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04837A - 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604837A CN108604837A CN201780011127.5A CN201780011127A CN108604837A CN 108604837 A CN108604837 A CN 108604837A CN 201780011127 A CN201780011127 A CN 201780011127A CN 108604837 A CN108604837 A CN 10860483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ator
- electric rotating
- rotating machine
- core
- outer co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8—Sectional cor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02K15/02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with salient poles or claw-shaped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02K15/095—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by laying conductors around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2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for windings on salient poles, such as claw-shaped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12—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bobbins for supporting the win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由构成轭部(2)的外侧铁心(9)和构成齿部(3)及连结部(10)的内侧铁心(8)形成,外侧铁心(9)在周向(Z)被分割,在外侧铁心(9)及内侧铁心(8)形成用于相互嵌合的第一嵌合部(40),第一嵌合部(40)的径向(X)上的嵌合面(21A、31A),由相对于分割的外侧铁心(9)的周向(Z)上的中心位置(Q)的径向(X)而平行的面形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止线圈的损伤,并且生产率优异的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在电动机、发电机等的旋转电机中,要求低振动、高输出的旋转电机。作为用于实现低振动、高输出的电动机的1个方法,存在缩窄定子的狭槽的开口宽度的方法。如果缩窄狭槽的开口宽度,则减小定子的凸极性而对振动进行抑制,并且产生磁通的面增加,因此能够等价地将定子和转子之间的间隙缩小而提高输出。但是,由于狭槽的开口宽度需要插入绕组,因此需要至少扩开至大于或等于线圈的线径的2倍。
针对这些课题,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下述旋转电机,其使用将铁心的齿前端的凸缘部连结并对齿部和后轭部进行了分割的内外分割芯,从外径侧将线圈插入而构成。
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对齿进行分割,向开口部之后进行安装的方法。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7846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505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就现有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铁心而言,在将线圈插入之后,需要将使齿彼此磁性连接的轭部从轴向插入。为此,需要将线圈端部、线轴根据需要向内径侧倾倒,设计上的自由度降低。另外,在此后存在将转子装入的工序的情况下,需要追加使向内径侧倾倒的线圈端部向外侧倾倒这样的工序,存在生产率恶化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方法中,虽然生产率改善,但在实施绕线后对齿部进行装载,因此存在下述问题,即,在将齿插入时轭部变形,有可能在线圈发生损伤。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如上述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防止线圈的损伤,并且生产率优异的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的定子,
铁心具有:
轭部,其形成为环状;
多个齿部,其在所述轭部的内周侧在周向隔开间隔,并且相对于所述轭部向径向的内侧凸出而形成;以及
连结部,其将相邻的所述齿部的径向的内侧彼此连结,
该旋转电机的定子具有在形成于各所述齿部之间的狭槽设置的线圈,
在该旋转电机的定子中,
所述铁心由构成所述轭部的外侧铁心和构成所述齿部及所述连结部的内侧铁心形成,
所述外侧铁心在周向分割为多个而形成,
在所述外侧铁心及所述内侧铁心形成用于相互嵌合的第一嵌合部,
所述第一嵌合部的径向上的嵌合面,由相对于分割的所述外侧铁心的周向上的中心位置的径向而平行的面形成。
另外,本发明的旋转电机具有:
上述所示的定子;以及
转子,其相对于所述定子而配置为同心圆状。
另外,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是上述所示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具有下述工序:
第一工序,在所述内侧铁心的各所述狭槽对所述线圈进行设置;以及
第二工序,从所述内侧铁心的径向的外侧将分割的所述外侧铁心插入,通过所述第一嵌合部将所述内侧铁心及所述外侧铁心进行嵌合。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防止线圈的损伤,并且生产率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旋转电机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定子的铁心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铁心的内侧铁心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内侧铁心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图3所示的铁心的外侧铁心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外侧铁心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图2所示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图2所示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图2所示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图2所示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图2所示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纵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3所示的定子的铁心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4所示的铁心的内侧铁心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16是表示图15所示的内侧铁心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图14所示的铁心的外侧铁心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18是表示图17所示的外侧铁心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图13所示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图13所示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图13所示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图13所示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俯视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图23所示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俯视图。
图25是表示图23所示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参考例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旋转电机的结构的单侧纵剖面侧视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结构的斜视图。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定子的铁心的结构的斜视图。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铁心的内侧铁心的结构的斜视图。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内侧铁心的结构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图3所示的铁心的外侧铁心的结构的斜视图。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外侧铁心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8至图11是表示图2所示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俯视图。图12是表示图2所示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纵剖视图。图8是表示在内侧铁心装载线圈前的状态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在内侧铁心装载线圈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在内侧铁心装载外侧铁心前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1是表示在内侧铁心装载外侧铁心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2是示意地表示在与图10相对应的内侧铁心装载外侧铁心前的状态的轴向的剖面的纵剖视图。
在图1中,旋转电机100具有定子1和在该定子1的环状内配置的转子101。而且,旋转电机100收容于壳体109内,该壳体109具有有底圆筒状的框架102和将该框架102的开口封口的端板103。
定子1在框架102的圆筒部的内部以嵌合状态固接。转子101固接于旋转轴106,该旋转轴106经由轴承104能够旋转地支撑于框架102的底部及端板103。
转子101由转子铁心107和永磁铁108形成,转子铁心107固接于在轴心位置插入贯穿的旋转轴106,永磁铁108埋设于转子铁心107的外周面侧,在周向Z以规定的间隔排列,构成磁极。此外,在这里,转子101示出永磁铁型,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将没有实施绝缘覆膜的导体线收容于狭槽,将两侧通过短路环进行短路的笼型的转子、将实施了绝缘覆膜的导体线装载于转子铁心的狭槽中的绕组型的转子。
在图2中,定子1具有铁心4、线圈7和线轴6。线轴6是线圈7的卷框,且将线圈7和铁心4电绝缘。定子1是将卷绕有线圈7的线轴6设置于铁心4而构成的。
在图3中,铁心4由内侧铁心8和外侧铁心9构成。在外侧铁心9,轭部2形成为环状。外侧铁心9在周向Z分割为多个而形成。在内侧铁心8形成齿部3及连结部10。齿部3为了构成磁极而在轭部2的内周侧在周向Z隔开间隔,并且相对于轭部2向径向X的内侧X1凸出而形成多个。连结部10将在周向Z相邻的齿部3的径向X的内侧X1彼此连结。另外,用于将内侧铁心8和外侧铁心9相互嵌合的第一嵌合部40形成于内侧铁心8及外侧铁心9。
在本实施方式1中,示出内侧铁心8以四分割形成的例子。而且,图4及图5示出该分割的1个内侧铁心8。如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中,示出不是全部齿部3通过连结部10进行连结,而是在1个内侧铁心8中,3个齿部3通过连结部10进行连结的例子。
内侧铁心8由在轴向Y层叠的磁体的钢板构成。通过在内侧铁心8形成的铆接部11而在轴向Y被连结。连结部10是在齿部3的径向X的内侧X1形成的凸缘部,在由薄壁部分构成的轴向Y部位将齿部3局部地连结而构成。
而且,在周向Z相邻的齿部3之间,形成在周向Z上被分隔的多个狭槽5。而且,在1个内侧铁心8的周向Z的两侧的齿部3,形成与狭槽5相比在径向X的外侧X2形成的作为第一嵌合部40的第一凸部31。在第一凸部31的径向X形成嵌合面31A。
接下来,对外侧铁心9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1中,示出外侧铁心9以四分割形成的例子。而且,图6及图7示出该分割的1个外侧铁心9。外侧铁心9与内侧铁心8同样地,由在轴向Y层叠的磁体的钢板构成。通过在外侧铁心9形成的铆接部12而在轴向Y被连结。该外侧铁心9的分割部位S如图3及图11所示,形成于在周向Z形成狭槽5的部位。
通过4个外侧铁心9而构成环状的轭部2,将各齿部3磁性连接。在1个外侧铁心9,形成与狭槽5相比在径向X的外侧X2形成的作为第一嵌合部40的第一凹部21。当然,第一凹部21形成于与先前所示的内侧铁心8的第一凸部31对应的部位。在第一凹部21的径向X形成嵌合面21A。
这些第一凹部21与先前所示的内侧铁心8的第一凸部31嵌合。而且,由第一凹部21及第一凸部31形成第一嵌合部40。此时,第一凸部31的嵌合面31A和第一凹部21的嵌合面21A分别抵接。在1个外侧铁心9的周向Z的端部9A、9B,形成用于将分割的外侧铁心9的周向Z的端部9A、9B彼此嵌合的第二嵌合部50。
在外侧铁心9的一端的端部9A形成作为第二嵌合部50的第二凸部22。在外侧铁心9的另一端的端部9B形成作为第二嵌合部50的第二凹部23。1个外侧铁心9的第二凸部22和相邻的其他外侧铁心9的第二凹部23嵌合,由第二凸部22及第二凹部23形成第二嵌合部50。
关于在内侧铁心8形成的嵌合面31A和在外侧铁心9形成的嵌合面21A的形成方向,使用图11进行说明。各嵌合面31A及嵌合面21A,由相对于分割的外侧铁心9的周向Z上的中心位置Q的径向X而平行的平行位置R的轴向Y的面分别形成。该分割的外侧铁心9的周向Z上的中心位置Q的径向X,是与将分割的外侧铁心9从径向X的外侧X2向内侧X1插入时的插入方向一致的方向。
接下来,基于图8至图12,对如上所述构成的实施方式1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如图8所示,在圆柱状的芯棒13的外周使4个内侧铁心8的径向X的内侧X1的连结部10抵接而环状地配置。由此,在该状态下,各齿部3以放射状形成,成为相邻的齿部3之间的狭槽5在径向X的外侧X2开放的状态。
接下来,将在线轴6卷绕的线圈7,在以放射状排列的齿部3从径向X的外侧X2向内侧X1插入。由此,各线轴6跨在相邻的狭槽5间,如图9所示地设置。而且,线圈7配置于各狭槽5。另外,此时,第一凸部31与对线圈7进行配置的狭槽5的区域相比向径向X的外侧X2凸出。
接下来,在将线圈7插入后,如图10至图11及图12所示,将4个外侧铁心9从径向X的外侧X2向内侧X1插入。而且,内侧铁心8的第一凸部31和外侧铁心9的第一凹部21嵌合而形成第一嵌合部40。此时的各外侧铁心9的插入方向与分割的外侧铁心9的周向Z上的中心位置Q的径向X成为同一方向。而且,内侧铁心8的第一凸部31的嵌合面31A和外侧铁心9的第一凹部21的嵌合面21A,由相对于外侧铁心9的周向Z上的中心位置Q的径向X即插入方向而平行位置R的轴向Y的面形成,因此外侧铁心9相对于内侧铁心8的插入变得容易。
并且,由第一凸部31及第一凹部21构成的第一嵌合部40,与狭槽5相比形成于径向X的外侧X2。因此,在第一凸部31和第一凹部21嵌合时,能够防止向在狭槽5内设置的线圈7施加应力。
并且,在各外侧铁心9的周向Z的端部9A、9B彼此中,第二凸部22和第二凹部23嵌合,形成第二嵌合部50。在将各外侧铁心9从径向X的外侧X2向内侧X1插入而压入时,以第二凸部22向第二凹部23推入的方式压入而进行嵌合。
然后,将在各齿部3配置的线圈7彼此通过规定的方法进行接线,作为旋转电机100的定子1(电枢)而完成。如图12所示,将外侧铁心9在周向Z进行分割而形成,因此通过从径向X的外侧X2向内侧X1的移动,能够进行铁心4的组装。
在图26的参考例中,示出将在周向Z没有分割的环状的外侧铁心90沿轴向Y插入至内侧铁心80的情况。在该参考例中,需要考虑线轴60的径向X的外侧X2的壁和外侧铁心90的干涉。但是,本实施方式1如图12所示,使外侧铁心9从径向X的外侧X2向内侧X1移动而插入至内侧铁心8。因此,无需考虑线轴6的径向X的外侧X2的壁和外侧铁心9的干涉而能够组装。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实施方式1的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将外侧铁心在周向进行分割,并且第一嵌合部的嵌合面与外侧铁心的插入方向平行地形成,因此通过将外侧铁心从径向的外侧进行压入,从而能够进行简便的组装。并且,不会对线圈的绝缘子的形状、线圈端部的形状等造成影响而能够组装。
并且,将外侧铁心插入至内侧铁心时的插入力与沿轴向插入的情况相比较小也能完成,因此能够减小该插入力,具有抑制设备的大型化,改善生产率这样的效果。另外,第一嵌合部形成于线圈的径向的外侧,因此能够防止对在狭槽内设置的线圈施加应力,防止线圈的损伤,并且生产率优异。
另外,第一嵌合部由外侧铁心的第一凹部及内侧铁心的第一凸部形成,因此能够将第一嵌合部与线圈相比径向的外侧容易地形成。
另外,通过在外侧铁心的周向的端部彼此形成的第二嵌合部对外侧铁心进行嵌合,从而使外侧铁心彼此的嵌合变得可靠,能够提高刚性。
另外,外侧铁心的分割部位,是在周向形成狭槽的部位形成的,因此能够简便地进行外侧铁心的分割。
另外,线圈是在配置于狭槽的线轴进行卷绕而形成的,因此无需考虑外侧铁心相对于线轴的干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在分割的1个内侧铁心具有3个齿部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使是齿部的数量为其他多个的情况下的内侧铁心,也能够同样地形成,能够取得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将外侧铁心在周向进行四分割而形成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大于或等于二分割,且小于或等于齿部的数量,则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在分割的1个内侧铁心具有3个齿部,在周向上在中央的齿部没有形成第一嵌合部的例子。这示出在周向的两端的齿部设置第一嵌合部,但通过设为用于固定内侧铁心和外侧铁心的所需最小限度,从而以低成本形成的例子。
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分割的1个内侧铁心,在3个齿部全部中分别形成第一嵌合部,另外在外侧铁心也形成所对应的第一嵌合部。在该情况下,与上述实施方式1不同,在全部齿部形成第一嵌合部,因此能够使内侧铁心和外侧铁心的固定变得进一步牢固。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1的定子示出分割的内侧铁心彼此在齿部的连结部处成为非接触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分割的内侧铁心彼此也可以构成为在齿部的连结部处接触。在该情况下,齿槽扭矩的增加的要因减少。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1示出在1个齿部集中地卷绕1个线圈的集中卷绕的结构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使是跨多个齿部配置线圈的分布卷绕的结构,也能够同样地形成,能够实现相同的效果。
特别地,在分布卷绕的情况下,无需将外侧铁心从轴向进行组装,因此能够防止与向轴向的外侧鼓出的线圈端部的干涉。以往,为了避免该干涉而使线圈端部向径向的内侧倾倒。但是在该情况下,无法将转子之后进行组装,需要在对转子进行了组装的状态下进行线圈的绕线。由此,绕线机的结构、设计面存在大的限制。根据本实施方式1,将外侧铁心从径向的外侧向内侧移动而组装,因此能够组装而不会与线圈端部的轴向的外侧的鼓出部发生干涉。
此外,这些在下面的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因此其说明适当省略。
实施方式2.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结构的斜视图。图14是表示图13所示的定子的铁心的结构的斜视图。图15是表示图14所示的铁心的内侧铁心的结构的斜视图。图16是表示图15所示的内侧铁心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7是表示图14所示的铁心的外侧铁心的结构的斜视图。图18是表示图17所示的外侧铁心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9至图23是表示图13所示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俯视图。图19是表示在内侧铁心装载线圈前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0是表示在内侧铁心装载线圈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1是表示在内侧铁心装载外侧铁心前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2是表示在内侧铁心装载外侧铁心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在图15及图16中,内侧铁心8的作为第一嵌合部40的第一凸部31,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形成,与狭槽5相比在径向X的外侧X2形成。而且,在第一凸部31的径向X,分别形成嵌合面31B、嵌合面31C。
在图17及图18中,外侧铁心9的作为第一嵌合部40的第一凹部21,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形成,与狭槽5相比在径向X的外侧X2形成。而且,在第一凹部21的径向X分别形成嵌合面21B、嵌合面21C。
在本实施方式2中,内侧铁心8及外侧铁心9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沿周向Z在四个部位进行分割,但与上述实施方式1不同,外侧铁心9的分割部位S如图14及图22所示,形成于沿周向Z形成齿部3的部位。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相对于分割的1个外侧铁心9,分割的1个内侧铁心8通过第一嵌合部40进行嵌合的例子,但在本实施方式2中,示出相对于分割的1个外侧铁心9,分割的2个彼此相邻的内侧铁心8的周向Z的一半分别跨着的方式通过第一嵌合部40进行嵌合的例子。
关于内侧铁心8的嵌合面31B、嵌合面31C和在外侧铁心9形成的嵌合面21B、嵌合面21C的形成方向,使用图22进行说明。各嵌合面31B、嵌合面31C及嵌合面21B、嵌合面21C,由相对于分割的外侧铁心9的周向Z上的中心位置Q的径向X成为平行的平行位置R的轴向Y的面分别形成。该分割的外侧铁心9的周向Z上的中心位置Q的径向X,是与将分割的外侧铁心9从径向X的外侧X2向内侧X1插入时的插入方向一致的方向。
但是,在内侧铁心8形成的嵌合面31B、嵌合面31C如图22所示,是与1个外侧铁心9相对应的在周向Z相邻的2个内侧铁心8。由此,分别是指在这2个内侧铁心8形成的嵌合面31B及嵌合面31C。
另外,在外侧铁心9的周向Z的端部9A、9B的部位,形成作为第二嵌合部50的第二凸部22、第二凹部23,并且形成作为第一嵌合部40的第一凹部21。如上所述,在外侧铁心9的周向Z的端部9A、9B形成的第一凹部21与在图15及图16所示的内侧铁心8的中央的齿部3形成的第一凸部31相对应地嵌合。
在外侧铁心9的周向Z的端部9A、9B形成的第一凹部21及第一凸部31如图22所示,形成于在周向Z上从分割的外侧铁心9的周向Z上的中心位置Q最远离的位置。由此,与中心位置Q的平行位置R相对于径向X的倾斜度变大。由此,在外侧铁心9的周向Z的端部9A、9B形成的第一嵌合部40的第一凸部31及第一凹部21的各嵌合面21B、21C、31B、31C的锥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相比较而形成为锐角形状,该部位的第一嵌合部40由难以拔出的构造形成。
接下来,基于图19至图22,对如上述地构成的实施方式2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如图19所示,在圆柱状的芯棒13的外周对4个内侧铁心8进行配置,各齿部3以放射状形成,成为相邻的齿部3间的狭槽5在径向X的外侧X2开放的状态。
接下来,将在线轴6卷绕的线圈7,在以放射状排列的齿部3从径向X的外侧X2向内侧X1插入。由此,各线轴6跨在相邻的狭槽5间,如图20所示地设置。而且,线圈7配置于各狭槽5中。另外,此时,第一凸部31与对线圈7进行配置的狭槽5的区域相比向径向X的外侧X2凸出。
接下来,在将线圈7插入后,如图20至图21所示,将4个外侧铁心9从径向X的外侧X2向内侧X1插入。此时,1个外侧铁心9以跨着在周向Z相邻的2个内侧铁心8的方式插入。而且,相邻的内侧铁心8的第一凸部31和外侧铁心9的第一凹部21各自嵌合而形成第一嵌合部40。此时的各外侧铁心9的插入方向,与分割的外侧铁心9的周向Z上的中心位置Q的径向X成为同一方向。
而且,相邻的内侧铁心8的第一凸部31的嵌合面31B、嵌合面31C和外侧铁心9的第一凹部21的嵌合面21B、嵌合面21C,由相对于外侧铁心9的周向Z上的中心位置Q即插入方向而平行位置R的轴向Y的面形成,因此外侧铁心9相对于内侧铁心8的插入变得容易。
并且,在外侧铁心9的周向Z的端部9A、9B形成的第一嵌合部40,由于第一凸部31及第一凹部21的各嵌合面31B、31C、21B、21C的锥形状形成为锐角形状,因此嵌合变得更牢固。
并且,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由第一凸部31及第一凹部21构成的第一嵌合部40,与狭槽5相比在径向X的外侧X2形成。因此,在第一凸部31和第一凹部21嵌合时,能够防止对在狭槽5内设置的线圈7施加应力。
并且,在各外侧铁心9的周向Z的端部9A、9B中,第二凸部22和第二凹部23嵌合,形成第二嵌合部50。在将各外侧铁心9从径向X的外侧X2向内侧X1插入时,以第二凸部22向第二凹部23推入的方式进行嵌合。以下,由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其说明适当省略。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实施方式2的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当然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在外侧铁心的周向的端部的部位形成第一嵌合部,因此内侧铁心和外侧铁心的嵌合变得更牢固。
实施方式3.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结构的俯视图。图24及图25是表示图23所示的定子的内侧铁心的制造方法的俯视图。图24是表示从板材冲裁出内侧铁心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5是表示将图24所示的内侧铁心围成圈而以环状构成的状态的俯视图。
在图中,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3中,内侧铁心81如图24所示,通过对板材进行冲裁,从而形成为直线状。由此,如图所示,内侧铁心81在连结部10处除了两端以外的全部齿部3被连结。而且,如图25所示,一边使连结部10塑性变形、一边将直线状的内侧铁心81围成圈而形成为环状。以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对旋转电机的定子进行制造。
根据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实施方式3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当然具有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通过将内侧铁心由1个部件形成,从而能够减少部件数,能够改善生产率。另外,通过将内侧铁心形成为直线状,从而与圆弧相比较而成品率变良好。
此外,本发明在其发明的范围内,能够将各实施方式自由地组合,或将各实施方式适当地变形、省略。
Claims (9)
1.一种旋转电机的定子,
其铁心具有:
轭部,其形成为环状;
多个齿部,其在所述轭部的内周侧沿周向隔开间隔,并且相对于所述轭部向径向的内侧凸出而形成;以及
连结部,其将相邻的所述齿部的径向的内侧彼此连结,
该旋转电机的定子具有在形成于各所述齿部之间的狭槽设置的线圈,
在该旋转电机的定子中,
所述铁心由构成所述轭部的外侧铁心和构成所述齿部及所述连结部的内侧铁心形成,
所述外侧铁心在周向分割为多个而形成,
在所述外侧铁心及所述内侧铁心形成用于相互嵌合的第一嵌合部,
所述第一嵌合部的径向上的嵌合面,由相对于分割的所述外侧铁心的周向上的中心位置的径向而平行的面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第一嵌合部由所述外侧铁心的第一凹部及所述内侧铁心的第一凸部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中,
分割的各所述外侧铁心通过在所述外侧铁心的周向的端部彼此形成的第二嵌合部进行嵌合。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外侧铁心的分割部位,形成于在周向上形成所述狭槽的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外侧铁心的分割部位,形成于在周向上形成所述齿部的部位,
所述第一嵌合部形成于所述外侧铁心的周向的端部的部位。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线圈在线轴卷绕而形成,该线轴与所述齿部嵌合,并且配置于所述齿部的相邻的两个所述狭槽。
7.一种旋转电机,其具有:
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以及
转子,其相对于所述定子而配置为同心圆状。
8.一种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是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具有下述工序:
第一工序,在所述内侧铁心的各所述狭槽对所述线圈进行设置;以及
第二工序,从所述内侧铁心的径向的外侧将分割的所述外侧铁心插入,通过所述第一嵌合部将所述内侧铁心及所述外侧铁心进行嵌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一工序前具有下述工序,即,从板材将上述内侧铁心以直线状冲裁而形成,将所述直线状的上述内侧铁心围成圈而设置为环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28751 | 2016-02-18 | ||
JP2016-028751 | 2016-02-18 | ||
PCT/JP2017/000211 WO2017141562A1 (ja) | 2016-02-18 | 2017-01-06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604837A true CN108604837A (zh) | 2018-09-28 |
Family
ID=59625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11127.5A Pending CN108604837A (zh) | 2016-02-18 | 2017-01-06 | 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80351417A1 (zh) |
JP (1) | JP6461381B2 (zh) |
CN (1) | CN108604837A (zh) |
WO (1) | WO201714156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785528B2 (ja) * | 2016-10-14 | 2020-11-18 | Nittoku株式会社 | 巻線装置及び巻線方法 |
CN111478462A (zh) * | 2019-01-24 | 2020-07-31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用于电机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
JP7109658B2 (ja) * | 2019-04-25 | 2022-07-2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モータ、送風機、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DE102020109956A1 (de) | 2020-04-09 | 2021-10-14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Zusammenbau eines Stators |
FR3112905B1 (fr) * | 2020-07-23 | 2023-06-09 | Nidec Psa Emotors | Stator de machine électrique tournante |
DE102021101911A1 (de) * | 2021-01-28 | 2022-07-28 | Webasto SE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eines Stators für einen bürstenloser Gleichstrommotor |
WO2022218520A1 (de) * | 2021-04-14 | 2022-10-20 | Michael Fick | Stator für eine rotierende elektrische maschine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20113518A1 (en) * | 2001-02-20 | 2002-08-22 | Chun-Pu Hsu | Composite stator structure |
US6483221B1 (en) * | 1998-09-18 | 2002-11-19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Electric motor |
CN1520003A (zh) * | 2003-01-31 | 2004-08-1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直流电动机的电枢结构 |
JP2005278238A (ja) * | 2004-03-23 | 2005-10-06 |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 電動機のステータコア |
CN1703819A (zh) * | 2002-10-18 | 2005-11-30 | 西门子公司 | 永磁同步电机 |
WO2006114890A1 (ja) * | 2005-04-25 | 2006-11-02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アウタロータ型モータのステー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341889A (ja) * | 1999-05-25 | 2000-12-08 | Hitachi Ltd | 回転機用コア、その製造方法、コア用素片および回転機 |
JP3987027B2 (ja) * | 2003-03-31 | 2007-10-0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電機子 |
DE10361857A1 (de) * | 2003-12-30 | 2005-07-28 | Robert Bosch Gmbh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tänders sowie danach hergestellter Ständer |
JP4372130B2 (ja) * | 2006-09-08 | 2009-11-25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DE102007034195A1 (de) * | 2007-07-23 | 2009-01-29 | Robert Bosch Gmbh | Stator in einem Innenläufer-Elektromotor |
-
2017
- 2017-01-06 US US15/770,312 patent/US2018035141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7-01-06 CN CN201780011127.5A patent/CN108604837A/zh active Pending
- 2017-01-06 WO PCT/JP2017/000211 patent/WO201714156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1-06 JP JP2017567980A patent/JP6461381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83221B1 (en) * | 1998-09-18 | 2002-11-19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Electric motor |
US20020113518A1 (en) * | 2001-02-20 | 2002-08-22 | Chun-Pu Hsu | Composite stator structure |
CN1703819A (zh) * | 2002-10-18 | 2005-11-30 | 西门子公司 | 永磁同步电机 |
CN1520003A (zh) * | 2003-01-31 | 2004-08-1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直流电动机的电枢结构 |
JP2005278238A (ja) * | 2004-03-23 | 2005-10-06 |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 電動機のステータコア |
WO2006114890A1 (ja) * | 2005-04-25 | 2006-11-02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アウタロータ型モータのステー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461381B2 (ja) | 2019-01-30 |
WO2017141562A1 (ja) | 2017-08-24 |
US20180351417A1 (en) | 2018-12-06 |
JPWO2017141562A1 (ja) | 2018-05-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04837A (zh) | 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 |
CN102957231B (zh) | 定子以及马达 | |
CN104054237B (zh) | 转子铁芯、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 |
CN103023167B (zh) | 电动机及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 |
US20040113511A1 (en) | Component for the rotor or stator of an electrical machine | |
JP5557058B2 (ja)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10439453B2 (en) | Stator | |
US7944109B2 (en) | Stator of motor having an insulator with lead out guide portions | |
JP2013208038A (ja) | 回転電機及び巻線装着方法 | |
JP6576549B2 (ja) | 電機子の製造方法、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機子の製造装置 | |
JPWO2016017342A1 (ja) | ステータ及び回転機 | |
CN103683597A (zh) | 转子、具有该转子的旋转电机以及转子制造方法 | |
JP2017118727A (ja) | モ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
CN205265382U (zh) | 单相永磁电机 | |
US20180358858A1 (en) | Armature of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 |
US11722019B2 (en) | Stator assembly with heat recovery for electric machines | |
JP2017046508A (ja) |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2222963A (ja) | 回転電機 | |
US20160268859A1 (en) | Multi-pole, three-phase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 |
JP2017225208A (ja) | 電機子、回転電機および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 |
JP5884463B2 (ja) | 回転電機 | |
JP6351861B2 (ja) | 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 |
JP7271796B2 (ja) | 固定子及び回転電機並びに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
US20050258702A1 (en) | Multiple winding coil shapes for increased slot fill | |
JP2017103986A (ja) | 電動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00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