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13244B - 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13244B
CN113613244B CN202010306629.4A CN202010306629A CN113613244B CN 113613244 B CN113613244 B CN 113613244B CN 202010306629 A CN202010306629 A CN 202010306629A CN 113613244 B CN113613244 B CN 1136132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data
target
bearer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0662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13244A (zh
Inventor
王瑞
戴明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0662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13244B/zh
Priority to EP21788192.9A priority patent/EP4132044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085968 priority patent/WO202120879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613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13244A/zh
Priority to US17/965,183 priority patent/US20230034534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132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132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27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a plurality of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s, e.g. multi-call or multi-bearer end-to-end data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10Integrity
    • H04W12/106Packet or message integ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2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e.g. protecting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 [PI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3Protecting confidentiality, e.g. by encry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10Integ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4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of control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access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2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 Modification of the traffic flow during hand-off
    • H04W36/023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 H04W36/0235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by transmitting sequence numbers, e.g. SN status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W36/18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allowing seamless reselection, e.g. soft re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9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 H04W36/0069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using split of the control plane or user pla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9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 H04W36/00698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using different RA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和装置。源辅节点接收第一切换信息并确定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源辅节点在节点切换过程中对其接收到的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得到第二数据,并向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源辅节点在节点切换过程中对上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二处理得到第三数据,并经过目标辅节点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可降低终端设备的通信时延,提升终端设备的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如无人驾驶、自动驾驶和虚拟现实等新型互联网业务在不断的涌现,这也使得对无线通信技术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在当前的通信系统中,为了保证移动中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会根据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信号强度变化或者网络侧的负载均衡的需求为终端设备实现服务小区的切换,即指示终端设备由当前的连接的网络设备(即源节点)切换到一个新的网络设备(即目标节点)。由于在传统的节点切换方式中,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的切换指示后会断开与源节点的连接,随后开始接入目标节点,这样会使得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出现中断,从而导致了某些正在执行的业务的时延增加。
现有技术中,为了克服节点切换过程中的数据传输中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同时连接切换方案,即终端设备在收到切换指示后,并不会立即断开与源节点之间的连接,直至终端设备与目标节点完成随机接入之后才断开。这样就使得在切换过程中一段时间内,终端设备会同时与源节点和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从而保证了数据传输的无中断。为了给终端装置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以及利用宏/微组网来提高频谱效率和负载平衡,人们提出了多无线接入技术双连接(Multi-RAT Dual Connectivity,MR-DC)技术,即一个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可以利用2个节点调度的无线资源。这2个节点通过X2接口上的非理想回程(non-ideal backhaul)彼此相连接。其中,一个节点作为主节点(master node,MN),一个称为辅节点(secondary node,SN)。然而,由于上述同时连接切换方法仅适用于终端设备工作在单连接模式下的场景,而随着通行业务的不断多样化,终端设备工作于双连接模式下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因此,如何避免双连接模式下节点切换过程中的出现的数据传输中断,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和通信装置。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可解决双连接模式下的终端设备在节点切换过程中出现的数据传输中断问题,实现双连接模式下的无中断的节点切换,降低了终端设备的通信时延,提升了终端设备的用户体验。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节点切换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辅节点切换,并且辅节点为锚点的场景。该方法包括:主节点确定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所述主节点向源辅节点发送第一切换信息。所述源辅节点接收第一切换信息并确定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所述主节点向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第三切换信息。所述目标辅节点接收第三切换信息并确定针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所述主节点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三切换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第三切换信息并确定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源辅节点接收核心网发送的通过第一无线承载传输的第一数据。所述源辅节点在所述节点切换过程中继续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得到第二数据,并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并处理上述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一处理包括序列号分配、基于第一秘钥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所述源辅节点在所述节点切换过程中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二处理得到第三数据,并该第三数据发送给目标辅节点。目标辅节点接收上述第三数据,并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其中,所述第二处理包括序列号分配,所述第四数据为通过所述目标辅节点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第三处理得到的数据,所述第三处理包括基于第二秘钥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或者,所述第四数据为通过主节点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第三处理并发送给所述目标辅节点的数据,所述第三处理包括基于第三秘钥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节点切换过程中,源辅节点将本要通过第一无线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时同时经由源辅节点和目标辅节点传输至终端设备,并被终端设备正确的接收,从而使得节点切换前后第一数据在核心网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传输不会发生中断,解决了因节点切换导致的数据传输中断给终端设备带来的数据传输时延等问题,提升了节点切换方法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也提升了终端设备的用户体验。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源辅节点接收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其中,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成功接入所述目标辅节点。所述源辅节点停止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基于所述第一无线承载的数据传输。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源辅节点通过源辅小区组SCG无线链路控制协议RLC承载和/或第一主小区组MCG 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终端设备通过上述源辅小区SCG RLC承载和/或第一MCG RLC承载接收上述第二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基于与源辅节点关联的第一秘钥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校验。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切换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停止通过所述源SCG RLC承载接收所述第二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一MCG RLC承载接收所述第二数据。在节点切换过程,可优先采用源辅小区SCG RLC承载或者第一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二数据,这样可以使得终端设备无需同时维护源辅小区SCG RLC承载和第一MCG RLC承载,可节省终端设备的设备能力。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辅节点通过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和/或第二MCG 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四数据。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和/或第二MCG RLC承载接收所述第四数据。这里,在节点切换过程中,源辅节点从核心网处接收到的第一数据会同时经过源辅节点和目标辅节点发送给终端设备,这样就能保证节点切换前后核心网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不会发生中断,从而可降低终端设备的通信时延。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二切换信息包括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和/或第二承载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和/或,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二MCG RLC承载。
结合第一方面,所述第二切换信息还包括第一安全信息,所述第一安全信息用于指示与所述目标辅节点关联的第二秘钥。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二秘钥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校验。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经过目标辅节点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之前,所述源辅节点向所述主节点发送所述第三数据。所述主节点接收所述第三数据,并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所述第三处理得到第五数据。所述主节点向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第四数据。其中,所述第四数据为所述第五数据的部分或者全部数据。这里,结合了锚点位置在节点切换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具体情况,但是也保证了源辅节点从核心网处接收到的第一数据能够同时经过源辅节点和目标辅节点发送给终端设备,这样就能保证节点切换前后核心网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不会发生中断,从而可降低终端设备的通信时延。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辅节点通过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四数据。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接收第四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辅节点通过第三MCG 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六数据。其中,所述第六数据为所述第五数据的部分或者全部数据。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三MCG RLC承载接收所述第六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切换信息包括第三承载配置信息和/或第四承载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三MCGRLC承载,和/或,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四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切换信息中包括第二安全信息,所述第二安全信息用于指示与所述主节点关联的第三秘钥。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三秘钥对所述第四数据和/或所述第六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校验。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数据、第四数据或第六数据与第一无线承载关联,所述第一无线承载为所述源辅节点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线承载。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其中,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来自于所述主节点或者所述目标辅节点。所述终端设备停止接收所述源辅节点发送的第一无线承载的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辅节点基于第二秘钥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以得到第四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辅节点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成功接入所述目标辅节点,并向所述主节点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发送切换完成指示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辅节点针对所述第三切换信息发送切换响应信息。所述主节点接收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的切换响应信息。其中,所述切换响应信息包括第一安全信息,所述第一安全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秘钥,所述第二秘钥用于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校验。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节点建立所述第二MCG RLC承载。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节点基于第三秘钥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以得到第五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节点建立所述第三MCG RLC承载。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节点接收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的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并将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发送给所述源辅节点。其中,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成功接入所述目标辅节点。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节点切换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辅节点切换,并且主节点为锚点的场景。该方法包括:主节点确定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所述主节点向源辅节点发送第一切换信息。所述源辅节点接收第一切换信息并确定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所述主节点向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第三切换信息。所述目标辅节点接收第三切换信息并确定针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所述主节点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切换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第二切换信息并确定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主节点接收核心网发送的通过第一无线承载传输的第一数据。所述主节点在所述节点切换过程中继续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得到第二数据,并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并处理上述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一处理包括序列号分配、基于第一秘钥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所述主节点在所述节点切换过程中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上述第一处理或者第二处理以得到第三数据,并该第三数据发送给目标辅节点。目标辅节点接收上述第三数据,并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三数据或第四数据。其中,所述第二处理包括序列号分配,所述第四数据为通过所述目标辅节点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第三处理得到的数据,所述第三处理包括基于第二秘钥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节点切换过程中,主节点将本要通过第一无线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时同时经由源辅节点和目标辅节点传输至终端设备,并被终端设备正确的接收,从而使得节点切换前后第一数据在核心网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传输不会发生中断,解决了因节点切换导致的数据传输中断给终端设备带来的数据传输时延等问题,提升了节点切换方法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也提升了终端设备的用户体验。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源辅节点接收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其中,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成功接入所述目标辅节点。所述源辅节点停止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基于所述第一无线承载关联的SCG RLC承载的数据传输。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节点通过源SCG RLC承载和/或第一MCG 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终端设备通过上述源辅小区SCGRLC承载和/或第一MCG RLC承载接收上述第二数据。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基于与主节点关联的第一秘钥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校验。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切换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停止通过所述源SCG RLC承载接收所述第二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一MCG RLC承载接收所述第二数据。在节点切换过程,可优先采用源辅小区SCG RLC承载或者第一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二数据,这样可以使得终端设备无需同时维护源辅小区SCG RLC承载和第一MCG RLC承载,可节省终端设备的设备能力。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辅节点通过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三数据。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接收所述第三数据。或者,所述目标辅节点通过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和/或第二MCG 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四数据。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和/或第二MCG RLC承载接收所述第四数据。这里,在节点切换过程中,源辅节点从核心网处接收到的第一数据会同时经过源辅节点和目标辅节点发送给终端设备,这样就能保证节点切换前后核心网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不会发生中断,从而可降低终端设备的通信时延。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二切换信息包括第一承载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二切换信息包括第二承载配置信息和/或第三承载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和/或,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二MCG RLC承载。
结合第二方面,所述第二切换信息还包括第二安全信息,所述第二安全信息用于指示与所述目标辅节点关联的第二秘钥。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二秘钥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校验。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节点向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所述第三数据。所述目标辅节点接收所述第三数据,并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所述第三处理得到第四数据。所述目标辅节点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这里,结合了锚点位置在节点切换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具体情况,但是也保证了源辅节点从核心网处接收到的第一数据能够同时经过源辅节点和目标辅节点发送给终端设备,这样就能保证节点切换前后核心网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不会发生中断,从而可降低终端设备的通信时延。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数据或者第四数据与第一无线承载关联,所述第一无线承载为所述主节点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线承载。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其中,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来自于所述主节点或者所述目标辅节点。所述终端设备停止接收所述主节点发送的第一无线承载的数据。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辅节点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成功接入所述目标辅节点,并向所述主节点发送切换完成指示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辅节点针对所述第三切换信息发送切换响应信息。所述主节点接收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的切换响应信息。其中,所述切换响应信息包括第二安全信息,所述第二安全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秘钥,所述第二秘钥用于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校验。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节点建立所述第二MCG RLC承载。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节点接收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的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并将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发送给所述源辅节点或者终端设备。其中,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成功接入所述目标辅节点。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节点切换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主节点切换,并且主节点为锚点的场景。该方法包括:源主节点确定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所述源主节点向辅节点发送第一切换信息。所述辅节点接收第一切换信息并确定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所述源主节点向所述目标主节点发送第三切换信息。所述目标主节点接收第三切换信息并确定针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所述源主节点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切换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第二切换信息并确定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源主节点接收核心网发送的通过第一无线承载传输的第一数据。所述源主节点在所述节点切换过程中继续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得到第二数据,并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并处理上述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一处理包括序列号分配、基于第一秘钥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所述源主节点在所述节点切换过程中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二处理得到第三数据,并该第三数据发送给目标主节点。目标主节点接收上述第三数据,并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其中,所述第二处理包括序列号分配,所述第四数据为通过所述目标主节点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第三处理得到的数据,所述第三处理包括基于第二秘钥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节点切换过程中,源主节点将本要通过第一无线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时同时经由源主节点和目标辅节点传输至终端设备,并被终端设备正确的接收,从而使得节点切换前后第一数据在核心网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传输不会发生中断,解决了因节点切换导致的数据传输中断给终端设备带来的数据传输时延等问题,提升了节点切换方法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也提升了终端设备的用户体验。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源主节点接收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其中,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成功接入所述目标辅节点。所述源主节点停止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基于所述第一无线承载的数据传输。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辅节点接收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其中,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成功接入所述目标辅节点。所述辅节点停止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基于所述第一无线承载关联的SCG RLC承载的数据传输。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源主节点通过第一SCG RLC承载和/或源MCG 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终端设备通过上述第一SCGRLC承载和/或源MCG RLC承载接收上述第二数据。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基于与源主节点关联的第一秘钥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校验。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切换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停止通过所述源MCG RLC承载接收所述第二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一SCG RLC承载接收所述第二数据。在节点切换过程,可优先采用第一SCG RLC承载或者源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二数据,这样可以使得终端设备无需同时维护第一SCG RLC承载和源MCGRLC承载,可节省终端设备的设备能力。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主节点通过目标MCG RLC承载和/或第二SCG 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四数据。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目标MCG RLC承载和/或第二SCG RLC承载接收所述第四数据。这里,在节点切换过程中,源辅节点从核心网处接收到的第一数据会同时经过源辅节点和目标辅节点发送给终端设备,这样就能保证节点切换前后核心网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不会发生中断,从而可降低终端设备的通信时延。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二切换信息包括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和/或第二承载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目标MCGRLC承载,和/或,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二SCG RLC承载。
结合第三方面,所述第二切换信息还包括第二安全信息,所述第二安全信息用于指示与所述目标主节点关联的第二秘钥。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二秘钥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校验。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切换信息包括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和/或第二承载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目标MCGRLC承载,和/或,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二SCG RLC承载。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数据或者第四数据与第一无线承载关联,所述第一无线承载为所述源主节点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线承载。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其中,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来自于所述源主节点或者所述目标主节点。所述终端设备停止接收所述源主节点发送的第一无线承载的数据。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主节点基于第二秘钥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以得到第四数据。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主节点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成功接入所述目标主节点,并向所述源主节点发送切换完成指示信息。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主节点针对所述第三切换信息发送切换响应信息。所述源主节点接收所述目标主节点发送的切换响应信息。其中,所述切换响应信息包括第二安全信息,所述第二安全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秘钥,所述第二秘钥用于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校验。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辅节点建立所述第二SCG RLC承载。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节点切换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主节点和辅节点同时切换,并且源主节点为锚点的场景。该方法包括:源主节点确定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所述源主节点向源辅节点发送第一切换信息。所述源辅节点接收第一切换信息并确定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所述源主节点向所述目标主节点发送第三切换信息。所述目标主节点接收第三切换信息并确定针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所述源主节点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切换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第二切换信息并确定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源主节点接收核心网发送的通过第一无线承载传输的第一数据。所述源主节点在所述节点切换过程中继续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得到第二数据,并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并处理上述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一处理包括序列号分配、基于第一秘钥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所述源主节点在所述节点切换过程中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二处理得到第三数据,并该第三数据发送给目标主节点。目标主节点接收上述第三数据,并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其中,所述第二处理包括序列号分配,所述第四数据为通过所述目标主节点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第三处理得到的数据,所述第三处理包括基于第二秘钥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节点切换过程中,源主节点将本要通过第一无线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时同时经由源主节点以及目标主节点和/或目标辅节点传输至终端设备,并被终端设备正确的接收,从而使得节点切换前后第一数据在核心网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传输不会发生中断,解决了因节点切换导致的数据传输中断给终端设备带来的数据传输时延等问题,提升了节点切换方法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也提升了终端设备的用户体验。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源主节点接收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其中,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成功接入所述目标辅节点。所述源主节点停止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基于所述第一无线承载的数据传输。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源辅节点接收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其中,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成功接入所述目标辅节点。所述源辅节点停止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基于所述第一无线承载关联的SCG RLC承载的数据传输。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源主节点通过源SCG RLC承载和/或源MCG 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终端设备通过上述源SCG RLC承载和/或源MCG RLC承载接收上述第二数据。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基于与源主节点关联的第一秘钥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校验。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切换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停止通过所述源MCG RLC承载接收所述第二数据并通过所述源SCG RLC承载接收所述第二数据。在节点切换过程,可优先采用源SCG RLC承载或者源MCG RLC承载进行第二数据的传输,这样可以使得终端设备无需同时维护源SCG RLC承载和源MCG RLC承载,可节省终端设备的设备能力。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主节点通过目标MCG RLC承载和/或目标SCG 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四数据。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目标MCG RLC承载和/或目标SCG RLC承载接收所述第四数据。这里,在节点切换过程中,源主节点从核心网处接收到的第一数据会同时经过源辅节点以及目标主节点和/或目标辅节点发送给终端设备,这样就能保证节点切换前后核心网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不会发生中断,从而可降低终端设备的通信时延。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二切换信息包括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和/或第四承载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目标MCGRLC承载,和/或,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四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目标SCG RLC承载。
结合第四方面,所述第二切换信息还包括第二安全信息,所述第二安全信息用于指示与所述目标主节点关联的第二秘钥。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二秘钥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校验。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数据或者第四数据与第一无线承载关联,所述第一无线承载为所述源主节点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线承载。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其中,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来自于所述源主节点或者所述目标主节点。所述终端设备停止接收所述源主节点基于第一无线承载发送的数据。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主节点基于第二秘钥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以得到第四数据。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主节点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成功接入所述目标主节点,并向所述源主节点发送切换完成指示信息。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主节点针对所述第三切换信息发送切换响应信息。所述源主节点接收所述目标主节点发送的切换响应信息。其中,所述切换响应信息包括第二安全信息。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源主节点接收所述目标主节点发送的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并将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发送给所述源辅节点或者终端设备。其中,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成功接入所述目标辅节点。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为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的终端设备本身,也可为该终端设备内部的如芯片等元件或者模块。该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的终端设备对应部分或者全部的节点切换方法的单元,因此也能是实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者第四方面提供的节点切换方法所具备的有益效果(或者优点)。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为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的源辅节点本身,也可为该源辅节点内部的如芯片等元件或者模块。该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的源辅节对应的部分或者全部的节点切换方法的单元,因此也能是实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者第四方面提供的节点切换方法所具备的有益效果(或者优点)。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为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的目标辅节点本身,也可为该目标辅节点内部的如芯片等元件或者模块。该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的目标辅节点对应的部分或者全部的节点切换方法的单元,因此也能是实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者第四方面提供的节点切换方法所具备的有益效果(或者优点)。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为上述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中的源主节点本身,也可为该源主节点内部的如芯片等元件或者模块。该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的源主节点对应的部分或者全部的节点切换方法的单元,因此也能是实现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提供的节点切换方法所具备的有益效果(或者优点)。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为上述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中的目标主节点本身,也可为该目标主节点内部的如芯片等元件或者模块。该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的目标主节点对应的部分或者全部的节点切换方法的单元,因此也能是实现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提供的节点切换方法所具备的有益效果(或者优点)。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为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的主节点本身,也可为该主节点内部的如芯片等元件或者模块。该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的主节点对应的部分或者全部的节点切换方法的单元,因此也能是实现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提供的节点切换方法所具备的有益效果(或者优点)。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为上述第三方面中的辅节点本身,也可为该辅节点内部的如芯片等元件或者模块。该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三方面中的辅节点对应的部分或者全部的节点切换方法的单元,因此也能是实现第三方面提供的节点切换方法所具备的有益效果(或者优点)。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为终端设备。该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以及处理器。其中,该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存储的代码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终端设备对应的部门或者全部节点切换方法。
第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为源辅节点。该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以及处理器。其中,该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存储的代码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源辅节点对应的部门或者全部节点切换方法。
第十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为目标辅节点。该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以及处理器。其中,该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存储的代码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目标辅节点对应的部门或者全部节点切换方法。
第十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为源主节点。该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以及处理器。其中,该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存储的代码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源主节点对应的部门或者全部节点切换方法。
第十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为目标主节点。该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以及处理器。其中,该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存储的代码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目标主节点对应的部门或者全部节点切换方法。
第十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为主节点。该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以及处理器。其中,该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存储的代码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中主节点对应的部门或者全部节点切换方法。
第十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为辅节点。该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以及处理器。其中,该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存储的代码执行上述第三方面中辅节点对应的部门或者全部节点切换方法。
第十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为终端设备。该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接口电路。该接口电路用于接收代码指令并传输至该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运行上述代码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终端设备对应的部门或者全部节点切换方法。
第二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为源辅节点。该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接口电路。该接口电路用于接收代码指令并传输至该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运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源辅节点对应的部门或者全部节点切换方法。
第二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为目标辅节点。该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接口电路。该接口电路用于接收代码指令并传输至该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运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目标辅节点对应的部门或者全部节点切换方法。
第二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为源主节点。该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接口电路。该接口电路用于接收代码指令并传输至该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运行上述第三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源主节点对应的部门或者全部节点切换方法。
第二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为目标主节点。该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接口电路。该接口电路用于接收代码指令并传输至该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运行上述第三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目标主节点对应的部门或者全部节点切换方法。
第二十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为主节点。该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接口电路。该接口电路用于接收代码指令并传输至该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运行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中主节点对应的部门或者全部节点切换方法。
第二十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为辅节点。该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接口电路。该接口电路用于接收代码指令并传输至该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运行上述第三方面中辅节点对应的部门或者全部节点切换方法。
第二十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该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终端设备对应的部门或者全部节点切换方法。
第二十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该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源辅节点对应的部门或者全部节点切换方法。
第二十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该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目标辅节点对应的部门或者全部节点切换方法。
第二十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该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实现上述第三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源主节点对应的部门或者全部节点切换方法。
第三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该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实现上述第三方面或者第四方面中目标主节点对应的部门或者全部节点切换方法。
第三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该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实现运行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中主节点对应的部门或者全部节点切换方法。
第三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该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实现上述第三方面中辅节点对应的部门或者全部节点切换方法。
第三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节点切换方法方法,也能实现第一方面提供的节点切换方法所具备的有益效果。
第三十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提供的节点切换方法方法,也能实现第二方面提供的节点切换方法所具备的有益效果。
第三十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提供的节点切换方法方法,也能实现第二方面提供的节点切换方法所具备的有益效果。
第三十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提供的节点切换方法方法,也能实现第二方面提供的节点切换方法所具备的有益效果。
第三十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描述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至少一个源辅节点、至少一个目标辅节点和至少一个主节点,或者,上述第三方面描述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至少一个源主节点、至少一个目标主节点和至少一个辅节点,或者,上述第四方面描述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至少一个源主节点、至少一个源辅节点、至少一个目标主节点和至少一个目标辅节点。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使得在节点切换过程中,源辅节点将本要通过第一无线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时同时经由源辅节点和目标辅节点传输至终端设备,并被终端设备正确的接收,从而使得节点切换前后第一数据在核心网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传输不会发生中断,解决了因节点切换导致的数据传输中断给终端设备带来的数据传输时延等问题,提升了节点切换方法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也提升了终端设备的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场景示意图;
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实现架构示意图;
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双连接实现架构示意图;
图2(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双连接实现架构示意图;
图2(d)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双连接实现架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DC架构下的多种承载类型的示意图;
图4(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4(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通信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4(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通信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切换方法一流程示意图;
图6(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6(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6(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6(d)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6(e)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又一流程示意图;
图8(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8(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8(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8(d)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8(e)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又一流程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又一流程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一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又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适用于支持与5G系统(又称为new radio NR系统)建立双连接的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或5G系统,还适用于其他采用各种无线接入技术并能够与5G系统建立双连接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采用码分多址(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multiple output,MIMO)等接入技术的系统,以及未来通信系统,此处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终端设备可以是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各类设备,例如可以是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处理设备。终端设备可以经接入网(例如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核心网进行通信,与RAN交换语音和/或数据。该终端设备可以是指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无线终端、移动终端、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AP)、远程终端(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user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或用户装备(user device)等。例如,可以包括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智能穿戴式设备等。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 communication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设备。还包括受限设备,例如功耗较低的设备,或存储能力有限的设备,或计算能力有限的设备等。例如包括条码、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所设备的接入网设备可以是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3GPP)所定义的基站。例如,可以是LTE系统中的基站设备,即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B,eNB/eNodeB)。还可以是NR系统中的接入网侧设备,包括gNB、传输点(trasmission/reception point,TRP)等。上述接入网设备可以是由集中单元(centralunit,CU)与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组成的,其中,CU也可以称为控制单元(control unit),采用CU-DU的结构可以将基站的协议层拆分开,部分协议层的功能放在CU集中控制,剩下部分或全部协议层的功能分布在DU中,由CU集中控制DU,例如,可以将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业务数据适应协议(service data adaptationprotocol,SDAP)以及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部署在CU,其余的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control,MAC)层以及物理层(physical)部署在DU。CU和DU之间通过F1接口连接。CU代表gNB通过NG接口和核心网连接。可选地,CU还可以采用控制面(control plane)实体和用户面(user plane,UP)实体分离的结构,由一个控制面实体管理多个用户面实体。在一个示例中,一个gNB可以有一个gNB-CU-CP,多个gNB-CU-UP和多个gNB-DU。一个gNB-CU-CP通过E1接口连接多个gNB-CU-UP,一个gNB-CU-CP可以通过F1-C接口连接多个gNB-DU,一个gNB-DU可以通过F1-U接口连接多个gNB-CU-UP。
此外,当eNB接入NR的核心网或者称为下一代核心网(Next Genaeration Core,NGC)或者5G核心网(5th Generation Core Network,5GC)时,LTE eNB也可以称为eLTEeNB。具体地,eLTE eNB是在LTE eNB基础上演进的LTE基站设备,可以直接连接5G CN,eLTEeNB也属于NR中的基站设备。接入网设备101或接入网设备102还可以是无线端点(wirelessterminal,WT),例如接入点(access point,AP)或者接入控制器(access controller,AC),或者其他具有与终端、及核心网通信能力的网络设备,例如,中继设备、车载设备、智能穿戴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网络设备的类型不做限定。
为了方便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理解,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到的多个概念进行简单的描述。
1、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技术及其架构
在现有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为了给终端装置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以及利用宏/微组网来提高频谱效率和负载平衡,新提出了一种双连接技术。支持双连接的终端设备可以同时与两个网络设备(又可称为节点,后文将以节点统一进行描述)建立通信连接,从而由这两个节点提供数据传输服务。请参见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场景示意图。如图1所示,终端设备同时与两个节点建立通信连接,这两个节点中一个称之为主节点(master node,MN),一个称之为辅节点(secondary node,SN)。主节点与核心网(core network,CN)之间具有控制面连接,也可以有用户面连接;SN 120与核心网140之间可以具有用户面连接,也可以不具有用户面连接,这里,S1-U指的是用户面连接,S1-C指的是控制面连接。实际应用中,主节点与核心网的用户面连接以及辅节点与核心网的用户面连接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只存在其中的任意一个。在辅节点与核心网之间不具有用户面连接时,终端设备的数据可以由主节点在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PDCP)层分流给辅节点。在主节点与核心网之间不具有用户面连接时,终端设备的数据可以由辅节点在PDCP层分流给主节点。
实际应用中,双连接技术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典型的架构。
(1)双连接可以在同制式的接入网设备之间实现。请参见图2(a),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实现架构示意图。如图2(a)所示,该架构又承载NR-NR DC架构。在NR单独组网的场景中,主节点与辅节点均为NR gNB,主节点与辅节点之间存在Xn接口。主节点和NGC之间存在NG接口,至少有控制面连接,可以还有用户面连接。辅节点和5GC之间存在NG-U接口,即只可以有用户面连接。这里,NGC可以包括移动性管理功能(core access and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网元以及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网元等功能实体。
(2)双连接也可以在异制式接入网设备之间实现,可以称为多制式DC(multi-RATDC,MR-DC)。这里,主节点与辅节点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nology,RAT)。例如,可以在LTE和NR联合组网的场景下实现双连接,称为LTE-NR双连接,从而终端设备可以同时从LTE和NR空口获得无线资源进行数据传输,从而获得传输速率上的增益。
具体实现中,MR-DC可以包括如下三种架构。请参见图2(b),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双连接实现架构示意图。该架构又称为EN-DC架构。如图2(b)所示,LTE eNB作为主节点,NR gNB作为辅节点。LTE eNB与NR gNB之间存在X2接口。LTE eNB与LTE系统的演进型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EPC)之间存在S1接口(包括S1-U接口和/或S1-C接口),至少有控制面连接,可以还有用户面连接。NR gNB和EPC之间存在S1-U接口,即只可以有用户面连接。在图2(b)所示的场景中,双连接以LTE eNB为锚点,且该LTE eNB接入LTE的核心网。
请参见图2(c),图2(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双连接实现架构示意图。该架构又称为NE-DC架构。其与图2(b)的区别在于,以NR gNB为锚点,且该NR gNB接入NGC,NRgNB作为主节点,与NGC之间存在NG接口,可以为终端设备建立控制面连接和用户面连接。LTE eNB作为辅节点,与NGC之间存在NG-U接口,仅为终端建立用户面连接。
请参见图2(d),图2(d)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双连接实现架构示意图。该架构又可称之为NGEN-DC架构。图2(b)同样以LTE eNB为锚点,区别在于该LTE eNB接入NGC。即,LTE eNB作为主节点,与NGC之间存在NG接口,可以为终端设备建立控制面连接和用户面连接。NR gNB作为辅节点,与NGC之间存在NG-U接口,仅为终端建立用户面连接。
除了图2(a)-图2(d)所示的DC架构,双连接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DC架构来实现,如LTE DC架构(主节点、辅节点都是LTE基站,核心网是EPC/5GC)等。
在图2(a)-图2(d)所示的四种场景中,辅节点和核心网之间也可以不建立用户面连接,而是经由主节点传递数据。例如,在下行方向上,终端设备的数据先由核心网到达主节点,主节点在PDCP层将终端设备的数据分流给辅节点。这里,分流的数据的形式具体可为PDCP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 PDU)。当主节点与核心网之间没有用户面连接而辅节点与核心网之间有用户面连接时,终端设备的数据也可以由核心网先传输至辅节点,再由辅节点分流给主节点。
2、无线承载及其分类
简单的来说,无线承载就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逻辑资源的集合体,它可以为用户提供终端设备到陆地无线接入网(或者说核心网)的数据连接能力。根据承载的信息的种类,无线承载可分为信令无线承载(signaling radio bearer,SRB)和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两种。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无线承载主要指的是数据无线承载。下面对数据无线承载的各种类型进行简单的描述。
在双连接中,终端设备与接入网侧建立的数据无线承载可以由主节点或者辅节点独立提供,也可由主节点和辅节点同时提供。由主节点提供的承载称为主小区组承载(master cell group bearer,MCG bearer)。这里,MCG包含用于为终端设备提供空口传输资源的至少一个主节点管理的小区。由辅节点提供的承载称为辅小区组承载(secondarycell group bearer,SCG bearer)。这里,SCG包含用于为终端设备提供空口传输资源的至少一个辅节点管理的小区。此外,同时由主节点和辅节点提供的承载称为分离承载(splitbearer)。
下面结合图3进行说明,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DC架构下的多种承载类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当承载仅由主节点提供,即数据流仅由核心网流向MN时,该承载为MCG承载(bearer)。当承载仅由SN提供,即数据流仅由核心网流向SN时,该承载为SCG承载。当承载同时由MN和SN提供,即数据流在MN或SN分流时,该承载为分离承载(split bearer)。分离承载中,为了区别起见,在MN分流的可以称为MCG split bearer,在SN分流的可以称为SCGsplit bearer。由图3可知,每一种承载类型都有相应的PDCP层处理和RLC层处理,例如,SCGbearer/SCG split bearer对应有SCG RLC bearer和SN terminated PDCP bearer。根据PDCP实体建立在MN还是SN,DC中的承载又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包括:终结在MN的MCG承载(MN terminated MCG bearer),终结在MN的SCG承载(MN terminated SCG bearer),终结在MN的split承载(MN terminated split bearer),终结在SN的MCG承载(SN terminatedMCG bearer),终结在SN的SCG承载(SN terminated SCG bearer),终结在SN的split承载(SN terminated split bearer)。其中,对于终结在MN的承载,指代的是PDCP实体建立在MN上,与核心网的用户面连接终结在MN,即以MN为锚点(anchor)。对于终结在SN的承载,指代的是PDCP实体建立在SN,与核心网的用户面连接终结在SN,即以SN为锚点。可以理解的是,承载终结在MN还是SN表示与核心网的数据传输通过MN进行还是SN进行,而空口传输资源则由MCG或者SCG提供。例如,若采用MN terminated SCG bearer,则核心网下发的下行数据通过MN的PDCP层处理后全部转到SN的RLC层、MAC层进一步处理并通过SCG发送给终端。对应地,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通过SN的MAC层、RLC层处理后全部转到MN的PDCP层处理并通过MN与核心网的接口发送给核心网设备。若采用MN terminated split bearer,则核心网下发的下行数据通过MN的PDCP层处理后一部分数据转到SN,通过SCG发送给终端,其余部分仍由MN通过MCG发送给终端。对应地,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一部分通过MCG发送到MN,另一部分通过SCG发送到SN,两部分数据汇聚到MN的PDCP层处理并通过MN与核心网的接口发送给核心网设备。
请参见图4(a),图4(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架构示意图。由图4(a)可知,该通信系统包括主节点、源辅节点、目标辅节点和终端设备。该通信系统适用于终端设备由与主节点和源辅节点建立双连续通信切换至与主节点和目标辅节点建立双连接通信的场景。也即是说,该通信系统适用于终端设备的辅节点切换的场景。
或者,请参见图4(b),图4(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通信系统架构示意图。由图4(b)可知,该通信系统主要包括源主节点、目标主节点、辅节点和终端设备。该通信系统适用于终端设备由与源主节点和辅节点建立双连接通信切换至与目标主节点和辅节点建立双连接通信的场景。也就是说,该通信系统适用于终端设备的主节点切换的场景。
或者,请参见图4(c),图4(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通信系统架构示意图。由图4(c)可知,该通信系统主要包括源主节点、源辅节点、目标主节点、目标辅节点和终端设备。该通信系统适用于终端设备由与源主节点和源辅节点建立双连接通信切换至与目标主节点和目标辅节点建立双连接通信的场景。也就是说,该通信系统适用于终端设备的主节点和辅节点同时切换的场景。
如图4(a)、图4(b)或者图4(c)所述的通信场景中,在节点(包括辅节点和/或主节点)切换的过程中,终端设备会先断开与源节点之间的无线连接,然后向目标节点发起随机接入,在完成随机接入后则通过目标节点实现与核心网之间的数据交互。所以,在节点切换过程中,终端设备通过被切换的节点与核心网之间进行的数据传输会发生中断,从而导致了某些正在执行的业务的时延增加。而现有技术中提出的同时连接切换方法仅适用于终端设备工作在单连接模式下的场景,并不适用于终端设备工作在双连接模式下的场景。因此,如何克服双连接模式下节点切换过程中的出现的数据传输中断,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克服双连接模式下节点切换过程中的出现的数据传输中断,以实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实施例一
请参见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切换方法一流程示意图,该节点切换方法适用于如图4(a)所示的通信系统。该节点切换方法适用于前文图2(a)到图2(d)所示的各种双连接实现架构。在本实施例中,将以图2(b)中的EN-DC架构为例进行描述。在本实施例提供的节点切换方法所适用的场景中,被切换的节点为辅节点(即由源辅节点切换至目标辅节点)。切换之前,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的用户面连接终结在源辅节点上,切换之后,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的用户面连接终结在目标辅节点或者主节点上。同时,本实施例提供的节点切换方法适用于终端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数据上行或者数据下行,在本实施例中,将以核心网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数据这一情况为例进行描述。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1,主节点确定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当主节点根据负载均衡的需求确定终端设备需要由当前的服务小区切换至一个新的服务小区(为方便理解和区别,下文将以目标服务小区代替描述),并且主节点确定终端设备当前的服务小区为源辅节点管理的某一个辅小区,上述目标小区为目标辅节点管理的某一个辅小区,则主节点可确定终端设备需要进行辅节点切换。或者,当主节点接收到终端设备上报的信号质量测量结果,并根据该信号质量测量结果确定终端设备与目标辅节点之间的信号质量要优于终端设备与源辅节点之间的信号质量,则确定终端设备需要进行节点切换。或者,终端设备可将其检测到的信号质量测量结果上报给源辅节点。源辅节点在接收到上述信号质量检测结果并确定其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质量要低于终端设备与目标辅节点的信号质量,可向主节点发送一个节点切换请求。这里,该节点切换请求中可包括上述源辅节点的节点标识和上述目标辅节点的节点标识。主节点在接收到上述节点切换请求后,即可确定终端设备需要进行节点切换。
进一步的,在主节点确定终端设备需要进行节点切换后,其可获取预设的无中断业务指示信息,并根据该无中断指示信息确定需要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的一个或者多个无线承载(为了方便区别,下文将以目标无线承载代替描述)。这里,上述无中断业务指示信息指示了一种或者多种业务,这一种或者多种业务为在终端设备与核心网之间执行的并且业务时延要求较高的业务。换句话说,就是在节点切换过程中,这一种或者多种业务对应的数据传输(包括数据上行或者数据下行)不应该发生中断。主节点在获取到上无中断指示信息后,可在源辅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建立的多个无线承载中选择出一个或者多个用于为上述一种或者多种业务提供数据传输服务的无线承载,并将这一个或者多个无线承载确定为需要进行无中断切换的目标无线承载。这里,上述目标无线承载具体可以为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evolved radio access bearer,E-RAB)、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会话(即PDU session)、服务质量(qualityof service,QOS)流(即QOS fiow)等,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制。在本实施例中,节点切换过程中不改变承载映射。也就是说,在EN-DC架构下,E-RAB与DRB的映射不变,目标辅节点侧会继承源辅节点侧的DRB ID(数据无线承载标识)。在NR-NR DC和NE-DC架构下,QOS flow到DRB的映射也不会变,目标辅节点侧也会继承源辅节点侧的DRB ID。
需要说明的,针对于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目标无线承载中的每个目标无线承载来说,实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的过程都基本相同,因此,后文将以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目标无线承载中包括的第一无线承载为例,对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
S102,主节点向目标辅节点发送第三切换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主节点在确定针对第一无线承载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后,可向目标辅节点发送第三切换信息。这里,该第三切换信息用于指示目标辅节点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具体实现中,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可包括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为方便理解和区别,下文将以第一承载标识信息代替描述)和源辅节点的节点标识信息(为方便理解和区别,下文将以第一节点标识信息代替描述)。这里,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三切换信息用于请求目标辅节点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具体实现中,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可以是显式的存在于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的。例如,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可以是第三切换信息中包含的一个指示比特。当该指示比特的值为1时,则该第三切换信息用于请求目标辅节点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或者,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也可以是隐式存在于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的。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用于指示目标辅节点其需要针对上述第一无线承载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上述第一节点标识信息用于指示被切换的节点为源辅节点。
可选的,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还可包括承载类型相关信息和/或数据转发指示信息。这里,上述承载类型相关信息用于指示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类型。实际应用中,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类型可包括SN terminated bearer。或者,更具体的,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类型可包括SN terminated MCG bearer、SN terminated SCG bearer或SNterminated split bearer。进一步的,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还可包括锚点变更指示信息。上述锚点变更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节点切换之后与核心网的用户面连接是否会由终结在SN改变成终结在MN上。具体实现中,上述锚点变更指示信息可以为第三切换信息中的一个指示比特。当该指示比特取值为1时,则指示节点切换之后与核心网的用户面连接将由终结在SN改变成终结在MN上。若该指示比特取值为0,则指示节点切换之后与核心网的用户面连接仍然终结在SN上。上述数据转发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源辅节点或者主节点会向该目标辅节点转发数据,以请求该目标辅节点提供相应的数据转发地址。
若主节点在发送第三切换信息之前便确定在切换过程目标辅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所采用的SN terminated bearer关联有MCG RLC bearer(即目标辅节点是通过SNterminated MCG bearer或者SN terminated split bearer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则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还可包括有一个数据转发地址(为方便区别,下文将以第四数据转发地址代替描述)。该第四数据转发地址为主节点提供的数据转发地址,用于后续目标辅节点在节点切换过程中向主节点转发数据。
S103,目标辅节点接收第三切换信息,生成第一切换响应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目标辅节点接收到上述第三切换信息后,可对该第三切换信息进行解析。若目标辅节点确定该第三切换信息中包含有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承载标识信息和第一节点标识信息,则可确定其将要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并且该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是针对上述第一无线承载来说的。
下面,将结合切换过程中锚点位置不变和发生变化这两种不同的场景,对目标辅节点生成的针对第三切换信息的响应信息(为了方便描述和区别,下文将以第一切换响应信息进行描述)进行描述。后文中,场景一下切换前后锚点位置不变,场景二下切换前后锚点位置改变。
场景一:
若目标辅节点确定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的锚点变更指示信息指示节点切换过程中锚点位置不变的,则目标辅节点在确定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之后,可生成一个第一切换响应信息,并将该第一切换响应信息发送给主节点。该第一切换响应信息用于指示目标辅节点响应主节点的节点切换请求,并提供节点切换所需的与目标辅节点相关的配置信息。具体的,上述第一切换响应信息中可包括目标辅节点的节点配置信息(下文将以第一节点配置信息代替描述)。该第一节点配置信息中具体可包括与目标辅节点对等的PDCP实体(为方便区别,下文将以第一PDCP实体代替描述)的配置信息、与目标辅节点对等的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SDAP)的配置信息、与目标辅节点对等的辅小区组无线链路控制协议(radio link control,RLC)承载(即SCG RLC承载)的配置信息(下文以第一承载配置信息代替描述)、与目标辅节点对应的第一安全信息、目标辅节点的随机接入资源(下文将以第一随机接入资源代替描述)和目标辅节点的辅小区组配置信息等信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PDCP实体和与目标辅节点对等的SCGRLC承载可以是目标辅节点在节点切换之前就已经建立好的,也可以是目标辅节点在确定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后新建的,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制。上述第一安全信息用于指示目标辅节点通过第一PDCP实体进行数据的安全处理时所使用的秘钥(为了方别区别,下文将以第二秘钥代替描述)。
进一步的,在目标辅节点确定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包括有数据转发指示信息时,其生成的第一切换响应信息中还可包括目标辅节点的数据转发相关信息(为方便区别,下文将以第一数据转发相关信息代替描述)。这里,上述第一数据转发相关信息用于源辅节点或者核心网向目标辅节点转发数据。具体实现中,上述第一数据转发相关信息中可包括目标辅节点提供的第一数据转发地址。该第一数据转发地址用于后续源辅节点在节点切换过程中向目标辅节点转发数据。需要说明的是,在节点切换过程中,每个需要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的无线承载(即前文叙述的目标无线承载)都会单独对应一个第一数据转发地址。上述第一数据转发相关信息中还可包括第二数据转发地址。这里,一个第二数据转发地址对应一个PDU session。在节点切换完成后,该第二数据转发地址可用于核心网向目标辅节点发送下行数据包。当然,可以理解到的是,上述第二数据转发地址也可由目标辅节点在节点切完成之后再发送给主节点,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制。
场景二:
若目标辅节点确定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的锚点变更指示信息指示切换过程前后锚点位置发生改变(即由切换之前的终结在SN改变成终结在MN),则目标辅节点在确定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之后,也可生成一个第一切换响应信息,并将该第一切换响应信息发送给主节点。该第一切换响应信息用于指示目标辅节点响应主节点的节点切换请求,并提供切换所需的与目标辅节点相关的配置信息。具体的,上述第一切换响应信息中可包括目标辅节点的第二节点配置信息。该第二节点配置信息中可包括与目标辅节点对等的SDAP的配置信息、与目标辅节点对等的SCG RLC承载的配置信息(下文将以第四承载配置信息代替描述)、目标辅节点提供的第一随机接入资源和目标辅节点的辅小区组配置信息等信息。
进一步的,在目标辅节点确定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包括数据转发指示信息时,其生成的第一切换响应信息中还可包括目标辅节点提供的第三数据转发地址。上述第三数据转发地址用于主节点在节点切换过程中为目标辅节点转发数据。需要说明的是,在节点切换过程中,每个需要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的无线承载(即前文叙述的目标无线承载)都会单独对应一个第三数据转发地址。
S104,目标辅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第一切换响应信息。
S105,主节点向源辅节点发送第一切换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主节点在接收到上述第一切换响应信息后,可生成并向源辅节点发送第一切换信息。该第一切换信息用于指示源辅节点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具体实现中,上述第一切换信息中可包括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上述第一承载标识信息、目标辅节点的节点标识信息(为方便区别,下文将以第二节点标识信息代替描述)。这里,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切换信息用于请求源辅节点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同理,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可以是显式的存在于上述第一切换信息中,也可以是隐式的存在于第一切换信息中,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制。该第一承载标识信息用于告知源辅节点其将要针对第一无线承载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上述第二节点标识信息用于告知源辅节点其将要被目标辅节点代替。
进一步的,上述第一切换信息中还可包括第二数据转发相关信息,该第二数据转发相关信息用于源辅节点在节点切换过程中为主节点或者目标辅节点转发数据。在如前文所述的场景一下,上述第二数据转发相关信息包括上述第一数据转发地址。在如前文所述的场景二下,上述第二数据转发相关信息可别包含一个由主节点提供的第五数据转发地址,该第五数据转发地址用于源辅节点在节点切换过程中向主节点转发数据。
可选的,上述第一切换信息中还可包括一个承载类型相关信息。该承载类型相关信息用于指示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类型。具体内容可参见前文步骤S102中所叙述的承载类型相关信息的内容,此处便不再赘述。
S106,源辅节点接收第一切换信息,并生成第二切换响应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辅节点在接收到上述第一切换信息后,可对该第一切换信息进行解析。若源辅节点确定该第一切换信息中包含有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承载标识信息、第二节点标识信息,则可确定其将要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并且该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是针对上述第一无线承载来说的。
进一步的,源辅节点在确定针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后,可生成一个针对上述第二切换信息的响应信息(为方便区别,下文将以第二切换响应信息代替描述)。该第二切换响应信息用于告知主节点其已经接收到上述第一切换信息并能够针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S107,源辅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第二切换响应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辅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第二切换响应信息。主节点在接收到该第二切换响应信息后,可确定源辅节点已经正确接收到上述第二切换响应信息。
S108,源辅节点在节点切换过程中继续对其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以得到第二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辅节点在确定对终端设备执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后,可继续接收核心网发送的下行数据(为方便理解和区别,下文将以第一数据代替描述)。然后,源辅节点可对该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以得到第二数据。
具体实现中,源辅节点会先通过其关联的PDCP实体(为方便区别,下文以第二PDCP实体代替描述)对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以得到第二数据。这里,上述第一处理主要包括序列号分配、基于与上述第二PDCP实体关联的第一秘钥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也就是说,源辅节点会先通过上述第二PDCP实体对第一数据进行序列号分配,以得到编号后的第一数据。然后,源辅节可通过上述第二PDCP实体对编号后的第一数据进行头压缩,再根据第一秘钥对头压缩后的第一数据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最后,源辅节点可通过第二PDCP实体对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后的第一数据进行加PDCP头等处理,从而得到第二数据。
S109,源辅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二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辅节点在处理得到上述第二数据后,可通过与其关联的SCG RLC承载(为方别区别,下文将以源SCG RLC承载代替描述)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二数据。或者,源辅节点也可通过主节点上与源辅节点关联的MCG RLC承载(为方便区别,下文将以第一MCG RLC承载代替描述)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二数据。或者,源辅节点也可通过同时通过上述源SCG RLC承载和上述第一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
可选的,若在节点切换之前,源辅节点本就通过上述源SCG RLC承载和第一MCG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即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类型的具体为SN terminated splitbearer),则主节点向源辅节点发送的第一切换信息中还可包括一个第一能力节省标识。若源辅节点从第一切换信息中提取到该第一能力节省标识,则在节点切换过程中可仅通过上述源SCG RLC承载或者第一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或者,源主节点在节点切换过程中也可主动的仅通过第一MCG RLC承载或者源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二数据。需要说明的是,在节点切换过程中,若源主节点仅通过第一MCG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二数据,则其可仅保留上述第二PDCP实体继续工作,并将上述源SCG RLC承载释放或者删除掉。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源主节点主动的仅通过第一MCG RLC承载或者源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的情况下,源辅节点也可向主节点发送一个第二能力节省标识,以告知主节点其将仅通过第一MCG RLC承载或者源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二数据。此时,该第二能力节省标识可以包含在上述第二切换响应信息中。
这里,在节点切换过程中,源辅节点仅通过源SCG RLC承载或者第一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可使得终端设备在节点切换过程中仅需要维护源SCG RLC承载或者第一MCG RLC承载中的一项,而无需同时维护源SCG RLC承载和第一MCG RLC承载,从而降低了对终端设备的设备能力的要求,可提升节点切换方法的适用性。
S110,源辅节点在节点切换过程中对上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二处理以得到第三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辅节点在确定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后还可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进行第二处理以得到第三数据。这里,上述第二处理主要包括序列号分配。也就说,源辅节点在接收到第一数据后,可通过上述第二PDCP实体对该第一数据进行编号以得到第三数据。当然,可以理解到的是,上述第一数据指代的是源辅节点从核心网接收到的数据,可能包含多个数据包。源辅节点可将这多个数据包中的一部分数据包处理得到第二数据并发送给终端设备,再将这多个数据包中的另一部分数据包处理得到第三数据并转发给目标辅节点。或者,源辅节点也可将这多个数据包同时处理得到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再将这第二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并将第三数据转发给目标辅节点。
S111,源辅节点向目标辅节点转发上述第三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在如前文叙述的场景一下,源辅节点在处理得到上述第三数据后,可通过上述第一数据转发地址向目标辅节点转发上述第三数据。
S112,目标辅节点接收第三数据,并对第三数据进行第三处理以得到第四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目标辅节点在接收到源辅节点转发的第三数据后,可对该第三数据进行第三处理以得到第四数据。这里,上述第三处理主要包括基于与上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二秘钥进行数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实际应用中,目标辅节点可对上述第三数据进行头压缩,再根据第二秘钥对头压缩后的第三数据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最后对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后的第三数据进行加PDCP头等处理,从而得到第四数据。
S113,目标辅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目标辅节点在处理得到上述第四数据后,可通过其关联的SCG RLC承载(为方便理解和区别,下文将以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代替描述)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或者,目标辅节点也可通过主节点上与其关联的MCG RLC承载(为方便区别,下文以第二MCG RLC承载代替描述)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或者,目标辅节点也可同时通过上述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和上述第二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这里,在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之前,主节点可新建上述第二MCG RLC承载。或者,主节点也可从其已经建立的MCG RLC承载中选择出一个空闲的MCG RLC承载,并将该空闲的MCG RLC承载确定为与目标辅节点关联的第二MCG RLC承载。上述目标辅节点也可建立上述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或者,从其已经建立的SCG RLC承载中选择出一个空闲的SCG RLC承载,并将该空闲的SCG RLC承载确定为上述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若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类型的为SN terminated splitbearer,在考虑节省终端设备能力的情况下,目标辅节点可以不完全继承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类型。即,目标辅节点在节点切换过程中,目标辅节点可优先通过上述第一目标SCGRLC承载或者第二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在节点切换过程中,目标辅节点仅通过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或者第二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可使得终端设备在节点切换过程中仅需要维护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或者第二MCG RLC承载中的一项,而无需同时维护这两项,从而能进一步降低对终端设备的设备能力的要求。
需要补充的是,在前文叙述的场景二下,上述步骤S111到步骤S113可由如下步骤S1001到步骤S1003替换:
S1001,源辅节点向主节点发送上述第三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辅节点在处理得到上述第三数据后,可通过上述第五数据转发地址向主节点转发上述第三数据。
S1002,主节点对上述第三数据进行处理以得到第五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主节点在接收到源辅节点发送的第三数据后,可通过其关联的PDCP实体(为方便区别,下文将以第三PDCP实体代替描述)对上述第三数据进行处理(下文将以第四处理代替描述)以得到第五数据。这里,上述第四处理主要包括基于与上述第三PDCP实体对应的第三秘钥进行数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实际应用中,主节点可先对上述第三数据进行头压缩,再根据第三秘钥对头压缩后的第三数据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最后对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后的第三数据进行加PDCP头等处理,从而得到第五数据。
S1003,主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五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主节点在处理得到上述第五数据后,可通过主节点关联的(即与第三PDCP实体对应的)的MCG RLC承载(为方便区别,下文将第三MCG RLC承载代替描述)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五数据。或者,主节点也可将上述第五数据发送目标辅节点,再通过目标辅节点上的与第三PDCP实体对应的SCG RLC承载(为方便区别,下文将以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代替描述)把上述第五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需要说明的是,在场景二中,第四数据即为为主节点对第三数据进行第四处理并发送给目标辅节点的数据。所以,上述由主节点发送给目标辅节点的第五数据即为第四数据。又或者,主节点可先将上述第五数据分离成第四数据和除该第四数据以外的第六数据。然后,主节点可通过上述第三MCG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六数据,并将上述第四数据发送给目标辅节点,再由目标辅节点通过上述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
需要补充的是,在主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五数据之前,主节点可建立上述第三MCG RLC承载。或者,主节点也可从其已经建立的MCG RLC承载中选择出一个空闲的MCGRLC承载,并将该空闲的MCG RLC承载确定为与目标辅节点关联的第三MCG RLC承载。同理,上述目标辅节点也可建立上述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或者,从其已经建立的SCG RLC承载中选择出一个空闲的SCG RLC承载,并将该空闲的SCG RLC承载确定为上述第二目标SCGRLC承载。
优选的,为了节省终端设备能力,主节点在节点切换过程中可仅通过上述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或者第三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五数据。这里,在节点切换过程中,主节点仅通过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或者第三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五数据,可使得终端设备在节点切换过程中仅需要维护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或者第三MCG RLC承载中的一项,而无需同时维护这两项,从而能降低对终端设备的设备能力的要求。
S114,主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切换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主节点在确定针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后,还可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切换信息。下面将结合前文叙述的场景一和场景二,对上述第二切换信息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的描述。
场景一:
具体实现中,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包括上述第一节点配置信息、主节点的第三节点配置信息、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中的一项或者多项。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和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用于请求终端设备针对第一无线承载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上述第一节点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设备进行相应的配置,从而在节点切换过程中可通过上述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接收来自于目标辅节点的第四数据。上述第三节点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设备进行相应的配置,从而能通过上述第二MCG RLC承载接收来自于目标辅节点的第四数据。具体的,上述第三节点配置信息中可包括与主节点对等的SDAP的配置信息和第二承载配置信息,该第二承载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设备建立上述第二MCG RLC承载。
可选的,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还可包括承载类型指定信息,该承载类型指定信息用于指示目标辅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时所采用的无线承载的承载类型。例如,当该承载类型指定信息指示的承载类型为SN terminated SCG bearer时,则说明目标辅节点仅通过上述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当该承载类型指定信息指示的承载类型为SN terminated MCG bearer时,则说明目标辅节点仅通过上述第二MCG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当该承载类型指定信息指示的承载类型为SNterminated split bearer时,则说明目标辅节点是通过上述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和第二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可以理解到的是,上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可以是显性的存在与第二切换信息中,也可以是隐性的存在第二切换信息中,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应用中,上述承载类型指定信息可优先指示目标辅节点采用SN terminated SCG bearer或者SN terminated MCG bearer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这样终端设备仅需要通过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或者第二MCG RLC承载来接收上述第四数据。这样,终端设备在接收第四数据的过程中仅需要维护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或者是第二MCGRLC承载,可降低对终端设备的设备能力的要求,可提升节点切换方法的适用性。
场景二:
具体实现中,上述第一切换信息中包括上述目标辅节点的第二节点配置信息、主节点的第四节点配置信息、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承载标识信息中的一项或者多项。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和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用于告知终端设备针对第一无线承载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上述第二节点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设备进行相应的配置,从而能够通过上述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接收来自于目标辅节点的第四数据。上述第四节点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设备进行相应的配置,从而可通过上述第三MCG RLC承载接收来自于主节点的第五数据或者第六数据。具体的,上述第四节点配置信息中可包括与主节点对等的PDCP的配置信息(即上述第三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与主节点对等的SDAP的配置信息、第二安全信息和第三承载配置信息(即与辅节点关联的MCG RLC承载的配置信息)。上述第二安全信息用于指示与第三PDCP实体对应的第三秘钥。
可选的,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也可包括一个承载类型指定信息,该承载类型指定信息用于指示主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五数据时所采用的无线承载的承载类型。例如,当该承载类型指定信息指示的承载类型为MN terminated SCG bearer时,则说明主节点仅通过上述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五数据(此时等价于第四数据)。当该承载类型指定信息指示的承载类型为MN terminated MCG bearer时,则说明目标辅节点仅通过上述第三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五数据。当该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指示的承载类型为SN terminated split bearer时,则说明主节点是通过上述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和第三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五数据(此时,该第五数据包括第四数据和第六数据)。可以理解到的是,上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也可以是显性的存在于第二切换信息中,也可以是隐性的存在第二切换信息中,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可优先指示主节点采用MN terminatedSCG bearer或者MN terminated MCG bearer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这样终端设备仅需要通过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或者第三MCG RLC承载来接收上述第四数据。这样,终端设备在接收第四数据的过程中仅需要维护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或者是第三MCG RLC承载,可降低对终端设备的设备能力的要求,可提升节点切换方法的适用性。
此外,如前文所述的场景一或者场景二中,在源辅节点通过上述源SCG RLC承载和上述第一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的前提下(即源辅节点通过SN terminatedsplit bearer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也可包括一个第三能力节省标识。该第三能力节省标识用于告知终端设备其可仅通过上述源SCG RLC承载或者上述第一MCG RLC承载从源辅节点处接收上述第二数据。实际应用中,终端设备是仅通过源SCGRLC承载,还是仅通过第一MCG RLC承载从源辅节点处接收上述第二数据,可由主节点通过上述第三能力节省标识具体指示,也可是在终端设备与源辅节点的通信协议中预配置好的,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制。
S115,终端设备接收第二切换信息并确定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可接收主节点发送的第二切换信息,并根据上述第二切换信息确定针对第一无线承载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下面,将结合前文所述的场景一和场景二对终端设备确定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后的一些操作进行详细的描述。
场景一:
终端设备接收到上述第二切换信息后,若确定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包括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则可确定该第二切换信息用于请求终端设备针对第一无线承载执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然后,若终端设备从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提取到第一节点配置信息,则可根据上述第一节点配置信息进行相应的配置。具体的,终端设备可根据上述第一节点配置信息中包括的第一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建立与目标辅节点对应的PDCP实体(为方别区别,下文以第四PDCP实体代替描述),该第四PDCP实体对应有第一安全处理模块。该第一安全处理模块用于基于上述第一安全信息指示的第二秘钥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安全性保护验证。终端设备也可根据上述第一节点配置信息中包括的与目标节点对等的SDAP的配置信息进行SDAP的配置。终端设备还可根据上述第一节点信息中包括的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建立上述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若终端设备从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还提取到上述第三节点配置信息,则可根据上述第三节点配置信息中包括的与主节点对等的SDAP的配置信息进行相应的SDAP的配置。终端设备也可根据上述第三节点配置信息中包括的第二承载配置信息建立上述第二MCG RLC承载。
可选的,若终端设备从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提取出了承载类型指定信息,则可根据该承载类型指定信息确定其是仅通过第一目标SCG承载或者第二MCG RLC承载来接收目标辅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还是同时通过第一目标SCG承载和第二MCG RLC承载来接收目标辅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因此,终端设备也可在确定仅通过第一目标SCG承载接收第四数据的情况下,仅建立上述第一目标SCG承载。或者,在确定其是仅通过第二MCG RLC承载或者同时通过第一目标SCG承载第二MCG RLC承载接收第四数据的情况下,同时建立上述第二MCGRLC承载和第一目标SCG承载。
场景二:
终端设备接收到上述第二切换信息后,若终端设备确定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包括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则可确定该第二切换信息用于请求终端设备针对第一无线承载执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然后,若终端设备从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提取到第二节点配置信息,则可根据上述第二节点配置信息进行相应的配置。具体的,终端设备可根据上述第二节点配置信息中包括的与目标节点对等的SDAP的配置信息进行SDAP的配置。终端设备还可根据上述第二节点信息中包括的第四承载配置信息建立上述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然后,若终端设备从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提取出上述第四节点配置信息,则终端设备可根据该第四节点配置信息中包括的第三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建立与主节点对应的PDCP实体。这里,由于终端设备侧的PDCP实体对于任一小区来说都是公用的,所以,上述与主节点对应的PDCP实体可以和前文叙述的第四PDCP实体为同一个PDCP实体。此时,该第四PDCP实体新建了一个第三安全处理模块,该第三安全处理模块用于基于上述第二安全信息所指示的第三秘钥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安全性保护校验。终端设备还可根据上述第四节点配置信息中包括的与主节点对等的SDAP的配置信息进行相应的SDAP的配置。终端设备也可根据上述第四节点配置信息中包括的第三承载配置信息建立上述第三MCG RLC承载。
可选的,若终端设备从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提取出了承载类型指定信息,则可根据该承载类型指定信息确定其是仅通过第二目标SCG承载或者第三MCG RLC承载来接收目标辅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还是同时通过第一目标SCG承载和第二MCG RLC承载来接收目标辅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因此,终端设备也可在确定仅通过第一目标SCG承载接收第四数据的情况下,仅建立上述第一目标SCG承载。或者,在确定其是仅通过第二MCG RLC承载或者同时通过第一目标SCG承载第二MCG RLC承载接收第四数据的情况下,同时建立上述第二MCGRLC承载和第一目标SCG承载。
进一步的,若终端设备在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提取出上述第三能力节省标识,则确定其可仅通过上述源SCG RLC承载或者上述第一MCG RLC承载接收源辅节点发送的第二数据。具体的,终端设备可删除或者释放上述源SCG RLC承载或者上述第一MCG RLC承载中的某一项。终端设备是如何删除上述源SCG RLC承载或者上述第一MCG RLC承载可以由上述第二切换信息具体指定,也可以为终端设备与源辅节点之间的通信协议预先规定。例如,终端设备与源辅节点之间的通信协议中可以规定终端设备自动释放上述源SCG RLC承载或者上述第一MCG RLC承载。进一步的,终端设备还可停止与主节点或源节点对应的MAC层和PHY层的操作。同理,终端设备是如何删除停止与主节点或源节点对应的MAC层和PHY层的操作可由第二切换信息具体指定,也可由终端设备与源辅节点之间的通信协议预先规定,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制。
无论是针对上述场景一还是场景二,终端设备在根据上述第二切换信息完成相应的配置后,也可针对上述第二切换信息生成一个配置响应信息。该配置响应信息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已经完成与目标辅节点和/或主节点相关的协议实体、无线承载等资源的配置。可选的,主节点在接收到上述配置响应信息后,可将该配置响应信息转发给目标辅节点,以告知目标辅节点该终端设备已经完成相应的配置。
S116,终端设备在节点切换过程中继续接收源辅节点发送的第二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在节点切换过程中,可继续通过上述源SCGRLC承载和/或第一MCG RLC承载接收源辅节点发送的第二数据。
终端设备在接收到上述第二数据后,可先通过上述第四PDCP实体对上述第二数据进行移除PDCP头的操作,并将移除PDCP头之后第二数据传输给第四PDCP实体中包括的第二安全处理模块。该第二安全处理模块可通过上述第一秘钥对上述第二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校验,以得到第七数据。然后,终端设备可通过上述第四PDCP实体对上述第七数据进行重复检测,并剔除重复的数据。最后,终端设备可将重复检测后的第七数据按序递交。
S117,终端设备在节点切换过程中接收目标辅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在确定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后,可根据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包括的第一随机接入资源向目标辅节点发起随机接入请求。具体实现中,终端设备可采用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connection based random access,CBRA)、无竞争的随机接入(connection free random access,CFRA)、两步随机接入(即two-stepRACH)或者省略随机接入(即RACH-less)等方式接入目标辅节点。目标辅节点根据当前网络负载等状态确定允许终端设备接入后,可向终端设备发送随机接入响应,并进一步完成终端设备的接入操作。下面,将结合前文叙述的场景一和场景二对终端设备接收和处理上述第四数据的过程进行简单的描述。
场景一:
终端设备在接收到上述接入响应并确定成功接入到目标辅节点之后,可通过上述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和/或上述第二MCG RLC承载接收目标辅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然后,终端设备可通过上述第四PDCP实体对上述第四数据进行去除PDCP头的操作,并将去除了PDCP头的第四数据传输给第四PDCP实体中的第一安全处理模块。该第一安全处理模块可通过上述第二秘钥对上述第四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安全性保护校验,以得到第八数据。然后,终端设备可通过上述第四PDCP实体对上述第八数据进行重复检测,并剔除重复的数据。最后,终端设备可将重复检测后的第八数据按序递交。
场景二:
终端设备在接收到上述接入响应并确定成功接入到目标辅节点之后,可通过上述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接收目标辅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同时,终端设备也可通过上述第三MCG RLC承载接收主节点发送的第六数据。这里,上述第四数据和第六数据都是第五数据的部分或者全部数据。终端设备在接收到上述第四数据后,可通过上述第四PDCP实体对上述第四数据进行处理,具体处理过程可参见场景一中叙述的终端设备基于第四PDCP实体对第四数据的处理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同时,终端设备也可通过上述第四PDCP实体对其接收到第六数据进行去除PDCP头的操作。然后,终端设备可将去除了PDCP头的第四数据传输和第六数据传输给第四PDCP实体中的第三安全处理模块。该第三安全处理模块可通过上述第三秘钥对去除了PDCP头的第四数据传输和第六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安全性保护校验,以得到第九数据。然后,终端设备可通过上述第四PDCP实体对第九数据进行重复检测,并剔除重复的数据。最后,终端设备可将重复检测后的第九数据按序递交给高层。
可选的,无论是上述场景一还是上述场景二,终端设备若没有正确接收到目标辅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中的某些数据包,则可向源辅节点或者主节点发送PDCP状态报告,以告知源辅节点或者主节点其没有正确接收到数据包,从而触发源辅节点或者主节点重新向终端设备发送这些数据包。
S118,目标辅节点确定终端设备成功接入上述目标辅节点,则生成切换完成指示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若目标辅节点确定终端设备已经成功接入,并且终端设备正确的接收到了上述第四数据,则可生成一个切换完成指示信息。该切完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针对于第一无线承载的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已经完成。
S119,目标辅节点向主节点发送切换完成指示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目标辅节点在生成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后,可向主节点和终端设备发送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以指示主节点释放源辅节点。
S120,主节点接收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并将该切换完成指示信息转发给源辅节点和终端设备。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主节点接收到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后,可释放上述源辅节点。具体的,主节点可释放或者删除与上述源辅节点建立双连接所使用的配置或者占用的资源。
进一步的,可将该切换完成指示信息转发给源辅节点和终端设备,以告知源辅节点和终端设备针对于第一无线承载的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已经完成。
S121,源辅节点接收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并停止与终端设备之间基于第一无线承载的数据传输。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辅节点在接收到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后,可确定针对第一无线承载的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已经完成。然后,源辅节点可停止与终端设备之间基于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数据传输。需要说明的是,若源辅节点在确定针对第一无线承载的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已经完成的时候还缓冲有数据,则可继续向终端设备发送该数据,直至最后一个数据包发送完成才停止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进一步的,源辅节点还可向主节点反馈一个第一接收响应信息,以告知主节点其已经正确接收到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
S122,终端设备接收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并停止接收源辅节点基于第一无线承载发送的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在接收到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后,可确定针对于第一无线承载的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已经完成,可停止从源辅节点接收数据。进一步的,终端设备释放与源辅节点的空口链路。具体的,终端设备可释放或者删除与源辅节点之间的源SCG RLC承载、与源辅节点对应的PDCP实体(即上述第二PDCP实体)以及与上述PDCP实体关联的MCG RLC承载(如上述第一MCG RLC承载)。
可选的,终端设备在接收到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后,还可向主节点反馈一个第二接收响应信息,以告知主节点其已经正确接收到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
进一步的,主节点还可向核心网发送一个路径切换信息。该路径切换信息用于告知核心网其下行数据的接收方可以由源辅节点切换至目标辅节点或者主节点。这里,上述路径切换信息中可包括上述第二数据转发地址或者主节点提供的第六数据转发地址。该第二数据转发地址用于核心网向目标辅节点发送下行数据。该第六数据转发地址用于核心网向主节点发送下行数据。
核心网在接收到上述路径切换信息后,可向源辅节点发送一个传输终止信息并停止向源辅节点发送新的下行数据。然后,核心网可通过上述第二数据转发地址开始向目标辅节点发送的新下行数据。或者,通过上述第六数据转发地址向主节点发送新的下行数据。
下面将结合上述场景一或者场景二下的不同协议架构,从数据流的角度对整个节点切换过程进行简单的描述。
请参见图6(a),图6(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议栈架构示意图,该协议栈架构为节点切换之前整个通信系统对应的协议栈架构,该协议栈架构适用于场景一或者场景二。如图6(a)所示,在节点切换之前,源辅节点从核心网处接收到第一数据后,可通过其建立的第二PDCP对该第一数据进行、序号排列、头压缩、数据加密、安全性保护、加头等处理,以得到第二数据。然后,在源辅节点通过第一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的情况下,源辅节点可先将上述第二数据发送给主节点的第一RLC实体。主节点先通过该第一RLC实体对上述第二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二数据发送给主节点的第一MAC层。然后,主节点再通过该第一MAC层以及主节点的PHY层对上述第一RLC实体输出的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进行处理,并将第一MAC层以及主节点的PHY层处理得到的数据通过主节点与终端设备的之间的第一空口链路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通过其PHY层、第三MAC层和第三RLC实体对其在第一空口链路上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并将处理得到的数据传输给第四PDCP实体。然后,终端设备可先通过该第四PDCP实体对上述第三RLC实体输出的PDU进行PDCP头的移除,再通过源辅节点对应的第二安全处理模块(包括在第四PDCP中)对移除了PDCP头的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安全性保护校验以得到第七数据。然后,再对第七数据进行重复检测,并将重复检测后的第七数据按序递交。
或者,在源辅节点通过源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的情况下,源辅节点会直接将第二数据传输给其建立的第二RLC实体。然后过该第二RLC实体对上述第二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二数据传输给其建立的第二MAC层。然后,源辅节点再通过该第一MAC层以及其建立的PHY层对上述第二RLC实体输出的PDU进行处理,并将第一MAC层以及其建立的PHY层处理得到的数据通过源辅节点与终端设备的之间的第二空口链路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通过其PHY层、第四MAC层和第四RLC实体对其在第一空口链路上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并将处理得到的数据传输给第四PDCP实体。然后,终端设备可先通过该第四PDCP实体对上述第四RLC实体输出的PDU进行PDCP头的移除,再通过源辅节点对应的第二安全处理模块(包括在第四PDCP中)对移除了PDCP头的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安全性保护校验以得到第八数据。然后,再对第八数据进行重复检测,并将重复检测后的数据按序递交。
或者,源辅节点也可同时通过上述源SCG RLC承载和第一MCG RLC承载实现第二数据在源辅节点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传输,具体过程可分别参见前文所述的通过源SCG RLC承载和第一MCG RLC承载实现的第二数据的传输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请一并参见图6(b),图6(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协议栈架构示意图。该协议栈架构为节点切换过程中整个通信系统对应的协议栈架构,该协议栈架构适用于前文所述的场景一。如图6(b)所示,在节点切换过程中,源辅节点会继续从核心网出接收到第一数据后,再通过其建立的第二PDCP对该第一数据进行、序号排列、头压缩、数据加密、安全性保护、加头等处理,以得到第二数据。然后,源辅节点和终端设备也可继续通过上述源SCG RLC承载和/或第一MCG RLC承载实现第二数据的传输,具体过程可参见前文所述,此处便不再赘述。
同时,源辅节点还可通过第二PDCP实体仅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进行序列号分配,以得到第三数据。然后,源辅节点可通过第一数据转发地址将该第三数据转发给目标辅节点上述的第一PDCP实体。目标的辅节点可通过该第一PDCP实体对上述第三数据进行头压缩、数据加密、安全性保护、加头等处理,以得到第四数据。
然后,在目标辅节点通过第二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的情况下,目标辅节点可先将上述第四数据发送给主节点新建的第七RLC实体。主节点先通过该第七RLC实体对上述第四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四数据发送给主节点的第一MAC层。然后,主节点再通过该第一MAC层以及主节点的PHY层对上述第七RLC实体输出的PDU进行处理,并将第一MAC层以及主节点的PHY处理得到的数据通过主节点与终端设备的之间的第一空口链路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通过其PHY层、第三MAC层和第八RLC实体对其在第一空口链路上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并将处理得到的数据传输给第四PDCP实体。然后,终端设备可先通过该第四PDCP实体对上述第三RLC实体输出的PDU进行PDCP头的移除,再通过目标辅节点对应的第一安全处理模块对移除了PDCP头的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安全性保护校验,以得到第九数据。然后,终端设备再对第九数据进行重复检测,并将重复检测后的第九数据按序递交。
或者,在目标辅节点通过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的情况下,目标辅节点会直接将第四数据传输给其建立的第五RLC实体。然后过该第五RLC实体对上述第四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四数据传输给其建立的第五MAC层。然后,目标辅节点再通过该第五MAC层以及其建立的PHY层对上述第五RLC实体输出的PDU进行处理,并将第五MAC层以及其建立的PHY层处理得到的数据通过目标辅节点与终端设备的之间的第三空口链路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通过其PHY层、第四MAC层和第四RLC实体对其在第三空口链路上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并将处理得到的数据传输给第四PDCP实体。然后,终端设备可先通过该第四PDCP实体对上述第四RLC实体输出的PDU进行PDCP头的移除,再通过目标辅节点对应的第一安全处理模块对移除了PDCP头的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安全性保护校验以得到第十数据。然后,终端设备可再对第十数据进行重复检测,并将重复检测后的数据按序递交。
或者,目标辅节点也可同时通过上述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和第二MCG RLC承载实现第四数据在目标辅节点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传输,具体过程可分别参见前文所述的通过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和第二MCG RLC承载实现的第四数据的传输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更进一步的,请一并参见图6(c),图6(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协议栈架示意图。该协议栈架构为节点切换后整个通信系统对应的协议栈架构,该协议栈架构适用于前文所述的场景一。如图6(c)所示,在节点切换完成后,核心网会向目标辅节点发送新的下行数据。目标辅节点接收到新的下行数据后,会对下行数据进行处理,然后通过前文所述的第二MCG RLC承载和/或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将上述处理后的下行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具体过程可参见前文叙述的目标辅节点通过第二MCG RLC承载和/或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然后,终端设备可接收上述处理后的下行数据,并对其作进一步的处理,具体过程可参见前文叙述的终端设备处理第四数据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或者,请一并参见图6(d),图6(d)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协议栈架构示意图。该协议栈架构为节点切换过程中整个通信系统对应的协议栈架构,该协议栈架构适用于上述场景二。如图6(d)所示,在节点切换过程中,源辅节点会继续从核心网出接收到第一数据后,再通过其建立的第二PDCP对该第一数据进行、序号排列、头压缩、数据加密、安全性保护、加头等处理,以得到第二数据。然后,源辅节点和终端设备也可继续通过上述源SCGRLC承载和/或第一MCG RLC承载实现第二数据的传输,具体过程可参见前文所述,此处便不再赘述。
同时,源辅节点还可通过第二PDCP实体仅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进行序列号分配,以得到第三数据。然后,源辅节点可通过第五数据转发地址将该第三数据转发给主节点的第三PDCP实体。主节点可通过该第三PDCP实体对上述第三数据进行头压缩、数据加密、安全性保护、加头等处理,以得到第五数据。
然后,在主节点通过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五数据的情况下(此时的第五数据就等同于前文所述的第四数据,下文将以第四数据代替描述),主辅节点可先将上述第四数据发送给目标辅节点的第五RLC实体。目标辅节点先通过该第五RLC实体对上述第四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四数据发送给目标辅节点的第五MAC层。然后,主目标辅节点再通过该第五MAC层以及PHY层对上述第五RLC实体输出的PDU进行处理,并将第五MAC层以及PHY层处理得到的数据通过目标辅节点与终端设备的之间的第三空口链路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通过其PHY层、第六MAC层和第六RLC实体对其在第三空口链路上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并将处理得到的数据传输给第四PDCP实体。然后,终端设备可先通过该第四PDCP实体对上述第六RLC实体输出的PDU进行PDCP头的移除,再通过主节点对应的第三安全处理模块对移除了PDCP头的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安全性保护校验,以得到第十一数据。然后,终端设备再对第十一数据进行重复检测,并将重复检测后的第十一数据按序递交。
或者,在主节点通过第三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五数据的情况下,主节点可先通过该第七RLC实体对上述第五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五数据发送给第一MAC层。然后,主节点再通过该第一MAC层以及主节点的PHY层对上述第七RLC实体输出的PDU进行处理,并将第一MAC层以及主节点的PHY处理得到的数据通过主节点与终端设备的之间的第一空口链路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通过其PHY层、第三MAC层和第八RLC实体对其在第一空口链路上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并将处理得到的数据传输给第四PDCP实体。然后,终端设备可先通过该第四PDCP实体对上述第八RLC实体输出的PDU进行PDCP头的移除,再通过目标辅节点对应的第二安全处理模块(包括在第四PDCP中)对移除了PDCP头的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安全性保护校验,以得到第十二数据。然后,终端设备再对第十二数据进行重复检测,并将重复检测后的第十二数据按序递交。
或者,主节点也可将上述第五数据分离成第四数据和第六数据,然后分别通过上述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和第三MCG RLC承载实现第四数据和第六数据在目标辅节点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传输(这里,第五数据被分离成第四数据和第六数据),具体过程可分别参见前文所述的通过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和第二MCG RLC承载实现的第五数据的传输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更进一步的,请一并参见图6(e),图6(e)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协议栈架示意图。该协议栈架构为节点切换后整个通信系统对应的协议栈架构,该协议栈架构适用于前文所述的场景二。如图6(e)所示,在节点切换完成后,核心网会向主节点发送新的下行数据。主点接收到新的下行数据后,会对该下行数据进行处理,然后通过前文所述的第伞MCG RLC承载和/或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将上述处理后的下行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具体过程可参见前文叙述的主节点通过第三MCG RLC承载和/或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五数据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然后,终端设备可接收上述处理后的下行数据,并对其作进一步的处理,具体过程可参见前文叙述的终端设备接收并处理第五数据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当上述源辅节点和目标辅节点为同一个节点时,前文叙述的节点切换流程也适用于终端设主辅小区(即PScell)的切换以及锚点位置的切换等场景。其中,目标辅节点和源辅节点之间的数据转发步骤则不用考虑。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切换方法,保证了在节点切换过程中本将要通过第一无线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时能够同时经由源辅节点和目标辅节点传输至终端设备,并被终端设备正确的接收,从而使得节点切换前后第一数据在核心网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传输不会发生中断,解决了因节点切换导致的数据传输中断所带来的业务时延等问题,提升了节点切换方法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也提升了终端设备的用户体验。
实施例二
请参见图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又一流程示意图,该节点切换方法适用于如图4(a)所示的通信系统。该节点切换方法适用于前文图2(a)到图2(d)所示的各种双连接实现架构。在本实施例中,也将以图2(b)中的EN-DC架构为例进行描述。本实施例的场景与实施例一描述的场景区别在于,切换之前,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的用户面连接终结在主节点上,切换之后,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的用户面连接终结在目标辅节点或者主节点上。如图7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01,主节点确定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主节点确定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可参见实施例一中步骤S101中所描述的主节点确定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S202,主节点向目标辅节点发送第三切换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主节点在确定针对第一无线承载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后,可向目标辅节点发送第三切换信息。这里,该第三切换信息用于指示目标辅节点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具体实现中,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可包括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无线承载的第一承载标识信息和源辅节点的第一节点标识信息。这里,对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承载标识信息和第一节点标识信息的描述可参见实施例一中步骤S102中对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承载标识信息和第一节点标识信息的描述,此处便不再赘述。
可选的,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还可包括承载类型相关信息和/或数据转发指示信息。上述承载类型相关信息用于指示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类型。实际应用中,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类型可包括MN terminated bearer。或者,更具体的,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类型可包括MN terminated SCG bearer和MN terminated split bearer。进一步的,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还可包括锚点变更指示信息。上述锚点变更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节点切换之后与核心网的用户面连接是否会由终结在MN改变成终结在SN上。锚点变更指示信息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见实施例一中步骤S102中所描述的锚点变更指示的具体实现方式,此处便不再赘述。上述数据转发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在节点切换过程中主节点会向该目标辅节点转发数据,从而请求该目标辅节点提供相应的数据转发地址。
S203,目标辅节点接收第三切换信息,并生成第一切换响应消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目标辅节点接收到上述第三切换信息后,可对该第三切换信息进行解析。若目标辅节点确定该第三切换信息中包含有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和源辅节点的第一节点标识信息,则可确定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并且该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是针对上述第一无线承载来说的。
下面,将结合切换过程中锚点位置不变和发生变化这两种不同的场景,对目标辅节点生成的第一切换响应消息进行描述。后文中,场景一下切换前后锚点位置不变,场景二下切换前后锚点位置改变。
场景一:
若目标辅节点确定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的锚点变更指示信息指示节点切换过程中锚点位置不变,则目标辅节点在确定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之后,可生成第一切换响应信息。该第一切换响应信息用于指示目标辅节点响应主节点的节点切换请求,并提供切换所需的与目标辅节点相关的配置信息。具体的,上述第一切换响应信息中可包括目标辅节点的第一节点配置信息。该第一节点配置信息中具体可包括与目标辅节点对等的SDAP的配置信息、与目标辅节点对等的SCG RLC承载的配置信息(下文以第一承载配置信息代替描述)、目标辅节点的第一随机接入资源和目标辅节点的辅小区组配置信息等信息。该第一节点配置信息主要用于后续终端设备建立与目标辅节点关联的无线承载等操作。
进一步的,在目标辅节点从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提取出数据转发指示信息的情况下,其生成的第一切换响应信息中还可包括目标辅节点的第一数据转发相关信息。这里,上述第一数据转发相关信息用于主节点向目标辅节点转发数据。具体实现中,上述第一数据转发相关信息中可包括目标辅节点提供的第一数据转发地址。需要说明的是,在节点切换过程中,每个需要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的无线承载(即前文叙述的目标无线承载)都会单独对应一个第一数据转发地址。上述第一数据转发地址用于后续节点切换过程中主节点向目标辅节点发送数据。
场景二:
在目标辅节点确定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的锚点变更指示信息指示切换过程中锚点位置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即由终结在MN改变成终结在目标SN),目标辅节点在确定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之后也可生成一个第一切换响应信息。具体的,该第一切换响应信息中可包括目标辅节点的第二节点配置信息。该第二节点配置信息与场景一中描述的第一节点配置信息的区别在于其多了目标辅节点对等的第一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与目标辅节点对等的SCG RLC承载的配置信息(下文将以第二承载配置信息代替描述)以及与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二安全信息,该第二安全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秘钥,其他内容可参见上述场景一中的描述,此处便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在目标辅节点提取到上述数据转发指示信息后,其生成的第二切换响应信息中还可包括一个第一数据转发地址。具体可参见场景一中对第一数据转发地址的描述,此处便不再赘述。
可选的,上述第二切换响应信息中还可包括一个第二数据转发地址。这里,一个第二数据转发地址对应一个PDU session。在节点切换完成后,该第二数据转发地址用于核心网向目标辅节点发送下行数据包。当然,可以理解到的是,上述第二数据转发地址也可由目标辅节点在节点切完成之后再发送给主节点,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制。
这里,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若锚点位置是否发生改变是由目标辅节点确定的(也就是说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并不包括锚点变更指示信息),则上述第一切换响应信息中可包括一个用于指示锚点位置是否发生改变的锚点变更指示信息。这样,主节点在接收到上述第一切换响应消息并确定节点切换前后锚点位置发生改变后,可向目标辅节点发送一个第三数据转发地址,该第三数据转发地址用于目标辅节点在节点切换过程中向主节点发送其处理后的数据。或者,主节点在向目标辅节点发送第三切换信息之前就已经确定节点切换过程中锚点位置会发生改变,则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也还可包括有上述第三数据转发地址。S204,目标辅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第一切换响应信息。
S205,主节点向源辅节点发送第一切换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主节点在接收到上述第一切换响应信息后,可生成并向源辅节点发送第一切换信息。该第一切换信息用于指示源辅节点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具体实现中,上述第一切换信息的具体内容可参见前文实施例一中步骤S105中的描述,主要区别在于该第一切换信息中不包括实施例一中所描述的第二数据转发相关信息。
S206,源辅节点接收第一切换信息,并生成第二切换响应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辅节点在接收到上述第一切换信息并生成第二切换响应信息的过程可参见实施例一中步骤S106中所描述的源辅节点在接收到上述第一切换信息并生成第二切换响应信息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S207,源辅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第二切换响应信息。
S208,主节点在节点切换过程中继续对其接收到的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以得到第二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主节点在接收到上述第二切换响应后,可继续接收核心网发送的下行数据(为方便理解和区别,下文将以第一数据代替描述)。然后,源辅节点可对该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以得到第二数据。
具体实现中,主节点对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以得到第二数据的过程具体可参见实施例一中步骤S108中所描述的源辅节点对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以得到第二数据的过程,区别点在于主节点是通过其自身的第二PDCP实体来完成处理操作的。(第二PDCP,第一秘钥)
S209,主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二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主节点在处理得到上述第二数据后,可通过与其关联的MCG RLC承载(下文将以第一MCG RLC承载代替描述)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二数据。或者,主节点也可通过源辅节点上与其关联的SCG RLC承载(为方便区别,下文将以源SCG RLC承载代替描述)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二数据。或者,源辅节点也可同时通过上述源SCGRLC承载和上述第一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
可选的,若在节点切换之前,主节点本就是通过上述源SCG RLC承载和第一MCG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即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类型的为MN terminated splitbearer),则在节点切换过程中,主节点可停止通过该第一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而仅通过上述源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二数据。或者,主节点也可在上述第一切换信息中包括一个第一能力节省标识,以通知源辅节点从第一切换信息提取到该第一能力节省标识后,可停止通过源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转发上述第二数据,从而使得主节点仅通过上述第一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二数据。需要说明的是,若主节点确定在节点切换过程中仅通过源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则可仅保留上述第三PDCP继续工作,并将与第一无线承载关联的MCG RLC承载都释放或者删除掉。在节点切换过程中,主节点仅通过源SCG RLC承载或者第一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可使得终端设备在节点切换过程中仅需要维护源SCG RLC承载或者第一MCG RLC承载中的一项,而无需同时维护源SCG RLC承载和第一MCG RLC承载,从而降低了对终端设备的设备能力的要求,可提升节点切换方法的适用性。
S210,在节点切换过程中,主节点生成第三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在如前文叙述的场景一(即锚点位置不发生改变)下,主节点可将其处理得到的第二数据的部分或者全部数据确定为第三数据。也就是说,上述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也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S211,主节点向目标辅节点发送上述第三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主节点在得到第三数据后,可通过上述第一数据转发地址向目标辅节点发送上述第三数据。
S212,目标辅节点接收上述第三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目标辅节可通过第一数据转发地址接收主节点发送的第三数据。
S213,目标辅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三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目标辅节点在接收到上述第三数据后,可通过其对等的(与主节点关联的)SCG RLC承载(为方便理解和区别,下文将以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代替描述)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三数据。这里,在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三数据之前,目标辅节点上已经建立有上述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或者,从其已经从建立的SCG RLC承载中选择出一个空闲的SCG RLC承载,并将该空闲的SCG RLC承载确定为上述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
需要补充的是,在前文叙述的场景二下(即锚点位置发生变更)的情况下,上述步骤S210到步骤S213可由步骤S2001到步骤S2003替换:
S2001,主节点对第一数据进行第二处理以得到第三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主节点在接收到上述第一数据后,可通过其对应的第三PDCP实体对上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二处理以得到第三数据。具体实现中,主节点通过其对应的第二PDCP实体对上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二处理以得到第三数据的过程可参见实施例一中步骤S110中所描述的源辅节点通过其对应的第二PDCP实体对第一数据进行第二处理以得到第三数据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S2002,主节点向目标辅节点转发上述第三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主节点在处理的到上述第三数据后,可通过上述第一数据转发地址向目标辅节点转发上述第三数据。
S2003,目标辅节点对上述第三数据进行第三处理以得到第四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目标辅节点在接收到主节点转发的第三数据后,可对该第三数据进行第三处理以得到第四数据。具体过程可参实施例一种步骤S112中所描述的目标辅节点对第三数据进行第三处理以得到第四数据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S2004,目标辅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目标辅节点在处理得到上述第四数据后,可通过其关联的与上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SCG RLC承载(为方便理解和区别,下文将以第二目标SCGRLC承载代替描述)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或者,目标辅节点也可通过主节点上与其关联的MCG RLC承载(为方便区别,下文以第二MCG RLC承载代替描述)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或者,目标辅节点还可同时通过上述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和上述第二MCG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若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类型的为MN terminated splitbearer,在考虑节省终端设备能力的情况下,目标辅节点可以不完全继承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类型。例如,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还可包括一个第二能力节省标识。这样,在节点切换过程中,目标辅节点可根据上述第二能力节省标识确定其可仅通过上述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或者第二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在节点切换过程中,目标辅节点仅通过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或者第二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可使得终端设备在节点切换过程中仅需要维护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或者第二MCG RLC承载中的一项,而无需同时维护这两项,从而能进一步降低对终端设备的设备能力的要求。
S214,主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切换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主节点在确定针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后,还可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切换信息。下面将结合前文叙述的场景一和场景二,对上述第二切换信息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的描述。
场景一:
具体实现中,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包括上述目标辅节点的第一节点配置信息、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中的一项或者多项。上述第一节点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设备进行相应的配置,从而可以在节点切换过程中能通过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接收来自于目标辅节点的第三数据。
场景二:
具体实现中,上述第一切换信息中可包括上述目标辅节点的第二节点配置信息、主节点的第三节点配置信息、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中的一项或者多项。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和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用于告知终端设备针对第一无线承载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上述第二节点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设备进行相应的配置,从而能在节点切换过程中通过上述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接收来自于目标辅节点的第四数据。上述第三节点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设备进行相应的配置,从而可在节点切换过程中通过上述第二MCG RLC接收来自于主节点的第四数据或者第六数据。
可选的,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还可包括一个承载类型指示信息,该承载类型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辅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时所采用的无线承载的承载类型。例如,当该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指示的承载类型为SN terminated SCG bearer时,则说明目标辅节点仅通过上述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当该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指示的承载类型为SN terminated MCG bearer时,则说明目标辅节点仅通过上述第二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当该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指示的承载类型为SN terminated split bearer时,则说明目标辅节点是通过上述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和第二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此时,该第四数据被分割成第二目标SCGRLC承载的第五数据和走第二MCG RLC承载的第六数据)。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可优先指示目标辅节点采用SN terminated SCG bearer或者SN terminated MCGbearer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这样终端设备仅需要通过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或者第二MCG RLC承载来接收上述第四数据。这样,终端设备在接收第四数据的过程中仅需要维护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或者是第二MCG RLC承载,可降低对终端设备的设备能力的要求,可提升节点切换方法的适用性。
进一步的,如前文所述的场景一或者场景二中,在主节点通过上述源SCG RLC承载和上述第一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的前提下(即主节点通过SN terminatedsplit bearer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还可包括一个第三能力节省标识。该第三能力节省标识用于告知终端设备其可仅通过上述源SCG RLC承载或者上述第一MCG RLC承载从源辅节点处接收上述第二数据。
S215,终端设备接收第二切换信息并确定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可接收主节点发送的第二切换信息后,并根据上述第二切换信息确定针对第一无线承载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下面,将结合前文所述的场景一和场景二对终端设备确定针对第一无线承载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后的一些操作进行详细的描述。
场景一:
终端设备接收到上述第二切换信息后,若确定该第二切换信息中包括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则可确定该第二切换信息用于请求终端设备针对第一无线承载执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然后,若终端设备从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提取到第一节点配置信息,则可根据上述第一节点配置信息进行相应的配置。具体的,终端设备可根据上述第一节点配置信息中包括的与目标节点对等的SDAP的配置信息进行SDAP的配置。终端设备还可根据上述第一节点信息中包括的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建立上述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与实施例一中类似,由于终端设备侧的PDCP实体对于任一小区来说都是公用的,所以,对于终端设备来说,与主节点对应的PDCP实体和与辅节点对应的PDCP实体是同一个(这里第三PDCP实体代替描述)。此时,该第三PDCP实体中包含一个第二安全处理模块,该第二安全处理模块用于基于与上述第二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安全信息所指示的第一秘钥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安全性保护校验。
场景二:
具体实现中,终端设备可先对上述第二切换信息进行解析。若终端设备确定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包括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则可确定该第二切换信息用于请求针对第一无线承载执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然后,若终端设备从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提取出第二节点配置信息,则可根据上述第二节点配置信息进行相应的配置。具体的,终端设备可根据上述第二节点配置信息中包括的第一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建立与目标辅节点对应的PDCP实体(即前文的第三PDCP实体),该第三PDCP实体对应有第一安全处理模块。上述第一安全处理模块用于基于与上述第一PDCP实体对等的第二安全信息指示的第二秘钥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安全性保护验证。终端也可根据上述第一节点配置信息中包括的与目标节点对等的SDAP的配置信息进行SDAP的配置。终端设备还可根据上述第一节点信息中包括的第二承载配置信息建立上述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若终端设备从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还提取到了第三节点配置信息,则可根据上述第三节点配置信息中包括的与主节点对等的SDAP的配置信息进行相应的SDAP的配置。终端设备也可根据上述第三节点配置信息中包括的第三承载配置信息建立上述第二MCG RLC承载。
可选的,若终端设备从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提取出了承载类型指定信息,则可根据该承载类型指示信息确定其是仅通过第二目标SCG承载或者第二MCG RLC承载来接收目标辅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还是同时通过第一目标SCG承载和第二MCG RLC承载来接收目标辅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
可选的,无论是在上述场景一还是场景二下,若终端设备从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提取出了第三能力节省标识,则在主节点通过上述源SCG RLC承载和上述第一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根据该第三能力节省标识确定仅通过源SCG RLC承载或者上述第一MCG RLC承载来接收上述第二数据。
进一步的,无论是针对上述场景一还是场景二,终端设备在根据上述第二切换信息完成相应的配置后,可针对上述第二切换信息生成一个配置响应信息。该配置响应信息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已经完成与目标辅节点和/或主节点相关的协议实体、无线承载等资源的配置。可选的,主节点在接收到上述配置响应信息后,可将该配置响应信息转发给目标辅节点,以告知目标辅节点终端设备已经完成相应的配置。
S216,终端设备在节点切换过程中继续接收主节点发送的第二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在节点切换过程中,可继续通过上述源SCGRLC承载和/或第一MCG RLC承载接收主节点发送的第二数据。
进一步的,终端设备在接收到上述第二数据后,可通过上述第三PDCP实体对上述第二数据进行处理并递交。具体过程类似于实施例一中步骤S116中所描述的通过第四PDCP实体对接收到的第二数据进行处理并递交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S217,终端设备在节点切换过程中接收目标辅节点发送的第三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在确定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后,可根据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包括的随机接入资源向目标辅节点发起随机接入请求。目标辅节点根据当前网络负载等状态确定允许终端设备接入后,可向终端设备发送随机接入响应,并进一步完成终端设备的接入操作。
如前文所述场景一下,终端设备在成功接入到目标辅节点之后,可通过上述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接收目标辅节点发送的第三数据。然后,终端设备可通过上述第三PDCP实体对上述第三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三数据递交给高层。具体过程类似于实施例一中步骤S116中所描述的通过第四PDCP实体对接收到的第二数据进行处理并递交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如前文所述场景二下,终端设备在接收到上述接入响应并确定成功接入到目标辅节点之后,可通过上述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和/或第二MCG RLC承载接收目标辅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这里,在传输过程中,上述第四数据被分离成第七数据(走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和第八数据(走第二MCG RLC承载)。终端设备在接收到上述第四数据后,可通过上述第三PDCP实体对上述第四数据相应的处理,具体过程可参见前文叙述的终端设备通过第三PDCP实体处理第二数据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最后,终端设备可将处理后的第四数据按序递交给高层。
S218,目标辅节点确定终端设备成功接入,生成切换完成指示信息。
S219,目标辅节点向主节点发送切换完成指示信息。
S220,主节点接收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并将该切换完成指示信息转发给源辅节点和终端设备。
S221,源辅节点接收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并停止与终端设备基于第一无线承载的数据传输。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步骤S218、步骤S219、步骤S220和步骤S221的执行过程可参见实施例一中步骤S118、步骤S119、步骤S120和步骤S121的执行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S222,终端设备接收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并停止接收源辅节点基于第一无线承载发送的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在接收到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后,可确定针对于第一无线承载的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已经完成,可停止从源辅节点接收数据。进一步的,终端设备还可释放或者删除与源辅节点的连接。具体的,终端设备可释放或者删除与源辅节点之间的空口链路、上述源SCG RLC承载、上述第一MCG RLC承载等资源。
可选的,终端设备在接收到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后,还可向主节点反馈一个第二接收响应信息,以告知主节点其已经正确接收到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
进一步的,如上述场景二下,在节点节点切换完成后,主节点可向核心网发送一个路径切换信息。该路径切换信息用于告知核心网其下行数据的接收方已经由主节点切换至目标辅节点。这里,上述路径切换信息中还可包括一个上述第二数据转发地址。核心网在接收到上述路劲切换信息后,可向源辅节点发送一个传输终止信息并停止向源辅节点发送新的下行数据。上述传输终止信息用于告知源辅节点停止从核心网接收新的下行数据。然后,核心网可通过上述第二数据转发地址开始向目标辅节点发送的新下行数据。
请参见图8(a),图8(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协议栈架构的示意图,该协议栈架构为节点切换之前整个通信系统对应的协议栈架构,该协议栈架构适用于上述场景一或者场景二。如图8(a)所示,在主节点通过第一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分情况下,主节点从核心网处接收到第一数据后,可通过其建立的第二PDCP实体、第一RLC实体、第一MAC层及其物理层将第一数据处理成第二数据并通过第一空口链路发送给终端设备。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主节点还是辅节点,其上的PDCP实体、RLC实体、MAC层和物理层的功能基本相同,因此,后文对无论是主节点或者辅节点的PDCP实体、RLC实体、MAC层和物理层处理数据的过程请一并参见实施例一中的描述,后文便不再作具体描述。终端设备通过其PHY层、第三MAC层和第三RLC实体和第三PDCP实体对其在第一空口链路上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并递交。
或者,在主节点通过源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的情况下,主节点会先将上述第二数据转发给源辅节点,然后源辅节点通过其建立的第二RLC实体、第二MAC层以及其建立的PHY层对上述第二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得到的数据通过源辅节点与终端设备的之间的第二空口链路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通过其PHY层、第四MAC层和第四RLC实体和第三PDCP实体对其在第一空口链路上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并递交。
或者,源辅节点也可同时通过上述源SCG RLC承载和第一MCG RLC承载实现第二数据在主节点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传输,具体过程可分别参见前文所述的通过源SCG RLC承载和第一MCG RLC承载实现的第二数据的传输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请一并参见图8(b),图8(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协议栈架构示意图。该协议栈架构为节点切换过程中整个通信系统对应的协议栈架构,该协议栈架构适用于前文所述的场景一。如图8(b)所示,在节点切换过程中,主节点会继续通过源SCGRLC承载和/或第一MCG RLC承载实现第二数据的传输,具体过程可参见前文所述,此处便不再赘述。
同时,主节点还可将上述第二数据转发给目标辅节点。然后,目标辅节点其建立的第五RLC实体、第五MAC层以及其建立的PHY层对第二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得到的数据通过目标辅节点与终端设备的之间的第三空口链路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会通过其PHY层、第六MAC层、第六RLC实体和第三PDCP实体对其在第三空口链路上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并递交。
更进一步的,请一并参见图8(c),图8(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协议栈架示意图。该协议栈架构为节点切换后整个通信系统对应的协议栈架构,该协议栈架构适用于前文所述的场景一。如图8(c)所示,在节点切换完成后,核心网会向主节点发送新的下行数据。主节点接收到新的下行数据后,会对下行数据进行处理,然后通过前文所述的第一MCG RLC承载和/或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将上述处理后的下行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具体过程可参见前文叙述的主节点通过第一MCG RLC承载和/或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然后,终端设备可接收上述处理后的下行数据,并对其作进一步的处理,具体过程可参见前文叙述的终端设备处理第二数据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或者,请一并参见图8(d),图8(d)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协议栈架构示意图。该协议栈架构为节点切换过程中整个通信系统对应的协议栈架构,该协议栈架构适用于上述场景二。如图8(d)所示,在节点切换过程中,主节点会继续通过上述源SCG RLC承载和/或第一MCG RLC承载实现第二数据的传输,具体过程可参见前文所述,此处便不再赘述。
同时,主节点还可通过第三PDCP实体仅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进行序列号分配,以得到第三数据。然后,主节点可通过第三数据转发地址将该第三数据转发给目标辅节点的第一PDCP实体。目标辅节点可通过该第一PDCP实体对上述第三数据进行头压缩、数据加密、安全性保护、加头等处理,以得到第四数据。
然后,在目标辅节点通过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该第四数据的情况下,目标辅节点可通过第五RLC实体、第五MAC层以及PHY层对第四数据进行处理并通过目标辅节点与终端设备的之间的第三空口链路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通过其PHY层、第六MAC层和第六RLC实体和第三PDCP实体对其在第三空口链路上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并递交。或者,在目标节点通过第二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的情况下,目标辅节点在处理得到上述第四数据后,可通过上述第三数据转发地址向主节点发送上述第四数据。然后,主节点可先通过其建立的第七RLC实体、第一MAC层、以及主节点的PHY层对上述第四数据进行处理并通过主节点与终端设备的之间的第一空口链路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通过其PHY层、第三MAC层、第八RLC实体和第三PDCP实体对其在第一空口链路上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并递交。
或者,目标辅节点也可将上述第四数据分离成第五数据和第六数据,然后分别通过上述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和第二MCG RLC承载实现第五数据和第六数据在目标辅节点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传输,具体过程可分别参见前文所述的通过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和第二MCG RLC承载实现数据的传输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更进一步的,请一并参见图8(e),图8(e)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协议栈架示意图。该协议栈架构为节点切换后整个通信系统对应的协议栈架构,该协议栈架构适用于前文所述的场景二。如图8(e)所示,在节点切换完成后,核心网会向目标辅节点发送新的下行数据。目标辅节点接收到新的下行数据后,会对该下行数据进行处理,然后通过前文所述的第二MCG RLC承载和/或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将上述处理后的下行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然后,终端设备可接收上述处理后的下行数据,并对其作进一步的处理。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切换方法,保证了在节点切换过程中本将要通过第一无线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时能够同时经由源辅节点和目标辅节点传输至终端设备,并被终端设备正确的接收,从而使得节点切换前后第一数据在核心网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传输不会发生中断,解决了因节点切换导致的数据传输中断所带来的业务时延等问题,提升了节点切换方法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也提升了终端设备的用户体验。
实施例三
请参见图9,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又一流程示意图,该节点切换方法适用于如图4(b)所示的通信系统。该节点切换方法适用于前文图2(a)到图2(d)所示的各种双连接实现架构。在本实施例中,将以图2(b)中的EN-DC架构为例进行描述。在本实施例提供的节点切换方法所适用的场景中,被切换的节点为主节点(即由源主节点切换至目标主节点)。切换之前,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的用户面连接终结在源主节点上,切换之后,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的用户面连接终结在目标主节点上。同时,本实施例提供的节点切换方法适用于终端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数据上行或者数据下行,在本实施例中,将以核心网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数据这一情况为例进行描述。如图9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301,源主节点确定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主节点可根据当前的负载均衡的需求或者终端设备上报的信号质量测量结果确定终端设备需要进行无中断的主节点的切换。具体过程可参见实施例一中描述的主节点载均衡的需求或者终端设备上报信号质量测量结果确定终端设备需要进行辅节点的切换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当主节点确定终端设备需要进行主节点切换后,还可根据预设的无中断业务指示信息确定需要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的目标无线承载。具体过程可参见实施例一中描述的确定目标无线承载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同理,后文将以确定出的一个或者多个目标无线承载中包括的第一无线承载为例,对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
S302,源主节点向目标主节点发送第三切换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主节点在确定针对第一无线承载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后,可向目标主节点发送第三切换信息。这里,该第三切换信息用于指示目标主节点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具体实现中,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至少包括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无线承载的第一承载标识信息和辅节点的第一节点标识信息。这里,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三切换信息用于请求目标主节点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可选的,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可以是显式的或者隐式的存在于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的。上述第一承载标识信息用于告知目标主节点其需要进行针对第一无线承载的无中断的节点切换。上述第一节点标识信息用于与源主节点建立双连接的辅节点。
可选的,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还可包括承载类型相关信息或数据转发指示信息中的一项或者多项。这里,上述承载类型相关信息可包括该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类型。实际应用中,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类型可包括MN terminated bearer。或者,更具体的,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类型可包括MN terminated MCG bearer、MN terminated SCG bearer和MN terminated split bearer。上述数据转发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源主节点会向目标主节点转发数据,以请求该目标主节点提供相应的数据转发地址。
S303,目标主节点接收第三切换信息,并生成第一切换响应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目标主节点接收到上述第三切换信息后,可对该第三切换信息进行解析。若目标主节点确定该第三切换信息中包含有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和源主节点的第一节点标识信息,则可确定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并且该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是针对上述第一无线承载来说的。
在目标主节点确定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之后,其可生成第一切换响应信息,并将该第一切换响应信息发送给源主节点。该第一切换响应信息用于指示目标主节点响应主节点的节点切换请求,并提供切换所需的与目标主节点相关的配置信息。具体的,上述第一切换响应信息中可包括目标主节点的节点配置信息(下文将以第一节点配置信息代替描述)。该第一节点配置信息中具体可包括与目标主节点对等的PDCP实体(为方便区别,下文将以第一PDCP实体代替描述)的配置信息、与目标主节点对等的SDAP的配置信息、与目标主节点对等的MCG RLC承载(即MCG RLC承载)的配置信息(下文以第一承载配置信息代替描述)、与目标主节点对应的第二安全信息、第一随机接入资源和目标主节点的主小区组配置信息等信息中的一项或者多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PDCP实体和与目标主节点对等的MCG RLC承载可以是目标主节点在节点切换之前就已经建立好的,也可以是目标主节点在确定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后新建的,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制。上述第二安全信息用于指示目标主节点通过第一PDCP实体进行数据的安全处理时所使用的秘钥(为了方别区别,下文将以第二秘钥代替描述)。上述第一节点配置信息主要用于后续终端设备建立与目标主节点关联的无线承载和安全处理模块等操作。
进一步的,在目标主节点确定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包括数据转发指示信息时,其生成的第一切换响应信息中还可包括目标主节点的数据转发相关信息(为方便区别,下文将以第一数据转发相关信息代替描述)。这里,上述第一数据转发相关信息用于源主节点或者后续核心网向目标主节点转发或者发送数据。具体实现中,上述第一数据转发信息中可包括目标主节点提供的第一数据转发地址。上述第一数据转发地址用于后续源主节点将其通过第二处理得到的第三数据转发给目标主节点。可选的,上述第一数据转发相关信息中还可包括第二数据转发地址。在节点切换完成后,该第二数据转发地址用于核心网向目标主节点发送下行数据包。
S304,目标主节点向源主节点发送第一切换响应信息。
S305,源主节点向辅节点发送第一切换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主节点在接收到上述第一切换响应信息后,可生成并向辅节点发送第一切换信息。该第一切换信息用于指示辅节点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具体实现中,上述第一切换信息中可包括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承载标识信息、目标主节点的节点标识信息(为方便区别,下文将以第二节点标识信息代替描述)。这里,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切换信息用于请求辅节点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上述第一承载标识信息用于告知辅节点其需要进行针对第一无线承载的无中断的节点切换。上述第二节点标识信息用于告知辅节点其建立DC连接的源主节点将要被目标主节点代替。
可选的,上述第一切换信息中还可包括一个承载类型相关信息。该承载类型相关信息用于指示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类型。
可选的,若在后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目标主节点会通过与其关联的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则上述第一切换信息中还可包括一个数据转发指示信息,该数据转发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辅节点提供一个数据转发地址(为方便区别,下文将以第三数据转发地址代替描述),该第三数据转发地址用于在节点切换过程中,目标主节点向辅节点转发数据。
S306,辅节点接收第一切换信息,并生成第二切换响应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辅节点在接收到上述第一切换信息后,可对该第一切换信息进行解析。若辅节点确定该第一切换信息中包含有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承载标识信息、第二节点标识信息,则可确定其将要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并且该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是针对上述第一无线承载来说的。
进一步的,辅节点在确定终端设备要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后,还可生成一个第二切换响应信息,并发送给源主节点。该第二切换响应信息用于告知源主节点其已经接收到上述第一切换信息并可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可选的,上述第二切换响应信息中可包括上述第三数据转发地址和用于终端设备建立与目标主节点对等的SCG RLC承载所需的第二承载配置信息中的一项或者多项。
S307,辅节点向源主节点发送第二切换响应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辅节点向源主节点发送第二切换响应信息。然后,源主节点在接收到上述第二切换响应后,若从该第二切换响应信息中提取出上述第三数据转发地址,则向目标主节点发送该第三数据转发地址。
S308,源主节点在节点切换过程中继续对其接收到的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以得到第二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主节点在确定对终端设备执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后,可继续接收核心网发送的下行数据(为方便理解和区别,下文将以第一数据代替描述)。然后,源主节点会通过其关联的PDCP实体(为方便区别,下文以第二PDCP实体代替描述)对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以得到第二数据。具体过程可参见实施例一中步骤S108中所描述的辅节点通过其关联的第二PDCP实体对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以得到第二数据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S309,源主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主节点在处理得到上述第二数据后,可通过与其关联的MCG RLC承载(下文将以源MCG RLC承载代替描述)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二数据。或者,源辅节点也可通过辅节点上的与其关联的SCG RLC承载(为方便区别,下文将以第一SCGRLC承载代替描述)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二数据。或者,源主节点也可通过上述源MCG RLC承载和上述第一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
可选的,若在节点切换之前,源主节点本就通过上述源MCG RLC承载和第一SCG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即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类型的为MN terminated splitbearer),则源主节点也可在节点切换过程中仅通过源MCG RLC承载或者第一SCG RLC承载中的一项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二数据。源主节点仅通过源MCG RLC承载或者第一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可使得终端设备在节点切换过程中仅需要维护源MCG RLC承载或者第一SCG RLC承载中的一项,而无需同时维护源MCG RLC承载和第一SCG RLC承载,从而降低了对终端设备的设备能力的要求,可提升节点切换方法的适用性。
S310,在节点切换过程中对第一数据进行第二处理以得到第三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主节点在确定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后还可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进行第二处理以得到第三数据。这里,上述第二处理主要包括序列号分配。也就说,源主节点在接收到第一数据后,还可通过源主节点对应的第二PDCP实体对该第一数据进行编号以得到第三数据。
S311,源主节点向目标主节点发送第三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主节点在处理的到上述第三数据后,可通过上述第一数据转发地址向目标主节点转发上述第三数据。
S312,目标主节点接收第三数据,并对第三数据进行第三处理以得到第四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目标主节点在接收到源主节点转发的第三数据后,可对该第三数据进行第三处理以得到第四数据。这里,上述第三处理主要包括基于与上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二秘钥进行数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实际应用中,目标主节点可对上述第三数据进行头压缩,再根据第二秘钥对头压缩后的第三数据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最后对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后的第三数据进行加PDCP头等处理,从而得到第四数据。
S313,目标主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目标主节点在处理得到上述第四数据后,可通过其关联的与上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MCG RLC承载(为方便理解和区别,下文将以目标MCG RLC承载代替描述)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或者,目标主节点也可通过源辅节点上与其关联的SCG RLC承载(为方便区别,下文以第二SCG RLC承载代替描述)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或者,目标主节点也可通过上述目标MCG RLC承载和上述第二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若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类型的为MN terminated splitbearer,在考虑节省终端设备能力的情况下,在节点切换过程中,目标主节点可以不完全继承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类型。即,则在节点切换过程中,目标主节点可仅通过上述目标MCGRLC承载或者第二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这里,在节点切换过程中仅通过目标MCG RLC承载或者第二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可使得终端设备在节点切换过程中仅需要维护目标MCG RLC承载或者第二SCG RLC承载中的一项,而无需同时维护这两项,从而能进一步降低对终端设备的设备能力的要求。
S314,源主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切换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主节点在确定针对第一无线承载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后,还可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切换信息。
具体实现中,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包括上述目标主节点的第一节点配置信息、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承载标识信息、第二承载配置信息中的一项或者多项。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和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用于告知终端设备针对第一无线承载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上述第一节点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设备进行相应的配置,从而在节点切换过程中可通过上述目标MCG RLC承载接收来自于目标主节点的第四数据。上述第二承载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设备进行相应的配置,从而可通过上述第二SCG RLC承载接收来自于目标主节点的数据。
可选的,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还可包括承载类型指定信息,该承载类型指定信息用于指示目标主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时所采用的无线承载的承载类型。例如,当该承载类型指定信息指示的承载类型为MN terminated MCG bearer时,则说明目标主节点仅通过上述目标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当该承载类型指定信息指示的承载类型为MN terminated SCG bearer时,则说明目标主节点仅通过上述第二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当该承载类型指定信息指示的承载类型为MNterminated split bearer时,则说明目标主节点是通过上述目标MCG RLC承载和第二SCG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承载类型指定信息可优先指示目标主节点采用目标MCG RLC承载或者第二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这样,终端设备在接收第四数据的过程中仅需要维护目标MCG RLC承载或者是第二SCG RLC承载,可降低对终端设备的设备能力的要求,可提升节点切换方法的适用性。
S315,终端设备接收第二切换信息并确定进行无中断节点切换。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可接收源主节点发送的第二切换信息后,并根据上述第二切换信息确定针对第一无线承载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具体实现中,终端设备可先对上述第二切换信息进行解析。若终端设备确定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包括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则可确定该第二切换信息用于请求终端设备针对第一无线承载执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然后,若终端设备从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提取到第一节点配置信息,则可根据上述第一节点配置信息进行相应的配置。具体的,终端设备可根据上述第一节点配置信息中包括的与目标节点对等的SDAP的配置信息进行SDAP的配置。终端设备还可根据上述第一节点信息中包括的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建立上述目标MCG RLC承载。终端设备还可根据上述第一节点信息中包括的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建立上述目标MCG RLC承载。终端设备也可根据上述第二承载配置信息建立上述第二SCG RLC承载。终端设备也可根据上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配置信息建立与目标主节点对等的PDCP实体。这里,由于终端设备侧的PDCP实体对于任一小区来说都是公用的,所以,与源主节点对应的PDCP实体和与目标主节点对应的PDCP实体是同一个(下文将以第三PDCP实体代替描述)。所以,终端设备根据上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配置信息建立与目标主节点对等的PDCP实体就等价于在上述第三PDCP实体中建立与目标主节点对等的第一安全处理模块。该第一安全处理模块用于基于与上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二安全信息所指示的第二秘钥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安全性保护校验。同时,上述第三PDCP实体中还包含有与源主节点对等的第二安全处理模块,用于基于与第二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秘钥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安全性保护校验。
可选的,若终端设备从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还提取出了上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则可根据该承载类型指示信息确定其是通过目标MCG承载、第二SCG RLC承载或者是同时通过目标MCG承载和第二SCG RLC承载来接收目标主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
进一步的,终端设备在根据上述第二切换信息完成相应的配置后,可针对上述第二切换信息生成一个配置响应信息。该配置响应信息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已经完成与目标主节点和/或源主节点相关的协议实体、无线承载等资源的配置。可选的,源主节点在接收到上述配置响应信息后,可将该配置响应信息转发给目标主节点,以告知目标主节点终端设备已经完成相应的配置。
S316,终端设备在节点切换过程中继续接收源主节点发送的第二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在节点切换过程中,可继续通过上述源MCGRLC承载和/或第一SCG RLC承载接收源主节点发送的第二数据,并通过第三PDCP实体处理并递交。具体过程可参见实施例一中步骤S116中描述的终端设备通过源SCG RLC承载和/或第一MCG RLC承载接收并处理源辅节点发送的第二数据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S317,终端设备在节点切换过程中接收目标主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在确定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后,可根据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包括的随机接入资源向目标主节点发起随机接入请求。目标主节点根据当前网络负载等状态确定允许终端设备接入后,可向终端设备发送随机接入响应,并进一步完成终端设备的接入操作。
终端设备在接收到上述接入响应并确定成功接入到目标主节点之后,可通过上述目标MCG RLC承载和/或第二SCG RLC承载接收目标主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并加以处理。具体过程可参见实施一中步骤S117的场景一中描述的终端设备通过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和/或上述第二MCG RLC承载接收目标辅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并处理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S318,目标主节点确定终端设备成功接入,则生成切换完成指示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若目标主节点确定终端设备已经成功接入,并且终端设备正确的接收到了上述第四数据,则可生成一个切换完成指示信息。该切完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针对于第一无线承载的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已经完成。
S319,目标主节点向源主节点发送切换完成指示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目标主节点在生成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后,可向源主节点和终端设备发送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
S320,源主节点接收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并停止与终端设备之间基于第一无线承载的数据传输。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主节点检测并接收到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后,可确定针对第一无线承载的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已经完成。然后,源主节点可停止与终端设备之间基于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数据传输。需要说明的是,若源主节点在确定针对第一无线承载的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已经完成的时候还缓冲有数据,则可继续发送该缓冲的数据,直至最后一个数据包发送完成才停止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进一步的,源主节点还可释放或者删除与终端相关的协议实体、无线承载等资源。
可选的,源主节点在接收到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后,还可向目标主节点反馈一个第一接收响应信息,以告知目标主节点其已经正确接收到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
S321,源主节点向辅节点和终端设备发送切换完成指示信息,以指示节点切换完成。
S322,终端设备接收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并停止与源主节点之间基于第一无线承载的数据传输。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在接收到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后,可确定针对于第一无线承载的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已经完成,可停止从源主节点接收数据。进一步的,终端设备还可释放或者删除与源主节点的连接。具体的,终端设备可释放或者删除与源主节点之间的空口链路、上述源MCG RLC承载、与源主节点对应的PDCP实体等资源。
可选的,终端设备在接收到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后,还可向目标主节点反馈一个第二接收响应信息,以告知目标主节点其已经正确接收到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
进一步的,辅节点在接收到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后,可确定针对于第一无线承载的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已经完成,可停止从源主节点接收数据。具体的,辅节点还可释放或者删除与源主节点的连接。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实施提供的流程也可适用于“节点切换前后,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的用户面连接始终终结在辅节点上”这种场景。在该场景下,节点切换之前,由辅节点从核心网出获取第一数据,然后处理得到第二数据,并通过其关联的SCG RLC承载和/或在源主节点上的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在节点切换过程中,辅节点仍旧采用其关联的SCG RLC承载和/或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同时,辅节点还可以将上述第二数据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数据通过其关联的在目标主节点上的MCG RLC承载发送给终端设备。在节点切换之后,辅节点会通过关联的SCG RLC承载和或在目标主节点上的MCG RLC向终端设备发送其从核心网处获取到的数据。针对目标主节点、源辅节点以及终端设备的配置过程具体可参见上述所述,此处便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切换方法,保证了在节点切换过程中本将要通过第一无线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时能够同时经由源主节点和目标主节点传输至终端设备,并被终端设备正确的接收,从而使得节点切换前后第一数据在核心网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传输不会发生中断,解决了因节点切换导致的数据传输中断所带来的业务时延等问题,提升了节点切换方法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也提升了终端设备的用户体验。
实施例四
请参见图10,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又一流程示意图,该节点切换方法适用于如图4(c)所示的通信系统。该节点切换方法适用于前文图2(a)到图2(d)所示的各种双连接实现架构。在本实施例中,将以图2(b)中的EN-DC架构为例进行描述。在本实施例提供的节点切换方法所适用的场景中,被切换的节点为主节点和辅节点(即由源主节点切换至目标主节点,并且由源辅节点切换至目标辅节点)。切换之前,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的用户面连接终结在源主节点上,切换之后,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的用户面连接终结在目标主节点。此外,本实施例提供的节点切换方法(后文将以DC切换方法代替描述)适用于终端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数据上行或者数据下行,在本实施例中,将以核心网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数据这一情况为例进行描述。如图18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401,源主节点确定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DC切换。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主节点可根据负载均衡的需求或者其接收到终端设备上报的其当前主小区和辅小区的信号质量测量结果确定终端设备要进行DC切换。具体过程类似于实施例一中步骤S101中所描述的主节点根据负载均衡的需求或者其接收到终端设备上报的信号质量测量结果确定终端设备需要进行辅节点切换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当源主节点确定终端设备需要进行DC切换时,还可根据预设的无中断业务指示信息确定需要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的目标无线承载。具体过程类似于实施例一中描述的确定目标无线承载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后文将以确定出的一个或者多个目标无线承载中包括的第一无线承载为例,对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
S402,源主节点向目标主节点发送第三切换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主节点在确定针对第一无线承载进行无中断的DC切换后,可向目标主节点发送第三切换信息。这里,该第三切换信息用于指示目标主节点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具体实现中,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至少包括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无线承载的第一承载标识信息、源辅节点的第一节点标识信息和源侧的DC配置信息。针对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承载标识信息、第一节点标识信息的描述可参见实施例三的步骤S302中的描述。源侧的DC配置信息指代的是源主节点和源辅节点建立DC连接所使用的配置信息。需要补充的是,这里的无中断指示标识可以是DC切换专用的指示标识,用于区别单连接的无中断切换。这样可使得目标主节点能够通过这个DC切换专用的指示标识来判断其是否支持DC切换,从而确定其是否响应上述第三切换信息。
可选的,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还可包括承载类型相关信息或数据转发指示信息中的一项或者多项。这里,上述承载类型相关信息和数据转发指示信息可具体可参见实施例三中步骤S302中的描述,此处便不再赘述。
S403,目标主节点接收第三切换信息并生成SN添加请求。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目标主节点接收到上述第三切换信息并确定其支持DC切换后,可对该第三切换信息进行解析。若目标主节点确定该第三切换信息中包含有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承载标识信息、第一节点标识信息和源侧的DC配置信息,则可确定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DC切换,并且该无中断的DC切换是针对上述第一无线承载来说的。
进一步的,在目标主节点确定对终端设备执行无中断的DC切换后,其可生成一个SN添加请求。该SN添加请求中包括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DC配置信息、数据转发指示信息、第一承载标识信息和承载类型相关信息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该SN添加请求用于为终端设备添加目标辅节点。
S404,目标主节点向目标辅节点发送SN添加请求。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目标主节点在生成上述SN添加请求后,可将该SN添加请求发送给目标辅节点。
S405,目标辅节点向目标主节点发送添加请求响应信息。
目标辅节点在接收到上述SN添加请求后,若目标辅节点确定其可完成上述DC配置信息对应的配置,则可生成一个添加请求响应信息。该添加请求响应信息用于指示目标辅节点响应目标主节点的DC切换请求,并提供切换所需的配置信息。具体实现中,该添加请求响应信息包含的具体内容类似于实施例一的步骤S103的场景二中的第一切换响应信息所包含的内容,此处便不再赘述。不过,存在区别的是,上述第一切换响应信息中包括的第三数据转发地址是用于在后续的DC切换过程中目标主节点向目标辅节点转发数据。
S406,目标主节点生成并向源主节点发送第一切换响应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目标主节点在接收到上述添加请求响应信息并确定目标辅节点可以实现完成DC切换,可生成针对第三切换信息的响应信息(下文将以第一切换响应信息代替描述),并将该第一切换响应信息发送给源主节点。该第一切换响应信息用于指示目标主节点和目标辅节点均可响应源主节点的DC切换请求,并提供切换所需的配置信息。
具体的,上述第一切换响应信息中可包括目标主节点的节点配置信息(下文将以第一节点配置信息代替描述)。该第一节点配置信息中具体可包括与目标主节点对等的第一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与目标主节点对等的SDAP的配置信息、与目标主节点对等的主小区组RLC承载(即MCG RLC承载)的配置信息(下文以第一承载配置信息代替描述)、与目标主节点对应的第一安全信息、目标主小区第二随机接入资源、目标主节点的主小区组配置信息、上述第一节点配置信息中的与目标辅主节点对等的SDAP的配置信息、目标辅节点第四承载配置信息、目标辅节点的第一随机接入资源等信息。上述第一安全信息用于指示目标主节点通过第一PDCP实体进行数据的安全处理时所使用的秘钥(为了方别区别,下文将以第二秘钥代替描述)。
进一步的,在目标主节点确定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包括数据转发指示信息时,其生成的第一切换响应信息中还可包括目标主节点的数据转发相关信息(为方便区别,下文将以第一数据转发相关信息代替描述)。这里,该第一数据转发相关信息的具体内容可参见与实施三的步骤S303中所描述的第一数据转发相关信息,此处便不再赘述。
S407,源主节点向源辅节点发送第一切换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主节点在确定针对第一无线承载进行无中断的DC切换后,可向源辅节点发送第一切换信息。该第一切换信息用于指示源辅节点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具体实现中,上述第一切换信息中所包含的内容类似于实施例三的步骤S305中所描述的第一切换信息,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切换信息中不包括目标主节点的节点标识信息。
S408,源辅节点接收第一切换信息,并生成第二切换响应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辅节点在接收到上述第一切换信息后,可对该第一切换信息进行解析。若源辅节点确定该第二切换信息中包含有上述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承载标识信息,则可确定其将要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DC切换,并且该无中断的DC切换是针对上述第一无线承载来说的。源辅节点在确定终端设备要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后,还可生成一个第二切换响应信息,并发送给源主节点。该第二切换响应信息用于告知主节点其已经接收到上述第一切换信息并可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DC切换。
S409,源辅节点向源主节点发送上述第二切换响应信息。
S410,源主节点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以得到第二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主节点接收到上述第三切换响应信息后,可继续接收核心网发送的下行数据(为方便理解和区别,下文将以第一数据代替描述)。然后,源主节点可对该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以得到第二数据。
具体实现中,源主节点会通过其关联的PDCP实体(为方便区别,下文以第二PDCP实体代替描述)对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以得到第二数据。具体的过程可参见实施例三步骤S309中描述的源节点通过第二PDCP实体对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得的第二数据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S411,源主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主节点在处理得到上述第二数据后,可通过与其关联的SCG RLC承载(下文将以源SCG RLC承载代替描述)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二数据。或者,源主节点也可通过与其关联的MCG RLC承载(为方便区别,下文将以源MCG RLC承载代替描述)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二数据。或者,源主节点也可同时通过上述源SCG RLC承载和上述源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
可选的,若在节点切换之前,源主节点本就通过上述源SCG RLC承载和源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即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类型的为MN terminated splitbearer),则源主节点发送的第一切换信息中还可包括第一能力节省标识。源辅节点在接收到上述第二切换信息后,若确定该第二切换信息中包含有第一能力节省标识时,则确定在DC切换过程中源主节点将仅通过上述源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或者,源主节点在DC切换过程中也可主动释放或者删除上述源SCG RLC承载,而仅通过源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此时,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可包含第二能力节省标识,该第二能力节省标识用于告知源辅节点释放或者删除上述源SCG RLC承载。这里,在DC切换过程中仅通过源SCG RLC承载或者源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可使得终端设备在DC切换过程中仅需要维护源SCG RLC承载或者源MCG RLC承载中的一项,而无需同时维护源SCGRLC承载和源MCG RLC承载,从而降低了对终端设备的设备能力的要求,可提升节点切换方法的适用性。
S412,源主节点对第一数据进行第二处理以得到第三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主节通过上述第二PDCP实体对第一数据进行第二处理以得到第三数据。具体过程可参见实施例三的步骤S310中所描述的源主节点通过第二PDCP实体对第一数据进行处理以得到第三数据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S413,源主节点将第三数据发送给目标主节点。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主节点在处理的到上述第三数据后,可通过上述第一数据转发地址向目标主节点转发上述第三数据。
S414,目标主节点对上述第三数据进行第三处理以得到第四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目标主节点在接收到源主节点转发的第三数据后,可通过其对应的第一PDCP实体对该第三数据进行第三处理以得到第四数据,具体过程可参见实施例三的步骤S30中所描述的源主节通过上述第一PDCP实体对第一数据进行第二处理以得到第三数据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S415,目标主节点向目标辅节点发送第四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目标主节点在处理得到上述第四数据后,可将上述第四数据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数据(这里假设为第五数据)通过上述第三数据转发地址发送给目标辅节点。
S416,目标辅节点接收第四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目标辅节点可通过上述第三数据转发地址接收目标主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
S417,目标辅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目标辅节点在接收到上述第五数据后,可通过其建立的目标S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五数据。
与此同时,目标主节点也可通过其上的目标MCG RLC承载将上述第四数据中除上述第五数据以外的第六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
或者,目标直接点也可直接通过上述目标SCG RLC承载或者目标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
需要补充的是,在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之前,目标主节点可先建立上述目标MCG RLC承载和/或目标SCG RLC承载。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若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类型的为MN terminated splitbearer,在考虑节省终端设备能力的情况下,目标主节点可以不完全继承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类型。即,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可包括一个第三能力节省标识。目标辅节点在提取到这第三能力节省标识后,即可根据该第三能力节省标识确定其在DC切换过程中可优先通过上述目标SCG RLC承载或者目标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这里,在DC切换过程中仅通过目标SCG RLC承载或者目标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可使得终端设备在节点切换过程中仅需要维护目标SCG RLC承载或者目标MCG RLC承载中的一项,而无需同时维护这两项,从而能进一步降低对终端设备的设备能力的要求。
S418,源主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切换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主节点在确定针对第一无线承载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后,还可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切换信息。
具体实现中,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包括上述目标主节点的第一节点配置信息、目标辅节点的第二节点配置信息、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承载标识信息中的一项或者多项。上述第一节点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设备进行相应的配置,从而在DC切换过程中能通过目标MCGRLC承载接收来自于目标主节点的数据。上述第二节点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设备进行相应的配置,从而能在DC切换过程中通过目标SCG RLC承载接收来自于目标辅节点的数据。
可选的,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还可包括承载类型指定信息,该承载类型指定信息具体作用可参见实施例三的步骤314中对承载类型指定信息的描述,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是指示目标主节点仅通过目标SCG RLC承载或者目标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四数据。
S419,终端设备接收第二切换信息,并确定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可接收源主节点发送的第二切换信息,并根据上述第三切换信息确定针对第一无线承载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具体实现中,终端设备可先对上述第二切换信息进行解析。若终端设备确定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包括无中断指示信息、第一无线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第一节点配置信息和第二节点配置信息中的一项或者多项,则可确定该第三切换信息用于请求终端设备针对第一无线承载执行无中断的DC切换。
然后,终端设备可根据上述第二切换信息包含的内容进行相应的配置。具体配置过程类似实施例三的步骤S315中描述终端设备根据第二切换信息中包含的内容进行配置的过程。区别在于,这里终端设备建立的是目标MCG RLC承载和/或目标SCG RLC承载。
可选的,若终端设备从上述第二切换信息中提取出了承载类型指定信息,则可根据该承载类型指定信息确定其是仅通过目标SCG承载或者目标MCG RLC承载来接收目标主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还是同时通过第一目标SCG承载和第二MCG RLC承载来接收目标主节点发送的数据。
S420,终端设备在节点切换过程中继续接收第二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在DC切换过程中,可继续通过上述源SCG RLC承载和/或源MCG RLC承载接收源辅节点发送的第二数据。
进一步的,终端设备在接收到上述第二数据后,通过上述第三PDCP实体对上述第二数据处理并递交,具体过程可参见实施例三的步骤S316中所描述的根据第三PDCP实体处理并递交上述第二数据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S421,终端设备在节点切换过程中继续接收第四数据。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在确定进行无中断的DC切换后,可根据上述第三切换信息中包括的第一随机接入资源和第二随机接入资源向目标主节点和目标辅节点发起随机接入请求。具体实现中,终端设备可采用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无竞争的随机接入、两步随机接入或者省略随机接入等方式接入目标主节点和目标辅节点。目标主节点和目标辅节点根据当前网络负载等状态确定允许终端设备接入后,可向终端设备发送随机接入响应,并进一步完成终端设备的接入操作。
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目标主节点和目标辅节点发送的接入响应并确定成功接入到目标主节点和目标辅节点之后,可通过上述目标SCG RLC承载和/或上述目标MCG RLC承载接收目标主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然后,终端设备可通过上述第三PDCP实体对接收到的第四数据进行处理并递交,具体过程可参见实施例三的步骤S317中所描述的终端设备通过第三PDCP实体处理并递交其接收到的第四数据的过程,此处便不再赘述。
S422,目标主节点确定终端设备成功接入目标主节点和目标辅节点,则生成切换完成指示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若目标主节点确定终端设备已经成功接入目标主节点和目标辅节点,并且终端设备正确的接收到了上述第四数据,则可生成一个切换完成指示信息。该切完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针对于第一无线承载的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已经完成。
S423,目标主节点向源主节点发送切换完成指示信息。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目标主节点在生成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后,可向源主节点和目标辅节点发送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以指示DC切换已经完成。
S424,源主节点接收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停止与终端设备基于第一无线承载的数据传输。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主节点接收到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后,可释放上述源辅节点和终端设备,即源主节点可释放或者删除与上述源辅节点和终端设备建立双连接所使用的配置或者占用的资源。
S425,源主节点向源辅节点和终端设备发送切换完成指示信息。
S426,源辅节点接收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并停止与终端设备基于第一无线承载的数据传输。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源辅节点检测并接收到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后,可确定针对第一无线承载的无中断的DC切换已经完成。然后,源辅节点可停止与终端设备之间基于上述第一无线承载的数据传输。需要说明的是,若源辅节点在确定针对第一无线承载的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已经完成的时候还缓冲有第二数据,则可继续发送该第二数据,直至最后一个数据包发送完成才停止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进一步的,源辅节点还可释放或者删除与终端设备相关的协议实体、无线承载等资源。
S427,终端设备接收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并停止基于第一无线承载的数据传输。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在接收到上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后,可确定针对于第一无线承载的无中断的节点切换已经完成,可停止从源主节点和/或源辅节点接收数据。进一步的,终端设备还可释放或者删除与源主节点和/或源辅节点的连接。具体的,终端设备可释放或者删除与源主节点和/或源辅节点之间的空口链路、无线承载等资源。
进一步的,在源主节点确定DC切换已经完成后,其可向核心网发送一个路径切换信息。该路径切换信息用于告知核心网其下行数据的接收方可以由源主节点切换至目标主节点。这里,上述路径切换信息中还可包括一个由目标主节点提供的第三数据转发地址。该第三数据转发地址用于核心网向目标主节点发送下行数据。核心网在接收到上述路径切换信息后,可向源主节点发送一个传输终止信息并停止向源主节点发送新的下行数据。上述传输终止信息用于告知源主节点停止从核心网接收新的下行数据。然后,核心网可通过上述第三数据转发地址开始向目标主节点发送的新下行数据。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实施提供的流程也可适用于“节点切换前后,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的用户面连接由切换之前的终结在辅节点上变成切换之后的终结在目标辅节点上”这种场景。在该场景下,节点切换之前,由源辅节点从核心网处获取第一数据,然后处理得到第二数据,并通过其关联的SCG RLC承载和/或在源主节点上的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在节点切换过程中,源辅节点仍旧采用其关联的SCG RLC承载和/或在源主节点上的MCG RLC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同时,源辅节点还可以将其接收的第一数据处理成第三数据,然后将其转发给目标辅节点。然后由目标辅节点通过其关连的SCG RLC承载和/或在目标辅节点上的MCG RLC承载将上述第三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在节点切换之后,源辅节点会停止通过其关联的SCG RLC承载和或在源主节点上的MCG RLC向终端设备发送其从核心网处获取到的数据。而目标辅节点会继续通过其关联的SCG RLC承载和或在源主节点上的MCG RLC向终端设备发送其从核心网处获取到的数据。这里,针对源辅节点、目标主节点、目标辅节点以及终端设备的配置过程具体可参见前文所述,此处便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了的一种DC切换方法,保证了在DC切换过程中本将要通过第一无线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时能够同时经由源主节点和/或源辅节点以及目标主节点和/或目标辅节点传输至终端设备,并被终端设备正确的接收,从而使得DC切换前后第一数据在核心网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传输不会发生中断,解决了因DC切换导致的数据传输中断所带来的业务时延等问题,提升了DC切换方法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也提升了终端设备的用户体验。
请参见图11,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一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为前文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者实施例四中叙述的源辅节点,该装置可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者施例四中描述的源辅节点的功能。为了便于说明,图11中仅示出了该装置的主要部件。由图11可知,该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射频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装置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等。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射频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天线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使用该装置的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该用户输出数据。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场景下,该通信设备可以不包括输入输出装置。
当需要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为便于说明,图11中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装置产品中,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存储器可以是独立于处理器设置,也可以是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处理器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器和/或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图11中的处理器可以集成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的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处理器,通过总线等技术互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基带处理器以适应不同的网络制式,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中央处理器以增强其处理能力,终端设备的各个部件可以通过各种总线连接。上述基带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基带处理电路或者基带处理芯片。上述中央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中央处理电路或者中央处理芯片。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的功能可以内置在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程序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由处理器执行软件程序以实现基带处理功能。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射频电路视为装置的收发单元,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装置的处理单元。如图11所示,该装置包括收发单元110和处理单元120。这里,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处理单元也可以称为处理器,处理单板,处理模块、处理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110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110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110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这里,接收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或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结合实施例一所描述的内容,在具体实现中,所述收发单元110接收第一切换信息并确定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所述收发单元110接收核心网发送的通过第一无线承载传输的第一数据。所述处理单元120在所述节点切换过程中继续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得到第二数据,并通过所述收发单元110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一处理包括序列号分配、基于第一秘钥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所述处理单元120在所述节点切换过程中继续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二处理得到第三数据,并通过收发单元110将该第三数据发送给目标辅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110用于接收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其中,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成功接入所述目标辅节点。所述处理单元120,还用于停止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基于所述第一无线承载的数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110还用于:
通过源辅小区组SCG无线链路控制协议RLC承载和/或第一主小区组MCG 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110还用于:
通过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和/或第二MCG 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四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110,用于向所述主节点发送所述第三数据;
所述处理单元120,用于通过所述主节点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所述第三处理得到第五数据;
所述收发单元110,用于向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第四数据,其中,所述第四数据为所述第五数据的部分或者全部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110还用于:
通过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四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还110用于:
通过第三MCG 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六数据,其中,所述第六数据为所述第五数据的部分或者全部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来自于所述主节点或者所述目标辅节点。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同理,在实施例二或者实施例四中,所述收发单元110和所述处理单元120所执行的节点切换方法的具体过程大体相似于收发单元110和所述处理单元120在实施例一中所执行的节点切换方法的过程,执行的具体过程可具体参见实施二或者实施例四中描述的源辅节点所执行的节点切换方法的步骤,此处便在赘述。
请参见图12,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又一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为前文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或者实施例四中叙述的终端设备,该装置可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或者实施例四中描述的终端设备的功能。为了便于说明,图12中仅示出了装置的主要部件。由图12可知,该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射频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图12所示的装置和图10所示的装置在结构上类似,具体内容可参见前文对图10的装置的描述,此处便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射频电路视为装置的收发单元,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装置的处理单元。如图12所示,该装置包括收发单元210和处理单元220。这里,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处理单元也可以称为处理器,处理单板,处理模块、处理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210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210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210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这里,接收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或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结合实施例一所描述的内容,具体实现中,收发单元210用于接收第二切换信息并确定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所述收发单元210还用于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继续接收所述源辅节点发送的第二数据。所述收发单元210,还用于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接收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210还用于:
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继续通过第一MCG RLC承载和/或源SCG RLC承载接收所述源辅节点发送的第二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切换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停止通过所述源SCG RLC承载接收所述第二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一MCG RLC承载接收所述第二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处理单元220,用于基于与源辅节点关联的第一秘钥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校验。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210还用于:
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通过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和/或第二MCG RLC承载接收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切换信息包括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和/或第二承载配置信息,所述处理单元210还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和/或,根据所述第二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二MCG RLC承载。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切换信息还包括第一安全信息,所述第一安全信息用于指示与所述目标辅节点关联的第二秘钥,所述处理单元220还用于:
基于所述第二秘钥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校验。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210还用于:
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通过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接收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210还用于:
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通过第三MCG RLC承载接收所述主节点发送的第六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切换信息包括第三承载配置信息和/或第四承载配置信息,所述处理单元220还用于:
根据所述第三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三MCG RLC承载,和/或,根据所述第四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切换信息中包括第二安全信息,所述第二安全信息用于指示与所述主节点关联的第三秘钥,所述处理单元220还用于:
基于所述第三秘钥对所述第四数据和/或所述第六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校验。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数据、第四数据或第六数据与第一无线承载关联,所述第一无线承载为所述源辅节点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线承载。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210还用于:
接收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其中,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来自于所述主节点或者所述目标辅节点;
停止接收所述源辅节点发送的第一无线承载的数据。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同理,在实施例二、实施例三或者实施例四中,所述收发单元210和所述处理单元220所执行的节点切换方法的具体过程大体相似于收发单元210和所述处理单元220在实施例一中所执行的节点切换方法的过程,执行的具体过程可具体参见实施二、实施例三或者实施例四中描述的终端设备所执行的节点切换方法的步骤,此处便在赘述。
请参见图13,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又一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为前文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者实施例四中叙述的目标辅节点,该装置可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者实施例四中描述的目标辅节点的功能。为了便于说明,图13中仅示出了该装置的主要部件。由图13可知,该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射频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装置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等。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射频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天线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使用该装置的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该用户输出数据。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场景下,该通信设备可以不包括输入输出装置。
当需要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为便于说明,图13中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装置产品中,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存储器可以是独立于处理器设置,也可以是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处理器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器和/或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图13中的处理器可以集成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的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处理器,通过总线等技术互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基带处理器以适应不同的网络制式,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中央处理器以增强其处理能力,终端设备的各个部件可以通过各种总线连接。上述基带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基带处理电路或者基带处理芯片。上述中央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中央处理电路或者中央处理芯片。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的功能可以内置在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程序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由处理器执行软件程序以实现基带处理功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射频电路视为装置的收发单元,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装置的处理单元。如图13所示,该装置包括收发单元310和处理单元320。这里,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处理单元也可以称为处理器,处理单板,处理模块、处理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310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310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310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这里,接收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或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结合实施例一,具体实现中,收发单元310用于接收第三切换信息并确定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所述收发单元310,还用于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之前,
所述收发单元310,还用于接收所述源辅节点发送的第三数据;
所述装置还包括:
处理单元320,用于基于第二秘钥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以得到第四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310还用于:
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通过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和/或第二MCG 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四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320还用于:
建立所述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310还用于:
针对所述第三切换信息发送切换响应信息,其中,所述切换响应信息包括第一安全信息,所述第一安全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秘钥,所述第二秘钥用于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校验。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之前,所述收发单元310还用于:
接收所述主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其中,所述第四数据为所述主节点通过与所述主节点关联的第三秘钥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数据加密和完整性保护得到第五数据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310还用于:
通过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四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320,还用于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成功接入所述目标辅节点;
所述收发单元310,还用于向所述主节点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发送切换完成指示信息。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同理,在实施例二或者实施例四中,所述收发单元310和所述处理单元320所执行的节点切换方法的具体过程大体上可并参见收发单元310和所述处理单元320在实施例一中所执行的节点切换方法的过程,具体内容可参见实施例二或者实施例四中所描述的目标辅节点所执行的节点切换方法的步骤,此处便在赘述。
请参见图14,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又一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为前文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中叙述的主节点,该装置可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中描述的主节点的功能。为了便于说明,图14中仅示出了装置的主要部件。由图14可知,该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射频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图14所示的装置和图10所示的装置在结构上类似,具体内容可参见前文对图10的装置的描述,此处便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射频电路视为装置的收发单元,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装置的处理单元。如图14所示,该装置包括收发单元410和处理单元420。这里,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处理单元也可以称为处理器,处理单板,处理模块、处理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410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410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410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这里,接收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或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结合实施例一,具体实现中,处理单元420,用于确定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收发单元410,用于向源辅节点发送第一切换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切换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源辅节点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对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以得到第二数据,以及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二处理以得到第三数据,所述第一数据为所述源辅节点从核心网接收的第一无线承载的数据,所述第一处理包括序列号分配、基于与所述源辅基站对应的第一秘钥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所述第二处理包括所述序列号分配;
所述收发单元410,还用于向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第三切换信息,所述第三切换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辅节点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四数据,其中,所述第四数据为所述目标辅节点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第三处理得到的数据,所述第三处理包括基于与所述目标辅基站对应的第二秘钥进行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或者,所述第四数据为所述主节点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第三处理并发送给所述目标辅节点的数据,所述第三处理包括基于与所述主基站对应的第三秘钥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
所述收发单元410,还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切换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切换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继续接收所述源辅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二数据,以及,接收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的所述第四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410还用于:
接收所述源辅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二数据;
通过第一MCG 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310还用于:
接收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的针对所述第三切换信息的切换响应信息,其中,所述切换响应信息包括第一安全信息,所述第一安全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秘钥,所述第二秘钥用于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完整性保护校验。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410还用于:
接收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的所述第四数据;
通过第二MCG 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四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420还用于:
建立所述第二MCG RLC承载。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410,还用于接收所述源辅节点的发送的所述第三数据;
所述处理单元420,还用于基于第三秘钥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以得到第五数据;
所述收发单元410,还用于通过第三MCG 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六数据,和/或,通过第二目标SCG RCL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其中,所述第四数据和所述第六数据为所述第五数据的部分或者全部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420还用于:
建立所述第三MCG RLC承载。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410还用于:
接收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的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并将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发送给所述源辅节点,其中,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成功接入所述目标辅节点。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同理,在实施例二中,所述收发单元410和所述处理单元420所执行的节点切换方法的具体过程大体上可并参见收发单元410和所述处理单元420在实施例一中所执行的节点切换方法的过程,具体内容可参见实施例二中所描述的源主节点所执行的节点切换方法的步骤,此处便在赘述。
请参见图15,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又一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为前文实施例三或者实施例四中叙述的源主节点,该装置可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三或者实施例四中描述的源主节点的功能。为了便于说明,图15中仅示出了该装置的主要部件。由图15可知,该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射频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装置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等。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射频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天线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使用该装置的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该用户输出数据。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场景下,该通信设备可以不包括输入输出装置。
当需要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为便于说明,图15中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装置产品中,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存储器可以是独立于处理器设置,也可以是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处理器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器和/或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图15中的处理器可以集成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的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处理器,通过总线等技术互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基带处理器以适应不同的网络制式,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中央处理器以增强其处理能力,终端设备的各个部件可以通过各种总线连接。上述基带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基带处理电路或者基带处理芯片。上述中央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中央处理电路或者中央处理芯片。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的功能可以内置在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程序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由处理器执行软件程序以实现基带处理功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射频电路视为装置的收发单元,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装置的处理单元。如图15所示,该装置包括收发单元510和处理单元520。这里,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处理单元也可以称为处理器,处理单板,处理模块、处理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510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510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510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这里,接收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或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结合实施例三,具体实现中,上述收发单元520用于确定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所述收发单元510用于点向所述目标主节点发送第三切换信息。所述收发单元510还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切换信息。所述收发单元510用于接收核心网发送的通过第一无线承载传输的第一数据。所述处理单元520用于在所述节点切换过程中继续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得到第二数据,并通过所述收发单元510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处理单元520还用于在所述节点切换过程中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二处理得到第三数据,并通过所述收发单元510将该第三数据发送给目标主节点。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中,所述收发单元510用于接收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其中,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成功接入所述目标辅节点。所述处理单元520用于停止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基于所述第一无线承载的数据传输。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中,所述收发单元510用于通过第一SCG RLC承载和/或源MCG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中,所述第二数据或者第四数据与第一无线承载关联,所述第一无线承载为所述源主节点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线承载。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同理,在实施例四中,所述收发单元510和所述处理单元520所执行的节点切换方法的具体过程大体上可并参见收发单元510和所述处理单元520在实施例三中所执行的节点切换方法的过程,具体内容可参见实施例四中所描述的源主节点所执行的节点切换方法的步骤,此处便在赘述。
请参见图16,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又一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为前文实施例三或者实施例四中叙述的目标主节点,该装置可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三或者实施例四中描述的目标主节点的功能。为了便于说明,图16中仅示出了该装置的主要部件。由图16可知,该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射频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装置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等。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射频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天线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使用该装置的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该用户输出数据。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场景下,该通信设备可以不包括输入输出装置。
当需要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为便于说明,图16中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装置产品中,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存储器可以是独立于处理器设置,也可以是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处理器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器和/或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图16中的处理器可以集成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的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处理器,通过总线等技术互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基带处理器以适应不同的网络制式,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中央处理器以增强其处理能力,终端设备的各个部件可以通过各种总线连接。上述基带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基带处理电路或者基带处理芯片。上述中央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中央处理电路或者中央处理芯片。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的功能可以内置在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程序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由处理器执行软件程序以实现基带处理功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射频电路视为装置的收发单元,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装置的处理单元。如图16所示,该装置包括收发单元610和处理单元620。这里,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处理单元也可以称为处理器,处理单板,处理模块、处理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610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610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610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这里,接收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或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结合实施例三,具体实现中,所述收发单元610用于接收第三切换信息,所述处理单元620用于确定针对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所述收发单元610还用于接收第三数据,并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中,所述收发单元610通过目标MCG RLC承载和/或第二SCG 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四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中,所述第二数据或者第四数据与第一无线承载关联,所述第一无线承载为所述源主节点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线承载。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中,所述处理单元620用于基于第二秘钥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以得到第四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中,所述处理单元620用于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成功接入所述目标主节点,所述收发单元610用于向所述源主节点发送切换完成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中,所述收发单元610用于针对所述第三切换信息发送切换响应信息。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同理,在实施例四中,所述收发单元610和所述处理单元620所执行的节点切换方法的具体过程大体上可并参见收发单元610和所述处理单元620在实施例三中所执行的节点切换方法的过程,具体内容可参见实施例四中所描述的源主节点所执行的节点切换方法的步骤,此处便在赘述。
请参见图17,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又一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者实施例四中的源辅节点,该装置可用于实现源辅节点所实现的节点切换方法。该装置包括:处理器61、存储器62、收发器63和总线系统64。
存储器62包括但不限于是RAM、ROM、EPROM或CD-ROM,该存储器62用于存储相关指令及数据。存储器62存储了如下的元素,可执行模块或者数据结构,或者它们的子集,或者它们的扩展集:
操作指令:包括各种操作指令,用于实现各种操作。
操作系统:包括各种系统程序,用于实现各种基础业务以及处理基于硬件的任务。
图17中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当然,存储器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多个。
收发器63可以是通信模块、收发电路。应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收发器63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者实施例四中所涉及的接收第三切换信息等操作。
处理器61可以是控制器,CPU,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实施例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器61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
具体的应用中,装置的各个组件可通过总线系统64耦合在一起,该总线系统64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可以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17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64。为便于表示,图16中仅是示意性画出。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源辅节点执行的方法或者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源辅节点执行的方法或者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装置,该装置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的源辅节点。该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该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源辅节点执行的方法或者步骤。应理解,上述源辅节点可以是一个芯片,上述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来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该存储器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可以位于上述处理器之外,独立存在。
请一并参见图17,该装置还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者实施例四中的目标辅节点,该装置可用于实现目标辅节点所实现的节点切换方法。这里,对该装置所包含的功能单元的描述可参见前文,此处便不再赘述。具体实现中,处理器61、存储器62和收发器63通过总线系统64耦合在一起,从而执行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者实施例四中的目标辅节点所实现的节点切换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目标辅节点执行的方法或者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目标辅节点执行的方法或者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装置,该装置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的目标辅节点。该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该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目标辅节点执行的方法或者步骤。应理解,上述目标辅节点可以是一个芯片,上述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来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该存储器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可以位于上述处理器之外,独立存在。
请一并参见图17,该装置还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中的主节点,该装置可用于实现主节点所实现的节点切换方法。这里,对该装置所包含的功能单元的描述可参见前文,此处便不再赘述。具体实现中,处理器61、存储器62和收发器63通过总线系统64耦合在一起,从而执行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中的主节点所实现的节点切换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主节点执行的方法或者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主节点执行的方法或者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装置,该装置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的主节点。该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该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主节点执行的方法或者步骤。应理解,上述主节点可以是一个芯片,上述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来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该存储器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可以位于上述处理器之外,独立存在。
请一并参见图17,该装置还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三或者实施例四中的源主节点,该装置可用于实现源主节点所实现的节点切换方法。这里,对该装置所包含的功能单元的描述可参见前文,此处便不再赘述。具体实现中,处理器61、存储器62和收发器63通过总线系统64耦合在一起,从而执行实施例三或实施例四中的源主节点所实现的节点切换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源主节点执行的方法或者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源主节点执行的方法或者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装置,该装置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的源主节点。该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该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源主节点执行的方法或者步骤。应理解,上述源主节点可以是一个芯片,上述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来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该存储器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可以位于上述处理器之外,独立存在。
请一并参见图17,该装置还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三或者实施例四中的目标主节点,该装置可用于实现目标主节点所实现的节点切换方法。这里,对该装置所包含的功能单元的描述可参见前文,此处便不再赘述。具体实现中,处理器61、存储器62和收发器63通过总线系统64耦合在一起,从而执行实施例三或实施例四中的目标主节点所实现的节点切换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目标主节点执行的方法或者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目标主节点执行的方法或者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装置,该装置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的目标主节点。该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该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目标主节点执行的方法或者步骤。应理解,上述目标主节点可以是一个芯片,上述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来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该存储器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可以位于上述处理器之外,独立存在。
请参见图18,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又一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的终端设备,该装置可用于实现终端设备所实现的节点切换方法。该装置包括:处理器81、存储器82、收发器83和总线系统84。
存储器82包括但不限于是RAM、ROM、EPROM或CD-ROM,该存储器82用于存储相关指令及数据。存储器82存储了如下的元素,可执行模块或者数据结构,或者它们的子集,或者它们的扩展集:
操作指令:包括各种操作指令,用于实现各种操作。
操作系统:包括各种系统程序,用于实现各种基础业务以及处理基于硬件的任务。
图18中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当然,存储器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多个。
收发器83可以是通信模块、收发电路。应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收发器83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接收第二切换信息并确定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等操作。
处理器81可以是控制器,CPU,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实施例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器81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
具体的应用中,装置的各个组件可通过总线系统84耦合在一起,该总线系统84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可以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18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84。为便于表示,图18中仅是示意性画出。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或者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或者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装置,该装置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该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该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或者步骤。应理解,上述终端设备可以是一个芯片,上述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来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该存储器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可以位于上述处理器之外,独立存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其包括前述的至少一个主节点、至少一个源辅节点、至少一个目标辅节点和终端设备,或者,前述的至少一个源主节点、至少一个辅节点、至少一个目标主节点和终端设备,或者前述的至少一个源主节点、至少一个源辅节点、至少一个目标主节点、至少一个目标辅节点和终端设备。
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上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上述计算机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上述的流程或功能。上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上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上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上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常可被互换使用。本实施例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也可以是电的,机械的或其它的形式连接。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总之,以上上述仅为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9)

1.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第二切换信息并确定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继续接收源辅节点发送的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由第一数据经过第一处理得到,所述第一数据经过第一无线承载传输至所述源辅节点,所述第一处理包括序列号分配、基于与所述源辅节点关联的第一秘钥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接收目标辅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
其中,所述第四数据为通过所述目标辅节点对第三数据进行第三处理得到的数据,所述第三处理基于与所述目标辅节点关联的第二秘钥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或者,所述第四数据为通过主节点对第三数据进行第三处理并发送给所述目标辅节点的数据,所述第三处理包括基于与所述主节点关联的第三秘钥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
所述第三数据由所述第一数据经过第二处理得到,所述第二处理包括序列号分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继续接收所述源辅节点发送的第二数据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继续通过第一MCG RLC承载和/或源SCGRLC承载接收所述源辅节点发送的第二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换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停止通过所述源SCG RLC承载接收所述第二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一MCG RLC承载接收所述第二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一秘钥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校验。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接收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通过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和/或第二MCG RLC承载接收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换信息包括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和/或第二承载配置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和/或,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二MCG RLC承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换信息还包括第一安全信息,所述第一安全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秘钥,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二秘钥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校验。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接收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通过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接收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的第四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通过第三MCG RLC承载接收所述主节点发送的第六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换信息包括第三承载配置信息和/或第四承载配置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三MCG RLC承载,和/或,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四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二目标SCG RLC承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换信息中包括第二安全信息,所述第二安全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三秘钥,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三秘钥对所述第四数据和/或所述第六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校验。
12.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第四数据或第六数据与所述第一无线承载关联,所述第一无线承载为所述源辅节点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线承载。
13.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其中,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来自于所述主节点或者所述目标辅节点;
所述终端设备停止接收所述源辅节点发送的第一无线承载的数据。
14.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源辅节点接收核心网发送的通过第一无线承载传输的第一数据;
所述源辅节点接收第一切换信息并确定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所述源辅节点在所述节点切换过程中继续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得到第二数据,并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一处理包括序列号分配、基于第一秘钥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
所述源辅节点在所述节点切换过程中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二处理得到第三数据,并经过目标辅节点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处理包括序列号分配,所述第四数据为通过所述目标辅节点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第三处理得到的数据,所述第三处理包括基于第二秘钥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
或者,所述第四数据为通过主节点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第三处理并发送给所述目标辅节点的数据,所述第三处理包括基于第三秘钥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包括:
所述源辅节点通过源辅小区组SCG无线链路控制协议RLC承载和/或第一主小区组MCG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经过目标辅节点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包括:
所述源辅节点通过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和/或第二MCG 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四数据。
17.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目标辅节点接收第三切换信息并确定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所述目标辅节点接收源辅节点发送的第三数据,其中,所述第三数据由第一数据经过第二处理得到,所述第二处理包括序列号分配,所述第一数据通过第一无线承载传输至所述源辅节点;
所述目标辅节点基于第二秘钥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以得到第四数据;
所述目标辅节点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四数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辅节点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包括:
所述目标辅节点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通过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和/或第二MCG RLC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四数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标辅节点建立所述第一目标SCG RLC承载。
20.根据权利要求17-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标辅节点针对所述第三切换信息发送切换响应信息,其中,所述切换响应信息包括第一安全信息,所述第一安全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秘钥,所述第二秘钥用于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校验。
21.根据权利要求17-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标辅节点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成功接入所述目标辅节点,并向主节点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发送切换完成指示信息。
22.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主节点确定终端设备进行无中断的节点切换;
所述主节点向源辅节点发送第一切换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切换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源辅节点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对第一数据进行第一处理以得到第二数据,以及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二处理以得到第三数据,所述第一数据为所述源辅节点从核心网接收的第一无线承载的数据,所述第一处理包括序列号分配、基于与所述源辅节点对应的第一秘钥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所述第二处理包括所述序列号分配;
所述主节点向目标辅节点发送第三切换信息,所述第三切换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辅节点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数据,其中,所述第四数据为所述目标辅节点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第三处理得到的数据,所述第三处理包括基于与所述目标辅节点对应的第二秘钥进行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或者,所述第四数据为所述主节点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第三处理并发送给所述目标辅节点的数据,所述第三处理包括基于与所述主节点对应的第三秘钥进行数据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
所述主节点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切换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切换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无中断的节点切换过程中继续接收所述源辅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二数据,以及,接收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的所述第四数据。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节点接收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的针对所述第三切换信息的切换响应信息,其中,所述切换响应信息包括第一安全信息,所述第一安全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秘钥,所述第二秘钥用于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数据解密和/完整性保护校验。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节点接收所述目标辅节点发送的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并将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发送给所述源辅节点,其中,所述切换完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成功接入所述目标辅节点。
2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执行时,使如权利要求1-13或者权利要求14-16或者权利要求17-21或者权利要求22-2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实现。
26.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7.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4-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8.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7-2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9.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22-2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0306629.4A 2020-04-17 2020-04-17 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36132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06629.4A CN113613244B (zh) 2020-04-17 2020-04-17 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和装置
EP21788192.9A EP4132044A4 (en) 2020-04-17 2021-04-08 NODE SWITC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PCT/CN2021/085968 WO2021208796A1 (zh) 2020-04-17 2021-04-08 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和装置
US17/965,183 US20230034534A1 (en) 2020-04-17 2022-10-13 Node handover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06629.4A CN113613244B (zh) 2020-04-17 2020-04-17 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13244A CN113613244A (zh) 2021-11-05
CN113613244B true CN113613244B (zh) 2024-09-24

Family

ID=78083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06629.4A Active CN113613244B (zh) 2020-04-17 2020-04-17 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34534A1 (zh)
EP (1) EP4132044A4 (zh)
CN (1) CN113613244B (zh)
WO (1) WO20212087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014991A1 (en) * 2020-07-13 2022-01-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uccess response for l1/l2 based inter-cell mobility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41733A (zh) * 2016-01-04 2017-07-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双连接中实现重配置的方法、主服务基站及辅服务基站
CN110972223A (zh) * 2018-09-28 2020-04-0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链路释放方法、装置、终端及第二网络实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36017A1 (en) * 2013-08-09 2015-02-11 Alcatel Lucent Switching a primary node
CN106993313A (zh) * 2016-01-21 2017-07-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承载切换的方法及终端和基站
CN109076417A (zh) * 2016-04-20 2018-12-21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切换方法
US10524277B2 (en) * 2016-08-13 2019-12-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condary base station mobility
CN108282825B (zh) * 2017-01-05 2019-12-2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US12022333B2 (en) * 2017-02-03 2024-06-2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Handover with zero MS user plane interruption
WO2018171941A1 (en) * 2017-03-23 2018-09-27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Preemptive handover preparation and tracking/paging area handling and intelligent route selection in a cellular network
CN108990116B (zh) * 2017-06-01 2021-08-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切换的管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1373795B (zh) * 2018-01-19 2022-04-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令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10687263B2 (en) * 2018-02-15 2020-06-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make-before-break handover
CN110300423B (zh) * 2018-03-22 2022-12-20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波束故障处置的方法和设备
US11375415B2 (en) * 2018-06-19 2022-06-2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providing anchor change for ethernet PDU sessions and related network entities/nodes
US11071025B2 (en) * 2018-06-29 2021-07-20 FG Innovation Company Limited Cell handover with minimum mobility interruption
CN111869262B (zh) * 2018-08-03 2022-01-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切换方法及装置、网络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41733A (zh) * 2016-01-04 2017-07-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双连接中实现重配置的方法、主服务基站及辅服务基站
CN110972223A (zh) * 2018-09-28 2020-04-0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链路释放方法、装置、终端及第二网络实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32044A1 (en) 2023-02-08
US20230034534A1 (en) 2023-02-02
EP4132044A4 (en) 2023-08-30
CN113613244A (zh) 2021-11-05
WO2021208796A1 (zh) 2021-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45659B2 (ja) 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関連装置
EP3624493B1 (en) Handover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KR102115425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본 경로 및 직접 경로 간 전환 장치 및 방법
IL269926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source base station, destination base station, network core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4900547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6961703B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KR20200086731A (ko) 위치 정보 보고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WO2021043113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3747516B (zh) 一种实现业务连续性的方法及装置
US20220264392A1 (en) Rrc connection resume method and device
CN104284321B (zh) 一种路径切换的方法、设备和用户设备
EP3324663B1 (en) Device associ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EP3592021B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secondary network node and terminal
CN111586735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3613244B (zh) 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和装置
EP4152807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0087269A (zh) 用户设备接入网络的方法和接入设备
CN110089193B (zh) 上下文释放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21134763A1 (zh) 一种恢复传输的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0830994B (zh) 会话迁移的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4071801A (zh) 一种终端设备的状态指示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4145043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3272669A1 (zh) 一种寻呼方法及相关装置
US20240114381A1 (en) Method to support mobile terminated small data transmission i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inactive state
WO2021081711A1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