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27 lines (172 loc) · 11.3 KB

08.有物混成.rst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27 lines (172 loc) · 11.3 KB
Authors: Kenneth Lee
Version: 2.0
Date: 2021-05-29
Status: Release

Abstract

有物混成等5章,道的性质和利用策略。

8. 有物混成

有物混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东西混合而成,先于天地(而)生。空虚地,寂寥地独自立足不(为外部力量,评 价等)更改,重复运转而不结束,可以(看作)是天下的母(产生者)。我不 知道它的名字,强行把它叫做“道”。强行把它叫做“大”。大就是形容(它)的“逝 去”(远离),“远离”(就是)说它远了,远了(就是)说它反了。所以,道大, 天大,地大,人也大(就是说,人(的行为)也是会反的)。人被地所塑造,地被天所塑 造,天被道所塑造,道被自然所塑造。(自然是什么?自然就是“它就是那样的”,是我们 现实观察道的规律,我们不知道它被什么塑造,反正我们看到的就那样了。)

豐流也。盛滿之流也。孟子曰。源泉混混。古音讀如衮。俗字作滚。山海經曰。 其源渾渾泡泡。郭云。水濆涌也。衮咆二音。渾渾者、假借渾爲混也。
無人聲也。
寥(廫)
空虛也。
往也。

[阅读引导]

这一段的原理,在这里有详细的解释:

:doc:`ext/恍惚`

重为轻根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重”是“轻”的根,“静”是“燥”的君(Governor,控制者)。所以君子(你说什么是君子什 么就是君子,反正不会是屌丝)整天出行不离开辎重(车和车上的行李),虽然有桐木的 外观,(却)像玄鸟一样超然。怎奈何(坐拥)万乘的主人(代表至少是“王”一级 的人物,可以当“圣人”的人)(却)把自身在天下面前放轻。轻就失去根,躁就失 去君。(根和君的语义现在受前面的语境控制了,请用那个意象,这里不翻译)

桐木也。 又榮者,辱之反。《老子·道德經》知其榮,守其辱。
玄鳥也。古人重言之。《詩·邶風》燕燕于飛。《玉篇》俗作鷰。

[阅读引导]

这一段有点离开主逻辑链。前面说完道呈现在名上是特征。然后转入君子的策略:求重而 不轻。道理好理解:静才构成名,动名就概括不足。要控制规律,就只能是静。但为什么 要在这里强调呢?我暂时理解,这只是一种“既然说到这里了,就插一句强化一下吧”这样 的东西。

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君子不离辎重,和燕处超然是什么关系呢?要重为什么却强调 燕处的轻呢?我看不出一个明确的强调重点,但可以猜一个是这样的:重是轻根,所以君 子不离辎重,那是他的根本,所以就算他看到了“荣耀”,他也不当回事,因为那个不是根 本。这样和后面一段对得上——只有你这样看了,你才不在乎辙迹而在乎善行,不在乎关楗 而在乎不可开。

我解释这一点,也是想提醒读者们。语言这个东西,不总包含确切的信息的。比如你问老 师:“我考了多少分?”,老师说:“你啊,好好学习,不要总想着分数。”。他告诉你你考 了多少分吗?没有,他的语言中这个信息不存在,你反复思考这段文字一万遍,你也不知 道你考了多少分。

所以看《道德经》和看各种IT的Specification一样的,有些信息他提供了,有些他没有 。你不能因为你有这个疑问,就非要认为他里面有你说的那个答案。这个道理好像我们在 一个芯片Specification中说“RegX可读,结果总返回全1”。这就是它的定义,你不能问: “那它可写吗?”你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无定义”。

我这里举这么专业的例子,是要告诉你,老子这种描述手法本来就是我们现代技术中常用 的定义高层逻辑的方法,不是什么玄乎吓人的卖弄。

善行无辙迹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于“行”的没有车辙印。善于说的没有瑕疵和指责。善于“数”(计算)的不需要用算筹。 善于“关”的没有门拴但不能开。善于打结的没有绳结但不能被解开。所以圣人总是善于救 人,所以没有放弃人(这种情况);总善于救物,所以没有放弃物(这种情况 )。这称为“袭明”。所以,好人是不好的人的老师(学习的对象),不好的人是好的 人的资本(因为没有不好的人,根本就没有好的人)。(如果你)不看重他们的老 师,也不爱他们的资本,(那么你就是)虽然(看起来)聪明却“大迷糊”( 看上去聪明,实际上是更高层次的糊涂,这称为“大迷”。整个道德经到处都有这种“大X” 来表示战略角度的评价),这称为“要妙”。(注意“要”的本意)

纏束也。束者、縛也。
左衽袍。小斂大斂之前衣死者謂之襲。
身中也

[阅读引导]

这一段的因果链也很奇怪。善行无辙迹这一段的证据,说的是真做好了某件事,就连这 件事本身产生的名都给它做没了。然后就推出:圣人常善救人这个结果。这个救人结合后 面一段对于善人和不善人的师、资关系,指的应该是虽然有不善人,但我们可以把他们当 作善人的资来用。所以,就没有浪费了。问题是,这一点为什么可以成为善行无辙迹的结 论的?

笔者个人的判断是:圣人之道,不尝试灭掉善与不善,而是把善与不善都看作是通向目标 的砖块,既然都是砖块,就都可以利用。所以,真正的高明,不制造自己的名,行而不留 辙,言而不留瑕,都用善人和不善人的名来搭建自己通向目标的阶梯。这是最高层的名, “明智”,所以叫“袭明”,盖住光芒的明。而操作的心法是既贵其师,也爱其资,都当作目 标的阶梯,重点在目标上,所以这是“要妙”,可能指“关键之妙”,“重点的妙”。

所以,因果链是:善于做一件事,是不靠碾压矛盾的另一方实现的,善人不善人都可以 成为资本,所以能这样做事的圣人,不会去和矛盾的另一方面直接对抗,而把矛盾的双方 都作为获得成功的助理。

知其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知道雄,守着雌,[成为,成就]天下的溪流。[成为,成就]天下的溪流,就不会离开“常 德”,(就)会回到婴儿(的状态)。知道白,守着黑,作为天下的模式。 作为天下的模式,常德不变;常德不变,就会回到“无极”。知道荣(光荣,荣耀),守着 辱,作为天下的“谷”(水出通川为谷)。作为天下的谷,常德就足,就会回到原始状态( 没有问题的状态)。朴散就成为容器。(注:现在可以对照前面的“无之以为器,无之以 为用”的概念了)。圣人用它(朴)就是“官长”(领导者)。所以,大的制度没有分割。

山瀆无所通者。
更也。

[阅读引导]

这段是纯的哲学概念。雄和雌,抽象的是什么样的东西呢?雄描述的是主动的一方面,雌 是被动的一方。对应到公母插头,攻防的战争,要求和满足这样的所有具象。这些具象的 特征在两点:

  1. 有交互的两方,共同组成一个逻辑
  2. 一方主动,一方被动

名总给予主动的一方,因为它是有,被动一方被看做了无。从有无这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雄是动力方,雌是收集动力的一方。所以,知道雄,要利用雄,就要变成天下溪,把雄 的动力积攒起来。这样你的到的就是整个天下的力量。所以,这里的关键不是要让,而是 要当这个溪,让一个人没有用的,要让的是天下,才能收集天下的力量。

溪这个比喻也很有趣的。溪的解释是:山瀆无所通者。也就是说这是在山里各处流下来的 水里,汇聚成流,而没有通到外面河流去的那种“水流”。如果按这个理解,那老子不光在 强调“聚集成流”,还在强调这玩意儿还聚集变大,成了一个集体的合力。

把每个主动性都看做是一个动力源,守着雌就能让这种动力全部发出来,看清楚了这个合 力,你就知道系统本来会往哪个方向走,这就是这个系统的“常德”,守着雌就和这个常德 合为一体了,等你放开它的时候,这股力量就被释放出来,它就成为你的了。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想要取天下而去(以此为目的)做它,我没有见过得(成功)的[已这里我看作叹词]。天 下(是)神器,不能为,不能拿。为的败坏它,拿的失去它。事物或者走或者跟随,或者 看或者吹,或者强或者弱,或者挫折或者毁坏,(独独不能“拥有”)。所以圣人放弃过多 ,放弃过份,放弃过大。

《廣韻》許規切。俗隓字。《老子·道德經》故物或行或隨,或响或吹,或强或 羸,或載或隳。

[阅读引导]

这一段是前一段的自然推论,感觉都是“治水理论”啊:你去对抗洪水肯定是不行的,怎么 把它们调度起来,最后形成合力去利用,这才是整个战略的基础。研究问题的时候看看雄 是什么,看看你要干什么,然后看把这些力量用什么方法调动到用于冲击你的目标。

我不能不说,真要做这件事,真是劳心劳力。做这种事情的人,真没有亏欠了圣人这个形 容。