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05651A - 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205651A CN118205651A CN202311544874.9A CN202311544874A CN118205651A CN 118205651 A CN118205651 A CN 118205651A CN 202311544874 A CN202311544874 A CN 202311544874A CN 118205651 A CN118205651 A CN 1182056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m
- saddle
- knuckle
- knuckle guard
- type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1012 protector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1145 finger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72 buff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8—Hoods protecting the rider
- B62J17/086—Frame mounted ho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7/00—Safety equip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能够以更简易的构造组装性良好地将指节保护件安装于鞍乘型车辆。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具备指节保护件(50)和支承指节保护件(50)并被固定于把手(21)的撑架(60),其中,在撑架(60)设置有安装指节保护件(50)的多个安装部(80、82),安装部(80、82)中的至少一个是从把手(21)侧和把手(21)的相反侧夹持指节保护件(50)的端部的夹持部(8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在鞍乘型车辆中,已知有设置用于保护握住把手的手的指节保护件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与指节保护件对应的把手用保护器,并记载有从前方覆盖握住把手的手的罩和用于将罩安装于把手的安装部件。在专利文献1中,安装部件具备框架,通过使用多个螺钉将罩安装于框架,从而按照框架形状将罩形成为能够弯曲。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登记第30475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为了使覆盖手的罩与安装部件连结,使用了多个螺钉等紧固部件,部件数量、安装所涉及的工时增多,组装性会变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更简易的构造组装性良好地将指节保护件安装于鞍乘型车辆的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具备指节保护件和支承所述指节保护件并被固定于把手的撑架,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撑架设置有安装所述指节保护件的多个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中的至少一个是从所述把手侧和所述把手的相反侧夹持所述指节保护件的端部的夹持部。
发明效果
能够以更简易的构造组装性良好地将指节保护件安装于鞍乘型车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从左侧后方观察的鞍乘型车辆的把手的周边的立体图。
图3是鞍乘型车辆的俯视图。
图4是指节保护件的正视图。
图5是指节保护件的后视图。
图6是指节保护件的侧视图。
图7是撑架的立体图。
图8是撑架的正视图。
图9是撑架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10:鞍乘型车辆;
21:把手;
50:指节保护件;
51:保护件正面;
51a:上侧面部;
51b:中央面部;
51c:下侧面部;
51d:棱线;
51e:棱线;
53:保护件背面;
55:安装孔;
55a:安装孔;
55a:安装孔;
55b:安装孔;
60:撑架;
61:固定孔;
64:连结部;
66:第一平板部;
68:第二平板部;
70:第一臂部(臂部);
72:第二臂部(臂部);
74:第三臂部(臂部);
80:夹持部(安装部);
82:安装部;
84:弹性部件;
86:弹性部件;
F1、F2、F3:平面(抵接面);
S1、S2、S3:假想平面(抵接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说明中,关于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若没有特别记载则设为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另外,各图所示的标号FR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表示车体上方,标号LH表示车体左方。
[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10的侧视图。
鞍乘型车辆10是具备以下部分的车辆:车架11、支承于车架11的动力单元12、将前轮13支承为转向自如的前叉14、支承后轮15的摆臂16、以及乘员用的座椅17。
鞍乘型车辆10是乘员以骑跨的方式就座于座椅17的车辆。座椅17设置在车架11的后部的上方。
车架11具备:设置于车架11的前端部的前立管18、位于前立管18的后方的前架19、以及位于前架19的后方的后架20。前架19的前端部与前立管18连接。
座椅17被支承于后架20。
前叉14由前立管18支承为左右转向自如。前轮13支承于在前叉14的下端部设置的车轴13a上。乘员把持的转向用的把手21被安装于前叉14的上端部。
摆臂16由支承于车架11的枢轴22支承。枢轴22是在车宽方向上水平延伸的轴。枢轴22贯插在摆臂16的前端部。摆臂16以枢轴22为中心上下摆动。
后轮15支承于在摆臂16的后端部设置的车轴15a。
动力单元12配置于前轮13与后轮15之间,且支承于车架11。
动力单元12是内燃机。动力单元12具备曲轴箱23和收纳往复运动的活塞的缸部24。缸部24的排气口与排气装置25连接。
动力单元12的输出通过驱动力传递部件而传递至后轮15,该驱动力传递部件连接动力单元12和后轮15。
另外,鞍乘型车辆10具有:从上方覆盖前轮13的前挡泥板26、从上方覆盖后轮15的后挡泥板27、供乘员放脚的踏板28、以及蓄积动力单元12使用的燃料的燃料箱29。
前挡泥板26安装于前叉14。后挡泥板27和踏板28设置在比座椅17靠下方的位置。燃料箱29支承于车架11。
图2是表示从左侧后方观察的鞍乘型车辆10的把手21的周边的立体图。图3是鞍乘型车辆10的俯视图。
如图2、图3所示,鞍乘型车辆10具备左右一对前叉14。左右一对前叉14通过顶梁30和底梁31在车宽方向上连结。在顶梁30及底梁3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支承有能够转动地与前立管18连结的杆轴33。
在前叉14的上部前方支承有前照灯34。在前照灯34的上部,在左右设置有一对方向指示灯45。方向指示灯45位于顶梁30的前方。
在顶梁30的上表面左右设置有一对把手支架32。在把手支架32上安装把手21。把手21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操纵把手。把手21具备保持于把手支架32的中心管部40和从中心管部40的左右两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侧管部42。
在侧管部42设置有供驾驶员把持的握柄44。在左右各侧管部42,在握柄44的车宽方向内侧各自设置有箱状的开关壳46、47。开关壳46、47与各个握柄44的车宽方向内端部相邻配置。
在左侧的侧管部42设置有离合器杆48。在右侧的侧管部42设置有制动杆49。离合器杆48、制动杆49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各个开关壳46、47的车宽方向内端部。
在侧管部42设置有指节保护件50。指节保护件50是从车体的前方覆盖把持握柄44的驾驶员的手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的指节保护件50形成为左右对称。
指节保护件50通过撑架60安装于侧管部42。撑架60是从侧管部42朝向车体前方延伸的部件。撑架60的一个端部固定于开关壳46的车宽方向中央侧。在撑架60的另一端部安装指节保护件50。
在撑架60的上表面支承有向上方立起的后视镜43。
如图3所示,各个指节保护件50由撑架60支承,配置在离合器杆48、制动杆49的前方。另外,各个指节保护件50由撑架60支承,配置在比方向指示灯45靠后上方的位置。
图4是指节保护件50的正视图。图5是指节保护件50的后视图。图6是指节保护件50的侧视图。在图4~图6中,均表示设置在车体左侧的指节保护件50。
在本实施方式中,指节保护件50由树脂材料形成。指节保护件50具备规定的厚度尺寸。
如图4~图6所示,指节保护件50形成为碗型的多面体状。指节保护件50以整体朝向车体前方呈凸状的方式配置。
具体而言,在指节保护件50中,朝向车体的前方的面即保护件正面51朝向车体的前方成为凸形状,并且朝向车体的背面侧的面即保护件背面53成为朝向车体的前方凹陷的凹形状。
在指节保护件50中,保护件正面51隔着该指节保护件50位于握柄44的相反侧。在指节保护件50中,保护件背面53与握柄44对置配置,位于握柄44侧。
保护件正面51和保护件背面53通过在俯视观察时形成各自的各条边的缘部59而被连结。该缘部59相当于碗形状的指节保护件50的开口缘部。
指节保护件50在正视时左右宽度比上下宽度大。指节保护件50以在正视时将握柄44从车宽方向内端部覆盖至车宽方向外端部附近的尺寸形成。指节保护件50在上下方向上以覆盖握柄44、开关壳46、离合器杆48或制动杆49等的尺寸形成。
保护件正面51具有上侧面部51a、形成于上侧面部51a的下侧的中央面部51b、以及形成于中央面部51b的下侧的下侧面部51c。上侧面部51a、中央面部51b和下侧面部51c分别具有平坦面形状。上侧面部51a与中央面部51b具有互不相同的角度,在上侧面部51a与中央面部51b之间形成有棱线51d。同样地,中央面部51b与下侧面部51c具有互不相同的角度,在中央面部51b与下侧面部51c之间形成棱线51e。
在指节保护件50设置有作为贯通孔的多个安装孔55a、55b。安装孔55a、55b在形成为多面体状的指节保护件50中配置在互不相同的平面上。具体而言,安装孔55a设置于上侧面部51a。安装孔55b设置于中央面部51b。
以下,将在设置有安装孔55a的上侧面部51a设置的平面部分设为平面F2。另外,将在设置有安装孔55b的中央面部51b设置的平面部分设为平面F3。平面F2、F3在图4~图6中由双点划线表示。
各个安装孔55a、55b均设置于接近缘部59的位置。以下,将缘部59的相当于一条边的规定部位设为被保持缘部57。被保持缘部57在指节保护件50中配置于相比于位于车体的外侧的端部而离位于车体的中央侧的端部更近的位置。被保持缘部57形成指节保护件50的下缘的一部分。
被保持缘部57所形成的一条边在与平面F2、F3分别不同的平面上延伸。以下,将该一条边及被保持缘部57延伸的平面设为平面F1。平面F1在图4~图6中由双点划线表示。
图7是撑架60的立体图。图8是撑架60的正视图。图9是撑架60的侧视图。图8表示从车体的前侧观察的撑架60,图9表示从车体的右侧观察的撑架60。在图7~图9中,均表示设置于车体的左侧的撑架60。
如图5、图6所示,在指节保护件50连结有撑架60。撑架60配置于保护件背面53侧。
如图7所示,撑架60是具有长条形状的部件。撑架60以长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如图7~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撑架60通过将金属板等板状部件即主体部件90弯折,并且在该主体部件90上接合金属板等板状部件即接合部件92而形成。
如图9所示,在撑架6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即后端部设置有基部62。基部62的主体部件90形成为大致倒U字状。在基部62的后端部形成有贯通孔状的固定孔61。固定孔61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撑架60通过贯插于固定孔61的螺纹部件等而固定于侧管部42。此时,基部62以侧管部42通过倒U字形状的内侧的方式被固定。换言之,基部62以在前后方向上跨过侧管部42的方式配置。
在基部62设置有朝向前方延伸的连结部64。连结部64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部分。连结部64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状的第一平板部66和与第一平板部66的上部连接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状的第二平板部68。连结部64通过将板状部件弯折而形成。
第二平板部68具备与基部62连续的平板形状,以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厚度的方式配置。
第一平板部66具备在第二平板部68中从车宽方向外侧的缘部朝向下方延伸的平板形状。
在图5中,用单点划线表示在第一平板部66和第二平板部68各自的平面上延伸的假想线L1、L2。
如图5所示,第一平板部66与第二平板部68形成角度θ。该角度θ是在连结部64被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的截面上形成的角度。连结部64形成为角度θ构成直角以下的角度。
由此,连结部64能够具备规定的强度以及刚性。因此,撑架60能够通过将连结部64形成为弯折板状这样的简易的构造而具备规定的刚性及强度。
在第二平板部68中,在与基部62相邻的端部、换言之后端部形成有镜固定孔69。镜固定孔69是沿车体的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后视镜43的下端固定于镜固定孔69。即,后视镜43与指节保护件50一起支承于撑架60。
如图7~图9所示,在连结部64中,在基部62的相反侧、换言之在前方侧,设置有第一臂部70、第二臂部72以及第三臂部74。第一臂部70、第二臂部72以及第三臂部74具备从连结部64向前方侧延伸的平板形状部分。
如图9所示,第一臂部70由与形成连结部64的主体部件90不同的板状部件即接合部件92形成。即,在制造时,第一臂部70与连结部64分体地形成。接合部件92通过在长度方向中途部弯折而整体形成为大致L字状。在接合部件92中,由比弯折部93靠前侧的部位形成第一臂部70,由比弯折部93靠后侧的部位形成接合部76。
接合部件92通过将接合部76的平面部分例如利用焊接等以面接触的状态接合于第一平板部66的平面部分,从而被固定于主体部件90。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部件92以接合部件92的弯折部93配置于与连结部64的前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的方式安装于主体部件90。由此,第一臂部70支承于连结部64,并从连结部64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前方延伸。
这样,撑架60通过将主体部件90和接合部件92这两个部件接合而形成。因此,撑架60以简易的构造形成为具备沿三个方向延伸的第一臂部70、第二臂部72以及第三臂部74。
在第一臂部70的前端设置有夹持部80。夹持部80例如通过在接合部件92中将位于第一臂部70的末端的部位弯折成截面呈U字状而形成。夹持部80具备以规定的宽度尺寸延伸的支承部81、从支承部81的宽度方向一侧立起的夹持片部83、以及从支承部81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立起的夹持片部87。一个夹持片部87与第一臂部70连续,另一个夹持片部83形成接合部件92的第一臂部70的端部。支承部81形成为在假想平面S1上延伸。
在此,截面呈U字状以也包括截面大致呈U字状的意思使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支承部81、一个夹持片部83和另一个夹持片部87形成为截面呈U字状,但一个夹持片部87和另一个夹持片部83的长度也可以不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夹持片部87与另一个夹持片部83平行地延伸,但也可以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倾斜。即,只要是具有第一夹持片部、与第一夹持片部对置的第二夹持片部、以及将第一夹持片部与第二夹持片部连接的连接部的形状,则夹持部80就是截面呈U字状。
如图6所示,在夹持部80配置有截面呈U字状的弹性部件84。弹性部件84例如由橡胶材料等具有挠性的部件形成为在端面观察时呈大致U字状。弹性部件84在夹持部80的内侧沿着支承部81和一对夹持片部83、87分别安装。此外,弹性部件84只要能够沿着夹持部80的内侧配置即可,例如也可以形成为板状等其他形状。
如图7~图9所示,第二臂部72从第二平板部68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第三臂部74从第一平板部66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第一臂部70、第二臂部72以及第三臂部74从连结部64的前端部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延伸。即,第一臂部70、第二臂部72以及第三臂部74在互不相同的平面上延伸。
在第二臂部72和第三臂部74中,在位于连结部64的相反侧的端部即各自的前端部均设置有平板状的安装部82。安装部82通过在第二臂部72和第三臂部74中将板状的端部弯折而形成。安装部82分别位于互不相同的假想平面S2、S3上。假想平面S2、S3分别是与上述的假想平面S1不同的平面,在未图示的假想延长面相互交叉。
在安装部82设置有安装孔85。安装孔85是沿安装部82的板厚方向贯通的贯通孔。
在撑架60中,基部62、连结部64、第二臂部72、第三臂部74以及两个安装部82均由主体部件90形成。即,基部62、连结部64、第二臂部72、第三臂部74以及两个安装部82被设置为一体。
如图4~图6所示,在将指节保护件50安装于撑架60的情况下,首先,将指节保护件50的被保持缘部57被插入第一臂部70的夹持部80。由此,在夹持部80的支承部81隔着弹性部件84与直线状的被保持缘部57抵接的状态下,被保持缘部57被夹持部80夹持。
具体而言,支承部81隔着弹性部件84而与被保持缘部57的下端抵接,另一个夹持片部83隔着弹性部件84而与保护件正面51抵接,一个夹持片部87隔着弹性部件84而与保护件背面53抵接。即,夹持部80从下方支承指节保护件50的端部,并且从把手21侧和把手21的相反侧夹持指节保护件50的端部,从而保持该指节保护件50。
这样,在鞍乘型车辆10中,通过将第一臂部70的末端弯折成截面呈U字状,能够更简易地设置能够夹持被保持缘部57的结构。
当被保持缘部57被夹持部80夹持时,第二臂部72及第三臂部74的安装孔85分别配置成从指节保护件50的保护件背面53与安装孔55a、55b分别重叠,安装部82分别与保护件背面53抵接。
此时,假想平面S1在与假想平面S1正交地观察时与平面F1重叠,假想平面S2在与正交地观察假想平面S2时与平面F2重叠,假想平面S3在与假想平面S1正交地观察时与平面F3重叠。
即,平面F1、F2、F3和假想平面S1、S2、S3成为指节保护件50与撑架60的抵接面。
这样,通过使被保持缘部57由夹持部80夹持,支承部81与被保持缘部57接触,并且安装部82分别与保护件背面53面接触。此外,在夹持部80中,夹持片部83与保护件正面51面接触,夹持片部87与保护件背面53面接触。
由此,在鞍乘型车辆10中,能够通过撑架60的夹持部80临时组装指节保护件50。因此,在鞍乘型车辆10中,能够以更简易的结构组装性良好地将指节保护件50安装于鞍乘型车辆10。
在该状态下,盲铆钉94被贯插于各个安装孔85和安装孔55a、55b。此时,盲铆钉94成为突出至比保护件背面53靠后方处的状态。盲铆钉94是也被称为盲螺母或者波普铆钉的筒状的紧固部件。
螺纹部件96被贯插在分别贯插于安装孔55a、55b的盲铆钉94中。螺纹部件96隔着弹性部件86贯插于盲铆钉94中。弹性部件86例如是橡胶垫圈等形成为环状的具有挠性的部件。弹性部件86以与安装孔55a、55b重叠的方式与保护件正面51抵接。螺纹部件96贯插于弹性部件86和盲铆钉94,并紧固于盲铆钉94。
由此,盲铆钉94的从安装孔85向后方突出的末端部在径向上鼓出而变形为凸缘状。这样,通过被盲铆钉94和螺纹部件96夹持,安装部82分别被借助橡胶安装于指节保护件50。
另外,在鞍乘型车辆10中,不限于盲铆钉94,也可以使用螺母等其他紧固部件将指节保护件50安装于撑架60。
这样,在鞍乘型车辆10中,在一个基于插入形状而形成的夹持部80和两个作为紧固部的安装部82这三处,将指节保护件50安装于撑架60。如上所述,通过使用盲铆钉94将安装部82固定于指节保护件50,在鞍乘型车辆10中,能够实现将指节保护件50安装于撑架60的部件数量的削减和安装作业的简化,并且能够进行指节保护件50的三点支承。
如上所述,第一臂部70、第二臂部72以及第三臂部74在互不相同的平面上延伸。由此,第一臂部70、第二臂部72以及第三臂部74从互不相同的方向支承指节保护件50。因此,撑架60容易在使振动的传递方向分散的同时支承指节保护件50,能够抑制由振动等外力引起的变形。此外,撑架60能够更牢固地支承并固定指节保护件50。
指节保护件50隔着弹性部件84和弹性部件86安装于撑架60。由此,即使在鞍乘型车辆10因行驶等而振动的情况下,在该鞍乘型车辆10中,弹性部件84和弹性部件86也成为缓冲件,能够抑制指节保护件50相对于撑架60振动。
夹持部80的支承部81和安装部82分别位于互不相同的假想平面S1、S2、S3上。由此,安装部82从后方与指节保护件50面接触。夹持部80从车宽方向及下方支承指节保护件50。因此,在夹持部80和安装部82处,撑架60从互不相同的方向与指节保护件50抵接而支承指节保护件50。由此,由于指节保护件50难以沿着与撑架60抵接的抵接面移动,因此撑架60能够更牢固地支承并固定指节保护件5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撑架60中,夹持部80和安装部82分别在相互接近的位置与指节保护件50抵接。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鞍乘型车辆10中,通过由夹持部80和安装部82各自从互不相同的方向支承指节保护件50,从而撑架60能够更牢固地支承并固定指节保护件50。此外,在鞍乘型车辆10中,提高了指节保护件50的固定结构相对于行驶时的振动等的耐久性。
如上所述,撑架60和指节保护件50通过夹持被保持缘部57的夹持部80和与保护件背面53面接触并利用紧固部件紧固的安装部82而相互固定。这样,通过使用不同的固定方法相互固定,从而撑架60与指节保护件50被更牢固地相互固定。
此外,通过设置夹持部80,能够进行撑架60与指节保护件50的临时组装。
上述的实施方式例示了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进行变形以及应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夹持部80具备能够夹持被保持缘部57的截面呈U字状的构造。但是不限于此,夹持部80只要能够通过与指节保护件50的保护件正面51和保护件背面53分别抵接来夹持被保持缘部57,则也可以是其他构造。另外,例如,一个夹持片部87和另一个夹持片部83也可以设置为互不相同的部件、即相互分体。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撑架60和指节保护件50通过夹持部80和两个安装部82这三个部位而固定。但是,不限于此,撑架60和指节保护件50也可以在两处或四处以上相互固定。
另外,例如,撑架60也可以具备两个以上的夹持部80。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水平以及垂直等方向、各种形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包括起到与这些方向、形状相同的作用效果的所谓等同的范围。
[由上述实施方式支持的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支持以下的结构。
(结构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其具备:指节保护件和支承所述指节保护件并被固定于把手的撑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撑架设有安装所述指节保护件的多个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中的至少一个安装部是夹持所述指节保护件的端部的截面呈U字状的夹持部。
根据该结构,在鞍乘型车辆中,能够以更简易的结构组装性良好地将指节保护件安装于鞍乘型车辆。
(结构2)在结构1的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中,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安装部分别具有与所述指节保护件抵接的平面状的抵接面,所述抵接面朝向彼此不同的方向。
根据该结构,在鞍乘型车辆中,能够将撑架和指节保护件彼此更牢固地固定,并且提高针对行驶时的振动等的耐久性。
(结构3)在结构1或结构2的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形成为截面呈U字状。
根据该结构,在鞍乘型车辆中,能够将支架与指节保护件更牢固地相互固定。
(结构4)在结构1至结构3中任一项的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夹持部安装有弹性部件,所述夹持部隔着所述弹性部件夹持所述指节保护件。
根据该结构,在鞍乘型车辆中,能够抑制指节保护件相对于支架振动。
(构成5)在结构1至4中任一项的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架具有固定于所述把手的基部和平板状的多个臂部,所述多个臂部支承于所述基部且朝向各个所述安装部延伸,所述臂部分别形成互不相同的平面。
根据该结构,撑架容易在使振动的传递方向分散的同时支承指节保护件,能够抑制由振动等外力引起的变形。
(结构6)在结构5的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架具有弯曲板状的连结部,该连结部连结所述多个臂部和所述基部,且具有第一平板部和第二平板部,所述连结部的截面弯曲成直角以下。
根据该结构,撑架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具备规定的刚性及强度。
(结构7)在结构6的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臂部具备第一臂部、第二臂部及第三臂部,所述第一臂部一体地设置于具备面形状的接合部,所述接合部与所述第一平板部面接触而接合,所述第一臂部从所述接合部延伸,所述第二臂部从所述第一平板部延伸,所述第三臂部从所述第二平板部延伸。
根据该结构,在撑架以简单的结构设置有沿不同的三个方向延伸的臂部。
Claims (7)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其具备指节保护件(50)和支承所述指节保护件(50)并被固定于把手(21)的撑架(6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撑架(60)设有安装所述指节保护件(50)的多个安装部(80、82),
所述安装部(80、82)中的至少一个安装部是从所述把手(21)侧和所述把手(21)的相反侧夹持所述指节保护件(50)的端部的夹持部(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安装部(80、82)分别具有与所述指节保护件(50)抵接的平面状的抵接面(S1、S2、S3),
所述抵接面(S1、S2、S3)朝向彼此不同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部(80)形成为截面呈U字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夹持部(80)安装有弹性部件(84、86),
所述夹持部(80)隔着所述弹性部件(84、86)夹持所述指节保护件(50)。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撑架(60)具有:基部(62),其固定于所述把手(21);以及平板状的多个臂部(70、72、74),它们支承于所述基部(62),朝向各个所述安装部(80、82)延伸,
所述臂部(70、72、74)分别形成互不相同的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撑架(60)具有弯曲板状的连结部(64),该连结部(64)连结所述多个臂部(70、72、74)与所述基部(62),且具有第一平板部(66)和第二平板部(68),
所述连结部(64)的截面弯曲成直角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臂部(70、72、74)具备第一臂部(70)、第二臂部(72)以及第三臂部(74),
所述第一臂部(70)一体地设置于具备面形状的接合部(76),
所述接合部(76)与所述第一平板部(66)面接触而接合,
所述第一臂部(70)从所述接合部(76)延伸,
所述第二臂部(72)从所述第一平板部(66)延伸,
所述第三臂部(74)从所述第二平板部(68)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200405 | 2022-12-15 | ||
JP2022200405A JP7548985B2 (ja) | 2022-12-15 | 2022-12-15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ナックルガード取付構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205651A true CN118205651A (zh) | 2024-06-18 |
Family
ID=91447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544874.9A Pending CN118205651A (zh) | 2022-12-15 | 2023-11-17 | 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548985B2 (zh) |
CN (1) | CN118205651A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76593U (ja) | 2012-03-28 | 2012-06-28 | 優利工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 自転車用電子装置ケージ |
JP2017121924A (ja) | 2016-01-08 | 2017-07-13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
2022
- 2022-12-15 JP JP2022200405A patent/JP7548985B2/ja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11-17 CN CN202311544874.9A patent/CN118205651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4085723A (ja) | 2024-06-27 |
JP7548985B2 (ja) | 2024-09-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316296B (zh) | 二轮机动车的座椅框架 | |
US20060207825A1 (en) | Rough-terrain traveling vehicle provided with electrically-driven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 |
US9061727B2 (en) | Frame structure for a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 |
JP4290514B2 (ja) | ウインカ装置 | |
JP5098103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ヘッドライト支持構造 | |
US20200164942A1 (en) | Guard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ing vehicle | |
WO2019172380A1 (ja) | 鞍乗型車両の制御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 |
JP3644720B2 (ja) | 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式車両の車体構造 | |
JP5340778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118205651A (zh) | 鞍乘型车辆的指节保护件安装构造 | |
US10723401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saddle type vehicle | |
JP3574129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ハンドル構造 | |
JP6547064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5566654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配線装置 | |
JP4989991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グリップ構造 | |
US11358669B2 (en) | Saddle riding vehicle | |
EP4424578A1 (en) | Straddled vehicle | |
CN111749775B (zh) | 跨骑式车辆 | |
JP3109745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マウント構造 | |
JP7324814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7436572B2 (ja) | フロントカバー | |
JPH057233B2 (zh) | ||
JP2014076730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2011173495A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表示装置取付構造 | |
CN110446653B (zh) | 跨骑型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