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89294A - 便携式切割工具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切割工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89294A CN102189294A CN2011100391336A CN201110039133A CN102189294A CN 102189294 A CN102189294 A CN 102189294A CN 2011100391336 A CN2011100391336 A CN 2011100391336A CN 201110039133 A CN201110039133 A CN 201110039133A CN 102189294 A CN102189294 A CN 10218929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andle portion
- cutting tool
- motor
- cutting
- rotary cut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B—SAWS FOR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7B9/00—Portable power-driven circular saws for manual oper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8—Cooling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2—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83/00—Cutting
- Y10T83/768—Rotatable disc tool pair or tool and carrier
- Y10T83/7872—Tool element mounted for adjus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Sawing (AREA)
- Portable Power Tool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在一般被称为便携式圆锯的切割工具上,现有的把手部呈向后笔直延伸的棒状,由于向切割行进的方向推按切割工具时很难施力,所以存在手腕需要保持受拘束的姿势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有端的棒状把手部能够轻松地被抓握且容易地对其施加操作力。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本发明中,把手部(20)从侧面看弯曲成向上凸的山形,其最高部(H)位于靠前的位置,并且从最高部(H)到后端部的向下延伸区域以比最高部(H)小的曲率向上弯曲。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被称为便携式圆锯的便携式切割工具。
背景技术
这种切割工具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在放置于被切割件上的基座的上表面上支承有工具本体,该工具本体具有由电动马达驱动而旋转的圆形旋转刀具,在执行切割加工时,用突出到基座下表面一侧的旋转刀具的下部切入被切割件,同时使该工具本体向切割行进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执行切割加工。因此,在工具本体上设置有把手部以供使用者抓握从而操作该工具本体使其向切割行进的方向移动。
作为把手部而言,除了环形(无端式)之外,例如,如下述的专利文献所公开的,还存在一种有端(后端为自由端)呈棒状的。相比较而言,使用者操作作为后者的棒状把手部时不需要像操作作为前者的环形把手部时那样将手指伸入到把手的内侧,因此,棒状把手部具有抓握方式(姿势)自由度高、容易抓握的优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4-251702号
然而,现有的棒状把手部呈从工具本体笔直地向后侧延伸状,因此使用者在抓握时很难对其向切割行进的方向施力。所以,采用现有的棒状把手,使用者必需使手指保持在稍微有点不自由的状态下来移动该切割工具,从这一点上来看,需要对现有的把手部进行改进,以提高该切割工具的操作性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现有的棒状把手部的使用性能从而进一步提高切割工具的操作性能。
为此,本发明提供的切割工具具有权利要求书中各技术方案(权利要求)所记载的结构。
在技术方案1中,本发明提供一种切割工具,在其工具本体上设有把手部,使用者抓握住该把手部,在旋转刀具旋转时使其向切割行进方向移动从而对被切割件进行切割,其中,把手部以工具本体一侧的部分作为切割行进方向上前侧的基端部,并平行于所述旋转刀具的刀面平面方向延伸,其后侧形成有端部,并且,从侧面看,在旋转刀具的可切割深度为最大时,把手部呈弯曲为向上凸的山形,其最高部位于靠近基端部的位置,并且从最高部到后侧的区域的曲率比最高部的曲率小。
采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切割工具,由于把手部是后端为自由端的棒状,因此其容易抓握,此外,由于从侧面看其呈向上凸的山形并且从其最高部向后的区域向下倾斜,因此,使用者在向切割行进的方向移动操作该切割工具时能够较容易地对其施加向着切割行进的方向的力,从而使得使用者不必使手指保持受拘束的姿势,从而提高了该切割工具的使用操作性能。
另外,由于最高部设置在靠近基端部的位置,弯曲程度最舒缓的后侧区域设定得较长,所以能够将使用者按压操作的着力点设定在靠近工具本体的部位,从而使得该切割工具的平衡性较好从而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对其进行移动操作。
采用技术方案2、3或4所述的切割工具,能够容易地推按把手部以对其施加向切割行进的方向上的操作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切割工具的使用操作性能。
采用技术方案5所述的切割工具,由于把手部的前侧区域较细、宽度较窄,所以手指能够容易地扣动开关操作杆,而后侧区域较粗、宽度较宽,所以能够容易地推按切割工具以对其施加向切割行进的方向上的操作力,在这一点上,进一步提高了切割工具的使用操作性能。
采用技术方案6所述的切割工具,由于把手部的后侧部分的截面为多边形中角的数量最少的三角形,所以各角部的角度较小,从而,即使是较难施力的小指附近也不易在转动方向(把手部的周向)上产生滑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切割工具的使用操作性能。
采用技术方案7所述的切割工具,由于电池组件不会从把手部的后端部向侧方突出,二者具有连成一体的感觉,所以在抓握把手部的时候,电池组件不会造成妨碍。
采用技术方案8所述的切割工具,在很多时候,使用者用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手掌卷绕在把手部最高部后侧且是开关操作杆后侧的区域的全周,用这样的方式抓握该把手部,因此,在这些手指与手掌所接触的部位覆盖具有防滑功能的弹性树脂层,能够给使用者带来较舒适的抓握感,并且,对于除了接触开关操作杆的食指之外的手指以及手掌而言,还能够具有可靠的防滑功能。
采用技术方案9所述的切割工具,例如,在将该切割工具置于工作台或者被切割件上时,该切割工具能够保持稳定的姿势而不会翻倒。另外,在支脚部上也覆盖弹性树脂层,从而能够防止支脚在接触被切割件等时对被切割件等造成损伤。
采用技术方案10所述的切割工具,能够使电池组件小型化,至少在外观上,能够使把手部与电池组件具有一体的感觉,从而提高了该切割工具作为产品(商品)的附加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切割工具的右侧视图;
图2为从右后方看到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切割工具的斜视图;
图3为从左前方看到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切割工具的斜视图;
图4为从左侧看到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切割工具的侧视图;
图5为图1中(V)-(V)向的把手部剖视图;
图6为图1中(VI)-(VI)向的把手部剖视图;
图7为图1中(VII)-(VII)向的电池组件剖视图;
图8为从左侧看到的切割工具的侧视图,在本图中所示状态为使工具本体向上移动而使旋转刀具的可切割深度为最小;
图9为从斜后上方看到的切割工具的斜视图,本图中所示状态与图8相同,即,旋转刀具的可切割深度为最小;
图10为切割工具的俯视图;
图11为切割工具的仰视图;
图12为从左斜前方看到的切割工具的斜视图,在本图中,安装着集尘嘴,在这一点上与图3所示的状态不同;
图13为从左斜前方看到的切割工具的斜视图,在本图中所示状态为,马达壳的前侧的半壳与风道被取下;
图14为风道与吹出口的横截面图;
图15为图1中(XV)-(XV)向的剖视图,本图所示为刀片壳的上部的电气部件收装室及其周边附近的纵截面图;
图16为马达锁止杆、压缩弹簧以及弹簧收装室的分解斜视图;
图17为切割工具的右视图,在本图中把手部用横截面表示;
图18为刀片壳内部的斜视图,本图中所示状态为旋转刀具被取下;
图19为图18中(XIX)-(XIX)向的剖视图,本图为拉伸弹簧的后侧钩挂部的俯视图;
图20为从左侧看到的切割工具的侧视图,本图所示状态为,用右手抓握把手部,用左手将马达壳作为辅助把手抓握。
附图标记说明
1切割工具;
W被切割件;
C 切割部位;
2基座;2a托架;2b窗口部;
E1基座的第1后端缘(短);E2基座的第2后端缘(长);
3支承轴;
4旋钮螺丝;
5深度导轨;5a导向槽;
6支承部;6a倾转支承轴;
7倾转支承壁部;7a贯穿槽孔;
8倾斜导向件;8a倾转支承轴;
10工具本体;
11支承臂部;11a吹出口;11b锥面;
12旋转刀具;12h旋转刀具的上端;
13刀片壳;
13a壳体罩;13b壳本体;13c窗口部;13d导向槽部;
14齿轮减速机构;
14a中间主动齿轮;14b中间轴;14c中间从动齿轮;
14d齿轮减速机构罩;14e弹簧收装室;14f通风窗部;
16可动罩;
16a右侧壁部;16b抓捏部;16c左侧壁部;16d转动支承部;
16e弹簧钩挂孔;
17主轴;17a输出齿轮;
18支承盘片;
19固定用盘片;
20把手部;
LH左手;RH右手;
F1拇指;F2食指;F3中指;F4无名指;F5小指;
H把手部的最高部;R1从最高部向前的区域;R2从最高部向后的区域;R3开关操作杆前侧的区域;R4开关操作杆后侧的区域;
D3把手部的宽度尺寸(小);D4把手部的宽度尺寸(大);
21开关操作杆;21a手指操作部;21b支承轴;
22电池组件;22a电池;22b拆卸按钮;
23锁止按钮;
24弹性树脂层;24a上表面覆盖部;24b全周覆盖部;
25支脚部;
26开关本体;
27固定螺丝;
28凸起部;
29轴承;
30吹风机构;
31风道;
32导风通路;
33集尘嘴;
34螺纹孔;
40电动马达;
41输出轴;41a小齿轮;41b冷却扇;
42固定螺丝;
43马达壳;
43a半壳(前);43b半壳(后)
43c折流板;43d吸气口;
L1马达壳的上下尺寸;L2马达壳的前后尺寸;
45拉伸弹簧;45a拉伸弹簧的一端;45b拉伸弹簧的另一端;
46弹簧钩挂轴部;46a阶梯部;
47凸起部;47a凸起部孔;
K间隙;
50控制器(电气部件);
51分隔壁;
52电气部件收装室;
55马达锁止杆;
55a操作部;55b锁止槽部;55c加载杆部;
56压缩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20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图1~4所示为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切割工具1的整体视图。该切割工具1被称为便携式圆锯,为较小型且较轻的切割机,使用者可以手持该切割工具1使其在被切割件W上移动从而进行切割加工。下面首先大致说明一下其整体的结构。
该切割工具1具有用于载置于被切割件W的上表面上的平板状的基座2,在该基座2上表面支承有工具本体10。在图1中,使用者位于该切割工具1的左侧,通过使该切割工具1向图1中右侧(图1中空心箭头(A)所示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进行切割加工。在下面的叙述中,如无特别说明,则如各图中所示,以进行切割加工的方向为前方,以靠近使用者的一侧为后方。此外,如无特别说明,下述的部件以及结构的左右方向是以使用者为基准而言的。
在工具本体10的前部设置有支承臂部11,该支承臂部11通过支承轴3连接在安装于基座2上表面的托架2a上,从而,通过该支承臂部11与支承轴3,该工具本体10以可上下转动的方式支承在基座2上表面。通过支承轴3可改变工具本体10相对于基座2的上下转动位置,从而能够调整旋转刀具12切入被切割件W的深度。通过旋紧设置在工具本体10的后端部的旋钮螺丝4,能够将该工具本体10相对于基座2的上下转动位置固定。另外,工具本体10也能够相对于基座2向左右倾斜。通过使工具本体10向左侧或右侧倾斜从而能够执行所谓的斜切加工。
如图9及图11所示,在基座2上设有前后方向较长的大致呈矩形的窗部2b。该窗部2b贯穿基座2的板厚方向设置。旋转刀具12的下部经由该窗部2b突出到基座2的下表面一侧。旋转刀具12从基座2的下表面一侧突出的部分切入被切割件W从而执行切割加工。因此,在基座2的下表面与旋转刀具12的刀刃的相交部中,位于切割行进方向的前侧的相交部为实际切入被切割件W的部位,在此部位会产生切屑。在下面的说明中将此部位称为切割部位,在图中用符号C表示。
工具本体10具有以电动马达40为驱动源而旋转的圆形旋转刀具12。旋转刀具12的上部被收装在刀片壳13内。刀片壳13为两瓣式结构,由壳体罩13a与壳本体13b相结合而构成,其中,壳体罩13a覆盖旋转刀具12的上部右侧,壳本体13b覆盖旋转刀具12的上部左侧。如图3所示,在刀片壳13的壳本体13b的左侧部(背面侧)通过齿轮减速机构14安装着电动马达40。在该齿轮减速机构14的齿轮减速机构罩14d之内收装着用于减速的齿轮系。
如图15所示,电动马达40的转动输出通过齿轮减速机构14传递到主轴17上。在刀片壳13的壳本体13b上设有凸起部28,主轴17通过轴承29支承在该凸起部28的内周侧,相对于该凸起部28的内周侧可旋转。旋转刀具12安装在主轴17的顶端并与之同轴。并且,该旋转刀具12以被夹在支承盘片18与固定用盘片19之间的状态固定于主轴17的顶端。通过将固定螺丝27旋入主轴17的顶端从而使支承盘片18与固定用盘片19之间的夹紧状态得以固定。因此,若松动固定螺丝27并将其从主轴17的顶端卸下,则可将旋转刀具12从主轴17上卸下。
在刀片壳13的壳本体13b的上部设置着把手部20,该把手部20呈较大幅度地向后方延伸的状态。该把手部20为左右两瓣状的结构,在其前部的下表面设置有用于启动操作的开关操作杆21。如图17所示,该开关操作杆21由支承轴21b支承,且能以支承轴21b为轴上下转动操作。在开关操作杆21的上部收装着开关本体26。若将该开关本体26接通,则电动马达40就会启动。
该开关操作杆21具有供使用者用手指操作的手指操作部21a,若使用者将抓握把手部20的手的手指(食指F2)贴在该手指操作部21a上并向上进行扣动操作,则开关本体26接通从而使电动马达40启动。电动马达40一启动,则旋转刀具12沿图中空心箭头(B)所示的方向旋转。使用者使手指离开开关操作杆21以解除对其的扣动操作,则开关本体26断开,电动马达40停止,从而旋转刀具12的旋转停止。
在开关操作杆21的上侧设置有锁止杆23,只有将锁止杆23向下按下时才能够对开关操作杆21进行扣动操作。
本实施方式的切割工具1,其把手部20的主要部分在外形上具有重要的特征(第1特征)。此外,上述电动马达40的主要部分在外形上具有第2特征。关于该第1特征与第2特征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描述。
在把手部20的后端安装有电池组件22。如图17所示,将电池组件22插入到把手部20的后端,则电动马达40的电源回路处于供电状态。该电池组件22可卸下而用另外准备的充电器充电从而能够循环使用。
使被电动马达40驱动旋转的旋转刀具12切入被切割件W从而执行切割加工。旋转刀具12按照图1中空心箭头(B)所示的方向(在图1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若进行切割加工则切屑从旋转刀具12切入被切割件W的切入部位(切割部位C)被向上方吹起。被吹起的切屑的一部分经由刀片壳13内部流向后方,而其余的切屑堆积在切割部位C附近。本实施方式的切割工具1具有用于将切割部位C附近的切屑吹起的吹风机构30。电动马达40的冷却风被利用在该吹风机构30中。在具有利用马达冷却风而将切屑吹起的吹风机构30这一点上,本实施方式的切割工具1具有第3特征。另外,电动马达40的冷却风还被利用在被收装到内部的电气部件的冷却中,在这一点上具有第4特征。关于第3特征与第4特征也将在后面详述。
如图2、9、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切割工具1在上述的基座2的后端部形状上具有重要的特征(第5特征)。
另外,如上所述,旋转刀具12的上部被上述刀片壳13所覆盖。旋转刀具12的下部周围被可动罩16覆盖。该可动罩16支承在工具本体10一侧,且能够以安装旋转刀具12的主轴17的轴线为中心旋转。使该可动罩16的前端与被切割件W抵接,在此状态下将切割工具1向切割行进的方向移动,则可动罩16被相对地向后方推压从而打开。如图18所示,该可动罩16被弹簧向覆盖旋转刀具12的周围的关闭方向加载。在用于对可动罩16向关闭方向加载的拉伸弹簧45的安装方式这一点上,本实施方式的切割工具1具有第6特征。
如上面所大致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切割工具1具有现有技术所没有的第1~第6特征。下面,对该第1~第6特征逐次进行说明。
【第1特征:把手部20的外形】
如图所示,切割工具1具有把手部20,该把手部20以工具本体10一侧(齿轮减速机构14一侧)为基端部,平行于旋转刀具12的刀面方向延伸从而呈棒状(后侧有端头,不是环形的形状)。如图1所示,从侧面看,把手部20在整体上呈舒缓地弯曲为向上凸的山形(日文平假名“へ”状),呈拱状(圆弧状)。因此,在使工具本体10位于最下侧而使旋转工具12的切入深度达到最大的状态下,从侧面看该把手部20上存在最高部位,下面将此部位称为最高部H。该最高部H设在靠近基端部一侧的位置。最高部H附近的曲率设定为最大(与下述的前部区域R1与后部区域R2相比较而言),因此该最高部H处的弯曲程度大。在本实施方式中,最高部H处的半径设定为100mm,而比最高部H靠前的基端部侧的前部区域R1的曲率设定得比该最高部H小,从而使其上表面较舒缓地弯曲。比最高部H靠后的后部区域R2的曲率设定得比前部区域R1还要小,从而使得其上表面较舒缓地弯曲以最大程度地适应使用者的手掌。在本实施方式中后部区域R2的半径设定为400mm。如此,比最高部H靠后的后部区域R2以最舒缓的程度弯曲且向下倾斜。在最高部H附近的下面一侧配置开关操作杆21。
像这样地,由于把手部20为后端有端头的棒状(不是环形),因此,与环形的把手相比,不需要将手指插入即可容易地进行抓握。并且,把手部20的与手掌接触的区域即比最高部H靠后的后部区域R2向下倾斜,这与水平布置的情况相比,在使用者向前推按该切割工具1时能够以较舒适的姿势且较有效地用力,在这一点上,该把手部20具有较高的作业操作性。
另外,关于前后位置关系,把手部20的最高部H比旋转刀具12的旋转中心(主轴17)靠后,并且位于电动马达40的马达轴(输出轴41的轴线,参照图14)的后侧。因此,使得工具本体10的重心被设置于比把手20的最高部H靠前的位置,从而能够很容易地用抓握把手部20的手将切割工具1向前推按。
另外,关于上下位置关系,把手部20的后端侧到达旋转刀具12的上端(图1中符号12h所示的高度)的下侧。
如图10及图11所示,把手部20的主要部分的宽度方向尺寸形成为前侧细(宽度小)而后侧粗(宽度大)。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开关操作杆21的后部附近为边界,图10与图11中用R3所表示的前部区域R3,是例如用右手抓握时主要是该右手的拇指F 1与食指F2所接触的区域,其宽度尺寸D3设定得较小。与此相对,图10与图11中用R4所表示的后部区域R4,为主要是用于抓握的手的中指F3、无名指F4、小指F5以及手掌FP所接触的区域,其宽度尺寸D4设定得比前部区域R3大(D3<D4)。从而,能够用食指F2非常轻松地对开关操作杆21进行扣动操作,并且能够可靠地将后部侧较粗的区域握在中指F3、无名指F4、小指F5与手掌FP之间。
如上所述,把手部20从侧面看具有向上弯曲的形状,并且在宽度方向上越向后越粗,因而使得切割工具1具有较高的操作性能,并且,对于使用者来说,能够获得非常好的抓握感。
本实施方式中对安装在把手部20的后端的电池组件22也作了创新。如图6所示,该电池组件22内部安装有3个电池22a~22a。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电压为10.8V~12V的小型电池组件22。如图6所示,3个电池22a~22a被配置成倒三角状,即,在上侧并列配置2个,而在下侧配置1个。因此,电池组件22被以这样的状态安装,即,三角形的顶部朝下的状态。把手部20的后端形状与该电池组件22的顶部朝下的倒三角形相适应地设置。
由于把手部20的后端附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顶部朝下、底边位于上侧的倒三角形,所以把手部20的后部侧截面形成为多边形中具有最少的角的三角形,因而每个角(共三个)的角度能够形成得较小,所以,即使在最难用力的小指F5附近也不易在转动方向产生滑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切割工具1的操作性能。即,由于主要由无名指F4与小指F5抓握的把手部20的后端部下表面是相当于倒三角形的顶部的部分,此处的曲率较大具有弯曲程度较大的外形,所以能够使较难用力的无名指F4与小指F5弯绕在弯曲程度较大的该后端部下表面上以实现抓握,从而在具有很好的抓握感的同时还能够非常有效地用力进行操作。
并且,由于把手部20的截面形成为朝下的三角形,因而能够较容易地用力抓握从而防止该把手的振动,进而能够以较稳定的姿势对切割工具进行移动操作。
另外,如图所示,把手部20的后端外形与电池组件22的外形被形成为,在安装着电池组件22的状态下,从把手部20的后端到电池组件22,二者的外表面(特别是上表面)平滑地相连,呈共面状态。由于电池组件22以平滑连接于把手部20的后端,向侧方没有较大突出的方式安装于其上,所以在外观上电池组件22与把手部20呈一体化,在提高了美观性的同时还不会妨碍到切割作业。
在把手部20的后端设有收装部,电池组件22插入该收装部中从而被安装。此外,由设置在电池组件22的左右两侧部的卡爪卡在上述收装部上从而保持该电池组件22的安装状态。而且,还设置有电池组件22拆卸用的拆卸按钮22b、22b,若按下该拆卸按钮22b、22b,则上述卡爪的卡合状态被解除,从而能够将电池组件22从收装部中取出。被取出的电池组件22用充电器充电从而能够循环使用。
在把手部20的表面覆有主要用于防滑的弹性树脂层24。在把手部20的制作工序中,利用双色成形法将该弹性树脂层24一体形成在把手部20的表面上。该弹性树脂层24覆在从把手部20的最高部H附近到前侧区域(比锁止杆23靠前的区域)的上表面上。弹性树脂层24的上表面覆盖部24a主要由拇指F1所接触。在从把手部20的最高部H附近到后侧的区域(比锁止杆23靠后的区域),弹性树脂24大致覆盖在其周向的整个范围上。如图20所示,弹性树脂层24的全周覆盖部24b主要由中指F3、无名指F4、小指F5以及手掌FP所接触。
如此,在使用者的手指F1~F5以及手掌FP所接触的区域用弹性树脂层24覆盖,从而能够使把手部20具有较高的防滑功能以及良好的抓握感,与上述的向上隆起的弯曲形状相结合,能够形成操作性好、具有很好的抓握感的把手部20。
在图1及图4中,以网格线的形式明确地表示出了把手部20上覆有弹性树脂层24(24a、24b)的区域。
在把手部20的后端下表面一体设置有向下突出的支脚部25。例如将切割工具1放置在工作台上时,该支脚部25与该工作台接触,从而保持切割工具1的立起状态,防止其向侧面倒。在该支脚部25的表面也覆有弹性树脂层以防止其对工作台或者被切割件W造成损伤。在电池组件22被取出时,突出的该支脚部25尤其显得有作用。此外,该支脚部25还具有作为两瓣式结构的把手部20的螺纹连接部的作用。
【第2特征:电动马达40的外形】
如图3及图4所示,电动马达40由3个固定螺丝42~42固定在齿轮减速机构14上。该电动马达40以从齿轮减速机构14向左侧突出的状态安装,其输出轴41的轴线沿着左右方向平行于主轴17配置。如图15所示,在齿轮减速机构14之内安装有多级(本实施方式中为2级)的减速齿轮系。该2级减速齿轮系安装在输出轴41与主轴17之间。在电动马达40的输出轴41上安装着小齿轮41a。该小齿轮41a与中间驱动齿轮14a啮合。该中间驱动齿轮14a被固定在中间轴14b上。在中间轴14b上固定着中间驱动齿轮14a与中间从动齿轮14c。因此,中间驱动齿轮14a与中间从动齿轮14c共同旋转。在主轴17上固定有输出齿轮17a,中间从动齿轮14c与该输出齿轮17a啮合。因此,电动马达40的转动输出被小齿轮41a与中间主动齿轮14a的啮合以及中间从动齿轮14c与输出齿轮17a的啮合这二级齿轮所减速,并传递到小齿轮17上。另外,中间轴14b配置在主轴17的上方,输出轴41配置在中间轴14b的上方、后方。因此,电动马达40的输出轴41与小齿轮17之间的轴间距离设定得较大,电动马达40以合适的距离配置在主轴17的上方。
由于电动马达40的转动输出通过2级减速齿轮系传递到主轴17上,并且电动马达40配置在主轴17上方偏离一定距离的位置,所以,即使在旋转刀具12设定为最大切割深度时,在基座2与电动马达40之间也能够保证具有适当的间隙。从而,如下面所说明的,在使用者用左手LH将电动马达40作为辅助把手而抓握时,左手LH的指尖不会触及基座2等,在这一点上,能够保证该电动马达40作为辅助把手使用。
该电动马达40具有沿其输出轴41分为前后两半的半壳43a、43b,这前后两个半壳43a、43b相互连接从而形成筒状的马达壳43。
如图3所示,该马达壳43具有上下方向尺寸(上下尺寸L1)较大而前后方向尺寸(前后尺寸L2)稍小的扁平的圆柱体形状(L1>L2)。马达壳43形成为扁平的圆柱体形状从而使得使用者能够容易地抓握。从使用者看来,电动马达40向左侧伸出。因此,如图20所示,使用者能够用右手RH抓握把手部20,而用左右LH将该电动马达40(马达壳43)作为辅助把手抓握,此时,由于能用两只手RH、LH抓握切割工具1,因此能够稳定地对其进行移动操作。
关于电动马达40的输出轴41相对于马达壳43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该输出轴41配置在马达壳43的前后尺寸L2为最大值的高度位置,且该位置比马达壳43的上下方向中央处靠下侧。此外,马达壳43的上部形成为截面呈山形的圆弧状,且其曲率比下部大从而形成得较尖。由于马达壳43的上部形成为截面呈山形的较尖的圆弧状,因此使用者在用左手LH将该马达壳43作为辅助把手抓握时,该马达壳43的上部握于左手LH的拇指F1与食指F2之间,从而可获得较好的抓握感。
另外,马达壳43为在输出轴41的轴向(左右方向)上粗细不产生变化的圆筒状。马达壳43的前后半壳43a、43b由树脂分别制作,因此,与现有一般的形成为圆筒形的壳体相比,本例中的马达壳43不需要设计所谓的拔模斜度(为了在成形后能够将制件取出而将其设计成随着接近端部一侧而逐渐变细的形状),即,马达壳43在马达旋转轴线方向上具有相同的粗细尺寸,在这一点上,作为辅助把手的马达壳43具有很好的抓握感。
另外,如图4所示,电动马达40被配置在比把手部20的开关操作杆21靠前的位置,因此,抓握把手部20的右手RH与抓握作为辅助把手的马达壳43的左手LH之间不会相互干扰,在这一点上也使得把手部20与作为辅助把手的马达壳43具有很好的使用操作性能。
【第3特征:集尘吹风机构】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切割工具1具有用于将切割部位C附近的切屑吹起的吹风机构30。该吹风机构30利用的是电动马达40的冷却风。如图3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吹风机构30具有风道31,该风道31从齿轮减速机构14的下部沿着支承臂部11的左侧面安装。如图13~15所示,在电动马达40的输出轴41上安装着马达冷却用的冷却扇41b。该冷却扇41b采用离心式风扇。该冷却扇41b因电动马达40的启动而旋转,从而从设在马达壳43的后面(左侧面)上的吸气口43d~43d吸入外部空气。被吸入的外部空气向前流动从而对电动马达40进行冷却。向电动马达40流动的冷却风从冷却扇41b的侧面并且从齿轮减速机构14的下部附近流入风道31。
旋转刀具12的旋转方向如图1及图2中空心的箭头(B)所示。另外,如上所述,电动马达40的输出转动通过二级减速齿轮系传递到主轴17上。因此,电动马达40的输出转动的方向以及冷却扇41b的旋转方向相同于旋转刀具12的旋转方向。在图3、图12及图13中,用空心的箭头(C)表示电动马达40的输出转动的方向。作为吹切屑对象部位的切割部位C位于冷却扇41b的前侧。因此,吹切屑用的风道31能够连接在齿轮减速机构14的下部。如果减速齿轮系为一级减速齿轮系的话,电动马达40的输出转动的方向与前述情况相反,此时冷却扇41b的旋转方向也与前述情况相反,从而,马达的冷却风从齿轮减速机构14的上部向前吹出,其结果导致风道必需要连接在齿轮减速机构14的上部。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吹风机构30,电动马达40的输出转动通过二级减速齿轮系传递到主轴17上,从而使得旋转刀具12与电动马达40的输出转动的方向相同,因而冷却风从齿轮减速机构14的下部(沿冷却扇41b的下部的切线方向)向前吹出。
用于将工具本体10支承在基座2上的支承臂部11被设置为这样的状态,即,从齿轮减速机构14的下部向前突出(伸出)。道31沿着该支承臂部11的左侧部安装。如图14所示,在支承臂部11的左侧部与风道31之间形成有供吹切屑用的风流动的导风通路32。在支承臂部11上设有用于吹出吹切屑用的风的吹出口11a。该吹出口11a贯穿该支承臂部11的整个左右宽度方向。
此外,该吹出口11a形成为局部截面呈矩形的锥形孔。在该吹出口11a中形成有使流路截面面积随着接近吹出一侧(图14中下侧)而逐渐变小的锥面11b。因此,流入吹出口11a内的风在流路面积缩小的地方被压缩从而能非常有效地对切部位C进行吹风。
如此,由吹风机构3利用马达冷却风而将切割部位C的切屑吹起,从而能够清楚地用眼睛确认旋转刀具12相对于画在被切割件W上的墨线的位置,从这一点上来看,该设计使得高精度的切割加工能够快速地进行。另外,由于采用的是利用马达冷却风的吹风机构30,因此无需另外准备专用的吹风机构(送风机),所以不会造成成本增加。
并且,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吹风机构30,吹切屑用的风(马达冷却风)沿冷却扇41b的下部切线方向向前吹出,风道31从齿轮减速机构14的下部沿着基座2的上表面大致水平(横向)地配置。因此,在使用者用眼睛观察切割部位C时,风道31不会造成妨碍,所以能够以舒适的姿势容易地观察切割部位C,在这一点上提高了切割工具1的使用操作性能。与此相对,例如,如果将风道从冷却扇41b的上部向下配置,那么在用眼睛观察切割部位C时该风道会造成妨碍,从而使得使用者的姿势更加受拘束。而将减速齿轮系形成为多级(偶数级),使电动马达40以及冷却扇41b的旋转方向相同于旋转刀具12的旋转方向,从而能够将风道31从齿轮减速机构14的下部沿着基座2的上表面配置,从而提高了切割部位C的可视性。
如图12及图13所示,在切割部位C的左侧,于刀片壳13的前下端从其下端部开口而形成窗口部13c,该窗口部13c供使用者用眼睛观察切割部位C。通过该窗口部13c,使用者能够以较舒适的姿势清楚地观察切割部位C。
在该窗口部13c上能够安装集尘嘴33。图12所示为安装着集尘嘴33的状态,图13所示为集尘嘴33被拆卸下的状态。在该集尘嘴33上能够连接集尘袋或者集尘机的集尘管。采用该集尘嘴33能够非常有效地收集由吹风机构30吹起的切屑,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切割部位C的可视性。
集尘嘴33用一个固定螺丝安装在刀片壳13的侧部。在图12及图13中,仅表示出了供用于固定集尘嘴33的固定螺丝旋入的螺纹孔34。若将固定螺丝卸下则可简单地将集尘嘴33取下。
【第4特征:电气部件的冷却结构】
电动马达40的冷却风也用于收装在内部的电气部件的冷却。如图15所示,在刀片壳13的壳本体13b的上部设有电气部件收装室52。在该电气部件收装室52内收装着作为电气部件的控制器50。该控制器50主要是成形的电动马达40的控制电路的基板,由将电气部件收装室52划分出来的分隔壁51使该控制器50相对于旋转刀具12与齿轮系被分隔开来。通过将控制器50收装在电气部件收装室52中,从而使该控制器52不会直接受到齿轮系产生的热量的影响。壳本体13b为树脂制,分隔壁51在该壳本体13b的内表面与之一体形成。通过将控制器50收装在由树脂制的分隔壁51所划分出来的电气部件收装室52内,从而使得该控制器50相对于周围电绝缘。
在电气部件收装室52与上述电动马达40的冷却扇41b之间配置有马达锁止杆55。图16中单独地表示了该马达锁止杆55。该马达锁止杆55用于锁住电动马达40的输出轴41使其不能旋转,将其移动操作到锁止位置时,则输出轴41被锁住而不能旋转,从而使得主轴17不旋转,以便于进行更换旋转刀具12等操作。将该马达锁止杆55移动操作到解锁位置时,则输出轴41的锁止状态被解除。
该马达锁止杆55具有操作部55a、锁止槽部55b、加载杆部55c。如图3、4、12、13所示,该马达锁止杆55被支承在马达壳43与齿轮减速机构罩14d之间,并且能够在与电动马达40的输出轴41相交的方向上相对于该输出轴41前后移动地被操作。操作部55a向前方突出(伸出)。在没有对该操作部55a施加操作载荷时,在下述的压缩弹簧56的作用下,马达锁止杆55被置于解锁位置。相反地,若将该操作部55a向后推压,则能够使马达锁止杆55移动至锁止位置。若将马达锁止杆55移动操作至锁止位置,那么,电动马达40的输出轴41则相对移动进入锁止槽部55b的内侧。虽然图中省略了,不过在输出轴41上设有平行平面部(形成在轴上在平行于轴线的方向上相互平行的平面部)。该平行平面部相对移动进入到锁止槽部55b内,从而使输出轴41被锁住而不能旋转。使操作部55a向前移动而将马达锁止杆55移动操作至解锁位置时,输出轴41的平行平面部从锁止槽55b内相对移动退出,从而使输出轴41被切换到能够转动的状态。
在电气部件收装室52与冷却扇41b之间,于齿轮减速机构罩14d上设有弹簧收装室14e。在该弹簧收装室14e内收装着一个压缩弹簧56。马达锁止杆55的加载杆部55c抵接在该压缩弹簧56的前部(图15中纸面外侧靠近读者的端部)。由该压缩弹簧56对马达锁止杆55向解锁位置侧加载。因此,向锁止位置侧移动操作马达锁止杆55的操作,即使用者用手指推按操作部55a的操作要通过克服该压缩弹簧56的作用力来完成。使用者解除推按,则在压缩弹簧56的作用下,马达锁止杆55返回解锁位置。
在弹簧收装室14e的右侧壁上设有通风窗部14f。通过该通风窗部14f,弹簧收装室14e与电气部件收装室52连通。
另外,在马达壳43的右端面(轴向前端端面)上与之一体设有呈圆环形壁部的折流板43c。在该折流板43c的右侧并且是内周侧配置冷却扇41b。由该冷却扇41b向其径向外侧吹出的风在该折流板43c的作用下吹向弹簧收装室14e侧(马达轴向前侧)。吹入弹簧收装室14e内的风经由通风窗部14f流入电气部件收装室52内,从而对控制器50(电气部件)进行冷却。
像这样地,在刀片壳13的上部,于旋转刀具12的周围配置作为电气部件的控制器50,从而能够利用由旋转刀具12的旋转而产生的风来对控制器50进行冷却。
并且,由马达冷却用的冷却扇41b产生的风直接经由弹簧收装室14e流入电气部件收装室52内,由此也能够对控制器50进行冷却。本实施方式的切割工具1为小型的便携式圆锯,在有限的空间内高效地配置各组成部件,无需在已有的结构的基础上增加新的部件,有效地利用了现有的部件,并可对电气部件50进行冷却,利用上述的冷却结构使电气部件50能够被收装在通常不会将其收装的刀片壳13的上部,从而使得结构变得更加紧凑,本发明在这一点上具有较突出的特征。
【第5特征:基座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的切割工具1上,对基座2也作出了创新性的改进。如上所述,工具本体10通过设置在刀片壳13的前端上的支承臂部11支承在基座2上表面,并且通过支承轴3而能够上下地转动。通过改变工具本体10相对于基座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从而能够改变旋转刀具12向基座2的下表面一侧伸出的伸出尺寸,从而能够改变对被切割件W的可切割深度。图1及图2所示状态为,工具本体10相对于基座2位于最低处位置从而使可切割深度达到最大。此时,旋转刀具12从基座2的下表面伸出的伸出尺寸为最大。与此相对,图8及图9所示状态为,工具本体10相对于基座2位于最高处位置从而使可切割深度为最小。此时,旋转刀具12从基座2的下表面伸出的伸出尺寸为最小。像这样地,通过增大可切割深度从而能够对板厚较厚的被切割件W进行切断加工或者开深槽加工,通过减小可切割深度从而能够对板厚较薄的被切割件W进行切断加工或者开浅槽加工。
如上所述,工具本体10相对于基座2转动时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能够通过旋紧设置在刀片壳13的后端部上的旋钮螺丝4来固定。如图2、8、9所示,在基座2的后端安装有深度导轨5。该深度导轨5为带状薄板,其下端部连接在设置于基座2后端的支承部6上从而使其被支承在该支承部6上,并且该深度导轨5呈向上延伸的状态。另外,通过倾转支承轴6a,该深度导轨5以能够左右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支承部6上。
在深度导轨5上设有导向槽5a,该导向槽5a沿深度导轨5的长度方向纵向设置。旋钮螺丝4贯穿该导向槽5a内部。并且,该旋钮螺丝4旋合在刀片壳13的后表面下端部附近。在刀片壳13的后表面上开设有用于收装深度导轨5的导向槽部13d。导向槽部13d的宽度尺寸根据深度导轨5的宽度尺寸设定,使深度导轨5以在其宽度方向上不产生晃动的方式将其收装在导向槽部13d内,并且两者能够顺畅地产生相对移动。若使工具本体10相对于基座2向上侧转动,那么,深度导轨5在导向槽部13d内相对其向下侧退出的方向移动。若使工具本体10相对于基座2向下侧转动,那么,深度导轨5在导向槽部13d内相对其向上侧进入的方向移动。旋钮螺丝4被旋紧,则深度导轨5在导向槽部13d内的位置被固定,工具本体10相对于基座2的上下转动位置被固定,从而使得旋转刀具12的可切割深度被固定。
关于构成可切割深度调整机构的旋钮螺丝4,例如图1所示,在可切割深度为最大时,该旋钮螺丝4处于最接近基座2的位置,此时,若要旋转该旋钮螺丝4,使用者的手指有可能会触碰到基座2从而给该旋转操作带来不便。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切割工具1的基座2做了改进。
如图2及图9~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基座2的后端缘,在左右的宽度方向上,右侧的大致一半区域(一部分区域)与左侧的大致一半区域(其余区域)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错位。下面,将前后方向长度较短的右侧的后端缘称为第1后端缘E1,将较长一侧的后端缘称为第2后端缘E2。第2后端缘E2位于比第1后端缘E1更靠后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后端缘E1被设定为大致与深度导轨5的支承部6一致(平齐),因而,如图12所示,在旋转刀具12的可切割深度为最大的状态下,该第1后端缘E1大致与刀片壳13的后端一致。因此,在可切割深度为最大的状态下,旋钮螺丝4伸出到比基座2的第1后端缘E1靠后的位置。因此,使用者不必担心手指会触碰到基座2,能够轻松地抓住旋钮螺丝4对其进行转动操作,因而,提高了该可切割深度调整机构的操作性能。
另外,由于基座2的第1后端缘E1形成得比第2后端缘E2短,所以能够减轻切割工具1的重量并且使得其结构较紧凑。
此外,把手部20配置在基座2的第2后端缘E2一侧区域(左侧的大致一半区域)的上方。如果该区域也如第1后端缘E1一样形成得较短,那么把手部20就会从该基座2的后端缘较大程度地向后伸出,这样会损害切割工具1的稳定性,并且,在进行切割加工过程中,使用者需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支承该切割工具1,这会给切割工具1的使用操作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在这一点上,采用上面所例示的基座2,仅将宽度方向右侧的大致一半区域设定为前后方向尺寸较短的第1后端缘E1,该第1后端缘E1与支承部6的位置相一致,从而提高了旋钮螺丝4的操作性能,另一方面,将左侧的其余区域设定为比第1后端缘E1向后伸出的第2后端缘E2。从而,像这样地将基座2的位于把手部20的下方的区域设定为基座2的第2后端缘E2,使切割工具1不易向后翻倒,提高了其稳定性,并且降低了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所需要用的力(支承该切割工具1的力)的大小,提高了切割工具1的使用操作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后端缘E2设定得比开关操作杆21的手指操作部21a靠后侧。因此,使用者用食指F2对开关操作杆21进行扣动操作时,为了进行扣动操作而会对把手部20施加将其按下的方向的力,即使在此时,该切割工具1也不会向后翻倒从而保持稳定的状态(将基座2抵接在被切割件W上表面上的状态)。
在基座2的前部设有用刻度表示工具本体10的倾斜角度(左右转动角度)的倾转支承壁部7。在该倾转支承壁部7上通过倾转支承轴8a支承着倾斜导向件8,并且该倾斜导向件8能够上下地转动(倾转)。在该倾斜导向件8上固定着上述托架2a。如图10所示,该托架2a为两岔状,以从左右两侧夹着(隔着)刀片壳13的支承臂部11的状态与该支承臂部11的端部相连接。
倾斜导向件8的倾转支承轴8a与后侧的倾转支承轴6a同轴。旋钮螺丝9经由倾转支承壁部7的圆弧形贯穿槽孔7a旋入倾斜导向件8中。从而,将旋钮螺丝9旋松,则倾斜导向件8能够以倾转支承轴8a为中心转动(倾转),从而,工具本体10能够以前后的倾转支承轴8a、6a为中心向右(使旋转刀具12的下端向左移动的方向)转动(倾斜)。若将旋钮螺丝9旋紧,则倾斜导向件8被固定,工具本体10被固定在直切位置或者倾斜一定角度的位置。该工具本体10的斜切机构的调整与上述的可切割深度的调整机构的调整是相互独立的。
【第6特征:可动罩的支承结构】
旋转刀具12向基座2的下表面一侧伸出的部分被可动罩16覆盖。可动罩16随着切割加工的进行渐渐地被打开。如图18所示,该可动罩16为截面大致呈字母U形的结构,且从侧面看呈圆弧状,从而能够从左右两侧覆盖旋转刀具12的下部周围。在旋转刀具12的右侧,在可动罩16的右侧壁部16a的后部设有抓捏部16b,使用者手动操作该抓捏部16b能够使可动罩16打开或者关闭。
在旋转刀具12的左侧,在可动罩16的左侧壁部16c的上部设有圆环状的转动支承部16d。使该转动支承部16d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在对主轴17进行支承的刀片壳13的凸起部28的外周侧,从而使得该可动罩16可转动且与主轴17同轴地被支承在刀片壳13的壳本体13b上。
该可动罩16被拉伸弹簧45向关闭一侧加载。在转动支承轴16d的侧部设有弹簧钩挂孔16e。拉伸弹簧45的一端45a钩挂在弹簧钩挂孔16e上。该拉伸弹簧45的另一端45b钩挂在刀片壳13上。如图19所示,在刀片壳13的壳本体13b的后端部附近设有弹簧钩挂轴部46。该弹簧钩挂轴部46插入设在壳体罩13a的后端部附近的凸起部47的凸起部孔47a中。壳本体13b的弹簧钩挂轴部46与树脂制的壳本体13b一体成形,壳体罩13a的凸起部47与树脂制的壳体罩13a一体成形。在要将壳体罩13a组装到壳本体13b上时,将弹簧钩挂轴部46插入凸起部孔47a中,从而使壳体罩13a相对于壳本体13b定位。
在弹簧钩挂轴部46的基部设有较大径的阶梯部46a。如图19所示,阶梯部46a与凸起部47的高度尺寸以如下方式设定,即,在将壳体罩13a组装到壳本体13b上的状态下,该阶梯部46a与凸起部47之间产生间隙K。弹簧钩挂轴部46从该阶梯部46a与凸起部47之间的间隙K露出,拉伸弹簧45的另一端45b钩挂在弹簧钩挂轴部46的该露出部位。
像这样地将拉伸弹簧45的另一端45b钩挂在弹簧钩挂轴部46b上,这与将其钩挂在孔中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该拉伸弹簧45的组装工序与时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线径为0.4mm的拉伸弹簧45。而上述间隙K设定为约1mm,即,设定为比拉伸弹簧45的线径稍大的间隙尺寸,从而便于拉伸弹簧45的另一端45b相对于弹簧钩挂轴部46的钩挂操作,并且大大地降低了拉伸弹簧45在弹簧钩挂轴部46的轴向(图19中上下方向)上的移动。
在小型的切割工具1上,将可动罩16向关闭方向加载的拉伸弹簧45的安装位置位于刀片壳13的内部深处,所以操作者很难将手伸入,并且也不容易用眼睛观察,所以其安装操作较困难。为了解决这一点问题,如上面所例示的,拉伸弹簧45的另一端45b不是钩挂在孔上也不是通过螺钉固定,而是钩挂在弹簧钩挂轴部46上从而实现该拉伸弹簧45的安装,因而能够比较轻松地进行该拉伸弹簧45的安装作业。
并且,如上面所例示的,利用了刀片壳13为左右两瓣式结构这一特征,在具有定位功能的弹簧钩挂轴部46上钩挂拉伸弹簧45的另一端45b,从而使得结构紧凑,并且简化了弹簧的组装作业。
此外,由弹簧钩挂轴部46的阶梯部46a与凸起部47从两端支承该弹簧钩挂轴部46,从而使得拉伸弹簧45的另一端45b被钩挂上之后不会产生意外脱落。
可以对上面所说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型。例如,上面所例示的是在把手部20的后端安装电池组件22的充电式的切割工具1,然而,本发明也同样适用于交流电源式的切割工具。此外,例示的是把手部20应用在较轻的小型切割工具1上,然而,也不限于此,也可作为把手部应用在中型或者大型的切割工具上。
另外,关于电动马达40的马达壳43,上面例示的是,形成为前后两瓣式的结构从而无需设置拔模斜度,然而,采用不是两瓣式的结构而设置通常的拔模斜度也可。此时,也能够通过形成为纵长的扁平圆筒状而使电动马达兼具辅助把手的功能。
再者,上面例示的是用右手RH抓握把手部20,用左手LH抓握作为辅助把手的电动马达40,当然,结构上反过来也可以。
Claims (10)
1.一种切割工具,在其工具本体上设有把手部,使用者抓握住该把手部,在旋转刀具旋转时使其向切割行进方向移动从而对被切割件进行切割,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部以所述工具本体一侧的部分作为切割行进方向上前侧的基端部,并平行于所述旋转刀具的刀面平面方向延伸,其后侧形成有端部,并且,从侧面看,在所述旋转刀具的可切割深度为最大时,所述把手部呈弯曲为向上凸的山形,其最高部位于靠近所述基端部的位置,并且从所述最高部到后侧的区域的曲率比所述最高部的曲率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割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部的上表面在其前后方向的整个区域呈连续地向上凸的鼓出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切割工具,所述把手部的最高部位于所述旋转刀具的旋转中心的后侧,并且位于作为驱动该旋转刀具旋转的驱动源之电动马达的马达轴的后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切割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部的后端部位于比所述旋转刀具的上端靠下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切割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部的前侧部分细后侧部分粗。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切割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部的后侧部分具有三角形的截面。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切割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部的后端部能够安装电池组件,在安装着该电池组件的状态下,所述把手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电池组件的上表面以共面的状态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切割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部的表面覆有弹性树脂层,所述弹性树脂层覆盖在所述最高部附近的前侧区域的上表面,并覆盖在比配置于所述最高处下面的开关操作杆靠后的区域的全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切割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把手部的后端部的下表面设有向下突出的支脚部,该支脚部被所述弹性树脂层覆盖。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切割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部能够安装10.8~12V的电池组件,在安装着所述电池组件的状态下,至少其上表面与左右两侧表面在外形上呈与所述把手部的后端部共面地相连的状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47914A JP5570845B2 (ja) | 2010-03-04 | 2010-03-04 | 手持ち式切断工具 |
JP2010-047914 | 2010-03-0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89294A true CN102189294A (zh) | 2011-09-21 |
Family
ID=44146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391336A Pending CN102189294A (zh) | 2010-03-04 | 2011-02-15 | 便携式切割工具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10214547A1 (zh) |
EP (1) | EP2363258B1 (zh) |
JP (1) | JP5570845B2 (zh) |
CN (1) | CN102189294A (zh) |
RU (1) | RU2469840C2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189174B2 (en) | 2012-07-13 | 2019-01-29 |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 Portable cutting tool |
WO2019114777A1 (zh) * | 2017-12-13 | 2019-06-20 |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 电圆锯 |
CN110369800A (zh) * | 2019-08-05 | 2019-10-25 | 南京江宁区上峰国银标准件厂 | 一种用于五金加工的散热效果好的切割机械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50113814A2 (en) * | 2010-08-18 | 2015-04-30 | Jacob Cuzdey | Convertible zero-clearance circular saw |
US20130333228A1 (en) * | 2011-02-28 | 2013-12-19 | Makita Corporation | Cutting tool |
JP6032400B2 (ja) * | 2012-08-15 | 2016-11-30 |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 チェーンソー |
JP6480975B2 (ja) * | 2012-09-26 | 2019-03-13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電動工具 |
JP6129668B2 (ja) * | 2012-09-26 | 2017-05-17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電動工具 |
JP2014138971A (ja) * | 2013-01-21 | 2014-07-31 | Makita Corp | 打撃工具 |
US20150328796A1 (en) * | 2013-02-01 | 2015-11-19 | Makita Corporation | Cutting device |
JP6085225B2 (ja) | 2013-06-27 | 2017-02-22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ネジ締め電動工具 |
JP6252970B2 (ja) * | 2013-07-30 | 2017-12-27 |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 電動工具 |
US20150151424A1 (en) * | 2013-10-29 | 2015-06-04 | Black & Decker Inc. | Power tool with ergonomic handgrip |
JP6417228B2 (ja) * | 2015-01-27 | 2018-10-31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動力工具 |
JP2017046880A (ja) * | 2015-09-01 | 2017-03-09 |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 把持型調理器 |
JP2017124462A (ja) | 2016-01-13 | 2017-07-20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切断機 |
US10888987B2 (en) * | 2017-05-04 | 2021-01-12 | Skitter & Squirt Adventures, Llc | Power tool ski system and method |
US10875109B1 (en) | 2018-04-30 | 2020-12-29 | Kreg Enterprises, Inc. | Adaptive cutting system |
RU197538U1 (ru) * | 2019-12-12 | 2020-05-13 | Публичн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Транснефть" (ПАО "Транснефть") | Взрывозащищенный электроинструмент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20100352A1 (en) * | 2001-01-29 | 2002-08-01 | Dils Jeffrey M. | Ergonomic miter saw handle |
CN2715938Y (zh) * | 2004-08-14 | 2005-08-10 | 金克勤 | 手持式电动开槽机 |
CN101115586A (zh) * | 2004-12-29 | 2008-01-30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具有棒形手柄的手持式工具机 |
CN101522352A (zh) * | 2006-10-12 | 2009-09-02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手持式工具机、尤其是电剪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790468A (en) * | 1955-04-14 | 1957-04-30 | Black & Decker Mfg Co | Guard for portable power driven circular saw |
US2993518A (en) * | 1958-03-31 | 1961-07-25 | Skil Corp | Portable power driven saw |
SU1020230A1 (ru) * | 1981-03-27 | 1983-05-30 | Kireenkov Vladimir A | Ручна строгальна машина |
JP3026615B2 (ja) * | 1991-01-28 | 2000-03-27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電動鋸 |
USD335433S (en) * | 1991-03-01 | 1993-05-11 | Skil Corporation | Portable circular saw |
DE4124232A1 (de) * | 1991-07-22 | 1993-01-28 | Bosch Gmbh Robert | Handkreissaege, insbesondere tauchsaege |
US5077896A (en) * | 1991-08-16 | 1992-01-07 | Rivera Jess R | Adapter for converting a circular saw to a beam cutting chain saw |
USD375439S (en) * | 1994-12-27 | 1996-11-12 | Makita Corporation | Cordless circular saw |
US5699705A (en) * | 1995-12-04 | 1997-12-23 | Sibbet; Donald Dale | Powered circular saw retention apparatus for retractable saw blade guard |
US5685080A (en) * | 1996-04-22 | 1997-11-11 | Makita Corporation | Battery powered chain saw |
US5718014A (en) * | 1996-04-29 | 1998-02-17 | Black & Decker Inc. | Hand held motorized tool with over-molded cover |
USD401827S (en) * | 1997-03-26 | 1998-12-01 | Choon Nang Electrical Appliance Mftg. Ltd. | Electric hand saw |
US6308378B1 (en) * | 1999-06-01 | 2001-10-30 | Porter-Cable Corporation | Frictional gripping arrangement for a power tool handle |
JP4068300B2 (ja) * | 2000-12-12 | 2008-03-26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防塵マルノコ |
US20080301954A1 (en) * | 2001-01-22 | 2008-12-11 | Robert Garrett | Air powered roofing saw with gear drive |
US6543143B2 (en) * | 2001-04-06 | 2003-04-08 | Black & Decker Inc. | Metal cutting circular saw with integral sight window |
US6735875B1 (en) * | 2002-05-22 | 2004-05-18 | At&T Corp. | Tool for removing duct surrounding a fiber optic cable |
RU2274518C2 (ru) * | 2004-07-08 | 2006-04-20 |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Центр Новых Технологий "НУР" | Пила ручная электрическая дисковая (варианты) |
JP4645332B2 (ja) * | 2005-07-08 | 2011-03-09 |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 携帯用電動丸のこ |
JP4860236B2 (ja) * | 2005-11-04 | 2012-01-25 | リョービ株式会社 | 切断機 |
JP2009083089A (ja) * | 2007-09-14 | 2009-04-23 | Makita Corp | 手持ち式電動工具のハンドル部 |
JP5039574B2 (ja) * | 2008-01-11 | 2012-10-03 | リョービ株式会社 | バッテリー付き電動工具 |
JP2009190134A (ja) * | 2008-02-15 | 2009-08-27 | Makita Corp | バッテリ式電動工具 |
EP2298504B1 (en) * | 2008-06-10 | 2013-03-20 | Makita Corporation | Power tool |
JP5145166B2 (ja) | 2008-08-19 | 2013-02-13 | 小松ウオール工業株式会社 | 間仕切りパネルにおけるエッジ材の取付構造 |
JP5282000B2 (ja) * | 2009-09-24 | 2013-09-04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園芸用バリカンに用いられる延長ハンドル |
-
2010
- 2010-03-04 JP JP2010047914A patent/JP557084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2-15 CN CN2011100391336A patent/CN102189294A/zh active Pending
- 2011-03-02 US US13/038,893 patent/US2011021454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1-03-03 RU RU2011108306/13A patent/RU2469840C2/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1-03-03 EP EP20110156797 patent/EP2363258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20100352A1 (en) * | 2001-01-29 | 2002-08-01 | Dils Jeffrey M. | Ergonomic miter saw handle |
CN2715938Y (zh) * | 2004-08-14 | 2005-08-10 | 金克勤 | 手持式电动开槽机 |
CN101115586A (zh) * | 2004-12-29 | 2008-01-30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具有棒形手柄的手持式工具机 |
CN101522352A (zh) * | 2006-10-12 | 2009-09-02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手持式工具机、尤其是电剪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189174B2 (en) | 2012-07-13 | 2019-01-29 |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 Portable cutting tool |
US11192270B2 (en) | 2012-07-13 | 2021-12-07 |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 Portable cutting tool |
WO2019114777A1 (zh) * | 2017-12-13 | 2019-06-20 |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 电圆锯 |
CN110369800A (zh) * | 2019-08-05 | 2019-10-25 | 南京江宁区上峰国银标准件厂 | 一种用于五金加工的散热效果好的切割机械 |
CN110369800B (zh) * | 2019-08-05 | 2020-08-21 | 汤在英 | 一种用于五金加工的散热效果好的切割机械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363258A1 (en) | 2011-09-07 |
JP5570845B2 (ja) | 2014-08-13 |
RU2011108306A (ru) | 2012-09-10 |
US20110214547A1 (en) | 2011-09-08 |
JP2011183463A (ja) | 2011-09-22 |
RU2469840C2 (ru) | 2012-12-20 |
EP2363258B1 (en) | 2015-02-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89294A (zh) | 便携式切割工具 | |
CN102189293B (zh) | 便携式切割工具 | |
CN101322626B (zh) | 吹吸机 | |
JP5490572B2 (ja) | 手持ち式切断工具 | |
JP5649834B2 (ja) | 手持ち式切断工具 | |
JP5730602B2 (ja) | 切断工具 | |
CN101322625B (zh) | 吹吸机 | |
CN101327109B (zh) | 吹吸机 | |
US20110308095A1 (en) | Portable cutting machine | |
CN103156548B (zh) | 吹吸机 | |
CN201076419Y (zh) | 吹吸机 | |
CN201057998Y (zh) | 吹吸机 | |
CN106049330A (zh) | 一种吹吸机 | |
US20230397546A1 (en) | Blower | |
CN201206242Y (zh) | 手推式吹吸机 | |
CN215317787U (zh) | 一种城市雕塑加工用打磨装置 | |
CN206873080U (zh) | 一种切刀离合机构 | |
CN106087825A (zh) | 一种便携式吹吸机 | |
CN106263414B (zh) | 便于工具携带使用的伸缩锁定装置 | |
JP6542150B2 (ja) | 手持ち式切断工具 | |
JP2012161898A (ja) | 切断工具 | |
CN108500465A (zh) | 一种可处理废料的激光打磨机 | |
CN205528415U (zh) | 一种全自动玻璃的掰折机构 | |
CN110332142B (zh) | 便携式风扇 | |
CN108691793A (zh) | 电风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