部分)。特定而言,在其中 Fab 分子與 Fc 域次單元之 N 端融合的情況下,可透過包含附加的胜肽連接子或不含附加的胜肽連接子的免疫球蛋白鉸鏈區或其一部分融合。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可變區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亦即第二 Fab 分子包含交叉 Fab 重鏈,其中該重鏈可變區由輕鏈可變區替換),其繼而與 Fc 域次單元共享羧基端肽鍵 (VL (2)-CH1 (2)-CH2-CH3(-CH4));及多肽,其中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與 Fc 域次單元共享羧基端肽鍵 (VH (1)-CH1 (1)-CH2-CH3(-CH4))。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 (VH (2)-CL (2)) 之 Fab 重鏈變異區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以及第一 Fab 分子 (VL (1)-CL (1)) 之 Fab 輕鏈多肽。在某些實施例中,多肽藉由例如二硫鍵共價連結。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可變區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亦即第二 Fab 分子包含交叉 Fab 重鏈,其中該重鏈恆定區由輕鏈恆定區替換),其繼而與 Fc 域次單元共享羧基端肽鍵 (VH (2)-CL (2)-CH2-CH3(-CH4));及多肽,其中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與 Fc 域次單元共享羧基端肽鍵 (VH (1)-CH1 (1)-CH2-CH3(-CH4))。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 (VL (2)-CH1 (2)) 之 Fab 輕鏈變異區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以及第一 Fab 分子 (VL (1)-CL (1)) 之 Fab 輕鏈多肽。在某些實施例中,多肽藉由例如二硫鍵共價連結。
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變異區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即第二 Fab 分子包含交叉 Fab 重鏈,其中,重鏈變異區被輕鏈變異區替換),其繼而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共享羧基端肽鍵,其繼而與 Fc 域次單元共享羧基端肽鍵 (VL (2)-CH1 (2)-VH (1)-CH1 (1)-CH2-CH3(-CH4))。在其他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多肽,其中,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變異區共享羧基端肽鍵,其繼而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即第二 Fab 分子包含交叉 Fab 重鏈,其中,重鏈變異區被輕鏈變異區替換),其繼而與 Fc 域次單元共享羧基端肽鍵 (VH (1)-CH1 (1)-VL (2)-CH1 (2)-CH2-CH3(-CH4))。
在這些實施例的一些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第二 Fab 分子 (VH (2)-CL (2)) 之交叉 Fab 輕鏈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變異區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及第一 Fab 分子 (VL (1)-CL (1)) 之 Fab 輕鏈多肽。在這些實施例的另一些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變異區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其繼而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多肽共享羧基端肽鍵 (VH (2)-CL (2)-VL (1)-CL (1));或多肽,其中,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多肽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變異區共享羧基端肽鍵,其繼而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VL (1)-CL (1)-VH (2)-CL (2)) (在適當情況下)。
根據這些實施例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可進一步包含 (i) Fc 域次單元多肽 (CH2-CH3(-CH4)),或 (ii) 多肽,其中,第三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與 Fc 域次單元共享羧基端肽鍵 (VH (3)-CH1 (3)-CH2-CH3(-CH4)),及第三 Fab 分子 (VL (3)-CL (3)) 之 Fab 輕鏈多肽。在某些實施例中,多肽藉由例如二硫鍵共價連結。
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變異區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即第二 Fab 分子包含交叉 Fab 重鏈,其中,重鏈恆定區被輕鏈恆定區替換),其繼而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共享羧基端肽鍵,其繼而與 Fc 域次單元共享羧基端肽鍵 (VH (2)-CL (2)-VH (1)-CH1 (1)-CH2-CH3(-CH4))。在其他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多肽,其中,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變異區共享羧基端肽鍵,其繼而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即第二 Fab 分子包含交叉 Fab 重鏈,其中,重鏈恆定區被輕鏈恆定區替換),其繼而與 Fc 域次單元共享羧基端肽鍵 (VH (1)-CH1 (1)-VH (2)-CL (2)-CH2-CH3(-CH4))。
在這些實施例的一些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第二 Fab 分子 (VL (2)-CH1 (2)) 之交叉 Fab 輕鏈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變異區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及第一 Fab 分子 (VL (1)-CL (1)) 之 Fab 輕鏈多肽。在這些實施例的另一些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變異區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其繼而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多肽共享羧基端肽鍵 (VL (2)-CH1 (2)-VL (1)-CL (1));或多肽,其中,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多肽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變異區共享羧基端肽鍵,其繼而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VL (1)-CL (1)-VL (2)-CH1 (2)) (在適當情況下)。
根據這些實施例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可進一步包含 (i) Fc 域次單元多肽 (CH2-CH3(-CH4)),或 (ii) 多肽,其中,第三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與 Fc 域次單元共享羧基端肽鍵 (VH (3)-CH1 (3)-CH2-CH3(-CH4)),及第三 Fab 分子 (VL (3)-CL (3)) 之 Fab 輕鏈多肽。在某些實施例中,多肽藉由例如二硫鍵共價連結。
在某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不包含 Fc 域。在特定的此等實施例中,所述第一 Fab 分子及 (如果存在) 第三 Fab 分子各自為習知 Fab 分子,並且第二 Fab 分子為本文所述之交叉 Fab 分子,即其中,Fab 重鏈和輕鏈之變異域 VH 及 VL 或恆定域 CL 及 CH1 彼此交換/替換的 Fab 分子。在其他此等實施例中,所述第一 Fab 分子及 (如果存在) 第三 Fab 分子各自為交叉 Fab 分子,並且第二 Fab 分子為習知 Fab 分子。
在一個此等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基本上由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組成,並且可選地包含一個或多個胜肽連接子,其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均為 Fab 分子,並且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的 Fab 重鏈之 N 端融合。
在另一個此等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基本上由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組成,並且可選地包含一個或多個胜肽連接子,其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均為 Fab 分子,並且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的 Fab 重鏈之 N 端融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 Fab 分子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第二 Fab 分子的 Fab 重鏈之 N 端融合,並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第三抗原結合部分、特別是第三 Fab 分子,其中,所述第三 Fab 分子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第一 Fab 分子的 Fab 重鏈之 N 端融合。在某些此等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基本上由第一 Fab 分子、第二 Fab 分子及第三 Fab 分子組成,並且可選地包含一個或多個胜肽連接子,其中,第一 Fab 分子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第二 Fab 分子的 Fab 重鏈之 N 端融合,並且第三 Fab 分子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第一 Fab 分子的 Fab 重鏈之 N 端融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 Fab 分子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第一 Fab 分子的 Fab 重鏈之 N 端融合,並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第三抗原結合部分、特別是第三 Fab 分子,其中,所述第三 Fab 分子在 Fab 重鏈之 N 端與第一 Fab 分子的 Fab 重鏈之 C 端融合。在某些此等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基本上由第一 Fab 分子、第二 Fab 分子及第三 Fab 分子組成,並且可選地包含一個或多個胜肽連接子,其中,第二 Fab 分子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第二 Fab 分子的 Fab 重鏈之 N 端融合,並且第三 Fab 分子在 Fab 重鏈之 N 端與第一 Fab 分子的 Fab 重鏈之 C 端融合。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多肽,其中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可變區共享羧基端肽鍵,其繼而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亦即第二 Fab 分子包含交叉 Fab 重鏈,其中該重鏈可變區由輕鏈可變區替換) (VH (1)-CH1 (1)-VL (2)-CH1 (2))。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 (VH (2)-CL (2)) 之 Fab 重鏈變異區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以及第一 Fab 分子 (VL (1)-CL (1)) 之 Fab 輕鏈多肽。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可變區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亦即第二 Fab 分子包含交叉 Fab 重鏈,其中該重鏈可變區由輕鏈可變區替換),其繼而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共享羧基端肽鍵 (VL (2)-CH1 (2)-VH (1)-CH1 (1))。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 (VH (2)-CL (2)) 之 Fab 重鏈變異區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以及第一 Fab 分子 (VL (1)-CL (1)) 之 Fab 輕鏈多肽。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可變區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亦即第二 Fab 分子包含交叉 Fab 重鏈,其中該重鏈恆定區由輕鏈恆定區替換),其繼而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共享羧基端肽鍵 (VH (2)-CL (2)-VH (1)-CH1 (1))。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 (VL (2)-CH1 (2)) 之 Fab 輕鏈變異區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以及第一 Fab 分子 (VL (1)-CL (1)) 之 Fab 輕鏈多肽。
在某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變異區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即第二 Fab 分子包含交叉 Fab 重鏈,其中,重鏈變異區被輕鏈變異區替換),其繼而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共享羧基端肽鍵 (VL (2)-CH1 (2)-VH (1)-CH1 (1))。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 (VH (2)-CL (2)) 之 Fab 重鏈變異區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以及第一 Fab 分子 (VL (1)-CL (1)) 之 Fab 輕鏈多肽。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多肽,其中第三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共享羧基端肽鍵,其繼而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可變區共享羧基端肽鍵,其繼而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亦即,第二 Fab 分子包含交換型 Fab 重鏈,其中該重鏈可變區由輕鏈可變區替換) (VH (3)-CH1 (3)-VH (1)-CH1 (1)-VL (2)-CH1 (2))。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 (VH (2)-CL (2)) 之 Fab 重鏈變異區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以及第一 Fab 分子 (VL (1)-CL (1)) 之 Fab 輕鏈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第三 Fab 分子 (VL (3)-CL (3)) 之 Fab 輕鏈多肽。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多肽,其中第三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共享羧基端肽鍵,其繼而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可變區共享羧基端肽鍵,其繼而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亦即,第二 Fab 分子包含交換型 Fab 重鏈,其中該重鏈恆定區由輕鏈恆定區替換) (VH (3)-CH1 (3)-VH (1)-CH1 (1)-VH (2)-CL (2))。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 (VL (2)-CH1 (2)) 之 Fab 輕鏈變異區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以及第一 Fab 分子 (VL (1)-CL (1)) 之 Fab 輕鏈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第三 Fab 分子 (VL (3)-CL (3)) 之 Fab 輕鏈多肽。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可變區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亦即,第二 Fab 分子包含交換型 Fab 重鏈,其中該重鏈可變區由輕鏈可變區替換),其繼而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共享羧基端肽鍵,其繼而與第三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共享羧基端肽鍵 (VL (2)-CH1 (2)-VH (1)-CH1 (1)-VH (3)-CH1 (3))。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 (VH (2)-CL (2)) 之 Fab 重鏈變異區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以及第一 Fab 分子 (VL (1)-CL (1)) 之 Fab 輕鏈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第三 Fab 分子 (VL (3)-CL (3)) 之 Fab 輕鏈多肽。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可變區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亦即,第二 Fab 分子包含交換型 Fab 重鏈,其中該重鏈恆定區由輕鏈恆定區替換),其繼而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共享羧基端肽鍵,其繼而與第三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共享羧基端肽鍵 (VH (2)-CL (2)-VH (1)-CH1 (1)-VH (3)-CH1 (3))。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 (VL (2)-CH1 (2)) 之 Fab 輕鏈變異區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以及第一 Fab 分子 (VL (1)-CL (1)) 之 Fab 輕鏈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第三 Fab 分子 (VL (3)-CL (3)) 之 Fab 輕鏈多肽。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可變區共享羧基端肽鍵,其繼而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亦即第一 Fab 分子包含交叉 Fab 重鏈,其中該重鏈可變區由輕鏈可變區替換),其繼而與第三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可變區共享羧基端肽鍵,其繼而與第三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亦即第三 Fab 分子包含交叉 Fab 重鏈,其中該重鏈可變區由輕鏈可變區替換) (VH (2)-CH1 (2)-VL (1)-CH1 (1)-VL (3)-CH1 (3))。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多肽,其中,第一 Fab 分子 (VH (1)-CL (1)) 之 Fab 重鏈變異區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及第二 Fab 分子 (VL (2)-CL (2)) 之 Fab 輕鏈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多肽,其中,第三 Fab 分子 (VH (3)-CL (3)) 之 Fab 重鏈變異區與第三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多肽,其中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可變區共享羧基端肽鍵,其繼而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亦即第一 Fab 分子包含交叉 Fab 重鏈,其中該重鏈恆定區由輕鏈恆定區替換),其繼而與第三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可變區共享羧基端肽鍵,其繼而與第三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亦即第三 Fab 分子包含交叉 Fab 重鏈,其中該重鏈恆定區由輕鏈恆定區替換) (VH (2)-CH1 (2)-VH (1)-CL (1)-VH (3)-CL (3))。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多肽,其中,第一 Fab 分子 (VL (1)-CH1 (1)) 之 Fab 輕鏈變異區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及第二 Fab 分子 (VL (2)-CL (2)) 之 Fab 輕鏈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多肽,其中,第三 Fab 分子 (VL (3)-CH1 (3)) 之 Fab 輕鏈變異區與第三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在某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多肽,其中第三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可變區與第三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亦即第三 Fab 分子包含交叉 Fab 重鏈,其中該重鏈可變區由輕鏈可變區替換),其繼而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可變區共享羧基端肽鍵,其繼而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亦即第一 Fab 分子包含交叉 Fab 重鏈,其中該重鏈可變區由輕鏈可變區替換),其繼而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共享羧基端肽鍵 (VL (3)-CH1 (3)-VL (1)-CH1 (1)-VH (2)-CH1 (2))。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多肽,其中,第一 Fab 分子 (VH (1)-CL (1)) 之 Fab 重鏈變異區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及第二 Fab 分子 (VL (2)-CL (2)) 之 Fab 輕鏈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多肽,其中,第三 Fab 分子 (VH (3)-CL (3)) 之 Fab 重鏈變異區與第三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多肽,其中第三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可變區與第三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亦即第三 Fab 分子包含交叉 Fab 重鏈,其中該重鏈恆定區由輕鏈恆定區替換),其繼而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可變區共享羧基端肽鍵,其繼而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輕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亦即第一 Fab 分子包含交叉 Fab 重鏈,其中該重鏈恆定區由輕鏈恆定區替換),其繼而與第二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共享羧基端肽鍵 (VH (3)-CL (3)-VH (1)-CL (1)-VH (2)-CH1 (2))。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多肽,其中,第一 Fab 分子 (VL (1)-CH1 (1)) 之 Fab 輕鏈變異區與第一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及第二 Fab 分子 (VL (2)-CL (2)) 之 Fab 輕鏈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多肽,其中,第三 Fab 分子 (VL (3)-CH1 (3)) 之 Fab 輕鏈變異區與第三 Fab 分子之 Fab 重鏈恆定區共享羧基端肽鍵。
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含:a) 與第一抗原結合之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其中,第一抗原為 GPRC5D 並且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該 Fab 分子包含:重鏈變異區 (VH),其包含 SEQ ID NO: 12 之重鏈互補決定區 (HCDR) 1、SEQ ID NO: 13 之 HCDR 2 和 SEQ ID NO: 14 之 HCDR 3;及輕鏈變異區 (VL),其包含 SEQ ID NO: 15 之輕鏈互補決定區 (LCDR) 1、SEQ ID NO: 16 之 LCDR 2 和 SEQ ID NO: 17 之 LCDR 3;b) 與第二抗原結合之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其中,第二抗原為 CD3 並且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其中,Fab 輕鏈與 Fab 重鏈之變異域 VL 和 VH 或恆定域 CL 和 CH1 彼此取代,且其中,Fab 分子包含:重鏈變異區 (VH),其包含 SEQ ID NO: 18 之重鏈互補決定區 (HCDR) 1、SEQ ID NO: 19 之 HCDR 2 和 SEQ ID NO: 20 之 HCDR 3;及輕鏈變異區 (Vl),其包含 SEQ ID NO: 21 之輕鏈互補決定區 (LCDR) 1、SEQ ID NO: 22 之 LCDR 2 和 SEQ ID NO: 23 之 LCDR 3;c) 與第一抗原結合之第三抗原結合部分,並且該第三抗原結合部分與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相同;以及 d) 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的 Fc 域;其中,(i) 在 a) 下所述之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在 b) 下所述之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的 Fab 重鏈之 N 端融合,並且在 b) 下所述之第二抗原結合部分與在 c) 下所述之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各自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在 d) 下所述之 Fc 域的次單元中之一個的 N 端融合;或者 (ii) 在 b) 下所述之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在 a) 下所述之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的 Fab 重鏈之 N 端融合,並且在 a) 下所述之第一抗原結合部分與在 c) 下所述之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各自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在 d) 下所述之 Fc 域的次單元中之一個的 N 端融合。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含:a) 與第一抗原結合之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其中,第一抗原為 GPRC5D 並且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該 Fab 分子包含:重鏈變異區 (VH),其包含 SEQ ID NO: 12 之重鏈互補決定區 (HCDR) 1、SEQ ID NO: 13 之 HCDR 2 和 SEQ ID NO: 14 之 HCDR 3;及輕鏈變異區 (VL),其包含 SEQ ID NO: 15 之輕鏈互補決定區 (LCDR) 1、SEQ ID NO: 16 之 LCDR 2 和 SEQ ID NO: 17 之 LCDR 3;b) 與第二抗原結合之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其中,第二抗原為 CD3 並且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其中,Fab 輕鏈與 Fab 重鏈之變異域 VL 和 VH 或恆定域 CL 和 CH1 彼此取代,且其中,Fab 分子包含:重鏈變異區 (VH),其包含 SEQ ID NO: 18 之重鏈互補決定區 (HCDR) 1、SEQ ID NO: 19 之 HCDR 2 和 SEQ ID NO: 20 之 HCDR 3;及輕鏈變異區 (Vl),其包含 SEQ ID NO: 21 之輕鏈互補決定區 (LCDR) 1、SEQ ID NO: 22 之 LCDR 2 和 SEQ ID NO: 23 之 LCDR 3;c) 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的 Fc 域;其中,(i) 在 a) 下所述之第一抗原結合部分與在 b) 下所述之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各自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在 c) 下所述之 Fc 域的次單元中之一個的 N 端融合。
在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全部不同構型中,本文所述之胺基酸取代 (如果存在) 可在第一抗原結合部分/Fab 分子及 (如果存在) 第三抗原結合部分/Fab 分子之 CH1 及 CL 域中或在第二抗原結合部分/Fab 分子之 CH1 及 CL 域中。較佳地,它們在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 (如果存在) 第三抗原結合部分/Fab 分子的 CH1 和 CL 域中。根據本發明之概念,如果本文所述之胺基酸取代在第一抗原結合部分 (及 (如果存在) 第三) 抗原結合部分/Fab 分子中進行,則第二抗原結合部分/Fab 分子中不存在此類胺基酸取代。相反,如果本文所述之胺基酸取代在第二抗原結合部分/Fab 分子中進行,則第一 (及 (如果存在) 第三) 抗原結合部分/Fab 分子中不存在此類胺基酸取代。胺基酸取代特別是在包含以下 Fab 分子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中進行,其中,Fab 輕鏈與 Fab 重鏈之變異域 VL 和 VH1 彼此取代。
在特定實施例中,特定而言其中如本文所述的胺基酸取代在第一 (及 (如果存在) 第三) 抗原結合部分/Fab 分子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第一 (及 (如果存在) 第三) Fab 分子之恆定域 CL 為 κ 同種型。在根據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其他實施例中,特別是其中,如本文所述之胺基酸取代在第二抗原結合部分/Fab 分子中進行的情況下,第二抗原結合部分/Fab 分子之恆定域 CL 為 κ 同種型。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 (及 (如果存在) 第三) 抗原結合部分/Fab 分子之恆定域 CL 及第二抗原結合部分/Fab 分子之恆定域 CL 為 κ 同種型。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a) 與第一抗原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其中第一抗原為 GPRC5D 並且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該 Fab 分子包含:包含 SEQ ID NO: 12 之重鏈互補決定區 (HCDR) 1、SEQ ID NO: 13 之 HCDR 2 及 SEQ ID NO: 14 之 HCDR 3 的重鏈可變區 (VH),及包含 SEQ ID NO: 15 之輕鏈互補決定區 (LCDR) 1、SEQ ID NO: 16 之 LCDR 2 及 SEQ ID NO: 17 之 LCDR 3 的輕鏈可變區 (VL);b) 與第二抗原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其中第二抗原為 CD3 並且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其中 Fab 輕鏈及 Fab 重鏈之可變域 VL 及 VH 彼此係彼此替換,並且其中該 Fab 分子包含:包含 SEQ ID NO: 18 之重鏈互補決定區 (HCDR) 1、SEQ ID NO: 19 之 HCDR 2 及 SEQ ID NO: 20 之 HCDR 3 的重鏈可變區 (VH),及包含 SEQ ID NO: 21 之輕鏈互補決定區 (LCDR) 1、SEQ ID NO: 22 之 LCDR 2 及 SEQ ID NO: 23 之 LCDR 3 的輕鏈可變區 (Vl);c) 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的 Fc 域;其中在 a) 下的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中,在位置 124 處的胺基酸經離胺酸 (K) (根據 Kabat 編號) 取代,並且在位置 123 處的胺基酸經離胺酸 (K) 或精胺酸 (R) (根據 Kabat 編號) 取代 (最特定而言經精胺酸 (R) 取代),並且其中在 a) 下的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H1 中,在位置 147 處的胺基酸經麩胺酸 (E)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取代,並且在位置 213 處的胺基酸經麩胺酸 (E)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取代;並且其中 (i) 在 a) 下的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之 C 端處與在 b) 下的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Fab 重鏈的 N 端融合,並且在 b) 下的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之 C 端處與在 c) 下的 Fc 域之次單元中之一者的 N 端融合;或者 (ii) 在 b) 下的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之 C 端與在 a) 下的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 Fab 重鏈的 N 端融合,並且在 a) 下的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之 C 端處與在 c) 下的 Fc 域之次單元中之一者的 N 端融合。
在一特定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a) 與第一抗原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其中第一抗原為 GPRC5D 並且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該 Fab 分子包含:包含 SEQ ID NO: 12 之重鏈互補決定區 (HCDR) 1、SEQ ID NO: 13 之 HCDR 2 及 SEQ ID NO: 14 之 HCDR 3 的重鏈可變區 (VH),及包含 SEQ ID NO: 15 之輕鏈互補決定區 (LCDR) 1、SEQ ID NO: 16 之 LCDR 2 及 SEQ ID NO: 17 之 LCDR 3 的輕鏈可變區 (VL);b) 與第二抗原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其中,第二抗原為 CD3 並且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其中 Fab 輕鏈及 Fab 重鏈之可變域 VL 及 VH 係彼此替換,並且其中該 Fab 分子包含:包含 SEQ ID NO: 18 之重鏈互補決定區 (HCDR) 1、SEQ ID NO: 19 之 HCDR 2 及 SEQ ID NO: 20 之 HCDR 3 的重鏈可變區 (VH),及包含 SEQ ID NO: 21 之輕鏈互補決定區 (LCDR) 1、SEQ ID NO: 22 之 LCDR 2 及 SEQ ID NO: 23 之 LCDR 3 的輕鏈可變區 (Vl);c) 與第一抗原結合的第三抗原結合部分,並且第三抗原結合部分與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相同;以及 d) 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的 Fc 域;其中在 a) 下的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在 c) 下的第三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中,在位置 124 處的胺基酸經離胺酸 (K) (根據 Kabat 編號) 取代,並且在位置 123 處的胺基酸經離胺酸 (K) 或精胺酸 (R) (根據 Kabat 編號) 取代 (最特定而言經精胺酸 (R) 取代),並且其中在 a) 下的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在 c) 下的第三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H1 中,在位置 147 處的胺基酸經麩胺酸 (E)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取代,並且在位置 213 處的胺基酸經麩胺酸 (E)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取代;並且其中 (i) 在 a) 下的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之 C 端處與在 b) 下的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 Fab 重鏈的 N 端融合,並且在 b) 下的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及在 c) 下的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各自在 Fab 重鏈之 C 端處與在 d) 下的 Fc 域之次單元中之一者的 N 端融合,或者 (ii) 在 b) 下的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之 C 端處與在 a) 下的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 Fab 重鏈的 N 端融合,並且在 a) 下的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在 c) 下的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各自在 Fab 重鏈之 C 端處與在 d)下的 Fc 域之次單元中之一者的 N 端融合。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a) 與第一抗原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其中第一抗原為 GPRC5D 並且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該 Fab 分子包含:包含 SEQ ID NO: 12 之重鏈互補決定區 (HCDR) 1、SEQ ID NO: 13 之 HCDR 2 及 SEQ ID NO: 14 之 HCDR 3 的重鏈可變區 (VH),及包含 SEQ ID NO: 15 之輕鏈互補決定區 (LCDR) 1、SEQ ID NO: 16 之 LCDR 2 及 SEQ ID NO: 17 之 LCDR 3 的輕鏈可變區 (VL);b) 與第二抗原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其中,第二抗原為 CD3 並且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其中 Fab 輕鏈及 Fab 重鏈之可變域 VL 及 VH 係彼此替換,並且其中該 Fab 分子包含:包含 SEQ ID NO: 18 之重鏈互補決定區 (HCDR) 1、SEQ ID NO: 19 之 HCDR 2 及 SEQ ID NO: 20 之 HCDR 3 的重鏈可變區 (VH),及包含 SEQ ID NO: 21 之輕鏈互補決定區 (LCDR) 1、SEQ ID NO: 22 之 LCDR 2 及 SEQ ID NO: 23 之 LCDR 3 的輕鏈可變區 (Vl);c) 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的 Fc 域;其中在 a) 下的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中,在位置 124 處的胺基酸經離胺酸 (K) (根據 Kabat 編號) 取代,並且在位置 123 處的胺基酸經離胺酸 (K) 或精胺酸 (R) (根據 Kabat 編號) 取代 (最特定而言經精胺酸 (R) 取代),並且其中在 a) 下的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H1 中,在位置 147 處的胺基酸經麩胺酸 (E)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取代,並且在位置 213 處的胺基酸經麩胺酸 (E)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取代;並且其中在 a) 下的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在 b) 下的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各自在 Fab 重鏈之 C 端處與在 c) 下的 Fc 域之次單元中之一者的 N 端融合。
根據上述任一實施例所述,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成分 (例如 Fab 分子,Fc 域) 可直接融合或透過各種連接子融合,特別是透過本文所述或本領域中所公知的包含一個或多個胺基酸 (通常約 2-20 個胺基酸) 的胜肽連接子進行融合。合適的非免疫原性胜肽連接子包括例如 (G 4S) n、(SG 4) n、(G 4S) n或 G 4(SG 4) n胜肽連接子,其中,n 通常為 1 至 10 的整數,特別為 2 至 4。
在一特定態樣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a) 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與第一抗原結合的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其中,第一抗原為 GPRC5D,並其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各自為 (習用) Fab 分子,該 Fab 分子包含:包含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 SEQ ID NO: 11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 與第二抗原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其中第二抗原為 CD3,並且其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其中 Fab 輕鏈及 Fab 重鏈的可變域 VL 及 VH 係彼此替換,該 Fab 分子包含:包含 SEQ ID NO: 24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 SEQ ID NO: 25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c) 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的 Fc 域;其中在 a) 下的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三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L 中,在位置 124 處的胺基酸經離胺酸 (K) (根據 Kabat 編號) 取代,並且在位置 123 處的胺基酸經離胺酸 (K) 或精胺酸 (R) (根據 Kabat 編號) 取代 (最特定而言經精胺酸 (R) 取代),並且其中在 a) 下的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三抗原結合部分之恆定域 CH1 中,在位置 147 處的胺基酸經麩胺酸 (E)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取代,並且在位置 213 處的胺基酸經麩胺酸 (E)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取代;並且其中在 a) 下的第一抗原結合部分進一步在 Fab 重鏈之 C 端處與在 b) 下的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 Fab 重鏈的 N 端融合,並且在 b) 下的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及在 a) 下的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各自在 Fab 重鏈之 C 端處與在 c) 下的 Fc 域之次單元中之一者的 N 端融合。
在一個實施例中,在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 Fc 域之第一次單元中,在位置 366 處的蘇胺酸殘基由色胺酸殘基替換 (T366W),並且在該 Fc 域之第二次單元中,在位置 407 處的酪胺酸殘基由纈胺酸殘基替換 (Y407V),並且視情況,在位置 366 處的蘇胺酸殘基由絲胺酸殘基替換 (T366S),並且在位置 368 處的白胺酸殘基由丙胺酸殘基替換 (L368A)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在又一實施例中,在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 Fc 域之第一次單元中,另外地,在位置 354 處的絲胺酸殘基由半胱胺酸殘基替換 (S354C) 或在位置 356 處的麩胺酸殘基由半胱胺酸殘基替換 (E356C) (特定而言在位置 354 處的絲胺酸殘基由半胱胺酸殘基替換),並且在 Fc 域之第二次單元中,另外地,在位置 349 處的酪胺酸殘基由半胱胺酸殘基替換 (Y349C)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在又一實施例中,在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 Fc 域之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中之各者中,在位置 234 處的白胺酸殘基由丙胺酸殘基替換 (L234A),在位置 235 處的白胺酸殘基由丙胺酸殘基替換 (L235A),並且在位置 329 處的脯胺酸殘基由甘胺酸殘基替換 (P329G)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在再一實施例中,該 Fc 域為人 IgG 1Fc 域。
在另一個具體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多肽,該多肽包含與 SEQ ID NO: 26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 或 99%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多肽,該多肽包含與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 或 99%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多肽,該多肽包含與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 或 99%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及多肽,該多肽包含與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 或 99%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在另一個具體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多肽,該多肽包含 SEQ ID NO: 26 之胺基酸序列;多肽,該多肽包含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多肽,該多肽包含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及多肽,該多肽包含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個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為伏利妥米單抗。
Fc
在特定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Fc 域,該 Fc 域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
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 Fc 域由包含免疫球蛋白分子之重鏈域的一對多肽鏈組成。例如,免疫球蛋白 G (IgG) 分子之 Fc 域為二聚體,其每個次單元包含 CH2 及 CH3 IgG 重鏈恆定域。Fc 域之兩個次單元能夠彼此穩定締合。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不超過一個 Fc 域。
在一個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 Fc 域為 IgG Fc 域。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Fc 域為 IgG 1Fc 域。在另一個實施例中,Fc 域為 IgG 4Fc 域。在一個更具體之實施例中,Fc 域為 IgG 4Fc 域,其包含在位置 S228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的胺基酸取代,特別是胺基酸取代 S228P。該胺基酸取代減少體內 IgG 4抗體之 Fab 臂交換 (參見 Stubenrauch 等人,Drug Metabolism and Disposition 38,84-91 (2010))。在另一個特定實施例中,Fc 域為人 Fc 域。在一個甚至更特定的實施例中,Fc 域為人 IgG 1Fc 域。人 IgG 1Fc 區域的一個示例性序列在 SEQ ID NO: 6 中給出。
促進異源性二聚化的 Fc 域修飾
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不同的抗原結合部分,其可與 Fc 域之兩個次單元中之一者或另一者融合,因此該 Fc 域之兩個次單元通常包含在兩個不相同的多肽鏈中。這些多肽的重組共表現及隨後的二聚化導致兩種多肽具有若干可能的組合。為改善重組生產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產率和純度,在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 Fc 域中引入促進所需之多肽締合的修飾將為有利的。
據此,在特定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 Fc 域包含促進 Fc 域之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之締合的修飾。人 IgG Fc 域之兩個次單元之間最廣泛的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位點在 Fc 域之 CH3 域中。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該修飾在 Fc 域之 CH3 域中。
存在多種對 Fc 域之 CH3 域進行修飾以便增強異源二聚化之方法,這些方法很好地描述於例如 WO 96/27011、WO 98/050431、EP 1870459、WO 2007/110205、WO 2007/147901、WO 2009/089004、WO 2010/129304、WO 2011/90754、WO 2011/143545、WO 2012058768、WO 2013157954、WO 2013096291 中。通常,在所有此等方法中,Fc 域之第一個單元的 CH3 域及 Fc 域之第二次單元的 CH3 域均以互補的方式進行工程化,以使每個 CH3 域 (或包含 CH3 域的重鏈) 不再能夠與自身發生同源二聚化,而是被迫與互補工程化之其他 CH3 域進行異源二聚化 (使得第一 CH3 域及第二 CH3 域異源二聚化,並且在兩個第一 CH3 域或兩個第二 CH3 域之間不形成同源二聚體)。這些用於改善重鏈異源二聚化之不同方法被視為與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中重鏈-輕鏈修飾結合的不同選擇 (例如,一個結合臂中之 VH 和 VL 交換/置換,以及在 CH1/CL 界面中引入帶有相反電荷的胺基酸的取代基),其減少了重鏈/輕鏈錯配及 Bence Jones 型副產物。
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該促進 Fc 域之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的締合的修飾為所謂的「杵臼」修飾,其包括在 Fc 域之兩個次單元中的一個的「杵」修飾及 Fc 域之兩個次單元中的另一個的「臼」修飾。
「杵臼」技術描述於例如:US 5,731,168;US 7,695,936;Ridgway 等人,Prot Eng 9,617-621 (1996);及 Carter,J Immunol Meth 248,7-15 (2001)。通常,該方法包括在第一多肽之界面處引入一個突起 (「杵」),並且在第二多肽之界面中引入一個對應的空腔 (「臼」),以使該突起可定位於空腔中,從而促進異源二聚體形成並阻礙同源二聚體形成。透過用較大側鏈 (例如酪胺酸或色胺酸) 替換第一多肽界面上之較小的胺基酸側鏈來構建突起。透過將較大胺基酸側鏈替換為較小的胺基酸側鏈 (例如丙胺酸或蘇胺酸),在第二多肽之界面中形成與突起具有相同或相近大小的互補空腔。
因此,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在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 Fc 域的第一次單元的 CH3 域中,胺基酸殘基被具有較大側鏈體積的胺基酸殘基取代,從而在第一次單元之 CH3 域內產生突起,該突起可定位在第二次單元之 CH3 域内的空腔中,並且在 Fc 域的第二次單元的 CH3 域中,胺基酸殘基被具有較小側鏈體積的胺基酸殘基取代,從而在第二次單元之 CH3 域內產生空腔,第二次單元之 CH3 域内的突起為可定位在該空腔內。
較佳地,該具有較大側鏈體積的胺基酸殘基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精胺酸 (R)、苯丙胺酸 (F)、酪胺酸 (Y) 及色胺酸 (W)。
較佳地,該具有較小側鏈體積的胺基酸殘基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丙胺酸 (A)、絲胺酸 (S)、蘇胺酸 (T) 及纈胺酸 (V)。
可透過改變編碼多肽的核酸 (例如透過針對特定位點之突變或透過胜肽合成) 來製備突起和空腔。
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在 Fc 域之第一次單元 (「杵」次單元) (的 CH3 域) 中,位置 366 的穌胺酸殘基被色胺酸殘基取代 (T366W),並且在 Fc 域之第二次單元 (「臼」次單元) (的 CH3 域) 中,位置 407 的酪胺酸殘基被纈胺酸殘基取代 (Y407V)。在一個實施例中,在 Fc 域之第二次單元中,位置 366 的穌胺酸殘基又被絲胺酸殘基取代 (T366S),並且位置 368 的白胺酸殘基被丙胺酸殘基取代 (L368A)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
在又一個實施例中,在 Fc 域之第一次單元中,位置 354 的絲胺酸殘基又被胱胺酸殘基取代 (S354C) 或位置 356 的麩胺酸殘基被胱胺酸殘基取代 (E356C) (特別是位置 354 的絲胺酸殘基被胱胺酸殘基取代),並且在 Fc 域之第二次單元中,位置 349 的酪胺酸殘基又被胱胺酸殘基取代 (Y349C)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引入這兩個半胱胺酸殘基導致在 Fc 域之兩個次單元之間形成二硫鍵,從而進一步穩定二聚體 (Carter,J Immunol Methods 248,7-15 (2001))。
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Fc 域之第一次單元包含胺基酸取代 S354C 和 T366W,並且 Fc 域之第二次單元包含胺基酸取代 Y349C、T366S、L368A 和 Y407V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與第二抗原 (例如活化 T 細胞抗原) 結合之抗原結合部分與 Fc 域之第一次單元 (包含「杵」修飾) 融合 (可選地,透過與 GPRC5D 結合之第一抗原結合部分融合,和/或透過胜肽連接子融合)。不希望被理論束縛,與第二抗原 (諸如活化 T 細胞抗原) 結合之抗原結合部分與 Fc 域之含「杵」次單元的融合將 (進一步) 最大限度減少包含兩個與活化 T 細胞抗原結合之抗原結合部分的產生 (兩個含「杵」多肽之空間碰撞)。
可以設想將用於實施異源二聚化的 CH3 修飾的其他技術作為本發明之替代方案,並且該等技術闡述於例如 WO 96/27011、WO 98/050431、EP 1870459、WO 2007/110205、WO 2007/147901、WO 2009/089004、WO 2010/129304、WO 2011/90754、WO 2011/143545、WO 2012/058768、WO 2013/157954、WO 2013/096291 中。
在一個實施例中,可替換使用 EP 1870459 中所述之異源二聚化方法。該方法基於在 Fc 域之兩個次單元之間的 CH3/CH3 域界面的特定胺基酸位置引入帶有相反電荷的胺基酸。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一個優選實施例為 (Fc 域的) 兩個 CH3 域之一中的胺基酸突變 R409D 和 K370E;及 Fc 域的兩個 CH3 域之另一個中的胺基酸突變 D399K 和 E357K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在 Fc 域之第一次單元的 CH3 域中的胺基酸突變 T366W 及在 Fc 域之第二次單元的 CH3 域中的胺基酸突變 T366S、L368A、Y407V,以及另外地,在 Fc 域之第一次單元的 CH3 域中的胺基酸突變 R409D、K370E 及在 Fc 域之第二次單元的 CH3 域中的胺基酸突變 D399K、E357K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在 Fc 域之第一次單元的 CH3 域中的胺基酸突變 S354C、T366W 及在 Fc 域之第二次單元的 CH3 域中的胺基酸突變 Y349C、T366S、L368A、Y407V;或者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在 Fc 域之第一次單元的 CH3 域中的胺基酸突變 Y349C、T366W 及在 Fc 域之第二次單元的 CH3 域中的胺基酸突變 S354C、T366S、L368A、Y407V,以及在 Fc 域之第一次單元的 CH3 域中的胺基酸突變 R409D、K370E 及在 Fc 域之第二次單元的 CH3 域中的胺基酸突變 D399K、E357K (全部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在一個實施例中,可替換使用 WO 2013/157953 中所述之異源二聚化方法。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 CH3 域包含胺基酸突變 T366K,並且第二 CH3 域包含胺基酸突變 L351D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在另一個實施例中,第一 CH3 域進一步包含胺基酸突變 L351K。在另一個實施例中,第二 CH3 域進一步包含選自 Y349E、Y349D 和 L368E (較佳的是 L368E)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的胺基酸突變。
在一個實施例中,可替換使用 WO 2012/058768 中所述之異源二聚化方法。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 CH3 域包含胺基酸突變 L351Y、Y407A,並且第二 CH3 域包含胺基酸突變 T366A、K409F。在另一個實施例中,第二 CH3 域進一步包含位置 T411、D399、S400、F405、N390 或 K392 的胺基酸突變,所述位置選自例如:a) T411N、T411R、T411Q、T411K、T411D、T411E 或 T411W;b) D399R、D399W、D399Y 或 D399K;c) S400E、S400D、S400R 或 S400K;d) F405I、F405M、F405T、F405S、F405V 或 F405W;e) N390R、N390K 或 N390D;f) K392V、K392M、K392R、K392L、K392F 或 K392E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在另一個實施例中,第一 CH3 域包含胺基酸突變 L351Y、Y407A,並且第二 CH3 域包含胺基酸突變 T366V、K409F。在另一個實施例中,第一 CH3 域包含胺基酸突變 Y407A,並且第二 CH3 域包含胺基酸突變 T366A、K409F。在另一個實施例中,第二 CH3 域進一步包含胺基酸突變 K392E、T411E、D399R 和 S400R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在一個實施例中,可替換使用 WO 2011/143545 中所述之異源二聚化方法,例如,在選自 368 和 409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的位置處進行胺基酸修飾。
在一個實施例中,可替換使用 WO 2011/090762 中所述之異源二聚化方法,該方法同樣使用上述之「杵臼」技術。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 CH3 域包含胺基酸突變 T366W,並且第二 CH3 域包含胺基酸突變 Y407A。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 CH3 域包含胺基酸突變 T366Y,並且第二 CH3 域包含胺基酸突變 Y407T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在一個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其 Fc 域屬於 IgG 2亞類,並且另選地使用 WO 2010/129304 中所述之異源二聚化方法。
在一個替代實施例中,促進 Fc 域之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的締合的修飾包括介導靜電轉向作用的修飾,例如 PCT 公開 WO 2009/089004 中所述。通常,此方法涉及用帶電荷的胺基酸殘基取代兩個 Fc 域次單元界面上的一個或多個胺基酸殘基,從而使同源二聚體形成在靜電上不利,但異源二聚化在靜電上有利。在一個此等實施例中,第一 CH3 域包含帶負電荷之胺基酸 (例如麩胺酸 (E) 或天冬胺酸 (D),較佳的是 K392D 或 N392D) 對 K392 和 N392 之胺基酸取代,並且第二 CH3 域包含帶正電荷之胺基酸 (例如離胺酸 (K) 或精胺酸 (R),較佳的是 D399K、E356K、D356K 或 E357K 且更佳的是 D399K 和 E356K) 對 D399、E356、D356 或 E357 之胺基酸取代。在另一個實施例中,第一 CH3 域進一步包含帶負電荷之胺基酸 (例如麩胺酸 (E) 或天冬胺酸 (D),更佳的是 K409D 或 R409D) 對 K409 或 R409 之胺基酸取代。在另一個實施例中,第一 CH3 域進一步或可替代地包含帶負電荷之胺基酸 (例如麩胺酸 (E) 或天冬胺酸 (D)) 對 K439 和/或 K370 之胺基酸取代 (全部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
在又一個實施例中,可替代地使用 WO 2007/147901 中所述之異源二聚化方法。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 CH3 域包含胺基酸突變 K253E、D282K 和 K322D,並且第二 CH3 域包含胺基酸突變 D239K、E240K 和 K292D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可替代地使用 WO 2007/110205 中所述之異源二聚化方法。
在一實施例中,Fc 域之第一次單元包含胺基酸取代 K392D 及 K409D,並且Fc 域之第二次單元包含胺基酸取代 D356K 及 D399K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
減少 Fc 受體結合及 / 或效應子功能之 Fc 域修飾
Fc 域賦予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有利的藥物動力學特性,包括較長之血清半衰期,其有助於在標靶組織中獲得良好的蓄積及有利的組織-血液分配比。但是,與此同時,它可能導致不期望地將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靶向表現 Fc 受體的細胞,而不是較佳的攜帶抗原的細胞。此外,Fc 受體信號傳導途徑之共活化可能導致細胞因子釋放,其與 T 細胞活化特性 (例如在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實施例中,其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與活化 T 細胞抗原結合) 及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長半衰期相結合,導致細胞因子受體的過度活化並在全身給藥時產生嚴重副作用。活化 T 細胞以外的 (攜帶 Fc 受體) 的免疫細胞甚至可能降低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特別是其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與活化 T 細胞抗原結合至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的效力,因為 NK 細胞可能破坏 T 細胞。
據此,在特定實施例中,與天然 IgG 1Fc 域相比,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 Fc 域表現出減少的與 Fc 受體之親和性及/或效應功能。在一個此等實施例中,Fc 域 (或包含所述 Fc 域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相比於天然 IgG 1Fc 域 (或包含 IgG 1Fc 域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表現出小於 50%、較佳的是小於 20%、更佳的是小於 10% 且最佳的是小於 5% 的對 Fc 受體的結合親和性,和/或相比於天然 IgG 1Fc 域 (或包含 IgG 1Fc 域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表現出小於 50%、優選小於 20%、更優選小於 10% 且最優選小於 5% 的效應功能。在一個實施例中,Fc 域 (或包含所述 Fc 域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基本上不與 Fc 受體結合和/或誘導效應功能。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Fc 受體為 Fcγ 受體。在一個實施例中,Fc 受體為人 Fc 受體。在一個實施例中,Fc 受體為活化 Fc 受體。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Fc 受體為活化人 Fcγ 受體,更具體地為人 FcγRIIIa、FcγRI 或 FcγRIIa,最具體地為 FcγRIIIa。在一個實施例中,效應功能為選自 CDC、ADCC、ADCP 和細胞介素分泌中的一種或多種。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效應功能為 ADCC。在一個實施例中,與天然 IgG 1Fc 域相比,Fc 域對新生 Fc 受體 (FcRn) 表現出基本類似的結合親和性。當 Fc 域 (或包含該 Fc 域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表現出天然 IgG 1Fc 域 (或包含天然 IgG 1Fc 域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對 FcRn 之結合親和性的大於約 70%、特定而言大於約 80%、更特定而言大於約 90% 時,將達成與 FcRn 的基本上類似的結合。
在某些實施例中,與非工程化 Fc 域相比,工程化的 Fc 域對 Fc 受體具有降低的結合親和性和/或降低的效應功能。在特定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 Fc 域包含一種或多種胺基酸突變,其降低 Fc 域對 Fc 受體的結合親和性和/或效應功能。通常,在 Fc 域之兩個次單元中的每個中都存在相同的一個或多個胺基酸突變。在一個實施例中,胺基酸突變降低了 Fc 域與 Fc 受體的結合親和性。在一個實施例中,胺基酸突變將 Fc 域與 Fc 受體的結合親和性降低至少 2 倍、至少 5 倍或至少 10 倍。在存在多於一種降低胺基酸對 Fc 受體的結合親和性的胺基酸突變的實施例中,這些胺基酸突變的組合可使 Fc 域對 Fc 受體的結合親和性降低至少 10 倍、至少 20 倍或甚至至少 50 倍。在一個實施例中,與包含非工程化 Fc 域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相比,包含工程化 Fc 域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與 Fc 受體的結合親和性降低至 20% 以下、特別是 10% 以下、更特別是 5% 以下。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Fc 受體為 Fcγ 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Fc 受體為人 Fc 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Fc 受體為活化 Fc 受體。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Fc 受體為活化人 Fcγ 受體,更具體地為人 FcγRIIIa、FcγRI 或 FcγRIIa,最具體地為 FcγRIIIa。較佳地,減少與這些受體中的每個之結合。在一些實施例中,也降低了與互補成分的結合親和性,即與 C1q 的特異性結合親和性。在一個實施例中,不降低與新生 Fc 受體 (FcRn) 之結合親和性。當 Fc 域 (或包含所述 Fc 域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表現出非工程化形式的 Fc 域 (或包含所述非工程形式的 Fc 域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對 FcRn 的結合親和性的大於約 70% 時,實現了與 FcRn 的基本上類似的結合,即 Fc 域對所述受體的結合親和性得以保持。Fc 域或包含所述 Fc 域的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可表現出此等親和性的大於約 80% 且甚至大於約 90%。在某些實施例中,與未經工程化 Fc 域相比,對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 Fc 域進行工程化以獲得降低的效應功能。降低的效應子功能可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一種或多種:降低補體依賴性細胞毒性 (CDC)、降低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 (ADCC)、降低抗體依賴性細胞吞噬作用 (ADCP)、減少細胞激素分泌、減少抗原呈遞細胞的免疫複合體介導的抗原攝取、減少與 NK 細胞的結合、減少與巨噬細胞的結合、減少與單核細胞的結合、減少與多形核細胞的結合、減少直接傳訊誘導的細胞凋亡、減少標靶結合抗體的交聯、降低樹突狀細胞成熟度或減少 T 細胞引發。在一個實施例中,降低的效應功能選自降低的 CDC、降低的 ADCC、降低的 ADCP 和減少的細胞因子分泌中的一種或多種。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降低的效應功能為降低的 ADCC。在一個實施例中,降低的 ADCC 小於非工程化 Fc 域 (或包含非工程化 Fc 域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誘導的 ADCC 的 20%。
在一個實施例中,降低 Fc 域與 Fc 受體的結合親和性和/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突變為胺基酸取代。在一個實施例中,Fc 域包含在選自 E233、L234、L235、N297、P331 和 P329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的位置的胺基酸取代。在一個更具體之實施例中,Fc 域包含在選自 L234、L235 和 P329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的位置的胺基酸取代。在一些實施例中,Fc 域包含 L234A 和 L235A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的胺基酸取代。在一個此等實施例中,Fc 域為 IgG 1Fc 域,特別為人 IgG 1Fc 域。在一個實施例中,Fc 域包含在位置 P329 的胺基酸取代。在一個更具體之實施例中,胺基酸取代為 P329A 或 P329G,特別為 P329G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在一個實施例中,Fc 域包含在位置 P329 的胺基酸取代,以及在選自 E233、L234、L235、N297 和 P331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的位置的另一個胺基酸取代。在一個更具體之實施例中,該另一個胺基酸取代為 E233P、L234A、L235A、L235E、N297A、N297D 或 P331S。在特定實施例中,Fc 域包含在位置 P329、L234 和 L235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的胺基酸取代。在更特定的實施例中,Fc 域包含胺基酸突變 L234A、L235A 和 P329G (「P329G LALA」、「PGLALA」 或 「LALAPG」)。具體地,在特定實施例中,Fc 域之每個次單元包含胺基酸取代 L234A、L235A 和 P329G (根據Kabat Eu指數編號),即在 Fc 域之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中的每個中,位置 234 的白胺酸殘基被丙胺酸殘基取代 (L234A),位置 235 的白胺酸殘基被丙胺酸殘基取代 (L235A),並且位置 329 的脯胺酸殘基被甘胺酸殘基取代 (P329G)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在一個此等實施例中,Fc 域為 IgG 1Fc 域,特別為人 IgG 1Fc 域。胺基酸取代的「P329G LALA」組合幾乎完全消除了人 IgG 1Fc 域的 Fcγ 受體 (以及補體) 結合,如 PCT 公開號 WO 2012/130831 所述,其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WO 2012/130831 還描述了用於製備此等突變 Fc 域的方法及確定其性質 (例如 Fc 受體結合或效應子功能) 的方法。
IgG 4抗體與 IgG 1抗體相比,表現出與 Fc 受體的降低的結合親和性和降低的效應子功能。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 Fc 域為 IgG 4Fc 域,特定而言人 IgG 4Fc 域。在一個實施例中,IgG 4Fc 域包含在位置 S228 的胺基酸取代,具體地包含胺基酸取代 S228P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為進一步降低其與 Fc 受體的結合親和性和/或其效應功能,在一個實施例中,IgG 4Fc 域包含位置 L235 的胺基酸取代,特別是胺基酸取代 L235E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在另一個實施例中,IgG 4Fc 域包含在位置 P329 的胺基酸取代,具體地包含胺基酸取代 P329G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IgG 4Fc 域包含位置 S228、L235 和 P329 的胺基酸取代,具體地包含胺基酸取代 S228P、L235E 和 P329G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此等 IgG 4Fc 域變異體及其 Fcγ 受體結合性質描述於 PCT 公開號 WO 2012/130831中,其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
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與天然 IgG 1Fc 域相比,表現出降低的對 Fc 受體的結合親和性和/或降低的效應功能的 Fc 域為包含胺基酸取代 L234A、L235A 及可選的 P329G 的人 IgG 1Fc 域或包含胺基酸取代 S228P、L235E 及可選的 P329G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的人 IgG 4Fc 域。
在某些實施例中,已消除 Fc 域的 N-醣基化。在一個此等實施例中,Fc 域包含位置 N297 的胺基酸突變,特別是天冬醯胺酸被丙胺酸取代 (N297A) 或天冬胺酸取代 (N297D) 之胺基酸取代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除上文及 PCT 公開號 WO 2012/130831 中所述的 Fc 域以外,具有降低的 Fc 受體結合及/或效應子功能的 Fc 域也包括被 Fc 域殘基 238、265、269、270、297、327 和 329 中的一個或多個取代的那些 (美國專利號 6,737,056)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此等 Fc 突變體包括具有在胺基酸位置 265、269、270、297 及 327 中的兩者或更多者處的取代之 Fc 突變體,包括所謂的「DANA」Fc 突變體,其中殘基 265 及 297 被丙胺酸取代 (美國專利號 7,332,581)。
可使用此領域中所公知遺傳或化學方法,透過胺基酸缺失、取代、插入或修飾來製備變異體 Fc 域。遺傳方法可包括編碼 DNA 序列的位點特異性誘變、PCR、基因合成等。可透過例如測序來驗證核苷酸變化是否正確。
與 Fc 受體之結合可易於透過 ELISA 確定,或透過表面電漿共振 (SPR) 使用標準儀器例如 BIAcore 儀器 (GE Healthcare) 進行確定,並且 Fc 受體可透過例如重組表現來獲得。可替代地,Fc 域或包含 Fc 域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的結合親和性可使用已知表現特定 Fc 受體的細胞系 (例如表現 FcγIIIa 受體的人 NK 細胞) 進行評估。
Fc 域或包含 Fc 域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效應功能可透過此領域中所公知的方法進行測量。用於評估目標分子之 ADCC 活性的體外分析方法的實例描述於例如:美國專利號 5,500,362;Hellstrom 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 83,7059-7063 (1986);及 Hellstrom 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 82,1499-1502 (1985);美國專利號 5,821,337;Bruggemann 等人,J Exp Med 166,1351-1361 (1987)。可替代地,可採用非放射性分析方法 (參見例如:用於流式細胞分析技術的 ACTI™ 非放射性細胞毒性測定 (CellTechnology,Inc. Mountain View,CA);及 CytoTox 96 ®非放射性細胞毒性測定 (Promega,Madison,WI))。用於此等測定的有用的效應細胞包括外周血單核細胞 (PBMC) 及自然殺手 (NK) 細胞。可替代地或另外地,可在例如 Clynes 等人在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5,652-656 (1998) 中公開的動物模型中 在體內評估目標分子之 ADCC 活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減少 Fc 域與補體成分之結合,具體地減少與 C1q 之結合。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其中,Fc 域被工程化為具有降低的效應功能,該降低的效應功能包括降低的 CDC。可實施 C1q 結合分析以確定 Fc 域或包含 Fc 域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能否結合 C1q 並因此具有 CDC 活性。參見例如 WO 2006/029879 及 WO 2005/100402 中的 C1q 和 C3c 結合 ELISA。為評估補體活化,可實施 CDC 測定 (參見例如:Gazzano-Santoro 等人,J Immunol Methods 202,163 (1996);Cragg 等人,Blood 101,1045-1052 (2003);及 Cragg 和 Glennie,Blood 103,2738-2743 (2004))。
FcRn 結合和 體內清除率/半衰期測定也可使用此領域中所公知的方法進行 (參見例如 Petkova, S.B. 等人, Int’l. Immunol.18(12):1759-1769 (2006);WO 2013/120929)。
組成物、配方和給藥途徑
本發明之另一方面提供了包含本文所提供之任何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醫藥組成物,例如用於以下任何治療方法。在一個實施例中,醫藥組成物包含本文所提供之任何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和醫藥上可接受之載體。在另一個實施例中,醫藥組成物包含本文所提供之任何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及至少一種附加治療劑 (如下文所述)。
還提供了一種以適合於體內給藥的形式產生本發明之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方法,該方法包括 (a) 獲得根據本發明之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及 (b) 與至少一種藥物上接收之載體一起配製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從而配製用於體內給藥之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製劑。
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包含治療有效量的溶於或分散於醫藥上可接受之載體中的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短語「醫藥上或藥理學上可接受」係指在採用的劑量和濃度下通常對受體無毒的分子實體和組成物,即給予動物 (例如人) 時不產生不利的、過敏或其他不良反應 (在適當情況下)。根據本揭露,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認識到包含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及可選的附加活性成分的醫藥組合物的製備方法,例如 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第 18 版 (Mack Printing Company,1990) 所述,該文獻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此外,對於動物 (例如,人) 給藥,應當理解,製劑應符合 FDA 生物製品標準辦公室或其他國家/地區的有關部門所要求的無菌性、熱原性、一般安全性和純度標準。優選的組成物為凍乾製劑或水溶液。如本文所使用的「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包括任何及所有溶劑、緩衝液、分散介質、包衣、表面活性劑、抗氧化劑、防腐劑 (例如抗菌劑、抗真菌劑)、等滲劑、吸收延遲劑、鹽、防腐劑、抗氧化劑、蛋白質、藥物、藥物穩定劑、聚合物、凝膠、黏合劑、賦形劑、崩解劑、潤滑劑、甜味劑、調味劑、染料,諸如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已知的材料及其組合 (參見例如,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第 18 版,Mack Printing Company,1990,pp. 1289-1329,該文獻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除非任何常規載劑與活性成分不相容,否則考慮其在治療或醫藥組合物中的用途。
本發明之免疫複合體 (及任何其他治療劑) 可透過任何合適的方式給藥,包括腸胃外、肺內和鼻內給藥,並且如果需要局部治療,則可以採用病灶內給藥。腸胃道外輸注包括肌肉內、靜脈內、動脈內、腹膜內或皮下投予。給藥可透過任何合適的途徑進行,例如透過注射,例如靜脈內或皮下注射,部分取決於短暫投予還是長期投予。
腸胃外組成物包括那些設計用於注射投予的組成物,例如皮下、皮內、病灶內、靜脈內、動脈內、肌肉內、鞘內或腹腔內注射。對於注射,可在水溶液中 (較佳地在生理相容性緩衝劑,如 Hanks 溶液、Ringer 溶液或生理鹽水緩衝劑) 中配製本發明之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該溶液可包含配製劑,例如懸浮劑、穩定劑及/或分散劑。可替代地,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可以呈粉末形式,以便在使用前與合適的載劑例如無菌、無熱原水一起配製。藉由將所需量的本發明之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與適當的溶劑以及所需的以下枚舉之多種其他成分混合,製備無菌注射液。無菌性可易於例如藉由無菌濾膜過濾來實現。通常,藉由將各種滅菌後的活性成分併入含有基本分散介質及/或其他成分的無菌載劑中來製備分散液。對於用於製備無菌注射液、混懸劑或乳劑的無菌粉末,優選的製備方法是真空乾燥或冷凍乾燥技術,該技術可從先前過濾後的無菌液體介質中得到活性成分與任何其他所需成分的粉末。如有必要,應適當緩衝液體介質,並且在注射足夠的鹽水或葡萄糖之前先使液體稀釋劑等滲。組成物必須在製造和儲存條件下保持穩定,並且必須能夠抵抗諸如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污染作用。應當理解,內毒素污染應最小限度地保持在安全濃度,例如,小於 0.5 ng/mg 蛋白質。合適的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包括但不限於:緩衝劑,例如磷酸鹽、檸檬酸鹽及其他有機酸;抗氧化劑,包括抗壞血酸和甲硫胺酸;防腐劑 (例如十八烷基二甲基芐基氯化銨;六甲基氯化銨;苯扎氯銨;芐索銨氯化物;苯酚、丁醇或芐醇;對羥基苯甲酸烷基酯,如對羥基苯甲酸甲酯或對羥基苯甲酸丙酯;鄰苯二酚;間苯二酚;環己醇;3-戊醇和間甲酚);低分子量 (小於約 10 個殘基) 多肽;蛋白質,例如血清白蛋白、明膠或免疫球蛋白;親水性聚合物,例如聚乙烯吡咯烷酮;胺基酸,例如甘胺酸、麩醯胺酸、天冬醯胺酸、組胺酸、精胺酸或離胺酸;單醣、雙醣及其他碳水化合物,包括葡萄糖、甘露糖或糊精;螯合劑 (例如 EDTA);糖,例如蔗糖、甘露醇、海藻糖或山梨糖醇;成鹽抗衡離子,例如鈉;金屬錯合物 (例如鋅蛋白錯合物);及/或非離子表面活性劑,例如聚乙二醇 (PEG)。水性注射懸液可包含提高混懸劑黏度的化合物,例如羧甲基纖維素鈉、山梨糖醇、右旋葡萄聚糖等。視情況,懸液還可包含合適的穩定劑或提高化合物溶解度的試劑,以製備高濃度溶液。另外,可將活性化合物的懸液製備為合適的油性注射懸液。合適的親脂性溶劑或載劑包括脂肪油 (例如芝麻油) 或合成脂肪酸酯 (例如油酸乙酯或甘油三酯) 或脂質體。
活性成分可以包載在例如透過凝聚技術或透過介面聚合製備的微囊 (例如,分別為羥甲基纖維素微囊或明膠微囊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囊) 中、膠體藥物遞送系統 (例如脂質體、白蛋白微球、微乳、奈米顆粒和奈米囊 (nanocapsule)) 中或粗滴乳狀液中。此等技術公開於 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第 18 版,Mack Printing Company,1990) 中。可以製備緩釋製劑。緩釋製劑的適宜的實例包括含有多肽的固體疏水聚合物的半透性基質,該基質是成形物品的形式,例如膜或微囊。在特定實施例中,可以透過在組成物中使用延遲吸收的物質 (例如單硬脂酸鋁、明膠或其組合) 來產生可注射組成物的延長吸收。
除之前描述的組合物外,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還可以配製為儲存製劑。此等長效製劑可以透過植入 (例如皮下或肌內) 或透過肌內注射投予。因此,例如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可以用適宜的聚合物質或疏水物質 (例如作為可用油中的乳狀液) 或離子交換樹脂配製,或作為微溶的衍生物,例如作為微溶的鹽配製。
包含本發明之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醫藥組成物可以利用習用的混合、溶解、乳化、包封、包載或凍幹方法來製備。可使用一種或多種有助於將蛋白質加工成可藥用製劑的生理上可接受之載劑、稀釋劑、賦形劑或助劑以習用方式配製藥學組成物。適宜的製劑視所選的給藥途徑而定。
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可以以游離酸或鹼,中性或鹽形式配製成組成物。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為基本上保持游離酸或鹼的生物活性的鹽類。這些包括酸加成鹽,例如與蛋白質組成物的游離氨基形成的那些,或與無機酸 (例如,鹽酸或磷酸) 或有機酸 (諸如乙酸、草酸、酒石酸或扁桃酸) 形成的那些。與游離羧基形成的鹽類還可以衍生自:無機鹼,例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氫氧化銨、氫氧化鈣或氫氧化鐵;或有機鹼,諸如異丙胺、三甲胺、組胺酸或普魯卡因。藥用鹽趨向於比對應的游離鹼形式更易溶於水性溶劑和其他質子性溶劑。
蛋白酶體抑制劑
術語「蛋白酶體抑制劑」係指阻斷蛋白酶體 (分解蛋白質的細胞複合物) 之作動的化合物。蛋白酶體抑制劑包括肽硼酸酯類 (例如硼替佐米或 CEP-188770)、肽醛類 (例如 MG132)、肽乙烯基碸類、肽環氧酮類 (例如環氧黴素 (epoxomicin)、卡非佐米)、β 內酯抑制劑 (例如乳胞素 (lactacystin)、MLN 519、馬里佐米 (Marizomib)、NPI-0052、鹽孢醯胺 A (Salinosporamide))、與金屬形成二硫代胺甲酸鹽複合物的化合物 (例如戒酒硫) 及某些抗氧化劑 (例如表沒食子兒茶素-3-沒食子酸酯)。
術語「硼替佐米」係指具有下列化學結構的化合物:
硼替佐米的經驗式為 C 19H 25BN 4O 4,CAS 登記號 179324-69-7,且公克分子量為 384.24。
術語「卡非佐米」係指具有下列化學結構的化合物:
卡非佐米的經驗式為 C 40H 57N 5O 7,CAS 登記號 868540-17-4,且公克分子量為719.9。
本發明提供一種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 (PI) 之組合療法。用於本文所述的組合療法中的蛋白酶體抑制劑可選自肽硼酸酯類、肽醛類、肽乙烯基碸類、肽環氧酮類及 β 內酯抑制劑。在一個實施例中,蛋白酶體抑制劑屬於肽硼酸酯類或肽環氧酮類之類別。在一個實施例中,蛋白酶體抑制劑為硼替佐米或卡非佐米。
醣皮質類固醇
本發明進一步提供一種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及醣皮質類固醇之組合療法。
如本文所使用,「醣皮質類固醇」或「醣皮質素」係指參與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之代謝且具有抗發炎活性的一類皮質類固醇之化合物。醣皮質類固醇在治療上主要用於其抗發炎及免疫抑制作用。醣皮質類固醇包括但不限於地塞米松、強體松、培尼皮質醇、甲基培尼皮質醇及替代品。
術語「地塞米松」係具有下列化學結構的化合物:
地塞米松的經驗式為 C 22H 29FO 5,CAS 登記號 50-02-2,且公克分子量為392.46。
本發明進一步提供一種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療法。在一個實施例中,皮質類固醇為地塞米松。
治療方法和組成物
本發明包含一種組合療法,其包含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視情況,本文所述的組合療法可進一步包含醣皮質類固醇。
本發明包含一種用於治療需要療法的患者之方法,其特徵在於向該患者投予治療有效量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組合之組合療法。本發明包含一種用於治療需要療法的患者之方法,其特徵在於向該患者投予治療有效量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及醣皮質類固醇組合之組合療法。
本發明之一個較佳實施例為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療法,其用於治療癌症或腫瘤。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例為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及醣皮質類固醇之組合療法,其用於治療癌症或腫瘤。
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為本文所述的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其與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組合用於治療癌症或腫瘤。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為本文所述的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其與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及如本文所述的醣皮質類固醇組合用於治療癌症或腫瘤。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為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其與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組合用於治療癌症或腫瘤。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為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其與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及如本文所述的醣皮質類固醇組合用於治療癌症或腫瘤。
又一實施例為本文所述的醣皮質類固醇,其與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及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組合用於治療癌症或腫瘤。
癌症的非限制性實例包括膀胱癌、腦癌、頭頸癌、胰腺癌、肺癌、乳癌、卵巢癌、子宮癌、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食管癌、結腸癌、結腸直腸癌、直腸癌、胃癌、前列腺癌、血癌、皮膚癌、鱗狀細胞癌、骨癌和腎癌。可使用本發明之組合療法治療的其他細胞增生性失調包括但不限於定位在以下部位中的贅瘤:腹部、骨骼、乳腺、消化系統、肝、胰臟、腹膜、內分泌腺 (腎上腺、甲狀旁腺、垂體、睾丸、卵巢、胸腺、甲狀腺)、眼、頭及頸、神經系統 (中樞及周圍)、淋巴系統、骨盆、皮膚、軟組織、脾、胸部及泌尿生殖系統。還包括癌前狀況或病變和癌症轉移。在某些實施例中,癌症選自腎癌、皮膚癌、肺癌、結腸直腸癌、乳癌、腦癌和頭頸癌。在一個實施例中,該癌症為表現 GPRC5D 的癌症。在一個實施例中,該癌症為多發性骨髓瘤。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為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其用於治療上述癌症或腫瘤中之任一者。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為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及醣皮質類固醇之組合,其用於治療上述癌症或腫瘤中之任一者。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為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其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為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及醣皮質類固醇之組合,其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
本發明包含一種用於治療需要療法的患者之方法,其特徵在於向該患者投予治療有效量的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療法。本發明進一步包含一種用於治療需要療法的患者之方法,其特徵在於向該患者投予治療有效量的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及如本文所述的醣皮質類固醇之組合療法。
本發明包含一種治療個體的癌症之方法,其包含向該個體投予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本發明進一步包含一種治療個體的癌症之方法,其包含向該個體投予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及如本文所述的醣皮質類固醇之組合。
本發明包含一種用於預防或治療需要療法的患者的轉移之方法,其特徵在於向該患者投予治療有效量的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療法。本發明進一步包含一種用於預防或治療需要療法的患者的轉移之方法,其特徵在於向該患者投予治療有效量的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及如本文所述的醣皮質類固醇之組合療法。
本發明包含一種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根據本發明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用於所述組合療法的用途。本發明包含一種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根據本發明的蛋白酶體抑制劑及醣皮質類固醇用於所述組合療法的用途。
在一較佳施例中,用於上述組合治療及醫學用途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SEQ ID NO: 26、SEQ ID NO: 27、SEQ ID NO: 28 及 SEQ ID NO: 29 之多肽序列。在另一實施例中,用於所述組合治療及醫學用途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為伏利妥米單抗。在又一實施例中,用於上述組合治療及醫學用途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為硼替佐米或卡非佐米。在又一實施例中,用於上述組合治療及醫學用途的醣皮質類固醇為地塞米松。在另一實施例中,用於上述組合治療及醫學用途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SEQ ID NO: 26、SEQ ID NO: 27、SEQ ID NO: 28 及 SEQ ID NO: 29 之多肽序列,並且用於上述組合治療及醫學用途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為硼替佐米或卡非佐米。在一個實施例中,用於所述組合治療及醫學用途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SEQ ID NO: 26、SEQ ID NO: 27、SEQ ID NO: 28 及 SEQ ID NO: 29 之多肽序列,並且用於所述組合治療及醫學用途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為硼替佐米。在一個實施例中,用於所述組合治療及醫學用途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SEQ ID NO: 26、SEQ ID NO: 27、SEQ ID NO: 28 及 SEQ ID NO: 29 之多肽序列,並且用於所述組合治療及醫學用途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為卡非佐米。在一個實施例中,用於所述組合治療及醫學用途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為福林塔米格,並且用於所述組合治療及醫學用途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為硼替佐米或卡非佐米。在一個實施例中,用於所述組合治療及醫學用途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為福林塔米格,並且用於所述組合治療及醫學用途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為硼替佐米。在一個實施例中,用於所述組合治療及醫學用途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為福林塔米格,並且用於所述組合治療及醫學用途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為卡非佐米。在另一實施例中,用於上述組合治療及醫學用途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SEQ ID NO: 26、SEQ ID NO: 27、SEQ ID NO: 28 及 SEQ ID NO: 29 之多肽序列,並且蛋白酶體抑制劑為硼替佐米或卡非佐米,且醣皮質類固醇為地塞米松。在另一實施例中,用於所述組合治療及醫學用途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為福林塔米格,並且蛋白酶體抑制劑為硼替佐米或卡非佐米,且醣皮質類固醇為地塞米松。在另一實施例中,用於上述組合治療及醫學用途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SEQ ID NO: 26、SEQ ID NO: 27、SEQ ID NO: 28 及 SEQ ID NO: 29 之多肽序列,並且蛋白酶體抑制劑為硼替佐米,且醣皮質類固醇為地塞米松。在另一實施例中,用於所述組合治療及醫學用途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為福林塔米格,並且蛋白酶體抑制劑為硼替佐米,且醣皮質類固醇為地塞米松。在另一實施例中,用於所述組合治療及醫學用途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為福林塔米格,並且蛋白酶體抑制劑為卡非佐米,且醣皮質類固醇為地塞米松。
本發明包含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組合,以用於製造用於癌症的治療之藥物。本發明包含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組合,以用於製造用於癌症的治療之藥物。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組成物,例如醫藥組成物,其含有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及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與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一起調配。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組成物,例如醫藥組成物,其含有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及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及如本文所述的醣皮質類固醇,與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一起調配。
如本文所使用,「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包括生理上相容之任何及全部溶劑、分散介質、包衣、抗細菌及抗真菌劑、等張及吸收/再吸收延遲劑等。較佳地,載劑係適用於注射或輸注。
本發明之組成物可以藉由本領域已知之多種方法投予。如本領域技術人員將理解的,投予途徑及/或方式將根據所需結果而變化。
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包括無菌水溶液或分散體,以及用於製備無菌可注射溶液或分散體的無菌粉劑。此類介質及用於醫藥上活性物質之試劑的用途在本領域中係已知的。除了水,載劑可為例如等滲緩衝鹽水溶液。
無論所選擇之投予途徑如何,可以以合適的水合形式使用之本發明化合物及/或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藉由本領域技術人員已知之習知方法配製成醫藥上可接受之劑型。
可改變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中活性成分之實際劑量水準,以獲得可有效實現特定患者所需之治療反應、組成物以及對患者無毒的投予模式的活性成分的量 (有效量)。所選擇的劑量水準將取決於多種藥物動力學因素,該等因素包括:所採用的本發明之特定組成物、或其酯、鹽或醯胺之活性,投予途徑,投予時間,所採用的特定化合物之排泄速率,與所採用之特定組成物組合使用之其他藥物、化合物及/或材料,接受治療之患者之年齡、性別、體重、疾病、一般健康狀況及既往病史,以及醫學領域中熟知之類似因素。
本發明包含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與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組合,以用於製造用於癌症的治療之藥物。本發明包含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與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及如本文所述的醣皮質類固醇組合,以用於製造用於癌症的治療之藥物。本發明包含本文如所述的醣皮質類固醇與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及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組合。在一個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SEQ ID NO: 26、SEQ ID NO: 27、SEQ ID NO: 28 及 SEQ ID NO: 29 之多肽序列。在一個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為伏利妥米單抗。在一個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為硼替佐米或卡非佐米。在一個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醣皮質類固醇為地塞米松。在一個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SEQ ID NO: 26、SEQ ID NO: 27、SEQ ID NO: 28 及 SEQ ID NO: 29 之多肽序列,並且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為硼替佐米或卡非佐米。在一個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SEQ ID NO: 26、SEQ ID NO: 27、SEQ ID NO: 28 及 SEQ ID NO: 29 之多肽序列,並且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為硼替佐米。在一個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SEQ ID NO: 26、SEQ ID NO: 27、SEQ ID NO: 28 及 SEQ ID NO: 29 之多肽序列,並且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為卡非佐米。在一個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為福林塔米格,並且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為硼替佐米或卡非佐米。在一個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為福林塔米格,並且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為硼替佐米。在一個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為福林塔米格,並且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為卡非佐米。在一個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SEQ ID NO: 26、SEQ ID NO: 27、SEQ ID NO: 28 及 SEQ ID NO: 29 之多肽序列,並且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為硼替佐米或卡非佐米,且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醣皮質類固醇為地塞米松。在一個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為福林塔米格,並且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為硼替佐米或卡非佐米,且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醣皮質類固醇為地塞米松。在一個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SEQ ID NO: 26、SEQ ID NO: 27、SEQ ID NO: 28 及 SEQ ID NO: 29 之多肽序列,並且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為硼替佐米,且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醣皮質類固醇為地塞米松。在一個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為福林塔米格,並且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為硼替佐米,且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醣皮質類固醇為地塞米松。在一個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為福林塔米格,並且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為卡非佐米,且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製造用於治療癌症之藥物的醣皮質類固醇為地塞米松。
本發明進一步提供如本文所述的根據本發明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及如本文所述的根據本發明的蛋白酶體抑制劑,其用於較佳與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一起製造醫藥劑,該醫藥劑用於治療罹患癌症之患者。本發明進一步提供如本文所述的根據本發明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及如本文所述的根據本發明的蛋白酶體抑制劑及如本文所述的根據本發明的醣皮質類固醇,其用於較佳與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一起製造醫藥劑,該醫藥劑用於治療罹患癌症之患者。
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旨在用於治療疾病的套組,其在相同或單獨的容器中包含 (a) 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及 (b) 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且視情況進一步包含 (c) 藥品仿單,其包含指導使用組合治療作為用於治療該疾病之方法的列印說明。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旨在用於治療疾病的套組,其在相同或單獨的容器中包含 (a) 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及 (b) 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c) 如本文所述的醣皮質類固醇,且視情況進一步包含 (d) 藥品仿單,其包含指導使用組合治療作為用於治療該疾病之方法的列印說明。
此外,該套組可包含 (a) 其中含有組成物之第一容器,其中該組成物包含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b) 其中含有組成物之第二容器,其中該組成物包含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且視情況包含 (c) 其中含有組成物之第三容器,其中該組成物包含又一細胞毒性劑或其他治療劑。本發明之此實施例中之套組可以進一步包含指示組成物可以用於治療特定疾病之藥品說明書。可替代地或另外地,套組可進一步包含第四容器,該第四容器包含醫藥上可接受之緩衝劑,諸如抑菌注射用水 (BWFI)、磷酸鹽緩衝鹽水、林格氏溶液及右旋糖溶液。從商業和使用者的角度來看,它可以進一步包含其他材料,其中包括其他緩衝劑、稀釋劑、過濾器、針頭和注射器。
此外,該套組可包含 (a) 其中含有組成物之第一容器,其中該組成物包含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b) 其中含有組成物之第二容器,其中該組成物包含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c) 其中含有組成物之第三容器,其中該組成物包含如本文所述的醣皮質類固醇,及視情況選用的 (d) 其中含有組成物之第四容器,其中該組成物包含又一細胞毒劑或其他治療劑。本發明之此實施例中之套組可以進一步包含指示組成物可以用於治療特定疾病之藥品說明書。可替代地或另外地,套組可進一步包含第五容器,該第五容器包含醫藥上可接受之緩衝劑,諸如抑菌注射用水 (BWFI)、磷酸鹽緩衝鹽水、林格氏溶液及右旋糖溶液。從商業和使用者的角度來看,它可以進一步包含其他材料,其中包括其他緩衝劑、稀釋劑、過濾器、針頭和注射器。
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旨在用於治療疾病之套組,其包含 (a) 容器,其包含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及 (b) 藥品仿單,其包含指導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組合作為用於治療該疾病之方法的用途之說明。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旨在用於治療疾病之套組,其包含 (a) 容器,其包含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及 (b) 藥品仿單,其包含指導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及醣皮質類固醇組合作為用於治療該疾病之方法的用途之說明。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旨在用於治療疾病之套組,其包含 (a) 容器,其包含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及 (b) 藥品仿單,其包含指導蛋白酶體抑制劑與如本文所述的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組合作為用於治療該疾病之方法的用途之說明。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旨在用於治療疾病之套組,其包含 (a) 容器,其包含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及 (b) 藥品仿單,其包含指導蛋白酶體抑制劑與如本文所述的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及醣皮質類固醇組合作為用於治療該疾病之方法的用途之說明。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旨在用於治療疾病之套組,其包含 (a) 容器,其包含如本文所述的醣皮質類固醇,及 (b) 藥品仿單,其包含指導醣皮質類固醇與如本文所述的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及蛋白酶體抑制劑組合作為用於治療該疾病之方法的用途。
在又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旨在用於治療疾病之藥物,其包含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其中該藥物用於與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療法中,並且視情況包含藥品仿單,該藥品仿單包含指導組合治療作為用於治療該疾病之方法之用途的列印說明。在又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旨在用於治療疾病之藥物,其包含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其中該藥物用於與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及醣皮質類固醇之組合療法中,並且視情況包含藥品仿單,該藥品仿單包含指導組合治療作為用於治療該疾病之方法之用途的列印說明。
術語「治療方法」或其等效詞,當應用於例如癌症時,指代旨在減少或消除患者體內癌細胞數量或減輕癌症之症狀的程序或行動過程。「治療」癌症或另一種增生性失調的方法並不一定意味著癌細胞或其他疾病實際上會被消除,細胞或疾病的數量實際上會減少,或癌症或其他疾病實際上會得到緩解。通常,即使成功的可能性很低,也會執行治療癌症之方法,但是,鑑於患者之病史及估計之存活預期,仍然認為該方法會誘導總體有益的行動過程。
術語「與...組合投予」或「共投予」、「共同投予」、「組合療法」或「組合治療」係指投予如本文所述的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及如本文所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及視情況選用的如本文所述的醣皮質類固醇,例如作為單獨的調配物/應用 (或作為一個單一調配物/應用)。共同投予可以以任一順序同時或順序地進行,其中,較佳在一段時間內,全部活性劑同時發揮其生物學活性。該等活性劑係通過連續輸注或口服給予而同時或依序 (例如靜脈內 (i.v.)) 共同投予。當全部治療劑依序共同投予時,劑量在同一天分兩次單獨投予進行投予,抑或是一種藥物在第 1 天投予且第二種藥物在第 2 天至第 7 天 (較佳在第 2 天至到第 4 天) 共同投予。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術語「依序」意指在第一組分給藥後 7 天內,較佳在第一組分給藥後 4 天內;且術語「同時」意指在相同時間。關於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及/或蛋白酶體抑制劑及/或醣皮質類固醇 (若適用) 之維持劑量的術語「共同投予」意指維持劑量可以同時共同投予,如果治療週期適用於全部藥物,則例如每週投予。
不言而喻,抗體以「治療有效量」(或簡稱為「有效量」) 向患者投予,該量係將引起研究人員、獸醫、醫生或其他臨床醫生正在尋找之組織、系統、動物或人類之生物學或醫學反應之相應化合物或組合之量。
共同投予量以及共同投予的時機將取決於所治療患者之類型 (物種、性別、年齡、體重等) 及病情以及所治療疾病或病症的嚴重性。該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及/或蛋白酶體抑制劑及/或醣皮質類固醇 (若適用) 適合地在一個時間或歷經一系列治療例如在同一天或在第二天或以每週間隔而向患者共同投予。
熟練技術人員容易地認識到,在許多情況下,該組合療法可能無法提供治愈,而只能提供部分益處。在一些實施例中,還認為具有某種益處的生理變化在治療上有益。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認為提供生理變化的治療組合之量被認為是「有效量」或「治療有效量」。
本發明之態樣: 1.一種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其用為癌症的治療中之組合療法。 2.一種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在製造用於癌症的治療之藥物中之用途。 3.一種治療個體的癌症之方法,其包含向該個體投予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 4.一種套組,其包含含有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的第一藥物及含有蛋白酶體抑制劑的第二藥物,且視情況進一步包含藥品仿單,該藥品仿單包含用於投予該第一藥物與該第二藥物之組合以治療個體的癌症之說明。 5.根據前述態樣中任一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i) 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其與 GPRC5D 特異性結合且包含:重鏈可變區 (VH),其包含 SEQ ID NO: 12 之重鏈互補決定區 (HCDR) 1、SEQ ID NO: 13 之 HCDR 2 及 SEQ ID NO: 14 之 HCDR 3;及輕鏈可變區 (VL),其包含 SEQ ID NO: 15 之輕鏈互補決定區 (LCDR) 1、SEQ ID NO: 16 之 LCDR 2 及 SEQ ID NO: 17 之 LCDR 3;以及 (ii) 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其與 CD3 特異性結合且包含:重鏈可變區 (VH),其包含 SEQ ID NO: 18 之重鏈互補決定區 (HCDR) 1、SEQ ID NO: 19 之 HCDR 2 及 SEQ ID NO: 20 之 HCDR 3;及輕鏈可變區 (VL),其包含 SEQ ID NO: 21 之輕鏈互補決定區 (LCDR) 1、SEQ ID NO: 22 之 LCDR 2 及 SEQ ID NO: 23 之 LCDR 3。 6.根據前述態樣中任一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i) 與 GPRC5D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其包含:與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 VH;及與 SEQ ID NO: 11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 VL;以及 (ii) 與 CD3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其包含:與 SEQ ID NO: 24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 VH;及與 SEQ ID NO: 25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 VL。 7.根據態樣 5 或 6 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之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或該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 8.根據態樣 5 至 7 中任一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其中 Fab 輕鏈及 Fab 重鏈之可變域 VL 及 VH 或恆定域 CL 及 CH1、特定而言可變域 VL 及 VH 係彼此替換。 9.根據態樣 5 至 8 中任一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其中在恆定域中,在位置 124 處的胺基酸經離胺酸 (K)、精胺酸 (R) 或組胺酸 (H) (根據 Kabat 編號) 獨立地取代且在位置 123 處的胺基酸經離胺酸 (K)、精胺酸 (R) 或組胺酸 (H) (根據 Kabat 編號) 獨立地取代,並且在恆定域 CH1 中,在位置 147 處的胺基酸經麩胺酸 (E) 或天冬胺酸 (D)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獨立地取代且在位置 213 處的胺基酸經麩胺酸 (E) 或天冬胺酸 (D) (根據 Kabat EU 指數編號) 獨立地取代。 10.根據態樣 5 至 9 中任一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係,視情況經由肽連接子,彼此融合。 11.根據態樣 5 至 10 中任一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各自為 Fab 分子,且其中 (i) 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的 C 端處與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 Fab 重鏈的 N 端融合,或 (ii) 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的 C 端處與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 Fab 重鏈的 N 端融合。 12.根據態樣 1 至 11 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第三抗原結合部分。 13.根據態樣 12 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第三抗原部分係與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相同。 14.根據態樣 1 至 13 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之 Fc 域。 15.根據態樣 5 至 14 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及在存在時的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各自為 Fab 分子; 且其中 (i) 該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在該 Fab 重鏈的 C 端處與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的該 Fab 重鏈的 N 端融合且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在該 Fab 重鏈的 C 端處與該 Fc 域的該第一次單元的 N 端融合,或 (ii) 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在該 Fab 重鏈的 C 端處與該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的該 Fab 重鏈的 N 端融合且該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在該 Fab 重鏈的 C 端處與該 Fc 域的該第一次單元的 N 端融合; 且其中該第三抗原結合部分 (如存在) 在該 Fab 重鏈的 C 端處與該 Fc 域的該第二次單元的 N 端融合。 16.根據態樣 14 或 15 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 Fc 域為 IgG Fc 域。 17.根據態樣 14 至 16 中任一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 Fc 域為 IgG1 Fc 域。 18.根據態樣 14 至 17 中任一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 Fc 域為人 Fc 域。 19.根據態樣 14 至 18 中任一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 Fc 域之第一次單元的 CH3 域中的胺基酸殘基經具有較大側鏈體積的胺基酸殘基取代,從而在第一次單元的 CH3 域內產生隆凸,該隆凸可定位在第二次單元的 CH3 域內的腔窩中,並且該 Fc 域之第二次單元的 CH3 域中的胺基酸殘基經具有較小側鏈體積的胺基酸殘基取代,從而在第二次單元的 CH3 域內產生腔窩,在第一次單元的 CH3 域內的隆凸可定位在該腔窩內。 20.根據態樣 14 至 19 中任一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 Fc 域包含降低與 Fc 受體之結合及/或效應功能的一個或多個胺基酸取代。 21.根據態樣 1 至 20 中任一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之特徵在於包含 SEQ ID NO: 26、SEQ ID NO: 27、SEQ ID NO: 28 及 SEQ ID NO: 29 之多肽序列。 22.根據態樣 1 至 21 中任一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蛋白酶體抑制劑係屬於肽硼酸酯類或肽環氧酮類之類別。 23.根據態樣 1 至 22 中任一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蛋白酶體抑制劑為硼替佐米或卡非佐米。 24.根據態樣 1 至 23 中任一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組合進一步包含醣皮質類固醇。 25.根據態樣 24 中任一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醣皮質類固醇為地塞米松。 胺基酸序列
胺基酸序列 SEQ ID NO
人 κ CL 域 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
人 λ CL 域 QPKAAPSVTLFPPSSEELQANKATLVCLISDFYPGAVTVAWKADSSPVKAGVETTTPSKQSNNKYAASSYLSLTPEQWKSHRSYSCQVTHEGSTVEKTVAPTECS 2
人 IgG1 重鏈恆定區 (CH1-CH2-CH3) 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LL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PIEKTISKAKGQPREPQVYTLPPSRDEL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3
hCD3 MQSGTHWRVLGLCLLSVGVWGQDGNEEMGGITQTPYKVSISGTTVILTCPQYPGSEILWQHNDKNIGGDEDDKNIGSDEDHLSLKEFSELEQSGYYVCYPRGSKPEDANFYLYLRARVCENCMEMDVMSVATIVIVDICITGGLLLLVYYWSKNRKAKAKPVTRGAGAGGRQRGQNKERPPPVPNPDYEPIRKGQRDLYSGLNQRRI 4
cynoCD3 MQSGTRWRVLGLCLLSIGVWGQDGNEEMGSITQTPYQVSISGTTVILTCSQHLGSEAQWQHNGKNKEDSGDRLFLPEFSEMEQSGYYVCYPRGSNPEDASHHLYLKARVCENCMEMDVMAVATIVIVDICITLGLLLLVYYWSKNRKAKAKPVTRGAGAGGRQRGQNKERPPPVPNPDYEPIRKGQQDLYSGLNQRRI 5
hIgG1 Fc 區 DKTHTCPPCPAPELL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PIEKTISKAKGQPREPQVYTLPPSRDEL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6
連接子 GGGGSGGGGS 7
連接子 DGGGGSGGGGS 8
人 GPRC5D MYKDCIESTGDYFLLCDAEGPWGIILESLAILGIVVTILLLLAFLFLMRKIQDCSQWNVLPTQLLFLLSVLGLFGLAFAFIIELNQQTAPVRYFLFGVLFALCFSCLLAHASNLVKLVRGCVSFSWTTILCIAIGCSLLQIIIATEYVTLIMTRGMMFVNMTPCQLNVDFVVLLVYVLFLMALTFFVSKATFCGPCENWKQHGRLIFITVLFSIIIWVVWISMLLRGNPQFQRQPQWDDPVVCIALVTNAWVFLLLYIVPELCILYRSCRQECPLQGNACPVTAYQHSFQVENQELSRARDSDGAEEDVALTSYGTPIQPQTVDPTQECFIPQAKLSPQQDAGGV 9
5E11_VH1c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KYAMAWVRQAPGKGLEWVASISTGGVN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THTGDYFDYWGQGTMVTVSS 10
5E11_VL2b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SISGINLMNWYQQKPGQQPKLLIYHASILAS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TRESPLTFGQGTRLEIK 11
5E11_P1AE5706_PARENT-VH-HCDR1 GFTFSKYAMA 12
5E11_P1AE5723_P1AE5728_VH-HCDR2 SISTGGVNTYYADSVKG 13
5E11_P1AE5706_PARENT-VH-HCDR3 HTGDYFDY 14
5E11_P1AE5706_PARENT-VL-LCDR1 RASQSVSISGINLMN 15
5E11_P1AE5706_PARENT-VL-LCDR2 HASILAS 16
5E11_P1AE5706_PARENT-VL-LCDR3 QQTRESPLT 17
CD3-Cl22-VH-HCDR1 SYAMN 18
CD3-Cl22-VH-HCDR2 RIRSKYNNYATYYADSVKG 19
CD3-Cl22-VH-HCDR3 HTTFPSSYVSYYGY 20
CD3-Cl22-VH-LCDR1 GSSTGAVTTSNYAN 21
CD3-Cl22-VH-LCDR2 GTNKRAP 22
CD3-Cl22-VH-LCDR3 ALWYSNLWV 23
CD3-Cl22-VH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QFSSYAMNWVRQAPGKGLEWVSRIRSKYNNYATYYADSVKGRFTISRDDSKNTLYLQMNSLRAEDTAVYYCVRHTTFPSSYVSYYGYWGQGTLVTVSS 24
CD3-Cl22-VL QAVVTQEPSLTVSPGGTVTLTCGSSTGAVTTSNYANWVQEKPGQAFRGLIGGTNKRAPGTPARFSGSLLGGKAALTLSGAQPEDEAEYYCALWYSNLWVFGGGTKLTVL 25
5E11(VH1c+VL2b)-Cl22-TCB- LC1(抗 GPRC5D) (P1AE6625)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SISGINLMNWYQQKPGQQPKLLIYHASILAS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TRESPLTFGQGTRL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26
5E11(VH1c+VL2b)-Cl22-TCB- LC2(抗 CD3) (P1AE6625)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QFSSYAMNWVRQAPGKGLEWVSRIRSKYNNYATYYADSVKGRFTISRDDSKNTLYLQMNSLRAEDTAVYYCVRHTTFPSSYVSYYGYWGQGTL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27
5E11(VH1c+VL2b)-Cl22-TCB- HC1(Fc 臼) (P1AE6625)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KYAMAWVRQAPGKGLEWVASISTGGVN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THTGDYFDYWGQGTM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K 28
5E11(VH1c+VL2b)-Cl22-TCB- HC2(Fc 杵) (P1AE6625)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KYAMAWVRQAPGKGLEWVASISTGGVN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THTGDYFDYWGQGTM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GGGGSGGGGSQAVVTQEPSLTVSPGGTVTLTCGSSTGAVTTSNYANWVQEKPGQAFRGLIGGTNKRAPGTPARFSGSLLGGKAALTLSGAQPEDEAEYYCALWYSNLWVFGGGTKLTVL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K 29
實例
以下為本發明之方法及組成物的實例。應當理解,鑒於上文給出的一般描述,可以實施各種其他實施例。
材料與方法
全部活體內功效及 PD 實驗皆在攜帶皮下多發性骨髓瘤異種移植腫瘤的人源化 NSG 小鼠中進行。雌性人源化 NSG 雌性小鼠由傑克遜實驗室 (Jackson Laboratories) 購買,並在植入人 CD34 +造血幹細胞後 14 至 20 週運送到慕尼黑羅氏創新中心 (Roche Innovation Center Munich) 的動物設施。收到動物後,將動物飼養一周以適應新環境並進行觀察。根據約定的指南 (GV-Solas; Felasa; TierschG),將小鼠維持在無特定病原體的條件下,使用 12 小時光照/12 小時黑暗之日循環。定期進行持續的健康狀況監測。實驗研究方案已經由地方政府審查且批準 (ROB-55.2-2532.Vet_03-16-10 或 ROB-55.2-2532.Vet_03-20-170)。為了評估對已建立的多發性骨髓瘤腫瘤的治療效果,向人源化 NSG 小鼠皮下移植人腫瘤細胞株。腫瘤細胞株獲自不同的供應商,並且在擴增後存放於羅氏慕尼黑內部細胞庫 (表 1)。全部腫瘤細胞皆在 37℃、5% CO 2的水飽和氣氛中培養,並與 50 µl 基質膠 (Matrigel) 以不同的細胞數量及 > 90% 的存活率經脅腹皮下共同注射至經麻醉的人源化 NSG 小鼠右脅中 (表 1)。當皮下腫瘤之平均體積達到 200 至 300 mm 3,則根據腫瘤體積及體重將人源化小鼠隨機分為不同的治療群組。在隨機化後,用 GPRC5D-TCB (如 WO 2021/018859 A1 中揭露之 SEQ ID NO: 26、SEQ ID NO: 27、SEQ ID NO: 28 及 SEQ ID NO: 29;RO7425781,福林塔米格) 以單一療法或與蛋白酶體抑制劑 (其係用於多發性骨髓瘤之治療的標準照護 (SoC) 藥劑) 組合來治療動物。各療法的治療時間表、劑量及投予途徑總結於表 2 中。全部療法皆在註射前新鮮製備。每天對動物進行的臨床症狀控制及不良效應之檢測。動物的終止標準為明顯的疾病 (毛皮粗糙、弓背、呼吸問題、運動障礙)、體重減輕 >20% 或腫瘤尺寸。使用卡尺測量來每週兩次監測腫瘤生長。為了量化腫瘤浸潤淋巴細胞,在一些實驗中收穫偵察動物之腫瘤,並使用 FACSFortessa 裝置及 FlowJo 軟體對單細胞懸浮液進行流式細胞術。使用來自 BioRad 之 Bio-Plex 多重免疫分析系統與 Bio-Plex Pro 人細胞激素 27 重測定組合,對經治療之小鼠血清中的細胞激素進行分析。使用 Graph Pad Prism 軟體進行統計分析。為了比較不同治療組之間的免疫 PD、腫瘤體積或細胞激素水平的結果,對資料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並針對多重比較進行校正 (Tukey 檢驗)。
1 腫瘤細胞株
細胞株 GPRC5D 表現水平 原始 細胞培養基 細胞 / 動物 存活率
NCI-H929 中等 羅氏納特利 (Roche Nutley) 含有 10% FCS、2 mM L-麩醯胺酸、10 mM HEPES 及 1 mM 丙酮酸鈉的 RPMI 1640 高葡萄糖培養基 2.5 x10 6 95%
KMS-12BM 超低 Chugai (Cello) RPMI 1640;20% FCS;2 mM L-麩醯胺酸 1.0 x 10 7 92%
2:治療時間表、劑量及投予途徑的總結。
化合物 劑量 [mg/kg] 投予途徑 製劑緩衝液 濃度 (mg/mL)
GPRC5D-TCB 0.05 (OPM-2) 0.1 (NCI-H929) 1 (RPMI-8226,KMS12-BM) 靜脈內 20 mM 組胺酸、140 mM NaCl、0.01% Tween20;pH6.0 19 mg/ml
硼替佐米 0.25 靜脈內 在 SWFI 中,2% (w/v) EtOH 及 0.1% (w/w) L-抗壞血酸 0.025 mg/ml
卡非佐米 3 靜脈內 在 10 mmol 檸檬酸鈉緩衝液 pH 3.5 中的 0% HP-β-CD 3 mg/ml
地塞米松 2 口服 0.9% NaCl 2 mg/ml
結果
據報道,蛋白酶體抑制劑 (PI) 削弱 T 細胞回應 1,2並在患者中誘導淋巴細胞減少症 3,從而可能限制其與 T 細胞參與療法諸如 T 細胞雙特異性抗體的組合潛能。令人驚訝的是,對於 KM12-BM 腫瘤的功效在 GPRC5D-TCB 與硼替佐米之組合中並未受到影響,甚至在與地塞米松三重組合中得到增強 (圖 1A 及 1B)。在帶有 NCI-H929 腫瘤的人源化小鼠中,與 GPRC5D-TCB 單一療法相比,第二代 PI 卡非佐米與 GPRC5D-TCB 之組合導致儘管細胞激素釋放略有降低 (圖 2B、2C 及 2D),但腫瘤生長抑制的更快起效 (圖 2A),並且腫瘤復發延遲 (圖 2A)。總之,發現 GPRC5D-TCB 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療法改善抗腫瘤回應並降低逃脫者數量,同時對 T 細胞活化的影響最小。
參考文獻:1. Berges C, Haberstock H, Fuchs D, Miltz M, Sadeghi M, Opelz G, Daniel V, Naujokat C. Proteasome inhibition suppresses essential immune functions of human CD4+ T cells. Immunology. 2008 Jun;124(2):234-46. doi: 10.1111/j.1365-2567.2007.02761.x. Epub 2008 Jan 23. PMID: 18217957; PMCID: PMC2566628. 2. Yanaba K, Yoshizaki A, Muroi E, Hara T, Ogawa F, Shimizu K, Sato S. The proteasome inhibitor bortezomib inhibits T cell-dependent inflammatory responses. J Leukoc Biol. 2010 Jul;88(1):117-22. doi: 10.1189/jlb.1009666. Epub 2010 Apr 23. PMID: 20418448. 3. Jung SH, Bae SY, Ahn JS, Kang SJ, Yang DH, Kim YK, Kim HJ, Lee JJ. Lymphocytopenia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severe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treated with bortezomib-based regimens. Int J Hematol. 2013 Mar;97(3):382-7. doi: 10.1007/s12185-013-1270-7. Epub 2013 Jan 25.PMID: 23355264. *     *     *
儘管為了清楚理解起見,藉由圖示及實例的方式對上述發明進行了詳細描述,但是此等描述及實例不應被解釋是限製本發明之範圍。本文引用的所有專利及科學文獻的揭露內容皆以引用的方式明確納入其所有內容。
1A 1B 評估 GPRC5D-TCB 作為單一藥劑以及在具有或不具有地塞米松的情況下與硼替佐米組合對抗皮下移植至幹細胞人源化 NSG 中的 KMS-12BM 多發性骨髓瘤腫瘤的功效實驗之結果。(圖 1A) 每週一次以 1 mg/kg 靜脈注射 GPRC5D-TCB 以及在進行或不進行以 2 mg/kg 口服地塞米松的情況下與每週兩次以 0.25 mg/kg 靜脈投予硼替佐米組合,並監測 KMS-12BM 腫瘤生長。(圖 1B) 在第 35 天 (研究結束) 評估個別小鼠的 KMS-12BM 腫瘤負荷。統計分析,普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ukey 檢定:p = <0.0001 (****);p = 0.0001 至 0.001 (***);p = 0.001 至 0.01 (**);p = 0.01 至 0.05 (*); p =≥ 0.05 (ns)。 2A 2B 2C 2D 評估 GPRC5D-TCB 作為單一藥劑以及與卡非佐米組合對抗皮下移植至幹細胞人源化 NSG 中的 NCI-H929 多發性骨髓瘤腫瘤的功效實驗之結果。(圖 2A) 每週一次以 0.1 mg/kg 靜脈注射 GPRC5D-TCB 以及與每週兩次以 3 mg/kg 靜脈投予卡非佐米組合,並監測 NCI-H929 腫瘤生長。使用多重技術確定在首次 GPRC5D-TCB 後 48 小時以及在注射卡非佐米後 24 小時的小鼠血清中 IFN-γ (圖 2B)、IL-2 (圖 2C) 及 TNF-α (圖 2D) 含量。統計分析,普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ukey 檢定:p = <0.0001 (****);p = 0.0001 至 0.001 (***);p = 0.001 至 0.01 (**);p = 0.01 至 0.05 (*); p =≥ 0.05 (ns)。
TW202423969A_112138434_SEQL.xml

Claims (26)

  1. 一種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其用為癌症的治療中之組合療法。
  2. 一種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在製造用於癌症的治療之藥物中之用途。
  3. 一種治療個體的癌症之方法,其包含向該個體投予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
  4. 一種套組,其包含含有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的第一藥物及含有蛋白酶體抑制劑的第二藥物,且視情況進一步包含藥品仿單,該藥品仿單包含用於投予該第一藥物與該第二藥物之組合以治療個體的癌症之說明。
  5.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i) 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其與 GPRC5D 特異性結合且包含:重鏈可變區 (VH),其包含 SEQ ID NO: 12 之重鏈互補決定區 (HCDR) 1、SEQ ID NO: 13 之 HCDR 2 及 SEQ ID NO: 14 之 HCDR 3;及輕鏈可變區 (VL),其包含 SEQ ID NO: 15 之輕鏈互補決定區 (LCDR) 1、SEQ ID NO: 16 之 LCDR 2 及 SEQ ID NO: 17 之 LCDR 3;以及 (ii) 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其與 CD3 特異性結合且包含:重鏈可變區 (VH),其包含 SEQ ID NO: 18 之重鏈互補決定區 (HCDR) 1、SEQ ID NO: 19 之 HCDR 2 及 SEQ ID NO: 20 之 HCDR 3;及輕鏈可變區 (VL),其包含 SEQ ID NO: 21 之輕鏈互補決定區 (LCDR) 1、SEQ ID NO: 22 之 LCDR 2 及 SEQ ID NO: 23 之 LCDR 3。
  6.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i) 與 GPRC5D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其包含:與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 VH;及與 SEQ ID NO: 11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 VL;以及 (ii) 與 CD3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其包含:與 SEQ ID NO: 24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 VH;及與 SEQ ID NO: 25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96%、97%、98%、99% 或 100% 相同的 VL。
  7. 如請求項 5 或 6 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之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或該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
  8. 如請求項 5 至 7 中任一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第二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其中 Fab 輕鏈及 Fab 重鏈之可變域 VL 及 VH 或恆定域 CL 及 CH1、特定而言可變域 VL 及 VH 係彼此替換。
  9. 如請求項 5 至 8 中任一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為 Fab 分子,其中在恆定域中,位置 124 處的胺基酸獨立地經離胺酸 (K)、精胺酸 (R) 或組胺酸 (H) (根據 Kabat 編號) 取代且位置 123 處的胺基酸獨立地經離胺酸 (K)、精胺酸 (R) 或組胺酸 (H) (根據 Kabat 編號) 取代,並且在恆定域 CH1 中,位置 147 處的胺基酸獨立地經麩胺酸 (E) 或天冬胺酸 (D)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 取代且位置 213 處的胺基酸獨立地經麩胺酸 (E) 或天冬胺酸 (D)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 取代。
  10. 如請求項 5 至 9 中任一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該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係彼此融合,視情況經由肽連接子彼此融合。
  11. 如請求項 5 至 10 中任一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及該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各自為 Fab 分子,且其中 (i) 該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在該 Fab 重鏈的 C 端處與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 Fab 重鏈的 N 端融合,或 (ii) 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在 Fab 重鏈的 C 端處與該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該 Fab 重鏈的 N 端融合。
  12. 如請求項 1 至 11 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第三抗原結合部分。
  13. 如請求項 12 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第三抗原部分係與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相同。
  14. 如請求項 1 至 13 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之 Fc 域。
  15. 如請求項 5 至 14 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該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及在存在時之該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各自為 Fab 分子; 且其中 (i) 該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在該 Fab 重鏈的 C 端處與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之該 Fab 重鏈的 N 端融合且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在該 Fab 重鏈的 C 端處與該 Fc 域之該第一次單元的 N 端融合,或 (ii) 該第一抗原結合部分在該 Fab 重鏈的 C 端處與該第二抗原結合部分之該 Fab 重鏈的 N 端融合且該第二抗原結合部分在該 Fab 重鏈的 C 端處與該 Fc 域之該第一次單元的 N 端融合; 且其中該第三抗原結合部分在存在時在該 Fab 重鏈的 C 端處與該 Fc 域之該第二次單元的 N 端融合。
  16. 如請求項 14 或 15 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 Fc 域為 IgG Fc 域。
  17. 如請求項 14 至 16 中任一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 Fc 域為 IgG1 Fc 域。
  18. 如請求項 14 至 17 中任一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 Fc 域為人 Fc 域。
  19. 如請求項 14 至 18 中任一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 Fc 域之該第一次單元的 CH3 域中的胺基酸殘基經具有較大側鏈體積的胺基酸殘基替換,由此在該第一次單元的 CH3 域內產生隆凸,該隆凸可定位於該第二次單元的 CH3 域內之腔窩中,並且該 Fc 域之該第二次單元的 CH3 域中的胺基酸殘基經具有較小側鏈體積的胺基酸殘基替換,由此在該第二次單元的 CH3 域內產生腔窩,該第一次單元的 CH3 域內的隆凸可定位於該腔窩內。
  20. 如請求項 14 至 19 中任一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 Fc 域包含降低與 Fc 受體之結合及/或效應功能的一個或多個胺基酸取代。
  21. 如請求項 1 至 20 中任一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之特徵在於包含 SEQ ID NO: 26、SEQ ID NO: 27、SEQ ID NO: 28 及 SEQ ID NO: 29 之多肽序列。
  22. 如請求項 1 至 20 中任一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為福林塔米格 (forimtamig)。
  23. 如請求項 1 至 22 中任一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蛋白酶體抑制劑係屬於肽硼酸酯類或肽環氧酮類之類別。
  24. 如請求項 1 至 23 中任一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蛋白酶體抑制劑為硼替佐米 (bortezomib) 或卡非佐米 (carfilzomib)。
  25. 如請求項 1 至 24 中任一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組合進一步包含醣皮質類固醇。
  26. 如請求項 25 中任一項之抗 GPRC5D/抗 CD3 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用途、方法或套組,其中該醣皮質類固醇為地塞米松。
TW112138434A 2022-10-10 2023-10-06 Gprc5d tcb及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療法 TW2024239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2200631.4 2022-10-10
EP22200631 2022-10-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23969A true TW202423969A (zh) 2024-06-16

Family

ID=83689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38434A TW202423969A (zh) 2022-10-10 2023-10-06 Gprc5d tcb及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療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423969A (zh)
WO (1) WO202407900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76980A (en) 1985-09-23 1987-06-30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Target specific cross-linked heteroantibodies
IL85035A0 (en) 1987-01-08 1988-06-30 Int Genetic Eng Polynucleotide molecule,a chimeric antibody with specificity for human b cell surface antigen,a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methods utilizing the same
AU634186B2 (en) 1988-11-11 1993-02-18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Single domain ligands, receptors comprising said ligands, methods for their production, and use of said ligands and receptors
DE3920358A1 (de) 1989-06-22 1991-01-17 Behringwerke Ag Bispezifische und oligospezifische, mono- und oligovalente antikoerperkonstrukte, ihre herstellung und verwendung
US5571894A (en) 1991-02-05 1996-11-05 Ciba-Geigy Corporation Recombinant antibodies specific for a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P0940468A1 (en) 1991-06-14 1999-09-08 Genentech, Inc. Humanized antibody variable domain
GB9114948D0 (en) 1991-07-11 1991-08-28 Pfizer Ltd Process for preparing sertraline intermediates
US5587458A (en) 1991-10-07 1996-12-24 Aronex Pharmaceuticals, Inc. Anti-erbB-2 antibodies, combinations thereof, and therapeutic and diagnostic uses thereof
ATE503496T1 (de) 1992-02-06 2011-04-15 Novartis Vaccines & Diagnostic Biosynthetisches bindeprotein für tumormarker
US5731168A (en) 1995-03-01 1998-03-24 Genentech, Inc. Method for making heteromultimeric polypeptides
US5869046A (en) 1995-04-14 1999-02-09 Genentech, Inc. Altered polypeptides with increased half-life
ES2246069T3 (es) 1997-05-02 2006-02-01 Genentech, Inc. Procedimiento de preparacion de anticuerpos multiespecificos que tienen componentes comunes y multimericos.
US6737056B1 (en) 1999-01-15 2004-05-18 Genentech, Inc. Polypeptide variants with altered effector function
CA2403425C (en) 2000-04-11 2013-08-27 Genentech, Inc. Multivalent antibodies and uses therefor
RU2005141512A (ru) 2003-05-31 2007-07-20 Микромет Аг (De) Фармацевтические композиции, включающие биспецифические анти-cd3, анти-cd19 конструкции антител для лечения расстройств, связанных с b-клетками
US7235641B2 (en) 2003-12-22 2007-06-26 Micromet Ag Bispecific antibodies
KR100891620B1 (ko) 2004-04-13 2009-04-02 에프. 호프만-라 로슈 아게 항-p-셀렉틴 항체
TWI309240B (en) 2004-09-17 2009-05-01 Hoffmann La Roche Anti-ox40l antibodies
PT1871805T (pt) 2005-02-07 2019-12-02 Roche Glycart Ag Moléculas de ligação a antigénios que se ligam ao rfce, vetores que as codificam e as suas utilizações
CA2603408C (en) 2005-03-31 2018-08-21 Chugai Seiyaku Kabushiki Kaisha Methods for producing polypeptides by regulating polypeptide association
US8236308B2 (en) 2005-10-11 2012-08-07 Micromet Ag Composition comprising cross-species-specific antibodies and uses thereof
DK1999154T3 (da) 2006-03-24 2012-12-03 Merck Patent Gmbh Fremstillede heterodimere proteindomæner
US20090182127A1 (en) 2006-06-22 2009-07-16 Novo Nordisk A/S Production of Bispecific Antibodies
US20080044455A1 (en) 2006-08-21 2008-02-21 Chaim Welczer Tonsillitus Treatment
EP2471816A1 (en) 2006-08-30 2012-07-04 Genentech, Inc. Multispecific antibodies
PL2155783T5 (pl) 2007-04-03 2023-03-13 Amgen Research (Munich) Gmbh Swoista międzygatunkowo domena wiążąca CD3epsilon
US9266967B2 (en) 2007-12-21 2016-02-23 Hoffmann-La Roche, Inc. Bivalent, bispecific antibodies
US8242247B2 (en) 2007-12-21 2012-08-14 Hoffmann-La Roche Inc. Bivalent, bispecific antibodies
US20090162359A1 (en) 2007-12-21 2009-06-25 Christian Klein Bivalent, bispecific antibodies
WO2009089004A1 (en) 2008-01-07 2009-07-16 Amgen Inc. Method for making antibody fc-heterodimeric molecules using electrostatic steering effects
KR101431318B1 (ko) 2009-04-02 2014-08-20 로슈 글리카트 아게 전장 항체 및 단일쇄 fab 단편을 포함하는 다중특이성 항체
DK2417156T3 (en) 2009-04-07 2015-03-02 Roche Glycart Ag Trivalent, bispecific antibodies
US9067986B2 (en) 2009-04-27 2015-06-30 Oncomed Pharmaceuticals, Inc. Method for making heteromultimeric molecules
PE20120540A1 (es) 2009-05-27 2012-05-09 Hoffmann La Roche Anticuerpos triespecificos o tetraespecificos
US9676845B2 (en) 2009-06-16 2017-06-13 Hoffmann-La Roche, Inc. Bispecific antigen binding proteins
CN104945509A (zh) 2009-09-16 2015-09-30 弗·哈夫曼-拉罗切有限公司 包含卷曲螺旋和/或系链的蛋白质复合体及其用途
KR20120125611A (ko) 2009-12-29 2012-11-16 이머전트 프로덕트 디벨롭먼트 시애틀, 엘엘씨 이종이량체 결합 단백질 및 이의 용도
US9527926B2 (en) 2010-05-14 2016-12-27 Rinat Neuroscience Corp. Heterodimeric proteins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and purifying them
PL2635607T3 (pl) 2010-11-05 2020-05-18 Zymeworks Inc. Projekt stabilnego przeciwciała heterodimerowego z mutacjami w domenie FC
LT2691417T (lt) 2011-03-29 2018-10-25 Roche Glycart Ag Antikūno fc variantai
EP2747781B1 (en) 2011-08-23 2017-11-15 Roche Glycart AG Bispecific antibodies specific for t-cell activating antigens and a tumor antigen and methods of use
ES2659764T3 (es) 2011-08-23 2018-03-19 Roche Glycart Ag Moléculas biespecíficas de unión a antígeno activadoras de linfocitos T
AU2012298535A1 (en) 2011-08-23 2014-02-06 Roche Glycart Ag Bispecific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s
SI2794905T1 (sl) 2011-12-20 2020-08-31 Medimmune, Llc Modificirani polipeptidi za ogrodja bispecifičnega protitelesa
BR112014018005B1 (pt) 2012-02-15 2021-06-29 F. Hoffmann-La Roche Ag Uso de um complexo não covalente imobilizado
KR102545770B1 (ko) 2012-04-20 2023-06-21 메뤼스 엔.페. Ig-유사 분자의 제조방법 및 제조수단
KR102597804B1 (ko) 2013-12-20 2023-11-07 제넨테크, 인크. 이중 특이적 항체
UA117289C2 (uk) 2014-04-02 2018-07-10 Ф. Хоффманн-Ля Рош Аг Мультиспецифічне антитіло
WO2016016299A1 (en) 2014-07-29 2016-02-04 F. Hoffmann-La Roche Ag Multispecific antibodies
KR102411972B1 (ko) 2014-08-04 2022-06-23 에프. 호프만-라 로슈 아게 이중특이적 t 세포 활성화 항원 결합 분자
CN107787332B (zh) 2015-04-24 2022-09-09 豪夫迈·罗氏有限公司 多特异性抗原结合蛋白
TWI781108B (zh) 2016-07-20 2022-10-21 比利時商健生藥品公司 抗gprc5d抗體、結合gprc5d與cd3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及其用途
TWI829667B (zh) 2018-02-09 2024-01-21 瑞士商赫孚孟拉羅股份公司 結合gprc5d之抗體
WO2021018859A2 (en) 2019-07-31 2021-02-04 F. Hoffmann-La Roche Ag Antibodies binding to gprc5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79009A1 (en) 2024-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513521B2 (ja) Gprc5dに結合する抗体
JP7426825B2 (ja) 抗pd-1抗体と突然変異il-2とまたはil-15とのイムノコンジュゲート
TWI818387B (zh) 結合cd3之抗體
JP7148539B2 (ja) 免疫抱合体
TWI830974B (zh) 與 hla-a2/mage-a4 結合之抗體
TW202115115A (zh) 免疫結合物
TWI852680B (zh) 與 cd3 及 cd19 結合之抗體
US20230192795A1 (en) Immunoconjugates
TW202216766A (zh) 與cd3結合之抗體
TW202423969A (zh) Gprc5d tcb及蛋白酶體抑制劑之組合療法
TW202423970A (zh) Gprc5d tcb及cd38抗體之組合療法
TW202430211A (zh) Gprc5d tcb及imid之組合療法
WO2024184287A1 (en) Combination therapy of an anti-egfrviii/anti-cd3 antibody and an tumor-targeted 4-1bb agonist
RU2810924C2 (ru) Антитела, связывающиеся с cd3
JP2024537096A (ja) がんの治療のための代替的なPD1-IL7vイムノコンジュゲート
TW202430568A (zh) 抗b7h3抗體以及其使用方法
JP2024537335A (ja) 新規インターロイキン-7イムノコンジュゲー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