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81796B -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终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终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281796B CN103281796B CN201310182877.2A CN201310182877A CN103281796B CN 103281796 B CN103281796 B CN 103281796B CN 201310182877 A CN201310182877 A CN 201310182877A CN 103281796 B CN103281796 B CN 10328179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station
- message
- radio communication
- terminal
- station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04W12/062—Pre-authent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发送对无线通信基站装置进行呼叫建立请求的步骤;与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进行无线连接的步骤;在获取认证用信息之前,接收来自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的无线质量测定指示,并按照所述指示进行无线质量测定的步骤;向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报告所述无线质量测定结果的步骤。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以下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申请号:200680050014.8
申请日:2006年12月26日
发明名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及呼叫连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及呼叫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正在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中进行标准化的LTE/SAE(Long Term Evolution/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构架演进)的较大目的之一,可以举出呼叫连接延迟的降低。作为呼叫连接的两个主要构成因素,可以举出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的建立和呼叫的控制。因此,呼叫连接的关键在于如何高效率地进行该两个构成因素中的动作。这里,RRC构成无线控制的核心,其具有以终端的移动控制(Mobility Control,移动所连接的基站的指示等)为首的功能。另外,由高层站进行呼叫控制,其中包括认证以及关于设置什么样的呼叫进行确认等。
图1表示以往的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系统)方式中的呼叫连接步骤的概要。该图中,在步骤(以下简称为“ST”)11,终端进行第一层(layer1)处理,所述第一层处理用于决定对基站/无线控制站发送RRC消息(RRC message)的功率,以及确保消息发送用的资源。对于发送功率的决定而言,终端对发送功率进行最优化,即终端以基于报告信息的接收质量等而决定的初始值开始向基站的发送,并且渐渐地提高功率,直到得到来自基站的响应为止。在得到来自基站/无线控制站的响应的时点的功率,或者对该功率附加偏移而得到的功率则为发送RRC消息时的功率。对于发送用资源的确保,其目的为避免多个终端同时使用相同的资源。
在ST12中,终端基于在ST11中决定的功率以及发送用资源,将RRC连接(RRC Connection)的建立请求发送到基站/无线控制站。该请求信息中包括用于识别终端的标识符(Identifier)以及请求建立RRC连接的理由等。基站接受该请求,并且发送指示RRC连接的设定的消息。该消息中包括用于由该基站/无线控制站管理终端的“终端的标识符”,以及用于发送RRC消息的无线资源信道设定等。之后,终端建立RRC连接(信道的设定),完成之后,使用所设定的信道发送响应消息。
在ST13中,主要在终端和高层站之间进行消息的发送和接收。通过将高层站用的消息包括在RRC消息中,来进行该发送和接收。这里所设定的内容为,所实施的服务的级别(level)设定、终端与高层站之间的相互认证以及安全(security:加密和隐匿)的设定等。另外,这里也进行从高层站对基站的加密密钥和秘密密钥的设定等。
在ST14中,根据在ST13中所决定的服务的级别,设定实际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的信道。其包括在基站/无线控制站与终端之间的无线的设定,以及高层站与基站/无线控制站之间的网络资源的设定等。之后,开始数据的通信。
另外,虽然在图1所述的呼叫连接步骤中,为了方便完全串行地记述了“服务通知、认证、安全设定”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用信道设定”,但是,实际上,如果考虑响应消息等的话,则为互相结合的流程。但是,这并不是本质性的问题,基本的概念为,在“服务通知、认证、安全设定”之后实施“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用信道设定”。另外,虽然将基站和无线控制站合为一体而进行了说明,但是它们实际上被分离为两个装置。
这样,根据在图1所示的呼叫连接步骤,串行地进行各个处理(第一层的修整处理、RRC连接设定、服务通知、认证、安全设定、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用信道设定等)。由此,为呼叫连接花费了时间。另外,在RRC连接设定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用信道设定中,进行了两次信道设定(参见非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2)。因此,需要重新设定无线信道(第一层),而影响效率。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现在在3GPP中提出了其它的呼叫连接步骤,在图2表示该呼叫连接步骤。图2中,在ST21,终端获取在基站内管理的标识符。这即可以是第三层的处理,也可以是第二层或第一层的处理。
在ST22中,终端使用在ST21中获取的标识符,将RRC连接的建立请 求发送到基站。与以往(UMTS)的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该RRC连接的建立请求中包括了“用于在高层站的认证和服务设定的信息(相当于UMTS中的服务通知、认证以及安全设定)”。
在ST23中,基站提取送往高层站的信息,而且在ST24中,发送到高层站。另外,同时进行建立RRC连接的准备。
在高层站,基于从基站发送来的“用于在高层站的认证和服务设定的信息(相当于UMTS中的服务通知、认证以及安全设定)”,进行为了终端的认证、服务级别的决定以及安全所需的准备等。然后,在ST25中,将响应消息发送到基站。
在ST26中,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消息,决定用于在基站与终端之间的数据发送的无线线路。然后,生成用于进行RRC连接的设定和数据用无线线路的设定的RRC消息,并在该RRC消息中嵌入从高层站发送来的消息,在ST27中发送到终端。
在终端,基于从基站接收的消息,进行RRC连接和数据用的无线的设定。另外,还进行安全的设定、网络的认证以及服务级别的设定等。之后,开始进行通信。
如上所述,根据图2所示的呼叫连接步骤,对基站和高层站的消息被连接(Concatenation)起来并从终端进行发送。另外,对于从基站的消息而言,则在等到来自高层站的消息之后进行发送。
[非专利文献1]3GPP TR25.331,“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Protocol Specification”
[非专利文献2]3GPP TR24.008,“Mobile radio interface Layer 3specification;Core network protocols;Stage 3”
发明内容
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根据3GPP所提出的呼叫连接步骤,为建立RRC连接需要花费时间。这是因为,需要等到来自高层站(CN(core network):核心网)的响应之后,发送用于RRC连接设定的消息。由此,具体而言,导致建立RRC连接的定时的拖延,而且,直到该定时,无法进行移动控制。也就是说,有可能在建立RRC连接之前,终端已移动到其它小区,此时需要再次实施建立RRC连接步骤等处理。另外,着眼于RRC连接的建立延迟,性能会比UMTS恶化。
进而,在同时对RRC连接设定的消息和NAS(Non access stratum:非接入层)设定的消息进行处理时,由于用于设定包括RRC连接的设定的无线信道(第一层)的时间是主要的,所以成为使得接收后的设定时间长于只接收NAS消息时的原因。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降低呼叫连接延迟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及呼叫连接方法。
解决该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由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执行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发送对无线通信基站装置的呼叫建立请求的步骤;在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从高层站装置获取认证用信息之前,与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进行无线连接的步骤;在进行所述无线连接之后并且在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从高层站装置获取认证用信息之前,接收来自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的无线质量测定指示,并按照所述指示进行无线质量测定的步骤;以及在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从高层站装置获取认证用信息之前,向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报告所述无线质量测定的结果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用于与无线通信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包括:发送单元,用于发送对无线通信基站装置的呼叫建立请求;连接单元,用于在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从高层站装置获取认证用信息之前与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进行无线连接;接收及测定单元,用于在所述连接单元进行所述无线连接之后并且在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从高层站装置获取认证用信息之前,接收来自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的无线质量测定指示,并按照所述指示进行无线质量测定;以及报告单元,在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从高层站装置获取认证用信息之前,向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报告所述无线质量测定的结果。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采用的结构具备:接收单元,接收从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发送的呼叫建立请求;以及无线控制单元,基于所述呼叫建立请求,在从高层站装置获取认证之前与所述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无线连接,在获取所述认证之后开始对所述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分配数据信道。
本发明的呼叫连接方法,基于从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发送的呼叫建立请求,在从高层站装置获取认证之前与所述无线通信终端装置进行无线连接, 在获取所述认证之后开始对所述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分配数据信道。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降低呼叫连接延迟。
附图说明
图1表示以往的(UMTS)方式中的呼叫连接步骤的概要的时序图;
图2是表示在3GPP中提出的呼叫连接步骤的时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4和5的基站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基站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网络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网络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基站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网络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基站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网络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基站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网络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3是表示运营商与对应的基站的关系的概念图;
图14是表示适用了网络共享(Network sharing)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5是表示适用了网络共享的基站之间的越区切换的步骤的时序图;
图16是表示运营商与对应的基站的关系的概念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基站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网络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网络的其它动作的时序图;
图20是表示将资源分配给终端的步骤的时序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基站装置的其它结构的方框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基站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基站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网络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网络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网络的其它动作的时序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网络的动作的时序图;以及
图3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网络的其它动作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在实施方式中,对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赋予相同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基站具备无线控制功能,作为其高层站而存在的站具有认证和服务级别决定等功能的情形。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既可以是比基站高层的站具有无线控制功能,也可以是进行无线控制、认证和服务级别决定的站为相同的节点(node)。
(实施方式1)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该图中,终端控制消息接收单元101接收从通信终端装置(以下称为“终端”)发送的消息(例如,RRC消息和NAS消息等相当于第三层的消息),将其分离为在基站装置(以下称为“基站”)100进行处理的消息和在高层站进行处理的消息。终端控制消息接收单元101将在高层站进行处理的消息输出到终端侧高层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02,并且将在基站100进行处理的消息输出到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03。但是,在高层站用的消息与RRC消息分别进行发送时,上述的处理则为简单的分开处理。在像UMTS那样,高层站用的消息被嵌入到RRC消息中的情况下,需要提取该高层站用的消息。
终端侧高层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02获取从终端控制消息接收单元101输出的消息,进行协议处理,以便将消息正确地发送到高层站,所述高层站是对发送了该消息的终端进行管理的高层站。然后,将包含了目的地等的首标赋予给消息,并发送到高层站。另外,对于这里所使用的协议,并没有特别的限定。
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03,从终端控制消息接收单元101所输出的消息中获取无线控制消息,并且基于包含在所获取的无线控制消息中的无线线路设定请求,决定无线线路的设定。此时,不需得到高层站的认证,即决定无线线路的设定。所决定的无线线路的设定内容被输出到无线控制单元107,另一方面,响应消息被输出到终端控制消息发送单元105。
高层站控制消息接收单元104接收从高层站发送的控制消息(NAS消息等相当于第三层的消息),并且从接收到的消息中,将要在基站100进行处理的消息输出到高层站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06,而将发送到终端的消息输 出到终端控制消息发送单元105。另外,当一个消息要在基站100中被处理,同时还要被发送到终端时,也可以考虑将该消息进行复制,并且将一个输出到高层站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06,而将另外一个输出到终端控制消息发送单元105。
终端控制消息发送单元105对从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03输出的响应消息和从高层站控制消息接收单元104输出的送往终端的消息进行协议处理,并且将协议处理后的消息发送到终端。
高层站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06获取从高层站控制消息接收单元104输出的消息,并且基于所获取的消息,决定在基站100内进行的控制。也就是说,决定是否实际对终端允许通信,以及允许什么样的服务级别的通信等。决定的内容被输出到无线控制单元107。
无线控制单元107根据从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03输出的无线线路的设定内容,在高层站的认证之前进行无线控制,建立信道。另外,基于从高层站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06输出的对终端的通信许可和服务级别等信息,进行调度。另外,在高层站的认证之后进行调度。
接着,使用图4说明上述的基站100的动作。图4中,在ST201,终端控制消息接收单元101接收从终端发送的消息,在ST202,终端控制消息接收单元101判定接收到的消息中是否包含高层站用的消息。在包含高层站用的消息的情况下,转移到ST204,而在不包含高层站用的消息,即只有基站用的消息的情况下,转移到ST203。
在ST203中,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03根据接收消息,决定无线控制的设定,无线控制单元107按所决定的设定内容进行无线控制,终端控制消息发送单元105对终端发送响应消息而结束处理。
在ST204中,在得到高层站关于认证和服务内容的决定之前,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03进行在基站100内能够处理的RRC连接的建立以及随路于数据信道的控制信道(Associated PhyCH,随路物理信道)的建立等。另外,还将响应消息发送到终端,该响应消息用来表示RRC连接的建立、随路于数据信道的控制信道的建立以及数据信道本身的信息等的消息。
在ST205中,终端侧高层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02从终端所发送的消息中,将高层站用的消息发送到高层站。另外,对于该处理,既可以与ST204同时进行,也可以在发送高层站用的消息时,将其它信息附加到该消息而进行发 送。
在ST206中,高层站控制消息接收单元104接收从高层站发送的控制消息,在ST207中,无线控制单元107在ST203或ST204中所进行的无线控制的基础上,基于在ST206中接收到的高层站用消息(高层站关于认证和服务内容的决定),设定对终端分配数据信道的调度。
在ST208中,终端控制消息发送单元105将从高层站发送的消息发送到终端。另外,对于该处理,有时不将来自高层站的消息原封不动地发送,而是将该消息包含到无线控制用的消息中并进行发送,有时也将其它信息附加到该消息而进行发送。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网络的动作的时序图。该图中,在ST301,终端获取在基站100内管理的标识符。这既可以是第三层的处理,也可以是第二层或第一层的处理。
在ST302中,决定终端所期望的服务所需的无线资源信息,在ST303中,使用在ST301中获取的标识符,终端将RRC连接的建立请求发送到基站100。此时,在该RRC连接的建立请求中包含有“用于在高层站中的认证和服务设定的信息,以及在ST302中所决定的无线资源信息”。
在ST304中,基站100基于从终端发送的、终端所期望的无线资源信息,在从高层站获取认证之前决定对终端设定的无线资源,与此同时,基站100提取送往高层站的信息而在ST305中将送往高层站的信息发送到高层站,另一方面,在ST306中,将在ST304中所决定的无线资源的设定内容包含到RRC CONNECTION and RADIO BEARER SETUP(RRC连接和无线承载建立)中而发送到终端。
在高层站,基于从基站100发送来的“用于在高层站的认证和服务设定的信息”,进行为了终端的认证、服务级别的决定以及安全所需的准备等。然后,在ST307中,将响应消息发送到基站100。
在ST308中,基站100基于接收到的消息,对用于发送基站100与终端之间的数据的服务级别进行确认。然后,使用在ST304和ST306中所设定的数据信道用的随路信道,开始进行调度。另外,在ST309中,将从高层站发送来的消息发送到终端。
在终端,基于从基站100接收的消息,进行RRC连接和数据用的无线的设定。另外,还进行安全的设定、网络的认证以及服务级别的设定等。之 后,开始进行通信。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1,基站在从高层站获取认证和服务级别之前,在与终端之间建立RRC连接以及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信道的随路信道,而且在得到高层站的认证和服务级别的决定之后,设定用于进行对终端的数据信道的分配的调度,从而能够降低呼叫连接延迟。
在本实施方式,设想在基站用消息中包含高层站用消息的情形而进行了说明。也就是说,说明了诸如在UMTS中在RRC消息中,包含NAS消息的情形。但是,也可以考虑不通过RRC消息而发送NAS消息的情形。具体而言,即是像一般的用户数据那样处理NAS消息的情形。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适用本实施方式。对此情形,使用图6进行说明。
图6中,在ST1201,在从终端发送到基站100的RRC CONNECTION REQUEST(RRC连接请求)中包含有高层站用消息和基站用消息两者。这里,高层站用消息可在较低层(lower layer)与基站用消息相分离。该较低层为第二层,而且相当于UMTS中的MAC或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等。设在较低层中将基站用消息(RRC消息)发送到RRC,而将高层站用消息发送到高层站。
对于高层站用消息而言,由于为在基站100与高层站之间进行发送的设定在此阶段没有完成,所以在ST1202中,将U平面(U-plane)用信道设定请求从基站100发送到高层站,在ST1203中,作为其响应,将U平面用信道设定响应从高层站发送到基站100。由此,在基站100和高层站之间进行设定。但是,如果在基站100与高层站之间能够不进行设定即发送U平面,则可以省略该设定。
然后,在ST1204中,将高层站消息从基站100发送到高层站。这里的发送方式为类似于发送一般的用户数据时的动作。在高层站,对该消息进行处理,在ST1205中返回响应。
在基站100,接收高层站的响应,在ST1206中,将消息发送到终端。这里的发送也进行与一般的U平面同样的处理。
另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将重点放在终端和网络的处理上,所以没有详细叙述在基站与高层站之间的处理,但是也可以进一步追加由高层站对基站或者由基站对高层站的设定处理。具体而言,可以考虑在ST1205中的NAS消息的发送之前,由高层站对基站进行控制。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像一般的用户数据那样处理NAS消息的情况下,首先需要在基站与高层站之间进行U平面用信道设定,但是也可以与数据的实际发送和接收一起实现基站与高层站之间的信道的设定。也就是说,可以进行在ST1204中包含ST1202,而且在ST1205中包含ST1203的动作。进而,可以考虑如果在基站与高层站之间预先存在连接,则不须重新设定信道。此时,ST1202和ST1203的动作被省略。
(实施方式2)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基站4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该图中,无线质量测定控制单元401保持有小区信息等,在从无线控制单元107收到RRC连接的建立通知之后,控制终端以使其测定无线质量。具体而言,通知终端测定哪些小区、如何进行测定(例如,哪些频带、什么样的周期等)以及如何进行报告。也就是说,将这样的控制终端的控制信息发送到终端控制消息发送单元105。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网络的动作的时序图。其中,对图8与图5共通的部分赋予与图5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图8中,在ST306-1,由基站400对终端进行其它小区等的无线质量测定的指示作为MEASUREMENT CONTROL(测定控制),在ST306-2,终端基于来自基站400的指示,进行无线质量的测定。
在ST306-3中,通过将在ST306-2中测定出的无线质量报告给基站400,基站400基于无线质量,在判断为随着终端的移动,其它基站的无线质量已经高于建立了RRC连接的基站400的情况下,进行越区切换处理。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2,在终端与基站之间建立RRC连接之后,使终端测定无线质量,从而能够在基站进行对终端的越区切换处理。由此,不再需要重新进行呼叫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能够在高层站的响应之前实现移动处理。这里,使用图9说明实际上如何处理来自高层站的消息。
在图9中,在进行了移动处理即越区切换的情况下,无线控制单元1301将其信息通知给高层站控制消息接收单元1302。由此,高层站控制消息接收单元1302能够检测发送来自高层站的控制消息的目的地终端是否属于该基站。
实际上,在高层站控制消息接收单元1302从高层站接收到控制消息的 情况下,首先确认与该控制消息对应的终端是否属于该基站。在属于基站的情况下,与以往同样地进行对终端控制消息发送单元105和高层站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06的一方或双方的处理。另一方面,在不属于基站的情况下,该信号被送到终端控制消息转发单元1303而被转发到其它基站。
使用图10说明此时的网络的动作。其中,对图10与图8共通的部分赋予与图8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图10中,在ST1401,从源(Source)基站向目的地(Target)基站转发在ST307中从高层站发送的消息。然后,在目的地基站中进行ST308的处理,在ST309中,从目的地基站对终端发送消息。
另外,除了上述的动作以外,也可以通过对高层站提示进行了越区切换处理这一事实,从最初就将来自高层站的消息发送到目的地基站。在图11中表示此时的基站的结构,在图12中表示网络的动作。在图11中,无线控制单元1501通知终端侧高层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502已进行了移动控制。
终端侧高层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502,在收到移动控制的通知之后,通知高层站已改变了管理终端的基站。该变更消息相当于图12中的ST1601。
虽然在这里说明了从目的地基站发送到高层站,但是也可以从源基站进行发送。另外,虽然说明了在越区切换处理后发送变更消息,但是也可以在越区切换处理中进行发送。
另外,也可以通过将在图9和图11中所示的结构进行组合,来实现以下配置:如果来得及通知高层站则直接通知给目的地基站,如果来不及则从源基站进行转发。
另外,作为在UMTS中所规定的关于网络管理的技术,可举出网络共享(Network sharing)。该网络共享的概念为,使每个运营商具有在收费和用户管理等方面各个运营商需要具有的核心网络,而使在运营商之间共享诸如基站等需要配置在各个区域的设备。由此,运营商能够降低投资成本。
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发生在相邻的所有小区内无法使用所有终端的情况。在图13表示这样的网络共享的概念图。在图13中,运营商与对应的基站之间的关系如下。也就是说,运营商1的可使用基站为基站1至5,运营商2的可使用基站为基站1至3,而运营商3的可使用基站为基站1、4和5。
在这样的情况下,例如在终端属于运营商2的基站1时,实际能够进行越区切换的基站只有基站2和3。因此,基站1需要考虑这个而进行移动控 制。
图14表示适用了网络共享的基站1700的结构。在图14中,无线控制用数据库单元1701作为数据库存储运营商与对应的基站之间的关系。对于运营商与对应的基站之间的关系而言,既可以由高层站设定,也可以预先设定好。
然后,使用图15说明适用了网络共享的基站之间的越区切换的步骤。图15中,在ST1901,终端将所对应的运营商信息发送到基站1700。作为具体的运营商信息,可以举出在现在的3GPP中所规定的PLMN ID(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 Identifier:共用陆地移动网的标识符)等,但是并不限于此。
在ST1902中,使用在ST1901中所发送的运营商信息,开始进行移动控制。使用图13所示的例子进行说明,在运营商信息表示运营商2的情况下,基站1700将与运营商2对应的基站2和3作为移动目的地的候补,进行移动控制。
另外,在运营商内部,也会有根据用户的合同状态等而使用基站的可否上相区别的情况,对此使用图16进行说明。在图16中,属于运营商2的终端与对应的基站之间的关系如下。也就是说,运营商2的所有终端可使用的基站为基站1至3,运营商2的特定终端可使用的基站为基站1至5。
这样的情况下,在属于运营商2的终端对基站1提出连接请求时,由于基站1没有掌握根据该终端的合同状态等而规定的可连接基站,所以首先只选择所有的终端可使用的基站2和3作为基站候补。然后,根据来自高层站的响应(相当于图15中的ST307),得知可连接基站之后进行处理的变更等。
另外,在图14中的无线控制用数据库单元1701中,除了运营商与对应的基站之间的关系之外,还可以存储运营商内部的用户的合同状态与对应的基站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在图15的ST1901中进一步将包括合同状态通知给基站,从而使得基站能够从最初就进行根据合同状态的移动控制。另外,也存在从终端发送来的该合同状态对基站而言为难以信赖的信息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在基站与该终端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赖关系的情况下,相信该信息而进行控制,在与该终端之间没有信赖关系的情况下,忽视该信息而进行控制。对于该信赖关系的细节,将在后述的实施方式6中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3)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基站6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该图中,提供服务管理单元601在收到高层站关于认证和服务内容的决定之前管理可提供的服务,而且在提供所管理的服务时,将用于提供服务的控制信息输出到终端控制消息接收单元101、终端侧高层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02、高层站控制消息接收单元104、终端控制消息发送单元105和无线控制单元107。作为该服务,例如可以考虑SIP Signaling(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gnaling:会话初始协议的信令)等。也就是说,SIP信令为终端实际受到服务之前的控制动作,在该处理之后,才能够提供终端期望使用的服务。因此,尽早发送和接收SIP信令意味着削减为开始提供实际的服务所需的时间。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网络的动作的时序图。其中,对图18与图5共通的部分赋予与图5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图18中,在ST306-4,将SIP信令包含在直传(Direct Transfer)中而从终端发送到基站600,并且,依次进行从基站600到高层站以及从高层站到IMS entity(IP Multimedia Subsystem entity:IP多媒体子系统的实体)的转发。然后,将SIP信令从IMS的实体发送到高层站,并且,依次进行从高层站到基站600以及从基站600到终端的转发。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3,基站在从高层站获取认证和服务级别之前在与终端之间建立RRC连接,并且通过所建立的RRC连接在终端与网络之间发送和接收SIP信令,从而能够削减为开始服务所需的时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为提供服务使用控制消息的情形。也就是说,说明了在RRC消息中包含有SIP信令的情形,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RRC连接和无线承载建立时,确保用于提供服务的线路,来作为一般的数据的发送和接收而提供服务。
以下具体说明在RRC连接和无线承载建立时,确保用于提供服务的线路,来作为一般的数据的发送和接收而提供服务的情形。
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网络的其它动作的时序图。图19与图18的不同之处在于,在ST306中,在来自高层站的响应之前,基站600与终端使用用于发送U平面数据(U-plane data)的线路,所述线路为使用RRC连接和无线承载建立所建立的线路。
更具体而言,在ST306-4中,在终端与基站600之间以及在基站600与高层站之间,取代直传而以U平面数据发送SIP信令。
接着,对在ST306中不等待高层站的响应而建立用于通过RRC连接和无线承载建立发送U平面数据的线路的方法进行说明。作为该方法,可以考虑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个方法为,基站获取终端所请求的无线资源量的信息,并且基于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线路的设定。这与ST304中的“基于来自终端的请求决定无线资源的分配”相同。
第二个方法为,对第一个方法进行了改良的方法,使用预先定义的配置(Predefined configuration)。预先定义的配置是指预先决定线路设定的式样,并且通过报告信息等通知该式样的索引。作为线路设定的式样,有VoIP(Voice over IP:基于IP的语音通信)用的设定、一般的网页浏览用的设定以及下载型服务用的设定等。
在一般的预先定义配置中,基站决定所设定的内容,并且将与所决定的设定相应的索引发送到终端。但是,在不等待高层站的响应而建立用于发送U平面数据的线路的情况下,由于终端认识所请求的服务,因此选择与所请求的服务相应的索引并发送到基站。在基站,其方法为,基于从终端发送的索引,判断是否有余地对终端进行与索引相应的设定,有余地时进行设定。
第三个方法为,以对所有的终端共通的设定(default bearer:缺省承载)来建立线路。可以说此为在LTE进行讨论的缺省系统构架演进承载(default SAE bearer)中的无线部分的线路。在该方法中,基站在接收到来自终端的RRC连接请求(ST303)之后,使用对基站属下的所有的终端共通的设定,在RRC连接和无线承载建立(ST306)中进行设定,以便建立U平面数据用的线路。此时,不再需要ST304中的“基于来自终端的请求决定无线资源的分配”,而代之以“使用对基站属下的终端共通的设定来决定无线资源的分配”。
另外,对于所建立的U平面数据用的线路,可以事后设定是否实际对终端分配数据。对其将进行具体说明。图20是表示将资源分配给终端的步骤的时序图。
在ST351中,终端发送资源请求(Resource Request),以便通过上行线路发送数据。用于发送该资源请求的信道的设定包含在ST306的RRC连接和无线承载建立中进行的线路设定中。
在ST352中,基站基于从终端发送的资源请求,进行资源分配。对于用于该ST352中的发送的信道,也包含在ST306的RRC连接和无线承载建立 中进行的线路设定中。由此,终端能够发送U平面数据。由于在基站侧能够自由地进行在ST352中进行的控制,也就是对终端的资源分配,所以在小区内终端较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对未被认证的终端不分配资源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小区内终端较少时,可以进行对未被认证的终端也分配资源的处理。
另外,由于用于发送下行数据的资源也在基站进行分配,所以在ST353中,基站将资源的分配通知给终端。该分配也可以由终端自由地进行。另外,不仅根据基站的拥挤程度的信息,也可以根据来自终端的信息改变分配的优先级(Priority)。例如,可以考虑在有像紧急通话(Emergency call)那样的服务请求,或者线路的连接一度被断开的终端请求重新连接等情况下,提高优先级。
另外,在图19所示的步骤中,在基站与高层站之间也不等待高层站的响应,而发送U平面数据。也就是说,此为在基站与高层站之间是没有设定该终端用的U平面数据的设定的状态。但是,这可以通过使用固定的ID进行发送,以使一般的NAS信令在基站与高层站之间被发送和接收等方法来解决。但是,并不限于上述的方法。
图2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基站的其它结构的方框图。图21与图17的不同之处在于,追加了终端数据接收单元651和终端数据发送单元652,以及将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03变更为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653。
终端数据接收单元651接收从终端发送的数据,并且将接收到的数据输出到高层站。另外,由后述的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653进行用于接收的设定。
终端数据发送单元652接收从高层站发送的数据,并且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到终端。另外,由后述的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653进行用于发送的设定。
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653对终端数据接收单元651和终端数据发送单元652进行用于发送和接收的设定。这里,对于信道的设定,可以考虑如上所述地根据来自终端的请求(包括索引)进行,或者以对所有的终端共通的设定来进行等,但是也可以采用其它方法。
另外,这里,终端控制消息接收单元101和终端控制消息发送单元105还进行RRC、第一层/第二层的控制信息等所有控制消息的发送和接收。因此,如上所述,这里还进行用于资源分配的资源请求的接收,以及上行链路 用资源分配信息(Resource allocation information for uplink)的发送等。
另外,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653具备控制RRC和第一层/第二层的功能,还进行在ST306中的RRC连接和无线承载建立的设定、上述的资源请求的处理以及上行链路用资源分配信息的设定等。这里,第二层为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和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而且可以考虑由RRC控制RRC连接和无线承载建立,由第一层/第二层对资源请求、上行链路用资源分配信息以及下行链路用资源分配信息进行处理,但是并不限于此。
(实施方式4)
由于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基站的结构与在实施方式1的图3中所示的结构相同,只有一部分功能不同,所以援引图3进行说明。在图3中,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03基于从终端发送的消息,在从高层站获取认证之前判定是否能够设定RRC连接和随路信道,所述随路信道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信道。具体而言,例如,在终端所请求的服务内容为SIP信令等的情况下,判定为能够设定RRC连接以及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信道的随路信道,而在从终端发送的消息是请求数据速率较低的服务的情况下,判定为能够设定RRC连接以及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信道的随路信道。
图2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基站的动作的流程图。其中,对图22与图4共通的部分赋予与图4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在图22中,在ST203-1中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03基于来自终端的请求内容,判定是否能够在从高层站获取认证之前设定RRC连接。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4,通过基于终端的请求内容判定是否能够设定RRC连接,对于请求特定的服务的终端,在从高层站获取认证之前能够设定RRC连接以及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信道的随路信道。
(实施方式5)
由于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基站的结构与在实施方式1的图3中所示的结构相同,只有一部分功能不同,所以援引图3进行说明。在图3中,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03基于从终端发送的服务信息以及该服务的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信息等决定基站所需的无线资源,并且将所决定的无线资源通知给无线控制单元107。另外,终端所发送的服务信息和该服务的QoS信息等既可以是已经往基站发送的信息,也可以由基站获取已 经发送到高层站的信息。
图2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基站的动作的流程图。其中,对图23与图4共通的部分赋予与图4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在图23中,在ST202-1中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03获取从终端发送的服务信息和服务的QoS信息,在ST202-2中,基于服务信息和QoS信息,决定所需的无线资源。
(实施方式6)
像在实施方式2中的说明那样,可以不获取高层站的响应而进行移动控制,但是,当在网络的认证之前受理越区切换处理时,也有可能发生由于进行越区切换的指示的网络是虚拟的(Dummy)而对终端进行本来不应进行的移动处理的情况。这里,考虑在基站与终端之间将密钥共享,所述密钥用于进行简单的认证或隐匿确认等。
图2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基站2100的结构的方框图。终端共享安全用数据库单元2101存储对终端使用的密钥。该密钥的使用范围列举如下。即每个终端的密钥,每个路由区域(Routing area)等特定区域的密钥以及每个运营商的密钥。另外,作为每个路由区域等特定区域的密钥,可以考虑该特定区域内的所有终端都使用相同的密钥的情况,以及该特定区域内的终端使用不同的密钥的情况。在上述的每个路由区域等特定区域内的所有终端都使用相同的密钥的情况下,在终端共享安全用数据库单元2101中存储有包含该基站的路由区域的数目的密钥。另外,在每个路由区域等特定区域内的终端使用不同的密钥的情况下,在终端共享安全用数据库单元2101中存储有注册在包含该基站的路由区域中的终端的数目的密钥。
在为每个终端的密钥的情况下,由于只有网络和该终端掌握其信息,所以安全程度会较高。但是,由于需要存储所有终端的密钥而需要庞大的数据库,所以不太现实。
在每个路由区域等特定区域内的所有终端都使用相同的密钥的情况下,以及使用每个运营商的密钥的情况下,虽然安全的程度会较低,但是所存储的数据量会较少。这里设想对每个路由区域等特定区域内的终端设定不同的密钥的情况。另外,对于每个路由区域等特定区域内的所有终端都使用相同的密钥的情况而言,可以视其为该情况的特殊例,可以视为可通过本发明的结构实现的动作的一例。
终端控制消息接收单元2102使用存储在终端共享安全用数据库单元2101中的密钥,对来自终端的消息进行确认。其结果,如果没有问题则进行常规的处理。另一方面,如果有问题,则可以考虑继续进行处理而等待在高层站中的认证,或在该时点进行拒绝(Reject)等方法,可以采用其中任一个。
另外,此时终端控制消息接收单元2102对终端共享安全用数据库单元2101提供路由区域等特定区域的信息以及终端信息。
在将消息发送到终端时,在对终端还没有进行呼叫连接时的认证处理的情况下,终端控制消息发送单元2103从终端共享安全用数据库单元2101获取终端共享的密钥,并且使用所获取的共享密钥进行安全处理并发送到终端。此时,终端控制消息发送单元2103对终端共享安全用数据库单元2101提供路由区域等特定区域的信息以及终端信息,而且,终端控制消息接收单元2102获取与该区域相应的密钥。
接着,使用图25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网络的动作。在图25中,在ST2201中高层站将安全用的信息(虚拟认证用信息)发送到基站,该信息被存储在基站2100的终端共享安全用数据库单元2101中。
在ST2202中,终端将新追加了为虚拟认证所需的信息(虚拟认证用信息)的RRC连接请求发送到基站2100。其在基站所使用的密钥的选择中被使用。
在ST2203中,基站使用从终端发送的虚拟认证用信息选择所使用的密钥,并且使用选择出的密钥进行认证。
在ST2204中,基站2100也将使用选择出的密钥进行了认证用的设定的消息发送到终端,在ST2205中,终端确认在ST2204中发送来的消息,并且判断是否可以接受该来自基站的消息(网络认证)。
另外,对于在终端的认证而言,在该认证失败的情况下,既可以在该时点中断处理,也可以之后继续进行处理并等待来自高层站的响应而可不进行移动控制。
(实施方式7)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7中,以实施方式1为基础说明基站与高层站之间的接口,例如,S1接口。
图2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基站2300的结构的方框图。图26与图3的不同之处在于,追加了高层站侧S1消息处理单元2303和S1用户数据处理单元2304,将高层站控制消息接收单元104变更为高层站控制消息接收 单元2301,以及将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03变更为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2302。
高层站控制消息接收单元2301接收从高层站发送的控制消息(NAS消息等相当于第三层的消息)以及S1承载(bearer)设定(S1setup),并且在接收到的消息中,将在基站2300进行处理的控制消息输出到高层站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06,将S1承载设定输出到高层站侧S1消息处理单元2303,而将发送到终端的消息输出到终端控制消息发送单元105。另外,在一个消息被基站2300处理,同时还要被发送到终端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将该消息进行复制,并且将一个输出到高层站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106,而将另外一个输出到终端控制消息发送单元105。
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2302,从终端控制消息接收单元101所输出的消息中获取无线控制消息,并且基于包含在所获取的无线控制消息中的无线线路设定请求,决定无线线路的设定。此时,不必得到高层站的认证,即决定无线线路的设定。所决定的无线线路的设定内容被输出到无线控制单元107,另一方面,响应消息被输出到终端控制消息发送单元105。另外,在无线控制消息中设定有设定理由(Establishment cause)的情况下,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2302获取设定理由,并且将所获取的设定理由输出到高层站侧S1消息处理单元2303。
高层站侧S1消息处理单元2303根据从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2302输出的设定理由来决定S1承载请求,并进行S1用户数据处理单元2304的设定,所述S1承载请求用于使用基站与高层站之间的S1接口转发用户数据。另外,在从高层站控制消息接收单元2301接收S1承载设定的情况下,为了设定基站侧的S1承载,进行S1用户数据处理单元2304的设定。
S1用户数据处理单元2304根据高层站侧S1消息处理单元2303的设定,使用S1接口进行用户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接着,使用图27说明包含上述的基站2300的网络的动作。其中,对图27与图5共通的部分赋予与图5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在图27中,在ST303中终端为了在基站2300与高层站之间设定RRC连接,将RRC连接请求发送到基站2300,所述RRC连接请求中设定有用于在高层站中的认证的信息、用于服务设定的信息、所需的无线资源的信息以及记述了设定RRC连接的理由的设定理由。基站2300的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2302 提取在接收到的RRC连接请求中所设定的设定理由,将其输出到高层站侧S1消息处理单元2303。
在ST2401中,基站2300的高层站侧S1消息处理单元2303根据设定理由,决定是否发送S1设定请求(S1setup request),该S1设定请求用于使用S1接口转发用户数据。例如在设定理由为添加(Attach)和跟踪区域更新(Tracking Area Update)的情况下,即在设定了RRC CONNECTION(RRC连接)之后不需要转发用户数据时,可以考虑不发送S1设定请求。但是,在像在添加的紧后进行IMS的注册处理等可以预计用户数据的转发的情况下,也可以发送S1设定请求。另一方面,在设定理由为移动主叫(Mobile originated call)等的情况下,即在设定了RRC连接之后需要转发用户数据时,可以考虑发送S1设定请求。
另外,高层站侧S1消息处理单元2303在S1设定请求中设定下行方向(从高层站到基站)的隧道标识符(TEID for downlink:下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并进行发送。另外,向S1用户数据处理单元2304设定下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
在ST2402中,高层站存储接收到的下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同时向S1设定消息中设定QoS信息和上行方向(从基站到高层站)的隧道标识符(TEID for uplink:上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并进行发送,所述QoS信息为从事先接收的直传所包含的用于服务设定的信息中导出的QoS信息。基站2300的高层站控制消息接收单元2301将接收到的S1设定输出到高层站侧S1消息处理单元2303。高层站侧S1消息处理单元2303提取设定在接收到的S1设定中的上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和QoS信息,并设定给S1用户数据处理单元2304。
S1用户数据处理单元2304使用所设定的QoS信息、下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以及上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进行用户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另外,如图28所示,可以考虑在ST2503中,在终端与基站之间设定S1承载之前开始用户数据的转发。此时,可以考虑基站的S1用户数据处理单元2304使用从无线控制单元107通知的用户数据转发用的P-TMSI(Packet Tempor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er:分组临时移动副载波标识符)、U-RNTI(UTRAN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UMTS地面通信接入网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C-RNTI(Cell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小 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与小区ID/基站ID的组合以及S-RNTI(Serving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服务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与基站ID的组合等作为隧道标识符(隧道端点标识符),进行用户数据的转发。另外,隧道标识符在ST2501或ST305中被事先通知到高层站。高层站使用该隧道标识符进行用户数据的处理。
在ST2502中设定S1承载之后,基站既可以使用所设定的S1承载进行用户数据的转发,也可以使用ST2503中的隧道标识符,继续进行用户数据的转发。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7,在从终端发送的RRC连接请求中设定有设定理由的情况下,基站基于设定理由将包括下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的S1设定请求发送到高层站,并且高层站将包括上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的S1设定发送到基站,从而基站能够使用S1接口进行终端与高层站之间的用户数据的转发。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ST305的消息和ST2401的消息作为不同的消息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作为一个消息进行处理。另外,也可以将ST307的消息和ST2402的消息作为一个消息进行处理。
另外,虽然在ST303中,基站的高层站侧S1消息处理单元根据从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接收到的设定理由决定了S1设定请求,但是也可以从终端侧高层站用消息处理单元接收NAS消息等第三层消息,并且根据接收到的NAS消息等第三层消息决定S1设定请求。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实施方式1作为基础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适用于上述的其它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8)
由于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基站的结构与在实施方式7的图26中所示的结构相同,只有一部分功能不同,所以援引图26进行说明。
终端侧基站用消息处理单元2302,从终端控制消息接收单元101所输出的消息中获取无线控制消息,并且基于包含在所获取的无线控制消息中的无线线路设定请求,决定无线线路的设定。此时,不必得到高层站的认证,即决定无线线路的设定。所决定的无线线路的设定内容被输出到无线控制单元107,另一方面,响应消息被输出到终端控制消息发送单元105。另外,在无线控制消息中设定有设定理由(Establishment cause)的情况下,终端侧基站用 消息处理单元2302获取设定理由,并且将所获取的设定理由输出到高层站侧S1消息处理单元2303。另一方面,在无线控制消息中未设定有设定理由的情况下,则无法获取设定理由。
在从高层站控制消息接收单元2301接收到S1承载设定(S1 setup)之后,高层站侧S1消息处理单元2303向S1用户数据处理单元2304设定S1承载,所述S1承载用于使用在基站2300与高层站之间的S1接口转发用户数据。另外,作为响应将S1承载设定响应(S1 setup response)发送到高层站。
S1用户数据处理单元2304根据高层站侧S1消息处理单元2303的设定,使用S1接口进行用户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接着,使用图29说明包含上述的基站2300的网络的动作。其中,对图29与图5共通的部分赋予与图5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在图27中表示了由基站进行S1承载的设定的情形,而在图29中表示高层站进行S1承载的设定的情形(相当于现有的UTRAN)。
在图29中,在ST2501中高层站根据在ST305中接收到的直传中所包含的用于服务设定的信息,决定是否发送用于使用S1接口发送用户数据的S1设定。
例如在用于服务设定的信息为添加和跟踪区域更新的情况下,即在设定了RRC连接之后不需要转发用户数据时,可以考虑不发送S1设定。但是,在像在添加的紧后进行IMS的注册处理等可以预计用户数据的转发的情况下,也可以发送S1设定请求。另一方面,在用于服务设定的信息为移动初始呼叫等的情况下,即在设定了RRC连接之后需要转发用户数据时,可以考虑发送S1设定。
另外,高层站向S1设定中设定QoS信息和用于上行方向(从基站到高层站)的隧道标识符(TEID for uplink:上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并进行发送,所述QoS信息为从事先接收的直传所包含的用于服务设定的信息中导出的QoS信息。基站2300的高层站控制消息接收单元2301将接收到的S1设定输出到高层站侧S1消息处理单元2303。
在ST2502中,基站2300的高层站侧S1消息处理单元2303向S1用户数据处理单元2304设定接收到的QoS信息和上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另外,在S1设定响应中设定用于下行方向(从高层站到基站)的隧道标识符(TEID for downlink:下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并发送到高层站。高层站 存储接收到的S1设定响应中所设定的下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
S1用户数据处理单元2304使用所设定的QoS信息、下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以及上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进行S1用户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另外,如图30所示,可以考虑在ST2503中,在终端与基站2300之间设定S1承载之前开始用户数据的转发。此时,可以考虑基站2300的S1用户数据处理单元2304使用从无线控制单元107通知的用户数据转发用的P-TMSI(Packet Tempor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er)、U-RNTI(UTRAN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C-RNTI(Cell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与小区ID/基站ID的组合以及S-RNTI(Serving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与基站ID的组合等作为隧道标识符(隧道端点标识符),进行用户数据的转发。另外,隧道标识符在ST2502或ST305中被事先通知到高层站。高层站使用该隧道标识符进行用户数据的处理。
在ST2502中设定S1承载之后,基站2300既可以使用所设定的S1承载进行用户数据的转发,也可以使用ST2503中的隧道标识符,继续进行用户数据的转发。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8,根据从基站发送的直传中所包含的用于服务设定的信息,高层站将包括上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的S1设定发送到基站,基站将包括下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的S1设定响应发送到高层站,从而基站能够使用S1接口进行终端与高层站之间的用户数据的转发。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ST305的消息和ST2501的消息作为不同的消息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作为一个消息进行处理。另外,也可以将ST307的消息和ST2502的消息作为一个消息进行处理。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像由图5代表那样,在ST306的RRC连接和无线承载建立中进行无线设定,在ST309中的直传中发送认证信息等有限的信息,但是作为所设定的内容的组合,可以考虑各种各样的式样。以下列出可以考虑的式样。
作为式样1,可以考虑根据信道结构(channel structure)的设定,即对RRC连接和无线承载建立进行传输信道(Transport channel)和物理信道(Physical channel)等限于基站内的设定,而对直传进行无线承载等涉及到高层站的设定。
然后,作为式样2,可以考虑C平面(C-plane)和U平面的设定,即对RRC连接和无线承载建立进行需要最低限发送的C平面的设定,而对直传进行U平面的设定。
然后,作为式样3,可以考虑对于RRC连接和无线承载建立,还以包含C平面和U平面的设定对控制信道进行设定(但是,在该时点限制CQI等的发送,或者不进行发送),而用直传发送将CQI的发送改变为一般应用的指示,或者发送CQI发送的信息。
进而,作为式样4,可以考虑对RRC连接和无线承载建立进行关于安全以外的设定,而对直传进行关于安全的设定(加密和用于进行隐匿的信息)。
最后,作为式样5,可以考虑对RRC连接和无线承载建立进行不会使每个服务受到影响的设定,而对直传进行使每个服务受到影响的设定(CQI的发送频度以及非连续接收/非连续传送(DRX/DTX:discontinuous reception/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的动作等)。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具备:接收单元,接收从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发送的呼叫建立请求;以及无线控制单元,基于所述呼叫建立请求,在从高层站装置获取认证之前与所述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无线连接,在获取所述认证之后开始对所述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分配数据信道。
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还具备:无线质量测定控制单元,在从所述高层站装置获取认证之前,使建立了无线连接的所述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测定无线质量。
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还具备:高层站侧消息处理单元,在所述呼叫建立请求中包含设定理由的情况下,根据所述设定理由,将下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包含在该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与所述高层站装置的接口的设定请求消息中并发送到所述高层站装置,并且获取从所述高层站装置发送的、包含在该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与所述高层站装置的接口的设定消息中的上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所述下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为下行方向的隧道标识符,而所述上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为上行方向的隧道标识符;以及用户数据处理单元,使用所述下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以及所述上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在所述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与所述高层站装置之间转发用户数据。
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还具备:高层站侧消息处理单元,获取包含在该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与所述高层站装置的接口的设定消息中的上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并且将下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包含在作为所述设定消息的响应的设定响应消息中并发送到所述高层站装置,所述上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为上行方向的隧道标识符,而所述下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为下行方向的隧道标识符;以及用户数据处理单元,使用所述下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以及所述上行链路用隧道端点标识符,在所述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与所述高层站装置之间转发用户数据。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具备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和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所述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发送呼叫建立请求,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接收所述呼叫建立请求,基于接收到的所述呼叫建立请求,在从高层站装置获取认证之前与所述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无线连接,在获取所述认证之后开始对所述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分配数据信道。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呼叫连接方法,基于从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发送的呼叫建立请求,在从高层站装置获取认证之前与所述无线通信终端装置进行无线连接,在获取所述认证之后开始对所述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分配数据信道。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作为具体例定义了消息的名称而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消息名称,只要包含本发明中所述的信息即可。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作为如下信道说明了随路于数据信道的控制信道:用于从基站发送终端的调度信息的信道,或者用于从终端发送终端的接收质量以及终端侧的发送数据的有无等的信道。因此,作为随路于数据信道的控制信道,被设定用于发送调度信息的信道信息、其频度、终端的接收质量、用于发送终端侧的发送数据的有无的信道信息以及其频度等。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以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但本发明也可通过软件来实现。
另外,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各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些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一个芯片,也可以将其一部分或全部集成为一个芯片。虽然此处称为LSI,但根据集成度的不同,也可 以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或特大LSI(Ultra LSI)。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在LSI制造后可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Reconfigural Processor)。
再者,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他技术的出现,如果出现能够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可利用该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包含在2005年12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5-379336、2006年3月3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6-100831以及2006年12月2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6-346598中的说明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所公开的内容全部被援引在本申请中。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及呼叫连接方法能够降低呼叫连接延迟,能够适用于移动无线通信系统等。
Claims (6)
1.由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执行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发送对无线通信基站装置的呼叫建立请求的步骤;
在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从高层站装置获取认证用信息之前,与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进行无线连接的步骤;
在进行所述无线连接之后并且在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从高层站装置获取认证用信息之前,接收来自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的无线质量测定指示,并按照所述指示进行无线质量测定的步骤;以及
在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从高层站装置获取认证用信息之前,向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报告所述无线质量测定的结果的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呼叫建立请求是无线资源控制连接请求消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无线质量测定指示是测定控制消息。
4.用于与无线通信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发送对无线通信基站装置的呼叫建立请求;
连接单元,用于在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从高层站装置获取认证用信息之前与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进行无线连接;
接收及测定单元,用于在所述连接单元进行所述无线连接之后并且在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从高层站装置获取认证用信息之前,接收来自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的无线质量测定指示,并按照所述指示进行无线质量测定;以及
报告单元,在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从高层站装置获取认证用信息之前,向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报告所述无线质量测定的结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所述呼叫建立请求是无线资源控制连接请求消息。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所述无线质量测定指示是测定控制消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79336/05 | 2005-12-28 | ||
JP2005379336 | 2005-12-28 | ||
JP100831/06 | 2006-03-31 | ||
JP2006100831 | 2006-03-31 | ||
JP346598/06 | 2006-12-22 | ||
JP2006346598A JP4919795B2 (ja) | 2005-12-28 | 2006-12-22 |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端末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CN2006800500148A CN101352090B (zh) | 2005-12-28 | 2006-12-26 |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及呼叫连接方法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500148A Division CN101352090B (zh) | 2005-12-28 | 2006-12-26 |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及呼叫连接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81796A CN103281796A (zh) | 2013-09-04 |
CN103281796B true CN103281796B (zh) | 2016-08-31 |
Family
ID=3822819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500148A Active CN101352090B (zh) | 2005-12-28 | 2006-12-26 |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及呼叫连接方法 |
CN201310182877.2A Active CN103281796B (zh) | 2005-12-28 | 2006-12-26 |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终端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500148A Active CN101352090B (zh) | 2005-12-28 | 2006-12-26 |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及呼叫连接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8391840B2 (zh) |
EP (2) | EP2709417B1 (zh) |
JP (1) | JP4919795B2 (zh) |
CN (2) | CN101352090B (zh) |
WO (1) | WO200707784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19795B2 (ja) | 2005-12-28 | 2012-04-1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端末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ES2655043T3 (es) * | 2007-02-05 | 2018-02-1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étodo y disposición en un sistema de telecomunicación para mediciones de células vecinas |
WO2009025067A1 (ja) * | 2007-07-31 | 2009-02-26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US9247531B2 (en) | 2008-03-10 | 2016-01-26 | Apple Inc. | Methods for control signaling for wireless systems |
US8515436B2 (en) * | 2008-03-27 | 2013-08-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anagement of wireless connections |
KR101206161B1 (ko) | 2008-06-12 | 2012-11-28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소형 기지국에서의 단말기 관리 및 간섭 제어 방법 |
US8023944B2 (en) * | 2008-09-29 | 2011-09-20 | Via Telecom,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attach procedur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498313B2 (en) | 2008-10-23 | 2013-07-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ast uplink data transmission using E-DCH enhanced random access without a UE specific E-RNTI |
CN102761981A (zh) * | 2011-04-29 | 2012-10-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建立rrc连接的方法及系统 |
BR112014000454B1 (pt) * | 2011-07-29 | 2022-05-24 | Sca Ipla Holdings Inc | Terminal de comunicações móveis, e, método de operar um terminal de comunicações móveis |
JP5372093B2 (ja) * | 2011-09-20 | 2013-12-1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コアネットワーク装置、無線通信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KR101992278B1 (ko) * | 2011-12-26 | 2019-06-2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및 그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과부하 제어를 위한 rrc 연결 방법 |
CN102724759A (zh) * | 2012-04-10 | 2012-10-1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承载配置方法及装置 |
US9480000B2 (en) * | 2012-04-17 | 2016-10-2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a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
US9503323B2 (en) * | 2012-09-07 | 2016-11-22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Facilitation of connectivity and content management in mobile environments |
US9161302B2 (en) * | 2013-04-09 | 2015-10-13 | Broadcom Corporation | SIP signaling cut-through |
TWI683563B (zh) * | 2014-01-29 | 2020-01-21 |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 在無線電信系統中與基地台通訊的電路、終端裝置、基地台及其操作方法 |
AU2016230548A1 (en) | 2015-03-12 | 2017-10-05 | Nec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control apparatus, node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24554A (zh) * | 1998-10-29 | 2001-11-2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蜂窝移动通信网中的软越区切换 |
CN1396734A (zh) * | 2001-07-11 | 2003-02-12 |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第二研究所 | 一种基于双门限判决的快速切换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29573A (en) * | 1991-11-27 | 1994-07-12 | At&T Bell Laboratories | Arrangement for obtaining authentication key parameters in a cellular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witching network |
JP3136879B2 (ja) * | 1993-12-28 | 2001-02-19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US6223035B1 (en) * | 1997-09-30 | 2001-04-24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subscriber record for packet data registration of a mobile station |
WO2000056029A1 (en) * | 1999-03-12 | 2000-09-21 | Nokia Networks Oy | Interception system and method |
US8014305B1 (en) * | 2001-09-07 | 2011-09-06 | Qualcomm Atheros, Inc. | Wireless LAN using transmission monitoring |
JP4026118B2 (ja) * | 2002-02-20 | 2007-12-26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移動端末、緊急呼管理装置、緊急呼管理システム及び緊急呼の管理方法 |
US7421506B2 (en) * | 2002-06-12 | 2008-09-02 | Nokia Corporation | Load balancer for multiprocessor platforms |
GB0325978D0 (en) * | 2003-11-07 | 2003-12-10 | Siemens Ag | Transparent authentication on a mobile terminal using a web browser |
KR20050103065A (ko) * | 2004-04-24 | 2005-10-2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Umts 망에서의 통합된 sgsn 및 ggsn에서의터널 설정 방법 및 장치 |
JP4665465B2 (ja) * | 2004-09-07 | 2011-04-0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 |
JP5113999B2 (ja) | 2004-09-28 | 2013-01-0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水素イオン注入剥離方法 |
JP2006346598A (ja) | 2005-06-16 | 2006-12-28 | Nissan Motor Co Ltd | 水蒸気改質触媒 |
JP4919795B2 (ja) | 2005-12-28 | 2012-04-1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端末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US8683048B2 (en) * | 2008-11-26 | 2014-03-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IP services |
-
2006
- 2006-12-22 JP JP2006346598A patent/JP4919795B2/ja active Active
- 2006-12-26 WO PCT/JP2006/325964 patent/WO200707784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12-26 CN CN2006800500148A patent/CN101352090B/zh active Active
- 2006-12-26 US US12/159,377 patent/US8391840B2/en active Active
- 2006-12-26 EP EP13196885.1A patent/EP2709417B1/en active Active
- 2006-12-26 EP EP06843348.1A patent/EP1965597B1/en active Active
- 2006-12-26 CN CN201310182877.2A patent/CN103281796B/zh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1-30 US US13/754,611 patent/US8594633B2/en active Active
- 2013-10-23 US US14/061,483 patent/US885560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24554A (zh) * | 1998-10-29 | 2001-11-2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蜂窝移动通信网中的软越区切换 |
CN1396734A (zh) * | 2001-07-11 | 2003-02-12 |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第二研究所 | 一种基于双门限判决的快速切换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709417B1 (en) | 2015-02-11 |
US20100222023A1 (en) | 2010-09-02 |
US20140051395A1 (en) | 2014-02-20 |
EP1965597A1 (en) | 2008-09-03 |
EP2709417A1 (en) | 2014-03-19 |
EP1965597A4 (en) | 2013-04-24 |
CN101352090A (zh) | 2009-01-21 |
JP2007295523A (ja) | 2007-11-08 |
EP1965597B1 (en) | 2014-02-12 |
CN103281796A (zh) | 2013-09-04 |
US20130143531A1 (en) | 2013-06-06 |
US8391840B2 (en) | 2013-03-05 |
US8855606B2 (en) | 2014-10-07 |
CN101352090B (zh) | 2013-07-03 |
US8594633B2 (en) | 2013-11-26 |
WO2007077840A1 (ja) | 2007-07-12 |
JP4919795B2 (ja) | 2012-04-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81796B (zh) |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终端装置 | |
CN102487507B (zh) | 一种实现完整性保护的方法及系统 | |
CN1968534B (zh) | 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连接重建的方法 | |
CN108605383A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用于基于网络切片的nr的小区规范过程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8702810A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用于基于网络切片的nr的小区特定过程或者移动性过程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1478753B (zh) | Wapi终端接入ims网络的安全管理方法及系统 | |
CN100591175C (zh) | 用于向微观网络通信提供宏观网络服务的方法和系统 | |
EP2547134A1 (en) | Improved subscriber authentication for unlicensed mobile access signaling | |
CN101027888A (zh) | 建立多安全连接的安全通信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859614B (zh) | 一种无线传输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
JP2004519179A (ja) | 無線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間のハンドオーバーをサポートする方法 | |
US7853259B2 (en) | Methods for air interface message transfer in fast call setup processes | |
CN110073681B (zh) | 用于物联网设备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11466131B (zh) | 用于在多个接入之间分割流量的方法和计算设备 | |
CN102204306A (zh) | Mtc终端通过网关与网络通信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 |
CN105704753A (zh) | 一种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 |
EP1424810A1 (en) | A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authentication therefore | |
US20020056001A1 (en) | Communication security system | |
CN1937487A (zh) | Lte中鉴权和加密的方法 | |
CN101730061A (zh) | 业务建立与小区更新的同步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 |
JP5269944B2 (ja) | 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端末装置 | |
KR20140055675A (ko) | 이동통신망에서 지리 정보를 이용한 무선랜 선인증 방법 및 장치 | |
CN110475384A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CN116744401A (zh) | 用户设备的聚合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14513860A (zh) | 一种终端附着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SS |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AMERICA) INTELLECTUAL PROPER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18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18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